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kyph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t different surgical timings based on the theory of“dynamic-static integration”
1
作者 Zunwang Li Jiang Chen +3 位作者 Dekui Li Jiayu Yang Jiaqi Qin Yuqing Gu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CAS 2024年第1期86-92,共7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at different surgical timings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based on the theory of“dynamic-...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at different surgical timings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based on the theory of“dynamic-static integration”.Methods:Patients with OVCF who underwent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roups A,B,and C for those undergoing surgery within 7,7—21,and>21 days of fracture occurrence.The variations in the amount of bone cement injected,pre-and post-operative pain levels,functional activity,deformity correction of the injured vertebrae,bone cement leakage,and vertebral body height los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Results:Regarding pain relief and functional activity,the postoperative Visual Analog Scale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scores of the three groups significantly improved.Furthermore,the deformities of the injured vertebrae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cted,with Groups A and B exhibiting superior correction compared to Group C.Moreover,the bone cement leakage rates in groups A and C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At the 3-month follow-up,the loss of vertebral height in 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s A and B.Conclusion:Kyphoplasty is effective for OVCF treatment.Early surgery can effectively restore the vertebral height of the injured vertebra,reduce kyphosis,and reduce height loss of the injured vertebra after surgery;nevertheless,treatment within 1—3 weeks of the fracture 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bone cement leakage,making the surgery safer.Therefore,surgical treatment within 1—3 weeks of fracture is safer and 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therapeutic effec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KP surgery can transform the fracture end from a micromotion state to a fixed state,which fully embodies the theory of“dynamic-static inte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YPHOPLASTY Operation timing Bone cement leakage Lost height of injured vertebra
下载PDF
基于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2
作者 李忠 尹祖昌 +3 位作者 闫菁辉 王铁铸 孟宪卿 王清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198-204,共7页
目的通过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研究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8.59岁;骨折节段,L... 目的通过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研究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8.59岁;骨折节段,L137例,L223例,L1121例,L1235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均行椎弓根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上关节突外缘垂直线与横突平分线交点(Magerl法)定位椎弓根钉。观察组患者给予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钉。对比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骨代谢、骨愈合、炎症反应、肿胀及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9.8±2.9)°vs(13.5±3.0)°。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高于观察组[(14.2±3.4)%vs(8.6±2.2)%。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骨钙素(BGP)指标均高于对照组[(219.23±6.34)μg/L vs(182.54±5.17)μg/L、(112.72±2.18)μg/L vs(93.67±2.69)μg/L、(7.52±0.36)μg/L vs(4.21±0.14)μg/L。