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potential for uranium metal at low pressures
1
作者 郝茂生 管鹏飞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514-521,共8页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the high-dimensional fitting of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first principles provides density-functional accuracy of atomic interaction potential for high-precision and l...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the high-dimensional fitting of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first principles provides density-functional accuracy of atomic interaction potential for high-precision and large-scale simulation of alloy materials.In this paper,we obtained the high-dimensional neural network(NN)potential function of uranium metal by training a large amount of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ed data.The lattice constants of uranium metal with different crystal structures,the elastic constants,and the anisotropy of lattice expansion of alpha-uranium obtained based on this potential function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 or experimental data.In addition,the calculated formation energy of vacancies in alpha-and beta-uranium also matches the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The calculated site of the most stable self-interstitial and its formation energy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findings from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These results show that our potential function can be used for further large-scale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studies of uranium metal at low pressures,and provides the basis for further construction of potential model suitable for a wide range of pres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hine learning potential uranium metal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
下载PDF
Synergistic effect of combining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and zerovalent iron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s on the treatment of groundwater rich in uranium, sulfate and heavy metals 被引量:1
2
作者 Zhengji YI Kaixuan TAN +2 位作者 Zhenxun YU Aili TAN Shiqiang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硫酸盐 细菌 重金属 地下水 水文化学
下载PDF
Wettability and Thermodynamic Adhesion of Liquid Metals on Solid Uranium Dioxide
3
作者 Li Jian’guo Wang Juan Institut fur Nichtmetallische Werkstoffe, Technische Universitat Berlin, Englische Str. 20. D-1000Berlin 12, FRG.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95-100,共6页
Us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given in literatures about the contact angle, θ and the work of adhesion, W, for nonreactive liquid metal / solid UO_2 systems, the valid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different existing mo... Us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given in literatures about the contact angle, θ and the work of adhesion, W, for nonreactive liquid metal / solid UO_2 systems, the valid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different existing models for calculating W in the metal /ox- ide systems are discussed. It can be shown that the models assuming that only metal atom-oxygen ion interactions existing at the interfaces are unable to explai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W. More