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umerical Study of the Urban Intensity Effect on Fog Evolu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被引量:5
1
作者 LIANG Zhao-Ming GAO Shou-Ting SUN Ji-So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年第3期240-245,共6页
The influence of urban intensity on fog evolu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BTH) region (China) is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with the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coupled with the urban canopy p... The influence of urban intensity on fog evolu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BTH) region (China) is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with the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coupled with the urban canopy parameterization-building energy model (UCP- BEM) urban physics scheme. The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with a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urban intensities,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a different fractional coverage of natural land, building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side buildings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urban areas notably influence fog evolution when natural land is reduced to a small fraction (e.g., less than 10%). Developed land changes fog evolution through urban effects. Higher urban intensity (HUI) generally results in warmer temperatures and lower wind speeds throughout the day, while inhibiting morning specific humidity loss and afternoon specific humidity gain because of the HUI effect on surface heat flux, surface roughness, and surface moisture flux. HUI leads to later and weaker liquid water content formation, with a higher liquid water content base, primarily due to its effect on near surface temperatures. This finding implies that HUI may inhibit the conditions for fog formation. In addition, urban areas with equal natural and developed land coverage seem to greatly enhance the upward surface moisture flux,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a relatively large potential evaporation on developed land and an ample moisture supply from natural land. As a result, the specific humidity increases in the aftern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城市 强度影响 数值研究 河北地区 演变 北京 天津 表面粗糙度
下载PDF
Novel Applications for Fog Water Harvesting 被引量:1
2
作者 Gloria Morichi Lucas Bandeira Calixto Alessandra Zanelli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8年第3期26-36,共11页
In a scenario of climate changes and increasing stress upon available fresh water resources like rivers, lakes and aquifers, collecting fog water is a promising yet relatively unexplored potentiality. Providing suffic... In a scenario of climate changes and increasing stress upon available fresh water resources like rivers, lakes and aquifers, collecting fog water is a promising yet relatively unexplored potentiality. Providing sufficient water and reducing water extraction’s environmental impact at the same time can be a challenge with conventional ways, but fog harvesting technology presents itself as a powerful and efficient alternative. Water availability profoundly determined regional economic benefit, social relations and it also influenced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en dealing with water scarcity issue for decades, but also