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义认知研究
1
作者 荣榕 缪炎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5期16-20,共5页
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义解读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其增减量的解释,但缺乏对语言符号社会认知的考虑。该文借助隐喻—类象整合模型,探讨汉语动词重叠式语义建构中认知机制与社会规约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整体—部分”图式结构的... 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义解读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其增减量的解释,但缺乏对语言符号社会认知的考虑。该文借助隐喻—类象整合模型,探讨汉语动词重叠式语义建构中认知机制与社会规约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整体—部分”图式结构的层创空间分析,发现重叠结构在时间和序列的类象解读上倾向于“少量”意。在此基础上,语境进一步“调整”图式结构从而产生路径式和循环式两种重叠:前者借助隐喻repetition is division实现复现行为的步骤化,通过强化动作的边界感或弱化其延续感而产生少时量的解读;后者则遵循repetition is cycling实现复现行为的整合化,通过弱化动作的边界感或强化动作的延续感获得时量增加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动词重叠式 类象性 隐喻—类象整合模型 意象图式 语义研究 认知机制
下载PDF
我们现在怎样做文学符号学研究:从赵宪章的文图理论说起
2
作者 李玉平 《符号与传媒》 2023年第1期238-250,共13页
赵宪章的专著《文学图像论》为国内文学符号学研究树立了典范,在方法论上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文学图像论既是文学符号学自身学理逻辑的合理发展,又是对21世纪“文学与图像”现实的有力回应。图像学视角的引入给文学符号学研究带来了诸... 赵宪章的专著《文学图像论》为国内文学符号学研究树立了典范,在方法论上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文学图像论既是文学符号学自身学理逻辑的合理发展,又是对21世纪“文学与图像”现实的有力回应。图像学视角的引入给文学符号学研究带来了诸多新质、新解。《文学图像论》更新了对语言符号性质与功能的认识,提供了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新解,从语图关系的角度重新界定文学,开辟了文学符号学研究的新领域。《文学图像论》倡导从中国文学艺术实践出发以事实说话、用现象展示的“新实学”,理性与科学精神是其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符号学 《文学图像论》 语言 图像 语象
下载PDF
诗歌语象之辨
3
作者 吴昊 高璐璐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115-118,132,共5页
“语象”与中国的意象说类似,一方面是将二者混淆在一起运用,另一方面是学者对二者进行深入的区分,推动了语象理论的中国化发展。随着“文学与图像”研究的升温,学界重新审视“语象”问题,更为注重两者的本质性差别,并将语象作为文学与... “语象”与中国的意象说类似,一方面是将二者混淆在一起运用,另一方面是学者对二者进行深入的区分,推动了语象理论的中国化发展。随着“文学与图像”研究的升温,学界重新审视“语象”问题,更为注重两者的本质性差别,并将语象作为文学与图像研究的重中之重。语象作为文学中呈现出的语言形象,涵盖于整个文学的形象之中,具有内在的视觉化特点。在诗歌文体中,语象常以色彩、线条、场面的语言形式和隐喻、象征的修辞手法等来展现视觉化的语言形象。而意象只是反映人们心理的一种表象,其只有借助语言的联结,才会建构整个文本的形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象 意象 诗歌 营构方式
下载PDF
论中性符号的内涵及其表征
4
作者 刘源佳 《符号与传媒》 2023年第2期96-109,共14页
在世界符号学领域里,有两个标志性理论:(1)以索绪尔语言学思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符号学,(2)以皮尔斯非语言学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符号学。而“中性符号”是其汇聚之处和典型代表。它以“语象合治”为意指方式,以“消除语与象的二元对立”为... 在世界符号学领域里,有两个标志性理论:(1)以索绪尔语言学思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符号学,(2)以皮尔斯非语言学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符号学。而“中性符号”是其汇聚之处和典型代表。它以“语象合治”为意指方式,以“消除语与象的二元对立”为方法,以寻找符号研究的新视域为目标,体现为符号表征的语言与图像之间、意义的虚与实之间、构成的正与反之间、用法上的顺和逆之间的融合,显示出别具一格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符号 语象合治 内涵分析
下载PDF
从“言说”到“图说”:丰子恺插图本《孔乙己》的语图关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惠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4-152,共9页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从场景展览、人物色彩、情节叙事等维度,建构了一个独特的语象世界,为作品从心理层面的语象外化为物质层面的图像提供了可能性。丰子恺因文生图,创作了7幅《孔乙己》插图,重构了酒店的场景,再塑了人物的形象,撷...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从场景展览、人物色彩、情节叙事等维度,建构了一个独特的语象世界,为作品从心理层面的语象外化为物质层面的图像提供了可能性。丰子恺因文生图,创作了7幅《孔乙己》插图,重构了酒店的场景,再塑了人物的形象,撷取了生活化的顷间。从小说文本到插图文本,从“言说”到“图说”的叙事方式的改变,一方面,形成了两种表意机制的相互补充,构成语图共相,具备图文共生之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语言诉求与图像表达的矛盾与裂缝,鲁迅在小说文本中倡导的启蒙现代性,与丰子恺在图像叙事中坚守的审美现代性,是对于《孔乙己》不同的阐述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乙己》 语象 丰子恺 语图共相 审美现代性
