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iscovery of Deep High-Resistivity Block and Inadequately Consolidated Magma Chambers in Gaoligongsh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1
作者 YU Nian WANG Xuben +3 位作者 HU Xiangyun LI Dewei DENG Fangjin CAI Xue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161-1162,共2页
Objective The Gaoligongsh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nd belongs to one of the main Late Yanshanian-Himalay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s in the Sanjiang... Objective The Gaoligongsh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nd belongs to one of the main Late Yanshanian-Himalay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s in the Sanjiang area. Many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geology, geochemistry and geophysics of this region, and many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deep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of the region, especially using the magnetotelluric (MT) sounding technique. Howe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 is on The Discovery of Deep High-Resistivity Block and Inadequately Consolidated magma chambers in Gaoligongsh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in that
下载PDF
Micro-textures in plagioclase from 1994-1995 eruption, Barren Island Volcano: Evidence of dynamic magma plumbing system in the Andaman subduction zone 被引量:5
2
作者 M.L.Renjith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micro-textures and a few compositional profiles of plagioclase from high-alumina basaltic aa lava erupted during the year 1994-1995, from Barren Island Volcano, NE India ocean, are presented fo...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micro-textures and a few compositional profiles of plagioclase from high-alumina basaltic aa lava erupted during the year 1994-1995, from Barren Island Volcano, NE India ocean, are pres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identified micro-textures can be grouped into two categories: (i) Growth related textures in the form of coarse/fine-sieve morphology, fine-scale oscillatory zoning and resorption surfaces resulted when the equilibrium at the crystal-melt interface was fluctuated due to change in temperature or H20 or pressure or composition of the crystallizing melt; and (ii) morphological texture, like glomerocryst, synneusis, swallow-tailed crystal, microlite and broken crystals, formed by the influence of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crystallizing magma (convection, turbulence, degassing, etc.). Each micro-texture has developed in a specific magmatic environment, accordingly, a first order magma plumbing model and crystallization dynamics are envisaged for the studied lava unit. Magma generated has undergone extensiv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An-rich plagioclase in stable magmatic environment at a deeper depth. Subsequently they ascend to a shallow chamber where the newly brought crystals and pre-existing crystals have undergone dynamic crystallization via dissolution-regrowth processes in a convective self- mixing environment. Such repeated recharge-recycling processes have produced various populations of plagioclase with different micro-textural stratigraphy in the studied lava unit. Intermittent degassing and eruption related decompression have also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final stage of crystallization dynam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texture Plagioclase magma chamber process Barren Island Volcano Andaman subduction zone
