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DNA encoding a BPI/LBP homologue in venom gland of the hundred-pace snake Deinagkistrodon acutus 被引量:1
1
作者 Jianrao HU Mingfu CAO Jiong CHEN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6-382,共7页
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 (BPI) and LPS-binding protein (LBP)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ost defence. Current evidence shows that BPI/LBP may be widely existed in different cells and tissue type... 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 (BPI) and LPS-binding protein (LBP)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ost defence. Current evidence shows that BPI/LBP may be widely existed in different cells and tissue types of animals. A full-length cDNA clone encoding a BPI/LBP homologue (dBPI), 1757 bp in size, was characterized in venom gland of the hundred-pace snake Deinagkistrodon acutus. Its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417 residues had 13.8% - 21.5% identity to BPI like 1 (BPIL1) and BPI like 3 (BPIL3) of other animals. Conserved cysteine residues which are involved in disulfide bond formation between the final strand of the N-terminal beta sheet and the long alpha helix of BPI are identified as Cys146-Cys183 of dBPI. 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BPI/LBP homologues formed five large clusters and dBPI was in a large cluster including BPIL1 and BPIL3. dBPI mRNA shows a tissue specific expression in venom gland.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identify the cDNA encoding BPI/LBP homologues from reptiles [ Current Zoology 55 (5) : 376 - 382, 2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ndred-pace snake venom gland BPI/LBP homologue PHYLOGENY mRNA expression patterns
下载PDF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the <i>Tityus serrulatus</i>scorpion venom gland
2
作者 Erika R. Alvarenga Thaís M. Mendes +5 位作者 Bárbara F. Magalhaes Flávia F. Siqueira Arthur E. Dantas Tatiana M. Barroca Carolina C. Horta Evanguedes Kalapothakis 《Open Journal of Genetics》 2012年第4期210-220,共11页
The Tityus serrulatus scorpion is considered the most dangerous scorpion in Brazil and is responsible for several cases of human envenomation annually.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ed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of the T. ser... The Tityus serrulatus scorpion is considered the most dangerous scorpion in Brazil and is responsible for several cases of human envenomation annually.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ed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of the T. serrulatus venom gland. In addition to transcripts with housekeeping functions, such as those related to protein synthesis, energy supply and structural processes, transcripts from thirty-five families of venom peptides or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These transcripts included three new complete sequences of toxins and more than a dozen putative