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ft atrial area index predicts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被引量:6
1
作者 Yi-Fan LI Wei-Hong LI +4 位作者 Zhao-Ping LI Xin-Heng FENG Wei-Xian XU Shao-Min CHEN Wei GAO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8期652-657,共6页
Background The left atrial siz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useful marker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However, it is not well known whether left atrial area index (LAAI) has predictive value for prognosis in pa... Background The left atrial siz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useful marker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However, it is not well known whether left atrial area index (LAAI) has predictive value f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AAI and outcomes in UAP patients. Methods We enrolled a total of 391 in-hospital patients diag- nosed as UAP. Clinical and echocardiographic data at baseline were col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d- verse cardiovascular (CV) events, including hospital readmission for angina pectori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strok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Results During a mean follow-up time of 26.3±8.6 months, 98 adverse CV events occurred (84 hospital readmission for angina pectoris, four AMI, four CHF, one stroke and five all-cause mortality). In a multivariate Cox model, LAAI [OR: 1.140, 95% CI: 1.01±1.279, P = 0.026],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R: 0.976, 95% CI: 0.956-0.996, P = 0.020) and pulse pressure (OR 1.020, 95% CI: 1.007-1.034, P = 0.004)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adverse CV events in UAP patients. Conclusions LAAI is a predictor of adverse CV events independent of clinical and other echocardiographic parameters in UAP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Left atrial area index Prognostic factor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下载PDF
Changes in plaque stability, cell apoptosis and coagulation indexes after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ccept adjuvant salvianolate therapy
2
作者 Shan-Shan Xiao Bing Ta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年第5期116-119,共4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djuvant salvianolate therapy on plaque stability, cell apoptosis and coagulation indexe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Methods: 92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djuvant salvianolate therapy on plaque stability, cell apoptosis and coagulation indexe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Methods: 92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May 2011 and August 2015 were collected,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process and auxiliary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45) who accept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7) who accepted adjuvant salvianolate treatm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diasonograph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laque stability parameter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apoptosis-related molecule levels;immunoturbidi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blood coagulation indexes.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plaque stability parameters, cell apoptosis molecules and coagulation index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plaque stability parameters plaque thickness, enhanced intensity, rise time and time to peak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serum sFas, sFasL, fibrinogen (Fib), platelet (PLT), and D-Dimer (D-D) level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while Bcl-2, prothrombin time (PT) an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s: Adjuvant salvianolate treatment can increase the plaque stability, also inhibit myocardial cell apoptosis and improve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LVIANOLATE PLAQUE stability Cell apoptosis Coagulation indexes
下载PDF
益气活血法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后心肌损伤、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3
作者 谭玉培 尚菊菊 +3 位作者 刘红旭 周琦 刘子豪 黄熙曼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10期1126-1130,共5页
目的 探讨参元益气活血胶囊(SYD)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后心肌损伤、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8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 探讨参元益气活血胶囊(SYD)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后心肌损伤、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8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加SYD口服,对照组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加安慰剂(PBO)口服,2组均给予PCI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CK-MB峰值、冠状动脉微循环指数(IMR)、IMR的变化率(△IMR)以及安全性。CK-MB峰值与△IMR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法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24 h,2组CK-MB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2 h,2组CK-MB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K-MB峰值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IMR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IMR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MR低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对照组CK-MB峰值与△IMR无明显相关性(r=-0.158 5,P>0.05),观察组CK-MB峰值与△IMR呈正相关性(r=0.3392,P<0.05)。观察组1例血脂控制不佳,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加倍强化治疗后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停药后恢复正常。余患者未出现肝肾功能、血尿便常规、凝血指标等异常。2组均未发生药物性皮炎、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SYD可改善冠心病UA患者PCI后心肌损伤及冠状动脉微循环,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益气活血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肌酸激酶同工酶MB 冠状动脉微循环指数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美托洛尔治疗的临床预后情况评价
4
