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被引量:14
1
作者 曾刚 孙照渤 +1 位作者 Wei-Chyung WANG 闵锦忠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915-926,共12页
Based on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and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rom 1950-1999,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 Based on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and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rom 1950-1999,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and its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are investigated. The EASM exhibits a distinct interdecadal variation, with stronger (weaker) summer monsoon maintained from 1950-1964 (1976-1997). In the former case, there is an enhanced Walker cell in the eastern Pacific and an anti-Walker cell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he associated ascending motion resides in the central Pacific, which flows eastward and westwar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descending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ends of the Pacific basin. At the same time, an anomalous East Asian Hadley Cell (EAHC) is found to connect the low-latitude and mid-latitude systems in East Asia, which strengthens the EASM. The 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EAHC lies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anti-Walker cell, flowing northward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nd then ascending at the south of Lake Baikal (40°-50°N, 95°- 115°E) before returning to low latitudes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thus strengthening the EA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M and SST in the eastern tropical Pacific is also discussed. A possible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link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EASM with the eastern tropical Pacific SST. A warm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therein induces anomalous ascending motion in the eastern Pacific, resulting in a weaker Walker cell, and at the same time inducing an anomalous Walker cell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an enhanced EAHC, leading to a weaker EASM. Furthermore,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North China is found to be the south of Lake Baikal through enhancing and reducing strongly regulated by the velocity potential over the regional vertical mo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Walker circulation east asian Hadley circulation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暴雨的年代际跃变及其大尺度环流背景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栋 陈际龙 +1 位作者 黄荣辉 刘永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1-590,共10页
本文利用1960-2011年中国东部地面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JRA-5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暴雨分布的年代际跃变及其相关联的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基于暴雨频数和占比(夏季暴雨占比是指5-8月暴雨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百分比)的分析结果表... 本文利用1960-2011年中国东部地面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JRA-5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暴雨分布的年代际跃变及其相关联的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基于暴雨频数和占比(夏季暴雨占比是指5-8月暴雨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百分比)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暴雨分布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经历两次反相的经向"三极子"跃变。中国东部夏季暴雨的年代际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段:1960-1979年为华南和华北暴雨偏多、江淮流域暴雨偏少的经向"三极子"分布;1980-1991年为南方和华北暴雨偏少、江淮流域暴雨偏多的经向"三极子"分布;1992-2011年为南方暴雨显著偏多、华北暴雨持续偏少,逐渐形成经向"偶极子"分布,并导致近十多年我国夏季"南涝北旱"的整体格局。