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Law of Underground Biomass of Reed
1
作者 巴贺贾依娜尔.铁木尔别克 单玲 努尔拜依.阿不都沙力克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8期1217-1220,1225,共5页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ed and salinity in severely salinized area,so as to making clear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biomass of reed.[Method]Field inv...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ed and salinity in severely salinized area,so as to making clear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biomass of reed.[Method]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ampling method were used to get the mass accurate data of underground biomass of reed.further its vertical distribution was analyzed using combined statistical and ecological method.Moreover,the C/N ratio was obtained by measuring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reed wetland soil.The correlation model among organic carbon,nitrogen of reed wetlands and C/N were finally analyzed.[Result]Total underground biomass of reed population is concentrated at 10 to 40 cm underground soil layer.Thick root plays crucial role in the composition of reed total biomass,Overall change of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hows a declining trend.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soils becpmes stable below 50 cm from the surface.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soil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nitrogen in soil at significant level.[Conclusion]These results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vealing underground biomass of reed in salinized area of arid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ed population underground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 Vertic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derground Biomas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of the Alpine Meadow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2
作者 ZHANG Hong GAO Linan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8年第3期324-330,共7页
This article, by combining field investigation with laboratorial analysis, studies diverse alpine meadow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for the underground biomass dynamics, vertical distribution o... This article, by combining field investigation with laboratorial analysis, studies diverse alpine meadow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for the underground biomass dynamics,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ntent of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iomass and the content of carbon and nitrogen. The studies show that underground biomass in the herb layer of upland meadow is more than that in the terrace meadow, while underground biomass in the upland shrubland is the mos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biomass of each type is obvious as in shape of"T". As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three sample grounds, it showed that the deeper the soil the less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May, unlike at terrace meadow, the underground biomass and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positive proportion, such revelation at upland meadow and upland shrubland is not apparent. In July, at upland meadow and terrace meadow the underground biomass and the content of soil total nitrogen in positive proportion, such revelation at upland shrubland is not apparent ei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meadow underground biomass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total nitrogen: soil avail nitrogen
下载PDF
盐、碱胁迫对4份梯牧草苗期生物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袁惠 张鲜花 +2 位作者 韩禧卿 熊辉 撒成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4-1193,共10页
