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lato's Theory of the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υμπλοκη Еīδων): the Sophist 259, e4-6
1
作者 Alireza Saat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5年第1期35-43,共9页
Plato's lifelong confrontation with Parmenides and his metaphysical mire of believing that nothing (το μη ǒν) does not actually exist, gradually in the Sophist comes into finish, insofar as the philosopher a... Plato's lifelong confrontation with Parmenides and his metaphysical mire of believing that nothing (το μη ǒν) does not actually exist, gradually in the Sophist comes into finish, insofar as the philosopher after facing the foe and having the last laugh simmers down. In this paper after giv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what Parmenides says, I shall present an analysis of Plato's drastic answer to him (Sophist, 259 e4-6) to see how Plato opens the impasse way created by the Eleatic philosopher. Here the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is regarded as the final answer by which Plato devastates Parmenides infamous thesis. Since hitherto no in-depth analysis is given by the scholars who are puzzled with the subject, I have tried to analyze the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philosophically. Plato's Eleatic challenge has always been crucial in Plato himself and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 after him. As while as Parmenides thesis (Sph., 238 a8-9) provides the sophists opportunity to reject the falsehood, Plato's theory of Forms in contrast in order to cross off the extremely sly sophists tries to make Parmenides come down. In my opinion, the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as the last step of the theory of Forms, basically determines Plato's late ontology tightly knitted with logic. Vindicating this proposal depends on tru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Since Plato's late ontology, in my opinion, is closed to Frege's ontology and discussion of language, we are armed to interpret the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with recent recent logico-philosophicus achievements, I think. In this respect, this is what I have done in my paper: analyzing sentence from Plato's logico-metaphysical point of view. Ultimately, I have tried to show how the aim of the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which Plato himself states, is demonstrating the possibility of dialogue and discourse. This statement explicitly sets forward that the discussion is bound up with several logical approaches, according to which finally full bright light is shed on different implications of the subject such as univers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sentence PREDICATION the verb "is" (εīναι) ontological glue
下载PDF
动词-ed结构的非范畴化探析
2
作者 刘芬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87-90,共4页
本文运用原型理论及非范畴化理论,从认知角度比较了动词-ed结构与动词、形容词及介词等基本语法范畴的语义句法功能,说明了动词-ed结构的边缘成员逐步远离动词范畴,呈现出特殊的认知语义句法特征的非范畴化过程。
关键词 原型理论 非范畴化 动词-ed结构
下载PDF
A Semantic Look Into English Verb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Grammar Teaching
3
作者 PAN Yuhua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3年第2期70-73,共4页