wealthy countries will have to face the water crisis soon, due to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cesses. A review of the state of the art highlights the most relevant parameters to deal with when discussing about fog water harvesting. In regions with frequent fog events, this technology already proved to be a sustainable drinking water resource for rural communities and their low per capita water usage was provided by basic devices utilization. Nevertheless, in this paper, different fog water harvesting applications are investigated, besides the already existing fresh-water collection, reforestation and agricultural use. Further options, such as building components, outdoor activities and domestic devices are consider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arameters, such as economic benefits, possibility of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life cycle and market attractiveness. A desirable novel concept would become relevant in specific contexts, thanks to multiple functions, offering locals designed and customized solutions. Also noteworthy are the landscape impact of such devices and the effects of the project in terms of places regeneration, raising awareness and “green” conscience creation. The study of local climatic data and improvement in fog collector applications, integration with architectural and landscape design, will expand the regions where fog harvesting can be applied and its sustainable improv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g WATER HARVESTING urban REGENERATION WATER SCARCITY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
下载PDF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应用对冬季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作用研究
3
作者 郭磊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8期68-72,共5页
冬季城市空气质量过差会加重人们健康负担,为了及时防治雾灾和降雪不足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提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应用对冬季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作用研究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当前冬季城市空气质量,了解应用人工天气技术的必要性,并从... 冬季城市空气质量过差会加重人们健康负担,为了及时防治雾灾和降雪不足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提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应用对冬季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作用研究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当前冬季城市空气质量,了解应用人工天气技术的必要性,并从气候差异显著的城市入手,利用人工消雾技术和人工增雪技术消除浓雾、增加降雪量。通过从雾滴直径、数浓度、液态含水量、湿度、能见度判断人工消雾技术的作业效果;雪晶直径和每立方米降雪个数判断人工增雪技术的作业效果;根据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判断人工消雾技术和人工增雪技术的效果,实现人工技术对冬季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效果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气质量 人工消雾技术 人工增雪技术 三用滴谱仪 地基碘化银发生器
下载PDF
智能网联车辆雾架构集群调度运行管理方法
4
作者 苏建华 李留根 《汽车实用技术》 2023年第11期57-65,共9页
为增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管理能力,提升城市交通通行的效率,针对车联网环境下车辆智能管理工作,以城市区域内大规模智能网联车辆为研究对象,开展集群调度运行管理方法研究。首先,提出集群调度运行管理的车路协同管控与服务的雾架构... 为增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管理能力,提升城市交通通行的效率,针对车联网环境下车辆智能管理工作,以城市区域内大规模智能网联车辆为研究对象,开展集群调度运行管理方法研究。首先,提出集群调度运行管理的车路协同管控与服务的雾架构,其主要由物理传感器数据生成层、实体雾节点雾计算层和数据管理信息服务中心远程云计算层三层组成。然后,以雾架构为纲详细介绍了雾节点的六种可能的通信路径以及雾引擎需配置具备的三种工作模式。接着,以智能网联车辆集群调度运行应遵循的四点原则为出发点,给出了雾编排器集群调度运行管理的方法,包括调度计划的制定、发布、集群调度运行以及效果评估四个步骤。最后,通过五车编队试验验证提出的雾架构及集群调度运行管理方法的调度原理,试验结果表明,可将五辆具有一定智能性的无人车辆运行到各自的指定区域,验证了雾架构及集群车辆的调度运行管理方法的可行性与可实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管理 城市交通 智能网联车辆 雾架构
