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flow regime of turbidity currents entering Dez Reservoir using extended shallow water model
1
作者 Valery Ivanovich ELFIMOV Hamid KHAKZAD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In this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tended shallow water model (ESWM) in evaluation of the flow regime of turbidity currents entering the Dez Reservoir was investigated. The continuity equations for fluid and pa... In this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tended shallow water model (ESWM) in evaluation of the flow regime of turbidity currents entering the Dez Reservoir was investigated. The continuity equations for fluid and particles and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govern the entire flow of turbidity currents. The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governing the flow of the depositing phase of turbidity currents are derived from these equations.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flow regime of turbidity currents entering the Dez Reservoir in Iran from January 2002 to July 2003. Facing a serious sedimentation problem, the dead storage of the Dez Reservoir will be full in the coming 10 years, and the inflowing water in the hydropower conduit system is now becoming turbid. Based on the values of the dimensionless friction number ( Nf ≤1 ) and dimensionless entrainment number ( NE≤ 1 ) of turbidity currents, and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predicted deposit depths (R2 = 0.86) for the flow regime of negligible friction and negligible entrainment (NFNE), the flow regime of turbidity currents coming into the Dez Reservoir is considered to be NFN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SWM is an appropriate approach for evaluation of the flow regime of turbidity currents in dam reservoirs whe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rbidity currents, such as the deposit depth, must be evalu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 regime turbidity current Dez reservoir extended shallow water model Navier-Stokes equations
下载PDF
Architecture mode,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eepwater turbidity channels: A case study of the M Oilfield in West Africa 被引量:2
2
作者 Wen-Biao Zhang Tai-Zhong Duan +3 位作者 Zhi-Qiang Liu Yan-Feng Liu Lei Zhao Rui X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493-506,共14页
Turbidity channel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types of deepwater reservoir, and the study of their architecture plays a key role in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an oil fiel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s... Turbidity channel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types of deepwater reservoir, and the study of their architecture plays a key role in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an oil fiel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of the lower Congo Basin M oilfield, semiquantitative–quantitative study on turbidity channel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patterns in the middle to lower slopes was conducted with the aid of abundant high quality materials(core, outcrop,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employing seismic stratigraphy, seismic sedimentology and sedimentary petrography methods. Then, its sedimentary evolution was analyzed according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the study