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nside-out vein graft filled with platelet-rich plasma for repair of a short sciatic nerve defect in rats 被引量:6
1
作者 Ji Yeong Kim Woo Joo Jeon +4 位作者 Dong Hwee Kim Im Joo Rhyu Young Hwan Kim Inchan Youn Jong Woong Park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4期1351-1357,共7页
Platelet-rich plasma containing various growth factors can promote nerve regeneration. An inside-out vein graft can substitute nerve autograft to repair short nerve defects.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an inside-out vein ... Platelet-rich plasma containing various growth factors can promote nerve regeneration. An inside-out vein graft can substitute nerve autograft to repair short nerve defects.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an inside-out vein graft filled with platelet-rich plasma shows better effects in the repair of short sciatic nerve defects. In this study, an inside-out vein autograft filled with platelet-rich plasma was used to bridge a 10 mm-long sciatic nerve defect in rats. The sciatic nerve function of rats with an inside-out vein autograft filled with platelet-rich plasma was better improved than that of rats with a simple inside-out vein autograft. At 6 and 8 weeks, the sciatic nerve function of rats with an inside-out vein autograft filled with platelet-rich plasma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rats undergoing nerve autografting. Compared with the sciatic nerve repaired with a simple inside-out vein autograft, 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axons was higher, axon diameter and myelin sheath were greater in the sciatic nerve repaired with an inside-out vein autograft filled with plateletrich plasma and they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sciatic nerve repaired with nerve autograft.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n inside-out vein graft filled with platelet-rich plasma can substitute nerve autograft to repair short sciatic nerve de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sciatic nerve platelet-rich plasma in-side-out vein autografi myelinated axons axon diameter myelin sheath thickness HISTOLOGY sciaticnerve index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皮下“Z”字缝合在心血管疾病大口径鞘管介入术后股静脉穿刺点止血中的应用
2
作者 袁亿里 王忠凯 +1 位作者 郭志福 江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1,共4页
目的评价皮下“Z”字缝合用于大口径鞘管撤除后股静脉穿刺点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3例行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或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心房颤动冷... 目的评价皮下“Z”字缝合用于大口径鞘管撤除后股静脉穿刺点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3例行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或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患者使用外径为16F的鞘管,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使用外径为27F的鞘管。采用信封法按照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通过“8”字缝合(132例)和皮下“Z”字缝合(131例)2种方式对股静脉穿刺点止血,比较两组患者的缝合操作时间、止血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的缝合操作时间、即刻止血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皮下“Z”字缝合组术后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的生理维度得分[(17.8±1.6)分vs(12.7±2.2)分]、心理维度得分[(33.1±2.7)分vs(26.4±3.5)分]及总分[(84.2±3.4)分vs(73.5±5.6)分]均高于“8”字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皮下“Z”字缝合可实现大口径鞘管撤除后股静脉穿刺点的安全和有效止血,且患者的舒适度优于“8”字缝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大口径鞘管介入治疗 股静脉穿刺 皮下“Z”字缝合 止血
下载PDF
“一站式”手工大鞘吸栓清除方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分析
3
作者 刘潇 龙昊 +3 位作者 李修红 宋正伟 唐昊 胡云龙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94-497,509,共5页
