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Tropical Cyclone Landfalls o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yphoon Season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Min-Hee LEE Chang-Hoi HO Joo-Hong KIM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43-454,共12页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mpact of tropical cyclone (TC) landfalls o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for the period 1957–2005. The target region was selected to show the noteworthy cont...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mpact of tropical cyclone (TC) landfalls o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for the period 1957–2005. The target region was selected to show the noteworthy contribution of TC landfalls to the total rainfall during the typhoon season (July–October). Two prevailing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rainfall were obtained from an EOF analysis. The first EOF mode displays singlesign variability over South China with an explained variance of 23.4%. The associated time series of this mode fluctuates on a decadal timescale and was found to be correlated with TC genesi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econd EOF mode shows a seesaw pattern between Hainan Island/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 remaining regions with an explained variance of 11.4%. This seesaw pattern results from an anti-correlation in seasonal TC landfall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which was found in previous studies. This is related to the strengthening (weakening) of the upper tropospheric je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of a massive anticyclonic (cyclonic)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 The EOF analysis was also conducted using just the data for rainfall caused by landfalling TCs. This revealed that the first EOF mode using just the TC-induced rainfall is nearly identical to the second mode from the total rainfall. The obvious seesaw pattern of the first mode when employing just the TC-induced rainfall in the EOF analysis implies that this pattern has larger temporal variability than the single-signed pattern (i.e., the first EOF mode using the total rainfall) in terms of TC landfall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C landfalls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 accompanying rainfall significantly modulat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typhoon season rainfall t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FALL tropical cyclone South China typhoon season
下载PDF
Tropical cyclones and multi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 The active western North Pacific typhoon season of 2018 被引量:3
2
作者 Liang WU Hongjie ZHANG +1 位作者 Tao FENG Yulian T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11,共11页
