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tstein模式下的院内心脏骤停原因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微 宋维 +2 位作者 陈文腾 杜育刚 刘裕芬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以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评价院内心脏骤停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以期减少院内心脏骤停发生率,提高心肺复苏存活出院率。方法评价2010—01~2012—12我院院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Utstein注册登记表中的心脏骤停病... 目的以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评价院内心脏骤停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以期减少院内心脏骤停发生率,提高心肺复苏存活出院率。方法评价2010—01~2012—12我院院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Utstein注册登记表中的心脏骤停病例及其病种、发生时间、年龄、性别及原因等因素的分布规律。结果282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心源性心脏骤停123例,非心源性心脏骤停159例,医源性心脏骤停3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院内心源性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创伤、低血压/休克、呼衰与低氧血症、急性中风是院内非心源性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与院内转运是医源性心脏骤停的主要组成部分;既往有三种及以上系统疾病史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脏骤停(P〈0.01);夜间(23:00~05:00时段)更容易发生心脏骤停。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是院内心源性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创伤、低血压/休克、呼衰与低氧血症、急性中风是院内非心源性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年龄大于60岁且具有三种及以上系统疾病史的住院男性患者易发生院内心脏骤停;加强对住院高危患者的病情监测与评估,预防和降低医源性心脏骤停,尤其是可预防性的医源性心脏骤停,对降低院内心脏骤停发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tstein评估模式 院内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医源性心脏骤停 可预防性
下载PDF
基于Utstein模式的EICU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微 杜育刚 +1 位作者 陈文腾 宋维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7期4-7,共4页
目的:应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Utstein 模式评价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患者 CPR 成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心肺复苏 Utstein 评价指南设计 CPR 注册登记表,对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 EICU ... 目的:应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Utstein 模式评价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患者 CPR 成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心肺复苏 Utstein 评价指南设计 CPR 注册登记表,对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 EICU 出现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并行 CPR 的82例进行注册登记,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37例和自主循环未恢复(Non-ROSC)组45例,分析影响 ROSC 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ROSC 成功率的因素有:年龄〈60岁(χ2=4.90,P =0.027);心源性 CA(χ2=4.40,P =0.036);CA 发生时间6:00-18:00(χ2=4.23,P =0.040);CA 初始心率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χ2=4.48,P =0.034);人工通气开始时间≤5 min(χ2=4.70,P =0.030);行气管插管(χ2=4.04,P =0.044);肾上腺素累积用量≤5 mg(χ2=6.51,P =0.011)。结论年龄、CA 病因、CA 发生时间及形式、CPR 抢救措施是 EICU 住院患者 CPR 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术 utstein模式 重症监护病房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基于Utstein模式的院内不同地点心肺复苏结果对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微 宋维 《临床误诊误治》 2013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应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结果评估Utstein模式指南评价并对比院内不同地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CPR的结果。方法按照CPR结果评估Utstein模式指南设计CPR注册登记表,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急诊室、普... 目的应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结果评估Utstein模式指南评价并对比院内不同地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CPR的结果。方法按照CPR结果评估Utstein模式指南设计CPR注册登记表,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急诊室、普通内科病房及重症监护病房(ICU)出现心脏骤停行CPR的患者注册登记,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同期共280例在医院内因心脏骤停实施CPR,其中急诊室60例(急诊室组),普通内科病房78例(普通病房组),ICU 142例(ICU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急诊室组36.67%(22/60)、普通病房组42.31%(33/78)、ICU组57.75%(82/142),ICU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急诊室组和普通病房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活出院率急诊室组21.67%(13/60)、普通病房组17.95%(14/78)、ICU组26.76%(38/14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内不同地点心脏骤停的CPR效果有所差异,在ICU内发生心脏骤停并行CPR者ROSC率更高,但成活出院率无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术 utstein模式 医院科室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急诊科心肺复苏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志燕 黄天宝 张国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34-1238,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急诊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提高急诊科CPR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2010年12月至2014年2月期间的CPR病例,对影响CPR效果的相关因素进... 