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0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green land us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Xiaoqing Pang Deqi Wang +2 位作者 Fan Zhang Minyu Wang Ningze Cao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8年第4期343-354,共12页
As the space carrie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nd's gree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realizing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raditional land evalu... As the space carrie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nd's gree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realizing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raditional land evaluation, this paper scientifically defines the green land use, puts land as one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s, and brings energy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tc. into the input-output system to measure the green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2006 to 2016.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overall efficiency variation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s related with the land and environment policies. Efficiency of 2016 is higher than that of 2006, and energy and environment are the princip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een land use. The efficiency of each c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Efficiency gaps in different cities are expanding.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overall weak space between cities, and the partial spatial agglomeration phenomenon appears. Therefore, the green land use efficiency could be improved by improving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coordinating economic growth of construction land utiliz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aking feasible ways to transregional renovation of the stock ecological land utilization,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land use SUPER-EFFICIENCY SBM(SSBM)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下载PDF
Measurement of Urban Economic Gravity of China’s Three Major Agglomera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2
作者 Yang Weizhong Mei Guohui +4 位作者 Yu Jian Tao Yana Li Kang Yang Xiaoxuan Editage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6期53-67,共15页
This paper adopts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economic linkage and the modified urban economic gravity model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gravity among cities in China’s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 This paper adopts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economic linkage and the modified urban economic gravity model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gravity among cities in China’s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including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the Yangtze River Delta,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The results show that,despite the ever-tightening economic linkages among cities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alls behind tha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terms of coordination,closeness,and balance.The economic linkages among citi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re not as cohesive as they could be and display a significant“siphon effect”through Beijing and Tianjin as well as a prominently unidirectional economic flow.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efforts should be put into directing the orderly flow of resources from Beijing and Tianjin to cities in Hebei and promoting a balanced economic flow among cities,thus facilitating the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agglomeration measure of urban economic GRAV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Xiongan New Area
下载PDF
Driving factors and spatiotempor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in urban agglomeration: Evidence from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of China
3
作者 ZHOU Kan YIN Yue +1 位作者 LI Hui SHEN Yum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1年第1期91-110,共20页
Environmental stress is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the overall pressure 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systems caused by the output of various pollutants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pollutant emissions and s... Environmental stress is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the overall pressure 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systems caused by the output of various pollutants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pollutant emissions and socioeconomic databases of the count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calculates the environmental stress index(ESI) for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using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EWM) at the county scale and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types of major functional zones(MFZ) for the period 2012–2016. In addition, the 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are quantitatively estimated using th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 method based on the STIRPAT model framework. 