为探究盐、碱胁迫对不同梯牧草(Phleum pratense)材料苗期生物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4份梯牧草材料(L,S,T,W)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盐胁迫浓度以及碱胁迫浓度为试验处理,对梯牧草苗期生物量、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进行... 为探究盐、碱胁迫对不同梯牧草(Phleum pratense)材料苗期生物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4份梯牧草材料(L,S,T,W)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盐胁迫浓度以及碱胁迫浓度为试验处理,对梯牧草苗期生物量、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程度增加,4份梯牧草材料根冠比、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盐胁迫下地上、地下生物量呈降低趋势,碱胁迫下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不同梯牧草材料经过盐胁迫及碱胁迫处理后各指标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通过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发现4份材料耐盐性排序为T>W>S>L,耐碱性排序为T>S>W>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牧草 盐胁迫 碱胁迫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下载PDF
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4
作者 蒋朝 吴征江 +3 位作者 李春阳 张振洲 武文莉 刘慧霞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94-2103,共10页
为探寻生物量分配对不同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互作的响应规律,为生产管理中通过种植密度和土壤含水量耦合管理来调控植物生物量分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植物生产力,完善植物适应环境因素的机制研究,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 为探寻生物量分配对不同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互作的响应规律,为生产管理中通过种植密度和土壤含水量耦合管理来调控植物生物量分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植物生产力,完善植物适应环境因素的机制研究,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85%~90%(W_(1))、75%~80%(W_(2))、60%~65%(W_(3))、35%~40%(W_(4))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和不同种植密度10(D_(1))、15(D_(2))、20(D_(3))株·盆^(−1)对紫花苜蓿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单株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P<0.05),随土壤水分的减少,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峰值均出现在土壤水分含量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5%~80%时。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紫花苜蓿单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P<0.05),随种植密度增大,单株地上生物量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种植密度为15株·盆^(−1)时,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则呈增高趋势。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互作只显著影响了紫花苜蓿的单株地上生物量(P<0.05),在土壤水分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5%~80%,种植密度为15株·盆^(−1)时,紫花苜蓿单株地上生物量有最大值,为5.00 g。这一结果说明紫花苜蓿可以通过调节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来适应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条件,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水分梯度 密度梯度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下载PDF
中国西部退化草地对不同类型恢复措施响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晨旭 张力 +3 位作者 赵巍 叶辉 谢红霞 赖文钦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48-3061,共14页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退化草地的恢复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不同类型恢复措施对退化草地的影响,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了自然恢复、人工辅助和生态工程措施下草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退化草地的恢复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不同类型恢复措施对退化草地的影响,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了自然恢复、人工辅助和生态工程措施下草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恢复措施适宜性随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恢复措施对退化草地的影响存在差异,自然恢复显著增加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人工辅助显著增加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同时会显著减少物种多样性,生态工程对各指标影响均不显著,由此可知,自然恢复的正作用更明显,其适宜性更高。同时,草地恢复是动态变化过程,恢复措施的适宜性随时间变化,适宜性更高的措施在恢复5年以内为人工辅助而在5年以上为自然恢复。此外,正作用更明显的措施在重度、中度和轻度退化草地分别为生态工程、人工辅助以及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说明不同草地退化阶段适宜的恢复措施存在差异。最后,恢复措施的适宜性还受空间影响,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适宜的恢复措施分别为人工辅助、自然恢复和生态工程。综上所述,对退化草地进行恢复时,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选择恢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恢复措施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恢复年限 时空适宜度