area, grade 3 to grade 5 architecture units were single channel, complex channel and channel systems, respectively. Single channel sinuosit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lope, as internal grains became finer and thickness became thinner from bottom to top, axis to edge. The migration type of a single channel within one complex channel can be lateral migration and along paleocurrent migration horizontally, and lateral,indented and swing stacking in section view. Based on extern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oundaries,channel systems are comprised of a weakly confining type and a non-confining type. The O73 channel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omplex channels named S1–S4, from bottom to top, with gradually less incision and more accretion. The study in this article will promot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urbidity channel theory, guide 3D geological modeling in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 to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such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architecture turbidity channelSedimentary evolution Deep water Shallow seismicControlling factors
下载PDF
洛川给水厂高浊水预处理效果研究及优化建议
3
作者 薛婧秋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24年第4期38-40,共3页
陕西省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县区内河流在春季融雪期和夏季暴雨期泥沙悬浮物含量高,浊度骤升,用作供水水源时,严重影响制水效率,影响出厂水质。基于此,洛川给水厂增设调蓄池,一方面可对原水进行预沉处理,一方面进行水量调控保... 陕西省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县区内河流在春季融雪期和夏季暴雨期泥沙悬浮物含量高,浊度骤升,用作供水水源时,严重影响制水效率,影响出厂水质。基于此,洛川给水厂增设调蓄池,一方面可对原水进行预沉处理,一方面进行水量调控保障不间断供水。通过对比分析调蓄池投入运行前后降水量与进厂水浊度变化,对改善水厂进水水质,降低药剂投加成本效果显著,为汛期高浊地表水处理提供了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浊水 浊度 调蓄池 混凝 沉淀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
4
作者 尹虎 屈红军 +3 位作者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5,共11页
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包括相标志、沉积微相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其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 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包括相标志、沉积微相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其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的相标志包括:岩石中常见水平层理、鲍马序列、槽模沟模、滑动与滑塌构造、撕裂屑、泥包砾等沉积构造,含有深水双壳类和鱼类动物化石,粒度概率曲线中悬浮总体含量大且分选差,测井曲线上可见锯齿状、齿化箱形-钟形-指形、泥岩基线等特征。(2)研究区长7物源主要来自东北和南部2个方向,发育深湖—半深湖、湖底扇、浅湖沉积,湖底扇包括浊流和砂质碎屑流2种重力流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重力流主水道、溢流沉积、重力流分支水道、分支水道间、朵叶体等微相。湖底扇主水道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分支水道和朵叶体主要为浊流沉积。(3)研究区长7沉积期,中南部主体发育深湖—半深湖、湖底扇沉积,东北部发育浅湖沉积;其中,东北方向发育4个湖底扇体,南部发育2个湖底扇体,半深湖/浅湖界线呈北西向延伸于延安—甘泉一带。长7^(3)亚段沉积期,深湖—半深湖范围最大,仅局部发育湖底扇;长7^(2)、长7^(1)亚段沉积期,湖底扇逐步增多,深湖—半深湖范围有所缩小,整体呈深湖—半深湖与湖底扇交互沉积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标志 深水沉积 浊流 砂质碎屑流 湖底扇 长7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下载PDF
气浮滤池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熊长学 王征 袁煦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15,共4页
气浮工艺是处理低温低浊、高藻水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不断出现气浮与其他工艺的一体化组合工艺,结合气浮滤池组合工艺在北方某市第三水厂改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了该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的特点。
关键词 气浮滤池 低温低浊 水库水
下载PDF
浊度型清浑水交界面识别方法及其在水库异重流观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严忠銮 安瑞冬 +2 位作者 李嘉 李永 邓良胜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75,共5页