1970年代末(1990年代初)跃变相关联的大尺度环流异常配置: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增强),西太平洋副高的增强西伸但南撤(北抬),南亚高压的减弱南缩(增强东扩),以及蒙古高原中低层的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与此同时,低层局地环流也发生调整:华北和黄淮地区以及华南和江南地区均为反气旋式(气旋式)环流异常,而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受控于风场切变式辐合(辐散)异常;涡度场发生相应变化,南北方大部分地区的负(正)涡度异常不(有)利于低涡的发展,而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的正(负)涡度异常有(不)利于低涡的发展,进而引发江南和华南暴雨减少(增加)、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暴雨增加(减少)、黄淮和华北暴雨减少(增加)的经向"三极子"跃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暴雨 年代际跃变 经向“三极子”分布 大尺度环流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祝从文 刘伯奇 +2 位作者 左志燕 袁乃明 刘舸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1-415,共15页
东亚夏季风次季节(10~90d)变化是中国夏季持续性强降水、高温热浪等高影响天气事件的重要环流载体,处于天气预报上限和气候季节预测下限之间的预报过渡区。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是东亚夏季风的固有物理特征,它和季节进程之间... 东亚夏季风次季节(10~90d)变化是中国夏季持续性强降水、高温热浪等高影响天气事件的重要环流载体,处于天气预报上限和气候季节预测下限之间的预报过渡区。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是东亚夏季风的固有物理特征,它和季节进程之间的时间锁相关系是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潜在可预报性的重要来源。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与Madden-Julian振荡(MJO)存在显著差异,试图通过MJO来预测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的不确定性较大。东亚夏季风次季节预测的另一重要来源是下垫面外强迫,包括欧亚大陆春季积雪、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此外,去趋势偏-交叉相关分析统计方法能够分析东亚夏季风多因子和多时间尺度问题。目前,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的客观定量描述、造成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年际变化的关键物理过程、不同外强迫因子对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次季节变化 热带和热带外环流间相互作用 外强迫因子的共同影响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强弱年大气环流和热源异常对比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吕俊梅 张庆云 +1 位作者 陶诗言 琚建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2-451,共10页
根据黄刚等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对强、弱东亚夏季风年大气环流、大气热源和外强迫源SST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弱)东亚夏季风年前期冬季到夏季,太平洋SSTA为La Ni^na(El Ni^no)型分布,西太平洋暖池SST暖(冷),使得暖池附近对流活... 根据黄刚等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对强、弱东亚夏季风年大气环流、大气热源和外强迫源SST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弱)东亚夏季风年前期冬季到夏季,太平洋SSTA为La Ni^na(El Ni^no)型分布,西太平洋暖池SST暖(冷),使得暖池附近对流活动较强(较弱)。与此同时,南亚大陆从印度半岛、青藏高原南部、中南半岛至华南大气异常加热(变冷),并且海陆热力对比加强(减弱),有利于出现强(弱)的东亚夏季风。此外,由于暖池附近对流活动强(弱),该地区上升气流较强(弱),Walker环流增强(减弱),当强(弱)的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时,副热带西风急流北撤位置偏北(南),副热带高压位置也偏北(南),7月至8月华北(江淮流域)位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南侧,降水偏多,江淮流域(华北)降水偏少。并给出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异有关的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物理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大气热源 外强迫源
下载PDF
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大气环流异常 被引量:17
5
作者 高庆九 郝立生 闵锦忠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0-601,共12页
利用华北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夏季降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华北夏季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8a、18a周期,东亚夏季风变化18a、28a周期性比较明显,二者年代际变化... 利用华北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夏季降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华北夏季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8a、18a周期,东亚夏季风变化18a、28a周期性比较明显,二者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但华北夏季降水变化和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周期不完全一致.华北夏季降水量变化在60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东亚夏季风变化在70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华北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变化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强夏季风年,华北夏季降水一般偏多,弱夏季风年,华北夏季降水一般偏少,但又不完全一致.