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simulation and modeling of PCP transport between sediment and water
1
作者 Li Tie Ye Chang-ming Lei Zhi-f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1998年第1期71-77,共7页
A model to calcul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 in the water column is presented. The inflow, outflow, adsorption of pollutant to the suspended particles and settling of particles, diffusion across the s... A model to calcul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 in the water column is presented. The inflow, outflow, adsorption of pollutant to the suspended particles and settling of particles, diffusion across the sediment water interface, and volatilization to the atmosphere were considered in this model. Dynamic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pentachlorophenol(PCP) has been made in the laboratory. The model parameters were also estimat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diffusion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0.00112m/d; net settling velocity of particles, 0.323 m.d -1 ; volatilization rate constant, 1.94×10 -4 d -1 ). There are little differences between calculated values and measured values. Adsorption of pollutant to the particles and settling of particles are very important mechanisms for removal of organic pollutant from the wat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is model are also applicable to the predic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other trace elements and organic constituents in aquatic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simulation modelING suspended particles PCP transport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depth-averaged concentration and bed load flux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s of dam-break flow
2
作者 Jia-heng Zhao Ilhan Ozgen +1 位作者 Dong-fang Liang Reinhard Hinkelmann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87-294,共8页
This paper presents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dam-break flow over a movable bed. Two different 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compared: a fully coupled formulation of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with erosion and deposition terms... This paper presents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dam-break flow over a movable bed. Two different 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compared: a fully coupled formulation of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with erosion and deposition terms(a depth-averaged concentration flux model), and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with a fully coupled Exner equation(a bed load flux model). Both models were discretized using the cell-centered finite volume method, and a second-order Godunov-type scheme was used to solve the equations. The numerical flux was calculated using a Harten, Lax, and van Leer approximate Riemann solver with the contact wave restored(HLLC). A novel slope source term treatment that considers the density change was introduced to the depth-averaged concentration flux model to obtain higher-order accuracy. A source term that accounts for the sediment flux was added to the bed load flux model to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sediment movement on the momentum of the water. In a onedimensional test case, a sensitivity study on different model parameters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depth-averaged concentration flux model,Manning's coefficient and sediment porosity values showed an almost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bottom change, and for the bed load flux model, the sediment porosity was identified as the most sensitive parameter. The capa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both model concepts are demonstrated in a benchmark experimental test case dealing with dam-break flow over variable bed top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water sediment transport Bed load FLUX model Depth-averaged CONCENTRATION FLUX model Dam break