reasonable model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both metal atom-oxygen ion and metal atom-oxide metal cation interactions, the proportion of the latter is balanced by the stoichiometry of the oxide. By applying the model recently set up by the authors for binary alloy / oxide systems, one can use the experimental and calculated values of θ and W for various metal / UO_2 systems to predict the influence of metallic additions on the contact angle and the work of adhesion of a given metal / UO_2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tability and Thermodynamic Adhesion of Liquid metals on Solid uranium Dioxide der
下载PDF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Metallic Uranium Reactor Type-Pump Using the Magnesiothermy Process
4
作者 Munir Dides José Hernández Luis Olivares 《World 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年第1期9-22,共14页
This paper shows a methodology to obtain metallic uranium through a magnesiothermy process. Chile has two experimental reactors operated by the “Chilean Nuclear Energy Commission” (CCHEN). One is 5 MW and the other ... This paper shows a methodology to obtain metallic uranium through a magnesiothermy process. Chile has two experimental reactors operated by the “Chilean Nuclear Energy Commission” (CCHEN). One is 5 MW and the other is 10 MW. In order to fulfill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bout nuclear energy for testing purposes of these reactors, CChEN purchased 19.9% enriched uranium hexafluoride, also known as the limit of Low Enriched Uranium (LEU). Due to the capacity of these reactors, they need high-density uranium compounds for their fuel, in order to work with LEU. For this reason, the uranium needs a previous conversion into metallic uranium. The conversion laboratory carried out experiences for reduction of UF4 with M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reduction reaction takes place, the designed method and the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used. The raw material used was dehydrated UF4, prepared by electrolytic reduction and commercial purity Magnesium. The reaction took place in a cylindrical reactor made of low alloy steel, with a conic section in the lower part. The internal zone was coated with a 2.5 cm thick layer of CaF2. The process started by applying external heating, according to a heating program, developed specially for this purpose. The reduction reaction took place starting at 650°C. The result was a cylinder of uranium metal and MgF2 slag. The crossed cut uranium cylinder showed a smooth and homogeneous surface without inclusions of slag, pores or blisters. The yield of the reaction was of the order of 75% with respect to the expected theoretical value. The uranium cone obtained fulfilled the required conditions for source material for nuclear fuel fabrication, with a uranium content of 9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othermy metalLIC uranium Heat BALANCE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uranium and thorium in Irtysh River and the upriver wastewater from a rare metal mine impact on it
5
作者 Shehong LI Baoshan ZHENG Jianming ZHU Xiaoying YU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稀有金属矿 水体污染 河流 废水
下载PDF
LiCl-KCl共晶熔盐中金属铀与氯化锌的反应行为及机理
6
作者 曾国智 肖益群 +5 位作者 姚本林 杨明帅 贾红伟 何辉 张琳 夏良树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5-212,I0001,共9页
