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ablishment of a Functional Cell Line Expressing both Subunits of H1a and H2c of Human Hepatocyte Surface Molecule ASGPR
1
作者 胡斌 杨燕 +8 位作者 刘嘉 马智勇 黄红平 刘慎沛 余源 郝友华 王宝菊 陆蒙吉 杨东亮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0年第5期556-561,共6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a new split variant of human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ASGPR H1b) on ASGPR ligands’ binding ability, we established a functional cell line which expresses ASGPR.The full lengths ...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a new split variant of human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ASGPR H1b) on ASGPR ligands’ binding ability, we established a functional cell line which expresses ASGPR.The full lengths of ASGPRH1a and H2c fragments from human liver were amplified by reverse transcript PCR (RT-PCR) and inserted into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IRES2EFP, pCDNA3.1 (Zeo+) respectively.The recombinants were cotransfected into HeLa cells.After selection by using Neocin and Zeocin, a stably transfected cell line was established, which was designated 4-1-6.The transcription and expression of ASGPRH1a and H2c in 4-1-6 were confirmed by RT-PCR, Western blotting and immunofluorescence.The endocytosis function of the artificial "ASGPR" on the surface of 4-1-6 was tested by FACS.It was found that the cell line 4-1-6 could bind ASGPR natural ligand molecular asialo-orosomucoid (ASOR).After the eukaryotic plasmid H1b/pCDNA3.1 (neo) was transfected into cell line 4-1-6, H1b did not down-regulate the ligand binding ability of ASGPR.The eu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H1b/pcDNA3.1 (neo) and H2c/pcDNA3.1 (neo) were co-transfected transiently into Hela cell.Neither single H1b nor H1b and H2c could bind ASOR.In conclusion, a functional cell line of human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ASGPR) which expresses both H1a and H2c stably was established.The new split variant H1b has no effect on ASGPR binding to ASOR.ASGPRH1b alone can’t bind to ASOR, it yet can’t form functional complex with ASGPRH2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GPR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function cell line split variant
下载PDF
稳定表达乙型肝炎病毒G145R变异表面抗原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9
2
作者 田拥军 覃莉 +5 位作者 张正茂 李磊 雷延昌 喻植群 赵西平 杨东亮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5年第6期574-577,共4页
构建可以在真核细胞表达G145R HBsAg的重组质粒PCI-HBs145。用此质粒转染Hela细胞,经克隆化培养 以及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G145R HBsAg的细胞系。ELISA检测表明表达G145R HBsAg与野生型HBsAg 在免疫反应性上有较大的差异。生物学性状... 构建可以在真核细胞表达G145R HBsAg的重组质粒PCI-HBs145。用此质粒转染Hela细胞,经克隆化培养 以及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G145R HBsAg的细胞系。ELISA检测表明表达G145R HBsAg与野生型HBsAg 在免疫反应性上有较大的差异。生物学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稳定表达G145R HBsAg的2A8细胞纯度好,遗传性状 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 变异 转基因细胞系