下载PDF
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地下鞭系统形态和生物量分配变化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董亚文 陈双林 +3 位作者 汪舍平 郭子武 何玉友 张玮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8-167,共10页
[目的]毛竹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近年来主产区疏于管理乃至荒废的毛竹林面积不断增大,影响竹产业可持续发展,而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林地下鞭系统形态和生物量分配及其适应性生存策略尚不清楚。[方法]选取林下植被演替前立地条件... [目的]毛竹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近年来主产区疏于管理乃至荒废的毛竹林面积不断增大,影响竹产业可持续发展,而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林地下鞭系统形态和生物量分配及其适应性生存策略尚不清楚。[方法]选取林下植被演替前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基本一致,竹材6~8 a采伐一次形成的林下植被演替9、21 a和纯林(对照)的三类试验毛竹林,按0~10 cm(表层)、10~20 cm(中层)、20 cm以下(深层)土层逐层挖掘2 m×2 m样方中所有地下鞭,分离竹鞭、鞭根(粗根),调查其形态和生物量,分析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地下鞭系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的适应性特征。[结果]:(1)随着林下植被演替的进行,毛竹鞭径、鞭段数、鞭节数变化不明显,演替21 a毛竹林鞭长和演替9 a毛竹林竹鞭侧芽数较毛竹纯林分别增加48.2%、20.74%(P<0.05),竹鞭形态变化的土层由中层向表层和深层转移,产生明显的垂直空间上的适应性变化;(2)鞭根形态变化较竹鞭迟钝,总体上相对稳定,主要是演替9 a毛竹林鞭根的根长降低30.04%(P<0.05),但这种变化会随演替的进行而消除;(3)演替9、21 a毛竹林竹鞭和系统生物量较毛竹纯林分别降低17.2%、19.6%和60.9%、46.9%,鞭根生物量均降低25.0%。随着演替的进行,毛竹林将50%竹鞭生物量分配到深层土层来获取生存空间,而将47.6%鞭根生物量分配到表层土层来竞争土壤养分和水分,存在地下鞭系统生物量从土壤空间的局部调节向全生存空间调节的适应性变化,且趋向于将更多的资源投资于鞭根的权衡策略;(4)竹鞭、鞭根形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及强度随演替的进行而趋于增强,竹鞭形态是反映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地下鞭系统变化的主要指标。[结论]随林下植被演替的进行,毛竹林资源竞争趋于激烈,会对竹鞭、鞭根形态和生物量分配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存在明显的演替年限效应,地下鞭系统资源的分配符合广泛吸收策略和强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植被演替 毛竹 地下鞭系统 形态结构 生物量 生存策略
下载PDF
光照和地下竞争对林冠下人工更新紫椴苗木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于均屹 徐立清 +5 位作者 张勇 王庆成 谢旭强 袁钰晨 王丹妮 武慧蓉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47,共10页
以次生林林冠下人工更新的2年生紫椴苗木为研究对象,设置2种光照(强光(High light,HL,林隙),弱光(Low light,LL,林冠))和4种排除地下竞争(施肥(F)、切根(T)、切根加施肥(T+F)、对照(CK))处理,测定紫椴苗木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分配,探究光... 以次生林林冠下人工更新的2年生紫椴苗木为研究对象,设置2种光照(强光(High light,HL,林隙),弱光(Low light,LL,林冠))和4种排除地下竞争(施肥(F)、切根(T)、切根加施肥(T+F)、对照(CK))处理,测定紫椴苗木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分配,探究光照和地下竞争对林下人工更新紫椴苗木的影响。结果表明,1)切根和施肥对紫椴苗木苗高和地径生长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T和T+F处理对苗木苗高和地径生长量的提高更显著,光照对紫椴苗木苗高和地径生长量无显著影响。2)紫椴苗木生物量和比叶重均受到光照和排除地下竞争措施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8个处理组合中,HL下T和T+F处理对紫椴苗木的生物量积累和比叶重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苗木生物量和比叶重均是HL下T+F处理的最大值,其次是HL下的T处理,LL下的CK处理苗木生物量均高于HL下的CK处理。3)T+F和T处理显著提高了紫椴苗木细根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T+F处理较T处理增加更显著,光照对紫椴苗木细根形态无显著影响。综上,林冠下人工更新紫椴苗木时,林冠下适度遮荫的光环境更适宜紫椴苗木生长和更新,在林隙这种较强的光环境下进行紫椴人工更新时,应辅以切根或者切根加施肥的抚育措施,减少上层木根系对土壤资源的竞争以促进苗木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椴(Tilia amurensis) 人工更新 光照 地下竞争 生物量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地下芽植物多样性及其生物量分配策略
8
作者 方涛 陈秋婷 +6 位作者 李昕 钱海源 刘赛静 饶米德 陈声文 童光荣 叶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517-5524,共8页
地下芽植物能够通过地下储存器官占据生境资源、储存营养物质等策略来获得生态优势,其地下储存器官多样性以及生物量分配策略,对地下芽植物物种组成以及生态系统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草地生态系统的地下芽植物,对森林... 地下芽植物能够通过地下储存器官占据生境资源、储存营养物质等策略来获得生态优势,其地下储存器官多样性以及生物量分配策略,对地下芽植物物种组成以及生态系统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草地生态系统的地下芽植物,对森林地下芽植物的了解仍然缺乏。采集了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分布的693个草本植物个体,分析了地下芽植物及其地下储存器官的类型与多样性,比较了地下芽植物与非地下芽植物的地上、地下各器官的绝对、相对生物量。结果显示:(1)地下芽植物的相对丰富度为69.1%,相对多度为88.2%。大多为根状茎植物,主要由禾本科、莎草科、堇菜科和蕨类植物组成。(2)除茎外,地下芽植物各器官的绝对生物量(叶:1.94g,根:0.65g,地上部分:2.0g,地下部分:4.1g)均大于非地下芽植物(叶:0.26g,根:0.13g,地上部分:0.68g,地下部分:0.13g)。(3)地下芽植物叶(0.40)与茎(0.14)的相对生物量小于非地下芽植物(叶:0.48,茎:0.35),地下部分相对生物量(0.56)大于非地下芽植物(0.17)。本研究表明,以根状茎植物为主的地下芽植物是古田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草本植物的主要构成者,且个体普遍较大,倾向于将生物量投资于地下器官。这些结果为认识地下芽植物的生态策略与功能以及草本植物群落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芽植物 古田山 根状茎 生物量 地下储存器官
