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滨海湿地原生海三棱藨草种群恢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胡忠健 马强 +4 位作者 曹浩冰 张秩通 汤臣栋 张利权 葛振鸣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5期1-7,共7页
我国滨海湿地外来物种入侵威胁较为严重。以长江口湿地为例,快速蔓延的互花米草(Spatina alterniflora)逐渐替代了中国特有的原生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 Ts.Tang&F.T.Wang)。基于正在实施的外来入侵种生态控制工程,开... 我国滨海湿地外来物种入侵威胁较为严重。以长江口湿地为例,快速蔓延的互花米草(Spatina alterniflora)逐渐替代了中国特有的原生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 Ts.Tang&F.T.Wang)。基于正在实施的外来入侵种生态控制工程,开展了海三棱藨草在新生湿地的种群恢复实验。实验采用两种恢复策略,即建立种子库和植物球茎(地下繁殖体)种植,并实施了低、中、高密度种植处理以比较其成本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海三棱藨草种子在实验室条件下有较高的出苗率,且5 cm的种植深度最佳。但由于潮滩湿地泥沙淤积的掩埋胁迫,在5 cm的种植深度下,即使采用高密度种植处理也仅有极少数种子能萌发生成植株,且不同种植密度处理间的幼苗存活率和植株密度没有显著差异。而将海三棱藨草球茎作为植被恢复的种植材料时,其出苗率和植株密度远优于种子种植策略,多数球茎能实现出苗和定居,并通过地下分蘖和地下根茎发育迅速形成密集的种群。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中密度和高密度种植处理下的生长季后期的植株密度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滨海湿地原生植物种群重建时宜选择经济高效的中密度种植策略。据此可为大规模的长江口原生植被恢复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原生植物 生态恢复 地下繁殖体 种子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