下载PDF
普通小麦抗赤霉变异细胞系的离体筛选及其再生系抗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权军利 陈耀锋 +3 位作者 李春莲 韩德俊 余玲 任慧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76,共5页
通过禾谷镰刀菌毒素胁迫下的幼胚直接筛选、愈伤组织筛选、一步筛选和多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 从普通小麦千斤早和小偃22中筛选出了抗镰刀菌毒素变异细胞系,比较分析了不同筛选方法在不同筛选程序上的筛选效果,研究了再生株系R0代的抗赤... 通过禾谷镰刀菌毒素胁迫下的幼胚直接筛选、愈伤组织筛选、一步筛选和多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 从普通小麦千斤早和小偃22中筛选出了抗镰刀菌毒素变异细胞系,比较分析了不同筛选方法在不同筛选程序上的筛选效果,研究了再生株系R0代的抗赤霉特性。结果表明,利用毒素胁迫对优良品种进行抗赤霉细胞工程定向改良是有效可行的,可获得抗病性显著提高的变异株系;利用幼胚直接多步筛选,在高毒素质量浓度上获得抗性植株的比例和抗性提高的幅度均较从愈伤组织筛选和低毒素质量浓度上获得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禾谷镰刀菌毒素 离体筛选 抗毒素变异细胞系 再生植株
下载PDF
盐对葡萄愈伤组织生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霍丽云 于惠敏 鲍雪珍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0-13,共4页
以NaCl作选择压力 ,将长期继代培养的葡萄愈伤组织经正选择方法筛选出耐 0 .75 %NaCl的变异细胞系 ,并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发现耐盐细胞系对逆境的忍受能力远高于对照系 .而且变异系细胞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系 ,是对... 以NaCl作选择压力 ,将长期继代培养的葡萄愈伤组织经正选择方法筛选出耐 0 .75 %NaCl的变异细胞系 ,并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发现耐盐细胞系对逆境的忍受能力远高于对照系 .而且变异系细胞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系 ,是对照系的 4 .2 6倍 ,游离氨基酸的总量是对照系的 1.2倍 .在盐压下 ,耐盐细胞系的K+ 含量总是高于对照系 ,而Na+ 含量则低于对照系 ,同时维持着较高的K+ /Na+ 比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愈伤组织 生理变化 葡萄 耐盐性 筛选 耐盐细胞 氯化钠
下载PDF
小麦禾谷镰刀菌毒素抗性系的筛选及抗性特性 被引量:4
5
作者 傅雪琳 何平 朱庆麟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6-20,共5页
以稳定生长的小麦(抗盐03×No18)F1花药愈伤组织为材料,小麦强致病禾谷镰刀菌的粗毒素为选择剂,进行抗毒素变异细胞系的离体筛选。结果从多步正筛选系统和一步正筛选系统分别获得抗性变异细胞系KNr-a和KNr-b... 以稳定生长的小麦(抗盐03×No18)F1花药愈伤组织为材料,小麦强致病禾谷镰刀菌的粗毒素为选择剂,进行抗毒素变异细胞系的离体筛选。结果从多步正筛选系统和一步正筛选系统分别获得抗性变异细胞系KNr-a和KNr-b.抗性系的毒素抗性具有显著提高,且其细胞膜透性、硝酸还原酶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游离氨基酸组成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病育种 禾谷镰刀菌 抗性特性
下载PDF
葡萄抗羟脯氨酸变异细胞系和抗盐变异细胞系的生化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霍丽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2期182-185,共4页
对抗HYP和抗盐的葡萄变异细胞系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抗HYP变异系细胞的脯氨酸含量是抗盐变异系的 2 .86倍 .在盐胁迫下 ,抗HYP变异系吸收的K+和Na+含量高于抗盐变异系 ,但二者的K+/Na+比值相近 .抗HYP变异系的耐盐和耐PEG的能力 ,... 对抗HYP和抗盐的葡萄变异细胞系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抗HYP变异系细胞的脯氨酸含量是抗盐变异系的 2 .86倍 .在盐胁迫下 ,抗HYP变异系吸收的K+和Na+含量高于抗盐变异系 ,但二者的K+/Na+比值相近 .抗HYP变异系的耐盐和耐PEG的能力 ,明显比抗盐变异系强 .实验表明在筛选葡萄抗逆变异系过程中 ,以HYP作为选择压力更为适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抗盐变异细胞系 抗HYP变异细胞系 生化特性
下载PDF
苜蓿乙硫氨酸抗性变异细胞系的筛选及特性分析
7
作者 王鸣刚 李武兴 +1 位作者 陈曦 陈睦传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86-692,共7页