下载PDF
桉树相容性可加性立木生物量模型系统研建
9
作者 蔡会德 卢峰 +3 位作者 徐占勇 潘黄儒 孟想 曾伟生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3,共7页
桉树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树种,在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和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无可靠的立木生物量模型。从我国桉树林的主要分布区广西分别采集了183株和124株代表性样木的地上生物量(含干、皮、枝、叶各个分量)和... 桉树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树种,在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和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无可靠的立木生物量模型。从我国桉树林的主要分布区广西分别采集了183株和124株代表性样木的地上生物量(含干、皮、枝、叶各个分量)和地下生物量数据,采用最新的综合哑变量方法和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的联合估计技术,建立了相容性可加性一元和二元立木生物量模型系统。结果表明,地上、地下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R2均在0.95以上,平均预估误差MPE分别在3%和6%以下。通过对3组已发表的桉树地上、地下生物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仅1组模型能达到相关技术规程的精度要求,另外2组模型的估计结果明显有偏差,其中偏差最大的地下生物量模型其相对误差甚至超出了100%。此次研建的桉树相容性可加性立木生物量模型系统,为准确估计广西乃至全国桉树林的生物量及碳储量提供了计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联立方程组 误差变量 哑变量 桉树
下载PDF
不同排水强度调控若尔盖泥炭地植被群落变化并影响植物碳供给
10
作者 陈允腾 赵新朋 +3 位作者 张文婕 孙小童 王威 王征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3年第4期434-442,共9页
若尔盖泥炭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泥炭地,普遍存在人为排水导致泥炭地地下水位下降的状况,然而排水强度对泥炭地植被群落以及对表层泥炭植物碳供给的影响却仍不清楚。基于此,在若尔盖高原选取了轻度排水、中度排水和重度排水3种强度的长... 若尔盖泥炭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泥炭地,普遍存在人为排水导致泥炭地地下水位下降的状况,然而排水强度对泥炭地植被群落以及对表层泥炭植物碳供给的影响却仍不清楚。基于此,在若尔盖高原选取了轻度排水、中度排水和重度排水3种强度的长期排水泥炭地类型,以附近相同环境条件的未排水泥炭地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排水强度对泥炭地植被群落和植物碳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排水与排水泥炭地组成的植被群落系列多样性指数与植被总生物量呈很强的负相关:植被多样性降低或植被生物量降低。同时,排水致使的泥炭地植被群落变化影响了植物碳的供给量和易分解性。轻度排水致使泥炭地植物总生物量和凋落量增加了119.63 g/m~2和77.63 g/m~2,但易分解的莎草科生物量同样增多了245.07 g/m~2;中度排水导致泥炭地植物总生物量和凋落量都大幅降低了499.16 g/m~2和82.22 g/m~2,莎草科植物生物量也同样降低了241.75 g/m~2;重度排水泥炭地莎草科植物生物量进一步减少到224.85 g/m~2,灌木植物大量出现使植被总生物量有所提升,但凋落物量降低了145.71 g/m~2。可见,排水强度调控了泥炭地植物物种组成和生物量或凋落物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进而决定了植物碳供给的质和量;同时,这个过程影响表层泥炭碳固存,轻度排水的表层泥炭碳含量无显著变化,而中度排水的表层泥炭碳含量显著降低,重度排水则使表层泥炭碳含量稍微有所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 泥炭地 若尔盖 地下水位 植物物种组成 植物生物量 植物多样性 碳供给
下载PDF
中国草地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87
11
作者 胡中民 樊江文 +1 位作者 钟华平 韩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95-1101,共7页
在草地生态学研究中,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地下部分无论是生理功能还是对草地植被碳蓄积贡献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综述了中国当前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包括草地地下生物量的测定方法,草地地下生物量... 在草地生态学研究中,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地下部分无论是生理功能还是对草地植被碳蓄积贡献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综述了中国当前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包括草地地下生物量的测定方法,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垂直空间分布规律,年度季节动态,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关系及动态,以及影响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最后提出了我国草地地下生物量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地下生物量 地下生产力 根系 全球变化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梭梭幼苗根系分布特征对不同灌溉量的响应 被引量:26
12
作者 单立山 张希明 +3 位作者 花永辉 魏疆 闫海龙 解婷婷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69-776,共8页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对不同灌溉量条件下(每株每次灌水35、24.5和14 kg)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幼苗根系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灌溉量的减少,梭梭幼苗根系生物量的分布格局有向深层发展的趋势...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对不同灌溉量条件下(每株每次灌水35、24.5和14 kg)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幼苗根系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灌溉量的减少,梭梭幼苗根系生物量的分布格局有向深层发展的趋势,在不同灌溉量条件下地下垂直各层生物量与土壤垂直深度呈显著的负对数关系;2)各灌溉量梭梭幼苗的最大水平根长为垂直根长的2倍,但不同灌溉量根系生物量的水平分布趋势一致;3)吸收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基本一致,均呈"单峰型"曲线,但灌溉量不同,吸收根生物量峰值在土壤中出现的位置也不同,随着灌溉量的减少,吸收根集中分布区有向深层发展的趋势;4)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单峰型"曲线,灌溉量愈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的峰值愈位于土壤的深层;5)根冠比和垂直根深与株高之比随着灌溉量的减少而呈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 根表面积 地下生物量 根冠比