下载PDF
Southward Migration of Magmatic Activity in the Colima Volcanic Complex, Mexico: An Ongoing Process 被引量:1
3
作者 Román Alvarez Vsevolod Yut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5年第9期1077-1099,共23页
The Colima Volcanic Complex trends in a nearly N-S direction in western Mexico, and one of its?structures, Colima volcano, is the most historically active volcano in the country. Immediately to the?N, there is another... The Colima Volcanic Complex trends in a nearly N-S direction in western Mexico, and one of its?structures, Colima volcano, is the most historically active volcano in the country. Immediately to the?N, there is another volcanic center called El Cántaro volcano, whose activity started around 1.7 Ma in its N portion and migrated to the S in various episodes. Volcanic activity migrated further south, from El Cántaro to the Colima Volcanic Complex where the southernmost manifestation, Hijos del Volcán domes, is located on the south slope of Fuego volcano. The above date appears to mark initiation of the rather continuous volcanic activity in the area. It has been noted that these volcanic manifestations lie on, or near the Rivera-Cocos inland plate boundary. Colima’s Fuego volcano is also the closest to the Middle America Trench, among the polygenetic volcanoes in Mexico. We submit that the anomalous location of volcanism in this area originates in an anomalous subduction process of the Rivera and Cocos plates and evoke a tectonic model, proposed elsewhere, to support the idea. Modeling gravimetric and aeromagnetic data we locate the magma chambers of the Fuego (active) and Nevado (extinct) volcanoes within a 65 mGals negative Bouguer anomaly elongated in a nearly N-S direction. The corresponding aeromagnetic map displays a magnetic high over the southern portion of the Fuego volcano edifice. We found two additional, associated structures whose anomalies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which appear to follow the southward magmatic migration pattern. One of them is a collapse structure with a circular topographic expression, and the southernmost is a low-density intrusion ~1 km below sea level, associated with a moderate topographic bulge at the surface that we interpret as a magma body. Five lines cross the anomalies;gravime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are concurrently modeled along them to locate the magmatic bodies. In addition to the 2-D models we perform 3-D gravimetric and magnetic inversions. For each field a 3-D mesh is built under the area occupied by the Colima Volcanic Complex, the volume elements are then assigned density or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lues and their surface contributions in various points are evaluated. The process is iterated unti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sured and the calculated fields is less than a predetermined value. The results of each inversion adequately and independently define the location of the magmatic chambers although they cannot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individual chambers of the Nevado and Fuego volcanoes. 