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tential role of ecto-5'-nucleotidase in morphine-induced uridine release and neurobehavioral changes 被引量:1
1
作者 CHE Xiao-hang LIU Ping +8 位作者 WU Chun-fu SONG Wu AN Ni-na YU Li-sha BAI Yi-jun XING Zheng CAI Jia-ling WANG Xiao-min YANG Jing-yu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22-722,共1页
OBJECTIVE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that uridine may act as an endogenous neuromodulator with a potential signaling role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addition to its function in pyrimidine metabolism.We previously... OBJECTIVE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that uridine may act as an endogenous neuromodulator with a potential signaling role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addition to its function in pyrimidine metabolism.We previously found that acute morphine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uridine release in the dorsal striatum of mice,while the mechanism involved in morphine-induced uridine release and the role of uridine in morphine-induced neurobehavioral changes have not been understood.METHODS Uridine release in the dorsal striatum of mice was assessed by in vivo microdialysis coupled wit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after morphine treatment.Western blotting and immunofluorescenc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xpression of uridine-related proteins.Morphine-induced neurobehavioral changes were assessed by locomotor activity,behavioral sensitization and 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test.The expression of NT5E,an extracellular enzyme involved in formation of nucleosides,including uridine,was specifically knocked down in the dorsal striatum of mice using adeno-associated virus(AAV)-mediated short hairpin RNA(shRNA).RESULTS Both acute and chronic morphine administr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uridine release in the dorsal striatum,and this was associated with upregulation of NT5E but not other uridine-related proteins.Inhibition of NT5E with APCP or shRNA markedly inhibited morphine-induced uridine release in the dorsal striatum and related neurobehavioral changes,including hyperlocomotor activity,behavioral sensitization and CPP.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increas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ibution of NT5E in regulating morphine-induced neurobehavioral changes,at least as related to uridine,and suggests that NT5E may be a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 to manage morphine ab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to-5'-nucleotidases uridine MORPHINE NEUROBEHAVIORAL CHANGES
下载PDF
Induction of Recombinant Uridine Phosphorylas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iosynthesis of Pyrimidine Nucleosides 被引量:1
2
作者 丁庆豹 欧伶 +3 位作者 魏东芝 魏晓琨 许彦梅 张春艳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22-127,共6页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pUDP,which overexpressed uridine phosphorylase(UPase),was constructed.0.5 mmol·L 1lactose had a similar induction effect as the commonly used inducer IPTG during 2.5-5.5 h of cell g...