The 2018 typhoon season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was highly active, with 26 named tropical cyclones(TCs) from June to November, which exceeded the climatological mean(22) and was the second busiest season ove... The 2018 typhoon season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was highly active, with 26 named tropical cyclones(TCs) from June to November, which exceeded the climatological mean(22) and was the second busiest season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 More TCs form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the WNP and the northern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More TCs took the northeast quadrant in the WNP, recurving from northwestward to northward and causing heavy damages in China's Mainland(69.73 billion yuan) in 2018. Multi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 is conducive to an active season via an enhanced monsoon trough and a weakened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WNP. The large-scale backgrounds in 2018 showed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Cs established by a developing central Pacific(CP) El Ni?o and positive Pacific meridional mode(PMM)episode on interannual timescales. The tropical central Pacific(TCP) SST forcing exhibits primary control on TCs in the WNP and large-scale circulations, which are insensitive to the PMM. During CP El Ni?o years, anomalous conve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TCP warming leads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omalous cyclonic circulation in the WNP because of a Gill-type Rossby wave response. As a result, the weakened subtropical high and enhanced monsoon trough shift eastward and northward, which favor TC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Although such increased TC activity in 2018 might be slightly suppressed by interdecadal climate variability, it was mostly attributed to the favorable interannual background. In addition, high-frequency climate signals,such as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ISOs) and synoptic-scale disturbances(SSDs), interacted with the enhanced monsoon trough and strongly modulated regional TC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in 2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Multi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 typhoon season of 2018 Western North Pacific
原文传递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防台应急箱区整理方法比较
3
作者 陆志勇 刘慧波 马翠芳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2,共7页
针对自动化码头在汛期以防台风为目的的箱区整理问题,以最小化总移箱次数为目标,建立箱区整理移箱策略。提出基于优先搜索策略的贪心算法(算法1)和基于优先搜索策略的最长加减箱序列算法(算法2),分别与遗传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针对自动化码头在汛期以防台风为目的的箱区整理问题,以最小化总移箱次数为目标,建立箱区整理移箱策略。提出基于优先搜索策略的贪心算法(算法1)和基于优先搜索策略的最长加减箱序列算法(算法2),分别与遗传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算法2求得的移箱方案中总移箱次数比算法1的减少了12%,比遗传算法的减少了36.9%;算法2的求解速度比算法1的快了61.8%,相较于遗传算法更是有了极大的提高,能够适用于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进行箱区整理的大规模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防台风 移箱 优先搜索策略 最长加减箱序列算法 贪心算法 遗传算法
下载PDF
台风季节典型岬湾沙滩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世昌 李新文 +1 位作者 黄君宝 姚文伟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80,共7页
采用建立的天文潮-风暴潮-台风浪模型,计算2019年台风季浙江沿海岬湾4处沙滩前沿的波浪和潮位过程。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台风季早期,滩面潮间带及潮上带主要为冲刷,强波浪对天然沙滩的冲刷影响不大,幅度在0.2 m以内。沙滩潮间带泥沙粗化,... 采用建立的天文潮-风暴潮-台风浪模型,计算2019年台风季浙江沿海岬湾4处沙滩前沿的波浪和潮位过程。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台风季早期,滩面潮间带及潮上带主要为冲刷,强波浪对天然沙滩的冲刷影响不大,幅度在0.2 m以内。沙滩潮间带泥沙粗化,滩面的倒坡比与波高综合参数H/DT~2基本呈线性关系。台风季中晚期,东沙和皇城沙滩总体上继续冲刷,洞下和渔寮沙滩回淤,两处沙滩存在季节内的恢复和泥滩向沙滩供沙的现象。台风季前后对比,天然沙体积变化1.5%,修复沙滩减少5.0%,部分沙滩潮下带出现泥化。研究成果可为沙滩修复和泥滩上沙滩的修建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岬湾沙滩 台风季 粒径变化