2-D and 3-D result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consistently show the locations of potential magmatic regions. Our models support a multiple, complex magmatic system that appears to continue to spread southwardly, which can pose additional volcanic risks to an already threatened local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IMA VOLCANIC Complex magma chamberS COLIMA Volcanoes Gravimetric MODELING Magnetic MODELING
下载PDF
斑岩-矽卡岩型钼矿成矿控制因素
4
作者 欧阳荷根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81,I0002,共12页
本文从成钼矿岩浆的化学组分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成钼矿流体的出溶和金属堆积过程两个层次,探讨了斑岩-矽卡岩型钼矿的成矿控制因素。研究揭示,不同构造环境中的斑岩-矽卡岩型钼矿的成矿岩浆均不富集钼,氧化性富水岩浆是形成斑岩-矽卡... 本文从成钼矿岩浆的化学组分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成钼矿流体的出溶和金属堆积过程两个层次,探讨了斑岩-矽卡岩型钼矿的成矿控制因素。研究揭示,不同构造环境中的斑岩-矽卡岩型钼矿的成矿岩浆均不富集钼,氧化性富水岩浆是形成斑岩-矽卡岩型钼矿的基础,成矿流体沿岩浆房顶部衍生的小岩株高度聚集是成钼矿之关键环节。研究还揭示,大型-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均具有多期岩浆-热液活动叠加成矿的特点,成矿岩体与大岩浆房相连,并且成矿岩浆能多期侵位与成矿,是形成大型-超大型钼矿的关键因素。综合来看,斑岩-矽卡岩型钼矿是岩浆体量、岩浆氧逸度和水含量、流体聚集程度以及多期岩浆-热液活动叠加成矿多因素耦合的产物。岩浆体量、岩浆氧逸度和岩浆水含量是基础,流体聚集程度是关键,要形成大型-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钼矿,还需要多期岩浆-热液活动的叠加成矿。研究提出,寻找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在关注岩体地球化学属性的同时,还应关注岩体的空间结构属性以及多期岩浆-热液活动叠加成矿特征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型钼矿 熔体钼含量 岩浆体量 流体聚集程度 多期岩浆-热液活动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晚更新世以来岩浆房系统的压力探讨
5
作者 周秉锐潘波颜丽丽徐丹 武成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75-2086,共12页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大型的复合式活火山,由于其曾剧烈的喷发活动(946~947AD)和2002-2006年的扰动事件而备受瞩目。自晚更新世以来,天池火山有过多次剧烈的爆炸式喷发活动,其岩浆主要为高分异的碱流质与粗面质岩浆,SiO_(2)>65%。地...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大型的复合式活火山,由于其曾剧烈的喷发活动(946~947AD)和2002-2006年的扰动事件而备受瞩目。自晚更新世以来,天池火山有过多次剧烈的爆炸式喷发活动,其岩浆主要为高分异的碱流质与粗面质岩浆,SiO_(2)>65%。地球物理探测表明天池火山地下在浅部地壳存在岩浆房,但却未能对历史喷发活动的岩浆系统进行约束。本文利用晚更新世以来喷发物的电子探针数据,运用Qz-Ab-Or系统投图、单斜辉石机器学习压力计以及rhyolite-MELTS压力计对各期喷发的岩浆驻存压力条件进行计算,认为天文峰期(TWF)碱流岩压力约246~444MPa、气象站期(QXZ)碱流岩压力约184~344MPa、千年大喷发(ME-I)碱流岩压力约162~314MPa,千年大喷发(ME-II)粗面岩压力约438~540MPa。通过压力与深度换算后发现上述喷发岩浆贮存位置均对应中上地壳深度的岩浆房,并且三期碱流岩压力随喷发时间逐渐降低,暗示天池碱流质岩浆房在万年尺度内逐渐向浅部地壳演化的趋势;而粗面质岩浆可能来自另一个更深的岩浆房。该发现将有助于提高对天池火山岩浆房系统演化的认识,并为火山监测数据解释和灾害预警等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火山 地质压力计 高分异岩浆 岩浆贮存压力 岩浆演化 岩浆房系统
下载PDF
安哥拉地块北部Dondo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岩石成因:Columbia超大陆聚合的响应
6
作者 刘伟 张洪瑞 +6 位作者 罗迪柯 贾鹏飞 靳立杰 周永刚 梁云汉 王子圣 李春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7-257,共21页
