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foundation rocking and uplifting on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factor 被引量:4
1
作者 Mohammad Khanmohammadi Vahid Mohsenzadeh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8年第3期511-525,共15页
Prediction of displacement demand to assess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ructures is a necessary step where nonlinear static procedures are followed.While such predictions have been well established in literature for fixe... Prediction of displacement demand to assess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ructures is a necessary step where nonlinear static procedures are followed.While such predictions have been well established in literature for fixed-base structures,fewer bodies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effect of rocking and uplifting of shallow foundations supported by soil,on such prediction.This paper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on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factor C1 using the beam on nonlinear Winkler foundation concept.A practical range of natural period,force reduction factors,and wide range of anticipated behavior from rocking,uplifting and hinging are considered and using thousands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factors are evaluat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uggested equations in current rehabilitation documents underestimate displacement demands in the presence of foundation rocking and uplift.Finally,using regression analyses,new equations are proposed to estimate mean values of C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rocking and uplifting foundations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factor
下载PDF
深井掘进技术在厚层高渗透性粉细砂层中适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2
作者 周洁 刘成君 +2 位作者 徐杰 张振光 李泽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81-3388,共8页
科学合理高效开发深层地下空间是城市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重要难题。深井掘进技术(vertical shaft machine,VSM)是一种开挖超深竖井的新型工法,该技术施作的竖井结构形式简单、结构受力状态好、施工速度快、对周边环境扰动小、适用性广... 科学合理高效开发深层地下空间是城市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重要难题。深井掘进技术(vertical shaft machine,VSM)是一种开挖超深竖井的新型工法,该技术施作的竖井结构形式简单、结构受力状态好、施工速度快、对周边环境扰动小、适用性广泛,可被广泛用于城市深层地下空间的点状开发。以中国首例使用VSM施工的南京市儿童医院沉井停车库项目为原型,建立在砂性土中开挖60 m竖井的数值模型,重点研究VSM竖井在厚层高渗透性的粉细砂层开挖过程的变形情况与开挖面的稳定性问题。数值模型结果表明:60 m竖井开挖过中地表变形量均控制在毫米数量级,且最大地表变形量不超过13 mm;在水位差1 m的水下施工过程中安全系数均较好控制在2.0以上。对于变形问题,分析不同开挖深度下的井底隆起变形和地表变形情况,表明在60 m开挖深度内,使用VSM开挖砂性土竖井在深度、安全性和对周边环境扰动上均具有明显优势。针对开挖面稳定性,计算分析与竖井内外水位差和竖井深度相关的开挖面安全系数,计算结果可用于指导实际施工,实现分段施工与精细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掘进技术(VSM) 粉细砂 数值模型 地表变形 井底隆起 安全系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天山南地区古隆起周缘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3
作者 夏永涛 王任 +5 位作者 杨红彩 石万忠 巴合提亚尔·艾尼瓦尔 覃硕 张晓 徐壮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7,共12页
