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基于非语言符号的街道可读性调查与评价——以洛阳市老城区为例 |
谭少华
陈璐瑶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2019 |
3
|
|
2
|
言与非言的多模态隐喻研究 |
王凤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2
|
|
3
|
试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共性与个性 |
王跃平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4
|
基于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养老社区交往空间塑造 |
陶舒晨
曹康
|
《规划师》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5
|
论奥斯卡获奖电影《时时刻刻》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
刘光磊
|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6
|
全媒体时代非语言情感符号的多元化设计演变与发展 |
许莉钧
陈香
周丰
|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7
|
表象·语象·意象——论文学形象的呈现机制 |
孙春旻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8
|
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应用 |
张树锋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2018 |
3
|
|
9
|
朦胧诗中的语象符号再符号化现象探析 |
吕军伟
弓婧媛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
7
|
|
10
|
非语言符号的文化结构 |
王昭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1
|
CAI教学对教师非语言传播策略的挑战 |
邱九凤
|
《现代远距离教育》
CSSCI
|
2010 |
1
|
|
12
|
浅析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非语言交际礼仪 |
徐亦蓓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6 |
9
|
|
13
|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
王楠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2 |
4
|
|
14
|
教师的非语言符号的教育意义 |
孙雅文
|
《海外英语》
|
2014 |
2
|
|
15
|
言语规范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符号化发展趋向 |
郭亚博
|
《萍乡学院学报》
|
2015 |
1
|
|
16
|
象征主义视域下的《诉讼笔录》 |
周权
|
《安康学院学报》
|
2018 |
2
|
|
17
|
从标记理论看《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特征 |
姚吉刚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8
|
非语言符号的文化结构 |
孙延弢
|
《黑龙江社会科学》
|
2001 |
0 |
|
19
|
浅论非语言符号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 |
张效利
|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
2011 |
0 |
|
20
|
火星文的符号学阐释 |
彭巧燕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