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nd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1
作者 Kasra Azarnoush Mario Manca +1 位作者 Andrea Innorta Lionel Camilleri 《Surgical Science》 2011年第4期175-176,共2页
The combination of an acut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and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LVA) is a rare,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which usually occurs within the first week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 t... The combination of an acut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and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LVA) is a rare,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which usually occurs within the first week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 tion (AMI). We describe the case of an apical VSD and LVA in a 77-year-old diabetic and dyslipidemic male patient after anterior AMI. The patient was an active smoker and had a histor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patient underwent ventriculotomy for VSD repair using a large equine pericardial patch followed by intraventricular patch remodelling of the LVA. He was discharged 2 months after surgery and underwent a successful hip replacement 10 months l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ventricular Patch REMODELL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ventricular ANEURYSM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下载PDF
Recurrent Stroke after Percutaneous Placement of Post-Infarct Septal Occluder Device
2
作者 Suguru Ohira B. S. Matan Grunfeld +1 位作者 Amanda Hetzel Rohinton J. Morris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22年第9期191-195,共5页
Surgical intervention for post-infarct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is a challenging procedure due to patients’ complex preoperative conditions. While percutaneous VSD closure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alternative t... Surgical intervention for post-infarct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is a challenging procedure due to patients’ complex preoperative conditions. While percutaneous VSD closure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alternative to surgical repair, complete closure of the defect remains difficult and i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a patient with postoperative residual shunts who experienced recurrent stroke episodes, requiring surgical intervention for repair. The patient, a 71-year-old female, developed acute ant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post-infarct VSD. Percutaneous closure with a 14-mm Amplatzer VSD occluder device was performed, yet the closure was incomplete. Following discharge, she developed multiple embolic stroke episodes, likely stemming from the residual VSD, which led to the surgical extraction of the device and VSD repair. Fibrous tissue was found to be solely attached to the core and right ventricle side of the device, whilst no fibrous tissue was observed on the side of the left ventricle. The patient has not experienced new neurological symptoms at an 18-month follow-up. Thus, it is paramount to keep in mind that an embolic stroke may occur in the setting of percutaneous post-infarct VSD closure. Surgical repair of VSD with device removal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treatment option to such a complex c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hemic Heart Disease Post-Infarct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ercutaneous Closure
下载PDF