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pUDP,which overexpressed uridine phosphorylase(UPase),was constructed.0.5 mmol·L 1lactose had a similar induction effect as the commonly used inducer IPTG during 2.5-5.5 h of cell growth.The lactose-induced UPase was stable at 50°C.Wet cells of pUDP was used as catalyst to biosynthesize 5-fluorouridine from 30 mmol·L 1uridine and 5-fluorouracil in phosphate buffer(pH 7.0)catalyzed at 50°C for 1.5 h and the yield of 5-fluorouridine was higher than 68%.Under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for production of 5-fluorouridine,5-methyluridine and azauridine were synthesized from uridine by pUDP,the yield was 61.7%and 47.2%respectively.Deoxynucleosides were also synthesized by pUDP,but the yield was only about 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fluorouridine LACTOSE uridine phosphorylase pyrimidine nucleoside uridine 5-FLUOROURACIL
下载PDF
双波长比值光谱法测定5'-鸟苷酸钠、5'-肌苷酸钠、5'-尿苷酸钠含量 被引量:5
3
作者 杜建中 杨春梅 +2 位作者 李自信 冯世生 李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5-227,共3页
依据5'-鸟苷酸钠、5'-肌苷酸钠和5'-尿苷酸钠三组分的比值光谱特征,以尿苷酸钠为干扰组分时,选择258、285、244、280nm作为测定鸟苷酸钠和肌苷酸钠的波长;以肌苷酸钠为干扰组分时,选择211、241nm作为测定尿苷酸钠的波长。... 依据5'-鸟苷酸钠、5'-肌苷酸钠和5'-尿苷酸钠三组分的比值光谱特征,以尿苷酸钠为干扰组分时,选择258、285、244、280nm作为测定鸟苷酸钠和肌苷酸钠的波长;以肌苷酸钠为干扰组分时,选择211、241nm作为测定尿苷酸钠的波长。结果显示鸟苷酸钠在0.15~5mg/100ml,肌苷酸钠在0.2~6mg/100ml,尿苷酸钠在0.25~4mg/100ml范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2%、100.2%和99.5%。本法具有测定波长少、计算简单、光谱"分离"能力强以及能在低档分光光度计上实现、易于推广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波长比值光谱法 5'-鸟苷酸钠 5'-肌苷酸钠 5'-尿苷酸钠
下载PDF
酶法合成2'-脱氧-5-氟尿苷 被引量:9
4
作者 周长林 邱蔚然 俞俊棠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4-27,共4页
本文采用大肠杆菌核苷磷酸化酶,以5-氟尿嘧啶(FU)、2'-脱氧尿苷(dU)和磷酸盐为底物酶法合成2'-脱氧-5-氟尿苷,实验结果表明,含10mmol/LdU、30mmol/LFU、10-30mmol/L磷酸盐的混合... 本文采用大肠杆菌核苷磷酸化酶,以5-氟尿嘧啶(FU)、2'-脱氧尿苷(dU)和磷酸盐为底物酶法合成2'-脱氧-5-氟尿苷,实验结果表明,含10mmol/LdU、30mmol/LFU、10-30mmol/L磷酸盐的混合物加入5%培养24h的大肠杆菌湿菌体于pH7.0反应3h,底物dU的转化率可达4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脱氧-5-氟尿苷 氟尿嘧啶 酶法合成 核苷磷酸化酶
下载PDF
乙醇-水混合溶剂中5′-尿苷酸二钠的结晶介稳区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磊 应汉杰 +1 位作者 吕浩 马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48-1353,共6页
采用双光路激光法,在293.2-318.2K温度范围内,研究了5'-尿苷酸二钠在不同比例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与超溶解特性,得到了5'-尿苷酸二钠的结晶介稳区。采用λh方程关联了4个体系的溶解度数据,进而分别求得各体系下的混合焓和结晶焓... 采用双光路激光法,在293.2-318.2K温度范围内,研究了5'-尿苷酸二钠在不同比例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与超溶解特性,得到了5'-尿苷酸二钠的结晶介稳区。采用λh方程关联了4个体系的溶解度数据,进而分别求得各体系下的混合焓和结晶焓。同时,探讨了搅拌转速、pH值和钠离子浓度对结晶介稳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温度相比较,乙醇质量分数是影响溶解度和超溶解度的主要因素;随乙醇质量分数的增大,5'-尿苷酸二钠的溶解度和超溶解度显著减小;在相同条件下,溶液pH值和钠离子浓度的升高,以及搅拌转速的降低均会增大5'-尿苷酸二钠结晶介稳区的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尿苷酸二钠 溶解度 介稳区 λh方程
下载PDF
乙醇-水溶剂中5′-尿苷酸二钠溶解度测定与关联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磊 赵俊 +2 位作者 吴永宏 马骏 应汉杰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48,共4页
采用内置双光路激光检测器,在293.2—318.2 K温度范围内,测定了5′-尿苷酸二钠在纯水及不同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分别用R-K方程、λh方程和Wilson方程3种溶解度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关联实验数据,并对比不同溶解度模型。结果表明... 采用内置双光路激光检测器,在293.2—318.2 K温度范围内,测定了5′-尿苷酸二钠在纯水及不同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分别用R-K方程、λh方程和Wilson方程3种溶解度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关联实验数据,并对比不同溶解度模型。结果表明,在乙醇质量分数为0—0.65区间内,5′-尿苷酸二钠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乙醇质量分数的增大而显著减小,λh方程对5′-尿苷酸二钠溶解度关联效果最好。将λ,h表达为乙醇质量分数的函数,并用于内插计算,精度满足工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尿苷酸二钠 溶解度 最小二乘法 λh方程
下载PDF
4-硫-5-(2-噻吩基)尿苷体外对黑色素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蒋革 罗锋 +3 位作者 高瑞琦 樊星 秦建中 张晓辉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7-312,共6页