塔里木盆地天山南地区古隆起周缘砂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及致密化成因一直制约着该区的增储上产。综合利用薄片和阴极发光观察、物性测试、压汞分析等方法对下白垩统舒善河组-巴西盖组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制约储层物性发育的... 塔里木盆地天山南地区古隆起周缘砂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及致密化成因一直制约着该区的增储上产。综合利用薄片和阴极发光观察、物性测试、压汞分析等方法对下白垩统舒善河组-巴西盖组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制约储层物性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的孔隙度φ多<10%,渗透率k<1×10^(-3)μm^(2),是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其中辫状河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的物性和孔隙结构均最好(φ=12.3%,k=60.4×10^(-3)μm^(2)),扇三角洲相砂岩次之(φ=6.9%,k=1.9×10^(-3)μm^(2)),滩坝相砂岩最差(φ=6.7%,k=0.34×10^(-3)μm^(2));古隆起的演化控制了沉积相的差异,同时也影响了砂岩的成岩作用,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环境水动力较强,砂岩颗粒较粗,受胶结作用弱,因此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滩坝相砂岩沉积时远离陆源输入,颗粒较细,水下古隆起的发育在成岩阶段控制了其较高含量的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堵塞孔喉,显著降低砂岩储层物性,导致砂岩呈现致密化。研究成果可以为天山南地区下白垩统致密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古隆起 下白垩统 塔北隆起 致密砂岩储层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地区辽西凸起中北段太古宇潜山成储规律及主控因素
4
作者 郭龙龙 王峻 +1 位作者 张春光 陈洪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3,共8页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潜山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为了打开该区太古宇潜山勘探新局面,对辽东湾地区太古宇潜山成储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基于薄片、测井、地震等钻井资料,分析了辽西凸起中北段太古宇潜山岩石学特征、岩石展布特...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潜山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为了打开该区太古宇潜山勘探新局面,对辽东湾地区太古宇潜山成储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基于薄片、测井、地震等钻井资料,分析了辽西凸起中北段太古宇潜山岩石学特征、岩石展布特征、储层特征、构造演化和裂缝特征。研究表明,辽东湾地区辽西凸起太古宇潜山由片麻岩类、变质花岗岩类和碎裂岩类等组成,并以片麻岩为主;现今构造呈南高北低特征,北部地层保存相对完好,南部地层上部具剥蚀迹象,岩浆岩比例自北向南逐渐增高。该区太古宇变质岩以裂缝型储层为主,岩石中暗色矿物含量与岩石脆性呈反比关系;构造变形导致裂缝发育,太古宇潜山发育三组构造裂缝,即燕山早期受到NE向强剪切和SN向强挤压的应力方向发育NNE向剪裂缝和SN向张裂缝,喜马拉雅早期受到NW向强伸展和NE向弱剪切的应力方向发育NE向剪裂缝和北东向张裂缝,喜马拉雅晚期受到NE向强剪切和NW向弱伸展的应力方向发育EW向张裂缝及NE向和NW向共轭剪裂缝,区域构造差异活动程度控制了裂缝的有效性;燕山运动是变质岩储层主要造缝期,喜马拉雅期裂缝以方解石充填、半充填为主,后期经溶蚀可构成有效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储层 潜山 太古宇 辽西凸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辽西凸起中北段变质岩潜山地层年代学特征和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5
作者 张莹 刘志峰 +3 位作者 陈少平 杨东升 杨香华 王维 《地质学刊》 CAS 2024年第2期140-148,共9页
辽西凸起中北段发育前寒武纪变质岩潜山地层,精确厘定潜山年代、岩性和储层发育主控因素是潜山精细勘探的必然要求。矿物定量分析和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凸起中北段前寒武纪变质岩可进一步细分为太古宙变质花岗岩和古元古代变... 辽西凸起中北段发育前寒武纪变质岩潜山地层,精确厘定潜山年代、岩性和储层发育主控因素是潜山精细勘探的必然要求。矿物定量分析和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凸起中北段前寒武纪变质岩可进一步细分为太古宙变质花岗岩和古元古代变质花岗岩,两者在岩性、矿物组成上存在差异,其中以J25-AS潜山地层为代表的凸起中部以富长石、角闪石的变质花岗岩类为主,形成年代为太古宙2506~2529 Ma;以J20-B潜山地层为代表的凸起北部以富石英、黑云母的变质花岗岩类为主,形成年代为古元古代2477~2497 Ma。按矿物组成、裂缝发育及溶蚀程度,辽西凸起中北段前寒武纪变质花岗岩储层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以角闪石为主的中等暗色矿物含量-裂缝发育-强溶蚀型、低暗色矿物含量-强裂缝发育-弱溶蚀型、以黑云母为主的高暗色矿物含量-裂缝充填-较弱溶蚀型,前两者有利于形成有效储层。辽西凸起中北段前寒武纪变质岩有效储层的发育程度受控于暗色矿物含量及类型、风化淋滤、构造作用3个关键因素,其中暗色矿物含量及类型是核心主控因素,风化淋滤和构造作用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潜山地层 变质花岗岩 年代学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暗色矿物 辽西凸起
下载PDF
土岩地基中抗拔桩破坏模式数值模拟研究
6
作者 胡经纬 《江西建材》 2024年第6期189-191,共3页
文中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土岩地基中抗拔桩的破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静载和动态荷载两种情况下,抗拔桩的受力和变形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垂直静载下,抗拔桩的轴力约为80kN,弯矩约为20kN·m,竖向位移... 文中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土岩地基中抗拔桩的破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静载和动态荷载两种情况下,抗拔桩的受力和变形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垂直静载下,抗拔桩的轴力约为80kN,弯矩约为20kN·m,竖向位移约为2mm,侧向位移约为1mm;动态荷载作用下,抗拔桩受力和变形更加显著。这表明荷载大小、土体性质和桩身形状等因素对抗拔桩的破坏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岩地基 抗拔桩 数值模拟 破坏模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南缘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沉积主控因素
