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mented vertebra and adjacent vertebra refractured in a 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 patient: A case report
1
作者 Ti-Dong Zhang Shuai Cao +2 位作者 Hui-Yong Ren Yu-Min Li Yi-Ming Yua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10期1804-1809,共6页
BACKGROUND Although 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is a commonly used procedure for treating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the risk of vertebral refracture should be considered.Chronic kidney disease-mi... BACKGROUND Although 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is a commonly used procedure for treating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the risk of vertebral refracture should be considered.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is a systemic disease of mineral and bone metabolism.It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fracture.Few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e use of PVA in patients with CKD-MBD.We herein report a rare case wherein the cemented vertebra and the adjacent vertebra refractured simultaneously in a CKD-MBD patient after PVA.CASE SUMMARY A 74-year-old man suffered from low back pain after taking a fall about 3 wk ago.According to physical examination,imaging and laboratory findings,diagnoses of T12 VCF,CKD-MBD,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stage 5 were established.He then receive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t T12 vertebra.Fourteen weeks later,he presented with T12 and L1 vertebral refractures caused by lumbar sprain.Once again,he was given PVA which was optimized for the refractured vertebrae.Although the short-term postoperative effect was satisfactory,he reported chronic low back pain again at the 3-month follow-up.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hat patients with CKD-MBD who have received PVA are aware of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KD-MBD.It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vertebral refracture.Furthermore,the PVA surgical technique needs to be optimize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The medium-and long-term effects of PVA remain uncertain in patients with CKD-M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 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vertebral refracture Cemented vertebra adjacent vertebra Case report
下载PDF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的早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建伟 李矛 +3 位作者 迟成 王飞 闫辉 唐家广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80-486,共7页
目的:探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术后邻近节段病变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52~73岁,2次手术间隔时间19~64个月。腰椎融合术后邻... 目的:探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术后邻近节段病变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52~73岁,2次手术间隔时间19~64个月。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10例,腰椎非融合固定术后4例;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辅助下后路单侧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术或者经单侧入路潜行减压至对侧。观察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6个月随访时腰痛和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改良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腰椎功能(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2~151 min。术后CT示减压充分,大部分关节突关节得以保留。术后1~3 d下床行走,术后住院时间为1~8 d。术后随访时间为6~11个月。14例患者术后3周内均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 d及3、6个月患者的腰腿痛VAS、ODI、mJOA评分均明显改善。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给予局部加压缝合切口,保守治疗后伤口愈合;1例术后出现马尾神经损伤表现,康复治疗后于1个月左右逐步恢复;1例术后出现下肢一过性疼痛加重,给予激素、脱水药物和对症处理,症状减轻,于术后7 d症状缓解。结论: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用于治疗腰椎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的早期临床效果优良,为邻近节段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微创、非固定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邻近节段病变 外科手术 内窥镜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颈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矢状位平衡变化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天阳 马迅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3年第7期550-552,共3页
目前对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且有许多学者已致力于对其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SD)关系的研究,初步结果令人满意。发生ASD的患者常存在颈椎矢状位失衡,不同参数的变化各不相同,但各参数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同时,... 目前对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且有许多学者已致力于对其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SD)关系的研究,初步结果令人满意。发生ASD的患者常存在颈椎矢状位失衡,不同参数的变化各不相同,但各参数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同时,患者术前的年龄、颈椎退行性改变程度、手术方式及手术节段的选择对ASD的发生同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邻近节段退变 矢状位平衡
下载PDF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4
