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骨注射液对实验性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彭锐 程杰 邹阳 《中国中医急症》 2007年第9期1109-1110,共2页
目的探讨生骨注射液对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SD大鼠胫骨干骨折愈合模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骨折断端注射等量生骨注射液和生理盐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两组... 目的探讨生骨注射液对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SD大鼠胫骨干骨折愈合模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骨折断端注射等量生骨注射液和生理盐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两组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阶段骨痂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生骨注射液组骨痂组织中VEGF表达量及阳性定位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生骨注射液能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在骨痂组织中的表达,这可能是生骨注射液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骨注射液 骨折愈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烧伤后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被引量:13
2
作者 沈锐 利天增 +4 位作者 祁少海 李叶扬 谢举临 徐盈斌 赵继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2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烧伤创面肉芽组织和烧伤后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中的动态变化 ,探讨VEGF在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作用。方法选择临床手术切除的新鲜烧伤创面肉芽及各个时期的增生性瘢痕 ,制成匀浆液 ,应...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烧伤创面肉芽组织和烧伤后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中的动态变化 ,探讨VEGF在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作用。方法选择临床手术切除的新鲜烧伤创面肉芽及各个时期的增生性瘢痕 ,制成匀浆液 ,应用ELISA方法检测匀浆液中VEGF的变化。结果VEGF可在烧伤创面肉芽组织中有一定的表达 ,随着增生性瘢痕的发展 ,其表达量进一步增加 ,在 4— 6个月的增生性瘢痕中 ,表达量达到峰值。瘢痕成熟后 ,VEGF的组织表达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组织匀浆液 表达
下载PDF
沙利度胺增强X射线对胶质瘤U251细胞辐射敏感性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于静萍 孙美玲 +5 位作者 孙苏平 尹小祥 刘海燕 张昊文 冯爽 刘芬菊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6期368-372,共5页
为探讨沙利度胺增强X射线对胶质瘤U251细胞DNA合成抑制及增强辐射敏感性的作用机制,采用甲基噻唑基四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沙利度胺对胶质瘤U25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H3-胸腺嘧啶(H3-Thymidine,H3-TdR)掺入法研... 为探讨沙利度胺增强X射线对胶质瘤U251细胞DNA合成抑制及增强辐射敏感性的作用机制,采用甲基噻唑基四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沙利度胺对胶质瘤U25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H3-胸腺嘧啶(H3-Thymidine,H3-TdR)掺入法研究沙利度胺单用及联合X射线对U251细胞DNA合成抑制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RT-PCR)检测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VEGF)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析VEGF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沙利度胺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高和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加。沙利度胺抑制U251细胞DNA合成,联合X射线照射后,具有协同作用;沙利度胺可以抑制VEGFmRNA的表达,随着沙利度胺浓度的增加,表达量减少,联合X线照射,减少更明显;低剂量辐射在24 h内可以诱导VEGF蛋白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减少。实验证明沙利度胺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属低细胞毒性药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胶质瘤U251细胞 DNA合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丹参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夏荣龙 刘青光 潘承恩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研究丹参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型肝癌发展的影响。方法SD大鼠肝门部肝实质种植Walker-256癌株瘤块,建立恶性梗阻性黄疸模型。将模型鼠分成4组:生理盐水组(n=24)、肌苷+VC组(n=40)、丹参组(n=40)及5-FU组(n=40)。通过腹腔内分别注射生... 目的研究丹参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型肝癌发展的影响。方法SD大鼠肝门部肝实质种植Walker-256癌株瘤块,建立恶性梗阻性黄疸模型。将模型鼠分成4组:生理盐水组(n=24)、肌苷+VC组(n=40)、丹参组(n=40)及5-FU组(n=40)。通过腹腔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肌苷+VC、丹参及5-FU,观察肝功、肝组织形态学及肝癌、癌周、临近肝叶及肺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丹参组对肝功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和5-FU组(P<0.01),而与肌苷+V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丹参组对梗阻性黄疸所致的组织形态学损害产生保护作用。②丹参组抑癌率和抑转移率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肌苷+VC组(P<0.01);而与5-FU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丹参组肝癌、癌周、临近肝组织及肺组织中PCNA、VEGF、ICAM-1的表达均低于肌苷+VC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与5-FU组比较,PCNA和VEGF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ICAM-1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肝脏损害有保护作用,而且通过抑制肝癌细胞增殖、阻碍肿瘤血管的形成及防止肝内外转移等机制而表现出抗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Walker-256肝癌株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丹参
下载PDF
辐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小雅 金慰芳 +2 位作者 高建军 周轶 盛辉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11-114,共4页
为观察大鼠局部大剂量辐射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以137Csγ射线对大鼠股骨头部位局部照射,吸收剂量为30Gy,剂量率为0.83Gy/min,照后两周取股骨头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培养,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绘... 为观察大鼠局部大剂量辐射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以137Csγ射线对大鼠股骨头部位局部照射,吸收剂量为30Gy,剂量率为0.83Gy/min,照后两周取股骨头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培养,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绘制生长曲线及进行集落计数,RT-PCR检测Cbf-α1,PPAR-γ,VEGF-a和KDR的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剂量辐射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集落形成数目减少;Cbf-α1,PPAR-γ,VEGF-a和KDR的表达均降低,其中Cbf-α1,PPAR-γ,VEGF-a表达降低幅度分别达18.98%,9.46%和57.3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故体外大剂量局部辐射明显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核结合因子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体外局部大剂量辐射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小雅 金慰芳 +1 位作者 高建军 周轶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69-773,共5页