东亚夏季风减弱是造成华北夏季降水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华北夏季降水减少还与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在地面上,青臧高原地区、华北地区气温下降造成华北低压系统活动减少,不利于降水.在850 hPa层上,东亚中纬度的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南部的偏东风、西北部的西南风异常减弱,使得西南气流输送水汽很多难以到达30°N以北的地区,而副热带高压西部外围偏东南、偏南气流输送到华北地区的水汽也大量减少,水汽不足造成华北夏季降水偏少.在500 hPa高度场上,80年代欧亚遥相关型表现与50年代相反,变为欧洲(+)、乌拉尔山(-)、中亚(+)形势,这种环流使得乌拉尔山高压脊减弱,贝加尔湖至青藏高原高空槽变浅,纬向环流表现突出,不利于冷暖空气南北交换.同时在500 hPa气温场上,80年代,西伯利亚至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冷槽明显东移南压到蒙古至华北地区,锋区位于华北以东以南位置,使得华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少,降水也因此减少.华北夏季降水减少是由于东亚夏季风减弱和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东亚夏季风 大气环流异常
下载PDF
20CR再分析资料在东亚夏季风区的质量评估 被引量:6
6
作者 宋丰飞 周天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07-1222,共16页
本文利用NCEP1和ERA40再分析资料,并结合观测资料,对最新公布的一套再分析资料——20CR再分析资料在东亚夏季风区的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本文主要是从气候态、年际变率、年代际变化三个方面,来评估20CR再分析资料在东亚夏季风区的质量... 本文利用NCEP1和ERA40再分析资料,并结合观测资料,对最新公布的一套再分析资料——20CR再分析资料在东亚夏季风区的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本文主要是从气候态、年际变率、年代际变化三个方面,来评估20CR再分析资料在东亚夏季风区的质量。结果表明,在气候平均态上,20CR再分析资料基本合理再现了东亚夏季风区的高低层环流场(包括南亚高压、副热带西风急流、近地层风场)以及经向环流圈特征。但相较于NCEP1和ERA40,20CR所刻画的南亚高压偏强,西风急流偏北,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系统性偏高。在年际变率方面,除了NCEP1在1967年之前存在偏差,使其结果和ERA40、20CR不同之外,三套再分析资料刻画的东亚夏季风变率在其它时段高度一致。三套资料在以纬向风为基础的东亚夏季风指数上的一致性,高于以经向风为基础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其中以低层纬向风为基础的东亚夏季风指数的一致性最高。20CR再分析资料可以较好地再现与东亚夏季风相联系的地表气温和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其刻画的地表气温正相关中心位置偏西、强度最强,且在河套平原地区有一个弱的负相关中心,而其描述的降水在孟加拉湾和长江流域较之另外两套再分析资料更接近观测结果,在热带地区和海上却反之。在年代际变化方面,20CR再分析资料未能合理再现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现象,这也体现在不能合理再现青藏高原下游年代际变冷和"南涝北旱"降水型上,这主要是因为20CR再分析资料所刻画的东亚地区对流层中上层年代际变冷信号偏弱所致。而在百年时间尺度上,20CR再分析资料所刻画的东亚夏季风变化与观测较为一致;20CR再分析资料可以合理再现出东亚夏季风区1920年代前的显著冷期和1990年代之后的迅速增暖期,但对1920~1950年代相对暖期和1950~1980年代相对冷期的再现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CR 再分析资料 东亚夏季风 气候态 年际变率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与夏季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黄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62-70,共9页
利用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IEAP,研究了该指数对东亚地区夏季气候要素的描述能力及其与中、日、韩三国的气候要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东亚地区的夏季气候要素场的变化.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 大气遥相关 年际变化 旱涝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春季Hadley环流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年际对应关系的多模式预估
8
作者 周波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17-3526,共10页
观测事实揭示,春季Hadley环流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具有密切联系.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春季Hadley环流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这种年际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针对该问题,本文在评估的基础上选取五个气候模式,分析了... 观测事实揭示,春季Hadley环流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具有密切联系.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春季Hadley环流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这种年际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针对该问题,本文在评估的基础上选取五个气候模式,分析了A1B排放情景下春季北半球Hadley环流年际变率的未来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关系.多模式集合(MME)预估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与20世纪末期(1970—1999年)相比,到21世纪末期(2070—2099年),春季北半球Hadley环流的年际变率强度将减弱,减弱幅度达32%.随着春季Hadley环流年际变率的减弱,其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夏季风强度的联系将变弱.MME模拟结果还显示,春季Hadley环流与夏季东亚西风急流和降水的关系也降低,但各单个模式间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环流 东亚夏季风环流 年际变率 预估
下载PDF