venom gland proteins/peptides. The venom gland transcriptome profile was verified by comparison with the previously determined proteomic profile. In conclusion, this transcriptome data provides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putativ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venomous character of T. serrulatus. The collected data of scorpion transcripts and proteins/peptides described herein may b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identifying candidate targets of molecular therapies and preventative mea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RPIONS Antimicrobial Peptides Neutoxins venom glandS Brazilian Yellow SCORPION
下载PDF
Venom gland of the ichneumonid Diadromus collaris: morphology, ultrastructure and age-related changes 被引量:4
3
作者 WEI-DI LI RUI-XIAN YU XUE-XIN CHEN JUN-HUA HE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7-143,共7页
Females of the solitary parasitoid Diadromus collaris (Insecta: Hymenoptera: Ichneumonidae) lay eggs in the pupae of Plutella xylostella (Lepidoptera: Plutellidae), and the venom is synchronously injected into ... Females of the solitary parasitoid Diadromus collaris (Insecta: Hymenoptera: Ichneumonidae) lay eggs in the pupae of Plutella xylostella (Lepidoptera: Plutellidae), and the venom is synchronously injected into hosts. The venom apparatus consists of two glandular tubules terminating in a common reservoir, A ductule connects the reservoir with the sting apparatus, by which the reservoir content enters the latter. Secretory units line the two glandular tubules. All secretory cells belong to dermal gland type Ⅲ. Dermal gland cells in glandular tubules are more abundant and developed than those in the reservoir. There are extensive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electrondense vesicles, and the microvilli are well developed. By the cuticle-lined central funnel secretion products of secretory units reach the reservoir. Moreover, the secretory apparatus undergoes age-related changes. The secretory units in the venom gland are better developed and more vigorous 7 days after eclosion than those 1 day after eclosion; autolytic processes occur 15 days after eclosion, and the tissue of the reservoir is more prostrate 15 day after eclosion than those 1 day after eclosion. The ovipostion peak of this parasitoid, about 3-7 days after eclosion, corresponds with the period when the venom gland is highly developed in the life span of the wa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e-related changes Diadromus collaris ICHNEUMONIDAE morphology ultrastructure venom gland
原文传递
尖吻蝮蛇毒腺的缓激肽2型受体结合多肽的筛选与验证
4
作者 蒋安娜 刘杨 +2 位作者 刘桂娜 唐业忠 陆方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1-372,共12页