作者 马扬剑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4期83-85,94,共4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运用美托洛尔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东营市河口区中医院于2021年10月-2023年6月收治的88例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组,每组4...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运用美托洛尔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东营市河口区中医院于2021年10月-2023年6月收治的88例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组,每组44例。对照组以常规治疗,选用药物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美托洛尔治疗。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一氧化氮高于对照组,内皮素-1、肌酸激酶、血清脑钠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美托洛尔治疗,在改善心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该方法临床疗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老年患者 美托洛尔 心功能指标 临床疗效 血清指标
下载PDF
达格列净对不稳定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冠脉介入治疗后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5
作者 纪东明 《糖尿病新世界》 2024年第2期91-93,97,共4页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对不稳定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冠脉介入治疗后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5月东营市中医院心病一科收治的70例不稳定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对不稳定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冠脉介入治疗后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5月东营市中医院心病一科收治的70例不稳定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采用抗血小板以及抗凝等基础性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进行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达格列净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糖脂代谢指标、控制血糖疗效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控糖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格列净在不稳定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能具有多重治疗效益,显著改善患者糖脂代谢水平,降低患者血糖,提升患者控糖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格列净 不稳定心绞痛 2型糖尿病 冠脉介入 血糖指标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
6
作者 崔奎 高进 徐聃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9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the femur,UITFF)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antirotation intramedullary nail,PFNA)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the femur,UITFF)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antirotation intramedullary nail,PFNA)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3年4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乌当医院收治的52例老年UITFF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各26例。对照组实施PFNA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持续随访3个月。对比2组围手术期指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出血量为(175.74±19.62)mL,多于对照组的(110.06±20.68)mL;手术时间为(63.69±7.11)min,长于对照组的(58.56±5.60)min;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分别为(8.33±1.22)d、(7.65±1.04)d,均短于对照组的(10.44±1.75)d、(10.78±1.46)d(P<0.05)。观察组治疗后HHS量表评分为(72.75±5.66)分,高于对照组的(61.45±4.78)分(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30.77%)(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老年UITFF的治疗中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能够加快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改善髋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PFNA内固定术 围手术期指标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心力衰竭的效果
7
作者 王玲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0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西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n=41)与研究组(n=41)。参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西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n=41)与研究组(n=41)。参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研究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通心络胶囊。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心肌微循环持续时间、C反应蛋白、血清脑钠肽、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心肌微循环持续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血清脑钠肽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参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小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通心络胶囊+西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心力衰竭的效果显著,可以改善心功能,降低炎症水平,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力衰竭 心肌微循环持续时间 炎症指标 心功能指标
下载PDF
股骨近端髓内钉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应激、骨代谢、凝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艳彬 韩晓军 +1 位作者 刘志鹏 刘俊川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556-564,共9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应激、骨代谢、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衡水市第四人民医...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应激、骨代谢、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24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DHS组(n=124)与PFNA组(n=116)。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疗效指标。对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血清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P物质(substance P,SP)、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及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II)水平进行比较。对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血浆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骨钙素(osteocalcin,BGP)、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I型前胶原羟基端肽(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CP)、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beta 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 I collagen,β-CTX)、25-二羟维生素D3[25-dihydroxyvitamin D3,25-(OH)2D3]、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D-二聚体水平及凝血活酶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进行比较。结果: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FNA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术后24 h的VAS评分、血清PGE_(2)、SP、5-HT、NE、AngII水平均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FNA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血浆PTH、25-(OH)2D3、BGP、BALP、PINP、PICP水平均高于DHS组,血浆β-CTX、FBG、D-二聚体水平及PT、APTT均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治疗中,与DHS比较,PFNA在提升疗效、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应激、改善骨代谢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术式,以达到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老年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疼痛应激 骨代谢 凝血指标