不同年龄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麻醉诱导期间不同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局部脑氧饱和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汪晓南 韩丁 +2 位作者 杨彦伟 李刚 欧阳川 《中国医药》 2018年第4期495-49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儿麻醉诱导期间不同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对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择期VSD修补术患儿44例,按年龄分为≥...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儿麻醉诱导期间不同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对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择期VSD修补术患儿44例,按年龄分为≥6个月组(24例)和<6个月组(20例)。入室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建立桡动脉血压监测并使用MostCare血流动力学监测仪,使用Fore-Sight连续监测右侧额部rScO_2。调整机械通气参数,分别使P_(ET)CO_2依次维持在30(P_1)、35(P_2)、40(P_3)、45(P_4)mmHg(1 mmHg=0.133 kPa)状态。记录P_1、P_2、P_3、P_4状态时rScO_2、心率、收缩压、重脉压与舒张压的差值、每搏指数、心排血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脉压变异度。结果随P_(ET)CO_2升高,2组rScO_2均明显升高[<6个月组P_1、P_2、P_3、P_4状态时rScO_2分别为(65±3)%、(69±3)%、(74±3)%、(77±4)%;≥6个月组P_1、P_2、P_3、P_4状态时rScO_2分别为(71±6)%、(74±6)%、(78±5)%、(80±4.)%](均P<0.001);随P_(ET)CO_2变化,<6个月组rScO_2变化幅度大于≥6个月组(P=0.011)。随P_(ET)CO_2升高,≥6个月组收缩压、心排血指数、脉压变异度下降,<6个月组体循环阻力指数下降,≥6个月组和<6个月组心率均先下降后上升(均P<0.05)。≥6个月组收缩压高于<6个月组(P=0.024),其余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VSD患儿在麻醉诱导阶段,随着P_(ET)CO_2变化脑氧合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反应良好,年龄较小患儿因脑血管功能储备有限,脑氧合受P_(ET)CO_2波动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药 室间隔缺损 发病年龄 二氧化碳 脑氧饱和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特殊室间隔缺损的外科经胸封堵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曾文 孟旭 +3 位作者 张纯 李岩 许春雷 贾一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6期561-563,共3页
目的探讨特殊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经胸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 2010年2~11月,应用外科经胸封堵治疗6例特殊VSD,包括2例不接受锯胸骨和X线辐射的先天性VSD(A组),3例内科介入封堵失败的先天性VSD(B... 目的探讨特殊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经胸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 2010年2~11月,应用外科经胸封堵治疗6例特殊VSD,包括2例不接受锯胸骨和X线辐射的先天性VSD(A组),3例内科介入封堵失败的先天性VSD(B组),1例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形成的后天性VSD(C组)。经胸骨下段小切口不锯胸骨(A组)或锯部分胸骨(B组)或正中大切口(C组)行外科经胸封堵术。于右心室表面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在食道超声实时引导下,用输送鞘将封堵伞送入封堵VSD。术后密切随访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结果 6例全部封堵成功,无死亡。5例采用对称封堵伞,1例因VSD上缘距主动脉瓣较近采用非对称的偏心封堵伞。4例术后即刻和3个月及9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无分流和其他异常;1例术后即刻复查有3 mm分流,1例术后即刻复查有5 mm分流、3个月复查仍有3 mm分流,仍在随访中。无新发的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反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左或右室流出道狭窄,无溶血或血栓形成,无封堵伞移位。结论外科经胸封堵VSD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安全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一些特殊的VSD病例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外科经胸封堵术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附7例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解基严 王京生 +4 位作者 刘传绶 王新生 陈生龙 林新技 漆一伟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提高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救治水平。方法:分析1990年4月~1994年12月收治7例AMI后VSR资料。结果:AMI后VSR的发生率为1.4%(7/502),7例中24h内死亡3例,4... 目的:提高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救治水平。方法:分析1990年4月~1994年12月收治7例AMI后VSR资料。结果:AMI后VSR的发生率为1.4%(7/502),7例中24h内死亡3例,4例拟行外科手术,其中2例在术前死亡;2例行室间隔修补、室壁瘤切除及冠状血管重建术,术后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随访3a,心功能I级。结论: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资料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应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决定治疗方案或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并发症 室间隔缺损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九例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外科治疗 被引量:4
6
作者 沈向东 朱晓东 +1 位作者 萧明第 郭加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5年第1期23-26,共4页
