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Implicit Information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 s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In the Case of Zhu' s Translation and Liang' s Translation
1
作者 徐希 《海外英语》 2012年第10X期159-160,162,共3页
The Relevance Theory put forward by Sperber and Wilson not only gives rise to a new research on pragmatics,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other disciplines. Gutt applies the theory to translation an... The Relevance Theory put forward by Sperber and Wilson not only gives rise to a new research on pragmatics,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other disciplines. Gutt applies the theory to translation and gives a relevance-theoretic account of translation. The relevance-theoretic communicative model provides rational explanation for existence of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The appropri ate treatment of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readers' cognitive environment and expect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de pends on not only the text, but also the inferential context. The adequate contextual effect is derived from the correct judgment and infer ence of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i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translator should match the original author' s intention with target text readers' expectation to make sure that they yield adequate contextual effects with appropriate processing efforts. Implicitness i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Shakespeare' s works. It is more demanding for the translators to catch and transfer to the target readers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Zhu Shenghao and Liang Shiqiu, the two famous translators adopt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in the 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EVANCE Theory IMPLICIT information TRANsLATION
下载PDF
Shakespeare' s Sonnets Dated
2
作者 W. Ron Hes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1期1003-1019,共17页
By using echoes in some sonnets to lines in certain plays, emphasizing those echoes which were not later repeated, and by applying dates to those plays, in 1926 Elizabeth Beckwith tentatively dated a third of the 154 ... By using echoes in some sonnets to lines in certain plays, emphasizing those echoes which were not later repeated, and by applying dates to those plays, in 1926 Elizabeth Beckwith tentatively dated a third of the 154 in the entire sonnets cycle. Her belief was that an unintentional authorial pattern of usage would be less subjective than other approaches to dating the sonnets. Yet, by use of dates from external allusions later applied by Prof. Leslie Hotson and other scholars, this author suggests that it may be possible to extend the total number of datable sonnets to over half of the cycle. However, Beckwith did not use dates for the plays which were later to become a standard dating scheme accepted by most scholars today, and so adjustments of her dates would change the dates she awarded to many of her selected sonnets. This author suggests that even the standard dating scheme is flawed, particularly if Shakespeare was dead when the Sonnets were published in 1609. He suggests another dating regime that meshes quite well with both Beckwith's 52 and an additional 27. Thus, the result for the 79 sonnets is to avoid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distribution that Beckwith's method generated. The net result is what Beckwith termed "a skeleton around which the remaining sonnets can be safely built", but for over half rather than only a third of the cycle. This author suggests a half"skeleton" is more indicative of the chronology for the whole sonnets cycle than only a thi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kespeare's sonnets dating shakespeare's works shakespeare's1640 poems Elizabeth Beckwith
下载PDF
《边华泉集》版本源流考
3
作者 刘想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6-49,共4页
目前国内公藏《边华泉集》的版本之间,差异较小,多为所收内容和卷数的不同,所收最多者为明嘉靖刻本《边华泉集》十四卷。由于《边华泉集》散佚各地,笔者所见资料有限,仅就国内所能见到的《边华泉集》版本进行研究,依其卷数,分为十四卷... 目前国内公藏《边华泉集》的版本之间,差异较小,多为所收内容和卷数的不同,所收最多者为明嘉靖刻本《边华泉集》十四卷。由于《边华泉集》散佚各地,笔者所见资料有限,仅就国内所能见到的《边华泉集》版本进行研究,依其卷数,分为十四卷本系统、八卷本系统、四卷本系统及其他卷本系统,一一详述内容大要、版本特色与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贡 《边华泉集》 版本 考述
下载PDF
从《铸情》到《罗米欧与朱丽叶》:纸面到台面的莎剧演绎 被引量:1
4
作者 魏策策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9-165,共7页
林纾翻译的《铸情》、电影《铸情》和业余实验剧团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是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现代中国传播的三个节点。业余实验剧团在1937年排演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由于过分注重评论界与受众的喜好、对莎剧及其历史背景... 林纾翻译的《铸情》、电影《铸情》和业余实验剧团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是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现代中国传播的三个节点。业余实验剧团在1937年排演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由于过分注重评论界与受众的喜好、对莎剧及其历史背景理解不充分、演员的表演技法不到位等原因,差评不断。但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戏剧界来说,业余实验剧团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是一个挑战,是中国话剧现代转型的可贵尝试。中国剧界前辈们勇敢的尝试,不仅促进了话剧艺术的现代发展,也使莎剧在中国拥有了更广泛的观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也警醒了国人,莎翁的爱情观也由此参与了中国人爱情婚姻观的现代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 戏剧运动 业余实验剧团 莎剧
下载PDF
“隔”与“不隔”——论梁实秋创作与翻译的文化心态 被引量:1