目的:探讨影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急诊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提高急诊科CPR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2010年12月至2014年2月期间的CPR病例,对影响CPR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98例病例中,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75例(25.2%),24 h存活41例(13.8%),出院存活19例(6.4%),神经功能预后较好出院存活9例(3.0%)。相关因素分组比较显示,CPR起始时间≤5 min、CPR连续时间≤10 min、肾上腺素总量≤5 mg、可除颤心律组,ROSC率、24 h存活率、存活出院率、神经功能预后较好,出院存活率相对较高(P<0.05);院内(cardiopulmonary arrest,CA)组,ROSC率、24 h存活率、存活出院率相对较高(P<0.05);心源性、医务人员目击者ROSC率和24 h存活率相对较高(P<0.05);非脏器功能不全、白天抢救者ROSC率相对较高(P<0.05)。结论:影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急诊科CPR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有CPR起始时间和连续时间,可除颤心率以及年龄。期中可除颤心律是影响神经功能预后较好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utstein模式 LOGISTIC回归分析 预后
下载PDF
急诊科心肺复苏患者存活出院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陈育苗 代明岩 +4 位作者 郝薇 邓国强 邓本立 冯晓华 衣晓楠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6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评估急诊科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存活出院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标准的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表连续收集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的CA患者,比较不同分组的复苏效果,对影响复苏效果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 目的评估急诊科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存活出院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标准的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表连续收集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的CA患者,比较不同分组的复苏效果,对影响复苏效果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CPR存活出院的因素。结果 134例行CPR的患者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存活出院分别为29例(21.6%)、19例(14.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地点、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15min是影响存活出院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CA发生在院内、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min是影响存活出院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utstein模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初始节律对院内心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的影响
6
作者 陈育苗 王涛 +2 位作者 王静 赵立坤 王玉霞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年第6期36-38,共3页
目的评估初始节律对院内心搏骤停(IHCA)心肺复苏(CPR)出院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的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表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7年12月发生的IHCA患者59例,根据患者心脏骤停(CA)时监测到的心律分为可除颤心律组[室颤(VF)、... 目的评估初始节律对院内心搏骤停(IHCA)心肺复苏(CPR)出院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的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表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7年12月发生的IHCA患者59例,根据患者心脏骤停(CA)时监测到的心律分为可除颤心律组[室颤(VF)、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不可除颤性心律组[无脉性心电活动(PEA)、心电静止(ASY)],利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分组及不同亚组间自发循环恢复(ROSC)率及出院存活率。结果 59例IHCA并行CPR患者中,28例初始节律为可除颤心律,其中VF 27例(45.8%),VT 1例(1.7%),31例不可除颤心律中PEA 14例(23.7%),ASY 17例(28.8%),可除颤心律自主循环恢复、出院存活分别为25例(89.3%)、22例(78.6%),不可除颤心律ROSC及出院存活分别为11例(35.5%)、3例(9.7%)。χ2检验显示:可除颤心律是影响出院存活的预测因素,但可除颤心律组及不可除颤心律的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始节律为可除颤心律是预测出院存活的指标,但不同亚组间对出院存活预后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心搏骤停 可除颤心律 utstein模式 出院存活
下载PDF
Factors influencing outcomes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被引量:1
7
作者 Ji-ke Xue Qiao-yun Leng +7 位作者 Yu-zhi Gao Shou-quan Chen Zhang-ping Li Hui-ping Li Wei-jia Huang Jun-yan Cheng Jie Zhang Ai-wen He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3年第3期183-189,共7页