下载PDF
On the Existence of Global Weak Solutions to 1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3
作者 Roamba Brahima Zongo Yacouba +1 位作者 Yira Boulaye Zabsonré Jean de Dieu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1年第5期1065-1075,共11页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existence of weak solution in time with a periodic domain of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We consider a one-dimensional viscous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which combines a viscous ...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existence of weak solution in time with a periodic domain of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We consider a one-dimensional viscous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which combines a viscous Shallow-Water system with a transport equation that describes the bottom evolution. The model studied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all the regularizing terms used by Roamba Brahima, Zongo Yacouba and Jean de Dieu Zabsonré (2017) and we use a better transport equation than that used by Zabsonré (2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water sediment transport Viscous model Weak Solution
下载PDF
鸭绿江河口潮汐及水沙输运特征研究
4
作者 魏宝柱 罗小峰 路川藤 《水运工程》 2024年第6期24-31,共8页
构建以鸭绿江河口为核心的大范围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新边界条件下的大东水道水沙输运特征。结果表明,鸭绿江河口所在的海湾M2分潮等潮时线总体呈南北方向,潮流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潮波自河口外侧向西水道方向,M2分潮振幅逐渐增... 构建以鸭绿江河口为核心的大范围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新边界条件下的大东水道水沙输运特征。结果表明,鸭绿江河口所在的海湾M2分潮等潮时线总体呈南北方向,潮流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潮波自河口外侧向西水道方向,M2分潮振幅逐渐增大,在庙沟港池附近达到最大,潮波浅水变形口外与西水道变幅可达20%;大东水道深槽水流强度明显较大,庙沟港池东南侧水域含沙量最大,自一港池附近水域向外海含沙量呈降低趋势;大东水道欧拉余流和斯托克斯漂流均向海,落潮单宽潮量及单宽输沙量大于涨潮,净潮量、净输沙量均向海,大东水道泥沙输运以大潮期为主,泥沙主要来源为西水道滩涂和大东水道东侧滩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河口 大东水道 数学模型 水沙输运
下载PDF
不同治理方案下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马睿 韩铠御 +3 位作者 钟德钰 张红武 王彦君 贾宝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7-46,共10页
为定量比较黄河下游河道现状治理方案(简称为宽河方案)及"两道防线"模式中的防护堤窄河方案(属于常态下的窄河方案)下的河床冲淤变化,通过适用于长历时与长河段的准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引入河床综合稳定性指标作为河相关系均衡... 为定量比较黄河下游河道现状治理方案(简称为宽河方案)及"两道防线"模式中的防护堤窄河方案(属于常态下的窄河方案)下的河床冲淤变化,通过适用于长历时与长河段的准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引入河床综合稳定性指标作为河相关系均衡调整准则,针对未来黄河年均来沙分别为3亿、6亿、8亿t这3种50 a水沙系列条件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来沙量客观上明显减少的趋势下,窄河治理方案不仅有利于滩区的防洪减灾,而且比现状治理方案更有利于河床减淤;若采取年均6亿、8亿t的多沙系列条件开展计算,则窄河方案比宽河方案在小浪底—花园口河段和花园口—高村河段的减淤效果都明显,而高村—艾山河段略有增淤,艾山—利津河段淤积量亦有所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数学模型 输沙能力 河道冲淤 治理方案 黄河下游
下载PDF
基于加压液化输沙技术的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中水沙两相三维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6
6
作者 惠康 邱秀云 +2 位作者 陶洪飞 马尧 朱玲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0-122,94,共4页