Amo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speech in each language,verbs are usually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ssify and analyze English verbs from a semantic perspective,... Amo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speech in each language,verbs are usually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ssify and analyze English verbs from a semantic perspective,esp.to have a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grammatical concept of the progressive aspect of English verbs,so as to raise students’awaren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s and grammar,and thus to help students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the grammatical rules in future English teac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ANTICS English verbs progressive forms grammar teaching
下载PDF
情态动词“行”和“可以”的不对称分析
4
作者 朱玟珊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8-52,77,共6页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行”和“可以”之间存在语义交叉、语用互渗等现象。“行”有道义和动力情态义,“可以”有道义、动力和语力三种情态义。“行”和“可以”的肯定式与否定式在形式和语义上不对称。形式上的不对称主要由语义程度的差...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行”和“可以”之间存在语义交叉、语用互渗等现象。“行”有道义和动力情态义,“可以”有道义、动力和语力三种情态义。“行”和“可以”的肯定式与否定式在形式和语义上不对称。形式上的不对称主要由语义程度的差异导致:语义程度极高的动力情态词“可以2x”只能用语义程度低一些的动力情态词“能”的否定形式“不能”表否定;道义情态词“行_(1)”“可以_(1)”和动力情态词“行_(2)”“可以_(2y)”的语义程度适中可直接前加“不”表否定。此外受到韵律和交际追求省力的影响,“可以_(1)”还能用“不行”表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态动词 不对称 否定式
下载PDF
汉语“动趋结构”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研究
5
作者 王卉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54,共6页
动趋结构是汉语重要的语法结构之一,使用频率较高。在韩国语语法体系中,没有与动趋结构相对应的成分,这给韩国学习者学习和使用动趋结构带来了不便。将汉语动趋结构与其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可以对应为词、短语和小... 动趋结构是汉语重要的语法结构之一,使用频率较高。在韩国语语法体系中,没有与动趋结构相对应的成分,这给韩国学习者学习和使用动趋结构带来了不便。将汉语动趋结构与其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可以对应为词、短语和小句三种形式。另外,受到动词的影响,动趋结构的对应形式主要表现为动词、动词短语和动词小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趋结构 对应形式 汉语学习
下载PDF
日语因果复句中的不定形分析
6
作者 唐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9期23-26,共4页
该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不定形概念在解释日语因果复句中特殊时间关系时的有效性,即是否可以应用到特殊时间关系的分析之中。“不定形(non-finites)”是印欧语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不带有时态等曲折变化的动词形态,仅把动词所表达的动作作为... 该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不定形概念在解释日语因果复句中特殊时间关系时的有效性,即是否可以应用到特殊时间关系的分析之中。“不定形(non-finites)”是印欧语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不带有时态等曲折变化的动词形态,仅把动词所表达的动作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是一个超越了动词时体体系的概念。日语中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不定形的概念,但是复句中从句的特殊ル形如果用不定形来解释,将可获得有效解释。该研究通过对不定形概念用于解释复合句中时体特殊现象的有效性进行探讨,考察英语动词概念是否适用于日语,如果适用,具有哪些特征和条件,最后确认在从句中不定形形式和功能的实际情况。经过分析得知,在解释因果复句中特殊时间关系时不定法的概念比不定形的概念更加合理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关系 复合关系句 不定形 不定法 时体体系 特殊时间关系
下载PDF
温州话动词重叠式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池昌海 王纯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49-157,共9页
温州话里的动词重叠形式丰富 ,句法功能也相当复杂 ,能充当主语、谓语等各种成分。动词重叠式在紧缩句和话题句里出现频率较高 ,主要是因为其口语色彩较浓和动作性强。重叠式多以肯定形式出现 ,也有少量的否定形式。动词重叠式的语用功... 温州话里的动词重叠形式丰富 ,句法功能也相当复杂 ,能充当主语、谓语等各种成分。动词重叠式在紧缩句和话题句里出现频率较高 ,主要是因为其口语色彩较浓和动作性强。重叠式多以肯定形式出现 ,也有少量的否定形式。动词重叠式的语用功能也比较丰富 ,可以用作祈使、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话 动词重叠 形式特征 功能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时态错误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小东 刘洋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40-545,共6页
