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akite-type sodium-rich rocks in Awulale Mountain of west Tianshan:Significance for the vertical growth of continental crust 被引量:26
1
作者 XIONG Xiaolin ZHAO Zhenhua +6 位作者 BAI Zhenghua MEI Houjun WANG Yixian WANG Qiang XU Jifeng Niu Hecai BAO Zhiw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10期811-817,共7页
The sodium-rich dacites and albite porphyries of Permian in the Awulale Mountain of west Tianshan have unique chemical and trace element signatures identical to adakite. These intermediate-acidic igneous rocks are cha... The sodium-rich dacites and albite porphyries of Permian in the Awulale Mountain of west Tianshan have unique chemical and trace element signatures identical to adakite. These intermediate-acidic igneous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Na2O, Al2O3 and Sr contents and high Sr/Y and La/Y ratios (】40 and 】20, respectively), and low Y and Yb contents, and strong depletion in HREE, and positive Eu anomaly. The (143Nd/144Nd)i is in the range from0.51236 to 0.51248 and the εNd(t) is positive value (+0.79-+3.11); the (87Sr/86Sr)i is in the range from 0.7052 to 0.7054. These Nd and Sr isotopic composition features indicate that the source rocks of these adakite-type rocks are from a weakly depleted mantle, or a depleted mantle, but was contaminated by the crustal materials. These adakite-type rocks were most likely deriv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new underplated basaltic rock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amphibo-lite to eclogite transition in the postcollisional environment of North Xinjiang during the Perm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WULALE adakite-type ROCKS underplating vertical growth of continental crust.
原文传递
西天山阿吾拉勒埃达克质岩石成因:Nd和Sr同位素组成的限制 被引量:76
2
作者 熊小林 赵振华 +3 位作者 白正华 梅厚钧 许继峰 王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4-522,共9页
西天山阿吾拉勒二叠纪钠质英安岩和钠长斑岩具有与埃达克岩一致的高Sr,低Y、Yb和Eu正异常等独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的Nd和Sr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其(143Nd/144Nd)i为0.512384~0.512470,εNd(t)为正值(+1.57~+3.26);(87Sr/86Sr)i为0... 西天山阿吾拉勒二叠纪钠质英安岩和钠长斑岩具有与埃达克岩一致的高Sr,低Y、Yb和Eu正异常等独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的Nd和Sr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其(143Nd/144Nd)i为0.512384~0.512470,εNd(t)为正值(+1.57~+3.26);(87Sr/86Sr)i为0.7051~0.7054,与本区同时代幔源玄武岩的Nd和Sr同位素组成特征相似,但与俯冲洋壳部分熔融成因埃达克岩的Nd和 Sr同位素组成有显著区别。结合这些埃达克质岩石形成于二叠纪后碰撞阶段构造背景,认为本区埃达克质岩浆最有可能由新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在角闪岩相向榴辉岩相过渡或榴辉岩相的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是西天山晚古生代后碰撞阶段地幔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垂向增生的重要岩石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吾拉勒 埃达克质岩石 底侵作用 地壳生长 铷同位素 锶同位素
下载PDF
东天山黄山-镜儿泉地区二叠纪地质-成矿-热事件:幔源岩浆内侵及其地壳效应 被引量:51
3
作者 顾连兴 张遵忠 +4 位作者 吴昌志 唐俊华 三金柱 汪传胜 张光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869-2880,共12页