为解决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因高度问题难以应用的问题,采用重整化群两方程紊流(RNGκ-ε)模型和简化的多相流混合模型,对应用加压液化输沙技术前后的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的水沙两相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由FLUENT软件分析了运用... 为解决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因高度问题难以应用的问题,采用重整化群两方程紊流(RNGκ-ε)模型和简化的多相流混合模型,对应用加压液化输沙技术前后的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的水沙两相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由FLUENT软件分析了运用加压液化输沙技术前后装置内部流场泥沙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加压液化输沙技术在一定压力水头作用下,可避免装置锥体底部的泥沙淤积,说明该技术可解决装置由于降低锥体高度出现的底部泥沙淤积问题,为降低装置设计高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水力分离装置 水沙分离 数值模拟 加压液化输沙技术 多相流混合模型
下载PDF
围垦工程地理位置对杭州湾水沙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莉 叶涛焱 +2 位作者 张璐 姚炎明 夏乐章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70-1875,共6页
针对围垦工程地理位置对河口水沙环境特征的影响问题,本文基于杭州湾三维水沙耦合数值模型,分析杭州湾邻近海域不同地理位置的围垦工程,对局地和全湾的潮差、流速、悬沙浓度等水沙环境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杭州湾湾顶(澉浦)以上区域的... 针对围垦工程地理位置对河口水沙环境特征的影响问题,本文基于杭州湾三维水沙耦合数值模型,分析杭州湾邻近海域不同地理位置的围垦工程,对局地和全湾的潮差、流速、悬沙浓度等水沙环境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杭州湾湾顶(澉浦)以上区域的围垦对杭州湾水动力、悬沙浓度的影响最大,且影响程度自湾顶至湾口逐渐降低;M 2、M 4分潮振幅在湾顶的局地变幅分别高达15%、-37%,M 2、M 4分潮最大流速在湾顶的局地变幅分别高达-39%、44%,对应的悬沙浓度减幅高达40%。其他区域围垦工程实施后,全湾的潮差、流速及悬沙浓度变化较为均匀,且变幅较小。不同区域的围垦对杭州湾悬沙净通量的影响均较为明显,其中湾顶以上区域的围垦工程影响最为显著。各区域围垦工程对杭州湾水沙环境特征参数的影响具有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变化 围垦位置 悬沙通量 水沙耦合数值模型 杭州湾 悬沙浓度 净输沙
下载PDF
南海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大伟 吴时国 +1 位作者 吕福亮 王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19,共6页
依据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地球物理识别特征,利用最新采集的二维和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在南海深水区域的琼东南盆地、白云凹陷和文莱深水地层中发现了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Ds);建立典型MTDs的沉积模式,探讨MTDs的深水油气勘探意义。结果... 依据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地球物理识别特征,利用最新采集的二维和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在南海深水区域的琼东南盆地、白云凹陷和文莱深水地层中发现了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Ds);建立典型MTDs的沉积模式,探讨MTDs的深水油气勘探意义。结果表明:MTDs表现为弱振幅和反射杂乱的特点,发育正断层、逆冲断层、挤压脊和褶皱等沉积构造;典型的MTDs可以划分为头部拉张区域、体部滑移-挤压区域和趾部挤压区域3个结构单元;MTDs主要是富泥沉积物,在深水油气勘探中往往充当良好盖层,容易与浊流沉积体系一起形成深水地层圈闭,也有部分MTDs是富砂沉积物,可以成为潜在油气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水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 沉积模式 地震识别特征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新开发梯田模块的中国南方红壤区梯田水沙及养分流失模拟 被引量:6
9
作者 邵辉 高建恩 +2 位作者 Claire Baffaut 王克勤 樊恒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7-156,共10页
【目的】采用SWAT模型新开发梯田模块对中国南方红壤区梯田的水沙和养分流失进行模拟,分析SWAT模型梯田模块在中国南方水土流失地区的适用性。【方法】采用SWAT模型中新开发的梯田模块,结合其全球应用验证,在初步对美国软埝验证的基础上... 【目的】采用SWAT模型新开发梯田模块对中国南方红壤区梯田的水沙和养分流失进行模拟,分析SWAT模型梯田模块在中国南方水土流失地区的适用性。【方法】采用SWAT模型中新开发的梯田模块,结合其全球应用验证,在初步对美国软埝验证的基础上,利用资料较全的位于中国南方红壤区的云南尖山河小流域2007-2008年典型径流小区降雨径流、侵蚀产沙和总氮实测资料,对隔坡梯田水沙及面源污染调控过程进行模拟与验证。【结果】SWAT模型梯田模块对红壤区径流、侵蚀产沙及总氮的模拟结果能满足模型精度要求。利用梯田模块对红壤区隔坡梯田结构进行的优化表明,在坡度小于18.58°,梯田单元坡长小于20m的坡地上修建平坡比大于1∶5的单阶地隔坡梯田,可满足容许土壤流失量的要求。【结论】基于SWAT模型开发的梯田模块能够反映中国南方红壤区梯田降雨径流泥沙养分的运移过程,为研究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水循环影响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水沙运移 养分流失 红壤区 隔坡样田 中国南方
下载PDF
以冲淤控制为目标的水库优化调度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增辉 韦直林 王二朋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50,共5页
以各时段下泄流量为决策变量,将遗传算法与一维水沙模型结合,建立了以冲淤控制为目标的水库优化调度模型。探讨了如何选择合适的遗传操作维持种群的多样性,保持遗传算法从可行域和非可行域同时搜索的能力,构造了一种基于高斯分布的动态... 以各时段下泄流量为决策变量,将遗传算法与一维水沙模型结合,建立了以冲淤控制为目标的水库优化调度模型。探讨了如何选择合适的遗传操作维持种群的多样性,保持遗传算法从可行域和非可行域同时搜索的能力,构造了一种基于高斯分布的动态变异算子,用于处理非线性约束条件。通过算例说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以及相对于微分动态规划法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控制 水库调度 遗传算法 水沙模型 优化
下载PDF
流域产沙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汤立群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47-53,共7页
