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的测试与分析方法
1
作者 闫子涵 王栋栋 +2 位作者 阴慧敏 刘文瑞 卢春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721,共9页
湍流射流是气固快速反应过程中气相原料与固体颗粒的理想混合形式,采取有效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获得射流与气固两相流的混合行为对研究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光纤探针技术获得了颗粒浓度动态数据,以提升管内颗粒聚团的传统分... 湍流射流是气固快速反应过程中气相原料与固体颗粒的理想混合形式,采取有效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获得射流与气固两相流的混合行为对研究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光纤探针技术获得了颗粒浓度动态数据,以提升管内颗粒聚团的传统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小波分析,提出了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中颗粒聚团的确定方法,并将射流影响区内气固间的瞬时接触状态分为颗粒聚团相、散式颗粒相以及未与颗粒充分混合的射流相。结合附壁射流理论,利用气体示踪技术获得的射流特征浓度分布结果,对理想条件下的射流中心线方程进行了修正,所得结果可预测气固两相流中射流的发展趋势。利用臭氧分解示踪技术,获得了原料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中的局部反应结果,将其与气固动态混合特征及射流轨迹模型相结合,可分析流动参数对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 两相流 气固混合 聚团 流线模型
下载PDF
轴心射流收油环内部油气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泽韬 吕亚国 +2 位作者 朱鹏飞 姜乐 刘振侠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2,共10页
为研究环下润滑结构内部油膜迁移及流动特性,针对轴心射流收油环采用VOF (Volume of fluid)方法开展了数值计算,获得了收油环端面油膜动态形成过程,在分析流场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收油环运转工况及结构参数对内部油膜形态、滑油体积分... 为研究环下润滑结构内部油膜迁移及流动特性,针对轴心射流收油环采用VOF (Volume of fluid)方法开展了数值计算,获得了收油环端面油膜动态形成过程,在分析流场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收油环运转工况及结构参数对内部油膜形态、滑油体积分数、油膜速度和供油孔输油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收油环端面油膜呈圆盘状迁移,边缘破碎形成油滴、油带甩至侧壁面,在供油孔内以“月牙形”分布加速流动,收油环端面油膜厚度随主轴转速增大而减小,随喷嘴流量上升而增加;提高转速降低了供油孔内滑油含量,使孔内油膜加速流动,孔内滑油含量随喷嘴流量的上升而增大,随供油孔径的增加而下降;喷嘴流量与供油孔径的改变对孔内流速影响较小;增加孔径与提高收油环转速可加强供油孔输运能力,8 kr/min下提高喷嘴流量使无量纲输油量Cq平均降低了40.71%,提高孔径使Cq最大提高了57.14%,转速的增加使Cq平均增加25.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下润滑 收油环 轴心射流 两相流动特性 VOF方法
下载PDF
喷水推进器进水流道在来流含气条件下的内部流动特性分析
3
作者 潘中永 张帅 +1 位作者 刘月伟 杨孟子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为了研究喷水推进器进水流道在来流含气条件下的内部流动特性,以轴流式喷水推进器为研究对象,对喷水推进器在不同来流含气条件下进行全流域定常数值仿真,得到了不同来流含气条件下进水流道各截面气相体积分数分布特征和不均匀度变化规律... 为了研究喷水推进器进水流道在来流含气条件下的内部流动特性,以轴流式喷水推进器为研究对象,对喷水推进器在不同来流含气条件下进行全流域定常数值仿真,得到了不同来流含气条件下进水流道各截面气相体积分数分布特征和不均匀度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低航速区间时,进水流道内流量小、流速低,受管道几何结构影响,下部弯管处流体堆积现象明显,随着航速的升高,流量增大、流速提高,流体在上部弯管处产生流动分离,导致堆积区向上部弯管转移;在来流含气条件下,进口含气率和气泡直径的增大,会导致气液两相干涉作用变强,造成气体堆积现象加剧,影响流面的不均匀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水推进器 进水流道 气液两相流 内部流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OpenFOAM对某溢洪道挑流水动力特性的两相流数值研究