下载PDF
放牧对草地土壤含水量与容重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13
作者 万里强 陈玮玮 +2 位作者 李向林 何峰 刘树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25-29,共5页
探究不同放牧压下,滇东北人工草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用土钻分层取样以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土钻取样以对角线法测定草地植物地下生物量。放牧对土壤表层(0~5cm)含水量和土壤容重的影... 探究不同放牧压下,滇东北人工草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用土钻分层取样以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土钻取样以对角线法测定草地植物地下生物量。放牧对土壤表层(0~5cm)含水量和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大,表层土壤含水量随牧压增大而减小,轻牧下土壤容重的波动较小;草地植被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占0~30cm土层植物地下生物量的64%~74%。适度放牧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土壤结构,草地植物地下生物量随牧压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 地下生物量 放牧压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高矿化度水灌溉苗木地下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生宇 李红忠 +3 位作者 雷加强 徐新文 李丙文 周宏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99-1006,共8页
2003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肖塘地区进行了高矿化度水(28g/L)滴灌造林试验。秋季用根系挖掘法研究了定植当年的梭梭、柽柳和盐穗木的地下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1)定植当年苗木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表层20cm,向下逐渐减小,生物量的分布... 2003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肖塘地区进行了高矿化度水(28g/L)滴灌造林试验。秋季用根系挖掘法研究了定植当年的梭梭、柽柳和盐穗木的地下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1)定植当年苗木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表层20cm,向下逐渐减小,生物量的分布与深度呈显著的负指数关系。(2)不同样地间比较发现苗木根系生长遵循限制因子定律:在灌溉水质、灌水定额、施肥量、施肥时间等人为影响因子一致时,土壤类型、土壤结构、坡向和坡位等自然因子中差异最大的因子是苗木根系生物量累积的限制因子,它们分别通过改变土壤的紧实度和水分状况、地表太阳辐射强度和与风速有关的地表蚀积状况和壤中流向影响土壤含水率来影响苗木的生长。(3)树种间根系生长和分布也显著不同,根系分布深度和生物量表现为梭梭>柽柳,在丘间粘土质土壤中盐穗木>柽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兜拉玛于沙漠 高矿化度水灌溉 地下生物量 立地条件
下载PDF
施肥对草地早熟禾草坪质量及土壤中硝态氮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韩建国 刘帅 +1 位作者 刘玉杰 孙强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50-59,共10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缓释肥、尿素、磷酸二铵)、不同施肥次数、不同养分配施对草地早熟禾草坪质量及土壤中硝态氮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速效肥可以迅速改变草坪颜色,缓释肥对草坪颜色的影响更为持久;施氮肥加剧了草坪夏季病害的发...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缓释肥、尿素、磷酸二铵)、不同施肥次数、不同养分配施对草地早熟禾草坪质量及土壤中硝态氮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速效肥可以迅速改变草坪颜色,缓释肥对草坪颜色的影响更为持久;施氮肥加剧了草坪夏季病害的发生,导致草坪分蘖密度下降,而施用磷酸二铵处理的草坪对褐斑病的抗性最强。整个生长季内尿素、磷酸二铵配施和4次施用缓释肥2处理草坪的均一度最好。缓释肥的应用减小了草坪生长速率的波动;秋季2次施肥比1次施肥更有利于地下生物量的累积。土壤中0~20cm土层硝态氮的含量受施肥影响很大,并且与不同类型肥料氮素释放模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施肥 草坪质量 地下生物量 硝态氮
下载PDF
植物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201
16
作者 宇万太 于永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6期927-932,共6页
在生物量的研究过程中 ,地下部分生物量十分重要却又多被忽视 .本文首先比较了当前地下生物量研究中较为常用的 4种研究方法 :挖土块法、钻土芯法、内生长土芯法和微根区管法 .然后总结了地下生物量在空间和时间上变化规律的研究成果 .... 在生物量的研究过程中 ,地下部分生物量十分重要却又多被忽视 .本文首先比较了当前地下生物量研究中较为常用的 4种研究方法 :挖土块法、钻土芯法、内生长土芯法和微根区管法 .然后总结了地下生物量在空间和时间上变化规律的研究成果 .最后又讨论了环境因素诸如水分、温度和开垦、放牧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地下生物量的周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生物量 周转率 植物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牦牛放牧率与小嵩草高寒草甸暖季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相关分析 被引量:41
17
作者 董全民 赵新全 +3 位作者 马玉寿 李青云 王启基 施建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5-71,共7页