作者 魏巍 王天昊 +4 位作者 刘建恒 毛克亚 李慧 潘春昂 赵永飞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324-328,334,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量化评价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PLC)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建立正常的腰骶椎(L_(1)-S_(1))三维有限元模型(normal model,Nm),分别建...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量化评价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PLC)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建立正常的腰骶椎(L_(1)-S_(1))三维有限元模型(normal model,Nm),分别建立单纯融合模型(fusion model,Fm)、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模型(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odel,PLIFm)、切除上邻近节段PLC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模型(PLC resection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odel,PR&PLIFm),在相同的预载荷和力矩加载下进行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运动,分析比较4组模型手术及邻近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应力和小关节接触力变化。结果成功建立了正常有效的腰骶椎有限元模型及3种融合模型。3种融合模型均出现邻近节段ROM和椎间盘应力的不同程度增加,PLIFm和PR&PLIFm在邻近节段ROM、椎间盘应力和小关节接触力的增加更显著,切除PLC在前屈时对上邻近节段所受影响更大。结论腰椎融合导致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应力和小关节负荷的增加,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导致邻近节段的应力增加,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后方韧带复合体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邻近节段退变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经皮相邻椎体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万向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5
作者 高璐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7期114-116,12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相邻椎体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万向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营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90名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经... 目的探讨经皮相邻椎体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万向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营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90名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经皮相邻椎体万向螺钉与伤椎万向螺钉内固定,观察组接受经皮相邻椎体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万向螺钉内固定的治疗,后续对两组的手术详情、疼痛体验、椎体高度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长分别为(102.37±11.39)min、(98.48±10.5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7.05±12.46)mL、(121.88±13.75)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椎体楔形角和局部后凸角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经皮相邻椎体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万向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对胸腰椎骨折病人的椎体复原有所裨益,可以加快他们功能恢复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相邻椎体单平面螺钉 伤椎万向螺钉内固定 疼痛 功能恢复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自然演进还是并发症? 被引量:13
6
作者 史丽娜 吴春根 +3 位作者 李文彬 顾一峰 王珏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72-876,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否增加新发骨折的风险。方法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新发压缩骨折12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60例为保守治疗,B组60例为PVP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分别比较两...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否增加新发骨折的风险。方法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新发压缩骨折12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60例为保守治疗,B组60例为PVP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新发骨折的部位、分布、发生概率、是否邻近治疗椎体及邻近与非邻近治疗椎体的相对危险度、两组新发骨折的时间等。结果 A组新发骨折发生率为27%,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概率为56%;B组新发骨折发生率为38%,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概率为52.5%。两组新发骨折的概率、部位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邻近治疗椎体与非邻近治疗椎体新发生骨折的相对危险度RR值分别为1.076和0.952,两组邻近治疗椎体同非邻近治疗椎体相比均无明显更高新发生骨折的风险。A组和B组新发骨折发生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2.9±8.5)个月和(13.6±16.2)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PVP并不增加新发骨折的风险。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的风险比非邻近者无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新发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邻近治疗椎体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不同置入深度对相邻节段运动范围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祖丹 海涌 +4 位作者 云才 鲁世保 刘玉增 李士春 李钦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33-937,共5页
目的:探讨置入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不同深度后对上下相邻节段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将6具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Ll~L5)两端固定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上,以L3/4节段为手术节段,L2、L3、L4、L5椎体放置运动范围记录系统用... 目的:探讨置入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不同深度后对上下相邻节段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将6具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Ll~L5)两端固定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上,以L3/4节段为手术节段,L2、L3、L4、L5椎体放置运动范围记录系统用以记录相邻节段(L2/3、L4/5)运动范围。分别对腰椎标本完整状态(保持腰椎韧带及小关节完整)、5ram状态(Coflex的U形顶端距离硬脊膜5ram)、0mm组(距离为0mm)分别加载8N·m的纯力矩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试顺序为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并记录相邻节段L2/3、L4/5的运动范围。对3组标本在6个方向的相邻节段(L2/3、L4/5)运动范围分别行单个因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对比采用LSD检验。结果:L2/3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完整组分别为4.23°±0.25°、3.56°±0.14°、3.07°±0.12°、3.34°±O.08°、2.53°±O.16°、2.44°±0.11°;5mm组分另0为4.40°±0.21°、3.64°±0.14°、3.09°±0.11°、3.35°±0.07°、2.54°±0.16°、2.46°±0.10°;0mm组分另0为4.47°±0.20°、3.72°±0.16°、3.14°±0.10°、3.38°±0.08°、2.58°±0.15°、2.49°±0.12°;三组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三组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完整组分别为3.80°±0.28°、3.45°±0.11°、3.25±0.11°、3.28°±0.13°、2.44°±0.11°、2.42°±0.11°;5mm组分另U为3.86°±0.28°、3.52°±0.11°、3.28°±0.09°、3.31°±O.05°、2.50°±0.07°、2.46°±0.09°:0mm组分别为3,90°±0.28°、3,59°±0.10°、3.32°±O.08°、3.36°±O,06°、2.52°±0,08°、2,48°±0.09°: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的U形顶端与硬脊膜的距离≤5mm时,上下邻近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6个方向运动范围较完整状态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相邻节段 内固定器 假体置入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宏其 陈凌强 +7 位作者 肖勋刚 郭靖 罗继 邓展生 龙文荣 陈静 胡建中 王锡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1774-1777,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行性病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本科共收治33例患相邻节段病变病例,将33例病例分成3型,并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Ⅰ型(单纯椎间盘突出型)20例,...