BACKGROUND:The outcom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may depend on a variety of factors related to patient status or resuscitation management.To evaluat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utcome of CPR after cardia... BACKGROUND:The outcom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may depend on a variety of factors related to patient status or resuscitation management.To evaluat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utcome of CPR after cardiac arrest(CA) will be conduciv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uscitation.Therefore,a study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hese factor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ED) of a city hospital.METHODS:A CPR registry conforming to the Utstein-style template was conducted in the ED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11.The outcomes of CPR were compared in various factors groups.The primary outcomes were rated to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24-hour survival,survival to discharge and discharge with favorable neurological outcomes.Un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RESULTS:A total of 725 patients were analyzed in the study.Of these patients,187(25.8%) had ROSC,100(13.8%) survived for 24 hours,48(6.6%) survived to discharge,and 23(3.2%) survived to discharge with favorable neurologic outcomes.A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ROSC included traumatic etiology,first monitored rhythms,CPR duration,and total adrenaline dose.Th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24-hour survival included traumatic etiology,cardiac etiology,first monitored rhythm and CPR duration.Previous status,cardiac etiology,first monitored rhythms and CPR duration were included in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urvival to discharge and neurologically favorable survival to discharge.CONCLUSIONS:Shockable rhythms,CPR duration ≤15 minutes and total adrenaline dose≤5 mg were favorable predictors of ROSC,whereas traumatic etiology was unfavorable.Cardiac etiology,shockable rhythms and CPR duration ?15 minutes were favorable predictors of 24-hour survival,whereas traumatic etiology was unfavorable.Cardiac etiology,shockable rhythms,CPR duration ≤15 minutes were favorable predictors of survival to discharge and neurologically favorable survival to discharge,but previous terminal illness or 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 was unfavor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arres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utstein-style Log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OUTCOME
下载PDF
深圳市院外心脏骤停发生地点特征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朱虹 刘俊鹏 +2 位作者 许波 王雪梅 余涛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9年第6期521-523,共3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乌斯坦因模式(Utstein Style)评估和分析深圳市3年院外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其发生地点特征,为AED的布放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和整理深圳市急救中心2015-2017年救护车调度记录及院前病历,运用乌斯坦因2015模版... 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乌斯坦因模式(Utstein Style)评估和分析深圳市3年院外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其发生地点特征,为AED的布放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和整理深圳市急救中心2015-2017年救护车调度记录及院前病历,运用乌斯坦因2015模版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数据汇报。通过对比院外复苏成功或失败的病例,卡方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探究OHCA患者分布的地点特征。结果:筛选出共计8191例院外心脏骤停病例,深圳市总体发病率为22.94/100,000人/年。其中2339例为女性(29.29%),5792例为男性(70.71%),年龄中位数为60岁(IQR45-78岁)。心脏骤停最常发生在家中(72.36%),最多的病例发生于宝安区(22.59%)。其中共有426例(5.20%)接受了旁观者心肺复苏,共计83例(2.58%)院外恢复自主循环(ROSC),225例(7.00%)为可除颤心律。结论:深圳市总体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不高,发病地点主要以住宅为主,其次为公共场所/街道以及工作场所,应该重点在上述区域实施AED布放数量和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乌斯坦因模式 地点 自动体外除颤仪
下载PDF
基于Utstein模式下徒手CPR与萨勃心肺复苏器CPR在急诊科应用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重阳 王耀辉 +3 位作者 刘洪伟 郝艾香 徐俊祥 孟庆义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37-939,共3页