下载PDF
语象研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6
作者 邱乙格 殷学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4-100,共7页
随着语言学转向的逐步深入,“语象”一度成为中国学界的研究热点。这个术语是由西方引入,也是中国文学实践的产物。“语象”概念对中国文学从外部研究走向内部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也成为中国文论史不可或缺的组... 随着语言学转向的逐步深入,“语象”一度成为中国学界的研究热点。这个术语是由西方引入,也是中国文学实践的产物。“语象”概念对中国文学从外部研究走向内部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也成为中国文论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语象在我国开创、讨论、拓展、提升等进行历史回顾和展望,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而且能够在图像时代的今天更好地将语言与图像结合起来,也有助于语象中国化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的语象理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象 回顾 展望 研究综述 发展阶段
下载PDF
鲁迅语象中的笔调及其运用
7
作者 张乃午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8-24,共7页
鲁迅语象的笔调试图在多样性上进行探索,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审美效果。具体而言,鲁迅语象的笔调主要表现出木刻式、水墨式、漫画式三种类型。鲁迅在笔调的运用上开创性地将现代的“有力之美”、古典的“闲静之美”、后现代的“戏谑之美... 鲁迅语象的笔调试图在多样性上进行探索,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审美效果。具体而言,鲁迅语象的笔调主要表现出木刻式、水墨式、漫画式三种类型。鲁迅在笔调的运用上开创性地将现代的“有力之美”、古典的“闲静之美”、后现代的“戏谑之美”结合在一起,三种视觉美感形态互相并置又互相矛盾地存在于鲁迅作品的内部,从而构成了鲁迅视觉美感形态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语象 笔调
下载PDF
语象概念的“引进”与“变异” 被引量:8
8
作者 黎志敏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0期79-85,共7页
"语象"术语近年来流行颇广。该术语最先由赵毅衡创造,作为西方诗学术语image的译语。之后不少中国学者接受了这一术语,其中陈晓明还对于"语象"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蒋寅、韩经太和陶文鹏等分别尝试以"语象"... "语象"术语近年来流行颇广。该术语最先由赵毅衡创造,作为西方诗学术语image的译语。之后不少中国学者接受了这一术语,其中陈晓明还对于"语象"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蒋寅、韩经太和陶文鹏等分别尝试以"语象"为基础概念来阐释诗学核心概念"意象"。可是,在对于"语象"追根溯源、仔细辨析之后,我们发现赵毅衡的"语象"概念源于对于西方文献的误解,而陈晓明对于"语象"概念的重新定义也欠科学。"语象"是一个有能指、无所指的"悬置学术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象 意象 IMAGE icon verbal icon
下载PDF
图像时代文学审美范式探绎 被引量:3
9
作者 黄继刚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9-135,154,共8页
图像时代的文学变化主要体现在文学媒介上,其在传统语言文字媒介的基础上融合了图像影音文本,并日益呈现为"语图互文"的审美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对文学图像的关注实则是在语图互文的境况下对文学审美范式变化必须做出的回应... 图像时代的文学变化主要体现在文学媒介上,其在传统语言文字媒介的基础上融合了图像影音文本,并日益呈现为"语图互文"的审美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对文学图像的关注实则是在语图互文的境况下对文学审美范式变化必须做出的回应。而对这一论域的探究首先应当从学理路径上厘清并阐明:语言和图像同作为文学之媒介,其审美范式上存在着功能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来讨论"文学图像化"的可能性、合法性以及图像审美的本源性等诸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图互文 文学审美 语象 本源性
下载PDF
论《水浒传》“朴刀”的失传——基于文学与图像关系视角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敬鹏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48,共5页
"朴刀"是《水浒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武器,但其形制以及失传问题却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既有的研究过分倚重语言文献,缺乏朴刀图像资料的参照。在文学与图像关系这一新视角下,通过比勘朴刀的语象与其在"水浒"... "朴刀"是《水浒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武器,但其形制以及失传问题却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既有的研究过分倚重语言文献,缺乏朴刀图像资料的参照。在文学与图像关系这一新视角下,通过比勘朴刀的语象与其在"水浒"图像中的显现,可以发现朴刀的形状发生了许多变化:原来的杆棒消失,朴刀仅以细长短把刀的形式单独出现;朴刀刀身由之前的"小而尖",演变为"大而尖",甚至同其他刀相混淆。由此推断,朴刀已经从明代开始失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朴刀 语象 图像 失传
下载PDF
论语图符号学视野中庄子的象 被引量:1
11
作者 包兆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5-43,共9页
