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低空急流耦合对山东“利奇马”台风暴雨增幅影响的诊断研究
1
作者 张端禹 王俊超 +2 位作者 王晓芳 崔春光 叶金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62,共18页
受登陆北上台风“利奇马”等影响,2019年8月9~12日山东省出现连续暴雨,其中10日夜间出现降雨峰值。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简称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 受登陆北上台风“利奇马”等影响,2019年8月9~12日山东省出现连续暴雨,其中10日夜间出现降雨峰值。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简称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山东省自动气象站逐时降雨量、常规观测资料、中国风云二号地球静止气象卫星(FY-2G)0.1°×0.1°逐小时云顶相当黑体亮温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简称NCEP)1°×1°逐6 h再分析等资料,主要运用纬向风局地变化方程与大气动能方程,诊断分析降雨明显增幅与高、低层风场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暴雨主要影响系统有高低空急流、500 hPa西风槽、850 hPa台风倒槽及“利奇马”本体环流等。10日200 hPa中纬度大尺度西南风急流东南移影响鲁西北,当天08:00(北京时,下同)850 hPa因双台风活动而形成的大尺度东南风急流突然北伸越过山东省。台风倒槽对流云与本体环流对流云先、后北移经鲁中,累积效应造成该地区10日夜间雨量最大。(2)10日20:00850 hPa章丘站东北侧出现了过程最快东风增幅,纬向运动方程诊断结果表明,东风平流是东风增加最主要原因,地转偏向力项则不利于东风增加。(3)10日20:00章丘站200 hPa西南风风力明显加大形成急流,10日08:00至11日08:00青岛站850 hPa维持东南风低空急流。同时位于高空急流右后侧与低空急流左前方是鲁中附近10日夜间降雨增幅的重要原因。章丘200 hPa与青岛850 hPa都是在最大风力之前12 h动能增加最快。动能方程诊断表明,最有利于鲁西北高空急流形成的是位能平流项,最有利于鲁东南低空急流形成的是动能垂直通量散度项。(4)10日20:00至13日08:00“利奇马”本体环流一直在影响山东,暴雨期间山东中部地形的动力作用也一直存在,而降雨的峰值是出现在10日夜间,说明10日20:00前后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可能是山东暴雨增幅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主要作用至少有加强山东中部的垂直运动、整层水汽输送与静力不稳定度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北上台风 降水增幅机理 高空西南风急流 低空东南风急流 动能诊断
下载PDF
“23·7”华北极端暴雨精细特征和天气学成因分析
2
作者 陈涛 谌芸 +9 位作者 方翀 董林 符娇兰 李晓兰 陈双 石岩 沈艳 许先煌 孔铃涵 权婉晴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0-614,共15页
2023年7月29日至8月1日,华北京津冀地区遭受极端特大暴雨袭击,导致区域性洪涝灾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探明此次“23·7”华北极端降水过程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基于地面自动气象站分钟级降水资料、风廓线雷达和雨滴谱... 2023年7月29日至8月1日,华北京津冀地区遭受极端特大暴雨袭击,导致区域性洪涝灾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探明此次“23·7”华北极端降水过程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基于地面自动气象站分钟级降水资料、风廓线雷达和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数据,揭示了“23·7”华北极端暴雨的精细特征和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极大,特大暴雨落区、突破降水量历史极值的国家级观测站站点密集分布在京津冀太行山近山地区,降水呈现显著极端性、区域性差异和阶段性变化。河北和北京太行山东侧迎风坡地区出现持续性、强度相对稳定的强降水过程,雨滴谱分布偏向于高雨滴数密度、小雨滴直径的海洋型对流降水;京津冀平原地区过程雨量明显小于山区,但中尺度对流雨带活跃,降水阵性、对流性特征明显。(2)在“杜苏芮”台风残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等天气系统协同作用下,中层位势高度场出现罕见的“北高南低”+“西低东高”的稳定天气形势。北上台风“杜苏芮”残涡在高压坝以及太行山、燕山地形影响下移动缓慢,残涡中心北侧的地形障碍流与低空东南风之间形成稳定倒槽,京津冀地区出现持续性低层辐合,同时配合来自南海季风和东部洋面台风“卡努”的双路水汽输送,导致京津冀地区出现长历时、区域性极端暴雨过程。(3)在阶段性降水发展过程中,与台风残涡相关的倒槽、暖切变线、低空急流等精细结构调控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和发展特征,7月31日早晨至上午京津冀地区出现超过22 m/s的超低空东南风急流,配合对流和地形抬升等因素影响,降水强度明显增强,北京西部山前出现超100 mm/h的极端雨强。此次极端降水事件中的地形影响、中小尺度特征以及极端暴雨可预报性等问题尚待更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华北 地形 低空急流 台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一次有台风影响的广元市中东部暴雨过程分析
3
作者 黄亚林 孙美玲 王璐思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27期111-114,共4页