7
作者 王滢 寇一龙 +5 位作者 钟思存 梁霄 伍翊嘉 罗芳 袁翠平 刘若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41-243,共3页
四川盆地处于扬子准地台上偏西北一侧,是扬子准地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在印支期已具备盆地的雏形,后经喜马拉雅运动全面褶皱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大的构造分区包括川东南拗褶区、川中古隆起区和川西北坳陷区。研究区块主要位于川中古... 四川盆地处于扬子准地台上偏西北一侧,是扬子准地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在印支期已具备盆地的雏形,后经喜马拉雅运动全面褶皱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大的构造分区包括川东南拗褶区、川中古隆起区和川西北坳陷区。研究区块主要位于川中古隆起南缘斜坡低陡褶带,在周边黔中隆起与川中古隆起的阻隔下,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龙马溪组鲁丹期处于深水缺氧的外陆棚沉积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古隆起 沉积微相 相变 古地貌 沉积主控因素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平贵东 吕延防 +3 位作者 范立民 付晓飞 孙永河 高煜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167-4178,共12页
在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油气富集区带进行刻画,分析总结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具有两期成藏,伊敏组晚期烃源岩大量排烃,控制早期原生油藏的形成,伊... 在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油气富集区带进行刻画,分析总结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具有两期成藏,伊敏组晚期烃源岩大量排烃,控制早期原生油藏的形成,伊敏组末—青元岗组沉积时期盆地反转,受活动断层调整形成次生油藏。纵向上发育中下部两套含油气系统(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与主动裂陷含油气系统)和一套上部含油组合,油主要分布在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1)"断-盖"共控油气富集层位,盆地发育南一段上部和大一段两套区域性优质泥岩盖层,控制了中下部含油气系统油气富集。晚期盆地反转,部分断裂活动使得油气穿越盖层运移至大磨拐河组形成次生油藏;(2)"源-储"共控油气分布范围,中下部含油气系统均发育一套烃源岩,其中南一段中部源岩为优质源岩。受大气水淋滤和有机酸溶蚀作用部分区域发育优质储层,烃源岩与优质储层的时空配置控制了油气的分布范围,油气以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洼陷中生成的油气优先在附近优质储层中聚集。(3)"断-隆-扇"共控油气聚集部位,中央背斜带控制潜山油藏聚集,滚动背斜带控制形成构造油藏,反向断层下盘掀斜隆起带与中央隆起带控制中下部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受反转构造影响活动的断裂控制上部含油组合油气聚集,近岸水下扇及三角洲前缘砂体控制洼漕中心油气成藏形成岩性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油气富集规律 主控因素 隆起带 油气聚集带
下载PDF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穿江管道抗浮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朱庆华 黄剑锋 +1 位作者 何勇 邵勇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98,113,共6页
传统有限元法在管道抗浮分析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并没给出管道埋深下的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为此文章采用强度折减法,建立ABAQUS管道抗浮模型,对穿江管道在浮力作用下的行为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分析,观察土体塑性区发展过程,确定抗浮稳定... 传统有限元法在管道抗浮分析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并没给出管道埋深下的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为此文章采用强度折减法,建立ABAQUS管道抗浮模型,对穿江管道在浮力作用下的行为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分析,观察土体塑性区发展过程,确定抗浮稳定安全系数。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管道埋深,管道抗浮稳定系数呈线性增加,斜率受土体摩擦角控制;与传统重力分析法相比较,得到了重力分析法的等效c值和φ值,其值可作为实际应用中重力分析法的适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抗浮 安全系数 重力分析法 强度折减法 ABAQUS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形成主控因素与勘探思路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建忠 谷志东 +4 位作者 鲁卫华 姜华 翟秀芬 刘桂侠 赵容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26,共14页