通过对牦牛放牧率与小嵩草Kobrecia parva高寒草甸暖季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相关分析得出,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放牧率的增加, 总地上生物量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及其比例减小,杂类草比例增加;... 通过对牦牛放牧率与小嵩草Kobrecia parva高寒草甸暖季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相关分析得出,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放牧率的增加, 总地上生物量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及其比例减小,杂类草比例增加;总地上生物量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 杂类草地上生物量与放牧率呈二次回归关系,且当放牧率为2.30头/hm2时, 1998年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放牧率为2.04头/hm2时, 1999年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1998和1999年对照组0~30 cm地下生物量分别是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的1.1,1.4,1.5倍和1.1,1.6,1.7倍;1998年各放牧处理不同土壤层地下生物量占0~30 cm地下生物量的比例为:0~10 cm占87.18%~88.38%,10~20 cm占8.19%~9.55%,20~30 cm占2.87%~3.44%;1999年各放牧处理0~10 cm地下生物量占0~30 cm总地下生物量的88.04%~89.37%,10~20 cm占7.14%~9.34%,20~30 cm占2.25%~3.5%;另外,1999年各处理组0~10 cm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均高于1998年,而10~20和20~30 cm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均低于1998年.不同土壤层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呈线性回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放牧率 小嵩草高寒草甸 暖季草场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相关分析
下载PDF
青岛大沽河河口湿地芦苇的生长及生物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昝肖肖 徐宾铎 +2 位作者 任一平 王小林 蔡星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7-33,共7页
根据2009年4~10月在大沽河河口湿地进行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调查,研究该区域芦苇主要生长季节期间生长及生物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芦苇株高逐渐增加,10月最高达(2305.35±65.48)(平均值±标准误差,下同)... 根据2009年4~10月在大沽河河口湿地进行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调查,研究该区域芦苇主要生长季节期间生长及生物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芦苇株高逐渐增加,10月最高达(2305.35±65.48)(平均值±标准误差,下同)mm;植株密度呈下降趋势,5月最高为(362.33±24.52)株.m-2,9月最低为(255.0±36.17)株.m-2;株高与植株密度二者无显著相关性。地上部生物量月间变化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0月,干质量变化范围为(37.59±13.94)~(7033.02±967.37)g.m-2。叶片、茎与叶鞘等构件生物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干质量最大值出现在10月,分别为(1264.32±202.19)、(3667.58±475.22)、(1123.78±178.37)g.m-2。5~10月,芦苇地上部同化器官与非同化器官生物量之比F/C值呈降低趋势,地上部非同化器官生物量对地上部总生物量的变化有较大贡献。初步分析表明降水量对芦苇地上部生物量增长有较大影响。芦苇地下各层生物量变化基本相同,月间差异不显著。芦苇根冠比5~10月处于0.29~1.93范围内。芦苇根冠比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变化与地上、地下生物量密切相关。根系生长变化与芦苇植株自身对营养等生存条件获取的自我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沽河河口湿地 芦苇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根冠比 动态
下载PDF
青海湖北岸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2
19
作者 乔有明 王振群 段中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112,共8页
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样地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产生了较明显的差异。0-30 cm深度土体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农田,多年生人工草地显著高于农田(P〈0.05),而另外2个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0-30 cm深度全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相似。4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0-30 cm土体内地下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围栏封育〉围栏放牧〉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分别为2 416.67,1 688.25,1 224.50和1 290.75 g/m^2。0-1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以多年生人工草地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10-2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20-30 cm土层的土壤粘粒含量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间粉粒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 全氮 地下生物量 土壤颗粒组分
下载PDF
草原火烧后植物群落生产及其产量空间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3
20
作者 周道玮 李亚芹 孙刚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4期83-90,共8页
研究了草原火烧后植物群落生产及其产量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草原春季火烧后,由于当年降水充分,火烧地植物群落产量提高;第二年降水不足,火烧地植物群落产量低于未烧地.火烧地植物群落地上生产量的绝对增长率高于未烧地.火... 研究了草原火烧后植物群落生产及其产量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草原春季火烧后,由于当年降水充分,火烧地植物群落产量提高;第二年降水不足,火烧地植物群落产量低于未烧地.火烧地植物群落地上生产量的绝对增长率高于未烧地.火烧地植物群落的截茎质量、截叶质量等高于未烧地.火烧地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在火烧后当年升高,第二年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火烧 空间结构 地下生物量 植物群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