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的ST5和ST6两个子语库中的所有时态错误按16种时态分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是最容易出错的时态。其中尤以一般过去时错误为最多。说明一般过去时是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最... 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的ST5和ST6两个子语库中的所有时态错误按16种时态分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是最容易出错的时态。其中尤以一般过去时错误为最多。说明一般过去时是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最难掌握的时态。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一般过去时错误主要集中在时态选择型错误上,主要表现在将一般过去时误用为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呆板地依据时间状语,未能很好地区分时态的语义特征等原因造成的。此外,动词凸显度和时间状语两种语内因素会显著影响一般过去时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态 语料库 时态选择错误 时态形式错误 动词凸显度
下载PDF
再谈使成式(动结式)的产生时代 被引量:10
9
作者 祝敏彻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7-38,共2页
历史上汉语语法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可以肯定使成式(动结式)产生于汉代。梅祖麟说使成式(动结式)产生于唐代,是错误的。用蒋绍愚的两条标准来检验汉代的很多例句,正好说明使成式(动结式)在汉代已经产生了。
关键词 汉语 语法 使成式 动结式 连动式 复合形式 产生时代
下载PDF
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 被引量:51
10
作者 张旺熹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以非终结动词为基点来阐述汉语基本介词衍生的一种可能性。本文重点描写了汉语中衍生为基本介词的动词的非终结性特征,并认为,非终结动词在句法语义上都要求后续或追加动词短语,形成连动结构或兼语结构,以满足句子语义完形的要求。... 本文以非终结动词为基点来阐述汉语基本介词衍生的一种可能性。本文重点描写了汉语中衍生为基本介词的动词的非终结性特征,并认为,非终结动词在句法语义上都要求后续或追加动词短语,形成连动结构或兼语结构,以满足句子语义完形的要求。而当一个句子同时出现多个动词短语时,受语言结构主从关系原则的制约,非终结动词短语就要发生语义降级。可以说,汉语介词可能是一部分非终结动词在连动结构或兼语结构中由语义降级而产生的句法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 非终结动词 语义完形 语义降级
下载PDF
英语虚拟语气形式分类的再探讨 被引量:11
11
作者 袁晓宁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39-41,共3页
英语虚拟语气形式的分类一直是我国英语语法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在分析研究各种不同论点的基础上,从虚拟语气的语法功能这一新的角度,提出了虚拟语气形式的不同的分类方法。
关键词 虚拟语气形式分类 语法功能
下载PDF
藏语动词的黏着性及屈折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索南尖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70-75,共6页
文章以藏文传统文法理论为依据,以具有黏着性和屈折性变化的动词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说明了藏语动词的各个式和时态下其形态的变化情况,并从中总结了拟测式、判断式、否定式、命令式、推断式等5种式和3个时态的分类。这对藏语动词... 文章以藏文传统文法理论为依据,以具有黏着性和屈折性变化的动词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说明了藏语动词的各个式和时态下其形态的变化情况,并从中总结了拟测式、判断式、否定式、命令式、推断式等5种式和3个时态的分类。这对藏语动词属性库的建立和分类精细化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为词性标注、自动分词、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等藏文信息处理领域的各项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文动词 黏着性 屈折性 动词的式
下载PDF
“宾补争动”的焦点实质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劲荣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9,共8页
"宾补争动"表现为宾语能否位于动词之后与宾语和补语哪个更靠近动词这两种情况;"宾补争动"的实质是焦点的竞争,依据汉语"焦点居尾"原则,谁能成为焦点,谁的位置就居后。这从侧面反映出汉语句法结构"... "宾补争动"表现为宾语能否位于动词之后与宾语和补语哪个更靠近动词这两种情况;"宾补争动"的实质是焦点的竞争,依据汉语"焦点居尾"原则,谁能成为焦点,谁的位置就居后。这从侧面反映出汉语句法结构"形式—功能对应"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补争动 焦点居尾 “形式-功能”对应
下载PDF
论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探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世光 周耀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47,54,共9页
现行课程标准对行为动词"探究"的界定并不统一,在不同目标分类系统下,行为动词"探究"可以指向不同的目标领域和学习水平。在不同的目标陈述方式下,行为动词"探究"的用法不同,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直接影响... 现行课程标准对行为动词"探究"的界定并不统一,在不同目标分类系统下,行为动词"探究"可以指向不同的目标领域和学习水平。在不同的目标陈述方式下,行为动词"探究"的用法不同,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直接影响到探究教学策略的选择。为了有效把握行为动词"探究"的用法,教师应该注意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探究"的同义词,注意行为动词"探究"的学科特色、不同旨趣以及政治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究 课程标准 行为动词 目标陈述方式
下载PDF
关于テ形接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兰英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5,共5页