为探究氯化锌(ZnCl2)与金属铀制备LiCl-KCl-UCl3初始熔盐体系的反应过程,本工作拟在500℃下的LiCl-KCl共晶熔盐中,首先对可能反应进行热力学计算,确定可能反应路径;再通过循环伏安法和原位吸收光谱法原位监测金属铀与ZnCl2的反应过程,... 为探究氯化锌(ZnCl2)与金属铀制备LiCl-KCl-UCl3初始熔盐体系的反应过程,本工作拟在500℃下的LiCl-KCl共晶熔盐中,首先对可能反应进行热力学计算,确定可能反应路径;再通过循环伏安法和原位吸收光谱法原位监测金属铀与ZnCl2的反应过程,并观察反应过程中熔盐的颜色变化,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样品中元素含量的变化,对反应产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表征,综合确定反应行为和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金属铀与ZnCl2的反应过程中,Zn(Ⅱ)直接将铀金属氧化为U(Ⅲ),生成的Zn金属在铀金属表面形成U-Zn合金。ZnCl2与金属铀制备的电解精炼初始熔盐体系LiCl-KCl-UCl3过程,反应在240 min达到平衡,最终Zn质量分数维持在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Cl-KCl熔盐 UCl3 ZNCL2 金属铀
下载PDF
铀锆萃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7
作者 袁波 许崎伟 +4 位作者 杨卓颖 李佳 刘小龙 刘延琦 姚尧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45-48,60,共5页
为了回收铀锆金属燃料车削废料中的铀资源,对铀锆萃取工艺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的TBP-煤油中,较佳的原料液的铀浓度约为70 g/L,原料液酸度为3~4 mol/L,萃取温度为室温,反萃取温度为40℃;为保障萃取过程稳定运行,适宜的... 为了回收铀锆金属燃料车削废料中的铀资源,对铀锆萃取工艺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的TBP-煤油中,较佳的原料液的铀浓度约为70 g/L,原料液酸度为3~4 mol/L,萃取温度为室温,反萃取温度为40℃;为保障萃取过程稳定运行,适宜的碱洗、酸洗频次为每间隔8~9批次洗涤一次;煤油挥发造成贫有机相TBP体积分数增加,是导致贫有机相铀浓度随萃取批次增加而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将贫有机相的密度控制在0.833~0.843 g/cm^(3)之间,可有效保障萃取过程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锆金属燃料 TBP 萃取 稳定性
下载PDF
华南铀尾矿附近土壤和水体中铀的分布与污染评价
8
作者 宋鑫 熊芷毓 +2 位作者 李杰 毛悦梅 曾涛涛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9-145,共7页
在统计近10年来我国南方铀尾矿土壤和水体中铀污染相关文献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铀尾矿的土壤和水体中铀的分布及其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当以各地区的背景值作为参照时,土壤和水体铀含量... 在统计近10年来我国南方铀尾矿土壤和水体中铀污染相关文献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铀尾矿的土壤和水体中铀的分布及其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当以各地区的背景值作为参照时,土壤和水体铀含量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109.9%和103.5%,表明铀的分布不均匀。土壤、水体中铀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范围分别为0.45~17.63和1.44~140.31,平均值分别为4.83和24.63;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范围分别为0.90~13.42和4.40~425.53,平均值分别为13.42和46.35,潜在生态风险危害系数E_(r)^(i)范围分别为17.82~705.24和57.42~5612.24,平均值分别为193.19和985.03。华南地区铀尾矿土壤、水体中铀的含量较高,且各分区中铀的分布不均匀,存在较大差异。华南地区铀尾矿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及生态风险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尾矿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生态风险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快速自动曲线校正技术测定铀钆氧化物中5种金属杂质
9
作者 陈雪旭 陈岚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4年第8期62-68,共7页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快速自动曲线校正技术(FACT)测定铀钆氧化物中微量金属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分析物谱线、干扰物谱线以及空白谱线的分析,选择元素最佳分析线,利用谱线校正扣减干扰物谱线,实现在高含量钆基体条件下...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快速自动曲线校正技术(FACT)测定铀钆氧化物中微量金属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分析物谱线、干扰物谱线以及空白谱线的分析,选择元素最佳分析线,利用谱线校正扣减干扰物谱线,实现在高含量钆基体条件下对目标元素分析线进行干扰校正,准确测定元素含量。样品用硝酸溶解后,以磷酸三丁酯萃淋树脂作为固定相,3 mol/L硝酸溶液为流动相将铀分离。采用标准曲线法,利用FACT模型校正钆基体干扰,准确测量溶液中目标元素的含量。对FACT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考察和验证,确定目标元素的测量范围,元素加标回收率为84%~109%,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6%~7.07%(n=6)。该方法可用于含钆铀氧化物中微量金属杂质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曲线校正技术 铀钆氧化物 金属杂质
下载PDF
MOF-808的制备及其对水中铀离子的去除研究
10
