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普赛人的生活智慧与波希米亚文化现象 被引量:3
1
作者 卫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40-144,共5页
波希米亚艺术文化现象,在它的源发处与流浪在欧洲的吉普赛人有着精神上的密切关联。一方面,他们的流浪特性、瞬间意识、及时行乐观念、乃至他们的犯罪意识使他们成为最具有现代色彩的人群,对于困顿中的艺术家们是一种镜照、比拟;另一方... 波希米亚艺术文化现象,在它的源发处与流浪在欧洲的吉普赛人有着精神上的密切关联。一方面,他们的流浪特性、瞬间意识、及时行乐观念、乃至他们的犯罪意识使他们成为最具有现代色彩的人群,对于困顿中的艺术家们是一种镜照、比拟;另一方面,来自古老东方地区的民族身份的神秘、来自底层社会的民间力量的特殊,对资产阶级社会知识分子们的审美观念有着全新启示。尤其是无需顾及资产阶级道德的个体自由观和城市空间的新视野的打开,前者使他们慢慢从艺术走向生活,后者让他们学会理解城市。正是在对吉普赛人和城市贫民生活及观念的比拟、借鉴和想象当中,"波希米亚"称号渐渐挪移为欧洲文人艺术家的绰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希米亚文化 吉普赛人 流浪 城市空间
下载PDF
沈从文诗歌的流浪意识解读
2
作者 童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88-91,共4页
从生活流浪到精神放逐,沈从文的诗歌凸现出浓郁的流浪意识:在流浪与还乡的胶着中无法割舍对湘西的忆恋;在精神放逐的孤独中,通过对异性的向往和人生的哲学体验来填补情感虚空,特别是在后期表现出寻找心灵家园而不得后的巨大失望。
关键词 沈从文 诗歌 流浪意识 生活流浪 精神放逐
下载PDF
颠沛流离,情何以堪?——论齐邦媛《巨流河》中的漂泊意识与家国之痛
3
作者 张书群 《绥化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89-92,共4页
2004年台湾学者齐邦媛在80岁高龄开始动笔,历时四年写出的长篇回忆录《巨流河》,之所以获得众多殊荣,引起海内外读者交相称赞。个中原因在于其真情倾述了齐氏家族两代人颠沛流离的漂泊人生、由漂泊而产生的浓浓乡愁以及啼鹃带血般的家... 2004年台湾学者齐邦媛在80岁高龄开始动笔,历时四年写出的长篇回忆录《巨流河》,之所以获得众多殊荣,引起海内外读者交相称赞。个中原因在于其真情倾述了齐氏家族两代人颠沛流离的漂泊人生、由漂泊而产生的浓浓乡愁以及啼鹃带血般的家国之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流河》 颠沛流离 漂泊意识 乡愁 家国之痛
下载PDF
不我能?,反以我为仇——从《氓》管窥周代的婚姻制度及女性的婚姻地位
4
作者 姚志国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32-34,71,共4页
《卫风.氓》是《诗经》中的名篇,诗中不仅塑造了弃妇与氓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深刻反映了《诗经》时代婚姻制度和人们的婚姻生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关键词 《氓》 婚姻制度 婚姻生活
下载PDF
略论游历生活对谭嗣同的影响
5
作者 陈昌茂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1-63,共3页
游历生活是谭嗣同短暂人生中的重要方面,对谭嗣同人格风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但长期不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从诗歌创作和维新思想两方面出发,指出:游历生活是谭嗣同诗歌创作的生活源泉:游历生活是谭嗣同维新思想形成的重要“准备”。
关键词 游历生活 诗歌创作 维新思想
下载PDF
行为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黄菁芸 《中外医疗》 2021年第27期121-124,134,共5页
目的探究行为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择自2019年6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101例女性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1例患者分为研究组(n=51)和对照组(n... 目的探究行为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择自2019年6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101例女性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1例患者分为研究组(n=51)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以及院内管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行为技能训练,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差别。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30.41±3.44)分低于对照组(35.61±3.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0,P<0.05);研究组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分(30.48±4.16)分低于对照组(43.61±5.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00,P<0.05);在治疗后研究组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SI)评分(10.34±2.17)分低于对照组(13.25±2.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4,P<0.05);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13.44±3.52)分低于对照组(17.36±3.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0,P<0.05);在治疗后研究组(总分)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的物质生活、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四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71,P<0.05)。结论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和院内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行为技能训练可以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确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技能训练 流浪救助精神病 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漂泊在文学的家园——张昆华创作论
7
作者 郭之瑗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33-35,46,共4页
张昆华是云南著名的彝族诗人、作家。他在近 50年的文学创作中, 于小说、散文、诗歌都成绩不菲, 令人瞩目。本文通过对其创作主体意识和文本的梳理与探析, 论证其创作的概貌、本质、特征及意义。
关键词 张昆华 文学创作 漂泊情结 创作特色
下载PDF
个体化言语护理在接诊不同流浪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班婷婷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32期165-166,共2页
目的分析针对不同流浪精神病患者采用个体化言语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接诊的148例不同流浪精神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每组74例。常规组给予普通护理,主要包括培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目的分析针对不同流浪精神病患者采用个体化言语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接诊的148例不同流浪精神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每组74例。常规组给予普通护理,主要包括培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技能、心理状态以及改善相关不良习惯;试验组接受个体化言语护理,主要包括言语沟通、温柔交接、语言说教及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的常规监督和指导,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精神障碍评分、PANSS阳性症状评分、PANSS阴性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兴趣、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个体化言语护理可有效改善不同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障碍,同时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日常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 个体化言语护理 常规护理 生活质量 精神障碍 心理状态 护理价值
下载PDF
“支持激活”与规范的日常呈现——规范“具体化”视角下城市流浪者的街头生活
9
作者 吴苏 刘能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7-210,共24页
本文关注适应能力不足的流浪者为何能够在街头维续自己的生活。既往研究或强调边缘性生活的维续依赖结构转型与支持,或关注行动者主体性而对生活维续所需的制度支持缺乏充分考察。基于实地研究,本文发现,流浪者在街头的生活维续依赖制... 本文关注适应能力不足的流浪者为何能够在街头维续自己的生活。既往研究或强调边缘性生活的维续依赖结构转型与支持,或关注行动者主体性而对生活维续所需的制度支持缺乏充分考察。基于实地研究,本文发现,流浪者在街头的生活维续依赖制度环境中的支持性要素,但是这些支持并非“先在的”,而是在具体情境中被“激活”。由于街头规范的模糊性特征,流浪者一方面借助特定的伦理价值来暂时合理化自身的形象与行为;另一方面在与街头规制力量的互动中,通过风险控制使自身行为获得规范的暂时性支持。这些实践体现出模糊性制度规范在情境中“具体化”的逻辑与日常呈现的方式。本文认为救助制度设计应当兼顾制度安排自身的特征与流浪者的意义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流浪 生活维续 激活 制度 情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