利用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MICAPS高空实况资料、雷达资料和数值预报资料,对2019年7月19日广元市中东部出现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期间,受高空低值系统和低层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同时伴随有台风活动,低层水汽条... 利用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MICAPS高空实况资料、雷达资料和数值预报资料,对2019年7月19日广元市中东部出现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期间,受高空低值系统和低层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同时伴随有台风活动,低层水汽条件和能量条件充沛。台风在此次过程中的作用,一是阻挡高空低值系统的东移,使影响系统较长时间维持在暴雨区;二是台风北侧偏东风气流将大量水汽源源不断向暴雨区输送。低涡切变线有利于水汽的辐合上升,在不稳定的暖湿大气层结中,地面弱冷空气入侵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雷达特征显示广元市中东部为明显的片状混合云回波,中心回波强度超过45 dBZ,与强降雨中心落区一致。此次过程数值预报对形势的预报较为准确,对量级预报也有较好把握,但对落区预报较实况存在一定偏差,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台风 雷达回波 低涡切变线 数值预报
下载PDF
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过程的中尺度风场分析
4
作者 李君 贾瑞 +1 位作者 王俊 胡晓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以山东济南和滨州两部S波段多普勒雷达的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直接合成的方法,反演台风“利奇马”和西风槽相遇引发极端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系统三维风场。(1)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切变线长时间维持是西风槽与台风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极端降水... 以山东济南和滨州两部S波段多普勒雷达的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直接合成的方法,反演台风“利奇马”和西风槽相遇引发极端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系统三维风场。(1)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切变线长时间维持是西风槽与台风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极端降水的关键,暖空气先进后退,表现为东南气流和西北气流先后越过雷达站,垂直方向出现复合切变;(2)最强上升运动出现在对流单体回波梯度最大的区域,最大下沉运动出现在回波顶下风方,中低层回波中心均为弱风速区;(3)发展中的对流单体各层均有气旋式入流,成熟的对流单体高层出流有反气旋式出流;(4)风垂直切变是雨团降水增幅的主要影响因素,成熟期的雨团具有低质心对流单体风暴的结构形态,垂直运动达到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 极端降水 利奇马 中尺度风场 双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Tropical Cyclones and Polar Lows: Velocity, Size, and Energy Scales, and Relation to the 26℃ Cyclone Origin Criteria 被引量:1
5
作者 G.S.GOLITSY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585-598,共14页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quantitatively formulate som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nse atmospheric vortices. Specifically, these criteria are discussed for tropical cyclones (TC) and polar lo...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quantitatively formulate som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nse atmospheric vortices. Specifically, these criteria are discussed for tropical cyclones (TC) and polar lows (PL) by using bulk formulas for fluxes of momentum, sensible heating, and latent heating between the ocean and the atmosphere. The velocity scale is used in two forms: (1) as expressed through the buoyancy flux b and the Coriolis parameter Ic for rotating fluids convection, and (2) as expressed with the cube of velocity times the drag coefficient through the formula for total kinetic energy dissipation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In the quasistationary case the dissipation equals the generation of the energy. In both cases the velocity scale can be expressed through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cean and the atmosphere in terms of the reduced gravity, and both forms produce quite comparable velocity scales. Using