本文报告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9例外科治疗。全组男性8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0岁。7例术前心功能为Ⅲ~Ⅳ级,其中1例合并心源性休克。全组8例择期手术,1例急症手术,手术死亡1例(11%)。术后6例获随诊,心功能均转为... 本文报告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9例外科治疗。全组男性8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0岁。7例术前心功能为Ⅲ~Ⅳ级,其中1例合并心源性休克。全组8例择期手术,1例急症手术,手术死亡1例(11%)。术后6例获随诊,心功能均转为Ⅰ~Ⅱ级,效果良好。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了本病外科治疗的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室间隔穿孔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中脑氧饱和度及脑血流速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刘亚光 韩丁 欧阳川 《中国医药》 2018年第4期521-525,共5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中脑氧饱和度(rSc0_2)、脑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5—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患儿18例,年龄(0.59±0.19)岁,体质量(6.4±1.6)kg。术中...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中脑氧饱和度(rSc0_2)、脑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5—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患儿18例,年龄(0.59±0.19)岁,体质量(6.4±1.6)kg。术中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持续应用舒芬太尼2~4μg/(kg·h)、咪达唑仑0.2~0.4mg/(kg.h)、哌库溴铵80~160μg/(kg·h)。采用Fore-Sight近红外光谱仪监测额部rScO_2,经颅多普勒探测颞窗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ostcare(压力记录分析法)监测血流动力学。分别记录切皮前(T_1)、切心包时(T_2)、停体外循环时(T_3)、改良超滤后10 min(T_4)、术毕(T_5)的rScO_2、收缩期峰值脑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脑血流速度(Vd)、平均脑血流速度(Vm)、脑搏动指数(PI)、脑阻抗指数(RI)、收缩压、舒张压、重脉压、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率、每搏量指数(SVI)、心指数、动脉压力升支最大斜率(dp/dtmax)、脉压变异度(PPV)、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结果 T_2时Vm、收缩压、SVR1、dp/dtmax明显高于T_1时;T_3时rScO_2、Vd、舒张压、重脉压、SVI、心指数、P_(ET)CO_2明显低于,PI和RI明显高于T_1、T_2、T_4、T_5时;T_5时Vs、Vm、SVRI、心率、PPV明显低于T_4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论如下:T_1时,Vs与年龄,Vm与重脉压呈明显正相关(r=0.485、0.493,均P<0.05)。T_2时,Vs、Vm与年龄,Vs与rScO_2呈明显正相关(r=0.464、0.467、0.550,均P<0.05)。T_3时,Vs、Vm与rScO_2呈明显正相关(r=0.695、0.526,均P<0.05)。T_4时,Vm、Vd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r=0.566、0.577,均P<0.01);Vs、Vd、Vm与PPV呈明显负相关(r=-0.661、-0,488、-0.659,均P<0.05)。T_5时,Vm、Vd与年龄,rScO_2与dp/dtmax呈明显正相关(r=0.453、0.625、0.592、0.489,均P<0.05)。结论在室间隔修补手术中,脑血流速度与年龄、血流动力学关系密切。建立体外循环阶段和体外循环结束时脑血流速度对rScO_2有明显影响。改良超滤能明显增加脑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阻力,同时rScO_2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脑氧饱和度 脑血流速度 近红外光谱仪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脑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钟巍 苏孟勤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9期1064-1067,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120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随机分为4组,A、B、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0.3、0.5、0.7μg/kg,D组作为对照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泵注完毕后...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120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随机分为4组,A、B、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0.3、0.5、0.7μg/kg,D组作为对照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泵注完毕后四组均行麻醉诱导,术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40~60。记录四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变化,并于不同时刻抽取患者颈内静脉球部血及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AV-DO2)及脑氧摄取率(c O2ER)。结果 B组、C组气管插管后、开胸后5 min、转流结束时刻的MAP低于D组、A组(P<0.05)。A组、B组、C组气管插管后、开胸后5 min、转流5 min、转流结束时刻及手术结束即刻AV-DO2及c O2ER均低于D组(P<0.05)。B组非转流期间不良反应低于C组、D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AV-DO2及c O2ER,且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增加而降低,但泵注0.5μg/kg右美托咪定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且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 脑氧摄取率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婴儿麻醉诱导前后脑氧饱和度和脑血流速度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吕誉芳 欧阳川 +1 位作者 张冬妮 马骏 《中国医药》 2022年第7期993-996,共4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婴儿麻醉诱导前后脑氧饱和度(rScO_(2))和脑血流速度(CBFV)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1岁以内于体外循环辅助下行VSD修补术的患儿30例。使用近红外光...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婴儿麻醉诱导前后脑氧饱和度(rScO_(2))和脑血流速度(CBFV)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1岁以内于体外循环辅助下行VSD修补术的患儿30例。使用近红外光谱监测仪(NIRS)及经颅超声多普勒(TCD)在患儿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前(T_(1))、插管前(T_(2))、插管后1 min(T_(3))、插管后10 min(T_(4))、插管后15 min(T_(5))、插管后20 min(T6)监测rScO_(2)及收缩期CBFV、舒张期CBFV、平均CBFV、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以上资料行不同时点比较并分析患儿rScO_(2)与CBFV及人口统计学资料的相关性。结果患儿T_(1)时点rScO_(2)显著低于T_(2)、T_(3)及T_(5)、T6时点[(71±4)%比(77±6)%、(75±7)%、(73±6)%、(73±6)%](均P<0.05),T_(2)时点rScO_(2)显著高于其他各时点(均P<0.05)。