用经返地卫星搭载诱变处理的豆科牧草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 .)干种子种植后长出的花序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以 L -乙硫氨酸为筛选剂 ,通过多步正筛选途径获得了苜蓿乙硫氨酸抗性细胞系 MEr B.MEr B在脱离选择压 9个月后 ,其对... 用经返地卫星搭载诱变处理的豆科牧草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 .)干种子种植后长出的花序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以 L -乙硫氨酸为筛选剂 ,通过多步正筛选途径获得了苜蓿乙硫氨酸抗性细胞系 MEr B.MEr B在脱离选择压 9个月后 ,其对 L-乙硫氨酸的抗性 I50 (生长量半抑制时的 L-乙硫氨酸浓度 )比野生型高 14.2倍 ,表明抗性系抗性表达稳定 .抗性系还表现出对 DL-甲硫氨酸的交叉抗性和对天冬氨酸族其它几种氨基酸的抗性 .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表明甲硫氨酸含量明显增加 .MEr B抗性系过氧化物同功酶 (POD)和酯酶同工酶谱带 (EST)与野生型有显著差异 ,表明抗性系可能发生了基因变化并产生相应的基因产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乙硫氨酸 变异细胞系 筛选 豆科牧草
下载PDF
胡萝卜抗HgCl_2变异细胞系的筛选
8
作者 傅雪琳 何平 朱庆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0-52,共3页
利用胡萝卜下胚轴愈伤组织 ,以HgCl2 为选择剂 ,通过多步正筛选法 ,获得了抗性变异细胞系 .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在不同HgCl2 浓度的培养基上 ,抗性系的愈伤组织存活率和鲜质量增殖率均明显高过亲本系 ,抗性系的细胞膜透性也发生了变化 .... 利用胡萝卜下胚轴愈伤组织 ,以HgCl2 为选择剂 ,通过多步正筛选法 ,获得了抗性变异细胞系 .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在不同HgCl2 浓度的培养基上 ,抗性系的愈伤组织存活率和鲜质量增殖率均明显高过亲本系 ,抗性系的细胞膜透性也发生了变化 .对抗性系和亲本系愈伤组织进行再分化的结果表明 ,在连续 3~ 4代的分化培养之后 ,愈伤组织都能再生绿苗 .提出了该项研究在预防和治理重金属污染方面的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 抗性变异细胞系 重金属污染
下载PDF
群众杨39无性系耐盐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体细胞变异体完整植株的诱导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绮纹 张望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95-401,共7页
本试验以群众杨39号为试材,通过耐盐胁迫悬浮培养建立耐盐悬浮细胞系,经愈伤组织成功培育出耐NaCl3.0‰~3.5‰的群众杨体细胞变异体的完整植株。实验表明,MS培养基附加0.45mg/L2,4-D、0.3mg/LN... 本试验以群众杨39号为试材,通过耐盐胁迫悬浮培养建立耐盐悬浮细胞系,经愈伤组织成功培育出耐NaCl3.0‰~3.5‰的群众杨体细胞变异体的完整植株。实验表明,MS培养基附加0.45mg/L2,4-D、0.3mg/LNAA和01mg/LKinetine的M4培养基能较好地获得松脆、易分散的愈伤组织。液体以MS培养基只附加0.5mg/L2,4-D的LM3为最好,附加氨基酸有益于悬浮细胞的正常生长。还对悬浮培养细胞的有关参数进行了测定。耐盐悬浮细胞培养实验结果表明NaCl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并随着NaCl升高而加强。对获得的耐3‰~6‰各水平NaCl悬浮细胞经高密度植板,都能形成愈伤组织。耐盐愈伤组织诱导只获得耐3‰~4‰NaCl的不定芽,高于4‰NaCl未能诱导出不定芽,说明高浓度NaCl对芽组织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定根分化对NaCl反应非常敏感,只在耐3‰和3.5‰NaCl浓度培养基诱导出不定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扬39 耐盐细胞 悬浮培养 变异体植株
下载PDF
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mCD44v6的构建和鉴定
10
作者 许铁峰 夏立平 +2 位作者 陈兴 阎瑾琦 于继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11-1113,共3页
目的构建含人/鼠嵌合粘附分子CD44拼接变异体6(chimeric human and mouse CD44 splice variant 6,h/mCD44v6)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mCD44v6,并进行表达。方法通过PCR扩增h/mCD44v6的全基因cDNA,将扩增的cDNA克隆至PGM-Teasy,... 目的构建含人/鼠嵌合粘附分子CD44拼接变异体6(chimeric human and mouse CD44 splice variant 6,h/mCD44v6)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mCD44v6,并进行表达。方法通过PCR扩增h/mCD44v6的全基因cDNA,将扩增的cDNA克隆至PGM-Teasy,测序后插入pcD-NA3.1(+)真核表达质粒,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mCD44v6,经限制内切酶酶切分析及测序鉴定后,用脂质体转染B16细胞,通过RT-PCR扩增出B16/pcDNA3.1(+)-h/mCD44v6细胞株中h/mCD44v6全段基因cDNA。结果经4轮PCR,成功扩增出h/mCD44v6的cD-NA全长基因,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mCD44v6,通过RT-PCR方法证实该质粒能在B16真核细胞中正确表达;建立了稳定的细胞株B16/pcDNA3.1(+)-h/mCD44v6。结论成功克隆和构建了h/mCD44v6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mCD44v6,为进一步研究h/mCD44v6的新功能和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附分子CD44拼接变异体6 质粒 真核表达 细胞株 基因 克隆