目的 基于心肺复苏(CPR)Utstein模式客观、规范比较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徒手CPR与萨勃心肺复苏器CPR的复苏效果.方法 从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表中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抢救室进行CPR的成人患者.将其中使... 目的 基于心肺复苏(CPR)Utstein模式客观、规范比较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徒手CPR与萨勃心肺复苏器CPR的复苏效果.方法 从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表中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抢救室进行CPR的成人患者.将其中使用萨勃心肺复苏器进行CPR的70例患者纳入萨勃CPR组,进行人工徒手标准CPR的80例患者纳入徒手CPR组.收集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和自主呼吸恢复情况,以及复苏5、15 min的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乳酸〕.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搏骤停(CA)原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徒手CPR组比较,萨勃CPR组ROSC率显著升高〔68.57%(48/70)比51.25%(41/80),χ2=4.642,P=0.031〕,而自主呼吸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57%(34/70)比47.50%(38/80),χ2=0.017,P=0.896〕.两组患者复苏5 min时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复苏15 min时,萨勃CPR组PaO2和SaO2明显高于徒手CPR组〔PaO2(mmHg,1 mmHg=0.133 kPa):88.13±5.06比84.26±5.53,SaO2:0.828±0.068比0.766±0.061,均P〈0.05〕,PaCO2、血乳酸明显低于徒手PCR组〔PaCO2(mmHg):34.04±4.62比40.43±5.29,血乳酸(mmol/L):6.90±2.07比8.50±2.12,均P〈0.05〕.结论 在急诊抢救过程中,采用萨勃心肺复苏器进行CPR较徒手CPR具有更高的复苏成功率,较长时间复苏时更有利于节省人力,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代谢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tstein模式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器 效果
原文传递
院内复苏Utstein模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廖晓星 苏全冠 马中富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67-369,共3页
目的 对国外推荐的院内Utstein模式的适用性及影响复苏预后有关因素等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 前瞻性研究本部门一年内心肺复苏抢救的情况。结果 ① 2 0 0 0年中山医科大学附一院急诊科内执行心肺复苏抢救 2 2 8例 ;属于心源性起病者 ... 目的 对国外推荐的院内Utstein模式的适用性及影响复苏预后有关因素等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 前瞻性研究本部门一年内心肺复苏抢救的情况。结果 ① 2 0 0 0年中山医科大学附一院急诊科内执行心肺复苏抢救 2 2 8例 ;属于心源性起病者 6 4例 ,6例 (9 4% )存活出院 ;心源性患者中以室颤为初始心电图者 2 1例 ,4例 (19 0 % )存活出院。②心源性发病、以室颤为初始心电图、气管插管是影响预后的有利因素 ,开始复苏间期、开始使用肾上腺素间期、开始除颤间期越短 ,预后越好。结论 ①此模式在应用于本部门的心肺复苏研究过程中体现出较好的可行性。②为了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对确诊为心搏骤停的患者应尽早开始复苏、尽早使用肾上腺素、室颤患者应尽早行电击除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tstein模式 心博骤停 心肺复苏 应用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Utstein模式下秦皇岛地区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链现状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洪伟 王耀辉 +4 位作者 孙伟 陈红 徐俊祥 张重阳 孟庆义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分析秦皇岛地区院前心搏骤停患者(CA)心肺复苏"生存链"实施现状,探索我国实际情况下如何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基于Utstein模式,收集2015-02-2017-09期间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急诊科、秦皇... 目的:分析秦皇岛地区院前心搏骤停患者(CA)心肺复苏"生存链"实施现状,探索我国实际情况下如何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基于Utstein模式,收集2015-02-2017-09期间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急诊科、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北戴河医院急诊科接诊的187例院前CA患者,分为复苏有效组和复苏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院前心肺复苏(CPR)生存链的实施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7例CA患者,男131例(70%),女56例(30%);平均年龄(63.30±16.12)岁,复苏成功率为32.08%。院前CA发生在住所(54.5%)、公共场所(26.7%)。院前CA原因主要为心源性疾病(40.6%),其次为创伤(24.1%)。78.6%的CA有目击者,但只有12.8%由目击者进行了现场CPR。14.4%的CA给予院前除颤,而院前气管插管率仅为11.2%。与复苏无效组比较,复苏有效组在目击者CPR(χ~2=23.270,P=0.000)、CA至专业CPR<5min(χ~2=27.770,P=0.000)、院前除颤(χ~2=4.459,P=0.035)、院前气管插管(χ~2=5.807,P=0.016)、院前肾上腺素使用(χ~2=7.039,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秦皇岛地区院前CA的复苏成功率不高,院前"生存链"中很多因素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生存链 院前急救 utstein模式
原文传递
基于Utstein模式的院内心脏骤停病例心肺复苏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一笑 张义雄 +1 位作者 陈芳 祝益民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19年第4期227-231,共5页
目的研究本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院内505例死亡患者的死亡流行病学数据,描述院内心脏骤停(IHCA)的特征,揭示影响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因素。方法根据生存链实施情况分为完整复苏组、有限复苏组、无复苏意愿(DNAR)组,根据复苏结果分为... 目的研究本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院内505例死亡患者的死亡流行病学数据,描述院内心脏骤停(IHCA)的特征,揭示影响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因素。方法根据生存链实施情况分为完整复苏组、有限复苏组、无复苏意愿(DNAR)组,根据复苏结果分为无ROSC组、有ROSC组,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院内死亡发生特征;通过Utstein模式所收集的复苏相关核心及辅助资料,从侧面描述IHCA的特征,分析评估复苏质量。结果院内死亡发生率为3.1‰,性别比例(男性:女性)为1.90,平均年龄为(66.70±15.51)岁,以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和重症肺炎为入院病因的前三位,伴随有高血压者达40.6%。所经历复苏的院内死亡的IHCA患者ROSC率为21.9%,完整复苏组ROSC率31.0%,有限复苏组ROSC率为9.3%。在复苏的360例患者中,缺失胸外按压2例(0.6%);缺失高级气道支持54例(19.2%);缺失电除颤2例(11.8%);缺失应用复苏药物1例(0.3%)。结论老龄患者、危急重症、恶性进展性疾病患者是导致IHCA的主要因素,心肺复苏及生存链环节对IHCA预后影响较大,非ICU医师高级生命支持技术有待普及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心跳呼吸骤停 心肺复苏 utstein模式 院内死亡病例