由坡面泥沙颗粒的动力平衡条件,推导出坡面上细颗粒泥沙的起动切应力,由坡面径流的剩余输沙能力,导得坡面径流的侵蚀量计算公式,与文献[4]的雨滴溅蚀量计算公式一起,构成了概念清楚、过程明确、结构完整的流域产沙模型。产沙量取决于水... 由坡面泥沙颗粒的动力平衡条件,推导出坡面上细颗粒泥沙的起动切应力,由坡面径流的剩余输沙能力,导得坡面径流的侵蚀量计算公式,与文献[4]的雨滴溅蚀量计算公式一起,构成了概念清楚、过程明确、结构完整的流域产沙模型。产沙量取决于水流挟沙能力与可供沙量的对比关系,若水流挟沙能力小于供沙量,则产沙量等于水流挟沙能力;反之,水流将进一步冲刷表土,形成径流侵蚀,产沙量就等于供沙量与径流侵蚀量之和。据此,可计算出坡面和流域产沙量。模型在岔巴沟流域上应用,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 输沙能力 流域泥沙 产沙模型
下载PDF
荆江—洞庭湖水沙变化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穆锦斌 张小峰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4-91,共8页
荆江—洞庭湖水沙输移变化直接影响整个长江中游的防洪形势.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江湖水沙输移变化对荆江和洞庭湖的影响,分析表明,江湖水沙输移的调整变化引起下荆江流量的增加及城螺河段的淤积,城陵矶水位逐渐抬升,对荆江及洞庭湖防洪... 荆江—洞庭湖水沙输移变化直接影响整个长江中游的防洪形势.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江湖水沙输移变化对荆江和洞庭湖的影响,分析表明,江湖水沙输移的调整变化引起下荆江流量的增加及城螺河段的淤积,城陵矶水位逐渐抬升,对荆江及洞庭湖防洪形势构成巨大威胁.采用河网水沙数学模型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下游河道水沙输移变化及其影响进行了初步预测.计算结果表明,长江干流河道的冲刷使得荆江及洞庭湖区最高洪水位降低,防洪形势进一步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输移 河网模型 防洪
下载PDF
襄樊电厂二期工程取排水河段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余明辉 吴卫民 刘晓芳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80,F0003,共6页
襄樊电厂一、二期工程均以汉江为水源,采用直流供水方式,排水入汉江。本文建立了电厂取、排水口河段动床实体模型,考虑了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和拟建的崔家营航电工程对该河段的河床演变和水流泥沙运动影响,从三维空间角度详细研究了取、... 襄樊电厂一、二期工程均以汉江为水源,采用直流供水方式,排水入汉江。本文建立了电厂取、排水口河段动床实体模型,考虑了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和拟建的崔家营航电工程对该河段的河床演变和水流泥沙运动影响,从三维空间角度详细研究了取、排水河段水流泥沙运动及河道冲淤演变趋势、取水口附近底沙运动情况、取水安全可靠性等问题,并提出了稳定取、排水口附近河岸及保证取水可靠的建议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襄樊电厂 动床实体模型 取排水口 取水安全性
下载PDF
基于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的河流水沙数学模型 被引量:19
14
作者 陈绪坚 胡春宏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38-45,共8页
本文把河流视为具有能量紊动黏性热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根据耗散结构的熵和能耗理论,提出了保持冲积河流稳定的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和公式。该原理全面地反映了河道输水输沙的能耗特性,在数学上完整地表达了冲积河流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本文把河流视为具有能量紊动黏性热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根据耗散结构的熵和能耗理论,提出了保持冲积河流稳定的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和公式。该原理全面地反映了河道输水输沙的能耗特性,在数学上完整地表达了冲积河流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自动调整作用原理。应用该原理的公式封闭河床演变方程组,建立了冲积河流河道输水输沙优化的数学模型,根据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输水输沙的规律,并解释了河床演变的各种现象。应用该模型计算了黄河下游各河段输水输沙优化的临界指标,并提出了有利于改善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的建议,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熵和能耗 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 数学模型 输水输沙优化 黄河下游
下载PDF
高含沙水流的紊动粘性系数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远东 张红武 吴文权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85-788,共4页
基于张红武的“紊流涡团模式”和采用高精度的流速垂向分布表达式,建立起高含沙水流的紊动粘性系数计算公式。应用此公式计算泥沙连续性方程中的泥沙扩散系数,得到了与测试资料相符合的含沙量垂线分布规律;进一步,将建立起的紊动粘性系... 基于张红武的“紊流涡团模式”和采用高精度的流速垂向分布表达式,建立起高含沙水流的紊动粘性系数计算公式。应用此公式计算泥沙连续性方程中的泥沙扩散系数,得到了与测试资料相符合的含沙量垂线分布规律;进一步,将建立起的紊动粘性系数计算公式应用于黄河下游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中,以封闭水沙控制方程,并选择1982年洪水和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开展数值仿真,计算出的洪水流量过程、水位过程及主流线等与实测资料基本一致。应用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建立的紊动粘性系数计算公式可用于高含沙水流的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沙水流 紊动粘性系数 速度沿垂线分布 含沙量沿垂线分布 平面二维非恒定输沙数学模型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水沙运动过程特征及演变趋势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超 全栋 +2 位作者 张岩 史小红 郭子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46,53,共7页