蛇毒已被证明具有抗炎活性,其中包含许多免疫原性弱、活性强的短肽小分子。蛇毒腺是分泌毒液的器官,含有毒素成分及调控其分泌过程的大量生物活性成分。缓激肽2型受体(B2R)参与重要的细胞内信号通路,作为炎症的调节因子成为潜在的抗炎... 蛇毒已被证明具有抗炎活性,其中包含许多免疫原性弱、活性强的短肽小分子。蛇毒腺是分泌毒液的器官,含有毒素成分及调控其分泌过程的大量生物活性成分。缓激肽2型受体(B2R)参与重要的细胞内信号通路,作为炎症的调节因子成为潜在的抗炎药物开发的靶点。为了获得特异性的B2R结合肽,利用尖吻蝮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毒腺T7噬菌体文库对靶点B2R进行3轮生物淘选,测序获得了多个具有潜在结合能力的序列。通过序列长度、溶解性预测、稳定性预测和分子对接等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确定1个含25个氨基酸的肽段,命名为DAvp-4。合成该肽段,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验证了DAvp-4和B2R的结合能力,在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模型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中肯定了其抗炎作用。此研究不但获得了一个具有成药潜力的毒腺多肽,还显示了噬菌体展示技术在筛选天然产物成分研究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展示 毒腺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缓激肽2型受体
下载PDF
金钱鱼毒腺基因NeoVTX的基因序列和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曾珍 卢嘉仪 +4 位作者 江东能 李广丽 樊森 黄远青 施钢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14,共7页
为了解金钱鱼毒液成分,从其基因组中分离了NeoVTX⁃α和NeoVTX⁃β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研究它们在毒腺及其他组织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金钱鱼NeoVTX⁃α和NeoVTX⁃β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分别为1581 bp和2106 bp,分别编码526和70... 为了解金钱鱼毒液成分,从其基因组中分离了NeoVTX⁃α和NeoVTX⁃β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研究它们在毒腺及其他组织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金钱鱼NeoVTX⁃α和NeoVTX⁃β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分别为1581 bp和2106 bp,分别编码526和701个氨基酸。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金钱鱼NeoVTX⁃α与鲉形目的荫平鲉、尖头拟鲉、玫瑰毒鲉、粗毒鲉等鱼类同属一支且同源性较高(67.3%~73.5%)。金钱鱼NeoVTX(α和β亚基)三维结构与粗毒鲉的SNTX(α和β亚基)毒素的三维结构比较相似。qPCR和转录组数据表明,金钱鱼NeoVTX⁃α和NeoVTX⁃β在毒腺组织中高表达,其他组织低表达或不表达。研究表明,NeoVTX可能是金钱鱼中一种与鲉形目毒素相类似的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鱼 毒腺 NeoVTX 组织表达
下载PDF
八种蜘蛛毒腺的形态学观察
6
作者 许苹 丁丽君 +3 位作者 杨燕 严长宝 杨月娥 杨自忠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3-50,共8页
为了解原蛛类和新蛛类蜘蛛毒腺的形态学差异,为今后蜘蛛毒腺的进化和形态研究提供参考。本实验选择了原蛛类和新蛛类各四种蜘蛛,对其毒腺的大小、位置及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观察发现新蛛类的毒腺分布在头胸部... 为了解原蛛类和新蛛类蜘蛛毒腺的形态学差异,为今后蜘蛛毒腺的进化和形态研究提供参考。本实验选择了原蛛类和新蛛类各四种蜘蛛,对其毒腺的大小、位置及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观察发现新蛛类的毒腺分布在头胸部,原蛛类的毒腺则分布在螯基中;原蛛类前端有细长的毒液导管,与螯牙相连,而尾端呈锥形向后延伸,逐渐变细,形成索状结构,可能是毒腺导管或神经束的韧带;新蛛类有一条导管,从前端伸出,深入螯基并与螯牙相连,而远端钝圆,没有索状结构。毒腺的大小和形态存在显著差异;观察毒腺的内部结构显示:原蛛类的腺腔数目较多且紧密,新蛛类的腺腔较少而疏松。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蜘蛛毒腺的位置变化和形态结构可能与蜘蛛毒腺的进化存在着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毒腺 原蛛类 新蛛类 形态学
下载PDF
中国沿海常见棘毒鱼类的毒性研究——日本鬼鱼由螫伤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克凌 刘晓萍 +3 位作者 于业军 孙衍增 王海青 秦士德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23,共5页
被棘毒鱼螫伤是我国渔业工作者中常见的职业病。本研究对中国沿海40 个渔港,10 万余名渔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日本鬼鱼由是我国沿海最常见的棘毒鱼之一,造成的危害最大,发病率在黄、渤海海域为2‰~3 ‰,东海海域为5‰~7... 被棘毒鱼螫伤是我国渔业工作者中常见的职业病。本研究对中国沿海40 个渔港,10 万余名渔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日本鬼鱼由是我国沿海最常见的棘毒鱼之一,造成的危害最大,发病率在黄、渤海海域为2‰~3 ‰,东海海域为5‰~7 ‰,南海海域为6 ‰~8 ‰。用光、电镜方法对该棘毒鱼的毒腺结构进行了初步观察;用日本鬼鱼由毒腺粗提物肌肉注射大鼠的方法,对其螫伤的表现和发病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You 流行病学 毒腺结构 棘毒鱼类 毒性
下载PDF
日本鬼鲉背鳍棘毒腺中Ⅰ、Ⅱ型毒腺细胞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晓萍 于业军 +3 位作者 张克凌 王海青 方丽华 侯颖一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21-226,共6页