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was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during that time period, with a decrease in ESI of 54.68% by 2016. This decrease was most significant in Beijing, Tangshan, Tianjin, Shijiazhuang, and other central urban areas, as well as the Binhai New Area.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in counties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central urban areas to the suburban areas, and the high-level stress counties were eliminated by 2016.(2)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increased further at the county scale from 2012 to 2016, and spatial locking and path dependence emerged in the cities of Tangshan and Tianjin.(3) Urbanized zones(development-optimized and development-prioritized zones) were the major areas bear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that time period. The ESI accounted for 65.98% of the whole region, where there was a need to focus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4) The driving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at the county scale included population size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he technical capacity of environmental waste disposal, the intens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put, the intensity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lso had a certain degree of influence.(5) There was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effects of the various driving factors on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Thus, it was necessary to adopt differentiate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reduction countermeasures in respect of emission 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intensity and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in the driving forc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adapt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collaborative control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stress spatiotemporal effects driving factors urban agglomeration major functional zones(MFZ)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原文传递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国平 吕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9,共10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近十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稳步推进,三地交通一体化、生态联防联控、产业转型升级三大领域取得率先突破,区域内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稳步实施。但仍面临经济...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近十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稳步推进,三地交通一体化、生态联防联控、产业转型升级三大领域取得率先突破,区域内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稳步实施。但仍面临经济份额下降、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能力不强、人口和经济过密与过疏现象并存等问题。展望未来,应从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新格局、优化区域现代产业分工体系与区域创新格局、创新跨区域协同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更优效益和更高质量,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城市群 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下载PDF
京津冀与珠三角协同创新比较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叶堂林 刘哲伟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4,共15页
围绕着以“研发—中介—应用”为核心群落的创新生态系统,依次构建了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比较分析了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在协同创新方面的特征与差异,结果显示:除中介群落外,京津冀创新群落并不具有规模优势;京津冀和珠... 围绕着以“研发—中介—应用”为核心群落的创新生态系统,依次构建了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比较分析了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在协同创新方面的特征与差异,结果显示:除中介群落外,京津冀创新群落并不具有规模优势;京津冀和珠三角均呈现创新核心城市和腹地城市的地位差距明显缩小、创新关联程度明显加强、腹地城市创新外向活跃度明显上升的趋势;但珠三角协同创新水平领先于京津冀。通过与珠三角的对比,总结了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存在的短板与问题,并从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创新、推行新型科研模式、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承载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园区共同体、探索建设产业创新合作“双向飞地”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珠三角 城市群 协同创新 创新生态系统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格局、机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
6
作者 安树伟 凡路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5,共9页
区域产业分工历经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为主的形式演进,产业链分工表现为功能专业化。以功能专业化指数为基础,运用区位商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功能性分工显著... 区域产业分工历经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为主的形式演进,产业链分工表现为功能专业化。以功能专业化指数为基础,运用区位商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功能性分工显著,形成中心城市主要承担生产性服务功能,外围城市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功能的分工格局。其生产性服务功能呈现明显的单中心集聚趋势,各城市优势产业突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交易成本的降低、城市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联系会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未来京津冀应形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县城特色突出、功能各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分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产业链分工 功能专业化 分工机制
下载PDF
SSP-RCP情景下京津冀城市群夏季热环境空间网络识别与评估
7