下载PDF
冬季乌鲁木齐城区和机场雾的特征及地面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5
作者 刘超 谭艳梅 +5 位作者 陈阳权 王健 王春红 阿来依·艾丁 霍达 郎旭婷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4期118-124,共7页
基于乌鲁木齐城区气象站和城北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简称机场)2016—2021年冬季逐小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近6年冬季两地雾的特征及其对应的地面气象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城区和机场3种情景雾日出现的概率较为接近,但是不同... 基于乌鲁木齐城区气象站和城北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简称机场)2016—2021年冬季逐小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近6年冬季两地雾的特征及其对应的地面气象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城区和机场3种情景雾日出现的概率较为接近,但是不同级别雾日的出现概率有一定的差别,其中大雾日数以两地同时出现为主,概率最高达到19.6%。两地不同强度雾日数和雾过程的频次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机场大雾日数和过程频次均略多于城区。城区雾起始时间有33.3%集中在01—04时,而机场有25.2%出现在08—10时。城区雾强度总体强于机场雾,机场雾日最小能见度均值(412.9 m)高于城区(360.8 m)。此外,在冬季准噶尔盆地的“冷湖效应”和山谷风的共同作用下,机场一带盛行的西北偏北和偏北风导致温度相对较低,有利于降温形成大雾天气,城区和机场温度分别在-12~-4℃和-16~-8℃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比例分别高达57.4%和5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区 机场 地面气象条件
下载PDF
成都地区雾的气候时空特征及其与近年空气质量的关系
6
作者 赵欢 庞轶舒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3期122-129,共8页
利用成都市1980—2021年14个国家气象站的雾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结合PM_(2.5)、PM_(10)、NO_(2)及SO_(2)等环境监测以及人口数据,对成都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城市化进程、空气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成都市1980—2021年14个国家气象站的雾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结合PM_(2.5)、PM_(10)、NO_(2)及SO_(2)等环境监测以及人口数据,对成都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城市化进程、空气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区雾日气候分布呈现中心最多、东部次之、西北部最少的区域特征;冬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的季节特征。且雾日整体呈下降趋势,中心地区雾日的年际变化较大。雾日数与相对湿度、气温、城市化进展密切相关。成都的发展变迁导致了各地区雾日突变年的不同,西部比东部发展更早,因而雾日突变年西部早于东部。大雾影响下,成都地区更容易出现PM_(2.5)污染。近年来,成都地区雾日越多,空气污染物浓度就会越大,尤其是PM_(2.5)浓度增大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日变化 城市化进程 空气质量
下载PDF
城市化对西双版纳辐射雾的影响 被引量:31
7
作者 黄玉仁 沈鹰 +1 位作者 黄玉生 谭应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6-190,共5页
利用景洪气象站和大勐龙气象站的资料 ,对西双版纳辐射雾减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96 0— 1984年 ,地形地质条件相近的景洪站与大勐龙站的年雾日数、年均气温、年均湿度、年均最高气温、年均最低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一致 ,可... 利用景洪气象站和大勐龙气象站的资料 ,对西双版纳辐射雾减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96 0— 1984年 ,地形地质条件相近的景洪站与大勐龙站的年雾日数、年均气温、年均湿度、年均最高气温、年均最低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一致 ,可认为两站的自然气候变化是一致的。而 1985年以后 ,两站年雾日数和年平均湿度的变化出现较大差异。通过对人文条件的对比发现 ,景洪市的城市化进程远远大于大勐龙站 ,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西双版纳 辐射雾 年均气温 年均湿度 年雾日数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一次平流辐射雾的边界层特征及雾水离子组分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江玉华 王强 +1 位作者 王正兴 徐晓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28,共10页
为了研究北京城市浓雾生成机理以及雾水的污染情况,2006年12月11—12日,在北京南郊北京市观象台(39°56′N、116°17′E)对水平能见度在100m以内的浓雾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这次浓雾形成的天气条件,对所采集的雾水进行了离子组... 为了研究北京城市浓雾生成机理以及雾水的污染情况,2006年12月11—12日,在北京南郊北京市观象台(39°56′N、116°17′E)对水平能见度在100m以内的浓雾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这次浓雾形成的天气条件,对所采集的雾水进行了离子组分分析。结果显示:这是一次平流辐射雾,雾层厚约150m,能见度小于100m;在高空槽前、稳定边界层中,近地面正相对涡度区内有气流辐合和暖湿平流,日落之后地面降温迅速,有利于雾的生成;地面偏南风配合近地层暖平流,有利于增加雾的浓度;浓雾的形成发展时段内伴随着大气五级重污染事件。与1999年北京的雾水采样比较:pH值上升,电导率下降,阴离子浓度普遍下降,阳离子浓度有所上升。研究表明,近年来北京城市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减轻了浓雾及其雾水中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浓雾 平流辐射雾 雾水离子组分