T_(1)时点收缩期CBFV显著低于T_(2)及T_(4)~T6时点[(106±26)cm/s比(124±29)、(117±23)、(117±20)、(119±17)cm/s](均P<0.05),与T_(3)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时点舒张期CBFV、平均CBFV与其他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_(1)时点rScO_(2)与收缩期CBFV、舒张期CBFV、平均CBFV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与月龄、体质量、身高、体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T_(2)时点rScO_(2)与收缩期CBFV、舒张期CBFV、平均CBFV呈显著正相关(r=0.468,P=0.028;r=0.561,P=0.007;r=0.480,P=0.024),与月龄、体质量、身高、体表面积亦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VSD患儿在咪达唑仑及舒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阶段rScO_(2)和CBFV均未低于麻醉诱导前。咪达唑仑及舒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可使VSD患儿脑氧合及脑血流在诱导阶段处于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脑氧饱和度 脑血流速度
下载PDF
浅低温脑灌注在体外循环下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鸿 汤蕙霞 +1 位作者 刘杨 陈凤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浅低温脑灌注在体外循环下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81例行体外循环下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术中采用浅低温脑灌注治疗的43例患儿设为浅低温组,术中采... 目的探讨浅低温脑灌注在体外循环下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81例行体外循环下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术中采用浅低温脑灌注治疗的43例患儿设为浅低温组,术中采用中低温下脑灌注治疗的38例患儿设为中低温组。对比2组患儿术中最低鼻咽温度,术中最低直肠温度,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支持时间,术后心包和纵隔引流量,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手术开始后20 min(T2)、手术结束时(T3)血压(BP)及心率(HR)水平变化,术中室颤,术后低血压,术后心律失常及术后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浅低温组术中最低鼻咽温度、术中最低直肠温度均高于中低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支持时间、术后心包和纵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刻2组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SBP、DBP和HR水平均先下降后升高,其中T1、T2、T3时刻BP和HR水平均明显低于T0时刻(P<0.05),T2时刻BP和HR水平均明显低于T1时刻(P<0.05),T3时刻BP和HR水平均明显高于T2时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低温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与中低温组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浅低温组术中室颤、术后低血压、术后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中低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下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应用浅低温脑灌注治疗可减少术中室颤、术后低血压及术后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灌注 浅低温 中低温 小儿室间隔缺损 体外循环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下载PDF
机械通气对室间隔缺损患儿脑氧合和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思远 韩丁 +1 位作者 李稼 欧阳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3-536,共4页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期间机械通气变化对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修补术患儿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cO2)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CBFV)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期间机械通气变化对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修补术患儿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cO2)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CBFV)的影响。方法选择VSD修补术患儿67例,男34例,女33例,年龄<1岁,体重3.4~11.0 kg,ASA Ⅱ或Ⅲ级。入室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调整通气参数使PETCO2初始值为30 mmHg(T30)。持续使用Fore-Sight实时监测右侧额部rScO2,TCD间断测量CBFV收缩期、CBFV舒张期、CBFV平均值。通过调整通气参数使PETCO2逐渐上升至35 mmHg(T35)、40 mmHg(T40)、45 mmHg(T45),记录对应的CBFV值以及rScO2,计算每分钟通气量(MV)和T30—T35、T35—T40、T40—T45三个时段的脑血管CO2反应性(CO2R)。结果 T30—T45时rScO2、CBFV收缩期、CBFV舒张期、CBFV平均值均明显增大(P<0.01),PI、RI均明显减小(P<0.01)。T35—T40时CO2R在最高值。结论室间隔缺损患儿在麻醉诱导阶段,机械通气对脑氧合和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有明显影响,正常低通气能明显增加脑氧合和脑血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机械通气 脑氧饱和度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下载PDF