本文从语图符号学角度考察了庄子语言活动所具有的图像性的缘由。庄子在他的作品中呈现了一个图像化的道的世界,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可为图像化世界的描述提供帮助,这就决定了庄子需要用象的言说方式。庄子在语言表述世界过程中更多突出... 本文从语图符号学角度考察了庄子语言活动所具有的图像性的缘由。庄子在他的作品中呈现了一个图像化的道的世界,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可为图像化世界的描述提供帮助,这就决定了庄子需要用象的言说方式。庄子在语言表述世界过程中更多突出语言的诗学功能,而不是语言的指称功能,突出诗意化了的象,而不是专名之象。另外,庄子不是一般的诗人,而是诗人哲学家,这也决定了他对象的使用是与道的境域生成有关,而象的一种:言绘,比较接近于模拟身体性实践活动,特获庄子青睐,被用来展现以技进道的场景。从语图符号学角度揭示庄子形象型语言,将成为研究庄子象说特点及形成的另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化的世界 语象 庄子的象 言绘
下载PDF
论朦胧诗的“朦胧性”及其语言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敬鹏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48-55,共8页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意味着文学研究要建基于语言的形式分析。就朦胧诗而言,"朦胧性"的根源是语言的审美复活,这一特点被作家充分认识并娴熟运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朦胧诗人具体的语言策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疏...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意味着文学研究要建基于语言的形式分析。就朦胧诗而言,"朦胧性"的根源是语言的审美复活,这一特点被作家充分认识并娴熟运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朦胧诗人具体的语言策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疏离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原有任意性关系,然后再予以重组,造成了诗歌意义的不确定;其次是以"言"绘"象","象化"的语言延缓甚至阻断了言意的通达过程,加重了诗歌的朦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朦胧性 语言 语象
下载PDF
隋唐五代诗歌的图像化修辞
13
作者 郭伟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7-17,共11页
沿袭前人积极探索诗性语言的热情而来,隋唐五代诗人进一步发现和开掘出语言强大的构绘功能。他们灵活运用多种语言图像化的修辞手法,融合精妙的物象造型、色彩敷染甚至是镜头推拉、类蒙太奇画面等艺术手段,在诗行中生成了极富视觉冲击... 沿袭前人积极探索诗性语言的热情而来,隋唐五代诗人进一步发现和开掘出语言强大的构绘功能。他们灵活运用多种语言图像化的修辞手法,融合精妙的物象造型、色彩敷染甚至是镜头推拉、类蒙太奇画面等艺术手段,在诗行中生成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美学效果。基于此,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但在虚拟的图像空间里实现了丰厚的精神寄寓和阔大的襟怀抒写,而且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具有图像或镜像特征的诗性符号乃至由系列诗性符号构成的图像母题。同时,也因其呈现出的通达本体层面的"元美"境界而为后世"逸"品文人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诗画同构"的构思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五代 诗歌 语象 图像化修辞 语言构绘功能
下载PDF
1990年代初期诗歌语言的基本形态及其局限性——以“广场”语象的分析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凯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4-171,共8页
1990年代初期的诗歌语言在"转型"的社会语境中生成,突出呈现为两种形态。一方面,诗人们的精神意识在社会语境的转变中陷入了困境,诗歌语言作为突破困境的方式,其"本体性"地位得到了重新指认;另一方面,面对转型的语... 1990年代初期的诗歌语言在"转型"的社会语境中生成,突出呈现为两种形态。一方面,诗人们的精神意识在社会语境的转变中陷入了困境,诗歌语言作为突破困境的方式,其"本体性"地位得到了重新指认;另一方面,面对转型的语境,诗人们的语言意识发生了内在的转换,形成"介入性"的表达方式,以此探寻着写作的可能性。但从根本上看,1990年代初期诗歌的语言存在局限性。首先,诗人们急于摆脱转型语境所带来的精神困境,预设性的前提造成了诗歌语言的"不自主性";其次,由于诗歌位置的整体偏移,由"介入性"表达建构起的表达空间相对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诗歌 诗歌语言 广场语象
下载PDF
鲁迅语象中的构图及其运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乃午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9-25,共7页
鲁迅语象的构图是一种语言结构的视觉化呈现形式,是文学语象和图像的“统觉共享”。鲁迅语象的构图主要表现为幽暗式、漩涡式、写意式三种类型。在构图的运用上,鲁迅开创性地将简练抽象、水墨写意、画薄式的构图方式结合在一起,三种构... 鲁迅语象的构图是一种语言结构的视觉化呈现形式,是文学语象和图像的“统觉共享”。鲁迅语象的构图主要表现为幽暗式、漩涡式、写意式三种类型。在构图的运用上,鲁迅开创性地将简练抽象、水墨写意、画薄式的构图方式结合在一起,三种构图方式并置,构成了鲁迅作品图像性表达方式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语象 构图
下载PDF