作者 王海柘 赵华 韩世同 《防化研究》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含铀废水不仅污染环境,还会对居民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危害。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隙和丰富的吸附位点,在水体中铀等离子的去除方面前景广阔。本文合成了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 含铀废水不仅污染环境,还会对居民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危害。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隙和丰富的吸附位点,在水体中铀等离子的去除方面前景广阔。本文合成了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808,并用于去除水体中的铀离子;研究了MOF-808用量、初始铀离子浓度、pH和温度等条件对MOF-808吸附铀离子的影响,发现MOF-808吸附铀离子是一个符合Langmuir模型的自发过程;确定在pH=6时,12 h后MOF-808对铀离子的吸附量可达742 mg/g,是目前报道的吸附铀离子的最佳MOF材料之一;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MOF-808进行表征,发现MOF-808对铀离子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是由于铀离子与MOF-808上的Zr-O-C等基团间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离子 金属有机骨架 MOF-808 吸附
下载PDF
某铀尾矿库渗滤液综合处理工艺研究
11
作者 蒋树武 《铀矿冶》 CAS 2024年第1期71-75,共5页
针对含铀、锰、氨氮等多种污染物的铀尾矿库渗滤液,采用离子交换法回收铀、电絮凝除重金属和气膜回收氨氮工艺进行综合回收处理。验证了离子交换法回收铀的效果;考察了电絮凝法在不同原水pH、曝气时间和电絮凝时间等条件下,对铀、锰等... 针对含铀、锰、氨氮等多种污染物的铀尾矿库渗滤液,采用离子交换法回收铀、电絮凝除重金属和气膜回收氨氮工艺进行综合回收处理。验证了离子交换法回收铀的效果;考察了电絮凝法在不同原水pH、曝气时间和电絮凝时间等条件下,对铀、锰等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研究了在不同氨氮浓度下,气膜对废水中氨氮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树脂对铀的一级去除率可达95.7%;在不调整原水pH(pH=7.5)和不曝气的条件下,电絮凝效果较好,电絮凝5 min出水中的铀和锰质量浓度分别降至99.79μg/L和0.06 mg/L;当原水中氨氮质量浓度低于297.00 mg/L时,经过气膜一次处理对氨氮的去除率大于99%,出水氨氮质量浓度降至1.91 mg/L。该渗滤液综合处理工艺可实现铀和氨氮的回收,以及多类污染物的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库 渗滤液 含铀废水 氨氮废水 重金属 离子交换 电絮凝 气膜
下载PDF
ICP-MS测定伴生放射性矿中U、Th及重金属元素
12
作者 杨珍 贺攀红 +2 位作者 梁亚丽 张伟 马琳 《化学工程师》 CAS 2023年第4期32-35,42,共5页
为提升伴生放射性矿检测能力水平,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了比对样品中的放射性核素U、Th总量及重金属元素Cu、Pb、Zn、Cd、Co、Ni、Cr等,优化了质谱测定同位素和干扰校正方式,采用γ能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进行... 为提升伴生放射性矿检测能力水平,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了比对样品中的放射性核素U、Th总量及重金属元素Cu、Pb、Zn、Cd、Co、Ni、Cr等,优化了质谱测定同位素和干扰校正方式,采用γ能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进行了实验室内部验证,并与多家实验室进行了能力比对。结果表明,U、Th、Cu、Pb、Zn、Cd、Co、Ni、Cr的检出限分别为:0.003、0.8、0.2、0.1、2.0、0.02、0.2、1.0、0.11μg·g-1,RSD在1.11%~3.36%之间,Z比分数统计在中位值附近,测定结果满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是伴生放射性样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及重金属元素检测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放射性矿 重金属 U TH 比对
下载PDF
液相烧结大晶粒UO_(2)及其烧结动力学分析
13
作者 吴学志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2-45,共4页
大晶粒二氧化铀(UO_(2))芯块因具有低辐照肿胀、低裂变气体释放及优异的燃料包壳相互作用效应(PCI),而成为未来先进反应堆关注的候选燃料。本文采用液相烧结工艺制备大晶粒UO_(2)芯块,研究了液相烧结对UO_(2)芯块烧结性能、显微结构和... 大晶粒二氧化铀(UO_(2))芯块因具有低辐照肿胀、低裂变气体释放及优异的燃料包壳相互作用效应(PCI),而成为未来先进反应堆关注的候选燃料。本文采用液相烧结工艺制备大晶粒UO_(2)芯块,研究了液相烧结对UO_(2)芯块烧结性能、显微结构和烧结动力学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通过添加金属铀粉形成的液相烧结可明显促进UO_(2)芯块的致密化速度,液相烧结UO_(2)芯块的烧结特征指数为2.937,烧结机理主要为晶界扩散,烧结激活能为103.00 kJ/mol,低于普通UO_(2)芯块的烧结激活能(110.65 kJ/mol);液相烧结UO_(2)芯块晶粒生长指数为2.831,晶粒生长活化能为463.97 kJ/mol,低于普通UO_(2)芯块晶粒生长激活能(510 kJ/mol),加入的金属铀粉形成的液相烧结可促使晶粒长大;添加金属铀粉液相烧结工艺具有不引入非铀杂质元素、加快芯块致密化速度和增大芯块晶粒尺寸的多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晶粒 二氧化铀 金属铀 液相烧结 烧结机理
下载PDF
下寒武统黑色页岩金属富集机理与小行星撞击
14
作者 丁卫平 代晓光 +1 位作者 邓宇飞 王富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945-8958,共14页
