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单相与双相电击易损性上限发生时间的不同及其对测定除颤阈值的启示
1
作者
李翠兰
胡大一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42-244,共3页
目的:比较单相和双相电击易损性上限(ULV)的精确发生时间。方法:采用单相和双相电击法对10个离体兔心脏标本测定ULV的发生时间。结果:双相电击ULV发生在比单相电击更长的偶联间期上(双相186±9ms;单相17...
目的:比较单相和双相电击易损性上限(ULV)的精确发生时间。方法:采用单相和双相电击法对10个离体兔心脏标本测定ULV的发生时间。结果:双相电击ULV发生在比单相电击更长的偶联间期上(双相186±9ms;单相173±5ms,P<0.001)。单相与双相电击ULV分别发生在T波峰值之前8.0±9.7ms和峰值之后5.9±9.3ms(P<0.001)。结论:与单相电击相比,双相电击延迟了ULV的发生时间,提示临床通过测量ULV来预测除颤阈值时,对单相电击应扫描T波的上升支,而对双相电击应扫描T波的峰值和下降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电击
易损性上限
除颤阈值
ulv
心脏起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相电震诱发的心脏易损区与其高效除颤的关系
2
作者
李翠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14-521,共8页
兔离体心脏用Langendorf方法灌流,500ms周长起搏。通过两只方形钢板电极对每只心脏平均施加(84±11)个电震强度(SS)和偶联间期(CI)随机组合的双相电震。心脏对电震的反应用单相动作电位(MAP)来...
兔离体心脏用Langendorf方法灌流,500ms周长起搏。通过两只方形钢板电极对每只心脏平均施加(84±11)个电震强度(SS)和偶联间期(CI)随机组合的双相电震。心脏对电震的反应用单相动作电位(MAP)来记录。易损区(AOV)由诱发室性纤颤(VF)的数据点组成,为SS和CI的二维函数。由易损性上下限(ULV,LLV)和易损区左右边界(LBV,RBV)4个点所限定的AOV是均一的。ULV和LLV发生的SS分别为(373±62)和(213±39)V;发生时间分别为(187±9)和(175±12)ms,p<0.01,这导致ULV的复极水平(84%±9%)比LLV(73%±7%)更完全(p<0.01)。易损区左右边界分别为(170±13)和(194±5)ms;且右边界的SS比左边界抬高了(64±51)V(p<0.01)。ULV发生时间较LLV的右移以及右边界比左边界SS的抬高导致双相电震AOV呈现向右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电震
易损区
单相动作电位
心脏除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相电震致心律失常性的降低及其与高效除颤的关系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翠兰
胡大一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3期154-157,共4页
双相电震比单相电震除颤更有效,但其机制未明。除颤的易损性上限(ULV)假说认为一个无效电震是由于它再次诱发了心室颤动(VF),因此研究VF诱发的机制可能有助于理解除颤的机制。单、双相电震以电震强度(SS)与偶联间期(...
双相电震比单相电震除颤更有效,但其机制未明。除颤的易损性上限(ULV)假说认为一个无效电震是由于它再次诱发了心室颤动(VF),因此研究VF诱发的机制可能有助于理解除颤的机制。单、双相电震以电震强度(SS)与偶联间期(CI)及波形随机结合的方式施加于Langendorf灌流的兔离体心脏上,比较心脏对单、双相电震的VF易损性。结果心脏对双相电震的反应有如下几点不同于其对单相电震的反应:①易损区(AOV)小(8.9±4.2个区域单位vs13.9±6.0个区域单位,P<0.05)。②易损区与非心律失常反应区之间的过渡区窄(14.7±4.8个区域单位vs29.9±6.4个区域单位,P<0.001)。③双相电震将整个AOV向更长的CI移动(左边界右移了11.0±8.8ms,右边界右移了6.0±5.2ms,P均<0.01)。这种双相电震致心律失常性的降低可有助进一步解释双相电震除颤阈值降低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电震
除颤阈值
心律失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电击引起的心室复极离散在心室颤动诱发和易损上限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
4
4
作者
李翠兰
胡大一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9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目的 应用单相动作电位(MAP)技术,系统研究T波电击引起的复极离散(SIDR)与诱发心室颤动(VF)的关系。方法 截尾指数为65% /65% ,脉宽5 m s的双相电流,以电击强度与配对间期的随机组合施加于稳态起搏的L...