介绍了30 Gyγ射线局部照射大鼠股骨头部位,观察辐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影响。辐照2周后取股骨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经细胞诱导液诱导后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油红O染色,CD31免疫荧光鉴定,同时RT-PCR检测Cbf-α1、PPAR... 介绍了30 Gyγ射线局部照射大鼠股骨头部位,观察辐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影响。辐照2周后取股骨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经细胞诱导液诱导后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油红O染色,CD31免疫荧光鉴定,同时RT-PCR检测Cbf-α1、PPAR-γ、VEGF-a和KDR的表达。大剂量辐射抑制BMSCs向相关细胞的分化,降低其Cbf-α1、PPAR-γ、VEGF-a和KDR的表达。诱导可促进体外培养BM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照射组Cbf-α1、PPAR-γ、VEGF-a和KDR mRNA水平明显上调,其中PPAR-γ和VEGF-a表达水平接近对照组。体外大剂量辐射抑制BM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内皮细胞分化,给予一定诱导,辐射损伤的BMSCs体外分化能力可以部分恢复,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恢复明显,但其向成熟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化的数目依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核结合因子α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辐射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增利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6,共4页
为研究γ射线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growthfactor,VEGF)的影响,使用不同剂量(0、2.5、5、10Gy)的γ射线全身照射C57BL/6J小鼠。分别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transferpolymerasechainreactio... 为研究γ射线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growthfactor,VEGF)的影响,使用不同剂量(0、2.5、5、10Gy)的γ射线全身照射C57BL/6J小鼠。分别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transfer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法研究了照射后体外培养3、6、10d的骨髓基质细胞中mRNA和培养上清中的VEGF水平。结果发现,对非照射组,随着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其VEGF在基因和蛋白水平都显著升高。受到5Gy或10Gy射线照射后,VEGF随时间变化的总趋势与非照射组相同。在各时间点照射组的VEGF基因表达均高于同时点的非照射组。照射组培养6d上清液中VEGF含量高于同时点的非照射组;而在第10d时,却显著低于同时点的非照射组。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受到照射后培养10d的骨髓基质细胞数已显著低于非照射同时点的细胞数,其培养上清中VEGF的减少与分泌VEGF的总细胞数减少有关。结果说明,5Gy或10Gy射线会引起骨髓基质细胞VEGF的表达增强。这一现象提示VEGF的表达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有利于机体造血的重建。辐射后,小鼠骨髓中VEGF的改变与骨髓基质的损伤、造血恢复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骨髓基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的表达
8
作者 任黔川 庄琳 +1 位作者 徐小蓉 伍宗惠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3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子因子 (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 )在位内膜的表达 ,探讨二种因子与E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收集EM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 38例及正常子宫内膜 37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子因子 (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 )在位内膜的表达 ,探讨二种因子与E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收集EM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 38例及正常子宫内膜 37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VEGF及bFGF在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并用组织学评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半定量统计 ,比较其表达强度。结果 ①VEGF在二组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 ,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在位内膜组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②VEGF在EM患者在位内膜分泌期中的表达强度比增生期明显增强 ,在月经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 ;③bFGF在正常子宫内膜及EM患者在位内膜的增生期和分泌期中均有表达 ,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无周期性变化 ;④VEGF和bFGF在EM患者增生期和分泌期的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VEGF和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均有表达 ,而二者均为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细胞因子 ,从而表明血管生成是EM发生发展中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子宫内膜异位症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Effects of Danshen Injection on the 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 in the SD Rat Model
9
作者 夏荣龙 陈孝平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6年第6期686-689,共4页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Danshen on the growth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SD rats, a model of 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 was established by inoculation of transplanted tumor into the hepatic portal with t...