parameters b and Ic, we can form scales of the area and, by adding the mass of a unit air column, a scale of the total kinetic energy as well. These scales nicely explain the much smaller size of a PL, as compared to a TC, and the total kinetic energy of a TC is of the order 1018 - 1019 J. It will be shown that wind of 33 m s^-1 is produced when the total enthalpy fluxes between the ocean and the atmosphere are about 700 W m-2 for a TC and 1700 W m-2 for a PL,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much larger role of the latent heat in the first case and the stricter geostrophic constraints and larger static stability in the second case. This replaces the mystical role of 26℃ as a criterion for TC origin. The buoyancy flux, a product of the reduced gravity and the wind speed, together with the atmospheric static stability, determines the rate of the penetrating convection. It is known from the observations that the formation time for a PL reaching an altitude of 5-6 km can be only a few hours, and a day, or even half a day, for a TC reaching 15-18 km. These two facts allow us to construct curves on the plane of Ts and ΔT = Ts - Ta to determine possibilities for forming an intense vortex. Here, Ta is th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t the height z = 10 m. A PL should have AT 〉 20℃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servations and nmnerical simulations. The conditions for a TC are not so straightforward but our diagram shows that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a few degrees, or possibly even a fraction of a degree, might be sufficient for TC development for a range of static stabilities and development t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s polar lows VELOCITY size and energy scales cyclone origin criteria
下载PDF
Analysis of a Rainstorm Process Far from the Typhoon "Haitang"
6
作者 Liu Ruixiang Gu Chunlei +2 位作者 Ding Shasha Zhang Yinyi Wang Guiche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7年第5期30-36,共7页
Based on multiple kinds of observation dat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the circulation background,cloud clusters and radar characteristics of a rainstorm far from the typhoon " Haitang" in Lianyungang,Jia... Based on multiple kinds of observation dat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the circulation background,cloud clusters and radar characteristics of a rainstorm far from the typhoon " Haitang" in Lianyungang,Jiangsu on the morning of July 31,2017 were analyzed,and causes of convection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dynamic,thermal and water vapor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instorm process was caused by convection cells with low center of mass,and strong convection mainly occurred in a position where temperature gradient at cloud top was the largest. In North China at 850 hP a,eastern cold air on the south side of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moved southwards and joined southeast air flow on the periphery of typhoon,which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convection. The circulation