下载PDF
基底动脉瘤数值模拟仿真模拟研究
9
作者 樊俊杰 陈广新 +1 位作者 郭金兴 张洋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1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瘤的血液流变。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放射科进行原始影像数据采集,以基底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为基础构建基底动脉三维几何模型,动脉瘤组与对照组各20例,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血...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瘤的血液流变。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放射科进行原始影像数据采集,以基底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为基础构建基底动脉三维几何模型,动脉瘤组与对照组各20例,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血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获得了基底动脉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数值模拟结果血流速度、壁面压力(WP)及震荡剪切系数(OSI)三项指标,动脉瘤组其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颈处的血流速度大于瘤腔内的血流速度,表现为高速血流向低速涡流转变,血流主要撞击点为左侧瘤壁。动脉瘤组高WP主要分布在双侧椎动脉,瘤体整体为均匀稍高WP。动脉瘤组高OSI集中分布瘤颈部及左侧瘤体部,并且OSI不稳定,与低速涡流血管区域重合。结论基底动脉瘤血流不稳定,表现为高WP及波动OSI,以瘤颈及左侧瘤壁区域明显,血管壁损伤概率较大,瘤体破裂风险增加,临床应着重关注该区域,进行个体化治疗。本研究为基底动脉瘤等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动脉瘤血管支架手术提供血流动力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瘤 高速血流 低速涡流 高壁面压力 不稳定剪切指数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联合3D打印在旋转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阿力木·克热木 梁志林 +2 位作者 帕孜拉·艾拉 麦麦提艾力·阿不力克木 艾克白尔·吐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4345-4350,共6页
背景:骨盆骨折是严重骨折类型,单纯多层螺旋CT三维影像显示效果存在二维平面局限性,在骨盆骨折术前方案指导上存在不足。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联合3D打印进行术前指导应用于旋转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 背景:骨盆骨折是严重骨折类型,单纯多层螺旋CT三维影像显示效果存在二维平面局限性,在骨盆骨折术前方案指导上存在不足。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联合3D打印进行术前指导应用于旋转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旋转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研究组(n=47)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前采用多层螺旋CT联合3D打印进行术前指导,对照组(n=43)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前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术前指导。术后随访1年,记录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评估骨盆复位质量,参考Majeed骨盆量化评分标准评价术后骨盆功能恢复结果,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结论:(1)研究组螺钉错位率低于对照组(P <0.05),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术后3个月的骨盆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 <0.05);(2)与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术后6,12个月的骨盆功能评分升高(P <0.05),两组间术后3,6,12个月的骨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研究组47例中,发生骨折移位1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对照组43例中,发生畸形愈合1例、异位骨化1例、骨折移位2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骨盆不稳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4)结果表明,对于旋转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相较于单纯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术前指导,采用多层螺旋CT联合3D打印进行术前指导可提升骨折复位质量、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及降低螺钉错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3D打印技术 骨盆骨折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钢板内固定 复位质量 手术指标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海丹 李凤娟 +2 位作者 徐磊 王媛 杜杰 《中国医药》 2023年第7期961-965,共5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PCI治疗的442例U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PCI治疗的442例U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随访观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分析患者冠状动脉周围FAI,对患者进行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AI、GRACE评分单独及联合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能。采用Cox回归方法分析FAI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2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6(3.5,3.7)年,其中40例(9.0%)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事件组),非事件组402例。事件组患者FAI、GRACE评分均高于非事件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AI、GRACE评分单独及联合预测UA患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704、0.767,GRACE评分联合FAI预测的曲线下面积高于GRACE评分单独预测(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校正性别、年龄及临床危险因素后,FAI仍是UA患者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2.25,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AI≥-72.83 HU的UA患者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FAI<-72.83 HU的患者(Log⁃rank P<0.001)。结论FAI是UA患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FAI联合GRACE评分可以提高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良心血管事件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 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
下载PDF
Angptl2 YKL-40和SII水平与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瑞旭 金凤表 +4 位作者 李博 高宇 林一鹏 卢艺心 侯瑞田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1099-1105,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样蛋白2(Angptl2)、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水平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A)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样蛋白2(Angptl2)、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水平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A)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以EH收治入院的1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根据是否合并UA分为EH组(n=76)、EH+UA组(n=85)。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Angptl2、YKL-40水平,根据相应公式计算得出SII水平。比较各组的一般资料以及Angptl2、YKL-40和SII水平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H+UA的独立影响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Angptl2、YKL-40和SII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ngptl2、YKL-40和SII水平预测EH+U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EH+UA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SII、Angptl2和YKL-40水平高于EH组(均P<0.05);EH+UA组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低于EH组(P<0.05)。Angptl2、YKL-40和SII水平可能是EH+UA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且与Angptl2、YKL-40和SII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SII、Angptl2和YKL-40在EH+UA诊断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3、0.789和0.86,三者联合诊断的AUC大于单独SII、Angptl2和YKL-40或两两诊断的AUC(P<0.05)。结论:Angptl2、YKL-40和SII水平的异常上调可能是EH+UA的危险预测因素,高水平Angptl2、YKL-40和SII水平的还可能是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且三者联合检测对EH+UA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不稳定性心绞痛 甲壳质酶蛋白40 血管紧张素样蛋白2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GENSINI积分