扬子地台寒武系下统存在富含V、Ni、Mo和铂族元素(platinum group element, PGE)等的黑色页岩,局部地区有U或者Ba、Hg、As等的富集,研究这些元素富集机理有利于寻找相关矿产或者探究地质事件。6 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了高PGE... 扬子地台寒武系下统存在富含V、Ni、Mo和铂族元素(platinum group element, PGE)等的黑色页岩,局部地区有U或者Ba、Hg、As等的富集,研究这些元素富集机理有利于寻找相关矿产或者探究地质事件。6 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了高PGE含量的地层或者化石,依据这一事实和陨石的特征及其他地质地球化学证据,推断下寒武统黑色页岩中Ni-Mo-PGE富集是陨石撞击结果,PGE中的Ir、Os富集最明显是因为二者最抗淋滤。U在康滇地轴东侧黑色页岩中最高可达480×10^(-6),因康滇地轴本身就存在混合型铀矿,推测黑色页岩中U来自它的风化。据V和Ba-Hg-As等的地化特性,认为V富集是受生物活动影响,但因V易于在热泉水中富集,故寒武纪早期泛非运动的构造-热事件可导致V富集成矿,Ba、Hg、As也因该事件产生构造裂隙后,它们优先随热液沿裂隙上升富集,并在海底局部成矿。此外,5.65亿年前的埃迪卡拉动物群发生地基本上就是5.8亿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点,提出此次行星撞击可能与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存在因果关系。由于在中国存在寒武纪澄江生物群大爆发事件,推测该次生物大爆发之前存在的下寒武统黑色页岩也存在陨石撞击痕迹。寒武系下统的含岩屑细砂岩夹黑色页岩甚至砾岩,反映了黑色页岩沉积时存在的突变沉积环境,加上其他地球化学特征也支持小行星撞击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撞击 下寒武统 黑色页岩 金属富集 康滇地轴 铀矿
下载PDF
某铀尾矿库周边水体金属的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翁兴潘 刘媛媛 +2 位作者 高柏 陈功新 文琪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9-109,共11页
选取我国南方某铀尾矿库周边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周边水体中金属的浓度及分布特征,运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金属来源进行解析,并采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Fe、Mn、Al、Sb... 选取我国南方某铀尾矿库周边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周边水体中金属的浓度及分布特征,运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金属来源进行解析,并采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Fe、Mn、Al、Sb、Mo浓度均值均高于《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规定的Ⅲ类标准限值,超标率分别达到50.0%、85.7%、85.7%、64.3%、78.6%,其中Mo浓度的最大值和均值分别是标准限值的145.7和26.9倍。U和Th浓度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均高于放射性核素排放限值,说明该区域内受铀尾矿库的影响,周围水体及河流均受到了金属污染。相关分析发现,Pb、Mn、Al、Cu有相同的来源和地球化学特征,分布特征相似。As、Mo是铀尾矿库区核素U主要的伴生重金属,其分布受尾矿库影响明显。As与铀伴生富集且共同迁移,其对水中铀浓度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对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主成分元素Fe、Mn、Al、Cu、Pb、Ni主要受地质环境和成土过程影响,第二主成分元素Cr、As、U、Mo为主要受到铀尾矿库活动的影响控制。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儿童和成人的总健康风险均低于ICRP和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经饮水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比皮肤接触途径高2~3个数量级,儿童健康总风险大于成人。致癌性金属元素的健康总风险水平远高于非致癌性金属元素,风险值相差3~4个数量级,放射性核素所致不同群体(儿童和成人)平均致癌风险处于10^(-6)~10^(-4) a^(-1),说明该铀尾矿库周边水体对人体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尾矿库 水体 金属元素 来源解析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金属乏燃料干法后处理熔盐电解槽电场分析
16
作者 钟振亚 林如山 +4 位作者 洪业 张磊 陈永利 唐洪彬 叶国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7-468,共12页
为支持乏燃料熔盐电解精炼设备的放大设计与优化,基于Maxwell原理和电化学理论,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方法,研究建立了10 kg/批次金属乏燃料熔盐电解精炼设备纯电场和电化学场数值模型,并对国外相对成熟的方形电解槽和圆台形电... 为支持乏燃料熔盐电解精炼设备的放大设计与优化,基于Maxwell原理和电化学理论,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方法,研究建立了10 kg/批次金属乏燃料熔盐电解精炼设备纯电场和电化学场数值模型,并对国外相对成熟的方形电解槽和圆台形电解槽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和比较,包括电解槽结构、电极间距、阴极形状等因素对电解槽电场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方形电解槽的电流效率等经济性能较优,圆台形电解槽的反应电流密度等电化学性能较优;方形电解槽中,平板阴极的电流效率等经济性能和电化学性能均优于棒状阴极;电极间距在10~40 mm的研究范围内,两种电解槽的反应电流密度等电化学性能随电极间距的增大变化均不明显,但电解槽的电流效率等经济性能和热稳定性显著减弱。模拟结果与文献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所建模型预期可较好反映熔盐电解精炼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法后处理 熔盐电解槽 金属铀电解 电场
下载PDF
铀、钪族金属氮化碳配合物结构、成键和还原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7
作者 安然 孔明 +5 位作者 胡万权 倪义东 沈永鹏 李淑君 郭元茹 潘清江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6-443,共8页