目的探讨“一站式”手工大鞘吸栓清除方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一站式”手工大鞘吸栓清除方案治疗,且采用溶栓和抗凝治... 目的探讨“一站式”手工大鞘吸栓清除方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一站式”手工大鞘吸栓清除方案治疗,且采用溶栓和抗凝治疗。评价患者溶栓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情况、静脉通畅情况、治疗前后患肢周径情况,随访6个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结果51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手术时间(105.52±21.34)min,住院时间(5.98±1.46)d。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低于治疗前,患肢膝上20 cm周径和膝下15 cm周径均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51例患者髂静脉和下肢深静脉支架内血流通畅,且均未发生PTS情况。结论“一站式”手工大鞘吸栓清除方案对急性下肢DVT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静脉通畅情况,未发生PTS,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站式”手工大鞘吸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血管外支架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余咏潮 赵学维 +2 位作者 徐志飞 何金 周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9-512,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外支架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中的作用及不同管径材料外支架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动物实验获得外支架干预下的移植静脉及其对照标本,用免疫组化及形态学方法对标本中的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外支架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中的作用及不同管径材料外支架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动物实验获得外支架干预下的移植静脉及其对照标本,用免疫组化及形态学方法对标本中的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滋养血管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支架干预的移植静脉组中膜VEGF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外膜VEGF含量显著增高(P<0.05),中膜PCNA含量显著降低(P<0.05),外膜滋养血管密度显著增高(P<0.05)。结论:血管外支架可有效促进VEGF向外膜聚集,减少其在中膜、内膜聚集,进而促进滋养血管的生长,减少中膜增生,减轻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移植静脉 血管外支架 血管移植物闭塞
下载PDF
玉米叶片主脉及其鞘组织的早期发育和超微结构 被引量:2
5
作者 欧阳学智 谢绍萍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8期695-702,共8页
研究了玉米(ZeamaysL.)叶片中层基本分生组织3个相邻细胞形成主脉原形成层及维管束鞘(BS)的早期发育过程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由3个相邻细胞组成的3细胞单元中,位于中间的细胞发生2次平周分裂,产生1个较小... 研究了玉米(ZeamaysL.)叶片中层基本分生组织3个相邻细胞形成主脉原形成层及维管束鞘(BS)的早期发育过程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由3个相邻细胞组成的3细胞单元中,位于中间的细胞发生2次平周分裂,产生1个较小的和1个较大的细胞,前者分化为近轴端BS细胞前体,后者再发生1次不均等平周分裂产生1个远轴端BS细胞前体和1个原形成层起始细胞;位于两侧的细胞其中有1个也发生1次平周分裂,所产生的2个子细胞与另1个侧向细胞共同构成侧向BS细胞前体。在原生韧皮部启动分化之前,所有原形成层细胞均显示与原形成层起始细胞基本相似的超微结构特征:细胞核大,具电子致密的异染色质;细胞质致密,具丰富的核糖体、原质体和线粒体;细胞壁薄,有许多胞间连丝。通常只有短的粗面内质网和少量小液泡存在。此外在原形成层发育过程中也存在细胞质解体导致新液泡形成的现象,某些内质网参与了这一过程。BS和原形成层之间的超微结构差异是在叶脉启动以后逐渐出现的。呈分生状态的BS细胞在分化过程中所出现的超微结构变化主要有:(1)原质体经历原片层体阶段向叶绿体转化;(2)多层同心膜复合体出现,它们在BS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可能具有降解某些核糖体及其它细胞质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主脉 维管束鞘 个体发育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经颈内静脉可调弯鞘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郭建洲 王志伟 胡万清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探究对可调弯鞘在颈内静脉微创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以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在超声下引导下实施可调弯镜房间隔封堵术的20例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超声引导,实时调整鞘管的头端,选择合... 目的:探究对可调弯鞘在颈内静脉微创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以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在超声下引导下实施可调弯镜房间隔封堵术的20例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超声引导,实时调整鞘管的头端,选择合适封堵器材利用鞘管释放封堵伞。观察手术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心内操作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没有出现,血栓,心内分流,心内感染,心律失常,在整个住院时间内也没有出现死亡情况,手术过程中没有转开胸手术病例,同时也没有出现颈内静脉的损伤,颈部开口愈合良好,无不良情况发生。其中手术时间(27.1±5.8)min,心内操作中位数时间6.2min,也未出现封堵器移位和脱落的情况。右侧的颈内静脉要显著的大于右股静脉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一种新型的房间隔缺损的微创手术方法,经颈内静脉可调弯鞘封堵术相比于传统的方法在治疗上无论是在手术时间,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上都有显著的优势,值得在房间隔治疗过程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静脉 可调弯鞘 封堵术 房间隔缺损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经颈内静脉可调弯鞘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孙婷 陆国梁 +2 位作者 方剑 肖霭仪 谢少波 《临床医药实践》 2019年第5期366-369,共4页