下载PDF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慧娟 李天艺 李媛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222-226,共5页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及内分泌科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31例中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及内分泌科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31例中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双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n=158),稳定斑块组(n=115),不稳定斑块组(n=158)。分析3组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男性比率、吸烟比率、饮酒比率、糖尿病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LR、PLR、SII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示,NLR、PLR、SII是影响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SII、NLR、PLR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4、0.711、0.648,灵敏度分别为62.7%、60.1%、83.5%,特异度分别为80.0%、73.0%、40.9%,截断值分别为455.01、2.06、102.30。结论SII为中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具有预测价值,且SII的预测价值优于NLR、PLR,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缺血性脑卒中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中老年
下载PDF
观察耳穴压豆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潘太娟 苏怀玲 赵宗刚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51-253,共3页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伴失眠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伴失眠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钙、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观察组在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钙、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耳穴压豆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排血量、左室舒张末期直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排血量、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伴失眠患者采用耳穴压豆方案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有效率,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和睡眠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伴失眠 耳穴压豆 治疗有效率 心脏功能指标 睡眠质量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应用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魏萌 戴国华 任丽丽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第1期68-79,共12页
目的:该研究通过分析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中疗效评价指标的应用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促进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 目的:该研究通过分析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中疗效评价指标的应用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促进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中的合理使用。方法:系统检索CNKI、Wanfang、VIP、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时限为2020年1月—2022年4月,依据纳排标准筛选RCT,采用Jadad量表评价研究质量,对研究中报告的疗效指标进行频数统计并展开描述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6项RCTs。将指标划分为5类:理化指标、症状/体征指标、生活质量指标、中医证候/症状指标、终点指标。报告率最高的指标为理化指标,应用最多的指标组合为理化指标+症状/体征指标。结论:该研究探讨了各类疗效指标的应用现状,发现目前该领域重视理化指标,但存在部分指标选择不规范、测量时点设定不合理、判效标准选择不一致等问题,降低了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可信度,未来仍应构建公认、合理、科学的中医疗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不稳定型心绞痛 RCT 疗效评价指标
下载PDF
Variation in reproductive life-history traits of Chinese Bulbuls(Pycnonotus sinensis)along the urbanization gradient in Hangzhou,China
16
作者 Xingmin Chen Qin Zhang +3 位作者 Sisi Lan Qin Huang Shuihua Chen Yanping Wang 《Avian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174-181,共8页
Urbanization brings new selection pressures to wildlife living in cities,and changes in the life-history traits of urban species can reflect their responses to such pressures.To date,most of the studies investigating ... Urbanization brings new selection pressures to wildlife living in cities,and changes in the life-history traits of urban species can reflect their responses to such pressures.To date,most of the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avian life-history traits are conducted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while such studies are often lacking in quickly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sia(e.g.,China).In this study,we examined the variations in reproductive life-history traits of Chinese Bulbuls(Pycnonotus sinensis)along the urbanization gradient in Hangzhou,China.We detected 234 natural nests of Chinese Bulbuls and continuously monitored them in two continuous breeding seasons from 2012 to 2013.We collected data on seven life-history traits(laying date,incubation period,nestling period,clutch size,egg volume,hatching success rate,and fledging success rate).We used infrared cameras to record the number of feedings per hour as the measure of food resources for the nestlings.We measured nest predation pressure by monitoring 148 natural breeding nests during breeding seasons and 54 artificial nests immediately after breeding seasons.We then calculated the urbanization synthetic index(USI)as a measure of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examine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ven life-history traits.We found that Chinese Bulbuls laid eggs significantly earlier with increasing USI.However,the other six life-history traits did not vary significantly with the USI.Moreover,the feeding frequency of chick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USI,but the nest predation pressure of Chinese Bulbu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USI.Increased food resources and reduced nest predation pressure in cities may lead to earlier laying date of Chinese Bulbuls.Further study should test whether the earlier laying date of Chinese Bulbuls is the result of phenotypic plasticity or genetic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eding frequency Laying date Life-history trait Nest predation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synthetic index(usi)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患者心功能、炎症反应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杰 朱德文 姜振华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8期43-47,共5页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功能、炎症反应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行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PCI术后给予常规西...