下载PDF
“南海挑战号”半潜式平台原型测量系统 被引量:10
5
作者 杜宇 武文华 +2 位作者 王延林 岳前进 时忠民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21,共8页
深水海洋平台的现场原型监测是对其最直接的研究方法和安全保障措施,是我国深水油气开发研究中的必要技术。为了改变我国缺乏南海半潜式浮体实测经验的现状,为半潜式浮体设计与安全保障提供实测数据支持,在南海LH11-1油田"南海挑战... 深水海洋平台的现场原型监测是对其最直接的研究方法和安全保障措施,是我国深水油气开发研究中的必要技术。为了改变我国缺乏南海半潜式浮体实测经验的现状,为半潜式浮体设计与安全保障提供实测数据支持,在南海LH11-1油田"南海挑战号"半潜式平台上进行了台风期的原型测量工作。原型测量工作采用针对南海浮式平台应用所研发的原型测量系统,对平台工作海域的环境参数、平台姿态以及水下系泊和立管系统进行了监测,获得了跨台风期中大量的实测数据,最终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原型测量系统在海洋平台上使用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捕获了台风期中所有过境平台的台风数据,获得的数据能够为平台性能评价和新平台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式平台 现场监测 原型测量 南海挑战号 台风期
下载PDF
2006年7—9月的台风季节预报试验 被引量:9
6
作者 沈新勇 朱文达 +1 位作者 杜佳 潘维玉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6-683,共8页
运用NCEP/NCAR逐6 h分辨率为2.5°×2.5°GRIB资料,用WRF模式采用水平分辨率为27 km×27 km,垂直38层每6 h输出一次的时空分辨率,对2006年7—9月对西太平洋地区台风为主的天气系统进行季节预报试验。综合低层涡度、地面... 运用NCEP/NCAR逐6 h分辨率为2.5°×2.5°GRIB资料,用WRF模式采用水平分辨率为27 km×27 km,垂直38层每6 h输出一次的时空分辨率,对2006年7—9月对西太平洋地区台风为主的天气系统进行季节预报试验。综合低层涡度、地面10 m处风速、海平面气压、暖心结构和持续时间对模式输出资料进行台风生成判定和路径追踪。7月1日—9月30日模拟吻合较好的台风、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和热带低压的比例为4/9、1/3、0/1和0/1;模拟较差的比例分别为3/9、1/3、1/1和1/1;漏报率分别为2/9、1/3、0/1和0/1。模拟空报了2个台风、9个强热带风暴和3个热带风暴。模拟台风强度偏弱和吻合较差的原因可能与模式的分辨率、微物理过程参数设置和积分步长有关。空报的台风、强热带风暴可能与模式自身特点、相关海区的特性和热带波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WRF模式 季节预报 强热带风暴 试验
下载PDF
2005年夏季的主要天气及其环流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孙建华 卫捷 +1 位作者 赵思雄 陶诗言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8-154,共17页
简要讨论了2005年夏季的主要天气过程和形势。2005年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特别是新疆地区降雨异常偏多,华南地区出现严重洪涝,而长江流域出现了空梅。造成6月华南地区强降雨的影响天气系统为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 简要讨论了2005年夏季的主要天气过程和形势。2005年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特别是新疆地区降雨异常偏多,华南地区出现严重洪涝,而长江流域出现了空梅。造成6月华南地区强降雨的影响天气系统为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主要为从东北和西北来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于华南地区而形成。2005年与1994、1998年环流的对比表明,1998年西南季风强度比1994、2005年都要弱,但2005年梅雨期东阻位置在贝加尔湖东侧,比1998年的鄂霍次克阻高偏西,中纬度地区多小槽活动,贝加尔湖地区没有长波槽建立,中高层西风急流带偏北大约10个纬度,低层西南风急流也偏北,有利于北方降水的发生。2005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偏多,强度较强,这是又一特点。华北地区的暴雨过程多与登陆或西太平洋上活动的台风有关;东北地区多低涡活动。与2004年对比,2005年华北地区的高温日数偏多,而且出现持续闷热天气,江南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数也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汛期 梅雨 台风 东北低涡 高温酷暑
下载PDF
华南近海台风突然增强的初秋季节锁相 被引量:18
8
作者 陆波 钱维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3-1531,共9页
使用美国台风联合中心(JTWC)的最佳路径资料对近50年(1961—2010年)海南岛至台湾岛之间的华南近海台风路径和强度做统计分析,得到台风增强的季节锁相时段.经过大气变量的物理分解,海陆分布热力强迫的季节风场揭示出:盛夏时节,东亚副热... 使用美国台风联合中心(JTWC)的最佳路径资料对近50年(1961—2010年)海南岛至台湾岛之间的华南近海台风路径和强度做统计分析,得到台风增强的季节锁相时段.经过大气变量的物理分解,海陆分布热力强迫的季节风场揭示出:盛夏时节,东亚副热带季风槽位于沿江江南,华南近海盛行西南季风;中秋时节,东亚副热带季风槽南退到南海中部,对华南近海台风的增强没有影响;在夏末秋初的转换季节,东亚副热带季风槽正好位于华南近海,有些台风进入华南近海季风槽中就有可能增强,形成所谓的季节锁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台风 初秋 季节锁相 南海 突然增强 物理分解
下载PDF
高层辐散对热带季风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尤丽钰 沈如桂 冯志强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68-176,共9页