P<0.05]。观察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指标均高于对照组[(107.58±4.25)μg/L vs(92.12±4.19)μg/L、(296.57±8.04)μg/L vs(237.28±7.82)μg/L。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IL-1)指标均低于对照组[(1.20±0.27)μg/L vs(1.52±0.51)μg/L、(1.06±0.14)μg/L vs(1.35±0.28)μg/L、(0.98±0.27)μg/L vs(1.19±0.42)μg/L。P<0.05]。第1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第20天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均逐渐降低,除第1天观察组肿胀程度高于对照组外[(3.88±0.54)分vs(3.31±0.43)分。P<0.05],其他不同时间对照组疼痛评分及肿胀程度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降低患者的伤椎高度、Cobb角,提高骨代谢,降低炎症反应、肿胀及疼痛程度,促进骨愈合,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椎高度 骨代谢 COBB角 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 椎弓根技术 胸腰椎骨折
下载PDF
胸椎和腰椎脊柱结核手术入路术式选择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刘鹏 蒋晖 +1 位作者 瞿东滨 江建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分析胸椎和腰椎结核及3种手术入路,确定脊柱结核手术的入路选择。方法收集54例短程化疗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脊柱结核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后凸畸形的矫正角度和椎体高度的重建等数据作为评估指标。组间均数的差别采用单向方... 目的分析胸椎和腰椎结核及3种手术入路,确定脊柱结核手术的入路选择。方法收集54例短程化疗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脊柱结核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后凸畸形的矫正角度和椎体高度的重建等数据作为评估指标。组间均数的差别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结果前后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大于前路组(P<0.05)。前路组椎高重建大于后路组或前后联合入路组(P<0.05)。胸椎结核联合入路组的术中出血大于前路组或后路组(P<0.05),腰椎结核无此差异(P>0.05)。结论前路手术适合椎体破坏严重伴塌陷,有待重建椎体高度的脊柱结核,前后联合入路因其较长的手术时间不适合基础情况较差的患者,但较长的手术时间并没有明显增加腰椎结核的术中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手术入路 后凸畸形 椎高重建
下载PDF
经伤椎和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中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许勇 官众 +2 位作者 李永霞 陈锋 任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23-1828,共6页
背景:跨伤椎螺钉置入固定容易出现椎体骨小梁不能完全恢复,影响脊柱矢状位力学稳定。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的抗屈力、抗扭转力明显增加,增加了椎体在屈曲、后伸、旋转等各种活动的承载负荷,可更好地维持伤椎稳定性,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背景:跨伤椎螺钉置入固定容易出现椎体骨小梁不能完全恢复,影响脊柱矢状位力学稳定。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的抗屈力、抗扭转力明显增加,增加了椎体在屈曲、后伸、旋转等各种活动的承载负荷,可更好地维持伤椎稳定性,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目的:对比经伤椎和跨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中期随访结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胸腰段椎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案分为跨伤椎组、经伤椎组。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统计分析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卧床时间及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皮下血肿发生情况,对比2组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随访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结果与结论:①经伤椎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跨伤椎组、术中出血量大于跨伤椎组,但术后卧床时间比跨伤椎组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前及术后2周随访:2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术后6,12个月随访:经伤椎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跨伤椎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大于跨伤椎组,后凸Cobb角小于跨伤椎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跨伤椎组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30%)高于经伤椎组(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⑤提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不仅能有效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恢复椎体的生理高度及曲度,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 置钉 内固定 伤椎高度 后凸Cobb角 并发症
下载PDF
后凸成形术疗效评估中骨折椎体高度的测量 被引量:14
5