4
作者 刘晗月 任春平 黄旭中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19,共5页
挑流消能中水舌在空中段及跌落到下游水垫塘的过程中,均存在明显的气液两相流特性,为更加深入探明该过程中的水动力特性,需构建更加先进的气液两相流数值模型。运用CFD开源软件OpenFOAM构建两相流三维数值模型,通过挑流试验测得的水舌... 挑流消能中水舌在空中段及跌落到下游水垫塘的过程中,均存在明显的气液两相流特性,为更加深入探明该过程中的水动力特性,需构建更加先进的气液两相流数值模型。运用CFD开源软件OpenFOAM构建两相流三维数值模型,通过挑流试验测得的水舌结果对该数值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同时通过数值研究发现κ-ωSST湍流模型优于κ-ε、κ-ω湍流模型。将κ-ωSST湍流模型得到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挑流射程经验公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κ-ωSST湍流模型比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更接近试验结果。最后,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射流作用下水垫塘的动水压力分布特征,发现塘底湍动能最大值位于距挑坎1.26L_(1)、1.23L_(2)、1.093L_(3)、1.001L_(4)处。最大塘底压强位于距挑坎约0.91L3处,此处也是整个计算域流速最低的流速滞点。研究结果可为挑流过程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挑流 气液两相流 OPENFOAM 模型试验 湍流模型
下载PDF
凹壁面切向射流入射角度对液固两相流动的影响
5
作者 田志国 葛忠义 +2 位作者 柳思远 蒋灿 张静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540-544,共5页
为研究凹壁面切向射流的入射角度对离散颗粒行为的影响,以立式圆筒体为主要结构,分析圆形壁面射流液固两相流动。运用数值模拟对离散颗粒运动轨迹、颗粒分布、压力、切向速度、停留时间等参数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入射角度增加,离散... 为研究凹壁面切向射流的入射角度对离散颗粒行为的影响,以立式圆筒体为主要结构,分析圆形壁面射流液固两相流动。运用数值模拟对离散颗粒运动轨迹、颗粒分布、压力、切向速度、停留时间等参数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入射角度增加,离散颗粒扩散角收缩,β=0°时离散颗粒扩散角为5.0°,β=45°时扩散角仅为1.5°。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入口处静压力和颗粒切向速度分布变化不大,但粒径小于0.4 mm颗粒的最大和最小停留时间明显下降。该研究提供了液固两相凹壁面切向射流中颗粒行为影响的基础数据,为相关设备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相 凹壁面切向射流 入射角度 离散颗粒 扩散
下载PDF
泥浆射流泵冲蚀磨损特性
6
作者 孙坤杰 程怀玉 +2 位作者 张祖提 柴彤山 龙新平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9,共8页
为了研究泥浆射流泵的冲蚀磨损特性,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泥浆射流泵内部的固液两相流动开展了数值模拟,重点对泥浆射流泵内部液固两相流的冲蚀磨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浆射流泵喉管进口和喉管中后段是产生冲蚀磨损的主要部... 为了研究泥浆射流泵的冲蚀磨损特性,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泥浆射流泵内部的固液两相流动开展了数值模拟,重点对泥浆射流泵内部液固两相流的冲蚀磨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浆射流泵喉管进口和喉管中后段是产生冲蚀磨损的主要部位,吸入室和扩散管未产生明显冲蚀磨损。颗粒质量流量从1 kg/s增大到1.8 kg/s时,泥浆射流泵最大冲蚀速率增大了93.7%;泥浆流速从2 m/s增大到5 m/s时,最大冲蚀速率增大了11.48倍;颗粒直径从200μm增大到450μm时,最大冲蚀速率先减小后增大。相较于颗粒质量流量和颗粒直径,泥浆流速对射流泵内表面的冲蚀磨损影响更大,但产生冲蚀磨损的主要部位不会随泥浆流速、颗粒质量流量和颗粒直径发生明显改变。研究成果可为射流泵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浆射流泵 液固两相流 数值模拟 离散相模型 冲蚀磨损
下载PDF