针对传统异重流观测方法不利于对异重流进行实时追踪的问题,基于浊度型清浑水交界面的概念,提出浊度型清浑水交界面识别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紫坪铺水库汛期浑水异重流观测。该方法利用浊度值突变能判定异重流交界面位置,利用浊度型清... 针对传统异重流观测方法不利于对异重流进行实时追踪的问题,基于浊度型清浑水交界面的概念,提出浊度型清浑水交界面识别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紫坪铺水库汛期浑水异重流观测。该方法利用浊度值突变能判定异重流交界面位置,利用浊度型清浑水交界面描述异重流前锋厚度和浓度外边界线,并将异重流交界面位置确定在1.2~3.5m厚的水层内,同时还分析了地形变化对异重流运动规律的影响。异重流原型观测结果表明,浊度型清浑水交界面识别方法可以作为水库汛期监测异重流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异重流 清浑水交界面 水库观测 水温
下载PDF
考虑干支流倒回灌的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模拟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增辉 夏军强 +1 位作者 张俊华 李涛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5-93,共9页
小浪底水库支流众多,支流库容占总库容的41.3%,干支流倒回灌对干流洪水演进和库区淤积过程有重大影响,为此作者提出了考虑干支流倒回灌影响的水库1维明流及异重流耦合模型。推导了不同类型倒回灌引起的水沙控制方程附加项,并提出了相应... 小浪底水库支流众多,支流库容占总库容的41.3%,干支流倒回灌对干流洪水演进和库区淤积过程有重大影响,为此作者提出了考虑干支流倒回灌影响的水库1维明流及异重流耦合模型。推导了不同类型倒回灌引起的水沙控制方程附加项,并提出了相应的水沙耦合形式的浑水明流与异重流控制方程。针对不同的倒回灌形式提出相应的倒回灌流量计算方法:对于干流水位涨落引起的干支流倒回灌,提出了零维水库法在使用有限体积法的数学模型中的实现方法;对于异重流向支流的倒灌,采用考虑支流底坡影响的异重流倒灌流量公式加以计算。将这两种方法与已建立的水库1维明流与异重流耦合模型结合,模拟了2006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实验的完整过程,对库区内水位下降、上游段冲刷及人工异重流形成与发展均做出了较为准确的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干支流倒回灌过程对于异重流厚度变化过程和调水调沙出库沙量有显著影响,对于汛前泄水阶段库区水位下降速度也有一定影响,支流淤积在一次异重流过程淤积总量中可达43.5%。相对于简化干支流倒回灌过程的计算方法,该模型对异重流排沙比的预测效果更好,证明其有助于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水调沙方案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重流 调水调沙 干支流倒回灌 小浪底水库
下载PDF
三峡库区苎溪河地表径流指示微生物和水质检测 被引量:7
8
作者 甘丽萍 吴远 +2 位作者 石汝杰 张静 周江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2-696,共5页
为了解城镇地表径流对三峡库区苎溪河水质微生物污染指标的影响程度。于2013年6月及12月采集苎溪河周边仙鹤桥(样点1)、沙河镇街道办事处(样点2)、万斛村(样点3)、天仙湖黄金海岸(样点4)、天仙湖广场(样点5)等5个样点的地表径流监测细菌... 为了解城镇地表径流对三峡库区苎溪河水质微生物污染指标的影响程度。于2013年6月及12月采集苎溪河周边仙鹤桥(样点1)、沙河镇街道办事处(样点2)、万斛村(样点3)、天仙湖黄金海岸(样点4)、天仙湖广场(样点5)等5个样点的地表径流监测细菌(CFU)、总大肠菌群(FC)、粪大肠菌群(TC)、粪链球菌(SF)4种指示微生物指标,同时采集上述5个样点的苎溪河河水,测定水质浊度。结果表明,苎溪河地表径流中的CFU和TC较高,冬夏两季的差异较为显著,样点3中各种指示菌的浓度较高,指示菌的相关性比较明显;监测的5个样点地表径流功能类别都超过了Ⅴ类地表水要求,不符合城市污染物排放标准;夏季苎溪河的水质浊度较冬季高,样点3在夏季的浊度最高。苎溪河的水质浊度与地表径流指示菌浓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苎溪河 地表径流 指示微生物 水质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俊华 李涛 马怀宝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8-75,共8页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围绕水库异重流、溯源冲刷、水库调水调沙优化调度、水库模拟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有关研究成果基于理论推导、实测资料分析和模型试验,成果直接运用于水库调水调沙优化调度。并针对...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围绕水库异重流、溯源冲刷、水库调水调沙优化调度、水库模拟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有关研究成果基于理论推导、实测资料分析和模型试验,成果直接运用于水库调水调沙优化调度。并针对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联合调控,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重流 溯源冲刷 调水调沙 优化调度 小浪底水库
下载PDF
分级共聚气浮处理引黄水库水效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贾伟建 张克峰 +2 位作者 张茜雯 王永磊 李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103,共5页
针对引黄水库水低温低浊的水体特征,自主研发了分级共聚气浮工艺,将溶气水分级回流,强化净水过程中气浮粘附机理中的共聚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温低浊期,分级共聚气浮对浊度、CODMn、UV254、DOC、SUVA及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2%、43... 针对引黄水库水低温低浊的水体特征,自主研发了分级共聚气浮工艺,将溶气水分级回流,强化净水过程中气浮粘附机理中的共聚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温低浊期,分级共聚气浮对浊度、CODMn、UV254、DOC、SUVA及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2%、43.2%、48.5%、38.2%、20.5%和77.3%,对大于2μm颗粒物的去除率为93.6%,对于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10^3的有机物去除率可达85%,对相对分子质量为3×10^3-10×10^3有机物的去除率为30.6%。实验过程中,分级共聚气浮对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FP)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CHCl3、CHCl Br2、CHCl2Br、CHBr3的去除率分别为22.9%、21.9%、16.0%及18.2%。通过对反应过程不同阶段进行显微观测,确定分级共聚气浮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主要有微气泡与絮体颗粒的碰撞粘附作用、微气泡与絮体颗粒的共聚作用及泡絮体-微气泡-颗粒物之间的网捕、包卷和架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共聚 气浮 引黄水库水 低温低浊 机理分析