安哥拉西部地区广泛发育古元古代Eburnean造山期花岗岩,是研究安哥拉地块构造岩浆作用特征的理想场所。本文对安哥拉地块北部Dondo地区大面积出露的花岗岩开展系统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Dondo地区斑状... 安哥拉西部地区广泛发育古元古代Eburnean造山期花岗岩,是研究安哥拉地块构造岩浆作用特征的理想场所。本文对安哥拉地块北部Dondo地区大面积出露的花岗岩开展系统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Dondo地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983.3±7.7)Ma和(1956.6±7.5)Ma,均为古元古代中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全岩样品具有高SiO_(2)含量、富碱、高10~4Ga/Al值、高FeO^(T)/(FeO^(T)+MgO)值和Zr+Nb+Ce+Y含量,低MgO、TiO_(2)、CaO和P_(2)O_(5)含量的特征;微量元素富集Rb、K、Th、U、Zr和Hf,亏损Sr、Nb、Ta、P和Ti;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整体不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锆饱和温度计算所有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757~889℃;以上这些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A2型花岗岩一致。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的数据表明,两种花岗岩可能由来源于下地壳物质与地幔来源基性岩浆混合所形成。两种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形成时代、矿物组成和连续的主微量元素变化趋势,这些特征表明它们的原始岩浆来自同一岩浆房,而二者之间特征的差别是由岩浆房内的晶体-熔体分异所主导。据此,本文认为:产生钾长石斑晶的岩浆曾经在地壳深部作过长时间滞留,导致钾长石稳定结晶,增加了岩浆的黏度和密度,使岩浆处于冻结状态;随后在幔源岩浆注入带来的热扰动和富集挥发分的作用下,冻结岩浆房迅速活化,从而发生晶体-熔体的分离,抽离的熔体形成了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而混有先存晶体的岩浆则形成了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综合区域和全球构造演化历史,本次研究认为Dondo地区花岗岩形成于巴西Sao Francisco克拉通和Congo克拉通后碰撞的构造环境,该期岩浆活动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的碰撞造山事件在安哥拉地块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哥拉地块 古元古代 岩石成因 A型花岗岩 冻结岩浆房活化 Columbia超大陆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热系统——岩浆囊与隐伏高温地热资源
7
作者 张健 范艳霞 +1 位作者 褚伟 何雨蓓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7-577,共21页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晚新生代中心喷发式复合型层状火山,全新世以来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喷发,与深部岩浆热扰动活动相关的构造地震、地表形变、温泉气体组份等均显示该火山仍可能再次喷发,是我国东部潜在的高温地热资源区。长白山天池火山周...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晚新生代中心喷发式复合型层状火山,全新世以来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喷发,与深部岩浆热扰动活动相关的构造地震、地表形变、温泉气体组份等均显示该火山仍可能再次喷发,是我国东部潜在的高温地热资源区。长白山天池火山周边地下水十分丰富,具有形成高温水热活动的岩浆囊热源。为探索地壳浅层隐伏的高温地热资源,本文在野外考察基础上,利用地热学方法,计算了该区地层结构与热状态,分析了地表下的火山地热系统。结果表明: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地下2 km深处的温度在66—110℃之间,12 km深处的温度在313—417℃之间;该区居里面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为12.7 km,居里点温度为375℃,其中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中心和望天鹅火山喷发中心为居里面上隆区;在人工地震基底速度约束下,通过沉积地层重力反演发现,在约3.5—5.5 km深度处存在密度梯级高压带,该高压带与12 km深度处的岩浆囊之间的区域是形成隐伏高温地热资源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火山 浅层地热结构 沉积层密度梯级高压带 岩浆囊 高温地热资源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大地电磁测深初步观测 被引量:45
8
作者 汤吉 刘铁胜 +3 位作者 江钊 赵国泽 王继军 詹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4-170,共7页
在长白山火山区沿着两条剖面进行了15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测深观测,对地磁感应矢量和地下电性分布维数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使用阻抗张量分解和二维自动反演等新技术对资料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火山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地下电性结构具有二... 在长白山火山区沿着两条剖面进行了15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测深观测,对地磁感应矢量和地下电性分布维数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使用阻抗张量分解和二维自动反演等新技术对资料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火山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地下电性结构具有二维特征,但在火山口及其附近地下存在局部三维异常体,异常体埋深约12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 大地电磁测深 电阻率 阻抗张量 岩浆囊
下载PDF
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马站-固东岩浆囊的地球物理模式 被引量:29
9