Ⅱ型糖尿病和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席桂香 马芸芸 +3 位作者 张争 席燕 郭鑫 梁媛媛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2年第5期3691-3693,共3页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情况,以及血液的宏观、微观流变特性的改变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对疾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检测Ⅱ型糖尿病、室...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情况,以及血液的宏观、微观流变特性的改变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对疾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检测Ⅱ型糖尿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治疗后组进行比较,观察疾病发生及治疗过程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结果:经过治疗后,Ⅱ型糖尿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患者的血液黏度降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包括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均得到改善。结论:Ⅱ型糖尿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是导致出现微循环障碍及多种合并症的重要原因。血液粘度的增高、红细胞变形性的恶化,都提示我们在体内肯定存在着诱发病灶,促使我们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一步确定疾病的诱因,改善异常的血液粘度学指标有助于临床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 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不同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室间隔缺损婴儿麻醉诱导期间局部肾氧饱和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谢芳 廖海燕 +4 位作者 欧阳川 谢思远 汪晓楠 刘晨 马骏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7期761-765,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对室间隔缺损(VSD)婴儿麻醉诱导期间,局部肾氧饱和度(rSkO2)和脑氧饱和度(rScO2)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全麻下行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婴儿44例。通过MostCare监测仪分析桡动脉或股动脉压力... 目的:比较不同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对室间隔缺损(VSD)婴儿麻醉诱导期间,局部肾氧饱和度(rSkO2)和脑氧饱和度(rScO2)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全麻下行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婴儿44例。通过MostCare监测仪分析桡动脉或股动脉压力波形,连续监测rSkO2和rScO2。调整麻醉呼吸机通气参数,分别使PETCO2依次维持在30(P1)、35(P2)、40(P3)、45(P4)mmHg。记录各时点rSkO2、rScO2、HR、SBP、DBP、重脉压(Pdic)、重脉压与舒张压的差值(Pdic-a)、心每搏量指数(SVI)、心排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最大压力梯度(dp/dtmax)和脉压变异度(PPV)。结果:随着PETCO2升高,rScO2、SVI显著升高分别为(F=47.721,P<0.001,F=8.767,P<0.001);而rSkO2、DBP、Pdic、HR、PPV、SVRI显著下降分别为(F=43.896,P<0.001,F=35.624,P<0.001,F=35.638,P<0.001,F=45.815,P<0.001,F=10.800,P<0.001,F=5.576,P<0.001)。PETCO2与rSkO2呈明显负相关(r=-0.175,P=0.020),与rScO2呈明显正相关(r=0.598,P<0.001),与PPV呈明显负相关(r=-0.308,P<0.001)。Pdic-a与PPV呈明显负相关(r=-0.295,P<0.001)。结论:VSD婴儿在麻醉诱导阶段,随着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增加,脑氧合显著增加,肾氧合下降,但能满足肾脏灌注。在血流动力学正常状态下,脑氧合变化受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肾氧合受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二氧化碳 脑氧饱和度 肾氧饱和度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在小儿体外循环中应用初探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淑静 朱德明 王伟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9年第3期132-134,F0003,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在小儿体外循环(CPB)过程中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脑血流监测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对13例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儿进行多时间点采样检测,并在CPB开始到主动脉阻断及主动脉开放到停CPB两个时间段进行持续监测,直观地显... 目的初步探讨在小儿体外循环(CPB)过程中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脑血流监测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对13例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儿进行多时间点采样检测,并在CPB开始到主动脉阻断及主动脉开放到停CPB两个时间段进行持续监测,直观地显示CPB过程中的脑血流参数变化及频谱变化。结果以麻醉诱导后的脑血流频谱为对照,CPB开始、主动脉阻断、转流15 min、主动脉开放各时间段平均脑血流速度(CBFVm)均有明显下降(P<0.05、P<0.01、P<0.01、P<0.05),而CPB过程中各时间段比较无明显差异。单独比较麻醉诱导和关胸结束,CBFVm无明显差异(P=0.3652),CPB后血管脉动指数(PI)明显增高(P=0.0112)。结论TCD安全、简便、直观,可实时监测CPB过程中的脑血流参数变化及频谱变化,较准确地反映CPB过程中的脑灌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 体外循环 脑血流 室间隔缺损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与药物治疗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学文 钟建利 +3 位作者 鄢华 宋丹 蔡建华 苏晞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与药物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I-VSD)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64例PI-VSD患者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6.5&#...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与药物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I-VSD)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64例PI-VSD患者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6.5±9.9)岁,男36例(56.25%);其中38例行室间隔封堵治疗,3例因位置或破口面积太大不适合封堵,3例封堵后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38例造影结果提示:前降支病变29例(76.3%),右冠状动脉病变9例(23.7%);修复穿孔后残余漏(0.4±0.1)cm,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45.6±4.4)%。