目的探究新化合物4-硫-5-(2-噻吩基)尿嘧啶核苷酸体外对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作用影响。方法利用MTT法和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对比考察该化合物对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小鼠黑色素肿瘤细胞(B16)和人正常皮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并利用流式... 目的探究新化合物4-硫-5-(2-噻吩基)尿嘧啶核苷酸体外对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作用影响。方法利用MTT法和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对比考察该化合物对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小鼠黑色素肿瘤细胞(B16)和人正常皮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下该化合物对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周期的影响。结果 4-硫-5-(2-噻吩基)尿嘧啶核苷酸苷体外对人和小鼠的黑色素瘤细胞无种属特异性,均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但对正常皮肤细胞却无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显示:4-硫-5-(2-噻吩基)尿苷导致剂量依赖性的G2细胞累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同时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 4-硫-5-(2-噻吩基)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对黑色素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正常皮肤细胞无抑制作用表明该化合物对细胞作用时具有选择性,有可能成为新型靶向抗癌药物的候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硫-5-(2-噻吩基)尿苷 黑色素瘤细胞 MTT法 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近紫外UVA辅助4-硫-5-(2-噻吩基)尿苷体外对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8
作者 罗锋 张晓辉 蒋革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51-657,662,共8页
目的研究新化合物4-硫-5-(2-噻吩基)尿嘧啶核苷酸在近紫外UVA辅助下,体外抑制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MTT法筛选4-硫-5-(2-噻吩基)尿苷和近紫外UVA的协同作用剂量;采用Annexin V-FITC/PI形态学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对... 目的研究新化合物4-硫-5-(2-噻吩基)尿嘧啶核苷酸在近紫外UVA辅助下,体外抑制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MTT法筛选4-硫-5-(2-噻吩基)尿苷和近紫外UVA的协同作用剂量;采用Annexin V-FITC/PI形态学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对协同作用引起的细胞死亡类型做以定性判断;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探讨协同作用在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途径。结果无毒剂量的4-硫-5-(2-噻吩基)尿苷(100μmol·L^(-1))在无害剂量的UVA(15 k J·m-2)辅助下,通过降低p38蛋白和Akt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下调Bcl-2、pro-caspase-9和pro-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促进Bad蛋白表达及claved-PARP蛋白的活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结论 4-硫-5-(2-噻吩基)尿苷在近紫外UVA的辅助下,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疗法 4-硫-5-(2-噻吩基)尿苷 近紫外UVA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从RNA酶解液中分离5′-尿苷酸
9
作者 李德莹 丁庆豹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1年第12期73-76,共4页
采用2根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柱、1根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柱和1根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柱进行4柱串联,可以从RNA酶解液中分离得到5′-尿苷酸,而不混有其它核苷酸,并对离子交换树脂种类、树脂量、洗脱剂等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4柱串联分离5... 采用2根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柱、1根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柱和1根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柱进行4柱串联,可以从RNA酶解液中分离得到5′-尿苷酸,而不混有其它核苷酸,并对离子交换树脂种类、树脂量、洗脱剂等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4柱串联分离5′-尿苷酸,其总收率达到92.1%、结晶纯度达到8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尿苷酸 酵母RNA 离子交换
下载PDF
Postoperative jaundice related to UGT1A1 and ABCB11 gene mutations: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被引量:1
10