原文传递
急诊科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8
13
作者 薛继可 冷巧云 +7 位作者 高玉芝 陈寿权 李章平 李惠萍 黄唯佳 程俊彦 章杰 何爱文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探讨急诊科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Utstein模式要求登记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CPR病例,比较不同因素分组的CPR效果,对可能影响CPR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 目的探讨急诊科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Utstein模式要求登记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CPR病例,比较不同因素分组的CPR效果,对可能影响CPR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25例CPR病例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24h存活、出院存活、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分别为187例(25.8%)、100例(13.8%)、48例(6.6%)、23例(3.2%)。创伤性、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ROSC的独立预测因素;创伤性、心源性、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是影响24h存活的独立预测因素;CA前状态、心源性、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是影响出院存活和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min、肾上腺素使用剂量≤5mg是影响ROSC的有利因素,创伤性是不利因素。心源性、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rain是24h存活的有利因素,创伤性是不利因素。心源性、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min是出院存活和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有利因素,CA前为疾病终末期/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是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utstein模式 LOGISTIC回归分析 预后
原文传递
急诊室小儿心搏呼吸骤停流行病学调查及初步复苏效果评估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成晔 钱素云 曾健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37-1241,共5页
目的调查儿科急诊室内小儿心搏呼吸骤伊隋况,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并对复苏效果做初步评估。方法采用标准的院内Utstein格式(the in-hospital Utstein style)前瞻陛收集数据,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影... 目的调查儿科急诊室内小儿心搏呼吸骤伊隋况,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并对复苏效果做初步评估。方法采用标准的院内Utstein格式(the in-hospital Utstein style)前瞻陛收集数据,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及复苏效果。用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评估初步复苏效果。结果2008年7月113至2010年2月28日,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室全部就诊患者(29d至18岁)182 380例,心搏呼吸骤停237例(0.13%)。实施心肺复苏169例,其中ROSC88例(52.1%)。性别和年龄对ROSC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病和初始节律对ROSC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有无院前转运的ROSC分别为64.1%和44.8%;CPR时间≤10min、10-30min及〉30min的ROSC分别为67.5%、61.4%和3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始节律和CPR持续时间对ROSC有明显影响。结论急诊室内小儿心肺复苏的ROSC为52.1%。初始节律和CPR持续时间对ROSC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utstein模式 心搏呼吸骤停 心肺复苏 儿童
原文传递
不复苏意愿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薛继可 陈寿权 +5 位作者 李章平 李惠萍 黄唯佳 程俊彦 章杰 晏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1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中影响患者亲属提出不复苏(DNAR)意愿的患者自身相关因素。方法按Utstein模式要求登记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院内心搏骤停(CA)患者522例,其中患者亲属提出DNAR意愿157例,为D...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中影响患者亲属提出不复苏(DNAR)意愿的患者自身相关因素。方法按Utstein模式要求登记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院内心搏骤停(CA)患者522例,其中患者亲属提出DNAR意愿157例,为DNAR意愿组,其余365例为积极复苏意愿组。对患者年龄、性别、婚姻、户籍、CA病因、基础疾病、CA前活动状态、有无呼吸机辅助通气、有无使用升压药物等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然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婚姻对患者亲属提出DNAR意愿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户籍、CA病因(心源性、创伤性)、中风、癌症、猝死、CA前活动状态、有无呼吸机辅助通气、有无使用升压药10个指标对亲属提出DNAR意愿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亲属提出DNAR意愿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P=0.034)、癌症(P=0.006)、中风(P=0.003)、CA前呼吸机辅助通气(P=0.000),而猝死是保护因素(P〈0.01)。CA病因中,心源性(P=0.020)和创伤性(P=0.000)也是保护因素。结论在与患者亲属提出DNAR意愿相关的患者自身因素中,年龄≥印岁、癌症、中风、CA前呼吸机辅助通气是肯定的因素,猝死及CA病因中的心源性、创伤性是否定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utstein模式 不复苏 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