テ形接续指动词的连用形后续接续助词“て”的形式。它所构成的形式由于内部所含要素数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独立度。内部所含的要素又决定它是否能构成从句。当其内部不能出现格成分时,就不能构成从句,只能以类似副词... テ形接续指动词的连用形后续接续助词“て”的形式。它所构成的形式由于内部所含要素数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独立度。内部所含的要素又决定它是否能构成从句。当其内部不能出现格成分时,就不能构成从句,只能以类似副词的形式构成连用修饰成分。此外,复合动词虽然是通过连用形连接两个动词的,但前后项的意义关系与テ形接续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テ形接续 格成分 独立度 复合动词 日语
下载PDF
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ABB的状态形容词功能 被引量:6
16
作者 华玉明 《唐都学刊》 2003年第2期121-124,共4页
从功能上看 ,动词重叠后可以是动词 ,还可以是状态形容词。前者 ,人们已经给予了足够的注意 ,后者 ,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ABB在表义和句法方面都有明显的状态形容词功能 ,语音形式上也有与动词功能的AA、ABAB式不同... 从功能上看 ,动词重叠后可以是动词 ,还可以是状态形容词。前者 ,人们已经给予了足够的注意 ,后者 ,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ABB在表义和句法方面都有明显的状态形容词功能 ,语音形式上也有与动词功能的AA、ABAB式不同的特点。对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ABB状态形容词功能的考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节动词 AABB重叠式 状态形容词 语音形式
下载PDF
面向中国学生的英语书面语动词形式错误自动检查——基于链语法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功 梁茂成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6-204,共9页
该研究以型式语法为理论基础,通过链语法形式化语法体系对动词型式进行了形式化,并对链语法动词词典进行了重构,旨在构建一个更好的面向中国学生的英语书面语动词形式错误检查系统。测试结果显示,重构后链语法词典的查错性能和句法分析... 该研究以型式语法为理论基础,通过链语法形式化语法体系对动词型式进行了形式化,并对链语法动词词典进行了重构,旨在构建一个更好的面向中国学生的英语书面语动词形式错误检查系统。测试结果显示,重构后链语法词典的查错性能和句法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对错句检查的召回率比原词典提高了4.5%,准确率提高了15.7%;对本族者正确分析句子的准确率提高了12.2%。研究表明,该研究所基于的语言学理论(动词型式语法)和形式模型(链语法)可以较好地适用于中国学生书面英语动词形式错误检查系统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检查 动词形式错误 型式语法 链语法
下载PDF
学术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吉晓霞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04-108,共5页
转述动词是学术论文中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作者在转述他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时,往往通过转述动词表明作者对被转述人研究成果的态度,从而为自己建立了研究空间。转述动词是学术论文中最清晰的评价手段之一。本文重点探讨了转述动词在学... 转述动词是学术论文中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作者在转述他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时,往往通过转述动词表明作者对被转述人研究成果的态度,从而为自己建立了研究空间。转述动词是学术论文中最清晰的评价手段之一。本文重点探讨了转述动词在学术论文中的分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论文 转述 转述动词 功能
下载PDF
动词过去式“双系统”认知模型ERP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恒芬 胡杰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38,共6页
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和不规则形态变化为心理词汇研究提供独特视角。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为心理词汇的认知加工过程研究提供高精度测量手段。本文从母语和二语加工两个维度系统梳理动词过去式认知机制ERP研究的不同实验范式,重点讨论并... 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和不规则形态变化为心理词汇研究提供独特视角。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为心理词汇的认知加工过程研究提供高精度测量手段。本文从母语和二语加工两个维度系统梳理动词过去式认知机制ERP研究的不同实验范式,重点讨论并解释相关特征波形成分。系列ERP实验结果都证明动词过去式心理表征分为心理词汇与心理语法两个系统,"双系统"认知模型具有广泛的认知生理机制。文章据此提出本领域研究目前存在的挑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过去式 认知模型 ERP特征波形成分
下载PDF
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名词化能力研究——以学习者派生构词能力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廷君 李跃平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26-33,共8页
为了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名词化能力,利用名词化练习试卷,对188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时长与名词化能力的相关度不大;(2)在规约性名词化的动词范围内,高频使用动词与名词化能力成正相关... 为了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名词化能力,利用名词化练习试卷,对188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时长与名词化能力的相关度不大;(2)在规约性名词化的动词范围内,高频使用动词与名词化能力成正相关;而在非规约性名词化的动词范围内,动词使用频率与名词化能力相关度不大;(3)当学习者的动词名词化出现偏误时,误用率最高的两个名词化词缀为-ion和-ment。结果表明,学习者不但需要掌握名词化的一般规则,而且必须对无规则的动词名词化个例作一对一的深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语习得 动词名词化 形态偏误 实证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