作者 Jin-Lian Jiang Xia Liu +7 位作者 Zhong-Qin Pan Xiao-Ling Jiang Jun-Hua Shi Ya Chen Yu Yi Wei-Wei Zhong Kang-Yan Liu Yi-Huai H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6期1393-1402,共10页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caused by 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 can be effectively managed by surgery.However,some patients may develop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liver failure,and other life-t...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caused by 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 can be effectively managed by surgery.However,some patients may develop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liver failure,and other life-threatening situations.Here,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mutations in the uridine 5’-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UGT1A1)and bile salt export pump(adenosine triphosphate-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B member 11,ABCB11)genes who presented multiple 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 and cholestasis,and the jaundice of the patient increased after partial hepatectomy.CASE SUMMARY A 52-year-old male patient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on October 23,2021,with a progressive exacerbation of jaundice,was found to have multiple 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 with the diagnoses of obstructive jaundice and acute cholecystitis.Subsequently,the patient underwent left hepatectomy with biliary exploration,stone extraction,T-tube drainage,and cholecystectomy without developing any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The patient had a dark urine color with worsening jaundice postoperatively and did not respond well to plasma exchange and other symptomatic and supportive treatments.Since the progressive increase in postoperative bilirubin could not be clinically explained with any potential reason,including,if not at all,viral infection,cholangitis,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nd other causes,the patient underwent whole-exon screening for any genetic diseases,which surprisingly identified UGT1A1 and ABCB11 gene mutations related to glucuronidation of indirect bilirubin as well as bile acid transport in hepatocytes,respectively.Thus,we hypothesized that postoperative refractory cholestasis might result from UGT1A1 and ABCB11 gene mutations and further recommended liver transplantation to the patient,who eventually declined it and died from liver failure six months later.CONCLUSION Surgery may aggravate cholestasi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 and cholestasis associated with UGT1A1 and ABCB11 gene mutations.A liver transplant may be the best option if active medical treatment fa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LESTASIS 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 Postoperative jaundice adenosine triphosphate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B member 11 uridine 5’-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 Case report
下载PDF
一个中国Gilbert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余利红 高静 +6 位作者 王春丽 王静 高艳 袁巧玲 孙志贤 王航雁 张成岗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6,共6页
对一个中国汉族G ilbert综合征遗传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位点进行鉴定,以期了解该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首先提取先证者基因组DNA,PCR扩增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的5个外显子,以琼脂糖电泳鉴定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鉴定。基... 对一个中国汉族G ilbert综合征遗传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位点进行鉴定,以期了解该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首先提取先证者基因组DNA,PCR扩增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的5个外显子,以琼脂糖电泳鉴定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鉴定。基因扫描显示,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密切相关的UGT1A1基因在第1和第5外显子存在纯合突变,而UGT1A1基因启动子区域和内含子/外显子剪接边界位点序列未检测到突变。进一步对其他家系成员该基因的相应位点进行突变检测,结果显示他们在第1和第5外显子也存在杂合突变,其中还有两个成员在启动子区域检测到(TA)插入突变。对家系成员未抗凝新鲜血液进行生化检测证实了基因突变分析的结果。综合以上结果发现该家系3种突变并存,致病因素为第1和/或第5外显子突变,为显性遗传,两种突变位点纯合导致先证者出现严重胆红素代谢功能障碍。该家系因此成为G ilbert综合征突变位点及其致病机理研究的一个典型临床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LBERT综合征 基因突变 UGT1A1