目前,已在四川盆地震旦系—中三叠统发现了12个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已成为该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与方向。为了进一步拓展该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的勘探领域,在分析已发现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系统... 目前,已在四川盆地震旦系—中三叠统发现了12个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已成为该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与方向。为了进一步拓展该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的勘探领域,在分析已发现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勘探思路与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该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以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与上二叠统为主力烃源岩,发育上震旦统灯影组丘滩体、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石炭系白云岩、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礁滩与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颗粒滩等主要储层,以三叠系蒸发岩、下寒武统泥页岩与中二叠统泥岩为区域性盖层,具有下生上储的良好生储盖配置。②该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形成主要受控于下述3个方面的因素——古构造背景与构造演化控制盆地“隆坳格局”的形成与分布,进而控制主力烃源岩、规模储层的形成与分布;古隆起、古斜坡的古地貌高带控制礁滩等高能沉积相带、大面积岩溶储层与古油藏、古气藏的分布;区域性与直接盖层控制大气田的空间分布与富集。结论认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的勘探思路为隆坳格局定区带、地貌高带找滩体、地震预测找储层、古今圈闭定目标;评价方法为井—震—露头综合分析明确盆地岩相古地理格局,印模法、残厚法与地震相精细刻画礁(丘)滩体高能沉积相带,生—储—盖综合评价有利勘探区带与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海相碳酸盐岩 大气田 主控因素 隆坳格局 勘探思路 评价方法
下载PDF
源外隆起区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以松辽盆地杏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付广 薛盼 +1 位作者 孙同文 张利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5期13-17,共5页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和南西斜坡区。中央背斜带北部扶余油...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和南西斜坡区。中央背斜带北部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断裂侧向输导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北部背斜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侧向输导并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反向断裂规模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油气成藏有2种模式:①断裂侧向输导背斜构造高部位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②砂体侧向输导反向断裂遮挡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南西斜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外 隆起区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扶余油层 松辽盆地
下载PDF
PHC桩的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许国平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11,共3页
本文介绍了在实际工程中进行的PHC桩的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成果,研究了PHC桩抗拔性能,分析计算了影响PHC桩抗拔承载力的多种因素,对PHC桩抗拔设计选用的桩型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各土层抗拔系数λ的取值范围,建议内芯插筋锚固深度应根... 本文介绍了在实际工程中进行的PHC桩的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成果,研究了PHC桩抗拔性能,分析计算了影响PHC桩抗拔承载力的多种因素,对PHC桩抗拔设计选用的桩型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各土层抗拔系数λ的取值范围,建议内芯插筋锚固深度应根据内芯混凝土摩阻力计算得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拔试验 抗拔系数 插筋深度
下载PDF
水溶气的类型特征及成藏的主控因素探讨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占国 卞从胜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876-881,共6页