采用欧洲中心格点资料分析发现,最初影响东亚的热带季风是源于75°~90°E地区的近赤道强西风。当6月这支强西风出现季节性北移后,东亚季风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流层上层热带东风带上的高层辐散,对低层近赤道... 采用欧洲中心格点资料分析发现,最初影响东亚的热带季风是源于75°~90°E地区的近赤道强西风。当6月这支强西风出现季节性北移后,东亚季风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流层上层热带东风带上的高层辐散,对低层近赤道西风向北伸展起触发作用;而副热带西风带上的高层辐散,有利于低层倒槽的发展,从而引导热带季风继续北上。由于高原地区副热带环流的经向发展,促成东、西风带上辐散作用的连结,可能是引导低层热带季风伸向东亚的一种机制。随着热带季风的到来,华南前汛期盛期暴雨具有热带季风雨的性质。造成暴雨的降水切变线是一种夏季风天气系统。水汽输送计算表明,华南前汛期盛期降水的水汽,主要是由这支源于近赤道强西风的热带季风所输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季风 高层辐射 东亚季风槽
下载PDF
南渡江河口洪、枯季节水文泥沙变化特征及台风“海鸥”对入海水沙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斌 高飞 +1 位作者 印萍 刘金庆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9-1291,共13页
基于2014年最新的洪、枯季节实测资料,分析了南渡江河口海域水文泥沙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借助台风"海鸥"过境期间的河道监测数据,研究了台风天气造成的洪水事件对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洪、枯季节河口海域... 基于2014年最新的洪、枯季节实测资料,分析了南渡江河口海域水文泥沙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借助台风"海鸥"过境期间的河道监测数据,研究了台风天气造成的洪水事件对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洪、枯季节河口海域的水体层化作用不强,洪季的水温高于枯季,但盐度低于枯季。水温呈现向海递减的趋势,而盐度整体分布较为均匀;(2)河口水体含沙量近岸大于远岸,枯季河口三角洲泥沙向西输运。洪季含沙量明显高于枯季,大量泥沙在台风季节被冲刷入海,而后向海或向西输运扩散;(3)河口海域为不规则全日潮,呈现东西向往复流特征。温度、盐度和浊度均呈现较强的潮汐性变化特征;(4)枯季河道内存在明显的盐水楔,锋面处的垂向梯度很大,在口门向陆大约12—15 km以远的河道水体不再受潮汐影响;(5)台风"海鸥"影响下,南渡江洪峰期间的径流量和含沙量均远远超过多年平均值,反映了南渡江河口地区"台风季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渡江 季节性变化 水文环境 台风 水沙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37
11
作者 潘静 李崇银 宋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9-1070,共12页
利用澳大利亚气象局的RMM-MJO(Real-time Multivariate MJO)指数,分析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简称MJ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调制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MJO活动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生成有比较明显调制作用。在MJO活跃期,对流中心位于赤... 利用澳大利亚气象局的RMM-MJO(Real-time Multivariate MJO)指数,分析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简称MJ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调制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MJO活动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生成有比较明显调制作用。在MJO活跃期,对流中心位于赤道东印度洋(即MJO第2、3位相)和对流中心越过海洋性大陆来到西太平洋地区(即MJO第5、6位相)时台风生成的个数比例为2∶1。本文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场进行了多种气象要素的合成分析,在MJO的不同位相,西太平洋地区的动力因子分布形势有很明显不同。在第2、3位相,各种因子均呈现出抑制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及台风发展的态势;而在第5、6位相则明显有促进对流发生发展,为台风生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的大尺度环流动力场。这说明MJO在不断东移的过程中,将改变大气环流形势,最终影响了台风的生成和发展。接着,我们从积云对流这个联系台风和MJO的重要因子出发,研究了不同MJO位相时凝结加热的水平和垂直分布,以及与台风环流、水汽通量的配置情况。结果表明在MJO不同位相,热源分布明显不同,而这种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不同分布特征必然反映潜热释放和有效位能向有效动能转换的差异,再与水汽的辐合辐散相配合,就从台风获得的能量角度揭示了大气MJO调节台风的生成和发展,造成不同位相时台风生成有根本差别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 调制作用 西北太平洋台风 大气环流场 凝结加热
下载PDF
嘉兴市汛期降水气候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陆琛莉 陈优平 《科技通报》 2008年第1期11-15,共5页
对1954至2005年嘉兴汛期降水,包括梅汛期和台汛期降水做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发现嘉兴汛期梅汛期降水,在降水偏多的50年代和80-90年代都存在着3-4 a周期变化,而台汛期降水存在5 a和9-10 a的周期振荡。台汛期降水在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 对1954至2005年嘉兴汛期降水,包括梅汛期和台汛期降水做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发现嘉兴汛期梅汛期降水,在降水偏多的50年代和80-90年代都存在着3-4 a周期变化,而台汛期降水存在5 a和9-10 a的周期振荡。台汛期降水在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增多现象。汛期梅汛期降水年代际振荡周期有14 a、20 a,台汛期周期自20 a向36 a转变。对梅汛期台汛期降水分别做降水异常偏多(少)年合成分析,发现影响嘉兴梅汛期降水的主要环流系统是贝加尔湖西风槽和西太平洋副高,欧亚大陆经向(纬向)环流发展,副高偏强(弱),降水偏多(少);8-9月影响嘉兴降水的主要环流系统是西太平洋副高,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弱),位置偏北(偏东),有(不)利于台风影响嘉兴,从而台汛期降水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汛期降水 台汛期降水 气候分析 异常大气环流