药物治疗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低于介入封堵组(30.7%比63.2%,P=0.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ABP使用时间短于介入封堵组[(4.9±8.8)d比(10.5±11.1)d,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介入手术成功率84.2%(32/38),术后生存率91.4%(32/35),药物治疗生存率7.7%(2/26)。患者生存率相关因素分析提示:患者生存率与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及是否行介入治疗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PI-VSD介入封堵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创伤较小,介入封堵治疗效果较药物治疗更佳,降低了患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 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介入封堵
下载PDF
不同年龄患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脑氧饱和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崔博群 谢思远 +1 位作者 马骏 欧阳川 《中国医药》 2020年第4期530-533,共4页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法监测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2),分析不同年龄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儿在体外循环前后和改良超滤前后rScO2的变化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法监测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2),分析不同年龄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儿在体外循环前后和改良超滤前后rScO2的变化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择期在心肺旁路下行VSD根治术的患儿46例,其中年龄≤6个月25例(S组),>6个月21例(L组)。入室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监测麻醉诱导后(T0)、开心包时(T1)、体外循环全流量后5 min(T2)、减辅助流量时(T3)、脱机时(T4)、改良超滤结束时(T5)、术毕时(T6)各时点rScO2,于T0、T1、T4、T5、T6时点记录收缩压、心排血指数(CI)、每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动脉压力升支最大斜率(dp/dtmax)、脉压变异度(PPV)、重脉压与舒张压差值。结果组间比较,除T2时,其余各时点S组rScO2均显著低于L组[T0、T1、T3、T4、T5、T6:(71±7)%比(78±7)%、(71±6)%比(80±6)%、(66±4)%比(69±4)%、(63±9)%比(72±10)%、(70±8)%比(77±9)%、(71±8)%比(7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组内比较,与T4相比,T5时2组rScO2、CI、每搏指数、dp/dtmax均明显增加(均P<0.01),SVRI、PPV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VSD修补手术中,年龄越小rScO2越低。体外循环后,容量和心功能变化对rScO2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脑损伤 脑氧饱和度 认知功能 低龄
下载PDF
机械通气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婴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甄子铂 谢思远 +1 位作者 马骏 欧阳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4-768,共5页
目的分析婴儿室间隔缺损术中,不同机械通气下,脑血流动力学与体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择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婴儿83例,随机分为传统组(T组,34例)和调控组(C组,49例)。诱导插管后维持T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于30~3... 目的分析婴儿室间隔缺损术中,不同机械通气下,脑血流动力学与体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择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婴儿83例,随机分为传统组(T组,34例)和调控组(C组,49例)。诱导插管后维持T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于30~35 mmHg,C组40~45 mmHg。应用血流动力学监测仪(Mostcare)监测体循环,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循环,于麻醉诱导后(T1)、开心包(T2)、体外循环结束(T3)、改良超滤结束(T4)、术毕(T5)分别记录右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CBFV)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记录收缩压(Psys)、舒张压(Pdia)、重脉压(Pdic)、心率(HR)、心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脉压变异度(PPV)、心脏循环效率(CCE)和最大压力梯度(dp/dt)。根据潮气量(Vt/kg)和呼吸频率(F),计算每分钟通气量(Mv/kg)。结果组间比较,除T3点外,C组脑血流速度平均值(Vmean)明显高于传统组(P <0.05)。组内比较,两组患儿CBFV、Psys、Pdia、Pdic、CI在T3点明显低于其他各点,PI、RI、SVRI、PPV在T3点明显高于其他各点(P <0.05)。结论在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与体循环血流动力学相比,机械通气的变化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更为明显,调控组脑血流动力学优于传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机械通气 脑血流速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期间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室间隔缺损婴儿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平平 欧阳川 +1 位作者 谢思远 马骏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523-527,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期间,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对室间隔缺损(VSD)婴儿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和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CBFV)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岁以内VSD患儿52例,其中七氟烷高浓度(SH)组和七氟烷...