水溶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气资源。根据其赋存状态可以分为游离相和水溶相2种气藏类型。与常规天然气相比,水溶气的组分具有甲烷含量高、干燥系数大的特点,水溶气中含有一定量的CO2和N2等非烃气体。水溶气的同位素特征表现在与早期的气源... 水溶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气资源。根据其赋存状态可以分为游离相和水溶相2种气藏类型。与常规天然气相比,水溶气的组分具有甲烷含量高、干燥系数大的特点,水溶气中含有一定量的CO2和N2等非烃气体。水溶气的同位素特征表现在与早期的气源相比,地层水中的水溶气甲烷碳同位素相对较轻,且脱溶形成的游离气的同位素又比水溶相天然气的轻。水溶气溶解度主要受温度、压力、水矿化度的控制。充足的气源和丰富的地层水资源是水溶气富集的基础,异常地层压力与构造抬升是水溶气脱溶成藏的重要条件。川中须家河组地层具有生气强度大、地层压力高、含水饱和度大以及晚期构造抬升强度大的特点,其水溶气资源非常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气 游离相 水溶相 主控因素 抬升
下载PDF
组合隔震系统滑动支座的滑移系数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玉华 吕西林 +2 位作者 杜芳 施卫星 冯德民 《结构工程师》 2001年第2期34-40,44,共8页
本文对组合滑移隔震系统房屋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 ,组合滑移隔震系统由橡胶支座和滑移摩擦支座组成 ,其中橡胶支座提供系统的弹性复位力 ,滑移摩擦支座通过滑移隔离地震 ,滑移摩擦支座的相对起滑力即滑移系数是影响隔震效果的主要... 本文对组合滑移隔震系统房屋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 ,组合滑移隔震系统由橡胶支座和滑移摩擦支座组成 ,其中橡胶支座提供系统的弹性复位力 ,滑移摩擦支座通过滑移隔离地震 ,滑移摩擦支座的相对起滑力即滑移系数是影响隔震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分别调整滑移摩擦支座上的竖向力以改变其起滑力 ,研究摩擦支座的滑移系数 ,对小、中、大三种不同滑动系数时模型结构的地震反应做了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滑动系数小时隔震效果好 ,而滑动系数大时差。另外 ,三种不同滑动系数中等时竖向拉力最大 ,滑动系数小时竖向拉力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滑移隔震系统 模型试验 滑移系数 竖向拉力
下载PDF
塔北隆起-库车坳陷西段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宁宁 侯连华 +3 位作者 何登发 王青 李浩武 周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6-623,共8页
塔北隆起-库车坳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探讨区域构造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应用生长地层及应力学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地震剖面进行解释与复原,并对区域内主要新生界生长构造发育的时序进... 塔北隆起-库车坳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探讨区域构造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应用生长地层及应力学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地震剖面进行解释与复原,并对区域内主要新生界生长构造发育的时序进行界定。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东西段构造挤压时间及变形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新生界挤压构造发育时间自东向西由早到晚,沿古近系滑脱面,新生界构造变形自北部向盆内传播的距离差别显著:西段传播距离较远,东段较近;西部滑脱构造发育,冲断构造较少,中、东部相反,新生界构造变形局限于库车坳陷内。通过综合对比分析,造山带挤压背景下区域内古应力场在古近纪后发生明显的逆时针压扭,古近系膏泥岩层为构造变形向盆内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大型冲断构造的发育及坳隆转换带基底的挠曲有效地释放分解了来自北部的挤压作用,这是区内构造特征东西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地层 构造变形特征 控制因素 塔北隆起-库车坳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储层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林 徐佑德 +2 位作者 张曰静 刘子超 商丰凯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9-90,I0006,I0007,共14页
石炭系是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发育的一套重要勘探层系。利用录测井、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及地震等资料,分析石炭系储层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建立研究区石炭系储层发育模式。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东翼与西翼石炭系储层类型不同,凸起东翼以... 石炭系是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发育的一套重要勘探层系。利用录测井、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及地震等资料,分析石炭系储层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建立研究区石炭系储层发育模式。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东翼与西翼石炭系储层类型不同,凸起东翼以火山岩储层为主,岩性为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安山岩、玄武岩,沉积岩类储层不发育;凸起西翼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储层发育,岩性以凝灰岩与凝灰质砂岩为主。岩性岩相、风化淋滤与构造运动等因素控制储层的发育,车排子凸起发育两类储层模式,即凸起东翼发育裂缝-风化壳主导型储层模式,凸起西翼发育岩性-裂缝主导型储层模式。该结果可指导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储层的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排子凸起 石炭系 储层主控因素 岩性岩相 风化壳 裂缝 储层发育模式
下载PDF