下载PDF
冯家山水库排沙试验模拟研究
11
作者 林劲松 马耀光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03年第3期25-27,共3页
冯家山水库是一座位于多沙河流上的大(II)型水库,异重流排沙已较为成功地解决了水库淤积问题。试验通过修建局部坝前水库,观察了异重流在水库模型中的掺混过程及浑水水库的形成过程,并定性地得到了坝前含沙量垂线分布。
关键词 冯家山水库 排沙 试验模拟 数学模型 水库淤积
下载PDF
气顶底水浊流相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12
作者 聂彬 刘月田 刘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1期8390-8393,共4页
浊流相油藏中存在气顶和底水时,因其特殊的沉积特点,内部油气水运动变化复杂,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难度较大。以欢17块大凌河油藏为例,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定量研究了气顶底水浊流相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研究,明确... 浊流相油藏中存在气顶和底水时,因其特殊的沉积特点,内部油气水运动变化复杂,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难度较大。以欢17块大凌河油藏为例,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定量研究了气顶底水浊流相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研究,明确了此类油藏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关键点在于隔夹层分布的正确描述。给出典型范例详解了隔夹层分布的修正过程;指出了此类油藏拟合过程中的重要拟合指标综合含水率和产气量的拟合关键点,并分析得出油侵气顶区及构造顶部区是该类油藏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域。最后,基于剩余油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压水锥和侧钻水平井相结合的开发调整方式,为高效开发此类油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 底水 浊流相沉积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三峡水库的工程泥沙与优化运行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青泉 李家春 周济福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10,共10页
简要论述了长江三峡水库的形态和库区泥沙冲淤特点,重点分析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 后水库蓄水运行过程对库区泥沙淤积的影响,以及新形势下水库运行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 题,为优化三峡水库运行方式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泥沙淤积 水库运行方式 蓄清排浑 优化
下载PDF
二维水库浊流控制模型开发(英文)
14
作者 刘建 莫力科 陈世聪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4-168,共5页
提出预测水库水温和浊度的二维水质模型.利用日本下小鸟水库和下小鸟电站尾水渠道的实测数据确定模型参数,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应用控制模型对快速泄流、分层取水、栏栅以及栏栅和分层取水联合应用模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分层... 提出预测水库水温和浊度的二维水质模型.利用日本下小鸟水库和下小鸟电站尾水渠道的实测数据确定模型参数,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应用控制模型对快速泄流、分层取水、栏栅以及栏栅和分层取水联合应用模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分层取水是减少浊流排放较为有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水质模型 水库 悬移质 浊流控制
下载PDF
水库异重流淤积成因分析及前锋运动规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磊 安瑞冬 +1 位作者 谭升魁 李嘉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10,共5页
汛期暴雨冲刷河道两岸形成浑水入库,在一定条件下会潜入水库底部形成异重流。若上游降雨历时较短,形成的异重流因失去后续浑水补给而停止运动进而造成水库淤积。针对这一问题,基于水库异重流挟沙能力的计算公式,分析异重流造成水库淤积... 汛期暴雨冲刷河道两岸形成浑水入库,在一定条件下会潜入水库底部形成异重流。若上游降雨历时较短,形成的异重流因失去后续浑水补给而停止运动进而造成水库淤积。针对这一问题,基于水库异重流挟沙能力的计算公式,分析异重流造成水库淤积的原因,即异重流的超饱和输沙和沿程流量损失。针对异重流因沿程流量损失而发生的水库淤积,对失去后续浑水补给的异重流进行水槽试验,分析坡度和浑水入流流速对异重流前锋厚度及运动速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坡度或浑水入流流速越小,失去浑水补给的异重流前锋运动速度越慢,前锋厚度减小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淤积 浑水补给 异重流 前锋厚度 前锋运动速度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水低温低浊期混凝剂优选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云凯 何文杰 +1 位作者 孙颖 谭浩强 《供水技术》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针对低温低浊时期丹江口水库水,通过混凝沉淀烧杯试验,对水厂普遍使用的3种混凝剂三氯化铁(FeCl3)、聚合氯化铝(PAC)和硫酸铝(AS)的投加量与沉淀时间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FeCl3和PAC投加量与余浊有很强的负相关性,在... 