二维材料纳米油墨的制备及喷墨打印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妤欣 黄孝东 +3 位作者 陈迪 邓杭军 王文俊 刘平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45-3158,共14页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具有出色的综合性能,可用其制作功能纳米油墨,通过喷墨打印可加工得到光电功能器件,其在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几种典型二维材料的性能、其纳米油墨的制备及喷墨打印应用等...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具有出色的综合性能,可用其制作功能纳米油墨,通过喷墨打印可加工得到光电功能器件,其在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几种典型二维材料的性能、其纳米油墨的制备及喷墨打印应用等,重点介绍了液相剥离和喷墨打印过程的调控。对比不同剥离方法及原理,并对喷墨打印相关理论如咖啡环效应、马兰戈尼效应等进行综述。指出可通过对二维材料剥离过程及其纳米油墨打印过程的精准调控,形成基于喷墨打印的先进微纳制造技术,实现不同功能微纳电子元件和器件的低成本加工,推动生物传感、柔性电子等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材料 液相剥离 纳米油墨 喷墨打印 电子器件
下载PDF
小提花织物双织轴织造工艺的优化
8
作者 张鑫 方黎明 +2 位作者 陈青华 罗坤 常嘉银 《棉纺织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83-86,共4页
探讨在双织轴喷气织机上生产平纹小提花织物的技术措施。以一款细号高密平纹小提花织物生产为例,统计织造工序停台次数并进行原因分析。通过优化浆料配方,改进浆纱工艺,提高了经纱质量。在织造工序,重点优化了经位置线、开口时间、上机... 探讨在双织轴喷气织机上生产平纹小提花织物的技术措施。以一款细号高密平纹小提花织物生产为例,统计织造工序停台次数并进行原因分析。通过优化浆料配方,改进浆纱工艺,提高了经纱质量。在织造工序,重点优化了经位置线、开口时间、上机张力、织机速度等工艺参数,提高了织机效率。结果表明:工艺优化后,织机效率从69.8%提升到88.9%,百米布疵点评分从17分降低到14分。认为:优化后的工艺参数符合生产要求,并提高了双织轴喷气织机生产平纹小提花织物的织机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气织机 双织轴 小提花 浆料配方 开口时间 织机效率
下载PDF
合成射流对串列双圆柱受力特性及流场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9
作者 王海博 张品源 +1 位作者 于海龙 孙运兰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76-85,共10页
合成射流能够通过改变单个圆柱尾部的旋涡脱落模态有效抑制其涡致振动,但对多圆柱结构的控制效果尚待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对称布置在上游圆柱尾部的水平合成射流对串列双圆柱的受力特性和尾流特性的影响。在研究中,来流的雷诺数恒... 合成射流能够通过改变单个圆柱尾部的旋涡脱落模态有效抑制其涡致振动,但对多圆柱结构的控制效果尚待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对称布置在上游圆柱尾部的水平合成射流对串列双圆柱的受力特性和尾流特性的影响。在研究中,来流的雷诺数恒定为150,合成射流的位置角度为45°,2个圆柱中心之间的间距比为2~10。研究结果表明,水平合成射流能够同时降低上、下游圆柱的升、阻力系数,但过大的合成射流动量系数反而会导致上、下游圆柱的阻力系数均大于无合成射流控制情况下的值。当动量系数为2和4时,上游圆柱的尾迹完全由水平合成射流主导,变得完全对称;但下游圆柱的尾部始终存在交替脱落的旋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圆柱 合成射流 受力特性 尾涡结构 串列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二次侧管板高压水射流喷嘴仿真
10
作者 余勤元 赵泽阳 +3 位作者 张宇 孙茂荣 赵琛 袁梦扬 《中国科技纵横》 2024年第10期100-102,共3页
本文利用混合物模型的两相流仿真了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冲洗需要的高压水射流喷嘴中的流场分布和压力分布。通过有限元方法计算了两相流模型,获得了流场分布和压力场分布。从流场分布可以看出,当逐渐远离高压水射流喷嘴的中轴线时,... 本文利用混合物模型的两相流仿真了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冲洗需要的高压水射流喷嘴中的流场分布和压力分布。通过有限元方法计算了两相流模型,获得了流场分布和压力场分布。从流场分布可以看出,当逐渐远离高压水射流喷嘴的中轴线时,高压水射流中的流场分布逐渐减小;在高压水射流喷嘴的中轴线处,流场最大;当高压水射流喷嘴的入口压力从40MPa逐渐增大到46MPa时,出口处的流场逐渐增大,从289.502m/s逐渐增大到312m/s,在一定范围内入口压力对出口流速的增加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水射流 有限元 蒸汽发生器 两相流
下载PDF
搭载辅助动力系统的二级火箭底部热环境分析