下载PDF
新生儿迁延性黄疸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突变的关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田桂英 徐放生 +2 位作者 朱凤霞 蓝常肇 韩颖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0,160,共3页
目的探讨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Gly71Arg变异与北京地区汉族新生儿黄疸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无亲缘关系的北京地区汉族新生儿黄疸[病例组,n=96,总胆红素(307.6±38.5... 目的探讨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Gly71Arg变异与北京地区汉族新生儿黄疸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无亲缘关系的北京地区汉族新生儿黄疸[病例组,n=96,总胆红素(307.6±38.5)μmoL/L,未结合胆红素(292.9±35.9)μmoL/L]与健康对照组[n=101,总胆红素(131.2±42.1)μmoL/L,未结合胆红素(126.3±39.7)μmoL/L]UGT1A1Gly71Arg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并检验二组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和UGT1A1基因Gly71Arg变异对病例组总胆红素的效应。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及协方差分析,基因型频率采用χ2检验。结果病例组新生儿UGT1A1Gly71Arg基因多态性频率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χ2=9.47P<0.01),Ar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10.34P<0.01)。病例组新生儿UGT1A1Gly71Arg基因多态性Arg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杂合子携带者和非携带Arg等位基因者(Pa<0.001),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影响后,Arg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总胆红素水平仍明显高于杂合子携带者和非携带Arg等位基因者(Pa<0.001)。结论UGT1A1基因Gly71Arg变异可能是北京地区汉族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之一,该基因多态性Arg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黄疸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黄疸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的代谢类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水莲 李新 曾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5-78,共4页
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 (UGT)是一类Ⅱ相代谢酶 ,能催化葡醛酸与其相应底物结合。该过程是机体的重要排泄途径之一。目前 ,有 15种人类UGT被确证有活性 ,而且对它们的底物选择性方面有了进一步认识 ,但UGT的酶学研究相对于细胞色素P4 ... 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 (UGT)是一类Ⅱ相代谢酶 ,能催化葡醛酸与其相应底物结合。该过程是机体的重要排泄途径之一。目前 ,有 15种人类UGT被确证有活性 ,而且对它们的底物选择性方面有了进一步认识 ,但UGT的酶学研究相对于细胞色素P4 5 0还比较落后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 葡醛酸结合反应
下载PDF
酿酒酵母工程菌分批发酵产UMP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凯丽 郑晗青 +2 位作者 牛启启 邓晓敏 杨雪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8-161,共4页
对酿酒酵母工程菌产UMP的分批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Logistic方程、Leudeking-Piret方程和类Luedeking-Piret方程进行参数估计和非线性数据拟合,分别得到发酵过程中菌体干重、UMP产量、残糖含量动力学模型及模型参数。对拟合曲... 对酿酒酵母工程菌产UMP的分批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Logistic方程、Leudeking-Piret方程和类Luedeking-Piret方程进行参数估计和非线性数据拟合,分别得到发酵过程中菌体干重、UMP产量、残糖含量动力学模型及模型参数。对拟合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值与实验值拟合性良好,线性拟合度大于98%,所建立模型能较好的反映UMP的分批发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嘧啶核苷酸 线性拟合 动力学
下载PDF
乙醇-水混合溶剂中尿苷酸浓度与溶液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宝河 黄培 +3 位作者 黄德春 王筱 应汉杰 时钧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5期47-51,共5页
获取尿苷酸溶析结晶动力学参数须测定其溶液浓度变化,针对密度法浓度在线测量技术,研究了乙醇 水混合溶剂中尿苷酸(Uridine 5' monophosphate)质量浓度与溶液密度的关系。20℃条件下,测定了尿苷酸在不同质量分数乙醇 水混合溶剂中... 获取尿苷酸溶析结晶动力学参数须测定其溶液浓度变化,针对密度法浓度在线测量技术,研究了乙醇 水混合溶剂中尿苷酸(Uridine 5' monophosphate)质量浓度与溶液密度的关系。20℃条件下,测定了尿苷酸在不同质量分数乙醇 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和溶液密度,以及混合溶剂质量分数一定时的尿苷酸质量浓度和溶液密度。实验结果表明:乙醇 水混合溶剂中,溶液体积与尿苷酸质量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以拟合得到三元溶液体系尿苷酸质量浓度与溶液密度的变化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水混合溶剂 尿苷酸 浓度 密度 结晶动力学 药物