日本鬼背鳍棘毒腺中有两种类型毒腺细胞———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两种细胞结构明显不同。本文用形态学方法探讨Ⅰ型与Ⅱ型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 :毒腺组织中Ⅰ型细胞光镜下有的胞质内可见浅染点样结构 ,并且在不同的细胞内其浅染点状... 日本鬼背鳍棘毒腺中有两种类型毒腺细胞———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两种细胞结构明显不同。本文用形态学方法探讨Ⅰ型与Ⅱ型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 :毒腺组织中Ⅰ型细胞光镜下有的胞质内可见浅染点样结构 ,并且在不同的细胞内其浅染点状结构的多少有差异 ;电镜下Ⅰ型细胞膜结构差异较大 ,有的Ⅰ型细胞的脂质双层膜性结构清楚 ;有的细胞膜外侧可见膜包小泡 ;有的细胞内侧面也见小泡形成、融合 ,使脂质双层膜间隙变宽 ,其内可见膜包样物质 ,其电子密度中等或较高 ,结构类似于Ⅱ型细胞的囊泡样物质。不同的Ⅱ型细胞其胞质内颗粒大小及电子密度不一 ,囊泡状物多少也不一。含较小而密集颗粒的Ⅱ型细胞胞膜的脂质双层膜的外侧面较规则 ,与Ⅰ型细胞相似 ;脂质双层膜的内侧面出现许多扩张的大囊泡 ,其内含物电子密度高或中等 ,与胞质内含的颗粒状物质相同 ;位于扩张的囊泡与胞膜之间的胞质结构有的与I型细胞的胞质内的某些结构相似。含大而稀疏颗粒的Ⅱ型细胞其颗粒数量少、电子密度差异大 ,并且囊泡样物质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You 毒腺 Ⅰ型细胞 Ⅱ型细胞 棘毒鱼 职业
下载PDF
少棘蜈蚣毒腺RACE cDNA文库的构建及β-acti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任文华 张双全 +1 位作者 宋大祥 周开亚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共5页
运用SMART技术首次构建了少棘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毒腺cDNA文库。经琼脂糖电泳检测,文库所含全长cDNA主要分布在5 0 0bp以上,大于2 0 0 0bp的区域尚有很长拖尾,中间有几条高丰度mRNA亮带。以此文库为模板,通过5′RACE(Rapidamp... 运用SMART技术首次构建了少棘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毒腺cDNA文库。经琼脂糖电泳检测,文库所含全长cDNA主要分布在5 0 0bp以上,大于2 0 0 0bp的区域尚有很长拖尾,中间有几条高丰度mRNA亮带。以此文库为模板,通过5′RACE(RapidamplificationofcDNAends,快速扩增cDNA末端)方法获得了细胞质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5′末端5 98bp片段,其中包括开放阅读框5 46bp ,编码1 82个氨基酸。将该基因片段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通过BLAST软件与蛋白质公共数据库Swissprot比对,发现与蜜蜂(Apismellifera)的βactin基因同源性高达96% ,说明本实验所构文库质量完全可以满足用RACE方法进行功能基因的cDNA克隆。通过基于双参数模型的NJ法对部分动物βactin基因进行系统重建,较好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系统发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NA文库 RACE 少棘蜈蚣 n基因 序列分析 毒腺 构建 快速扩增CDNA末端 SMART技术 BLAST软件 全长cDNA cDNA克隆 系统发生关系 开放阅读框 公共数据库 氨基酸序列 基因同源性 双参数模型 电泳检测 mRNA 肌动蛋白 基因片段
下载PDF
中国沿海常见棘毒鱼类的毒性研究──日本鬼鮋背鳍棘中的毒腺结构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晓萍 于业军 张克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97-603,共7页
于1996年6月—1997年6月,在山东青岛、日照沿海采集日本鬼,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其背鳍棘中毒腺的形态结构,研究其致毒机理。结果表明,日本鬼背鳍的毒腺呈梭形,位于背鳍棘背外侧的两纵沟内,有结缔组织包绕。在毒腺... 于1996年6月—1997年6月,在山东青岛、日照沿海采集日本鬼,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其背鳍棘中毒腺的形态结构,研究其致毒机理。结果表明,日本鬼背鳍的毒腺呈梭形,位于背鳍棘背外侧的两纵沟内,有结缔组织包绕。在毒腺内发现两种类型的细胞:Ⅰ型细胞的胞质为均质状,单核;Ⅱ型细胞胞质内充满颗粒,未见细胞核。两种毒腺细胞均呈多边棱柱体,呈辐射状排列。Ⅰ型细胞胞质电子密度中等,有均匀分布的细小颗粒,细胞内仅见少而散在分布的线粒体和线头状结构;Ⅱ型细胞颗粒为许多囊泡及电子密度不同的颗粒状物质。腺体内下方的组织内有一种小细胞,其胞质内含有溶酶体样结构,其内涵物与Ⅰ型细胞胞质类似。提示该毒腺的细胞不同于哺乳动物的分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You 毒腺 结构 背鳍棘 棘毒鱼类 毒性
下载PDF
乌苏里蝮蛇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德军 刘珊珊 +3 位作者 杨春伟 赵轶卓 常淑芳 颜炜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5-329,共5页
