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对象”叙事——中国当代艺术的逻辑起点探索
1
作者 蒋永青 叶徽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主流的“社会学”叙事隐含着艺术身份缺失的内在焦虑,摆脱这一焦虑的出路在于探索艺术特质的视野领域,这一领域的困难,在于如何超越符号学二元论的语言模式。论文以一位画家作品为例,分析这位画家超越符号学语言模式的...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主流的“社会学”叙事隐含着艺术身份缺失的内在焦虑,摆脱这一焦虑的出路在于探索艺术特质的视野领域,这一领域的困难,在于如何超越符号学二元论的语言模式。论文以一位画家作品为例,分析这位画家超越符号学语言模式的艺术特质探索。这一探索显示,中国当代艺术寻觅的“近处”,不在于符号学模式中社会学问题的“近距离”叙事,而在于这种社会问题内部的物性敞开与建构。其中,“非对象”而不隔的历史性空间敞开的“甚真”之域,可以追溯至当代西方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与中国艺术精神的“气韵生动”视域。在这一意义上,这位画家的探索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特质寻觅提供了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身份 “非对象”空间 广袤之近处
下载PDF
“从朦胧中来,到朦胧中去”——从《牧神午后》看德彪西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45-147,共3页
德彪西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打破传统音乐的惯用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和技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从而揭开了近现代音乐运动的序幕。本文从他第一部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牧神午后》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总结... 德彪西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打破传统音乐的惯用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和技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从而揭开了近现代音乐运动的序幕。本文从他第一部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牧神午后》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总结了德彪西的音乐艺术特征,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神午后》 德彪西 法国 印象主义 艺术风格
下载PDF
回眸美丽辉煌之瞬间——也谈朦胧诗
3
作者 吕豪爽 《天中学刊》 2003年第6期66-68,共3页
朦胧诗诗人以自己个性化的文本显示了思维领域中存在的英雄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困惑;用自己独特的创作实践为整合传统诗艺与现代诗艺寻找着可能。他们在价值观与艺术观上的最后选择使朦胧诗由短暂的历史瞬间演绎成为永恒的意义使者。
关键词 朦胧诗 思维 艺术 意义
下载PDF
关于“艺术终结”的思考 被引量:3
4
作者 刁杰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77-79,94,共4页
黑格尔根据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了艺术终结的理论,丹托承接这一观点提出了"我们已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对艺术不断自我革命的需求现已消失"的观念,文章通过进一步对于现代艺术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艺术只是进入迷茫期... 黑格尔根据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了艺术终结的理论,丹托承接这一观点提出了"我们已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对艺术不断自我革命的需求现已消失"的观念,文章通过进一步对于现代艺术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艺术只是进入迷茫期而并非消亡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终结 黑格尔 阿瑟·丹托 现代艺术 艺术的迷茫期
下载PDF
济南皮影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探究
5
作者 徐薇薇 李民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47期32-34,共3页
中国的皮影艺术,历史悠久,蕴含丰富,为融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独特的表演形式。济南皮影是中国皮影艺术中的一个独特分支。基于新课程标准,将济南皮影艺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皮影艺... 中国的皮影艺术,历史悠久,蕴含丰富,为融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独特的表演形式。济南皮影是中国皮影艺术中的一个独特分支。基于新课程标准,将济南皮影艺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皮影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皮影艺术,既是对民间皮影艺术的有效保护、传承与创新,也是有效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皮影 小学美术课堂 资源开发
下载PDF
大舞美观念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曹林 《演艺科技》 2017年第4期50-52,共3页
"大舞美"观念给艺术创作理念带来了深刻变化。设计师们应该用"大舞美"观念来思考戏剧舞台,要以创意为引领,平衡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把握好二者的节奏,使双方相互融合,形成良性互动。
关键词 大舞美 舞台美术 演艺技术 人才培养
下载PDF
The Great Gatsby — The Lost Generation
7
作者 周亮 《海外英语》 2020年第11期225-226,共2页
The Great Gatsby is a story about the romance between Gatsby and Daisy in the jazz era,when love was doomed to be imperfect,and it was destined to finish his tragedy from the beginning.Because Gatsby's own diligen... The Great Gatsby is a story about the romance between Gatsby and Daisy in the jazz era,when love was doomed to be imperfect,and it was destined to finish his tragedy from the beginning.Because Gatsby's own diligent and effort could not change his own background,and the upper class could not approve him a little.Even Daisy liked him just because he was rich,and all of this disappeared when the truth was revealed.Gatsby in the end did get her true love.It also indirectly explains the author's view that the American Dream is a dream after all.Those who believe in the American dream only prove the absurdity of the American dream with a life time of struggle.In such an era,the lost generation has a deep sense of negation to society,life and even themsel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American dream broken vast and hazy LOVE
下载PDF
追求情绪的朦胧美——析30年代“现代诗派”创作的艺术支点
8
作者 金秋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23-26,共4页
30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派 ,以追求情绪的朦胧美为其创作的艺术支点。一方面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 ,注重隐喻、意象、象征、暗示 ;另一方面又深受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熏陶和影响 ,追求意趣、韵味、淡远、蕴藉等 ,从而形成了一种中国化的... 30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派 ,以追求情绪的朦胧美为其创作的艺术支点。一方面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 ,注重隐喻、意象、象征、暗示 ;另一方面又深受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熏陶和影响 ,追求意趣、韵味、淡远、蕴藉等 ,从而形成了一种中国化的“现代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美 现代诗派 追求 西方现代主义 创作 中国古典诗歌 现代情绪 熏陶 支点 中国现代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