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义解读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其增减量的解释,但缺乏对语言符号社会认知的考虑。该文借助隐喻—类象整合模型,探讨汉语动词重叠式语义建构中认知机制与社会规约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整体—部分”图式结构的...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义解读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其增减量的解释,但缺乏对语言符号社会认知的考虑。该文借助隐喻—类象整合模型,探讨汉语动词重叠式语义建构中认知机制与社会规约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整体—部分”图式结构的层创空间分析,发现重叠结构在时间和序列的类象解读上倾向于“少量”意。在此基础上,语境进一步“调整”图式结构从而产生路径式和循环式两种重叠:前者借助隐喻repetition is division实现复现行为的步骤化,通过强化动作的边界感或弱化其延续感而产生少时量的解读;后者则遵循repetition is cycling实现复现行为的整合化,通过弱化动作的边界感或强化动作的延续感获得时量增加的含义。展开更多
文摘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义解读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其增减量的解释,但缺乏对语言符号社会认知的考虑。该文借助隐喻—类象整合模型,探讨汉语动词重叠式语义建构中认知机制与社会规约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整体—部分”图式结构的层创空间分析,发现重叠结构在时间和序列的类象解读上倾向于“少量”意。在此基础上,语境进一步“调整”图式结构从而产生路径式和循环式两种重叠:前者借助隐喻repetition is division实现复现行为的步骤化,通过强化动作的边界感或弱化其延续感而产生少时量的解读;后者则遵循repetition is cycling实现复现行为的整合化,通过弱化动作的边界感或强化动作的延续感获得时量增加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