东天山黄山-镜儿泉地区位于康古尔弧后盆地闭合带东段,该盆地于石炭纪末因弧-陆碰撞而闭合。二叠纪时本区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并形成了时代相近的、如下一组地质特征:1)20多个镁铁-超镁铁岩体(其中有一部分产有工业铜镍矿床);2)低压高... 东天山黄山-镜儿泉地区位于康古尔弧后盆地闭合带东段,该盆地于石炭纪末因弧-陆碰撞而闭合。二叠纪时本区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并形成了时代相近的、如下一组地质特征:1)20多个镁铁-超镁铁岩体(其中有一部分产有工业铜镍矿床);2)低压高温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3)形成深度较浅(8~12 km)的韧性剪切带;4)原地改造型片麻状花岗岩;5)块状过铝花岗岩;6)与过铝花岗岩有关的锂铍伟晶岩矿床。此外,黄山-镜儿泉位于一个被推测为巨大镁铁质岩体的区域布伽重力和航磁高值区的边部。该处在人工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一个波速为6.99 km/s的高速层,其厚约22 km。这些特征表明,该区在二叠纪时期是一个热穹窿,其面积约5000~8000 km^2,而该热穹窿乃由地壳内部的一个幔源岩浆内侵体所引起。正是这个内侵体在黄山-镜儿泉地区造成了地壳岩石的低压高温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部分熔融。在内侵体热量和流体的影响下,韧性剪切得以在壳内较浅层次发生。与内侵有关的变质-超变质作用所释放出的流体和熔体强烈改造韧性剪切和细粒化的地壳岩石,即形成了片麻状花岗岩。部分熔融所产生的过铝花岗岩形成了以锂、铍等稀有金属为特色的伟晶岩矿床。本区存在同时代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表明底侵与内侵曾在这里相伴发生。众多的镁铁-超镁铁岩是底侵和内侵岩浆在地壳浅部的显示。侵入岩的年龄数据似乎表明,本区直接来自幔源岩浆的镁铁-超镁铁岩就位最早,与底侵有关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次之,而作为内侵产物的过铝花岗岩最晚。过铝花岗岩与镁铁-超镁铁岩之间的时差可能代表了从幔源岩浆结晶到由内侵产生的岩浆结晶之间的时差。康古尔断裂是一条超岩石圈断裂,在碰撞后伸展阶段为幔源岩浆提供了良好的上升通道,因此内侵很容易在此地此时发生。与底侵一样,内侵是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壳垂向增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花岗岩浆生成的重要机制。区域重力和航磁异常、人工地震中部地壳高速层、时代相近的地表镁铁-超镁铁岩、低压高温变质岩、混合岩、浅层次韧性剪切带、原地改造成因片麻状花岗岩、异地过铝花岗岩和有关的稀有金属矿床,过铝花岗岩中的幔源岩石包体或幔源流体可以用作为内侵体的识辨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壳生长 底侵 内侵 壳幔反应 天山 新疆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花岗岩类的源岩:地壳生长的时代和方式 被引量:80
4
作者 刘伟 潘小菲 +1 位作者 谢烈文 李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1-460,共20页
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的5个典型花岗岩体,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5个岩体的继承锆石/前锆石和岩浆锆石进行了系统的SHRIMP U-Pb年龄测定和LA-MC-ICPMS Hf同位素组成测定,试图阐明林西花岗岩... 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的5个典型花岗岩体,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5个岩体的继承锆石/前锆石和岩浆锆石进行了系统的SHRIMP U-Pb年龄测定和LA-MC-ICPMS Hf同位素组成测定,试图阐明林西花岗岩源岩的组成和性质。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大部分林西花岗岩侵位于早白垩世(135~125Ma),它们的源岩的年龄为~146Ma。一部分花岗岩类是在早三叠世(241Ma)和晚侏罗世末(146Ma)侵位的,它们的源岩的年龄分别是263Ma和165Ma。测定了100个锆石^(206)Pb/^(238)U年龄,都年轻于300Ma,反映在下地壳源区不存在前寒武纪岩石。做了175个锆石Hf同位素组成测定,均给出高正值ε_(Hf)(t),说明源岩具有初生地壳的性质。在相同的ε_(Nd)(t)值下,林西花岗岩的锆石ε_(Hf)(t)值显著高于地球阵列和夏威夷洋岛玄武岩,这种ε_(Hf)~ε_(Nd)脱耦性指示源岩中含有远洋沉积物即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的组分。^(206)Ph/^(238)U年龄t=263~165Ma的锆石的ε_(Hf)(t)值构成近乎平行于亏损地幔Hf同位素演化线的趋势列,说明源岩基本为俯冲洋壳镁铁-超镁铁岩。t=146~125Ma的锆石的ε_(Hf)(t)值大幅度降低;同时,从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发生了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地幔上隆和岩浆底侵以及俯冲洋壳的折返,是造成下地壳源岩组成急剧变化和热梯度上升的原因。以底侵镁铁质岩石为主、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次的源岩的熔融,产生了马鞍子、夜来改和龙头山2花岗岩(岩套2)。林西镇南西的小城子岩体的源岩则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主,并含一定量的底侵镁铁质岩石。5个岩体的岩浆锆石的^(176)Hf/^(177)Hf值系统低于继承锆石/前锆石者,t=146~125Ma的锆石从中心到边缘^(176)Hf/^(177)Hf值呈现降低的趋势或者系统的变化。上述特征反映从源岩的初始熔融直到最终产生花岗岩浆的全过程中,下地壳的熔融区间逐渐扩张、卷入熔融的组分不断增多的过程。岩套1花岗岩类是镁质或Ⅰ型花岗岩,岩套2则表现出A型花岗岩以及从典型到不典型的铁质花岗岩的特征。岩套1和岩套2花岗岩类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取决于源岩的性质。岩套1的源岩是相对氧化和含水的洋壳镁铁-超镁铁岩或俯冲增生杂岩;岩套2的源岩则由相对还原和贫水的底侵拉斑玄武岩以及不同分数的俯冲增生杂岩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生长 来自初生岩石的继承锆石/前锆石 洋壳 俯冲增生杂岩 底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