针对低温低浊时期丹江口水库水,通过混凝沉淀烧杯试验,对水厂普遍使用的3种混凝剂三氯化铁(FeCl3)、聚合氯化铝(PAC)和硫酸铝(AS)的投加量与沉淀时间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FeCl3和PAC投加量与余浊有很强的负相关性,在投加量为12 mg/L时余浊最小,分别为0.38和0.30 NTU,明显优于AS;混凝剂投加量与UV254去除效果高度正相关,混凝剂对UV254去除作用强弱关系为PAC>AS>FeCl3,投加量为12 mg/L时去除率最高,分别为59%,57%和52%;投加FeCl3和PAC所形成的絮体沉淀速度快,在20~ 30 min时即可完全沉淀,而投加AS形成的絮体所需沉淀时间在40 min以上.最后在中试系统对最优混凝剂PAC投加量与浊度和UV254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适应性检验,结果表明适应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低浊水 丹江口水库 混凝剂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碎屑流主控型深水体系沉积过程及模式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建平 鲜本忠 +12 位作者 张莉 苏明 李宇志 闫海清 王震 陈鹏 吴千然 李晋 田荣恒 杨鑫 周欢焕 罗勋 陈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51-1969,共19页
【研究目的】碎屑流是深水环境沉积物搬运和分散的重要机制,其相关的砂岩储层是含油气盆地重要的勘探目标,然而,与经典浊流及浊积系统相比,对碎屑流主控型深水体系的发育规律目前仍知之甚少。【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岩心、测井及全三维地... 【研究目的】碎屑流是深水环境沉积物搬运和分散的重要机制,其相关的砂岩储层是含油气盆地重要的勘探目标,然而,与经典浊流及浊积系统相比,对碎屑流主控型深水体系的发育规律目前仍知之甚少。【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岩心、测井及全三维地震资料,通过系统的岩心观察描述、测井及地震资料解释,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始新统沙三中亚段深水体系沉积过程及模式开展研究。【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沙三中深水体系发育九种异地搬运岩相,可概括为四大成因类型,反映了块体及流体两种搬运过程。岩相定量统计表明,该深水体系主要由碎屑流沉积构成,浊流沉积很少,碎屑流中又以砂质碎屑流为主。重力流在搬运过程中经历了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及浊流等5个阶段演变,发育5类主要的深水沉积单元,包括滑动体、滑塌体、碎屑流水道、碎屑流朵体及浊积薄层砂。从发育规模及储层物性上,砂质碎屑流水道、朵体及砂质滑动体构成了本区最重要的深水储层类型。【结论】认为沙三中时期充足的物源供给、三角洲前缘高沉积速率、断陷期频繁的断层活动以及较短的搬运距离是碎屑流主控型深水体系形成及演化的主控因素,最终基于沉积过程、沉积样式及盆地地貌特征综合建立了碎屑流主控型深水体系沉积模式。本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深水沉积理论,为陆相深水储层预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碎屑流 浊流 油气储层 断陷湖盆 油气勘查工程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高密度沉淀池用于处理低温低浊水库水的技术改造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强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年第20期114-115,118,共3页
高密度沉淀池是一种高效沉淀池,对原水水量、水质变化适应能力强,出水水质稳定,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处理低温低浊水库水。文章介绍了高密度沉淀池用于处理西北地区某低温低浊水库水的工程案例,并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提出... 高密度沉淀池是一种高效沉淀池,对原水水量、水质变化适应能力强,出水水质稳定,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处理低温低浊水库水。文章介绍了高密度沉淀池用于处理西北地区某低温低浊水库水的工程案例,并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提出了技术改造方案,并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效果。提出了高密度沉淀池运行中重点关注的要素,如配水均匀性、加药系统、污泥回流比、污泥排放等,对后期类似采用高密度沉淀池工艺用于处理北方地区低温低浊水库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沉淀池 低温低浊 水库水 改造 工程
下载PDF
水库水处理效果分析
19
作者 严梦姣 孙志民 +3 位作者 柴薪 张一帆 张靖怡 郭英楠 《辽宁化工》 CAS 2017年第10期954-955,共2页
研究了XX市某水厂新型气浮-沉淀工艺对水库水处理效果。通过改变PAC投加量和进水量负荷来确定各个影响因素的最优值,考察工艺运行效果。运行气浮工艺时,最适PAC投加量及进水量范围分别为1.5 mg/L、和210~270 m^3/h。运行沉淀工艺时,最适... 研究了XX市某水厂新型气浮-沉淀工艺对水库水处理效果。通过改变PAC投加量和进水量负荷来确定各个影响因素的最优值,考察工艺运行效果。运行气浮工艺时,最适PAC投加量及进水量范围分别为1.5 mg/L、和210~270 m^3/h。运行沉淀工艺时,最适PAC投加量和进水量范围分别为5.0~5.4mg/L和180~270 m^3/h。新型气浮-沉淀工艺可提高不同季节水库水出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气浮-沉淀工艺 水库水 浊度
下载PDF
某浅水库区由藻型向草型转变的过程及水环境特征分析
20
作者 朱正海 郭桂琴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年第6期1-5,8,共6页
在某浅水富营养化库区,在气象、气候条件和物理、外源负荷相似的情况下,经过几年的治理,该库区水体从"藻型浊水态"转变成"草型清水态"[1]。文章针对固定区域,从区域水体特点入手,阐述水体由藻型向草型转变的过程并... 在某浅水富营养化库区,在气象、气候条件和物理、外源负荷相似的情况下,经过几年的治理,该库区水体从"藻型浊水态"转变成"草型清水态"[1]。文章针对固定区域,从区域水体特点入手,阐述水体由藻型向草型转变的过程并从多年来积累的水质数据作为切入点,对藻型和草型水体的水环境特征进行探讨,力求从实践中获得更多促使"藻型浊水态"向"草型清水态"的转变且长久稳定在"草型清水态"的方法。结果表明:该库区在处于藻型时全年水体浑浊,透明度较低,藻类生长量较高;在处于草型时全年水质良好,透明度高,沉水植物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库区 草型清水态 藻型浊水态 水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