of upper-level divergence and lowerlevel convergence was beneficial to the maintaining of convection. The convergence of southeast wind speed on the periphery of typhoon made water vapor accumulate,thereby providing enough water vapor for the appearance of heavy rainfall. K index had good denotative meaning to convection activity,and the process of convection with weak Cape value needs to b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in business. The prediction effect of rainfall distribution and areas by the models EC and ECRC was superior to other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 DISTANT RAINSTORM low mass of CENTER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Prediction
下载PDF
2018年台风“温比亚”引发豫东极端降水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康邵钧 康庄 朱蒙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2期36-43,共8页
利用多源气象资料,对台风“温比亚”引发豫东降水的极端性特征及极端降水产生机制进行分析,提炼预报着眼点。此次降水是河南继驻马店“75·8”暴雨之后的又一次罕见特大暴雨,表现为过程雨量极大、破极值站数最多、降水强度极大、强... 利用多源气象资料,对台风“温比亚”引发豫东降水的极端性特征及极端降水产生机制进行分析,提炼预报着眼点。此次降水是河南继驻马店“75·8”暴雨之后的又一次罕见特大暴雨,表现为过程雨量极大、破极值站数最多、降水强度极大、强降水时段集中的特征。结果表明:(1)高低空系统耦合为特大暴雨的发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极端降水的产生主要受台风北侧螺旋云系影响,并有持续不断的强回波单体在同一个地点移动,冷空气与台风环流相互作用是重要的预报着眼点,重点分析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相对运动及西风带对台风的引导作用。(2)河南东部水汽输送条件一直处于较好的状态,这是降水维持较长时间的重要因素,急流中心区域和强度的变化对降水量多少有指示意义。(3)豫东地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均比较明显,低层MPV1<0、MPV2>0的区域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强辐合中心位于台风中心的北侧,降水强度与辐合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螺旋度大值区分布对强降水的分布区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特大暴雨 低空急流 湿位涡 螺旋度
下载PDF
2018年山东一次极端暴雨的环境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高晓梅 任广治 +3 位作者 王向前 邢丽珠 丛春华 袁静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5期56-63,共8页
利用多源气象数据资料,对2018年8月17—20日台风“温比亚”引发山东历史极端暴雨的环境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引起的前期强降水位于鲁南地区,主要为台风外围螺旋云系降水,19日白天至夜间是此次强降水主要时段... 利用多源气象数据资料,对2018年8月17—20日台风“温比亚”引发山东历史极端暴雨的环境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引起的前期强降水位于鲁南地区,主要为台风外围螺旋云系降水,19日白天至夜间是此次强降水主要时段,主要受台风和西风槽相互作用引起,落区主要集中于台风倒槽附近。(2)副高稳定少动、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及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是此次台风强降水的主要原因。(3)超低空急流相比低空急流对出现强降水更具指示意义,强度大小影响降水的强弱程度,且超低空(500 m以下)出现20 m·s^(-1)以上的强风速对短时强降水有明显指示作用。低空急流指数对强降水特别是中小尺度强降水及雨强大小有一定预示作用。(4)特殊地形在此次台风暴雨中有较大作用,地形的迎风坡效应在山地产生的强迫抬升作用及山脉阻挡引起的水汽在山前积聚等动力和热力共同作用触发湿对流是此次台风出现短时强降水的重要触发机制。(5)此次台风暴雨过程Q矢量散度负值的强弱对于未来6 h雨强大小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另外,此次台风特大暴雨与冷空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极端暴雨 低空急流指数 Q矢量散度
下载PDF
漳州市中南部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许乾杰 沈龙喜 +1 位作者 涂若冰 何秀恋 《大众科技》 2023年第12期33-36,共4页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雷达资料、自动站等多源资料,对2022年7月5日至6日发生在漳州市中南部沿海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暹芭”外围环流、低空急流维持、边界层辐合维持是此次沿海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2)低空...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雷达资料、自动站等多源资料,对2022年7月5日至6日发生在漳州市中南部沿海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暹芭”外围环流、低空急流维持、边界层辐合维持是此次沿海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2)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配合特殊地形的摩擦、强迫作用,在诏安、云霄境内形成了明显增幅作用;(3)降水回波呈现明显“列车效应”,且回波方向平行于移动方向,低质心和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低的特征说明此轮降水属于热带海洋型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台风“暹芭” 低空急流 边界层辐合