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行性病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本科共收治33例患相邻节段病变病例,将33例病例分成3型,并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Ⅰ型(单纯椎间盘突出型)20例,行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Ⅱ型(黄韧带钙化皱褶型)5例,行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术;Ⅲ型(混合型)8例,行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椎板切除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结果]随访6个月~3年,平均1.2年,33例相邻节段病变受压脊髓获得有效减压,内置物无松动断裂,原前路内固定物位置良好、牢固,无血管、神经、气管、食管损伤并发症,骨性融合好,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77.8%。[结论]以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为主的3种手术方法是治疗3种类型的相邻节段病变简易积极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融合术后 相邻节段病变 减压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阳 李放 +3 位作者 单建林 关凯 赵广民 文天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86-891,共6页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0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9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记录患者...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0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9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椎问高度及上位相邻节段ROM。评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和症状学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55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48-70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Dl分别为(24.1±5.7)%和(15.9±6.3)%,均较术前的(56.3±16.4)%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9±1.5和1.4±0.5,均较术前的6.7±2.7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6±2.5)°保留至术后3个月的(4.5±2.8)°以及末次随访时的(4.9±2.3)°(P〈O.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在术后3个月为13.4±2.6mm,较术前12.3±2.7mm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为12.1±3.2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由术前的(8.1±3.0)。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9.3±3.2),至末次随访时达到(10.0±2.9)°(P〈0.05)。末次随访时,7例(12.7%)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1例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症状学退变而接受二次Dynesys内固定手术。结论: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在中期随访时,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活动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邻节段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变性疾病 动态内固定 Dynesys系统 相邻节段退变
下载PDF
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徐灿华 吴增晖 +1 位作者 郑轶 张清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837-1841,共5页
目的 探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vertebral fusion,XLIF)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阐明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21~119个月(... 目的 探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vertebral fusion,XLIF)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阐明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21~119个月(平均47.3个月)后,出现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及对应的腰腿痛症状患者,采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9例。其中,邻近节段病变发生在融合节段上方8例、下方1例;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4例、腰椎管轻度狭窄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轻度狭窄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退变性侧凸1例。根据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判断手术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邻近节段病变,行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65.6±15.0)min,出血量(27.8±5.6)mL,术中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的发生,住院(5.7±1.1)d;末次随访腰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分别为2.8±1.9、23.5±3.7,较术前(7.9±2.7、13.0±5.1)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手术损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融合 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 邻近节段病变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柏梁 郑泽龙 +1 位作者 赵立君 曲圆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88-891,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远期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程度。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吉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单节段病变患者120例,按...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远期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程度。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吉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单节段病变患者120例,按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其中手术组60例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60例行保守治疗。2组患者发现病变时进行随访,在非手术组患者发现病变后60个月及手术组患者术后60个月再次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评估(Miyazaki分级)。结果:107例患者获得随访,55例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9.7个月,52例非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8.8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手术组患者治疗后ASIA、VAS和JOA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患者ASIA、VAS和JOA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相邻节段上一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下一邻近节段(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方面优于保守疗法;颈椎前路单节段植骨融合术后远期间盘退变主要发生在上一邻近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切除术 邻近节段 退变