石墨相氮化碳负载金属可制备高催化性能的单原子催化剂。本工作采用全电子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g-C_(3)N_(4)(CN)结构单元配位和稳定金属的行为;探索了形成配合物[M(CN)]^(z+)(M=Sc、Y、La、Ac和U;z=2和3)的结构、配体-金属相互作... 石墨相氮化碳负载金属可制备高催化性能的单原子催化剂。本工作采用全电子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g-C_(3)N_(4)(CN)结构单元配位和稳定金属的行为;探索了形成配合物[M(CN)]^(z+)(M=Sc、Y、La、Ac和U;z=2和3)的结构、配体-金属相互作用和单电子还原性质。计算发现,配体通过六条M-N配位键配位中心离子,每条键强度为-0.79~-0.47 eV。对于Sc配合物,单电子还原主要发生在金属中心,而La和U配合物则是金属修饰的配体还原机制;Y配合物的配体和金属被均匀地还原;相比而言,Ac配合物的还原电子完全被配体捕获,金属几乎未参与。电子结构研究表明,[U(CN)]^(3+)具有3个U(5f)单电子高占据轨道,表明中心U为三价氧化态;而[U(CN)]^(2+)虽然具有4个U(5f)单电子占据轨道,但是配体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即其U中心的氧化态介于二三价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铀、钪族金属 成键作用 电子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下载PDF
土著微生物菌群对某模拟铀尾矿废水中U(Ⅵ)和Zn(Ⅱ)的去除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雨昕 雷治武 +4 位作者 郭昊童 刘欣威 胡鄂明 王红强 王清良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0,共7页
土著微生物因种类多、适应性强、共代谢作用等优势,用于原位治理铀尾矿废水中U(Ⅵ)和Zn(Ⅱ)的污染。本文研究了筛选并驯化后的土著微生物菌群对低浓度铀、锌的去除效果,考察了菌液用量、温度、pH值、U(Ⅵ)和Zn(Ⅱ)初始浓度对土著微生物... 土著微生物因种类多、适应性强、共代谢作用等优势,用于原位治理铀尾矿废水中U(Ⅵ)和Zn(Ⅱ)的污染。本文研究了筛选并驯化后的土著微生物菌群对低浓度铀、锌的去除效果,考察了菌液用量、温度、pH值、U(Ⅵ)和Zn(Ⅱ)初始浓度对土著微生物菌群除铀、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含1 mg/L U(Ⅵ)和10 mg/L Zn(Ⅱ)的中性混合溶液,土著微生物菌群(不动杆菌属44.69%、醋菌属31.48%、金黄色杆菌属14.71%)在温度35℃、菌液投加量10%时对2种重金属元素去除效果最好,U(Ⅵ)和Zn(Ⅱ)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4%以上,且反应迅速,在60 min基本达到平衡。微生物的表征分析表明菌落在与金属离子反应后的细胞周围出现一定量片状物质,新出现的U峰和Zn峰分别占据细胞比重的6.6%和0.62%。该研究为铀尾矿库废水中铀和重金属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微生物 铀尾矿废水 微生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用于海水提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雅静 徐岩 +2 位作者 简美鹏 李海燕 王崇臣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29-3048,共20页
随着核能需求的增加,从海水中提取铀作为传统铀资源的补充或替代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孔结构,作为一种新兴的除铀吸附剂,在学术界已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MOFs在海水中吸附铀时存在的水稳定... 随着核能需求的增加,从海水中提取铀作为传统铀资源的补充或替代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孔结构,作为一种新兴的除铀吸附剂,在学术界已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MOFs在海水中吸附铀时存在的水稳定差、选择吸附性差和分离困难等关键问题,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定向官能化改性和与异相材料复合来提高海水提铀性能。本文简要介绍了MOFs材料在水中提取铀的结构优势,分析了水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类高水稳定性MOFs材料特性,重点总结了该三类MOFs应用于海水中提取铀的性能以及机制研究,同时比较了原始MOFs、表面官能化MOFs和MOFs复合材料的提铀性能。基于MOFs的结构特征与对铀酰离子的吸附作用机制,得出除铀MOFs吸附剂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提高水体稳定性、进行MOFs表面功能化以及拓展多种材料复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海水 官能化 复合材料
下载PDF
纳米比亚欢乐谷地区构造演化对铀成矿的制约 被引量:10
20
作者 顾大钊 范洪海 +4 位作者 舒良树 徐夕生 姚金龙 赵凯 陈金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93,共11页
欢乐谷地区由新元古代泥砂质岩层夹铁镁质岩层组成。受达马拉期陆块碰撞事件的影响,发生区域中深地壳层次的强烈韧性变形。后碰撞期,在地壳增厚背景下,发生大规模伸展减薄和花岗岩浆作用,形成多种浅色花岗岩体即白岗岩。产铀白岗岩... 欢乐谷地区由新元古代泥砂质岩层夹铁镁质岩层组成。受达马拉期陆块碰撞事件的影响,发生区域中深地壳层次的强烈韧性变形。后碰撞期,在地壳增厚背景下,发生大规模伸展减薄和花岗岩浆作用,形成多种浅色花岗岩体即白岗岩。产铀白岗岩主要为D型及E型白岗岩,为S型壳源花岗岩。欢乐谷地区经历了四期五个阶段的构造演化,分别是:前达马拉期构造变形、达马拉碰撞造山期韧性变形(早阶段的挤压逆冲、晚阶段的走滑剪切韧性变形)、后达马拉期脆性变形和新生代整体抬升引起的脆性变形。广泛发育的白岗岩属于同构造期岩体。通过对变质岩和白岗岩的节理测量统计,基本确定了研究区的碰撞后区域应力场。最优势的主压应力方向介于N26°~35°方位间,其次为介于N110°~129°方位间和N345°-360°方位间的主压应力。目前保留在各类岩石中的密集节理构造,是碰撞造山后构造折返或岩浆上涌到达上地壳层次后才发生的,与铀矿富集关系密切。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达马拉期构造作用、韧性剪切、后期脆性断裂(基性岩墙侵位通道)与铀成矿作用的成因联系和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白岗岩 铀成矿作用 欢乐谷 纳米比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