目的:构建乌苏里蝮蛇(Gloydius ussuriensis)毒腺c DNA文库,克隆、分析丝氨酸蛋白酶基因,为进一步基因研究和操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链转化法和长距离PCR技术,构建乌苏里蝮蛇毒腺c DNA文库。用TRIzol试剂盒从乌苏里蝮蛇毒腺提取总RNA,... 目的:构建乌苏里蝮蛇(Gloydius ussuriensis)毒腺c DNA文库,克隆、分析丝氨酸蛋白酶基因,为进一步基因研究和操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链转化法和长距离PCR技术,构建乌苏里蝮蛇毒腺c DNA文库。用TRIzol试剂盒从乌苏里蝮蛇毒腺提取总RNA,再用Oligo(d T) -生物素-链菌素-磁珠法从总RNA中分离m RNA ,反转录合成c DNA第一链,长距离PCR合成第二链c DNA。回收c DNA,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产生粘性末端,层析去除小于5 0 0 bp片段,纯化的c DNA插入载体p Bluescript- sk,电转化E.coli DH 5α,得到乌苏里蝮蛇毒腺c DNA文库,测定丝氨酸蛋白酶上游氨基酸序列,并推导其基因序列,合成引物。从该c DNA文库克隆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该文库库容为2 .3×10 6 ,该c DNA文库为筛选新的目的基因和进一步基因操作提供了有效平台。序列测定和分析显示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开框读码序列全长70 2个核苷酸,编码2 34个氨基酸,活性中心His4 1 、Asp86 、Ser1 80 和6对二硫键进化上高度保守。结论:该文库库容大于通用的10 5标准,符合规定可作为进一步基因操作平台,克隆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与Gene Bank中其他蛇毒丝氨酸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85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属 毒腺 CDNA文库 安克洛酶 序列分析 蛋白质
下载PDF
松树蜂毒腺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成龙 敖特根 +3 位作者 任利利 王立祥 王明 石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38-1047,共10页
【目的】构建入侵种松树蜂Sirex noctilio毒腺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并分析松树蜂毒腺基因数据。【方法】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TM 4000对松树蜂雌成虫毒腺进行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获得12.7... 【目的】构建入侵种松树蜂Sirex noctilio毒腺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并分析松树蜂毒腺基因数据。【方法】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TM 4000对松树蜂雌成虫毒腺进行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获得12.7 Gb松树蜂雌成虫毒腺有效转录组数据,并组装到37 098条unigenes,平均长度968 bp,N50长度为2 364 bp。将所得的unigenes数据使用BlastX与各大数据库比对,共注释到13 515条unigenes,并且在NR数据库中注释的unigenes最多,共11 108条(占总数的29.94%),其中相似基因占比最高的物种为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达815条(占总数的7.29%)。在GO数据库中注释到5 726条unigenes,根据功能被分为生物学进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63个亚类。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7 602条unigenes注释到357个代谢通路。根据基因注释信息进一步筛选到43条嗅觉相关基因,包括嗅觉受体(odorant receptor, Or)基因25条、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 CSP)基因10条、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 IR)基因5条和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 OBP)基因3条。此外,还筛选出11条漆酶基因,包括漆酶1(laccase1, LAC1)基因5条、漆酶2(laccase2, LAC2)基因4条、漆酶4(laccase4, LAC4)基因1条和漆酶9(laccase9, LAC9)基因1条,且其中1条LAC2基因在所有被注释的基因中表达量最高(FPKM值=21 126)。【结论】本研究获得的松树蜂毒腺转录组数据为松树蜂毒液组分的鉴定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蜂 毒腺 转录组 数据库 嗅觉相关基因 漆酶
下载PDF
中国沿海常见棘毒鱼类的毒性研究——光魟螫伤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业军 刘晓萍 +3 位作者 张克凌 孙衍增 王海青 秦士德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4-28,共5页
被棘毒鱼螫伤是渔业工作者中常见的职业病 ,本研究对中国沿海近 4 0个渔港 ,1 0万余名渔民进行了调查研究 ,发现鱼工类是我国沿海毒性最强的棘毒鱼 ,发病率为 3%~ 9%。并且对光鱼工的毒腺结构进行了初步观察。用毒棘直接刺伤及粗提液... 被棘毒鱼螫伤是渔业工作者中常见的职业病 ,本研究对中国沿海近 4 0个渔港 ,1 0万余名渔民进行了调查研究 ,发现鱼工类是我国沿海毒性最强的棘毒鱼 ,发病率为 3%~ 9%。并且对光鱼工的毒腺结构进行了初步观察。用毒棘直接刺伤及粗提液注射大鼠的方法 ,对其螫伤表现及演变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且提出预防及治疗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ng类棘毒鱼 流行病学 光Hong毒腺 结构 螫伤
下载PDF