下载PDF
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NOS-NO通路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卫东 徐江平 +2 位作者 程毓华 程祖珏 吴航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观察NO前体及选择性NOS干预剂对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发生的调控作用 ,探讨NOS -NO通路在成年脑神经发生中的角色。方法 选用成年弥漫性脑损伤大鼠模型 ,采用BrdU标记分裂细胞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弥漫性脑损伤后 2、4、6... 目的 观察NO前体及选择性NOS干预剂对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发生的调控作用 ,探讨NOS -NO通路在成年脑神经发生中的角色。方法 选用成年弥漫性脑损伤大鼠模型 ,采用BrdU标记分裂细胞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弥漫性脑损伤后 2、4、6、8、12d时各干预剂干预组大鼠与相应对照组大鼠之间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速度。结果 L -精氨酸 (L -Arg) 2 0 0mg/kgi.p .后 ,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各个时间点海马齿状回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增多 ,以脑损伤后 6d和 8d时增加最为明显 (P <0 0 1)。 7-硝基引唑 (7-NI) 5 0mg/kgi.p .后 ,明显抑制了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齿状回细胞增殖 ,在弥漫性脑损伤后 4d时抑制作用相对最为明显 (P <0 0 1)。氨基胍 (AG) 10 0mg/kgi.p .后 ,也明显减少了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齿状回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目 ,从第 8天后抑制作用相对更为明显 (P <0 0 1)。结论 弥漫性脑损伤后激活的NOS -NO通路是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调控通路 ,不同来源的NO分别在弥漫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齿状回神经发生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损伤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神经发生 齿状回 5-溴脱氧尿核苷
下载PDF
尿苷三磷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谋利 刘虎 +1 位作者 邹最 石学银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33-835,844,共4页
目的观察并检验尿苷三磷酸(UTP)对在体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n=20):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及G10、G30、G90组。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G10、G30... 目的观察并检验尿苷三磷酸(UTP)对在体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n=20):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及G10、G30、G90组。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G10、G30及G90组分别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30min后以微量输注泵通过尾静脉持续给予UTP10、30及90μg/kg,输注速度为5ml/(kg.min),假手术组及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各组总药液容量均为1ml/kg。再灌注24h后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然后从每组中随机抽取8只大鼠测定大脑半球含水量;从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及G90组中各取2只大鼠脑组织标本用于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每组另取10只大鼠,通过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结果 UT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G90组的保护作用最明显,其NDS评分(0.7)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1.8,P<0.01),梗死侧大脑半球含水量(85%)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82.1%,P<0.01),梗死体积占整个脑组织的比例(16.9%)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30.5%,P<0.01)。电镜观察显示,与生理盐水组比较,G90组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 UT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三磷酸 再灌注损伤 脑缺血
下载PDF
小鼠脊髓血管-神经干细胞龛与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席艳 薛帅 +2 位作者 李莉莉 聂梦月 邓锦波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5-160,共6页