11
作者 孙中一 王舒雅 +1 位作者 尉志源 乐贵高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57,I0001,共11页
针对某二级运载火箭辅助动力系统发动机空间布局复杂、箭体底部部件数量多、底部热环境恶劣的情况,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高空二级运载火箭在辅助动力系统工作状态下箭体底部热环境研究。基于Navier-Stokes组... 针对某二级运载火箭辅助动力系统发动机空间布局复杂、箭体底部部件数量多、底部热环境恶劣的情况,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高空二级运载火箭在辅助动力系统工作状态下箭体底部热环境研究。基于Navier-Stokes组分输运方程、DOM热辐射模型、RNG k-ε模型建立高空含复杂底部部件的二级运载火箭燃气喷流模型。结果表明:二级运载火箭在辅助动力系统工作时,高热流区域主要集中在燃料箱后短壳和辅助动力系统支座,沉底发动机工作时支座热流峰值最大,比其余部件高300%~400%。60 N、300 N发动机同向工作时,除支座和后短壳外的底部部件的热流达到峰值,比其余工况增长300%~600%。随着飞行高度和速度的增加,各部件热流均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本文计算结果对二级运载火箭底部热防护设计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动力系统 二级运载火箭 羽流流场 热环境 燃气喷流
下载PDF
喷气燃料上倾管道油水两相流动规律仿真研究
12
作者 杨月新 彭雅荻 《计算机仿真》 2024年第5期39-43,302,共6页
随着民航行业的快速发展,广泛使用管道运输喷气燃料。但是管道中的水分容易在低洼处聚积,并带来腐蚀和流动不畅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不同倾角上倾管道中喷气燃料携带底部积水情况进行了计算机仿真。计算结果表明,... 随着民航行业的快速发展,广泛使用管道运输喷气燃料。但是管道中的水分容易在低洼处聚积,并带来腐蚀和流动不畅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不同倾角上倾管道中喷气燃料携带底部积水情况进行了计算机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喷气燃料的剪切作用下,管底积水将被分成大水团和小水滴两部分;随着倾角的增大,大水团的轴向长度变短,相界面波动剧烈,导致管底水相出现回流现象进而流动速度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气燃料 上倾管道 油水两相流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来流含气下喷水推进器瞬态流动特性分析
13
作者 潘中永 张哲轩 刘月伟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0,共7页
为了探究喷水推进器在来流含气条件下的内部瞬态流动特性,以某一喷水推进器为研究对象,通过瞬态数值计算,研究不同气相参数与叶轮进、出口面上压力脉动及叶轮径向力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随着进口含气量升高,进口面各监测点时域曲... 为了探究喷水推进器在来流含气条件下的内部瞬态流动特性,以某一喷水推进器为研究对象,通过瞬态数值计算,研究不同气相参数与叶轮进、出口面上压力脉动及叶轮径向力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随着进口含气量升高,进口面各监测点时域曲线振荡频率加快,轮毂监测点振荡幅度减小,主频振幅先增大后减小;中间监测点振荡幅度和主频振幅先增大后减小,轮缘处监测点振幅和主频振幅均减小。出口面各监测点时域曲线波动规律性减弱,主频振幅均减小;随着气泡直径增大,进口面各监测点时域曲线振荡频率未发生明显改变,但振荡振幅明显增大,进口面轮毂与中间位置处监测点主频振幅先增大后减小,轮缘处监测点主频振幅变化规律相反;出口面各监测点时域曲线变化规律与进口面一致,但主频振幅变化规律各不相同;相同航速下两相流叶轮径向力较纯水时增加,同时随着航速升高、进口含气量及气泡直径增大,径向力增大,径向力脉动曲线振荡频率加快,振荡幅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水推进器 气液两相流 内部流场 数值模拟 压力脉动
下载PDF
开敞式变坡溢洪道消能工数值计算分析
14
作者 夏鹏飞 郝红科 +3 位作者 韩红亮 赵英 杜璇 李特 《吉林水利》 2023年第1期26-30,共5页
采用紊流模型,VOF方法对三孔泄洪工况下,溢洪道全程流场进行了水气二相流三维数值模拟。特别在上游水库进口断面上自编程序使用了水位边界条件,计算得到校核水位下溢洪道沿程一系列水力要素,把溢洪道中心线压强、侧墙水面线以及水舌挑... 采用紊流模型,VOF方法对三孔泄洪工况下,溢洪道全程流场进行了水气二相流三维数值模拟。特别在上游水库进口断面上自编程序使用了水位边界条件,计算得到校核水位下溢洪道沿程一系列水力要素,把溢洪道中心线压强、侧墙水面线以及水舌挑距与相应的模型实测值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收缩段水流冲击波,水舌入水宽度,入水角度、流速分布等水力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表明:三孔同时泄洪,在收缩段会出现较强的M型冲击波,随后在直段发展为◇型波;数值计算对于水舌入水宽度和入水角的模拟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挑射水舌 水气二相流 VOF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两相CO_(2)喷射器混合室直径优化与模拟分析