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期间,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对室间隔缺损(VSD)婴儿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和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CBFV)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岁以内VSD患儿52例,其中七氟烷高浓度(SH)组和七氟烷低浓度(SL)组各26例。分别采用1.5MAC和1.0MAC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插管,通过MostCare分析动脉压力波形,同时监测rScO_(2)和CBFV。调整通气参数使PETCO_(2)依次维持在30(T1)、35(T2)、40(T3)、45(T4)mmHg(1mmHg=0.133kPa)。记录各时点rScO_(2)、CBF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SH组rScO_(2)、CBFV舒张期、CBFV平均值显著高于SL组,PI、RI显著低于SL组(P<0.05)。两组患儿rScO_(2)、CBFV收缩期、CBFV舒张期、CBFV平均值均随PETCO_(2)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I、RI显著减小(P<0.001)。PETCO_(2)与rScO_(2)、CBFV收缩期、CBFV舒张期、CBFV平均值均呈明显正相关(P<0.001),与PI、RI呈明显负相关(P<0.001)。结论:VSD患儿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期间,随着PETCO_(2)升高脑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1.0MAC和1.5MAC七氟烷吸入都可满足VSD患儿麻醉诱导,1.5MAC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七氟烷 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脑血流动力学 婴儿
下载PDF
不同麻醉诱导方式对室间隔缺损婴儿脑血流及脑电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郇利莉 欧阳川 +1 位作者 谢思远 马骏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63-167,178,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诱导方法下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婴儿脑血流动力学和脑电SEF的影响。方法:将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90例婴儿分为静脉麻醉组(SM组)和吸入麻醉组(S组)。SM组依次给予咪达唑仑、哌库...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诱导方法下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婴儿脑血流动力学和脑电SEF的影响。方法:将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90例婴儿分为静脉麻醉组(SM组)和吸入麻醉组(S组)。SM组依次给予咪达唑仑、哌库溴铵、舒芬太尼。S组吸入七氟烷(1.5~2.0Mac)、哌库溴铵。行气管插管,调整呼吸参数使PetCO_(2)依次维持在30mmHg(1mmHg=0.133 kPa,T1)、35mmHg(T2)、40mmHg(T3)、45mmHg(T4),分别记录SEF、rScO_(2)、CBFV、HR、SBP、DBP、CI等。结果:T1~T4过程中,两组rScO_(2)、CBFV收缩、CBFV舒张、CBFV平均升高(P<0.01)。S组rScO_(2)、SEF高于SM组(P<0.01);S组脑血流速度高于SM组(CBFV平均:T2、T3、T4,P<0.01;CBFV舒张:T4,P<0.05)。S组各点SBP、DBP、CI均低于SM组(P<0.01),HR均高于SM组(P<0.01)。相关性:两组SEF左、SEF右与CBFV呈正相关(P<0.01);S组SEF左、SEF右与rScO_(2)均呈正相关(P<0.01),SM组SEF右与rScO_(2)呈正相关。结论:室间隔缺损婴儿在麻醉诱导期间,脑灌注随PetCO_(2)升高而增加,这一作用在七氟烷吸入麻醉下更明显。与静脉复合麻醉相比,七氟烷吸入麻醉婴儿的脑血流动力学更优,脑电SEF更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潮气末二氧化碳 脑血流动力学 脑电边缘频谱指数 麻醉诱导
下载PDF
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变化对室间隔缺损婴儿脑电谱缘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思远 马骏 +1 位作者 欧阳川 张冬妮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1482-1485,共4页
目的:应用SedLine大脑功能监测记录婴儿脑电谱缘频率(SEF),近红外光谱法监测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2),经颅多普勒脑血流仪(TCD)测量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BFV),分析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婴儿在麻醉状态下,潮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变... 目的:应用SedLine大脑功能监测记录婴儿脑电谱缘频率(SEF),近红外光谱法监测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2),经颅多普勒脑血流仪(TCD)测量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BFV),分析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婴儿在麻醉状态下,潮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变化对脑电SEF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岁以下择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婴儿57例。入室行全麻诱导及气管插管后,调整潮气量(Vt,mL/kg)和呼吸频率(F)使PetCO2初始值为30 mmHg(1mmHg=0.133 kPa,T30)。持续使用SedLine监测脑电SEF,Fore-Sight实时监测右侧额部rScO2,应用TCD间断测量CBFV(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以及平均脑血流速度),经桡动脉测量有创动脉血压。通过调整Vt和F使PetCO2逐渐上升至35 mmHg(T35)、40 mmHg(T40)、45 mmHg(T45),于T30、T35、T40、T45点测量CBFV,记录脑电SEF、rScO2、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组内比较,T30到T45过程中,脑电SEF明显下降(P<0.001),rScO2、CBFV收缩、CBFV舒张、CBFV平均值均显著增加(P<0.001)。②相关性分析,T30~T45过程中脑电SEF与rScO2、CBFV收缩、CBFV舒张、CBFV平均、BP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婴儿在麻醉状态下,PetCO2对脑电SEF和脑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影响;正常高PetCO2状态下,脑氧供更高、氧耗量更低,氧供需平衡更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室间隔缺损 脑电 脑氧饱和度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