下载PDF
苜蓿乙硫氨酸抗性变异细胞系的筛选
11
作者 李武兴 王鸣刚 +1 位作者 陈曦 贾敬芬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0-146,共7页
用经返地卫星搭载诱变处理的豆科牧草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 .)干种子种植后长出的花序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以 L -乙硫氨酸为筛选剂 ,通过多步正筛选途径获得了苜蓿乙硫氨酸抗性细胞系 MEr B.MEr B在脱离选择压力 9个月后 ,其... 用经返地卫星搭载诱变处理的豆科牧草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 .)干种子种植后长出的花序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以 L -乙硫氨酸为筛选剂 ,通过多步正筛选途径获得了苜蓿乙硫氨酸抗性细胞系 MEr B.MEr B在脱离选择压力 9个月后 ,其对 L-乙硫氨酸的抗性 I50 (生长量半抑制时的 L-乙硫氨酸浓度 )比野生型高 14.2倍 ,表明抗性系抗性表达稳定 .抗性系还表现出对 DL-甲硫氨酸的交叉抗性和对天冬氨酸族其它几种氨基酸的抗性 .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表明甲硫氨酸含量明显增加 .MEr B抗性系过氧化物同功酶 (POD)和酯酶同工酶谱带 (EST)与野生型有显著差异 ,表明抗性系可能发生了基因变化并产生相应的基因产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紫花苜蓿 乙硫氨酸 筛选 抗性变异细胞系
下载PDF
过表达RSK4m1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郇雪洁 姬逸男 +3 位作者 杨宁 伍越 朱玲钰 杨华伟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探讨过表达p90核糖体S6蛋白激酶4变异体1(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 4 variant 1,RSK4m1)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负载RSK4m1慢病毒在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稳定过表达RSK4m1。以MDA-MB-231亲本... 目的探讨过表达p90核糖体S6蛋白激酶4变异体1(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 4 variant 1,RSK4m1)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负载RSK4m1慢病毒在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稳定过表达RSK4m1。以MDA-MB-231亲本细胞为空白对照组(Con组)、转染空载病毒的MDA-MB-231细胞为阴性对照组(Mock组)、转染过表达RSK4m1的MDA-MB-231细胞为实验组(OE组)。采用qRT-PCR和Westen Blot法检测各组RSK4m1mRNA及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OE组中RSK4m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Con组及Mock组(P<0.05)。CCK-8实验显示,24 h、48 h、72 h和96 h时OE组细胞增殖均低于Mock组和Con组(P<0.05);细胞划痕实验显示,细胞培养24 h后,OE组细胞迁移率显著低于Con组和Mock组[(14.53±0.64)%vs(25.67±2.44)%、(24.47±2.25)%,P<0.05]。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显示,OE组细胞侵袭能力显著低于Con组和Mock组[(35.00±5.57)个vs(66.70±5.86)个、(58.67±4.16)个,P<0.05]。结论过表达RSK4m1可显著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为RSK4m1可能成为乳腺癌的治疗新靶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人乳腺癌细胞株 RSK4m1 增殖 侵袭 迁移
下载PDF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10p11.21遗传位点敲除的单克隆细胞系的建立
13
作者 张四鹏 李津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372-377,共6页