近年来受上游水库、河道控导工程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黄河(内蒙古段)呈现水沙异源、水少沙多的特性,导致河道萎缩和泥沙淤积严重,河道形态演变剧烈,严重威胁夏汛及凌汛行洪安全,也对河道及两岸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选取黄河(内蒙... 近年来受上游水库、河道控导工程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黄河(内蒙古段)呈现水沙异源、水少沙多的特性,导致河道萎缩和泥沙淤积严重,河道形态演变剧烈,严重威胁夏汛及凌汛行洪安全,也对河道及两岸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选取黄河(内蒙古段)干流入境石嘴山水文站和出境头道拐水文站水沙过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频谱分析法、R/S极差分析法和Markov链分析法系统研究2009-2016年两站逐月水沙运动变化的时序、运动状态和演变特征,讨论影响水沙运动变化过程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石嘴山站和头道拐站输沙量的变化周期均为1年,而径流的变化周期分别为1年和6个月;石嘴山和头道拐站径流Hurst指数值分别为0.576和0.515,输沙量Hurst指数分别为0.519和0.249;黄河(内蒙古段)丰水低沙和枯水高沙概率之和约为50%;水沙运动演化过程中,丰水高沙与枯水低沙极限概率之和大于0.8。受期间特殊的来水来沙过程、水文气候特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内蒙古段)水沙运动时序特征呈现非同步性和不协调性,未来水沙运动过程趋势逐渐向协调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段) 水沙运动 演变趋势 水沙异源 MARKOV模型
下载PDF
涉水工程泥浆排放输移扩散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陆俊卿 张小峰 +2 位作者 李红全 袁晶 陈珺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62,共5页
以含沙水流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曲线坐标系下平面二维水沙输移数学模型对长江武汉河段岸边高浓度泥浆排放所形成的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型重点考虑了高浓度泥浆在输移扩散过程中与河床的交换以及泥沙级配、河床变形对水沙运动的影响... 以含沙水流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曲线坐标系下平面二维水沙输移数学模型对长江武汉河段岸边高浓度泥浆排放所形成的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型重点考虑了高浓度泥浆在输移扩散过程中与河床的交换以及泥沙级配、河床变形对水沙运动的影响,计算结果能为工程单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移扩散 一般曲线坐标 水沙数学模型 河床变形
下载PDF
感潮河网区水沙运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8
作者 施勇 胡四一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1-438,共8页
根据感潮河网区水沙运动特征 ,建立了一维感潮河网区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 ,对河网区水沙运动和河床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在水沙模拟的范围内着重对河网区内动边界的处理、挟沙力公式的选用、内边界含沙量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提出... 根据感潮河网区水沙运动特征 ,建立了一维感潮河网区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 ,对河网区水沙运动和河床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在水沙模拟的范围内着重对河网区内动边界的处理、挟沙力公式的选用、内边界含沙量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技术处理方法。采用东江下游感潮河网区的水文和河道地形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 ,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感潮河网区水沙运动的往复输运特征和河道冲淤的宏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网区 泥沙输运 数值模拟 水沙运动 河床变形
下载PDF
基于弱耦合求解方法的排水管网底泥输运模拟 被引量:2
19
作者 金溪 王芳 张翔凌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79-1187,共9页
通过将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模型与底泥输运模型耦合计算实现对于排水管网底泥输运工况的模拟。利用该耦合求解方法,底泥输运过程对于管渠过流断面以及水流中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均可进行定量计算。耦合计算过程中全局时间... 通过将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模型与底泥输运模型耦合计算实现对于排水管网底泥输运工况的模拟。利用该耦合求解方法,底泥输运过程对于管渠过流断面以及水流中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均可进行定量计算。耦合计算过程中全局时间步长由SWMM的时间步长确定,通过对底泥输运模型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适应SWMM时间步长,从而实现模拟的数值稳定性,避免了底泥输运模型出现过度沉积或过度冲刷引起数值不稳定的情况。该模拟方法通过2个案例进行了验证。通过案例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该耦合过程可以给出稳定且合理的模拟结果,可以模拟管渠底泥的沉积及冲刷的过程以及其对于管渠过流断面及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相较于单纯的SWMM模拟结果,耦合模型可以给出更加准确的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管网 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底泥输运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物理成因产沙模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9
20
作者 汤立群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2-38,共7页
剖析了HUM1、THU和CSU三个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物理成因产沙模型的结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物理成因产沙模型应该考虑和解决的主要水沙物理过程,指出该类模型当前急需解决的六个问题和基本思路。
关键词 物理成因 产沙模型 模型结构 泥沙输移 水土保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