东亚冬夏季风关系在1970s末的年代际转变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明聪 李栋梁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9-338,共10页
利用NCEP/NCAR和Hadley中心的大气与海洋再分析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亚冬、夏季风指数,采用滑动相关和线性回归等方法,主要讨论了受ENSO影响的东亚冬季风分量和后期夏季风之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并分析了二者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结... 利用NCEP/NCAR和Hadley中心的大气与海洋再分析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亚冬、夏季风指数,采用滑动相关和线性回归等方法,主要讨论了受ENSO影响的东亚冬季风分量和后期夏季风之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并分析了二者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1965—1979年,受ENSO影响的冬季风与后期夏季风强度的对应关系并不明显。在1980—2004年,受ENSO影响的冬季风强,对应后期的夏季风偏弱,弱冬季风对应的后期夏季风偏强。当受ENSO影响的冬季风较强时,冬季在对流层低层西北太平洋出现了异常气旋并可以维持到次年夏季,低纬地区位势高度偏低,削弱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气旋西部的偏北气流阻碍了西南风的北进,导致夏季风偏弱。海表温度异常在1980年前后春、夏季不同的分布型可以解释环流在不同时段内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东亚夏季风 相关关系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与澳洲冬季风强弱互补变化联系及其异常环流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蔚 管兆勇 杨华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34-844,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海温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等,通过亚澳季风联合指数挑选异常年份,对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强度反相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东亚夏季风偏强、澳洲冬季风偏弱时,南北半球中低纬地区都出现了复...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海温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等,通过亚澳季风联合指数挑选异常年份,对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强度反相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东亚夏季风偏强、澳洲冬季风偏弱时,南北半球中低纬地区都出现了复杂的异常环流系统。在热带地区对流层低层,西北太平洋为异常反气旋式环流系统所控制,与南太平洋赤道辐合带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在赤道地区发生耦合,形成赤道异常东风,而在南北印度洋上则存在两个异常气旋式环流系统。在这两对异常环流之间的海洋性大陆地区,出现赤道以南为反气旋环流而赤道以北为气旋式环流。在东亚季风区,东南沿海的东侧海洋上存在反气旋异常,中国东南地区受异常反气旋西南侧的东南风影响。此外,澳洲北部受异常西风影响。这就形成了东亚夏季风偏强、澳洲冬季风偏弱的情形,从而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活动出现了强弱互补的变化特征。当东亚夏季风偏弱、澳洲冬季风偏强时,南北半球的环流特征则出现与上述相反的环流特征。总体而言,当东亚夏季风偏强、澳洲冬季风偏弱时,东亚—澳洲季风区在南北半球呈现出不同的气候异常分布特征,即北半球降水北少南多、气温北高南低,南半球降水西多东少、气温西高东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澳洲冬季风 强弱互补 环流特征 北半球夏季
下载PDF
清江流域水热关系与东亚夏季风的联系
11
作者 何源 李双林 胡超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7-694,共18页
降水(P)与气温(T)之间的关系,即水热关系(PTR),在夏季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干旱—高温热浪(或洪涝多雨—凉夏)极端气候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三峡库区内的清江流域,存在发育良好的洞穴,其沉积物中碳氧同位素序列长,可一定程度代表降水或气温... 降水(P)与气温(T)之间的关系,即水热关系(PTR),在夏季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干旱—高温热浪(或洪涝多雨—凉夏)极端气候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三峡库区内的清江流域,存在发育良好的洞穴,其沉积物中碳氧同位素序列长,可一定程度代表降水或气温信息,存在构造长序列PTR指标的可能性。从现代器测与再分析记录出发,研究清江流域PTR的演变特征和成因,可为利用石笋碳氧同位素构造PTR代用指标提供一些物理基础和启发。本文利用清江流域6个站(巴东、建始、利川、恩施、五峰、宜昌)1960~2016年逐日气温与降水观测资料及NCEP耦合预报模式再分析(CFSR)、日本气象厅55年再分析(JRA55)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ERA-interim)等3套资料,分析了清江流域PTR季节性差异、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联系。结果表明:1)PTR有明显季节性差异,夏季为显著负相关,其他季节不明显;2)夏季PTR存在明显年代际变化,表现出20~25年准周期振荡特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1965~1976年和1993~2011年期间水热相关不显著,而1977~1992年为显著负相关,即分别在1974年、1986年、1992年发生了年代际转折;3)夏季PTR年代际变化和东亚夏季风强度有一定的联系。在水热显著负相关时段(1977~1992年),夏季风偏弱;PTR不显著时段(1965~1976年和1993~2011年),夏季风偏强;4)机制上,夏季风减弱,南北方气流交汇位置靠南,清江流域水汽增加,上升运动增强,云量与降水增加,导致地表热通量减少,地面气温下降,PTR为显著负相关。夏季风增强时,南北气流交汇区北移,清江流域水汽减少,下沉运动增强,导致云量减少而地表热通量增加,使得气温上升,进一步使气温垂直递减率增加,降水效率对降水贡献为正,表明气温上升利于降水增加,同时云量/降水对气温的影响减弱,但并未消失,使得PTR不显著。5)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PDO)对清江流域夏季PTR起着一定的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关系 清江流域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