下载PDF
重庆城区浓雾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41
9
作者 江玉华 王强 +1 位作者 李子华 马力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50-455,共6页
统计分析沙坪坝 195 1~ 2 0 0 2年间发生的浓雾事件 ,结合 2 0 0 1年 12月重庆市雾的外场试验资料 ,探索重庆市主城区浓雾的基本特征。重庆主城区浓雾随年代演变有减缓趋势 ;主城区浓雾是自然雾与烟尘等的混合物 ,河谷及城市效应使雾更... 统计分析沙坪坝 195 1~ 2 0 0 2年间发生的浓雾事件 ,结合 2 0 0 1年 12月重庆市雾的外场试验资料 ,探索重庆市主城区浓雾的基本特征。重庆主城区浓雾随年代演变有减缓趋势 ;主城区浓雾是自然雾与烟尘等的混合物 ,河谷及城市效应使雾更浓 ;城市中出现浓雾的大气边界层特征是在近地面层有逆温及增湿降温现象 ;高浓度气溶胶的净辐射效应阻碍白天混合层发展 ,使大气边界层趋于稳定 ,它是重庆连续几天有雾的原因之一 ;浓雾具有一定的湿沉降作用 ,能有限地清洁空气 ;有浓雾的天气条件下 ,建议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以避免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雾 大气边界层 沉降作用 近地面层 天气条件 混合层 净辐射 重庆 主城区 效应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一次典型大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54
10
作者 刘熙明 胡非 +2 位作者 邹海波 曹晓彦 窦军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74-1182,共9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铁塔15层风、温、湿梯度观测资料和3层超声资料,对2002年12月1-4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持续大雾天气过程进行近地面层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地面大气边界层较大的相对湿度(〉70%)、较小的风...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铁塔15层风、温、湿梯度观测资料和3层超声资料,对2002年12月1-4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持续大雾天气过程进行近地面层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地面大气边界层较大的相对湿度(〉70%)、较小的风速(〈3.0 m·s^-1)和风速垂直切变(〈0.02 s^-1)、稳定的层结结构以及较低的气温是北京持续大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冷空气的侵入使得边界层相对湿度迅速减小,风速和风速垂直切变增大,破坏近地面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导致大雾的消散。分析还发现,大雾的维持与消散主要受风场等动力因素的影响,热力层结是大雾维持和消散的必要条件。冷空气的侵入自上而下影响平均风场,而对湍流风场的影响则是自下而上的。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期间,近地面边界层内中尺度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都大于湍流尺度的,中尺度动量通量与平均风速基本呈反相关;冷空气的侵入使得湍流通量显著加强,是导致大雾天气消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大雾 城市边界层 湍流 中尺度通量
下载PDF
中国城市人口与雾霾:相互作用机制路径分析 被引量:63
11
作者 童玉芬 王莹莹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0,共7页
2012年冬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城市都经受着雾霾天气的围困,而且呈现着天数增多、持续时间长、常态化、污染不断加重的特点。本文在对中国城市人口和近年来雾霾天气发生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雾霾的产生机理以及城市人口... 2012年冬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城市都经受着雾霾天气的围困,而且呈现着天数增多、持续时间长、常态化、污染不断加重的特点。本文在对中国城市人口和近年来雾霾天气发生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雾霾的产生机理以及城市人口与雾霾相互作用关系的机制进行系统分析,认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污染性气体排放,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城市人口与雾霾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城市人口的增长会导致雾霾现象的加剧,而雾霾反过来会影响城市人口的规模、空间分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口 雾霾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不同天气条件下沈阳城市热岛特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丽光 梁志兵 +3 位作者 王宏博 李昌杰 王笑影 赵先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73,共8页
利用1992—2008年沈阳站和新城子站逐日4个时次的平均气温、平均风速、降水量、云量和能见度资料,对不同天气条件下沈阳的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雾和浓雾天气条件下,沈阳城市热岛强度在08时最弱外,其他天气条件下均表现为2... 利用1992—2008年沈阳站和新城子站逐日4个时次的平均气温、平均风速、降水量、云量和能见度资料,对不同天气条件下沈阳的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雾和浓雾天气条件下,沈阳城市热岛强度在08时最弱外,其他天气条件下均表现为20时最强,14时最弱;不同天气条件下,夜间城市热岛强度均高于白天;晴朗无风条件下昼夜城市热岛强度差最大,为0.73℃。四季相比,除雾条件下秋季城市热岛强度最强外,其他天气条件下均为冬季最强;除大雨条件下春季城市热岛强度最弱外,其他条件下均为夏季最弱。沈阳城市热岛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弱,随能见度的降低而减弱,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减弱。白天和夜间两个时次的差值表现为,1~3级风夜间变化幅度大于白天,0级和4~5级风速有相反规律,其他天气条件下无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降水 风速