作者 姜枚 谭捍东 +5 位作者 张聿文 彭淼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王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1-739,共9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岩浆活动频繁强烈,火山活动规模宏大。为配合国家深部探测专项科学钻探选址,在腾冲盆地北部马站到固东、曲石乡一带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反射地震和重磁测量的工作。...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岩浆活动频繁强烈,火山活动规模宏大。为配合国家深部探测专项科学钻探选址,在腾冲盆地北部马站到固东、曲石乡一带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反射地震和重磁测量的工作。本文依据电磁法取得的成果划分出了盆地地壳内的2个低阻低速层,其中浅部的低阻层由含水(热水)的火山岩下部、花岗岩上部与花岗砂砾岩组成,构成了腾冲盆地的地热资源的热储层,其主要层位在300到1500m范围内;深部的低阻体是作为热源的岩浆囊,位于马站—固东—曲石乡三镇的深12~30km,东西宽25km以上,向南可能与腾冲北的岩浆囊相连。小空山、大空山和黑空山火山口具有典型的火山口重磁场特征,特别是由于喷发造成物质亏损形成的重力负异常与火山地形呈清晰的镜像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腾冲 火山构造 热储层 岩浆囊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电性结构和岩浆系统 被引量:76
10
作者 汤吉 邓前辉 +12 位作者 赵国泽 李文军 宣飞 晋光文 白登海 詹艳 梁竞阁 蒲兴华 王继军 李国深 洪飞 马明志 陈风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1-200,共10页
在长白山火山区及其附近 ,沿 5条伞状测线和 1条北西向测线进行了 6 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观测。用Robust等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 ;应用阻抗张量分解方法消除了局部不均匀体的影响 ;计算了反映地下横向不均匀性的地磁感应矢量。利用... 在长白山火山区及其附近 ,沿 5条伞状测线和 1条北西向测线进行了 6 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观测。用Robust等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 ;应用阻抗张量分解方法消除了局部不均匀体的影响 ;计算了反映地下横向不均匀性的地磁感应矢量。利用RRI二维自动反演等技术对资料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 :在近地表存在低阻体 ,并分别与长白山天池水体、聚龙泉温泉、锦江温泉及长白山山门附近的地下水相对应。在长白山天池及其以北和以东地区 ,约 12km深处存在电阻率很低的地质体 ,电阻率为 10到几十Ω·m ,可能是地壳岩浆囊。在测区范围内 ,地壳电性结构在南北方向存在着明显的横向变化 ,而东西方向相对均匀 ,变化比较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视电阻率 磁感应矢量 低阻体 岩浆囊 长白山 天池火山区
下载PDF
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大地电磁探测和研究初步结果 被引量:19
11
作者 詹艳 赵国泽 +7 位作者 白登海 晋光文 王继军 宣飞 江钊 任锦章 曲家志 郭德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400-408,共9页
对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新近观测的7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了处理、解释和分析。研究表明,在地下约几百米深度至15~20 km左右,存在一个上宽下窄似铆钉状的高阻异常体,推测为固结过程中的火山岩浆体。该高阻体一直穿过地壳与上地... 对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新近观测的7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了处理、解释和分析。研究表明,在地下约几百米深度至15~20 km左右,存在一个上宽下窄似铆钉状的高阻异常体,推测为固结过程中的火山岩浆体。该高阻体一直穿过地壳与上地幔连接,有向深处延伸的通道,并随着深度的加大,其电阻率逐渐减小。该火山群属于岩浆直接来自上地幔的火山类型,在地壳内没有明显的低阻岩浆囊存在。火山区的构造走向为近南北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连池 火山群 电阻率 岩浆囊
下载PDF
云南腾冲火山区上部地壳三维地震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48
12
作者 楼海 王椿镛 +1 位作者 皇甫岗 秦嘉政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3-251,共9页
根据 1 999年腾冲火山区人工地震探测资料 ,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腾冲火山区上地壳三维 P波速度结构 .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出 ,在腾冲火山区下方的上地壳内存在明显的 P波低速区 ,该低速区在地下 7~ 8km深度 ,可能与上地壳内的岩浆囊或部... 根据 1 999年腾冲火山区人工地震探测资料 ,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腾冲火山区上地壳三维 P波速度结构 .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出 ,在腾冲火山区下方的上地壳内存在明显的 P波低速区 ,该低速区在地下 7~ 8km深度 ,可能与上地壳内的岩浆囊或部分熔融体有关 .层析结果还显示出低速区主体在热海地区的东北侧 .地表附近的低速区可能是构造破裂发育地区形成了有利于深部热流体上升的通道 ,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壳 腾冲火山区 三维地震层析成像 岩浆囊 P波低速区 深部热流体
下载PDF
大地电磁测深在火山区地热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炯 黄少鹏 +1 位作者 傅饶 唐晓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9-290,共12页