15
作者 龙俊安 宋霞 +1 位作者 施骏业 陈江平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28,共7页
混合室直径对两相喷射器的性能影响显著。结合湍流射流理论,本文提出两相喷射器混合室直径的射流分析设计方法:当混合射流的流量增至喷射器的目标总流量时,射流外边界的直径即为最优混合室直径。根据该方法优化某型号CO_(2)喷射器的混... 混合室直径对两相喷射器的性能影响显著。结合湍流射流理论,本文提出两相喷射器混合室直径的射流分析设计方法:当混合射流的流量增至喷射器的目标总流量时,射流外边界的直径即为最优混合室直径。根据该方法优化某型号CO_(2)喷射器的混合室直径,引射比为0.5时的最优直径为2.4 mm。利用数值模拟研究混合室直径对CO_(2)喷射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混合室最优直径为2.2 mm。当混合室直径为2.4 mm时,喷射器压升为0.9 MPa,相比优化前提高了57.9%。结合射流理论,拟合了无量纲最优混合室直径的关联式。当引射比为0.4~0.8时,无量纲最优直径为1.7~2.1。关联式的预测结果与CFD模拟结果相差-6%~10%,可用于工程上预估最优混合室直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混合室 两相流 射流 优化
下载PDF
气-液两相二甲醚喷射火焰燃烧行为的数值模拟
16
作者 郈植皓 毕明树 +1 位作者 郝强强 任婧杰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10-1216,共7页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欧拉-拉格朗日体系,建立了气-液两相燃烧的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同喷嘴直径和喷射压力对气-液两相二甲醚喷射火焰的火焰形态、液滴分布特性和热辐射危害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射压力越大、喷嘴直径越大,火...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欧拉-拉格朗日体系,建立了气-液两相燃烧的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同喷嘴直径和喷射压力对气-液两相二甲醚喷射火焰的火焰形态、液滴分布特性和热辐射危害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射压力越大、喷嘴直径越大,火焰长度越长;喷射压力和喷嘴直径增加时,液滴蒸发强度增加,近喷嘴区域液滴平均粒径与速度上升;火焰下游处与火焰侧面最大热辐射危害范围分别为9.5 m和5.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醚 气-液两相喷射火焰 数值模拟 火焰形态 热辐射危害范围
下载PDF
带气环旋喷射流流场特征及喷嘴结构正交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金贵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0-168,共9页
为提高二/三重管法旋喷射流切割土体效率,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和RNGκ-ε湍流模型,开展了淹没环境下带气环旋喷射流流动模拟研究,获得了射流速度、气液两相体积分布、靶体作用压力等流场特征,并基于L_(16)(4^(5))正交试验设计及误差... 为提高二/三重管法旋喷射流切割土体效率,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和RNGκ-ε湍流模型,开展了淹没环境下带气环旋喷射流流动模拟研究,获得了射流速度、气液两相体积分布、靶体作用压力等流场特征,并基于L_(16)(4^(5))正交试验设计及误差分析方法,获得了旋喷射流喷嘴关键结构参数对射流速度及其作用靶体压力的影响敏感程度与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气环旋喷射流能量衰减慢且集中在轴心区域,射流等速核心段长,冲击破坏土体性能好;喷嘴结构参数对射流冲击性能的影响敏感次序为:射流喷嘴出口直径>收敛角>气体喷嘴直径>气液喷嘴间距>射流喷嘴长径比;射流轴心速度及其作用靶体压力随出口直径和气体喷嘴直径的增大呈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趋势,随收敛角、长径比、气液喷嘴间距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基于此,考虑旋喷射流设备性能,给出了最优结构参数为:射流喷嘴出口直径2.0 mm,收敛角12°或18°,长径比1,气体喷嘴直径0.9 mm,气液喷嘴间距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喷桩 气液两相流 正交试验 轴心速度 喷嘴优化