下载PDF
江苏省快速城市化进程对雾霾日时空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4
13
作者 宋娟 程婷 +1 位作者 谢志清 苗茜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5-281,共7页
利用气象观测和经济统计数据,研究了江苏雾霾时间空间分布和城市化对年雾霾日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的苏南地区是霾天气高发区,年霾日数超过100 d;(2)江苏霾日数冬季最多,夏季最少,2000年以后,夏秋季霾日数明显增... 利用气象观测和经济统计数据,研究了江苏雾霾时间空间分布和城市化对年雾霾日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的苏南地区是霾天气高发区,年霾日数超过100 d;(2)江苏霾日数冬季最多,夏季最少,2000年以后,夏秋季霾日数明显增加;苏南是霾日数显著上升的区域,增长率≥30 d/10a;(3)1978—1991年江苏三大区年工业增加值处于较低水平,增速缓慢,1991—2002年,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2002年以后迅速增长;与此对应,各区年霾日数从1990s初期缓慢上升,2002年以后快速增长;在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苏南地区,1975—2000年各季节霾日数上升也不明显,2000—2008年,苏南城市化率从37%迅速上升到60.2%,霾日数也迅速上升,这表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是导致年霾日数上升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进程 雾霾日 气候趋势
下载PDF
基于故障树模型的城市雾霾风险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伟强 王欣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76-82,共7页
针对城市雾霾成因的复杂性以及预测其发生概率和规律缺乏精确值的现状,提出基于故障树模型的城市雾霾风险分析评估方法.通过对城市雾霾成因资料搜集与分析,建立以"城市雾霾"为顶事件的故障树.在对故障树进行定性分析基础上,... 针对城市雾霾成因的复杂性以及预测其发生概率和规律缺乏精确值的现状,提出基于故障树模型的城市雾霾风险分析评估方法.通过对城市雾霾成因资料搜集与分析,建立以"城市雾霾"为顶事件的故障树.在对故障树进行定性分析基础上,得到引发城市雾霾风险发生的12个最小割集,确定了城市雾霾风险分析的主要模式.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方法对故障树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基本事件权重和顶事件发生概率,以更有效防治和应对雾霾天气,降低城市雾霾带来的风险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雾霾 故障树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下载PDF
从雾的气候变化看城市发展对雾的影响 被引量:37
15
作者 石春娥 杨军 +2 位作者 邱明燕 谢伟 张浩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7-336,共10页
利用安徽省78个测站近半个世纪的资料分析了安徽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着重讨论了城市发展对雾的影响。安徽省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分布不均匀,以1980年为中心的10年是安徽年均雾日数最高的10年,以后呈减少趋势。根据两类城市年雾日数演... 利用安徽省78个测站近半个世纪的资料分析了安徽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着重讨论了城市发展对雾的影响。安徽省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分布不均匀,以1980年为中心的10年是安徽年均雾日数最高的10年,以后呈减少趋势。根据两类城市年雾日数演变趋势,揭示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雾的影响不同。最近30年,城市雾的消散时间明显推后,平均持续时间增加,雾内能见度下降。1985年之后,全省平均雾日数和合肥地区北京时间8时雾内能见距离与全省煤耗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城市雾发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城市热岛加强和大气气溶胶粒子增多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变化 城市发展 城市气候 大气气溶胶
下载PDF
重庆市区冬季雾的宏微观结构及其物理成因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李子华 张利民 楼小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48-54,共7页
通过大量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重庆冬季雾和边界层结构的一些重要特点,认识到重庆雾之形成和发展除了辐射条件外,还有山风、两江水面、城市热岛和大气污染等因子都不容忽视。
关键词 冬季 结构 辐射 山风 重庆市
下载PDF
北京城市下垫面对雾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亦洲 苗世光 +1 位作者 李青春 戴永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36,共15页