作者 牛国旗 杨惠林 +3 位作者 王根林 金敏敏 姚飞荣 唐天驷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后凸成形术疗效评估中骨折椎体高度的测量方法。方法选8套干燥成人胸腰椎标本,按解剖序列拍摄X线侧位片。分别测量T1~L5标本及X线片上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以椎序为自变量、椎体高度为应变量进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后凸成形术疗效评估中骨折椎体高度的测量方法。方法选8套干燥成人胸腰椎标本,按解剖序列拍摄X线侧位片。分别测量T1~L5标本及X线片上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以椎序为自变量、椎体高度为应变量进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探讨压缩骨折椎体原有高度的预测方法。结果T1~L5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无论是标本测量还是影像学测量,均与椎序分别成直线关系(P=0.0001。r〉0.9);各高度影像学测量与解剖学测量值之间一致相关(r〉0.9)而不受X线投照中心的影响;压缩椎体骨折前的高度可以接直线方程推出的公式进行推算。结论在同一X线片上选择两个恰当参照椎。可按公式准确求得压缩椎体骨折前的高度,为后凸成形术疗效评估中骨折椎体高度的测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凸成形术 胸椎 腰椎 椎体高度 骨质疏松 压缩骨折
下载PDF
后凸成形术疗效评估中椎体高度与椎序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牛国旗 杨惠林 +3 位作者 王根林 姚飞荣 金敏敏 唐天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椎体高度与椎序的关系,为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提供解剖学与影像学依据。方法:选8套干燥成人胸腰椎标本,按解剖序列拍摄X线侧位片,分别测量标本及其X线图片各椎体前、中、后高度。以椎序为自变量,... 目的:探讨椎体高度与椎序的关系,为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提供解剖学与影像学依据。方法:选8套干燥成人胸腰椎标本,按解剖序列拍摄X线侧位片,分别测量标本及其X线图片各椎体前、中、后高度。以椎序为自变量,椎体高度为应变量进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胸腰椎高度逐渐增大,无论是解剖学测量,还是影像学测量,3个椎体高度与椎序分别呈直线关系,P=0.0001;各高度影像学测量与解剖学测量值呈斜率相同、但截距不同的平行线,相关分析为极度相关,r>0.9。结论:椎体前、中、后高度与椎序分别呈直线关系,表明椎体高度的变化符合脊柱运动及依次从上至下负重递增的要求;椎体影像学与解剖学测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X线投照中心对椎体高度与椎序间关系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凸成形术 胸椎 腰椎 椎体高度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唑来膦酸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7
作者 马江卫 贾爱华 +2 位作者 刘新艳 井长信 王荣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358-361,共4页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接受PKP治疗的OVCF患者60例,依据患者术后接受唑来膦酸与否,分为联合治疗组(A组,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及对照组(B组,未接受唑来膦酸治...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接受PKP治疗的OVCF患者60例,依据患者术后接受唑来膦酸与否,分为联合治疗组(A组,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及对照组(B组,未接受唑来膦酸治疗)。通过观察术前、术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高度、骨密度的改变以及PKP术后再骨折的发生率,从而评估唑来膦酸联合PKP治疗OVCF的疗效。结果:A组与B组在术后1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其VAS、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2年A组VAS及椎体高度改善明显优于B组。术后1年及术后2年A组骨密度改善明显优于B组,且PKP术后再骨折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唑来膦酸联合PKP治疗OVCF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患者骨密度,降低PKP术后再骨折风险,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椎体高度 骨密度
下载PDF
前路减压不同撑开高度影响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良意 陈德玉 +3 位作者 郭永飞 王新伟 徐建伟 王以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3期1846-1848,共3页
目的评价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不同撑开高度对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48具小牛颈椎标本随机平均分为6组,其中1组作为对照组,5组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均行颈椎体次全切除后用自行研制的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分别撑开0、2、4... 目的评价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不同撑开高度对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48具小牛颈椎标本随机平均分为6组,其中1组作为对照组,5组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均行颈椎体次全切除后用自行研制的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分别撑开0、2、4、6、8mm,测量各组标本在受到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的不同载荷作用下的总体位移和应变变化。结果撑开高度为4、6mm时颈椎的总体位移和应变明显下降,如果继续增加撑开高度,颈椎稳定性并不随之增加。