大地电磁测深(MT)由于勘探深度范围较大,且对温度、流体、岩浆房和岩性等与热储相关的地质条件的敏感度较高,因而成为火山区地热勘探和岩石圈结构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地壳和上地幔的电性结构与热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 大地电磁测深(MT)由于勘探深度范围较大,且对温度、流体、岩浆房和岩性等与热储相关的地质条件的敏感度较高,因而成为火山区地热勘探和岩石圈结构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地壳和上地幔的电性结构与热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解读二者的关系,可以刻画更为精细的岩石圈结构模型,进而掌握火山区的构造特征和热演化过程,了解其岩石圈地球动力学机制。本文着重介绍了MT方法的原理以及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后期数据处理的过程,综述了MT法的应用特点以及电导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介绍了国际上这一方法在火山区地热勘探和岩石圈热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展示了MT法在新西兰Taupo火山区Ngatamariki高温地热田0~3km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以埃塞俄比亚Afar省的Tendaho地热田和Badi火山为例,分别讨论了0~20km和0~50km不同深度的电性结构特征及其与温度存在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形成火山的驱动机制;以日本九州岛的Shinmoe-dake火山为例,介绍了大地电磁测深和温度监测在火山监测方面的应用。最后简述了国内MT法在火山区的应用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利用上地幔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岩石圈内硅酸盐熔体不同含水量引起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初步估算了长白山天池和阿尔山火山区的莫霍面以下的温度以及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高温岩浆房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研究 火山 大地电磁测深 岩浆房
下载PDF
席状岩浆房中的岩浆冷却及动力稳定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正阶 宋谢炎 +1 位作者 王玉兰 马润则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6,共16页
关于岩浆房中岩浆的结晶分异方式一直存在着争议,其基本矛盾在于对岩浆冷却历史及热不稳定性可能引起的对流形式的理解各不相同。本文在充分考虑席状岩浆房的基本物理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稳定岩浆体系的动态冷却模型,并以攀枝花层状... 关于岩浆房中岩浆的结晶分异方式一直存在着争议,其基本矛盾在于对岩浆冷却历史及热不稳定性可能引起的对流形式的理解各不相同。本文在充分考虑席状岩浆房的基本物理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稳定岩浆体系的动态冷却模型,并以攀枝花层状岩体为例,计算了相应的温度场、密度场及粘度场。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守恒的、对热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的新方法。计算了热不稳定性可能引起的对流强度、对流区域及对流时间,并深入讨论了在一定的热不稳定状态下,不同的岩浆屈服强度对对流特征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岩体的整个固化过程中,如果曾发生过自发对流,其对流也是极微弱而短暂的,不会影响中下部岩浆房中岩浆的固化和结晶。这一结论与对该岩体的实际观察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 岩浆房 岩浆冷却 动力 温度场 稳定性
下载PDF
浙江拔茅破火山岩浆作用:开放体系多机制复合演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薛怀民 陶奎元 +2 位作者 杨祝良 谢家莹 谢方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03-412,共10页
拔茅火山杂岩的成分变化范围广泛 ,包括玄武质、玄武粗安质、粗面安山质、粗面英安质、流纹英安质到流纹质和高硅流纹质岩石都有 ,它们不是由单一母岩浆演化而来 ,也不是由单一岩浆房喷发形成的 ,而是来自多种类型的岩浆房 ,并经历过复... 拔茅火山杂岩的成分变化范围广泛 ,包括玄武质、玄武粗安质、粗面安山质、粗面英安质、流纹英安质到流纹质和高硅流纹质岩石都有 ,它们不是由单一母岩浆演化而来 ,也不是由单一岩浆房喷发形成的 ,而是来自多种类型的岩浆房 ,并经历过复杂的演化过程 ,为开放体系多机制复合演化。其中早期双峰式基性端元是由上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 ,而酸性端元则是地壳物质边熔融边喷发 (分离熔融 )的结果。作为火山杂岩主体的粗面英安质岩石 ,其岩浆是在高位主岩浆房内由玄武质岩浆与流纹英安质岩浆混合形成的 ,发生混合的流纹英安质与玄武质岩浆的比例为 5 7∶ 4 3。而粗面安山质岩浆则是深部岩浆房内由玄武质岩浆分离结晶形成的。晚期侵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体系 复合演化 岩浆房 岩浆混合作用 拔茅破火山 火山岩 岩石学特征
下载PDF
由相对地热梯度推断的腾冲火山区现存岩浆囊 被引量:76
16
作者 赵慈平 冉华 陈坤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17-1528,共12页
为利用温泉来研究和监测腾冲火山区的现今岩浆分布并探讨其活动性,提出相对地热梯度的概念:假设各热田或水热活动区的热储深度相等,则热储温度与地表温泉温度之差为该地相对地热梯度。通过对前人在该地区获得的温泉的基本要素和温泉水... 为利用温泉来研究和监测腾冲火山区的现今岩浆分布并探讨其活动性,提出相对地热梯度的概念:假设各热田或水热活动区的热储深度相等,则热储温度与地表温泉温度之差为该地相对地热梯度。通过对前人在该地区获得的温泉的基本要素和温泉水化学分析数据分析,选取了159个温泉计算相对地热梯度。用这159个数据,通过克里金插值方法获得了腾冲火山区的相对地热梯度平面分布。结果发现腾冲火山区有3个相对地热梯度在100℃以上的高值区域。结合其他资料,认为腾冲火山区现今存在3个岩浆囊,它们的几何尺度为19~28km,深度为4~12km或更深,并且目前的活动性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 岩浆囊 地球化学温标 地热梯度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分析 被引量:42