5
作者 严晓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75-78,共4页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在闲适、幽默的氛围中描摹人性,匡救世风,他...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在闲适、幽默的氛围中描摹人性,匡救世风,他的莎剧译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应,这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形成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多元化局面;另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倡导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的道德价值,他的莎剧译文传递了"信"、"仁"、"中"、"和"等伦理观念,这种"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弘扬中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优良特质,促进中外文学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舍”系列散文 汉译《莎士比亚全集》 “隔”与“不隔” 文化心态
下载PDF
曹禺剧作的影像叙事——论《雷雨》、《日出》、《原野》等电影改编兼论经典的再生产 被引量:1
6
作者 邹贤尧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14-117,共4页
根据曹禺剧作改编的几部老电影,既充分调动电影语言的功能,借助时间空间化和空间时间化,用镜头对剧场进行了有效的再生产,又基本忠实于原著,将曹禺在原作中表现的深刻内涵,将曹禺所揭示的焦虑、苦闷、残酷等生动地传达出来,外化为生动... 根据曹禺剧作改编的几部老电影,既充分调动电影语言的功能,借助时间空间化和空间时间化,用镜头对剧场进行了有效的再生产,又基本忠实于原著,将曹禺在原作中表现的深刻内涵,将曹禺所揭示的焦虑、苦闷、残酷等生动地传达出来,外化为生动的影像。这涉及到对经典的再生产的问题。当今太多的经典戏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经典,这几部曹禺的老电影对今天的剧作改编有着诸多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剧作 电影改编 经典 再生产 时间空间化 空间时间化
下载PDF
奎章阁本《文选》增五臣音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孔令刚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6-99,152,共5页
奎章阁本《文选》五臣注中,有多处音注在五臣单注本中并不存在。经过考证,这些音注全部是奎章阁本所增,且来自于李善注。也就是说,奎章阁本在合刻五臣注和李善注时,将本属于李善注的音注转变成了五臣音注,从而混淆和模糊了两者的界限。
关键词 文选 奎章阁本 五臣注 音注
下载PDF
在解读大师和排演经典中成长——话剧《奥赛罗》导演手札
8
作者 张晓辉 张天欣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9年第1期70-73,共4页
莎士比亚剧作《奥赛罗》的排演为指导教师提供了一次解读大师,解读经典的机会,在排演过程中诠释经典,表现经典,使经典成为学习,研究的对象,以创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舞台人物形象。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经典剧目 案头工作 导演处理
下载PDF
朱译莎剧为什么是经典文献 被引量:1
9
作者 苏福忠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7-10,共4页
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是一种挑战。阅读不同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版本也是一种挑战。研究不同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版本并尝试辨析其优劣更是一种挑战。文章通过比较梁实秋与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四个典型意义的例子,说明朱莎剧为什么是经... 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是一种挑战。阅读不同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版本也是一种挑战。研究不同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版本并尝试辨析其优劣更是一种挑战。文章通过比较梁实秋与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四个典型意义的例子,说明朱莎剧为什么是经典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朱译 经典文献
下载PDF
《莎士比亚全集》的补译——陈才宇教授一席谈
10
作者 陈才宇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3年第1期57-59,共3页
对新编和补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一书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自己的翻译原则,为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莎作翻译研究和朱生豪研究提供了一套特色鲜明、风格统一、译文辨析清晰的新《莎士比亚全集》
关键词 陈才宇 朱生豪 新《莎士比亚全集》
下载PDF
莎士比亚悲剧创作中的基督教意识
11
作者 肖四新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6年第1期55-59,共5页
尽管莎士比亚悲剧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凸现的是人的主体性力量与自由意志。但因为文化的继承性,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文主义的特殊内涵,还因为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内涵的特殊理解,使得其悲剧创作中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意识,体现出... 尽管莎士比亚悲剧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凸现的是人的主体性力量与自由意志。但因为文化的继承性,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文主义的特殊内涵,还因为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内涵的特殊理解,使得其悲剧创作中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意识,体现出对基督教生存方式的顾盼流连。这种基督教意识具体体现为罪感意识、忏悔意识、宽恕精神、惩罚观、对超验之爱的强调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悲剧 基督教意识
下载PDF
接过朱生豪的译笔——读浙商大版《莎士比亚全集》
12
作者 刘新民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3年第1期60-64,共5页
朱生豪所译的31个莎剧是译学的经典,珍贵的文化遗产。新编的《莎士比亚全集》以朱生豪的译文为基础,经陈才宇校订和补译而完成。陈才宇在校补中较好地保持了朱译典雅通畅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尤其他的十四行诗的翻译,无论韵式、节... 朱生豪所译的31个莎剧是译学的经典,珍贵的文化遗产。新编的《莎士比亚全集》以朱生豪的译文为基础,经陈才宇校订和补译而完成。陈才宇在校补中较好地保持了朱译典雅通畅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尤其他的十四行诗的翻译,无论韵式、节奏和语言表达,都与朱生豪的翻译有契合之处。陈才宇不愧为接过朱生豪译笔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套新编的《莎士比亚全集》,一定会获得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全集》 朱生豪原译 陈才宇校补
下载PDF
梁实秋、朱生豪译莎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津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103-107,共5页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梁实秋和朱生豪是我国最早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位翻译家。文章对两人译莎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梁实秋和朱生豪是我国最早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位翻译家。文章对两人译莎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译莎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朱生豪 译莎
下载PDF
梁实秋著译的“雅”与“俗” 被引量:2
14
作者 严晓江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113,共3页
梁实秋著译的代表作是"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雅俗互见"是其共同特点之一,"俗"是它的表象,"雅"是它的底蕴,二者相辅相成。"雅舍"系列散文以描摹俗常琐事入笔,发挥... 梁实秋著译的代表作是"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雅俗互见"是其共同特点之一,"俗"是它的表象,"雅"是它的底蕴,二者相辅相成。"雅舍"系列散文以描摹俗常琐事入笔,发挥了文学"观民风"、"观民俗"的作用,其"雅幽默"反映了"温柔敦厚"的创作风格。梁实秋在处理莎剧的"污言秽语"问题上,以"雅化"译文为辅,"粗俗"译文为主,并且适当借用汉语中的俗语翻译,体现了"理性适度"的翻译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舍”系列散文 汉译《莎士比亚全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