结论单椎体次全切除后撑开高度为4~6mm可获得较好的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重建 椎间高度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撑开的在体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徐建伟 贾连顺 +3 位作者 谭军 陈德玉 周许辉 陆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11-414,共4页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手术中撑开的扭力变化,分析撑开扭力的构成原因,为椎间撑开有关问题提供量化依据。方法:用特制的能测定撑开扭力的颈椎前路撑开器,在41例三组病人颈椎前路次全椎体切除术中测定3种状态下撑开椎体时的扭力变化,统计分...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手术中撑开的扭力变化,分析撑开扭力的构成原因,为椎间撑开有关问题提供量化依据。方法:用特制的能测定撑开扭力的颈椎前路撑开器,在41例三组病人颈椎前路次全椎体切除术中测定3种状态下撑开椎体时的扭力变化,统计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撑开扭力随着撑开的高度先平稳增加,前柱完全撑开时扭力急剧增加。不同病例组撑开的扭力增幅绝对值不等,但曲线类型相似,颈椎外伤病人最大撑开扭力较颈椎退变病人明显低(P<0.01)。结论:撑开扭力增幅曲线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增加,术中应逐步撑开,颈椎骨折时撑开力应相应减小,撑开扭力增幅明显增加的高度为合适椎间撑开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椎间撑开 在体研究 椎体次全切 颈椎外科 手术方式
下载PDF
经伤椎内固定与跨伤椎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殷剑 赵清斌 +2 位作者 肖伟 孙俊刚 赵巍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4期70-73,93,共5页
目的观察经伤椎内固定与跨伤椎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0月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93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内... 目的观察经伤椎内固定与跨伤椎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0月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93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VH)、区域后凸角(LK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总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和3个月,两组AVH较术前增大,LKA较术前减小(P<0.05);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AVH大于对照组,LKA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可有效恢复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椎体正常生理结构,减轻患者腰部疼痛,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经伤椎内固定 跨伤椎内固定 椎体前缘高度比值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撑开力测定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建伟 贾连顺 +7 位作者 谭军 陈德玉 周许辉 陆健 倪斌 陈雄生 袁文 肖建如 《临床骨科杂志》 2002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手术椎间撑开力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 用特制能测定撑开扭力的颈椎前路撑开器在 3组患者颈椎前路次全椎体切除术中测定 3种状态下撑开椎间时的扭力变化 ,并对其临床意义作分析。结果 撑开扭力随着撑开的高度先平稳...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手术椎间撑开力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 用特制能测定撑开扭力的颈椎前路撑开器在 3组患者颈椎前路次全椎体切除术中测定 3种状态下撑开椎间时的扭力变化 ,并对其临床意义作分析。结果 撑开扭力随着撑开的高度先平稳增加 ,完全撑开后急剧增加。不同病例组间撑开扭力的增幅绝对值不等但变化规律相似。结论 构成颈椎前路椎间撑开阻力的主要因素是颈椎的韧带结构 ,撑开起始扭力平稳增加 ,完全撑开扭力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体次全切除 椎间高度 颈椎前路撑开器 撑开扭力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腰椎间隙高度与椎体高度比值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宋子卫 吴巨海 +1 位作者 刘传太 林舟丹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2期117-118,共2页
目的 测量正常的腰椎X线侧位片,为临床腰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提供客观标准的依据。方法 抽取正常腰椎侧位片380例,测量各椎间隙与上位椎体前、中及后缘的高度,并求得椎间隙与上位椎体高度的比值,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男性比... 目的 测量正常的腰椎X线侧位片,为临床腰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提供客观标准的依据。方法 抽取正常腰椎侧位片380例,测量各椎间隙与上位椎体前、中及后缘的高度,并求得椎间隙与上位椎体高度的比值,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男性比值:前缘为0、442~0.607,中份为0、284~0.417,后缘为0.203-0.324。女性比值:前缘为0.440-0.605,中份为0.280~0.414,后缘为0.201~0.321。结论 各椎间隙与上位椎体间的比值较恒定。男性较女性的均值稍高,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隙高度 椎体高度 椎间隙与椎体高度比值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撑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建伟 贾连顺 +5 位作者 谭军 陈德玉 周许辉 郭永飞 曹师峰 刘铁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62-564,共3页