目的:总结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颈内静脉可调弯鞘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9月接受手术的患者43例,其中男14例,女29例,年龄1. 3~67. 0岁,体质量9. 5~53. 5 kg。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 目的:总结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颈内静脉可调弯鞘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9月接受手术的患者43例,其中男14例,女29例,年龄1. 3~67. 0岁,体质量9. 5~53. 5 kg。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ASD直径为(10. 3±5. 1) mm。穿刺右侧颈内静脉,送入可调弯鞘,在TEE引导下,置入合适大小的封堵器。结果:43例患者均封堵成功。置入封堵器直径为6~30 mm。术后即刻TEE证实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结论:TEE作为一种简便的监测手段,是经颈内静脉可调弯鞘ASD封堵术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颈内静脉 可调弯鞘 房间隔缺损 封堵
下载PDF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术式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家镇 赵元恂 +3 位作者 魏成刚 任明扬 庞屏 张应宏 《西部医学》 2008年第2期330-333,共4页
目的探讨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采用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并随访4个月~17年,评价术后近期及远期... 目的探讨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采用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并随访4个月~17年,评价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术后3~7d,便屁分离;7~10d,大便成形。5例随访3~17年,大便每日1次,无夜便,小便正常;1例随访4个月,白天2次大便,无夜便。术后6例除大、小便均正常外,植物神经功能、性功能也均正常,无感染,无息肉复发。结论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肛管吻合术,是一种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新方法,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旋转剥离直肠粘膜 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 全直肠肌鞘 回肠N袋
下载PDF
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护理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珍 《吉林医学》 CAS 2015年第11期2353-2355,共3页
目的:探讨干预护理对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纤维鞘形成及并发症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肾病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以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 目的:探讨干预护理对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纤维鞘形成及并发症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肾病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以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和再形成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的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和再形成率分别为78.13%和62.50%,研究组的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和再形成率分别为43.75%和28.13%,研究组形成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并发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肾病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护理能有效降低导管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 血栓 纤维鞘 护理
下载PDF
PICC隧道置管术与改良送鞘置管术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8
10
作者 谢荣萍 周纯 邹雄鹰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第15期2328-2332,共5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隧道置管术与改良送鞘置管术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0例拟行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改良送鞘置...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隧道置管术与改良送鞘置管术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0例拟行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改良送鞘置管术组和隧道置管术组,每组45例。改良送鞘置管术组患者应用改良送鞘置管法置入PICC,隧道置管术组应用隧道置管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操作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改良送鞘置管术组置管时间短于隧道置管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成功率以及置管即刻疼痛程度、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送鞘置管术组的渗血程度、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隧道置管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隧道置管法置入PICC与改良送鞘置管法置入PICC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成功率以及非计划拔管率相当,PICC隧道置管术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渗血程度;改良送鞘置管术可以缩短置管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科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隧道置管术 改良送鞘置管术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可调弯鞘经颈内静脉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春营 郭则蘅 +4 位作者 李大刚 李涵葳 何建斌 温定国 罗滨 《罕少疾病杂志》 2016年第6期5-6,16,F0002,共4页