目的探讨小鼠脊髓发育过程中血管-干细胞龛对神经干细胞分化、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探讨龛中的各种细胞、血管在发育中的变化及相互作用。方法发育过程中的胚胎鼠或生后小鼠150只,取脊髓腰膨大处的横断面切片。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 目的探讨小鼠脊髓发育过程中血管-干细胞龛对神经干细胞分化、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探讨龛中的各种细胞、血管在发育中的变化及相互作用。方法发育过程中的胚胎鼠或生后小鼠150只,取脊髓腰膨大处的横断面切片。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免疫荧光标记神经干细胞;用尼氏(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的发育和形态变化;利用血管墨汁灌注结合免疫荧光三重标记的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在小鼠胚胎期及生后的形态分布变化;同时对脊髓内血管发育的动态变化进行形态学观察和体视学处理。结果妊娠14d(E14)小鼠脊髓内即有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均匀分布。新生的神经元自神经管侧脑室下带迁移至中间层附近,逐渐分化为神经元,并集中于灰质呈现典型的"H"型。统计学分析表明,BrdU阳性细胞计数在发育中呈现抛物线,高峰值位于出生3d(P3)左右。此外,神经胶质细胞的祖细胞最早集中于边缘白质,随后又向中央的灰质回迁。血管发育经历了早期均匀分布,成年后集中在灰质分布的过程。血管、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了所谓的血管-干细胞龛。血管-干细胞龛主要位于侧脑室下带和灰质附近,其中的血管、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互相交织、紧密联系。结论血管-神经干细胞龛与脊髓发育紧密联系,同时影响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的相互作用。血管-神经干细胞龛为脊髓发育及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发育 神经干细胞 血管-神经干细胞龛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免疫荧光标记 血管墨汁灌注法 小鼠
下载PDF
利用重组嗜热栖热菌尿苷-胞苷激酶生产尿苷酸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晓光 贾子樊 +5 位作者 李国梁 韩洪军 高立栋 张顺棠 李燕军 陈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2,共6页
尿苷-胞苷激酶(Uridine/cytidine kinase,UCK)作为生物体核苷酸代谢补偿途径中的重要催化剂,可以催化尿苷和胞苷磷酸化成为尿苷酸(5'-uridine monophosphate,5'-UMP)和胞苷酸(5'-cytidine monophosphate,5'-CMP)。利用... 尿苷-胞苷激酶(Uridine/cytidine kinase,UCK)作为生物体核苷酸代谢补偿途径中的重要催化剂,可以催化尿苷和胞苷磷酸化成为尿苷酸(5'-uridine monophosphate,5'-UMP)和胞苷酸(5'-cytidine monophosphate,5'-CMP)。利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分别成功克隆表达了来源于嗜热栖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 HB8)以及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68)的尿苷-胞苷激酶。对比分析了不同重组尿苷-胞苷激酶的催化特性发现,来源于嗜热栖热菌的尿苷-胞苷激酶能以鸟苷三磷酸(Guanosine 5'-triphosphate,GTP)或者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5'-triphosphate,ATP)作为磷酸供体催化尿苷生成尿苷酸,而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的尿苷-胞苷激酶只有以GTP作为磷酸供体时的催化效果较好。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使用来源于嗜热栖热菌的尿苷-胞苷激酶,6 h可催化10 mmol/L的尿苷和10 mmol/L的ATP生成8.74 mmol/L尿苷酸。研究结果表明,以ATP作为磷酸供体的尿苷-胞苷激酶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催化剂用于尿苷酸的研制与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酸 尿苷-胞苷激酶 嗜热栖热菌 枯草芽孢杆菌 大肠杆菌
下载PDF
RyR与PKC在UTP对猪冠状动脉平滑肌上STOCs调控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潘雪 李向楠 +3 位作者 王鹏 曾晓荣 杨艳 蔡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815-1819,共5页
目的探讨三磷酸尿苷(UTP)对STOCs作用的胞内信号转导机制及RyR、PKC对其过程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全细胞穿孔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三磷酸尿苷(UTP)对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膜上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介导的自发性瞬时外向钾电流(STOCs... 目的探讨三磷酸尿苷(UTP)对STOCs作用的胞内信号转导机制及RyR、PKC对其过程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全细胞穿孔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三磷酸尿苷(UTP)对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膜上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介导的自发性瞬时外向钾电流(STOCs)的作用,及兰诺定受体(RyR)和蛋白激酶C(PKC)的特异性阻断剂ryanodine、BisI预处理细胞后UTP对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STOCs的作用。结果①50μmol/L的UTP可使STOCs的幅度与频率明显增加(23.53±2.55)pA,(0.2167±0.0217)Hzvs(40.76±5.75)pA,(0.3695±0.0358)Hz,n=7,P<0.01。②50μmol/L ryanodine处理细胞后,50μmol/L UTP不能再激活STOCs。③5μmol/L的U-73122处理细胞后,50μmol/L UTP也不能激活STOCs(22.76±6.43)pA,(0.2227±0.0977)Hzvs(23.28±8.43)pA,(0.1953±0.061)Hz;n=7,P>0.05。④1μmol/L的BisI处理细胞后,50μmol/L UTP仍可激活STOCs(46.32±6.17)pA,(0.407±0.061)Hzvs(65.53±8.34)pA,(0.6937±0.0597)Hz;n=10,P1<0.05,P2<0.01,且BisI存在时UTP对STOCs的激活作用明显大于UTP单独存在时的激活作用(n=10/7,P1<0.05,P2<0.01)。结论 PLC、RyR和PKC均参与了UTP激活猪冠状动脉平滑肌上STOCs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瞬时外向钾电流 三磷酸尿苷 兰诺定受体 蛋白激酶C 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 穿孔膜片钳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