下载PDF
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在石油馏分组成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鑫源 李长秀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19-1027,共9页
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峰容量的特点,在复杂混合物分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GC×GC技术及其联用技术可实现对石油馏分的族组成分离和目标化合物分离,介绍了近年来GC×GC技术在原油、柴油、喷... 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峰容量的特点,在复杂混合物分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GC×GC技术及其联用技术可实现对石油馏分的族组成分离和目标化合物分离,介绍了近年来GC×GC技术在原油、柴油、喷气燃料、汽油的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调制方式和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应用,并对GC×GC技术在石油馏分组成分析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 原油 柴油 喷气燃料 汽油
下载PDF
气液两相旋喷射流流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9
作者 郑金贵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8-184,共7页
为揭示不同因素对带气环旋喷射流流动特征的影响规律,基于Mixture多相流模型和RNG k-ε湍流方程,对不同喷嘴结构参数和关键工作参数工况下气液两相旋喷射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射流轴心速度及射流冲击靶体作用压力的分布特征。结... 为揭示不同因素对带气环旋喷射流流动特征的影响规律,基于Mixture多相流模型和RNG k-ε湍流方程,对不同喷嘴结构参数和关键工作参数工况下气液两相旋喷射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射流轴心速度及射流冲击靶体作用压力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当喷嘴出口直径为2.5 mm、收敛角为20°时,射流收敛性好且速度衰减慢,对靶体冲击作用压力最大,射流压力30 MPa时在0.6 m处冲击靶体压力达到最大值(27 MPa)。射流轴心速度与冲击靶体作用压力均随射流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但射流压力过大时射流发展后期波动剧烈;高速气环能抑制射流能量衰减,使射流核心段长度随气体速度增大而增加,但气体速度过大时射流冲击性能提升反而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旋喷作业的喷嘴结构优化和工艺参数选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喷射流 气液两相射流 淹没环境 流动特征 轴心速度
下载PDF
基于壁面射流的虚拟冲击式采样分离器的优化
20
作者 刘丹丹 朱鸿飞 李德文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为了提高现有虚拟冲击技术下的呼吸性粉尘采样分离器的分离标准差,采用壁面射流中的附壁效应,结合模型角度改变对颗粒捕获效率的影响,在凸型内壁的分离腔基础上,研究加速喷嘴尾部的角度、外壁面顶点的角度和喷嘴至收集腔的距离3个方面... 为了提高现有虚拟冲击技术下的呼吸性粉尘采样分离器的分离标准差,采用壁面射流中的附壁效应,结合模型角度改变对颗粒捕获效率的影响,在凸型内壁的分离腔基础上,研究加速喷嘴尾部的角度、外壁面顶点的角度和喷嘴至收集腔的距离3个方面因素对于模型分离效率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 Fluent的气固两相流数值仿真,仿真模拟分离器的内部流场,在仿真过程中对颗粒进行捕捉跟踪,将计算出的分离效率与BMRC曲线的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凸型内壁结构的采样分离器模型相比,改进后的呼吸性粉尘采样分离器在粒径较小处的分离效率方程更贴近BMRC曲线,分离偏差均小于1.6%,分离标准差达到了δ_(2)=2.31%,在参考模型的分离标准差上提高了12.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冲击技术 壁面射流 气固两相流 数值模型曲线 呼吸性粉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