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功能、炎症反应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行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PCI术后给予常规西药(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麝香保心丸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随访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炎症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8.33%,高于对照组90.00%(P<0.05)。2组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LVEF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观察组LVEDD、LVESD均小于对照组(P<0.05),LVEF大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IL-6、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IL-6、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11.67%(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可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麝香保心丸 心功能 炎症指标 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补气固脱中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虚寒证患者心绞痛发作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孙启银 林霞 +1 位作者 唐坎凯 罗玉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0-1003,共4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补气固脱中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虚寒证患者心绞痛发作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虚寒证患者共13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65例)和中医组(6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补气固脱中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虚寒证患者心绞痛发作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虚寒证患者共13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65例)和中医组(65例);分别采用阿托伐他汀单用和在此基础上与补气固脱中药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每日硝酸甘油用量、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等。结果:对照组和中医组患者症状疗效分别为75.38%,95.38%;对照组和中医组患者心电图疗效分别为49.23%,73.85%;中医组患者症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和中医主症积分分别为(26.95±6.68)分,(15.48±3.87)分;中医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和中医主症积分分别为(12.74±3.74)分,(7.15±2.03)分;中医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和主症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及每日硝酸甘油用量分别为(5.49±1.74)次/min,(6.55±1.20)min,(1.33±0.36)g;中医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及每日硝酸甘油用量分别为(2.66±0.81)次/min,(3.24±0.65)min,(0.65±0.20)g;中医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病情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分别为(1.62±0.37)m Pa·s,(6.11±1.28)m Pa·s,(5.13±1.32)g/L;中医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分别为(1.35±0.26)m Pa·s,(4.65±1.09)m Pa·s,(3.76±1.03)g/L;中医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补气固脱中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虚寒证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体征,降低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减少硝酸甘油用量,且有助于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不稳定型心绞痛 发作 血流动力学指标
下载PDF
丹红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煜 陈茂华 +3 位作者 李坚 龚杰 曹华明 王冬雪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3期1554-1557,共4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明确联合治疗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UAP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明确联合治疗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UAP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所有患者的降脂稳定斑块药物均为瑞舒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全血黏度高/低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8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105,P<0.05);治疗前2组的TNF-α、IL-6、hs-CRP、全血黏度高/低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的上述指标较同组治疗前其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UAP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丹红 瑞舒伐他汀 治疗结果 生化指标
下载PDF
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阻力指数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兴邦 何立芸 +10 位作者 曹轲 韩江莉 崔鸣 张永珍 徐昕晔 汪宇鹏 王方芳 牛杰 王贵松 高炜 郭丽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37-641,共5页
目的:应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评价非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状态,并分析影响IMR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纳入101例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在血流储备分数(FFR)排除功能性病变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 目的:应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评价非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状态,并分析影响IMR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纳入101例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在血流储备分数(FFR)排除功能性病变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即刻进行IMR检测。以IMR≥25 U定义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分析IMR异常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结果:共在116支冠状动脉靶血管中测量了IMR,IMR为14.2(11.4,19.9)U,17例(16.8%)患者IMR≥25 U。高血压、服用钙拮抗剂(CCB)的患者IMR较高(P均<0.05);服用他汀类药物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大的患者IMR较低(P均<0.05)。IMR与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FFR呈正相关(r=0.203、0.203、0.207,P均<0.05),而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呈负相关(r=-0.205,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空腹血糖、LVEDD、他汀类药物、CCB为IMR的独立相关因素(β=1.177,P=0.003;β=-7.015,P=0.002;β=-8.568,P<0.001;β=3.250,P=0.017)。结论:近17%的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存在IMR反映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空腹血糖、LVEDD、应用他汀类药物及CCB可能是影响IMR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 心肌微循环阻力指数 不稳定性心绞痛 冠心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