大直径(超)长灌注桩竖向载荷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添文 陈广才 《工程勘察》 2013年第9期7-13,18,共8页
本文通过厦门某项目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桩端有无注浆、不同持力层的对比静载试验以及基坑底大吨位(6000kN)抗拔试验,分析研究大直径(超)长灌注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抗压桩、抗拔桩均存在侧阻力时间效应因素的影响而降... 本文通过厦门某项目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桩端有无注浆、不同持力层的对比静载试验以及基坑底大吨位(6000kN)抗拔试验,分析研究大直径(超)长灌注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抗压桩、抗拔桩均存在侧阻力时间效应因素的影响而降低桩侧摩阻力,当暴孔约9d,抗压桩桩侧摩阻力降低约23%,抗拔桩桩侧摩阻力降低约1/3;采用S-lgP法和经验参数法(结合静载试验)分离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表明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即使是嵌岩桩通常也属于端承摩擦桩,侧摩阻力先于端阻力发挥,故应先满足桩身压屈变形,才能保证桩端阻力的发挥;不管是抗压桩还是抗拔桩,可优先考虑桩侧注浆,可较大幅度提高桩侧摩阻力,而不要盲目增加桩长或嵌岩深度;桩侧抗拔土阻力峰值对应的桩顶上拔量同样约为0.02D,当桩周土层为全风化岩—强风化岩时,抗拔系数约为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S曲线 U-δ曲线 侧阻力时间效应系数ψt S-lgP法 经验系数法 抗拔系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带火山岩储层岩相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6
18
作者 邓西里 宋新民 +3 位作者 李顺明 孔垂显 何辉 蒋庆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87-1397,共11页
综合岩石薄片、岩心观察、各类测井资料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东斜坡带佳木河组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响应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该区的火山岩岩性岩相识别模板及分布规律。采用不同曲线交会图对... 综合岩石薄片、岩心观察、各类测井资料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东斜坡带佳木河组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响应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该区的火山岩岩性岩相识别模板及分布规律。采用不同曲线交会图对火山岩大类进行识别,采用FMI成像测井"结构特征+构造特征"模板识别成分相近的火山岩亚类,共识别出3大类8种火山岩岩性,结合地震相特征,识别出4种火山岩岩相。研究区北部以爆发相火山角砾岩为主,在JIN215、JIN218井及其以北地区存在多个复杂叠置的火山机构;南部则以喷溢相的熔结角砾岩和中性熔岩为主,局部发育火山沉积相。在此基础上,结合试油资料及裂缝预测分析,认为该区火山岩储层受到岩性岩相、构造裂缝和风化淋滤作用的共同控制,靠近佳木河组顶部风化淋滤带裂缝发育区的爆发相火山角砾岩是最为有利的储集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拐凸起 佳木河组 火山岩 岩相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聚集控制因素 被引量:23
19
作者 胡剑风 吕修祥 +1 位作者 赵风云 陈元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34-739,共6页
塔中隆起志留系中沥青及可动油气显示十分丰富。油气聚集的基本特征是多油气源、多成藏期、多油气藏类型、多油气产状。纵向上志留系油气分布受盖层控制,沥青和稠油分布在塔塔埃尔塔格组下段红色泥岩段以下,而现今可动油则集中分布在柯... 塔中隆起志留系中沥青及可动油气显示十分丰富。油气聚集的基本特征是多油气源、多成藏期、多油气藏类型、多油气产状。纵向上志留系油气分布受盖层控制,沥青和稠油分布在塔塔埃尔塔格组下段红色泥岩段以下,而现今可动油则集中分布在柯坪塔格组上二亚段灰色泥岩之下。平面上,志留系油气聚集受构造背景控制,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决定各个时期油气运移指向,塔中地区油气基本上是自北西向南东方向运移。潮坪相沉积决定了薄砂层单个砂体规模不大,一系列砂体靠断层沟通。塔中地区志留系形成了油气丰度不高、在空间上叠置连片、大面积分布、受多种圈闭类型控制的油气聚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隆起 志留系 油气聚集特征 控制因素
下载PDF
三水盆地二氧化碳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杨长清 姚俊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6-39,5,共4页
三水盆地是一个叠置在印支—燕山期广花复向斜基础之上的白垩纪—早第三纪断陷盆地 ,火山活动强烈 ,二氧化碳气分布广泛 ,靠近断裂和火山活动中心二氧化碳气的含量较高 ,向四周二氧化碳气含量逐渐降低 ,断裂构造、火山—岩浆活动、基岩... 三水盆地是一个叠置在印支—燕山期广花复向斜基础之上的白垩纪—早第三纪断陷盆地 ,火山活动强烈 ,二氧化碳气分布广泛 ,靠近断裂和火山活动中心二氧化碳气的含量较高 ,向四周二氧化碳气含量逐渐降低 ,断裂构造、火山—岩浆活动、基岩隆起控制二氧化碳气成藏特征 ;构造活动控制二氧化碳气的释放与成藏期 ,多期构造活动导致多期岩浆侵入与喷发 ,同时产生多期供气与多期成藏过程 ;存在火山岩自生自储 (裂隙 )式 ,砂岩孔隙—裂隙式、碳酸盐岩溶洞—裂隙式三种成藏方式 ;前白垩系不整合面 (T4)上、下和断层附近是二氧化碳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多期复合型圈闭和早期形成晚期未受破坏的圈闭是二氧化碳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火山—岩浆活动带或活动带附近是二氧化碳排放的良好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水盆地 二氧化碳气藏 成藏模式 成因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