目的评价可调弯鞘经颈内静脉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采用可调弯鞘经颈内静脉房间隔缺损封堵术,7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23... 目的评价可调弯鞘经颈内静脉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采用可调弯鞘经颈内静脉房间隔缺损封堵术,7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23-47岁;体重39.6-64.5kg。术后一周及1个月内各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1次,3个月后再次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经颈内静脉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手术;手术时间22-40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4.5h,ICU停留时间6-32h,术后住院时间2-3d。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1周、1、3个月随访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显示7例患者封堵器位置均良好,未见残余分流及血栓形成,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超声引导下经右颈内静脉可调弯鞘ASD封堵术较传统的经皮介入封堵、经胸封堵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创伤更加轻微、操作简单的新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颈内静脉 封堵 可调弯鞘
下载PDF
食道超声引导可调弯鞘经颈内静脉途径封堵婴儿房间隔缺损121例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娜 王宁 +3 位作者 赵盛光 包小辉 杨立平 文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食道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可调弯鞘经右侧颈内静脉途径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经验。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们行TEE引导可调弯鞘经右侧颈内静脉途径封堵治疗121例Ⅱ孔... 目的探讨食道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可调弯鞘经右侧颈内静脉途径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经验。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们行TEE引导可调弯鞘经右侧颈内静脉途径封堵治疗121例Ⅱ孔中央型ASD[大小(12.3±3.5)mm]。封堵过程完全通过TEE引导,实时调整可调弯鞘管头端通过ASD,然后选择合适大小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121例患儿可调弯鞘经右侧颈内静脉途径封堵过程顺利,无一例改为放射线引导或中转开胸心脏直视手术。手术操作时间(19.6±4.3)min,出血量(17.0±4.2)ml,无一例需要输血。术中使用ASD封堵器直径(11.0±3.0)mm。术后住院时间(3.5±1.0)d。无心内感染、心包积液或外周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21例随访(14.3±5.1)月,均未出现封堵器脱落或移位、残余分流、房室传导阻滞、瓣膜功能异常、心包积液、血栓栓塞、穿刺部位血肿、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结论TEE引导可调弯鞘经颈内静脉途径封堵ASD路径短、操作简便,适用于低年龄低体重、血管条件不适合经股静脉途径的患儿,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可调弯鞘 食道超声 颈内静脉
下载PDF
玉米叶片细脉及其鞘组织个体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13
作者 欧阳学智 谢绍萍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7年第6期494-499,共6页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玉米(Zea mays L.)叶片细脉原形成层及束鞘的起源、早期发育和超微结构。细脉及束鞘的发生与基本分生组织中层3个紧邻的细胞有关。位于中间的细胞发生平周分裂分别产生1个原形成层原始细胞、1个近轴端鞘细胞前体和1个...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玉米(Zea mays L.)叶片细脉原形成层及束鞘的起源、早期发育和超微结构。细脉及束鞘的发生与基本分生组织中层3个紧邻的细胞有关。位于中间的细胞发生平周分裂分别产生1个原形成层原始细胞、1个近轴端鞘细胞前体和1个远轴端鞘细胞前体。位于两侧的细胞其中1个直接分化为侧向鞘细胞前体,另1个则经历1次垂周分裂产生另一侧向鞘细胞前体和1个叶肉细胞前体,后者再分裂产生2个叶肉细胞。随着原形成层细胞经一系列分裂增加细胞数量,远轴端的鞘细胞前体也发生1次径向分裂产生2个远轴端鞘细胞。在细脉发育早期,原形成层细胞在超微结构上基本上与原形成层原始细胞类似,具大的细胞核和含有丰富核糖体的致密的细胞质。原质体结构简单,含少量或不含内膜结构。短的粗糙内质网片段零散分布在细胞质中或与胞间连丝、核外膜相连。细胞质中常含有少量小液泡,多与膨大的内质网相连。在原形成层细胞间及原形成层或原形成层原始细胞与周围细胞间存在大量胞间连丝。在原形成层发育后期,一些原形成层细胞的壁增厚,且其壁上的胞间连丝大为减少,有的原形成层细胞则转化为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状态。鞘细胞在叶脉启动后不久即开始分化。鞘细胞的分化伴随原质体向叶绿体的转变、细胞体积扩大和中央液泡形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脉 维管束鞘 个体发育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两种尿激酶溶栓方法治疗半永久性带涤纶套深静脉导管血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熊慧 叶君红 《中国血液净化》 2018年第8期553-555,共3页