下载PDF
颈椎病治疗新思路——颈腰同治 被引量:22
12
作者 罗亮 狄忠 +1 位作者 姚旭 林咸明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1439-1441,共3页
[目的]探讨针灸"颈腰同治"思路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可行性。[方法]根据颈椎病与腰部疾患的临床相关性,从传统经络学说、解剖及脊柱力学平衡的角度,分析颈椎病发病过程中颈部与腰部的相互影响,寻求针灸治疗颈椎病更为... [目的]探讨针灸"颈腰同治"思路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可行性。[方法]根据颈椎病与腰部疾患的临床相关性,从传统经络学说、解剖及脊柱力学平衡的角度,分析颈椎病发病过程中颈部与腰部的相互影响,寻求针灸治疗颈椎病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结果"]颈腰同治"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主要在传统经络上,颈椎与腰椎主要靠足太阳经与督脉加强彼此相互联系;生理解剖上,椎体及其周围肌肉、韧带共同维护脊柱的生理平衡;生物力学角度,脊柱力学平衡的改变,可以使颈腰同时受累。[结论]针灸"颈腰同治"治疗颈椎病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临床疗效,为针灸临床治疗颈椎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针灸疗法 颈腰同治 新思路
下载PDF
腰椎融合/非融合技术治疗L4/5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魏富鑫 钟锐 +4 位作者 潘希敏 孙海兴 王乐 崔尚斌 刘少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92-899,共8页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的临床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我科...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的临床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患者61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采用PLIF术式固定融合患者32例,棘突间Wallis动态固定患者29例。术前、术后1个月、1年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根据UCLA标准对相邻节段L3/4及L5/S1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利用Tlp-MRI技术量化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Tlp值。结果:随访时间48。77个月.平均61_3个月,其中PLIF组和Wallis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63.4和59.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构成比、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及相邻节段椎间盘Tlp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PLIF组与Wallis组OD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6.1%、78.5%,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9.2%、75.0%,均无统计学差异(P=0.78,0.85)。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以及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1,0.70)。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PLIF和Wallis组L3,4椎间盘Tip值分别为115.4±8.9ms、111.6±12.3ms、91.6±11.1ms和112.4±10.0ms、109.9±9.2ms、103.5±10.8ms,L5/S1椎问盘T113值分别为9514±7.7ms、94.6±9.6ms、88.1±12.6ms和96.3±9.2ms、95.4±8.5ms、9113±11.4ms,两组术后1个月L3/4、L5/S1椎间盘Tip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LIF组:P=0.67,0.75;Wallis组:P=O.72,0.64);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椎问盘Tlp值明显低于Wall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2),而L5/S1椎间盘Ti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89)。结论:PLIF术式与棘突间动态固定(Walli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均可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而后者在减少固定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 相邻节段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 T1p序列
下载PDF
腰椎矢状面固定角度对相邻节段应力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忠海 赵杰 +3 位作者 陈志明 袁健东 徐浩 刘爱刚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61-365,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生物力学实验评价腰椎矢状面固定角度对相邻节段应力强度的影响。方法9具成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L1~S2用于实验。完整脊柱测试后,在每个标本的L3、4、5用椎弓根螺钉随机顺序地进行矢状面三种角度的固定:①原位(前凸10o);②... 目的通过体外生物力学实验评价腰椎矢状面固定角度对相邻节段应力强度的影响。方法9具成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L1~S2用于实验。完整脊柱测试后,在每个标本的L3、4、5用椎弓根螺钉随机顺序地进行矢状面三种角度的固定:①原位(前凸10o);②后凸位(后凸5o);③超前凸位(前凸25o)。每组分别进行加载,记录相邻节段L2/3、L5/S1椎间盘和关节突的应力强度,并加以比较。结果在前屈试验中,所有固定组的相邻节段应力强度均显著高于完整脊柱组(P<0.05),后凸位固定组的应力强度最高。在后伸试验中,后凸位固定的应力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固定组(P<0.05);但原位固定和超前凸固定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侧屈位试验变化规律与后伸试验相似。结论脊柱固定可导致相邻节段的应力强度增加,并且矢状面异常固定角度更破坏其生物力学环境。在腰椎稳定重建同时,应该获得正常腰椎前凸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 生物力学 相邻节段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姜文涛 梅伟 +2 位作者 王庆德 郭润栋 李格 《中医正骨》 2017年第3期3-5,共3页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患者的治疗和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融合节段...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患者的治疗和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融合节段、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共收集到146例患者的资料,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7个月,中位数28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发生断钉,3例患者出现椎间植骨吸收,其余141例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141例术后椎间植骨融合的患者中,男性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17/79)与女性(14/6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3,P=0.880);年龄≥60岁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7/89)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3,P=0.000);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2/67)高于术前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2,P=0.000);多节段融合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1/54)高于单节段融合的患者(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8,P=0.000)。