下载PDF
登陆海南岛台风季节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许向春 郑艳 刘丽君 《广西气象》 2004年第3期14-17,27,共5页
通过对2003年盛夏(8月份)和晚秋(11月份)登陆海南岛的两个台风个例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台风暴雨产生的大尺度条件、中尺度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揭示盛夏和晚秋登陆海南岛台风路径和暴雨的一般特性,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登陆 台风路径 大尺度环流 中尺度特征 海南岛 台风暴雨 盛夏 晚秋 月份 季节特征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 被引量:1
14
作者 芮建勋 何梦梦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20-325,共6页
以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分为顺时针与逆时针两类)为例,研究了1949~2011年期间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打转台风主要发生在洋面,主要分布在110°E~150°E、10°N~30°N区域范围内.台风打转后的发展方向以偏北为主... 以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分为顺时针与逆时针两类)为例,研究了1949~2011年期间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打转台风主要发生在洋面,主要分布在110°E~150°E、10°N~30°N区域范围内.台风打转后的发展方向以偏北为主,也有一部分打转后西行,绝大多数顺时针打转台风的打转中心位置随纬度的增加而偏东.打转台风生成的高发期为7~10月,占总数的73.7%,8月份生成次数最多,2月份生成次数最少.我国的南海区域和菲律宾以东洋面是生成打转台风的两个高频区,夏季和秋季是打转台风活动的高发期,夏季的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稍低于秋季,但是其深入内陆的范围广于秋季,并且台风打转中心位置在夏季达到最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转台风 时空规律 季节变化 西北太平洋区域
下载PDF
秋冬季远距离台风海南岛暴雨特征及概念模型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艳 符式红 赵付竹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4年第4期11-15,共5页
通过对1960-2013年在越南登陆或登陆前停编后海南岛出现暴雨的秋冬季台风历史个例的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台风中有47%是南海台风,台风登陆越南或在登陆前停编时的纬度介于11.3°N-20.6°N之间,其中15.0°N-15.9°N最多(... 通过对1960-2013年在越南登陆或登陆前停编后海南岛出现暴雨的秋冬季台风历史个例的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台风中有47%是南海台风,台风登陆越南或在登陆前停编时的纬度介于11.3°N-20.6°N之间,其中15.0°N-15.9°N最多(23.5%),而19.0°N-19.9°N没有满足条件的台风;秋冬季暴雨出现的主要时段为9月下旬-10月下旬,其中10月中旬暴雨日最多(23.8%);秋冬季暴雨落区集中在海南岛东部、中部和北部内陆地区,琼中县最多(12.7%),西部沿海地区明显偏少;秋冬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热带低值系统(台风或低压环流)、东路或西路冷空气;低空急流和暴雨落区密切相关,暴雨区一般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和切变线南侧;海南岛东北部暴雨偏东风低空急流位于两广南部;东中部暴雨偏东风低空急流位于两广南部至海南岛北部;西南部暴雨东南东风低空急流位于海南岛北部,同时南海存在西南风低空急流;西北部暴雨两广南部有东北东风低空急流;全岛性暴雨两广南部至南海中部为广阔的偏东风低空急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冬季暴雨 远距离台风 概念模型
下载PDF
基于探空资料的上海台风季GIIRS/FY-4A卫星温度廓线反演精度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黄艺伟 刘琼 +4 位作者 何敏 陈勇航 赵兵科 夏卫祖 刘统强 《红外》 CAS 2019年第9期28-38,共11页
利用上海宝山站L波段探空资料,分析台风季无云、有云和全天空条件下不同质量控制以及台风登陆前后24 h内FY--4A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eostationary Interferometric Infrared Sounder,GIIRS)温度资料的反演精度。结果表明:(1)GIIRS温... 利用上海宝山站L波段探空资料,分析台风季无云、有云和全天空条件下不同质量控制以及台风登陆前后24 h内FY--4A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eostationary Interferometric Infrared Sounder,GIIRS)温度资料的反演精度。结果表明:(1)GIIRS温度反演产品在无云条件下反演精度最高,质量控制为0的数据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为1.74 K,表明该产品在对流层中上层具有一定可信度。(2)云层降低了GIIRS温度反演的精度,有云条件下质量控制为0的数据RMSE为3.57 K,超出了美国环境监测系统给出的标准误差范围。(3)有云天空条件下,当温度大于230 K时,GIIRS反演温度均低于探空数据。(4)台风“安比”、“云雀”登陆前24 h内,在500 hPa高度至近地面附近和对流层顶,GIIRS反演温度偏高;台风“云雀”登陆后24 h内,GIIRS在800 hPa高度至近地面附近反演温度偏低,并且反演会产生大量无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IRS/FY-4A 探空资料 温度廓线 台风季