作者 乔治 陈嘉悦 +2 位作者 王楠 徐新良 王方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6,共8页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高温热浪频发,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该文综合GIS、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电路理论和图论法等理论与技术,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Socio-economicPathways,SSPs)与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高温热浪频发,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该文综合GIS、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电路理论和图论法等理论与技术,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Socio-economicPathways,SSPs)与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联合情景框架的未来气候数据,定量识别2021-2100年低辐射强迫情景(SSP1-RCP2.6)、中等辐射强迫情景(SSP2-RCP4.5)和高辐射强迫情景(SSP5-RCP8.5)下京津冀城市群夏季热岛斑块时空格局并评估热环境空间网络时空演变过程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2021-2100年京津冀城市群夏季热岛斑块类型以核心型和边缘型为主导,热环境源地数量、面积以及廊道数量、总长度和电流密度随时间和情景强迫性提升呈增加趋势,其中源地和廊道集中增长区域由南向北迁移,而廊道高密度区域始终位于城市群东南部;②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空间网络的电流密度之和、夹点稳定性、网络闭合度、节点连接率和网络连接度与情景强迫性呈正相关,城市群发展的时空不均衡性是影响城市群热环境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变化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情景城市群热环境空间网络分析提供技术范式,也可为城市群空间协同发展主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空间网络 SSP-RCP情景 京津冀城市群
下载PDF
邻近性、技术关联与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路径演化
8
作者 段娟 文余源 王少龙 《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共11页
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效应。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和方法,使用2003—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制造企业数据,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技术关联进行研究,并佐以2016—2023年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分析该地区二位代码... 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效应。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和方法,使用2003—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制造企业数据,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技术关联进行研究,并佐以2016—2023年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分析该地区二位代码行业结构演化特征。结果发现:(1)2003—2015年,该地区转化行业的技术关联度变化值大多是正数,说明这些转化行业与原有行业的技术关联度高,反映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结构演化具有路径依赖效应。(2)实证表明,2003—2015年间前后两个时段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发展受到技术关联的影响都为正向,且具有继承性和一贯性,体现了路径依赖特征,但各阶段区域内部呈现一定异质性,多数城市产业结构演化遵循路径依赖规律的同时,也有少数城市存在因政策等因素导致路径突破的情形。(3)2015—2022年的统计分析进一步佐证了京津冀各城市行业结构演化受原有优势和路径依赖影响和约束的论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空间 邻近性 技术关联 京津冀城市群 路径依赖与突破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评估及障碍因子分析
9
作者 夏方舟 李宇萌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85-95,共11页
在诸多外部冲击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强城市韧性,是当前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群逐步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韧性建设的主体也应当着眼于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城市群主体,将城市群网络之间的“压力疏解”和“恢... 在诸多外部冲击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强城市韧性,是当前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群逐步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韧性建设的主体也应当着眼于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城市群主体,将城市群网络之间的“压力疏解”和“恢复支援”纳入考量。本文基于演化韧性理论,从抵抗能力、吸收能力、疏解能力、恢复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构建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韧性水平,综合运用重心-标准差椭圆分析城市韧性的时空演进,通过障碍度模型识别主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整体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波动趋势,京津两地与河北省各城市韧性水平差异较大,城市韧性异质性总体呈现降低趋势。(2)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呈现京津双核心、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城市韧性增长的重心从东北部向西南部转移,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有所缓解。(3)制约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疏解维度和创新维度。识别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建设格局和影响因素,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京津冀城市群 韧性评估 动态演化 障碍因子
下载PDF
京津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
10
作者 刘秉镰 边杨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33,共13页
基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战略使命,回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演进历程及阶段特征,识别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要求;依托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结合京津冀创新实践构建了“疏建结合的要... 基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战略使命,回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演进历程及阶段特征,识别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要求;依托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结合京津冀创新实践构建了“疏建结合的要素投入”“内涵集约的要素组合”“地方品质导向的要素聚集”“多节点网络化的要素布局”“深化协同的要素治理”五个方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从根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背景、立足区域发展现实基础、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出发,围绕着经济发展、协同开放、空间布局、政府治理、共同富裕和生态改善提出了京津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路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先行区 示范区 京津冀城市群 协同发展
下载PDF
京津冀减污降碳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研究
11
作者 狄乾斌 梁晨露 陈小龙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133,共10页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从双向因果视角出发,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结果对2006-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减污、降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从双向因果视角出发,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结果对2006-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减污、降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持续的经济增长已成为工业废水和SO_(2)排放的重要推动力,工业烟尘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反馈机制,经济增长对CO_(2)排放的影响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伴随非线性、不稳定特征,CO_(2)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反向作用尚不显著,碳减排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②经济增长与减污、降碳之间存在“领先效应”和“追赶效应”,并形成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自我惯性强,是环境污染物和CO 2排放增加的诱因和演化结果;③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强化减污、降碳与经济增长的双向联动,需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绿色低碳转型、联防联控联治统筹协调京津冀三者关系,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减污 降碳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京津冀城市群