结论:年龄大、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多节段腰椎融合,是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邻近节段退变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颈椎融合内固定对相邻节段椎间盘及椎间关节压力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荆珏华 田大胜 +2 位作者 钱军 付杰 王以进 《颈腰痛杂志》 2009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间植骨内固定相邻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5具成人尸体颈椎(C2-T1)标本用于试验。固定T1,施加作用力于C2,测量A、B、C、D各组在前屈、后伸2种状态下相邻节段(C3~4、C6~7)椎间盘、椎间关节应力。结果各组相邻节段椎... 目的探讨颈椎间植骨内固定相邻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5具成人尸体颈椎(C2-T1)标本用于试验。固定T1,施加作用力于C2,测量A、B、C、D各组在前屈、后伸2种状态下相邻节段(C3~4、C6~7)椎间盘、椎间关节应力。结果各组相邻节段椎间盘、椎间关节应力随固定强度增加而增加,即D组>C组>B组>A组,其中C、D两组与A组相比应力增加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C3~4间隙C组与B组、D组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椎间植骨内固定后增加相邻节段椎间盘、椎间关节应力;相邻上节段的影响较下节段大;固定强度越大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相邻节段 生物力学 应力 内固定
下载PDF
颈椎内固定对相邻节段椎间盘及椎间关节应力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田大胜 荆珏华 +3 位作者 申才良 钱军 许新忠 吕浩 《临床骨科杂志》 2010年第4期454-456,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间植骨内固定相邻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5具成人尸体颈椎(C2~T1)标本用于试验。固定T1,施加作用力于C2,实验按顺序分为A、B1、C1、D1、B2、C2、D2 7组,测试各组在前屈、后伸两种状态下相邻节段C3~4椎间盘、椎间... 目的探讨颈椎间植骨内固定相邻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5具成人尸体颈椎(C2~T1)标本用于试验。固定T1,施加作用力于C2,实验按顺序分为A、B1、C1、D1、B2、C2、D2 7组,测试各组在前屈、后伸两种状态下相邻节段C3~4椎间盘、椎间关节应力。结果各组相邻节段椎间盘、椎间关节应力随固定强度和节段增加而增加,即D2组>C2组>B2组>A组、D2组>D1组、C2组>C1组、B2组>B1组,其中C2、D2两组与A组、C2组与B2组、D2组与C2组、D2组与D1组、C2组与C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间植骨内固定后相邻节段椎间盘、椎间关节应力增加;固定强度及节段越大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相邻节段 生物力学 内固定 椎间盘
下载PDF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朝阳 李明恒 陈荣春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7期3-6,共4页
目的:探讨融合节段的长短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9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将其按融合节段数分为A、B、C三组:单节段融合24例为A组;双节段融合26例... 目的:探讨融合节段的长短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9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将其按融合节段数分为A、B、C三组:单节段融合24例为A组;双节段融合26例为B组;多节段融合19例(3个节段及以上)为C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上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析融合节段数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系。结果:随访时间为18-72个月,平均为3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A组有2例(8.3%)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B组为4例(15.4%),C组为4例(21.1%)。A、B两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会增加相邻节段退变,融合固定节段越多,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融合节段
下载PDF
T1ρ-MRI技术评价腰椎不同内固定方式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魏富鑫 钟锐 +5 位作者 王乐 刘少喻 崔尚斌 潘希敏 孙海兴 黄阳亮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5-551,共7页
【目的】应用T1ρ-MRI技术定量评价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并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L4/5退变性失稳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P... 【目的】应用T1ρ-MRI技术定量评价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并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L4/5退变性失稳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PLIF组和Wallis组,分别为22例和20例。通过T1ρ-MRI技术以及拍摄X线片,测量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T1ρ值、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变化,并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终末评估时间设为术后24个月。【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Wallis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PLI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ODI、JOA评分改善率以及L3/4节段影像学退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L3/4椎间盘T1ρ值末次随访均存在下降趋势,且PLIF变化值明显大于Wall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LIF术式相比,棘突间动态固定(Wallis)具有出血少、用时短等优点,且可显著延缓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中PG退变趋势,但两者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相邻节段 椎间盘退变 内固定 腰椎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对相邻节段终板影响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丁亮 彭耀庆 +3 位作者 何友智 黄永辉 孙太存 左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4-137,I0003,共5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软骨终板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对相邻节段软骨终板的影响。方法:6只健康3~4岁雌性山羊,随机分为Ⅰ、Ⅱ组,每组3只。Ⅰ组为假手术组,仅切开显露颈椎椎体及椎间盘;Ⅱ组为实验组,行颈前...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软骨终板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对相邻节段软骨终板的影响。方法:6只健康3~4岁雌性山羊,随机分为Ⅰ、Ⅱ组,每组3只。Ⅰ组为假手术组,仅切开显露颈椎椎体及椎间盘;Ⅱ组为实验组,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手术节段均为C3/4。手术6个月后于腹腔注射麻醉下切取Ⅰ组及经X线证实手术节段已骨性融合的Ⅱ组山羊C2/3、C4/5上、下终板右侧组织块制备电镜标本,观察软骨终板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超微结构;空气栓塞法处死山羊,完整取下包含上、下终板及部分终板下骨质的C2/3和C4/5椎间盘,于正中矢状面上切取组织块制备光镜标本,行HE染色,测量软骨终板缺损的宽度并参考Ariga评价标准判定其退变情况,测量软骨终板钙化层厚度。结果:Ⅰ组软骨终板组织学表现正常,Ⅱ组83.3%出现轻度退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均未观察到中、重度退变情况。Ⅰ、Ⅱ组软骨终板钙化层厚度分别为71.9±2.3μm与92.6±14.2μ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与Ⅰ组比较,Ⅱ组软骨终板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发生退变。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可导致相邻节段软骨终板退变,而这种改变可能是引起相邻节段椎间盘营养障碍和退变的始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手术 相邻节段 软骨终板 退变 组织学 超微结构 山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