为了探究北京城市下垫面对雾天气过程的影响,为北京地区雾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选取2011年10月29日北京地区雾天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通过对WRF/Noah/UCM模式系统中城市冠层参数的调整,显著改善了模式对此次雾... 为了探究北京城市下垫面对雾天气过程的影响,为北京地区雾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选取2011年10月29日北京地区雾天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通过对WRF/Noah/UCM模式系统中城市冠层参数的调整,显著改善了模式对此次雾天气过程的模拟效果.使用参数调整后的模式系统通过敏感性试验分析研究了北京城市下垫面对雾发生、发展和消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参数调整后的WRF/Noah/UCM模式系统能够与实际观测较相符地模拟此次发生在北京地区的雾天气过程,北京城市下垫面主要通过对温度的改变对雾的形成、发展和消散产生显著影响,使雾不易在城市及其附近形成和发展,延后城市地区雾的形成,但城市的存在也使得城市地区及其附近雾不易消散,相较于没有城市时消散时间延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城市冠层模式 城市热岛 城市下垫面
下载PDF
1960~201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雾日与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8
作者 郭婷 朱彬 +2 位作者 康志明 桂海林 康汉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1-969,共9页
利用1960~201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区域雾和霾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雾、霾分布不均匀,雾日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盐城中部沿海地区、安徽省黄山地区、浙江东部沿海地区,... 利用1960~201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区域雾和霾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雾、霾分布不均匀,雾日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盐城中部沿海地区、安徽省黄山地区、浙江东部沿海地区,霾日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以南京、杭州、合肥、衢州为中心的周边城市.时间变化上,城市化水平高的大城市年雾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呈增加趋势,之后呈减少趋势;城市化水平低的小城市年雾日数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下降时间滞后于大城市.大城市雾日月平均分布冬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小城市雾日月平均分布呈双峰型特征,即春季和冬季较多.大城市和小城市年平均霾日数一直呈增加趋势且20世纪90年代之后差距变大.区域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导致的温度上升,空气污染加剧导致的气溶胶增加,是造成长江三角洲雾日、霾日不同变化特征的原因,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复杂,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化 空气污染
下载PDF
在北京气象塔上测量城市边界层辐射特征 被引量:12
19
作者 江玉华 王强 +2 位作者 张宏升 王正兴 胡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8-928,共11页
利用2004年10~12月在北京325m气象铁塔上所测量的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垂直分层资料,分析了晴空、霾(烟、尘、轻雾)和浓雾天气条件下塔上两层的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城市边界层大气对短波总辐射有明显的衰减作用,2m处的总辐射<280m处... 利用2004年10~12月在北京325m气象铁塔上所测量的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垂直分层资料,分析了晴空、霾(烟、尘、轻雾)和浓雾天气条件下塔上两层的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城市边界层大气对短波总辐射有明显的衰减作用,2m处的总辐射<280m处的总辐射。在晴好天气下,衰减比例为11.2%;在霾和雾天气下,衰减比例分别达到22.3%和36.6%。在塔上280m处测量的晴天城市地表反照率为0.12,而在霾和雾天气条件下分别为0.17和0.29。大气逆辐射(向下长波辐射)的日变化没有短波辐射的明显且有规律,晴好天气的辐射通量密度最小,霾天较大,雾天最大,2m处的大气逆辐射一般高于280m处的。向上长波辐射呈明显的日变化,且2m处的向上长波辐射日变化幅度>280m处的。净辐射具有典型的日变化,晴天日变化幅度最大,霾和雾天的日变化幅度减小。晴天辐射加热最显著,278m厚气层的辐射加热达1.35℃.h-1,霾天为1.13℃.h-1,雾天为0.40℃.h-1。个例分析表明,在近地面气层内,霾中的气溶胶粒子和雾中的水滴对辐射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并影响到辐射平衡,进而影响不同高度气层的加热和冷却,导致边界层结构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界层 霾和浓雾 辐射特征
下载PDF
秋季天津城区雾中风速、温度和湿度的湍流统计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吴彬贵 王兆宇 +1 位作者 解以扬 张宏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60-1367,共8页
利用气象铁塔湍流观测、能见度仪、自动气象站以及其他气象资料,分析了天津城区秋季雾天气过程中低层大气层结演变及温度、湿度和风速湍流统计特征。结果表明,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下垫面温度、湿度均一化标准差随稳定度程度加强而呈减... 利用气象铁塔湍流观测、能见度仪、自动气象站以及其他气象资料,分析了天津城区秋季雾天气过程中低层大气层结演变及温度、湿度和风速湍流统计特征。结果表明,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下垫面温度、湿度均一化标准差随稳定度程度加强而呈减弱趋势,数值显著高于Kansas草原及农田下垫面,变化规律不能用经典湍流相似性理论描述;而风速归一化标准差数值随稳定度的变化符合近地面经典湍流相似性理论,中性层结条件下的各方向风速归一化标准差分别为2.5,1.9和1.2。稳定层结条件下,温度和湿度均一化标准差离散,风速没有明显的离散。另外,城区浓雾过程中,大气层结由雾前的强稳定转为雾中的偏中性层结,雾形成前,稳定度数值集中在-10~10之间;雾期间,在-2~2之间变化,变化范围较窄;雾消散后,在-5~10之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湍流 城市边界层 相似性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