下载PDF
登陆台风外围极端降水过程的中α尺度系统特征
10
作者 李君 胡晓琳 丛春华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114,共13页
采用全国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拼图、山东省自动气象观测站数据,结合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分析台风“利奇马”造成山东极端暴雨的中α尺度系统特征。结果表明:台风北侧东南急流与西风槽后偏西气流的切变引发的中... 采用全国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拼图、山东省自动气象观测站数据,结合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分析台风“利奇马”造成山东极端暴雨的中α尺度系统特征。结果表明:台风北侧东南急流与西风槽后偏西气流的切变引发的中α尺度辐合区是直接造成极端降水的中尺度系统;对流始于800~750 hPa,随后沿西风槽向高层发展,再伸展到低层,在台风北侧低层切变附近强烈发展;初始对流由低空急流触发,后高空出流迅速增强,促进上升运动发展,高低空急流上下耦合的正反馈作用促进了中α尺度辐合区深度发展,是极端降水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初始对流发生在对流不稳定环境中,凝结潜热释放造成的湿斜压性和中低层垂直切变形成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增长,使对流发展为有组织而长时间维持的深对流;水平风场将水汽汇集向暴雨区,上升运动将水汽向中高层输送,湿层逐渐增厚,当水汽通量15 g/(cm·hPa·s)等值线向上伸展到500 hPa时,降水强度超过20 mm/h;鲁中山区地形是影响降水中心落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利奇马” 中α尺度系统 高低空急流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水汽 地形
下载PDF
台风“暹巴”变性引发的铁岭地区暴雨过程分析
11
作者 许馨月 张明哲 +2 位作者 李晓婷 王禄禄 姜新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8期157-159,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环流背景、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数值预报模式等方面,采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22年7月6—7日铁岭地区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暹芭”变性后的温带气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环流背景、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数值预报模式等方面,采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22年7月6—7日铁岭地区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暹芭”变性后的温带气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低空急流的配合,为此次区域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次暴雨过程存在南北2条大暴雨带,与气旋发展、移动路径及低空急流的强度和位置密切相关;实况与数值模式对比检验分析对大暴雨落区的预报起到重要作用,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台风变性 副热带高压 低空急流
下载PDF
高空冷涡对台风烟花(2106)路径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海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6-597,共12页
2021年台风烟花(2106)移动路径复杂,经历多次移动方向和速度的异常变化,数值模式及主观综合预报对其路径预报均误差较大,模式对120 h预报误差最大达到400~800 km。通过研究导致模式对初次登陆时间及位置预报出现明显偏差的原因发现,高... 2021年台风烟花(2106)移动路径复杂,经历多次移动方向和速度的异常变化,数值模式及主观综合预报对其路径预报均误差较大,模式对120 h预报误差最大达到400~800 km。通过研究导致模式对初次登陆时间及位置预报出现明显偏差的原因发现,高空冷涡的存在有利于副热带高压东退,使得影响台风烟花的引导气流减弱,移速明显减慢,24 h平均移动速度仅为3.6 km·h^(-1)。随着副热带高压的继续北抬减弱,高空冷涡减弱后的西风槽前偏南气流引导是台风烟花移动路径出现明显偏北分量、登陆浙北地区的重要原因。通过对确定性预报和集合预报分析发现,数值模式对高空冷涡的预报仍存在较大误差和不确定性,是导致台风烟花路径预报误差较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烟花(2106) 北折路径 高空冷涡 模式误差
下载PDF
“伊布都”台风影响云南的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46
13