下载PDF
开放视域下京津冀城市群工业集聚与碳排放间关系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12
作者 刘媛媛 杜伟航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7期1000-1009,共10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研究工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可为制定区域减排政策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基于工业产出密度指数,采用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工业集聚与城...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研究工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可为制定区域减排政策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基于工业产出密度指数,采用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工业集聚与城市人均碳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集聚与本地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典型的正“U”形曲线关系,并与区域内经济水平相近的城市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人均碳排放呈现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城市间人均碳排放表现为替代关系;贸易开放可以成为工业集聚影响人均碳排放的中介变量,即工业集聚通过贸易开放的规模、技术、结构对人均碳排放产生曲线间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集聚 碳排放 空间杜宾模型 中介效应 京津冀城市群
下载PDF
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13
作者 钟茂初 赵天爽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3,共11页
基于2003—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层面分析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影响外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机制,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经研究发现,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 基于2003—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层面分析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影响外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机制,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经研究发现,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两者同时表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态势;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外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涓流效应”,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核心区域的资源向外扩张促进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影响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经济创新发展与经济绿色发展有更显著影响,但对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开放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反而对经济共享发展有显著挤出效应;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构成的科技创新维度的估计结果中,创新产出对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明显高于创新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京津冀城市群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中开放与创新的作用机制——以京津冀区域为例
14
作者 刘媛媛 杜伟航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8期206-213,共8页
“双碳”背景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社会共识,开放与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阶段关于中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碳排放的研究不多,且关于开放与创新的交互作用对... “双碳”背景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社会共识,开放与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阶段关于中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碳排放的研究不多,且关于开放与创新的交互作用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为科学识别京津冀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因子以及作用机制,促进其更好地实现区域碳减排,基于京津冀13个城市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开放、创新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并引入开放与创新的交互项,进一步考察其对京津冀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FDI会引入高碳排放产业,显著促进碳排放强度增加;贸易开放对碳排放强度有抑制作用,但会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创新与碳排放强度呈显著倒“U”型非线性关系,只有达到门槛值1.78,创新促进碳排放降低的作用才会显现,其中2021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创新水平均超过了该拐点值,处于创新碳减排阶段;FDI、贸易开放与创新的交互作用可以抑制碳排放强度,但效果有差别,FDI、贸易开放对创新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分别具有削弱效应和增强效应的调节作用。最后,从优化吸引外资政策体系、加快贸易开放进程,重视高素质人才培养、提高创新投入水平,以及协调好开放与创新之间关系、更好发挥FDI技术溢出外部效应等方面,提出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 开放 创新 绿色低碳转型 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
下载PDF
“信息流”视角下京津冀城市群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
15
作者 田健 宿荣 曾穗平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3,61,共7页
信息流是信息时代测度区域城市网络格局的核心指标。为探索京津冀“城市—区域”网络格局演变规律,选用京津冀13个城市2011—2019年的百度指数数据,依托ArcGIS、Ucinet及地理探测器,计算信息流总量、网络密度、优势流、中心性、QAP相关... 信息流是信息时代测度区域城市网络格局的核心指标。为探索京津冀“城市—区域”网络格局演变规律,选用京津冀13个城市2011—2019年的百度指数数据,依托ArcGIS、Ucinet及地理探测器,计算信息流总量、网络密度、优势流、中心性、QAP相关系数,剖析长时序截面城市群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多因素交互作用对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网络趋于均衡,呈现以等级指向和中心指向为主的“弓”形分布特征,核心网络由强“轴—轴”结构向“多边形”稳固结构演进;(2)城市层级波动趋于缓和,“一核双城多支点”格局更加明晰,单核集聚现象依旧突出;(3)多要素耦合作用下人口规模不再构成影响城市网络的最重要因素,创新能力成为区域网络均衡化的稳定加速器。未来需加强区域资源共享与协调联动,资源配置向节点/边缘城市倾斜,并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城市网络格局优化的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流 京津冀 城市网络 百度指数 创新驱动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资源配置效率测度与提升方略:以京津冀城市群为重点的分析
16
作者 刘秉镰 高子茗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87,共16页
以城市群要素资源配置为研究切入点,利用中国城市2007—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生产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各要素贡献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以2014年为分界线,2014年后京津冀、成渝、山东半岛等城市... 以城市群要素资源配置为研究切入点,利用中国城市2007—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生产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各要素贡献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以2014年为分界线,2014年后京津冀、成渝、山东半岛等城市群生产技术效率上升,其变动来源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同向变动效果,且资本投入的改善效应最大。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均不及珠三角城市群,2014年前后的优化程度亦不如成渝、长三角城市群,但均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北京的生产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均处于高位;2014年后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的资源配置效率由负转正,其他京津冀城市未明显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持续实施显著增加了资本要素配置贡献,但劳动和能源配置效率提升相对有限。在新发展格局下,各地要健全区域要素流通市场机制并着重发展新质生产力,即通过促进劳动力向人才转变、提升资本利用效率、推广绿色集约生产模式,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拓展生产技术效率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源配置效率 新质生产力 京津冀城市群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17