岩栖蝮蛇毒腺cDNA文库构建、降纤酶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德军 杨春伟 +2 位作者 赵轶卓 常淑芳 颜炜群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51-155,共5页
目的采用链转化法和长距离PCR技术,构建岩栖蝮蛇(Gloydiussaxatilis)毒腺cDNA文库,克隆、分析降纤酶基因。方法用Trizol试剂盒从岩栖蝮蛇毒腺提取总RNA,再用oligo(dT)-生物素-链菌素-磁珠法从总RNA中分离m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长距... 目的采用链转化法和长距离PCR技术,构建岩栖蝮蛇(Gloydiussaxatilis)毒腺cDNA文库,克隆、分析降纤酶基因。方法用Trizol试剂盒从岩栖蝮蛇毒腺提取总RNA,再用oligo(dT)-生物素-链菌素-磁珠法从总RNA中分离m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长距离PCR合成第二链cDNA。回收cDNA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产生黏性末端,色谱去除小于500bp片段,纯化的cDNA插入载体pBluescript,电转化E.coliDH5α,得到岩栖蝮蛇毒腺cDNA文库;测定制备的降纤酶上游氨基酸序列,并推导其基因序列,合成引物。从该cDNA文库克隆降纤酶基因并分析基因结构。结果岩栖蝮蛇毒腺cDNA文库的库容为2.0×106,降纤酶基因开框读码序列全长777个核苷酸,编码258个氨基酸,活性中心His65、Asp110、Ser204和6对二硫键进化上高度保守。结论该文库符合建库标准库容要求,为筛选新的目的基因和进一步基因操作提供了有效平台;克隆的降纤酶基因与GeneBank中其它蛇毒丝氨酸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8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栖蝮蛇 毒腺cDNA文库 降纤酶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意大利蜜蜂工蜂毒腺内蜂毒与电取蜂毒蛋白质组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荣丽 张兰 +4 位作者 韩宾 房宇 冯毛 周天娥 李建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48-1462,共15页
【目的】对意蜂工蜂毒腺蜂毒和电取蜂毒蛋白质组成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探究,为进一步了解蜂毒的化学组成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凝胶电泳和非凝胶技术对直接从毒腺内获取蜂毒(毒腺蜂毒)和电取蜂毒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对差异... 【目的】对意蜂工蜂毒腺蜂毒和电取蜂毒蛋白质组成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探究,为进一步了解蜂毒的化学组成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凝胶电泳和非凝胶技术对直接从毒腺内获取蜂毒(毒腺蜂毒)和电取蜂毒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对差异蛋白进行质谱分析、功能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毒腺蜂毒中,一维凝胶电泳(1-DE)鉴定19种蛋白,双向凝胶电泳(2-DE)鉴定11种蛋白,非凝胶法鉴定14种蛋白,3种方法在毒腺蜂毒中共鉴定30种非冗余蛋白质,它们是蜂毒毒素成分(50%)和保护腺体细胞免受毒素损伤的抗氧化类蛋白和蛋白成熟加工相关的蛋白折叠、分子转运类等(50%)。在电取蜂毒中,1-DE鉴定12种蛋白,2-DE鉴定3种蛋白,非凝胶法鉴定7种蛋白,3种方法共鉴定14种非冗余蛋白质,它们主要是蜂毒毒素成分(93%)。其中类磷脂酶A2在2种蜂毒中首次鉴定,肽基辅氨酰顺反异构酶在毒腺蜂毒中首次发现。蜂毒明肽前蛋白原、镇静肽在毒腺蜂毒中的含量显著高于电取蜂毒。磷脂酶A-2、毒液二肽基肽酶Ⅳ前体、毒液过敏性酸性磷酸酶和肥大细胞脱粒肽在电取蜂毒中含量较高。【结论】毒腺蜂毒中蛋白种类丰富,但电取蜂毒中主要毒素成分含量不低于毒腺蜂毒。由于蜂毒中的主要药物成分在毒素中,因此,电击取毒可有效利用蜂毒的功能成分。新发现的蜂毒蛋白对进一步认识蜂毒组成成分具有一定意义,这为蜂毒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蜜蜂 毒腺蜂毒 电取蜂毒 蛋白质组 凝胶电泳 非凝胶电泳
下载PDF
中国东亚钳蝎蝎毒腺形态结构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段相林 张奇 +2 位作者 李纪标 邵素霞 刘伟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2期202-203,共2页
关键词 东亚钳蝎 蝎毒腺 形态 结构
下载PDF
中华大蟾蜍耳后腺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曦 周艳菊 +3 位作者 夏明钰 刘东春 崔征 王东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75-980,共6页
目的构建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耳后腺全长cDNA文库。方法采用TRIzol法提取耳后腺总RNA,经亲和色谱纯化获得总mRNA。以总mRNA为模板,利用In-FusionSMART-erTMDirectional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 Kit获得初始文库,测... 目的构建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耳后腺全长cDNA文库。方法采用TRIzol法提取耳后腺总RNA,经亲和色谱纯化获得总mRNA。以总mRNA为模板,利用In-FusionSMART-erTMDirectional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 Kit获得初始文库,测定文库滴度、重组率及插入片段长度。随机选取211个克隆进行测序。结果初始文库的滴度为1.3×109cfu.L-1,重组率90%,插入片段大小分布为0.4~4.0 kbp,平均片段大小约为1.1 kbp。共获得180个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结论此方法所构建文库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为从功能基因组水平研究中华大蟾蜍耳后腺的基因表达及其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大蟾蜍 耳后腺 全长CDNA文库 EST分析