17
作者 仇根根 裴发根 +6 位作者 方慧 杜炳锐 张小博 张鹏辉 袁永真 何梅兴 白大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466-3477,共12页
针对外媒报道长白山天池火山在近2年内有可能喷发的言论,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布测了一条长度约为103km的二维大地电磁测深观测剖面,对火山区深部电性结构进行探测研究.由于研究区内不明来源的电磁干扰非常强,对数据采用了远参考处理、Rob... 针对外媒报道长白山天池火山在近2年内有可能喷发的言论,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布测了一条长度约为103km的二维大地电磁测深观测剖面,对火山区深部电性结构进行探测研究.由于研究区内不明来源的电磁干扰非常强,对数据采用了远参考处理、Robust处理、Rhoplus分析、张量阻抗分解和基于一维层状介质电阻率与相位互算方法等先进处理技术,获取到一批在强干扰区质量较为可靠的电磁数据,利用数据计算分析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二维构造走向和感应矢量特征,采用NLCG二维反演技术对资料进行了二维反演解释,并将反演结果与前人探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探测结果表明:在天池火山口下方存在明显的直立型岩浆通道,岩浆通道在下方约5-8km位置形成关闭;在火山口下方往北方向附近,在埋深位置约7km深处存在一个明显的低阻异常体,电阻率小于10Ωm,且与岩浆通道对接,推测其可能是地表浅部发育的岩浆囊;在长白山山门附近C07-C09号测点之间和C04-C05号测点之间,在埋深约7-17km深处发现近直立型低阻带,低阻带与下方低阻体直接相连,推测低阻带内赋存有活动的岩浆;随着埋深的增加,从天池火山口南部约20km位置往北方向,在埋深13-30km之间壳内广泛发育明显的低阻异常体,推测其可能是活动的岩浆囊.反演结果与前人探测结果整体电性特征相似,但又局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构造走向 感应矢量 壳内低阻体 岩浆囊
下载PDF
感应矢量及其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应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汤吉 晋光文 +4 位作者 赵国泽 李文军 宣飞 白登海 詹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294-303,共10页
磁场的垂直分量表征介质的水平不均匀性。描述H_z与H_x、H_y之间关系的感应矢量,是研究电性水平不均匀性的有利参数,它具有受局部畸变影响小,对电性噪声干扰不敏感等优点。由实感应矢量的方向和长度,可以确定地下电性不均匀体的位置、... 磁场的垂直分量表征介质的水平不均匀性。描述H_z与H_x、H_y之间关系的感应矢量,是研究电性水平不均匀性的有利参数,它具有受局部畸变影响小,对电性噪声干扰不敏感等优点。由实感应矢量的方向和长度,可以确定地下电性不均匀体的位置、规模以及与周围介质的电性差异。实际应用表明,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从表层到深部都存在低阻的电性不均匀体,浅部不均匀体与天池水和热资源有关,而深部的不均匀体可能与地下岩浆囊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倾子 感应矢量 岩浆囊 水平不均匀性 长白山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双岩浆房岩浆作用与互动式喷发 被引量:19
19
作者 樊祺诚 隋建立 +2 位作者 李霓 孙谦 徐义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15-318,共4页
广义的长白山火山在我国境内包括天池火山、望天鹅火山、图们江火山和龙岗火山,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岩分布区。长白山各个火山区的火山活动具有此起彼伏的穿时性特征,天池火山之下地壳和地幔两个岩浆房具有上下呼应、互动式喷发之特... 广义的长白山火山在我国境内包括天池火山、望天鹅火山、图们江火山和龙岗火山,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岩分布区。长白山各个火山区的火山活动具有此起彼伏的穿时性特征,天池火山之下地壳和地幔两个岩浆房具有上下呼应、互动式喷发之特点。一方面来自地幔的钾质粗面玄武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在天池火山锥体内外形成诸多小火山渣锥;另一方面钾质粗面玄武岩浆持续补给地壳岩浆房,发生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和混合作用,形成双峰式火山岩特征并触发千年大喷发。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东北亚大陆弧后引张是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火山 双岩浆房 岩浆作用 互动式喷发
下载PDF
黑龙江镜泊湖火山地区电性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朱仁学 付维洲 +2 位作者 孟令顺 陈洪洲 赵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6-190,共5页
在黑龙江镜泊湖火山地区做了 30个点的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结果表明 :测区为非一维结构 ,中部为二维结构 ,走向为北东向。上下大致可分为 3个电性层 ,电阻率上部为中阻 ,中部为高阻 ,下部为低阻。测区四周电阻率高 ,中部有一个截面不规... 在黑龙江镜泊湖火山地区做了 30个点的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结果表明 :测区为非一维结构 ,中部为二维结构 ,走向为北东向。上下大致可分为 3个电性层 ,电阻率上部为中阻 ,中部为高阻 ,下部为低阻。测区四周电阻率高 ,中部有一个截面不规则的北东向拉长的低阻立式柱状体 ,该柱体的电阻率从上到下也呈“中 -高 -低”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镜泊湖 火山 大地电磁测深 电阻率 岩浆囊 数据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