目的 应用单相动作电位(MAP)技术,系统研究T波电击引起的复极离散(SIDR)与诱发心室颤动(VF)的关系。方法 截尾指数为65% /65% ,脉宽5 m s的双相电流,以电击强度与配对间期的随机组合施加于稳态起搏的Langendorff离体灌流家兔心脏的舒张期。8 个心外膜和2 个心内膜位点同步记录MAP。SIDR定义为MAP同步记录中最长与最短电击后复极时间之差。结果 诱发VF的电击引起的SIDR为(64±15)m s,但当配对间期分别移出易损窗口左右沿各10 m s 后,SIDR显著变小,其值分别为(33±14)m s和(27±8)m s(与诱发VF电击比,二者皆P< 0.001)。当配对间期位于易损窗口内,但电击强度高于易损上限(ULV)时,SIDR显著变小,其值为(41±17)m s(与诱发VF的电击相比,P< 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动作电位
电击
复极离散
心室颤动
原文传递
题名
单相与双相电击易损性上限发生时间的不同及其对测定除颤阈值的启示
1
作者
李翠兰
胡大一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
美国乔治心血管中心
出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42-244,共3页
文摘
目的:比较单相和双相电击易损性上限(ULV)的精确发生时间。方法:采用单相和双相电击法对10个离体兔心脏标本测定ULV的发生时间。结果:双相电击ULV发生在比单相电击更长的偶联间期上(双相186±9ms;单相173±5ms,P<0.001)。单相与双相电击ULV分别发生在T波峰值之前8.0±9.7ms和峰值之后5.9±9.3ms(P<0.001)。结论:与单相电击相比,双相电击延迟了ULV的发生时间,提示临床通过测量ULV来预测除颤阈值时,对单相电击应扫描T波的上升支,而对双相电击应扫描T波的峰值和下降支。
关键词
双相电击
易损性上限
除颤阈值
ulv
心脏起搏
Keywords
Biphasi shock
upper
limit
of
vulnerability
Defibrillation threshold
分类号
R654.2 [医药卫生—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相电震诱发的心脏易损区与其高效除颤的关系
2
作者
李翠兰
机构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学及生物物理学系
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中心心脏科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14-521,共8页
文摘
兔离体心脏用Langendorf方法灌流,500ms周长起搏。通过两只方形钢板电极对每只心脏平均施加(84±11)个电震强度(SS)和偶联间期(CI)随机组合的双相电震。心脏对电震的反应用单相动作电位(MAP)来记录。易损区(AOV)由诱发室性纤颤(VF)的数据点组成,为SS和CI的二维函数。由易损性上下限(ULV,LLV)和易损区左右边界(LBV,RBV)4个点所限定的AOV是均一的。ULV和LLV发生的SS分别为(373±62)和(213±39)V;发生时间分别为(187±9)和(175±12)ms,p<0.01,这导致ULV的复极水平(84%±9%)比LLV(73%±7%)更完全(p<0.01)。易损区左右边界分别为(170±13)和(194±5)ms;且右边界的SS比左边界抬高了(64±51)V(p<0.01)。ULV发生时间较LLV的右移以及右边界比左边界SS的抬高导致双相电震AOV呈现向右倾斜。
关键词
双相电震
易损区
单相动作电位
心脏除颤
Keywords
biphasic shock
area
of
vulnerability
(AOV)
upper
limit
of
vulnerability
(
ulv
)
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MAP)
分类号
R541.75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相电震致心律失常性的降低及其与高效除颤的关系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翠兰
胡大一
出处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3期154-157,共4页
文摘
双相电震比单相电震除颤更有效,但其机制未明。除颤的易损性上限(ULV)假说认为一个无效电震是由于它再次诱发了心室颤动(VF),因此研究VF诱发的机制可能有助于理解除颤的机制。单、双相电震以电震强度(SS)与偶联间期(CI)及波形随机结合的方式施加于Langendorf灌流的兔离体心脏上,比较心脏对单、双相电震的VF易损性。结果心脏对双相电震的反应有如下几点不同于其对单相电震的反应:①易损区(AOV)小(8.9±4.2个区域单位vs13.9±6.0个区域单位,P<0.05)。②易损区与非心律失常反应区之间的过渡区窄(14.7±4.8个区域单位vs29.9±6.4个区域单位,P<0.001)。③双相电震将整个AOV向更长的CI移动(左边界右移了11.0±8.8ms,右边界右移了6.0±5.2ms,P均<0.01)。这种双相电震致心律失常性的降低可有助进一步解释双相电震除颤阈值降低的现象。
关键词
双相电震
除颤阈值
心律失常
Keywords
Biphasic shock
upper
limit
of
vulnerability
Area
of
vulnerability
Defibrillation threshold
分类号
R541.7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击引起的心室复极离散在心室颤动诱发和易损上限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
4
4
作者
李翠兰
胡大一
机构
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出处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9年第3期195-199,共5页
文摘
目的 应用单相动作电位(MAP)技术,系统研究T波电击引起的复极离散(SIDR)与诱发心室颤动(VF)的关系。方法 截尾指数为65% /65% ,脉宽5 m s的双相电流,以电击强度与配对间期的随机组合施加于稳态起搏的Langendorff离体灌流家兔心脏的舒张期。8 个心外膜和2 个心内膜位点同步记录MAP。SIDR定义为MAP同步记录中最长与最短电击后复极时间之差。结果 诱发VF的电击引起的SIDR为(64±15)m s,但当配对间期分别移出易损窗口左右沿各10 m s 后,SIDR显著变小,其值分别为(33±14)m s和(27±8)m s(与诱发VF电击比,二者皆P< 0.001)。当配对间期位于易损窗口内,但电击强度高于易损上限(ULV)时,SIDR显著变小,其值为(41±17)m s(与诱发VF的电击相比,P< 0.01)。
关键词
单相动作电位
电击
复极离散
心室颤动
Keywords
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MAP)
Shock induced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SIDR)
Vulnerable window (VW)
upper
limit
of
vulnerability
(
ulv
)
分类号
R541.75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单相与双相电击易损性上限发生时间的不同及其对测定除颤阈值的启示
李翠兰
胡大一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双相电震诱发的心脏易损区与其高效除颤的关系
李翠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双相电震致心律失常性的降低及其与高效除颤的关系
李翠兰
胡大一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电击引起的心室复极离散在心室颤动诱发和易损上限形成中的作用
李翠兰
胡大一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9
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