下载PDF
光毒腺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晓萍 张克凌 +3 位作者 于业军 方丽华 王海青 孙衍增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1-225,T001,T002,共7页
为探讨类螫伤机理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光的毒棘腹外侧纵沟内的毒腺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 :光的毒腺为复层上皮。从基底面到游离面依次为基底层、棘细胞层和嗜酸性细胞层。基底层细胞和棘层的细胞嗜碱性 ,棘细胞间有少量、散在分布的嗜... 为探讨类螫伤机理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光的毒棘腹外侧纵沟内的毒腺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 :光的毒腺为复层上皮。从基底面到游离面依次为基底层、棘细胞层和嗜酸性细胞层。基底层细胞和棘层的细胞嗜碱性 ,棘细胞间有少量、散在分布的嗜酸性细胞 ;棘细胞的外层至腺上皮的游离面的嗜酸性细胞密集排列。电镜下可见基底细胞有丰富的核糖体。棘细胞内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较丰富。嗜酸性细胞内有电子密度低的膜包分泌颗粒 ;接近表面的细胞内颗粒部分融合 ;表层细胞核消失 ,胞质充满融合的颗粒 ,游离面侧的胞膜呈角质样增厚。腺上皮内还可见到黑色素细胞、郎格罕细胞和梅克尔细胞。提示毒腺组织内有两种类型的细胞 ,一类为毒液形成细胞 ,另一类为非毒液形成细胞。嗜酸性细胞内的电子密度低的膜包分泌颗粒成分可能是造成螫伤剧痛及全身症状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Hong 毒腺结构 显微结构 棘毒鱼
下载PDF
蜘蛛毒腺形态解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育发 颜亨梅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32-136,共5页
本研究对蜘蛛目中几个科的代表种的毒腺形态特征及其位置进行了解剖观察。并在测量其毒腺的形态度量参数与蜘蛛体长和体重的基础上,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原理,分析了其毒腺的形态度量参数与蜘蛛体长和体重之间所存... 本研究对蜘蛛目中几个科的代表种的毒腺形态特征及其位置进行了解剖观察。并在测量其毒腺的形态度量参数与蜘蛛体长和体重的基础上,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原理,分析了其毒腺的形态度量参数与蜘蛛体长和体重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了不同种类蜘蛛毒腺的解剖方法。结果表明:蜘蛛毒腺的位置和形态与蜘蛛的进化、生活方式和蛛体形态有一定关系,即低等及地下穴居种类(如虎纹捕鸟蛛Selenocosmiahuwena等)的蜘蛛毒腺多前位(型)于螯基内;其余的多后位(型)于头胸部前段内。蜘蛛毒腺的重量与其体重之间为正相关,如大腹园蛛Araneusventricosus的相关系数rA1=0.9846(P<0.0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38=0.9858(P+0.1829x;蜘蛛毒腺的长度与其头胸长之间为正相关,如穴居狼蛛Lycosasingoriensis的相关系数rc3<0.01),方程式为:y=-0.1641+0.5325x;蜘蛛毒腺的宽度与其头胸宽之间为负相关,如虎纹捕鸟蛛Selenocosmiahuwena的相关系数rD3=-0.9704(P<0.01),方程式为:y=0.2498-0.0072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 毒腺 形态特征 位置 解剖 体长 体重 相关性
下载PDF
动物毒素与人类疾病——从单一成分到组学研究,从理化性质到疾病机理,从粗毒利用到理性药物设计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吕秋敏 赖仞 张云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6,共15页
为了适应环境,很多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演化出了丰富的毒素及相关分泌物。这些物质中包含了高活性、作用专一的蛋白和多肽。由于它们作用的特异性和专一性,成为蛋白质多肽结构与功能研究的良好模型,也成为研究人类自身生理病理机制... 为了适应环境,很多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演化出了丰富的毒素及相关分泌物。这些物质中包含了高活性、作用专一的蛋白和多肽。由于它们作用的特异性和专一性,成为蛋白质多肽结构与功能研究的良好模型,也成为研究人类自身生理病理机制的工具和线索,同时也是开发临床诊断试剂和治疗药物的天然宝库。该文综述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30多年来立足于我国丰富的有毒动物资源,对陆生有毒动物,包括蛇毒、两栖类皮肤分泌物及节肢动物唾液腺分泌物等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了从单一成分到组学研究、从理化性质到人类疾病机理、从粗毒利用到理性药物设计等的发展历程,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毒素 蛇毒 两栖动物 皮肤分泌物 节肢动物 昆虫 唾液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