作者 郭荣芬 鲁亚斌 +2 位作者 李燕 海云莎 高敏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84-791,共8页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采用FY-2卫星红外增强云图及昆明CINRAD-CC雷达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25日20:00~26日20:00由于'伊布都'台风低压西行引发的云南暴雨过程.结果表明,由于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加强,其西侧持续强盛的低空偏南急流...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采用FY-2卫星红外增强云图及昆明CINRAD-CC雷达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25日20:00~26日20:00由于'伊布都'台风低压西行引发的云南暴雨过程.结果表明,由于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加强,其西侧持续强盛的低空偏南急流使西移到云南的热带低压维持并加强,在此有利的大尺度背景下,使云南境内的台风低压云系由MβCS发展为MαCS-MCC;通过K指数、θse特征、非地转湿Q矢量及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等的分析,发现高能、高湿不稳定能量的积聚、低层的水汽辐合是此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地形的抬升导致低压发展,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普勒雷达回波显示,台风低压有明显较大尺度的气旋式螺旋带状回波结构,并伴有多条强回波短带的出现及合并;在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逆风区、气旋式辐合、大风区、持续的暖平流是造成本次暴雨过程直接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低压 低空急流 MCS 物理机制 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霞浦县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气象保障服务对策
14
作者 王晓芳 徐佳奥 王明辉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7期111-113,共3页
根据霞浦县低温冷害、高温干旱、冰雹、台风暴雨这些常见的灾害性天气特征,分析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主要分析对水稻、烤烟、果树等作物在各生长发育关键期产生的不利影响,结合气象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气象保障服务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低温冷害 高温干旱 台风暴雨 气象保障
下载PDF
对华北一次特大台风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105
15
作者 于玉斌 姚秀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通过对 960 8号台风低压及其外围暴雨位涡和等熵面上物理量场的分析 ,揭示了台风低压北上诱发暴雨过程的位涡场的结构及冷空气对暴雨增幅的作用 ,给出此次暴雨增幅过程的图像。分析表明 :对流层低层中高纬度冷空气 (高位涡 )扩散南下在... 通过对 960 8号台风低压及其外围暴雨位涡和等熵面上物理量场的分析 ,揭示了台风低压北上诱发暴雨过程的位涡场的结构及冷空气对暴雨增幅的作用 ,给出此次暴雨增幅过程的图像。分析表明 :对流层低层中高纬度冷空气 (高位涡 )扩散南下在台风低压环流区附近的“侵入”作用是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等熵面位涡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中高纬地区冷空气的活动状况 ;对流层高层或平流层低层高位涡的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使得暴雨增幅。分析也发现 :特大暴雨落区位于低层等熵面位涡高值区的东北侧 ,与中低层位涡斜压部分最大负值区相对应 ,并且随着位涡斜压部分负值中心强度的增强而增幅 ,这为暴雨强度和落区的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低压 暴雨增幅 位涡 冷空气 暴雨过程
下载PDF
邯郸地区一次登陆台风大暴雨过程观测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海霞 崔晓鹏 +1 位作者 康凤琴 蔡守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80-991,共12页
受登陆台风"海棠"减弱后低压与东移锋面云系的共同影响,2005年7月21日夜间到23日早晨邯郸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天气。本文从天气形势、水汽输送特征、云系演变特征和大气不稳定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这次登陆台风暴雨... 受登陆台风"海棠"减弱后低压与东移锋面云系的共同影响,2005年7月21日夜间到23日早晨邯郸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天气。本文从天气形势、水汽输送特征、云系演变特征和大气不稳定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这次登陆台风暴雨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台风低压、稳定少变的副热带高压以及500 hPa低槽相互作用,共同造成了这次暴雨天气过程,高纬弱冷空气南下,与台风携带的暖湿空气相遇,加之太行山地形的影响,造成暖湿空气抬升,使得冀南地区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进而发生强降水。地面自动站以及加密站风场资料分析指出,低空偏北风与偏东风之间的中尺度辐合线对暴雨发生有重要作用,其出现的时间和位置决定了中尺度暴雨天气的发生时间和位置。在水汽输送方面,西部山区的暴雨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和东海,而东部平原地区的大暴雨,其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简单的层结分析表明,暴雨区上空存在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共存的现象,两者共同为系统发展和暴雨发生提供了不稳定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郸地区 登陆台风 热带低压 暴雨 地形影响