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Danshen on the growth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SD rats, a model of 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 was established by inoculation of transplanted tumor into the hepatic portal with the walker-256 hepatocarcine line, which resulted in the obstruction by the infiltration and metasta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D ra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the rats were treated by 0.9 % NS (n=24, control group), inosine+vitamin C (n=40, InV group), Danshen (n=40, DS group) and 5-FU (n=40, 5-FU group), respectively. The liver function,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the expressions of PCNA, VEGF and ICAM-1 in carcinoma foci, peri-carcinoma tissues, adjacent lobe (left-internal lobe) and lung tissues were observed 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the 4 agent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Danshen on liver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NS and 5-FU (P〈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tective effect was observed between DS group and lnV group (P〉0.05). Danshen also provided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morphological damage of liver caused by obstructive jaundice. The rates of carcinoma-inhibition and metastasis inhibi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S and inosine+vitamin C (P〈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is regard existed between DS group and 5-FU group (P〉0.05). The expressions of PCNA,VEGF and ICAM-1 PCNA, VEGF and ICAM-1 in carcinoma foci, peri-carcinoma tissues, adjacent lobe (left-internal lobe) and lung tissu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nd InV group, with the differences being significant (P〈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DS group and 5-FU group i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PCNA and VEGF (P〉0.05) but ICAM-1 (P〈0.05). It is concluded that Danshen injection not only has protective effects on liver injury caused by obstructive jaundice, but can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and growth of hepatocarcinoma, interfere with the vascularization of tumors, prevent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hepatocarcine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model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vascular endothelia cell growth factor (veg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 (ICAM-1) infiltration and metastasis DANSHEN
下载PDF
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T边缘征与VEGF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白汉林 周翔平 +1 位作者 廖方义 余建群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29-1330,共2页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NSCLC)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水平与其边缘征的关系。资料与方法采用高分辨CT观察47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NSCLC边缘征,同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LSAB法测定癌组织标本的VEGF基因表达水平,并对其相...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NSCLC)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水平与其边缘征的关系。资料与方法采用高分辨CT观察47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NSCLC边缘征,同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LSAB法测定癌组织标本的VEGF基因表达水平,并对其相关性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周围型NSCLC的深分叶征和棘突征与VEGF基因表达水平有关。结论具有深分叶征和棘突征的周围型NSCLC恶性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八珍汤对乳腺癌患者血管生成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程旭锋 刘琦 +3 位作者 刘玲琳 黄建生 吴春宇 赵慧朵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01-904,共4页
目的探讨八珍汤对乳腺癌患者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将9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3组,组术前给予化疗,组术前给予化疗和八珍汤,组术前不干预处理。观察患者的近期疗效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s-VEGF)、治疗后肿瘤... 目的探讨八珍汤对乳腺癌患者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将9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3组,组术前给予化疗,组术前给予化疗和八珍汤,组术前不干预处理。观察患者的近期疗效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s-VEGF)、治疗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肿瘤VEGF蛋白。结果与组比较,组和组均可显著提高近期总有效率(P<0.05),降低进展率(P<0.01);组治疗后s-VEGF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并且低于组(P<0.05);干预前所有患者s-VEGF浓度与肿瘤大小、淋巴转移、TNM分期呈正相关;组MVD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较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s-VEGF与癌组织VEGF、MVD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八珍汤可抑制乳腺癌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珍汤 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异位妊娠中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文霞 李丽娜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2年第12期88-89,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 l growth factor,VEGF)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在异位妊娠患者血清中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收集57例正常早孕孕妇血清(孕龄为5-8周),92...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 l growth factor,VEGF)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在异位妊娠患者血清中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收集57例正常早孕孕妇血清(孕龄为5-8周),92例异位妊娠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分别检测血清VEGF及PAPP-A水平。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同孕龄异位妊娠患者VEGF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别具有显著意义(P<0.05);PAPP-A与同孕龄正常宫内孕比较,在孕龄<7周时差异不明显(P>0.05),≥7周时明显降低,差别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中,血清VEGF和PAPP-A相比,VEGF是更为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 异位妊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