下载PDF
谱松弛同化技术对台风季节活动数值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渠鸿宇 李响 +1 位作者 凌铁军 张蕴斐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28,共11页
采用COAWST模式针对2015年5月1日—11月1日的台风季节活动设计了两组对比试验,探讨谱松弛同化技术对台风季节活动数值模拟的影响。通过比较两种试验结果中的台风季节信息发现:谱松弛能够显著提高对台风频数、强度、气旋累积能量分布以... 采用COAWST模式针对2015年5月1日—11月1日的台风季节活动设计了两组对比试验,探讨谱松弛同化技术对台风季节活动数值模拟的影响。通过比较两种试验结果中的台风季节信息发现:谱松弛能够显著提高对台风频数、强度、气旋累积能量分布以及路径密度分布的模拟。这种改善与模式中大尺度场如环流场、位势高度场、海温的改善息息相关。由于谱松弛的作用,模式能够基本再现边界场中的大尺度信息,避免台风活动导致大尺度场发生严重漂移,同时模式自身中小尺度过程能够自由发展,这使得模拟的台风季节活动更加符合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季节活动 COAWST模式 谱松弛
下载PDF
宁镇地区地质灾害预报模型——以镇江润州区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谢金元 洪斌 程远金 《地质学刊》 CAS 2019年第2期307-314,共8页
宁镇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镇江润州区虽然仅是宁镇地区的一个局部区域,但其气候和地质环境特征具有典型意义,所提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同样适用于整个宁镇地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借鉴作用。气候环境... 宁镇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镇江润州区虽然仅是宁镇地区的一个局部区域,但其气候和地质环境特征具有典型意义,所提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同样适用于整个宁镇地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借鉴作用。气候环境、降雨尤其是连续降雨或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润州区地质灾害主要与梅雨期总降雨量有关,其次与台汛期台风带来的降雨量有关,而与台汛期总降雨量无关。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方程应针对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预警模型:非梅雨期的预警方程采用预报日降雨量结合前5日降水之和的综合模型,梅雨期的预警方程采用梅雨期降雨总量模型。提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应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等级统一划分为4级。该模型可作为完善我国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梅雨 台汛期 降雨量 相对湿度 预测预警模型 润州区 宁镇地区
下载PDF
影响嘉兴台汛期降水的大气环流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琛莉 范晓红 +1 位作者 陈优平 李云泉 《科技通报》 2008年第5期606-611,共6页
嘉兴8~9月台汛期降水与台风影响关系密切,台风影响多,降水正常到偏多,台风影响少,降水正常到偏少。利用NCEP500hPa月平均高度资料对大气环流进行合成分析,发现副高偏强(弱),有(不)利于台风影响嘉兴,台汛期降水和副高正相关,与乌拉尔高... 嘉兴8~9月台汛期降水与台风影响关系密切,台风影响多,降水正常到偏多,台风影响少,降水正常到偏少。利用NCEP500hPa月平均高度资料对大气环流进行合成分析,发现副高偏强(弱),有(不)利于台风影响嘉兴,台汛期降水和副高正相关,与乌拉尔高压反相关。由此建立了嘉兴台汛期降水的大气环流模型,该模型可概括历史降水的大致情况,概括率达9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汛期降水 因子分析 大气环流模型
下载PDF
台风季节朱家尖岛砂、砾质岬湾海滩的不同沉积地貌动态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俊丽 时连强 +3 位作者 陈沈良 张敏 常洋 张达恒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96,共15页
岬湾砂、砾质海岸是海岛、海岸带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本文以浙江朱家尖岛东岸的5个代表性岬湾海滩为例,基于2019年台风季节早期、中期及晚期测量获得的海滩地形和沉积物数据,结合海滩近岸... 岬湾砂、砾质海岸是海岛、海岸带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本文以浙江朱家尖岛东岸的5个代表性岬湾海滩为例,基于2019年台风季节早期、中期及晚期测量获得的海滩地形和沉积物数据,结合海滩近岸的水动力数据,分析了砂质海滩和砾石海滩这两种不同类型岬湾海滩的沉积地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朱家尖岛东岸5个海滩在台风季节出现了不同的体积变化,大沙里、东沙、千沙、乌石塘和小乌石塘海滩的单宽体积变化分别为11.93m^(3)×m^(-1)、–54.41m^(3)×m^(-1)、–19.75m^(3)×m^(–1)、2.19m^(3)×m^(-1)和–1.96m^(3)×m^(-1)。砾石滩较砂质海滩更为稳定,无人类活动干扰的砂质海滩在台风季节侵蚀更少、变化更小。台风季节大沙里、东沙、千沙、乌石塘和小乌石塘海滩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47Փ、2.24Փ、2.64Փ、–5.96Փ和–6.03Փ,粒径粗化和离岸输运是5个海滩表层沉积物在台风季节的主要表现,砂质海滩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变化比砾石海滩要大。沉积物粒径、台风强度及台风期间的主要波向与海滩走向之间的关系、海岸工程这3种因素都可能对海滩在台风季节的沉积地貌动态变化产生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台风季节的海滩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岬湾海滩 剖面形态 粒度特征 人类活动 台风季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