目的:建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10p11.21遗传位点敲除的单克隆细胞系。方法:首先利用自身免疫病致病变异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精细定位平台鉴定10p11.21遗传位点可能的因果变异;通过全表型组关联研究(PheWAS)数据库确定这一位点的因果变异与其... 目的:建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10p11.21遗传位点敲除的单克隆细胞系。方法:首先利用自身免疫病致病变异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精细定位平台鉴定10p11.21遗传位点可能的因果变异;通过全表型组关联研究(PheWAS)数据库确定这一位点的因果变异与其他疾病的相关性;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来验证候选因果变异是否具有转录调控功能;利用CRISPR/Cas9技术将因果变异所在基因组区域进行敲除。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显示10p11.21遗传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7100025的PICS值为0.7057,可能是这一位点的因果变异;PheWAS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rs7100025与多种免疫疾病具有显著相关性;rs7100025具有调控基因转录的功能,正向插入包含G等位基因和A等位基因的rs7100025序列可以提高荧光素酶表达水平,并且G等位基因相较于A等位基因效果更加明显;成功设计构建了删除rs7100025所在基因组区域的guide RNA质粒,并在Jurkat细胞系中将rs7100025位点进行敲除。筛选得到的单克隆细胞系的基因型在Sanger测序中得以验证。结论:精细定位幼年特发性关节炎10p11.21遗传位点可能的因果变异rs7100025(PICS值为0.7057),并成功建立这一变异敲除的单克隆Jurkat细胞系,敲除的片段大小为456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因果变异的精细定位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基因编辑 单克隆细胞系
下载PDF
非编码长链RNA PVT1和miR-424拮抗调控宫颈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波 孟兰霞 +1 位作者 朱凤雯 董玉金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062-1067,1086,共7页
目的 探讨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侵袭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浆细胞瘤变体异位基因1(PVT1)对miR-424的调控作用,揭示LncRNA PVT1在宫颈癌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宫颈癌组织和癌... 目的 探讨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侵袭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浆细胞瘤变体异位基因1(PVT1)对miR-424的调控作用,揭示LncRNA PVT1在宫颈癌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宫颈癌组织和癌旁组织miR-424表达,分别用miR-424 inhibitor、miR-424 mimics和PVT1 siRNA共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实验组细胞采用miR-424 inhibitor和PVT1 siRNA共转染,对照组细胞采用miR-424 mimics和PVT1 siRNA共转染,转染非靶向序列质粒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采用细胞计数盒8(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及生长能力变化,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结果 宫颈癌组织和癌旁组织miR-424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39±0.022和0.092±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P=0.032。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宫颈癌组织中PVT1与miR-424成负相关,R~2=0.587,P=0.047。对照组宫颈癌细胞的增殖、生长能力降低,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增强(F=82.281,P=0.021),克隆形成能力增强,t=4.57,P=0.040。对照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差异倍数分别为实验组的0.55±0.16和0.48±0.08,提示实验组细胞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增强,F=29.361,P=0.038。结论 抑制miR-424表达可以恢复PVT1 siRNA导致的宫颈癌细胞HeLa增殖及侵袭抑制作用,PVT1可能通过沉默miR-424表达在宫颈癌进程中发挥促癌作用。这可能为宫颈癌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瘤变体异位基因1 miR-424 SIRNA 宫颈癌 HELA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