作者 任建强 彭英杰 +2 位作者 杨亚帅 张玲娟 冯越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4期9-11,共3页
面对当今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工作新要求,作为京津冀生态协同圈的腹地,河北省尤为注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鉴于此,文章分析了在双碳目标下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治理、城市化过程和信息科技发展的条件下,向新型智慧城市过渡的... 面对当今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工作新要求,作为京津冀生态协同圈的腹地,河北省尤为注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鉴于此,文章分析了在双碳目标下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治理、城市化过程和信息科技发展的条件下,向新型智慧城市过渡的必要性,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技术成果和应用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发展 京津冀生态协同圈 河北省
下载PDF
高校科技创新与城市创新耦合协调度及路径探析——以京津冀13个城市为例
18
作者 马永霞 马聪颖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50-258,共9页
文章以京津冀13个城市为样本,演绎高校科技创新与城市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面板Tobit模型探究其耦合路径。研究表明:耦合协调度较低,处于高校科技创新滞后型的中度不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极”,其城市差距在逐... 文章以京津冀13个城市为样本,演绎高校科技创新与城市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面板Tobit模型探究其耦合路径。研究表明:耦合协调度较低,处于高校科技创新滞后型的中度不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极”,其城市差距在逐渐缩小,且存在追赶效应;高校科技经费促进城市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但人力资本效应和产学研转化两种机制创新作用的发挥存在阻碍;城市通过知识技术创新能力、政府服务水平、创新环境等路径显著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因此,未来京津冀这些城市应提升高校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科技人才体系建设,激发高校人才创新活力;高质量推进共生式发展,提高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空间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科技创新 城市创新 京津冀 耦合协调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e coupling effect of loc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over the area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被引量:19
19
作者 LIU ShuHua LIU ZhenXin +7 位作者 LI Ju WANG YinChun MA YanJun SHENG Li LIU HePing LIANG FuMing XIN GuoJun WANG JianHu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382-392,共11页
Using the model system MM5.V3 and multi-layer grid nesting technique, we have done a multi-scale numerical simulation over the area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to analyze the temperature and wind field ther... Using the model system MM5.V3 and multi-layer grid nesting technique, we have done a multi-scale numerical simulation over the area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to analyze the temperature and wind field there and study its local circulations. The results show a coupling effect of Urban Heat Island Circulation (UHIC), Mountain Valley Breeze (MVB) and Sea Land Breeze (SLB) occurs in this area when the synoptic system is weak. The SLB can penetrate deep into the mainland for about 200 km when it is blooming. MVB can extend to south and cover almost the whole plain area in Beijing. Both MVB and SLB are diurnal periodical; meanwhile the phase of MVB drops behind that of SLB for about six hours. As a local circulation, the UHIC weakens the two circulations above, and it also has a diurnal period. As a result, the coupling effect of circulations reveals not only different features in spring-summer period and autumn-winter period in a year but als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rly morn- ing to noonday and afternoon to night in a day. We noted the diffusion of contamination over the area around Beijing, and found the steady presence of a transport routine of contamination over North-China throughout the year caused by the Coupling Effect mentioned above. This find is important for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jing-tianjin-hebei MOUNTAIN Valley Breeze Sea Land Breeze urban heat island CIRCUL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京津冀城市群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逸初 孙晓红 马斌 《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6,共10页
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叠加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京津冀城市群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问题。通过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公共文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子系统的耦合模型,采用... 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叠加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京津冀城市群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问题。通过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公共文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子系统的耦合模型,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面板回归等方法,对2010—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较低,且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城市处于失调衰退区间;(2)京津冀城市群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特征,空间相关性低,相互依赖性较弱,集聚性不高;(3)影响因素方面,除了年底常住总人口对耦合协调度影响不显著外,人均财政支出、平均受教育年限、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和地区生产总值各项指标与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经济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京津冀城市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