目的观察2种尿激酶(urokinase,UK)溶栓治疗半永久性带涤纶套深静脉导管血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7年4月使用半永久性带涤纶套深静脉导管发生血栓的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21例。A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UK ... 目的观察2种尿激酶(urokinase,UK)溶栓治疗半永久性带涤纶套深静脉导管血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7年4月使用半永久性带涤纶套深静脉导管发生血栓的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21例。A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UK 8h,泵完正压封管,每日1次;B组使用负压抽吸管腔后,利用虹吸原理吸入UK溶栓,保留30mim,观察2组溶栓成功率,透析血流量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在溶栓结束后溶栓成功率(85.714%比95.238%,χ2=0.276,P=0.599)及透析时平均血流量[(239.014±32.123)ml/min比(244.663±23.834)ml/min,t=0.647,P=0.5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溶栓成功率(52.380%比80.952%,χ2=3.857,P=0.049)及透析时平均血流量[(213.913±49.801)ml/min比(243.262±39.652)ml/min,t=2.113,P=0.0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与治疗1个月后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1,P=0.059);B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与治疗1个月后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9,P=0.890),溶栓治疗的患者中A组有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局部出血;B组无1例出血。结论使用UK负压溶栓治疗相较于UK持续泵入+封管治疗半永久性带涤纶套深静脉导管血栓成功率高,治疗时间相对减少,降低药物的使用浓度,发生不良反应机率小,可以降低患者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溶栓 半永久性带涤纶套深静脉导管 血栓 血液透析
下载PDF
经右颈内静脉可调弯鞘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学习曲线分析:单中心经验
15
作者 陆国梁 孙婷 +2 位作者 黄杰周 马伦超 谢少波 《临床外科杂志》 2022年第5期441-443,共3页
目的分析经右颈内静脉可调弯鞘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学习曲线。方法2015年1月~2018年6月连续完成的经右颈内静脉可调弯鞘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病人40例,记录手术时间、穿刺时间、心内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数据,通过累积求合分析法(cumulativ... 目的分析经右颈内静脉可调弯鞘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学习曲线。方法2015年1月~2018年6月连续完成的经右颈内静脉可调弯鞘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病人40例,记录手术时间、穿刺时间、心内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数据,通过累积求合分析法(cumulative summation,CUSUM),研究该技术的学习曲线。结果40例病人均封堵成功。手术时间、穿刺时间、心内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1.2±8.7)分钟、(17.1±4.4)分钟、(14.1±5.3)分钟和(7.6±1.8)ml。CUSUM学习曲线拟合优度R^(2)为0.99,拟合方程为CUSUM=0.001X^(3)-0.123X^(2)+3.264X-2.420(X为手术例数)。拟合曲线在第18例手术时达到最高点,斜率由正转负,18例为跨越学习曲线所需要累积的最低手术例数。结论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经右颈内静脉可调弯鞘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累积手术例数达到18例时,能够较好掌握此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静脉 可调弯鞘 房间隔缺损 封堵 学习曲线
下载PDF
纤维鞘皮下段在中心静脉再置管中的利用价值
16
作者 何达 苏姗娜 +4 位作者 陈芳 程力 张璜 谢兰茜 熊飞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7期562-566,共5页
目的研究纤维鞘皮下段在特定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再置管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2年9月至2019年6月间因导管脱落等原因再置入血液透析导管的特定透析患者21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 目的研究纤维鞘皮下段在特定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再置管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2年9月至2019年6月间因导管脱落等原因再置入血液透析导管的特定透析患者21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21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5.9±15.8)岁,平均透析龄(27.7±24.0)个月。再次置管原因包括导管完全脱落1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6例,长期导管完全堵塞失功2例,另有2例导管换管时异位穿刺不成功。21例患者中20例(95.2%)手术取得成功,1例(4.8%)换管失败改行股静脉长期导管手术。换管成功患者术后X线片复查导管位置正常。新置入导管透析中泵控血流量均在250 mL/min及以上。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该经原血液透析导管纤维鞘皮下段原位再置入新血液透析导管的手术方法,经济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作为原位导丝更换导管和异位穿刺更换导管等换管方法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中心静脉置管 纤维鞘
下载PDF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锁骨下静脉插管(CVC)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护理研究
17
作者 杨青艳 计彦新 +2 位作者 孙红燕 葛虹 马东周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A02期820-821,共2页