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综述及相关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颍颍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45-148,共4页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及各种新理论系统的提出,任意性理论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已经有所改变,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学说提出了质疑或否定,试图用理据性或可论证性学说去代替任意性。文章首先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学说及国外学...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及各种新理论系统的提出,任意性理论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已经有所改变,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学说提出了质疑或否定,试图用理据性或可论证性学说去代替任意性。文章首先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学说及国外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了简单叙述,重点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的论争进行描述。笔者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普通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理据性和可论证性是任意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取代任意性;任意性还是其时和历时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要对语言进行全面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符号 任意性 象似性 理据性 可论证性 历时研究
下载PDF
张恨水散文《两都赋》的语象运用
17
作者 管雯 《黄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68-71,共4页
张恨水散文《两都赋》的语象运用具有如下特点:色彩淡雅,注重构图意境,爱用传统意象,擅长白描笔法,但语象运用的背后又隐喻了作者现实生活的苦闷和自适,因而文章如同中国写意画,达到了淡雅隽永的艺术境界。《两都赋》的语象运用与张恨... 张恨水散文《两都赋》的语象运用具有如下特点:色彩淡雅,注重构图意境,爱用传统意象,擅长白描笔法,但语象运用的背后又隐喻了作者现实生活的苦闷和自适,因而文章如同中国写意画,达到了淡雅隽永的艺术境界。《两都赋》的语象运用与张恨水的国画情结具有密切关系,体现出张恨水作为传统文人淡泊雅致的审美趣味和深沉高尚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恨水 《两都赋》 语象
下载PDF
动词名词化作中心语的英语名词短语的认知语法视角
18
作者 仲济建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52-54,共3页
语法学界对动词名词化作中心语的英语名词短语研究颇多,但大部分局限于形式分析,没有对其所包含的命题,涉及的概念、范畴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文章在认知语法的视角下对这些英语名词短语进行概念结构分析,其目的是探讨句法结构下该种名词... 语法学界对动词名词化作中心语的英语名词短语研究颇多,但大部分局限于形式分析,没有对其所包含的命题,涉及的概念、范畴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文章在认知语法的视角下对这些英语名词短语进行概念结构分析,其目的是探讨句法结构下该种名词短语所具有的概念结构特征。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动词名词化作中心语的英语名词短语反映了它们所对应的句法认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名词化 概念结构 象似性 图形-背景理论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的面容与德性——以《水浒传》及其插图为中心
19
作者 赵敬鹏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3,共9页
人物的面容美丑、德性善恶及其之间的内在关联,深刻表征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伦理诉求。就《水浒传》这部以刻画人物见长的叙事性作品而言,人物的德性被小说与插增诗词明确塑造,但其面容却仅在插增诗词中得以模糊描述,二者由此形成"... 人物的面容美丑、德性善恶及其之间的内在关联,深刻表征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伦理诉求。就《水浒传》这部以刻画人物见长的叙事性作品而言,人物的德性被小说与插增诗词明确塑造,但其面容却仅在插增诗词中得以模糊描述,二者由此形成"实""虚"差异鲜明的书写效果。如果将插图纳入研究视域,就会发现人物肖像和语象之间存在很多不同与错位,前者并非对后者的精准再现,当是文学成像中的"侧显"使然。更重要的是,小说原本模糊描述的面容,在插图中明确可见;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人物造型,特别是面容的在场诱惑,既迎合了观者对图像的悦目需求,又暗合了插图者以在场呈现不在场的艺术企图;而德性只能借助"图说"的力量,或者通过肖像"面具"的象征,实现在场的合法假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叙事 伦理 语象 图像
下载PDF
鲁迅语象中的色彩群类及其运用
20
作者 张乃午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52-57,67,共7页
鲁迅语象的色彩是通过语言唤起的色彩联想,从而形成文学语象和图像的"统觉共享"。具体而言,鲁迅作品主要包括黑色系、白色系、红色系三种主要语象群类,其运用大胆而奇特,时而光影交错、黑白对比,时而斑斓色彩、奇崛炫目,时而... 鲁迅语象的色彩是通过语言唤起的色彩联想,从而形成文学语象和图像的"统觉共享"。具体而言,鲁迅作品主要包括黑色系、白色系、红色系三种主要语象群类,其运用大胆而奇特,时而光影交错、黑白对比,时而斑斓色彩、奇崛炫目,时而动态流转、变化无常。总体而言,鲁迅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把启蒙意识和生命体验融入其中,形成一幅幅不可思议的视觉画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语象 色彩群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