下载PDF
中尺度模式中各种积云参数化方案的对比试验 被引量:14
17
作者 晏红明 任菊章 段玮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1-499,共9页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MM5数值模式,选择Anthes-Kuo、Grell、Kain-Fritsch和Betts-M iller 4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2003年7月25—26日台风登陆减弱为中尺度低压系统后影响云南产生的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试验,重点分析了4种参数化方案模拟的...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MM5数值模式,选择Anthes-Kuo、Grell、Kain-Fritsch和Betts-M iller 4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2003年7月25—26日台风登陆减弱为中尺度低压系统后影响云南产生的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试验,重点分析了4种参数化方案模拟的降水分布、降水强度和中尺度低压的流场特征。结果表明:4种积云参数化方案对这次强降水过程均有一定的模拟能力,能够很好地模拟过程强降水中心的位置,但Grell、Kain-Fritsch和Betts-M iller 3种方案模拟的大雨范围比实况大雨范围明显偏小,Betts-M iller方案模拟的降水强度比实况偏大,Anthes-Kuo方案的模拟结果与实况比较接近,它不仅能够很好地模拟强降水过程的降水区范围、降水强度和降水中心位置,还能很好地再现低压环流系统的一些中尺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台风低压 云南暴雨
下载PDF
超低仰角扫描改进雷达观测台风的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八林 刘黎平 +2 位作者 吴昌叨 王改利 解莉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1-257,共7页
利用长乐雷达超低仰角探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台风"海棠"和"蔷薇"的超低仰角和0.5°仰角PPI回波资料的差别。结果表明,在不受或尽量少受地物影响的情况下,雷达合理选用超低仰角探测是可行的,且在低层降水回波探测... 利用长乐雷达超低仰角探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台风"海棠"和"蔷薇"的超低仰角和0.5°仰角PPI回波资料的差别。结果表明,在不受或尽量少受地物影响的情况下,雷达合理选用超低仰角探测是可行的,且在低层降水回波探测方面效果较0.5°仰角好,特别在远距离探测能力方面有明显改进,一般在距离>100km后探测能力较0.5°仰角有明显优势。雷达超低仰角反映出的台风云块的分布比较清晰,雷达加入超低仰角探测对台风低层探测和预警有一定程度的改进。降低0.12°后的超低仰角探测可提前台风预警时间和提早约2~6个体扫;提高台风探测范围约1.09倍,其他几次体扫的对比情况也反映出降低仰角,0.31°仰角比0.48°仰角提高台风"蔷薇"探测范围约为2.1%~9.6%。雷达超低仰角提高探测台风云体低层结构的同时,更易受近距离海浪杂波的影响,海浪杂波有时可能干扰对台风结构的判断,应引起注意。在选取多大的超低仰角时,应兼顾二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雷达 超低仰角
下载PDF
沿海地区低压架空线路防风加固技术措施探讨 被引量:23
19
作者 陈永秋 农少安 +2 位作者 杨玺 马承志 徐平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4年第5期61-65,共5页
近年广东沿海台风频发,严重冲击了沿线地区的低压电网,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但未引起各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抗风措施一直没有相关的研究,造成低压架空线路的抗风技术能力不高,成为抗风的短板。
关键词 台风气象 低压架空线路 抗风
下载PDF
珠江口以西登陆热带气旋引发粤东暴雨的成因和预报着眼点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东 林芳妮 +2 位作者 何如意 李霞 周伟隆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4,共11页
利用台风年鉴资料、雨量站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 1°×1°分析资料等,对1980—2015年在广东珠江口以西(徐闻-珠海)登陆且继续偏西(北)行但引发距离登陆点较远的粤东地区出现暴雨("西登东雨")的一类严重不对称热... 利用台风年鉴资料、雨量站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 1°×1°分析资料等,对1980—2015年在广东珠江口以西(徐闻-珠海)登陆且继续偏西(北)行但引发距离登陆点较远的粤东地区出现暴雨("西登东雨")的一类严重不对称热带气旋暴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珠江口以西登陆的热带气旋中有近一半会给粤东地区带来暴雨;其登陆点位置远近与粤东暴雨发生与否没有直接联系,即登陆点越靠近(珠江口)并不一定使粤东更易出现暴雨;其登陆强度越强也不一定使粤东出现暴雨可能性越大,但使粤东出现特别弱降水(<10 mm)的热带气旋多集中在(强)热带风暴级别。进一步分析引发粤东暴雨的天气形势及要素特征表明,热带气旋东侧的低空东南急流、偏东急流和偏南急流以及边界层的辐合线(台风槽)是引发粤东出现暴雨的重要原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南侧和"方头"副高西侧是粤东暴雨的有利形势;相似的低层风场和中层形势场背景下,700~500 hPa的湿度条件会明显影响到粤东出现暴雨的可能性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暴雨 低空急流 粤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