目的:探究神经外科昏迷患者锁骨下静脉插管(CVC)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护理的应用价值,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 2014年 4 月-2015年 5月我院的 72 例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6... 目的:探究神经外科昏迷患者锁骨下静脉插管(CVC)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护理的应用价值,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 2014年 4 月-2015年 5月我院的 72 例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血检及纤维鞘形成的干预护理,即采用低分子肝素封管,尿激酶溶栓,配合其他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检及纤维鞘的首次形成率、再形成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血栓和纤维鞘形成率41.67%;再次血栓和纤维鞘形成率27.7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5.00%、6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感染 1 例, 出血3 例 , 导管皮下隧道扭转1例,导管打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感染5例,出血4例,导管皮下隧道扭转4例,导管打折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4.4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干预护理,能降低管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广泛应推广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昏迷 锁骨下静脉插管 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 护理
下载PDF
外周静脉输液技术的改进 被引量:8
18
作者 徐薇 王玲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0年第1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套管针、静脉帽、3 L输液袋输液技术推广应用价值。 方法:1992年6 月~1998 年9月,外科住院病人采用套管针、静脉帽、3 L输液袋输液8 000余例次,观察最初270例静脉炎发生率,对比51 例3 L袋残液培养与42 例传统输液残液培养结... 目的:探讨套管针、静脉帽、3 L输液袋输液技术推广应用价值。 方法:1992年6 月~1998 年9月,外科住院病人采用套管针、静脉帽、3 L输液袋输液8 000余例次,观察最初270例静脉炎发生率,对比51 例3 L袋残液培养与42 例传统输液残液培养结果。 结果:3 L袋输液静脉炎发生率,输液时间4天之内者为0. 5 % , 5~15 天者8% ,15 天以上者为30% ;3 L袋残液培养阳性率3.3% ,多瓶输液为10.5%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 结论:套管针、静脉帽、3 L输液袋输液技术安全、可靠, 减少病人痛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针 静脉帽 3L袋 外周静脉输液
下载PDF
应用动脉导管鞘代替深静脉导管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李玉明 邝银英 黄金平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22期64-65,共2页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鞘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置管技术治疗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动脉导管鞘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置管与20例中心静脉导管深静脉穿刺置管的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操作时间、补液速度、抢救成...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鞘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置管技术治疗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动脉导管鞘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置管与20例中心静脉导管深静脉穿刺置管的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操作时间、补液速度、抢救成功率及其近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动脉导管鞘组耗时为(3.57±0.63)min,中心静脉导管组耗时为(9.74±1.36)min。补液速度动脉导管鞘组较深静脉导管组快(P<0.01)。结论:动脉导管鞘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置管治疗出血性休克患者,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操作有效、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鞘 外周静脉 置管 补液速度
下载PDF
球囊扩张在隧道式透析导管更换术中的应用
20
作者 侯西彬 詹申 +2 位作者 侯方 崔锐 王玉柱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2年第6期441-446,共6页
目的探讨存在纤维鞘和(或)上腔静脉狭窄、闭塞时隧道式透析导管更换术中应用球囊扩张的指征和球囊直径的选择,并分析上腔静脉狭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隧道式透析导管更换术中应用球囊扩张的患者130例次,未应用球囊扩张导致导管... 目的探讨存在纤维鞘和(或)上腔静脉狭窄、闭塞时隧道式透析导管更换术中应用球囊扩张的指征和球囊直径的选择,并分析上腔静脉狭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隧道式透析导管更换术中应用球囊扩张的患者130例次,未应用球囊扩张导致导管置入困难的患者12例次,观察置管困难原因及处理过程。结果(1)事先未应用球囊扩张导致撕脱鞘置入困难的患者共68例次,导管留置总时间(导管在同一血管内纤维鞘中)2.5~16.0年,中位时间5.0年;(2)拔管困难患者12例,均出现撕脱鞘置入困难,应用球囊扩张纤维鞘后才能置入撕脱鞘;(3)奇静脉显影患者28例次,均伴有上腔静脉或者腔房交界处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球囊扩张病变部位后置入导管23例次,导丝引导置入导管5例次;(4)扩张纤维鞘球囊直径范围6~12 mm;扩张上腔静脉和腔房交界病变球囊直径范围7~12 mm;(5)之前没有置管史,也没有更换过导管的21例患者中,原导管尖端在右心房的9例患者中有6例上腔静脉无明显狭窄,12例原导管尖端在腔房交界处和上腔静脉的患者均出现腔房交界处或上腔静脉狭窄;(6)所有病例术后均无血管破裂、症状性肺栓塞、感染并发症发生。结论(1)撕脱鞘置入困难是球囊扩张纤维鞘的绝对指征,拔管困难以及导管留置时间2.5年以上的患者可能需要球囊扩张纤维鞘后才能置入撕脱鞘;(2)上腔静脉近心端或腔房交界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尤其是伴有奇静脉显影的患者建议事先用球囊扩张病变部位后再置管;(3)扩张纤维鞘建议首选8 mm直径球囊,扩张上腔静脉和腔房交界狭窄,建议首选10 mm直径球囊,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需逐级扩张;(4)导管尖端放置在右心房时上腔静脉狭窄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隧道式透析导管更换 纤维鞘 中心静脉狭窄 球囊扩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