目的:研究撑开器撑开高度与撑开力的关系,探讨用撑开扭力的变化值来判断颈椎前路手术合适椎间撑开高度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新鲜尸体颈椎标本6具,用带扭力显示的撑开器测定椎间撑开高度与撑开扭力变化,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目的:研究撑开器撑开高度与撑开力的关系,探讨用撑开扭力的变化值来判断颈椎前路手术合适椎间撑开高度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新鲜尸体颈椎标本6具,用带扭力显示的撑开器测定椎间撑开高度与撑开扭力变化,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撑开扭力随撑开器撑开先平稳增加然后显著增加,依次切断不同结构后,撑开扭力值降低但变化相似,黄韧带切断后则不再表现扭力显著增加。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彻底减压后,撑开扭力显著增加为黄韧带紧张产生的阻力所致,根据扭力显著变化来确定合适的撑开高度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 椎间撑开 实验 撑开高度 撑开扭力 颈椎次全切除术
下载PDF
国人椎体的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伟 张毅 +2 位作者 高予中 刘靖 苗雨伏 《河南医学研究》 CAS 1999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提供骨性脊柱的解剖学形态基础。方法:用游标卡尺等,对成都地区125套成人干燥椎骨的椎体进行测量。结果:椎体矢径除C7和L5外,其他由上而下矢径依次增大;椎体横径大于同一椎体的矢径;椎体高度为C3~C6逐渐减小、... 目的:提供骨性脊柱的解剖学形态基础。方法:用游标卡尺等,对成都地区125套成人干燥椎骨的椎体进行测量。结果:椎体矢径除C7和L5外,其他由上而下矢径依次增大;椎体横径大于同一椎体的矢径;椎体高度为C3~C6逐渐减小、C7~L5依次增大。结论:椎体矢径、横径及高度的变化,符合脊柱运动及依次从上至下负重递增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 椎体 矢径 横径 高度
下载PDF
基于腰椎高度X线测量技术推断四川汉族女性身高 被引量:3
15
作者 青思含 常云峰 +4 位作者 董晓爱 李媛 陈晓刚 舒永康 邓振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通过腰椎高度X线测量技术,建立四川汉族女性身高的数学模型,为法医人类学研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收集206例四川汉族女性个体按年龄分为A、B、C 3组,其中A组(206例)不分年龄,B组(116例)为20~45岁,C组(90例)为45岁以上... 目的:通过腰椎高度X线测量技术,建立四川汉族女性身高的数学模型,为法医人类学研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收集206例四川汉族女性个体按年龄分为A、B、C 3组,其中A组(206例)不分年龄,B组(116例)为20~45岁,C组(90例)为45岁以上,并应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r radiography,CR)技术分别测量所有样本腰椎CR片中5个椎体(L1~L5)前缘、后缘、中央高度(x1~x15),脊柱腰段中央总长度(x16),同时测量每个个体真实身高,对各测量指标联合与身高的相关性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推断身高的数学模型,并重新选取62例样本代入数学模型,检验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经线性回归模型假设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方程的推断标准误为2.982~5.004 cm,相关系数为0.370~0.779,复相关系数为0.533~0.834。对每组相关系数、复相关系数最高的方程进行回代检验,其中A组的y=100.33+1.489 x3-0.548 x6+0.772 x9+0.058 x12+0.645 x15的准确率最高,为80.6%(±1SE)、100%(±2SE)。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适用于推断四川汉族女性身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人类学 法医放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身高 腰椎 回归分析
下载PDF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经皮椎弓根外固定复位伤椎前中柱,并纠正后凸成角畸形,随后行椎体内植骨。结果本组3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经皮椎弓根外固定复位伤椎前中柱,并纠正后凸成角畸形,随后行椎体内植骨。结果本组3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12.35±24.67)min;术中平均失血(155.34±17.39)m L。术后即刻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或P<0.01),随访期间有所下降(P<0.05);术后即刻脊柱后凸成角显著小于术前(P<0.01),随访期间有所增加(P<0.05)。术后Frankle分级由术前E级10例(28.57%)增加至26例(74.29%)(P<0.01)。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近期疗效满意,并发症低,但远期仍可发生伤椎椎体高度及矫正角度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骨折复位 脊柱后凸成角 椎体高度
下载PDF
13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女性身高变化与腰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平 吴思 赵雪圆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7-410,共4页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身高变化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测量132例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现身高,回顾25-30岁时身高,计算身高变矮程度,同时检测患者的BMD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描绘散点图。结果随着患者腰椎骨密度降低,患...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身高变化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测量132例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现身高,回顾25-30岁时身高,计算身高变矮程度,同时检测患者的BMD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描绘散点图。结果随着患者腰椎骨密度降低,患者较年轻时身高变矮的程度在逐渐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的身高逐渐变矮,采用SPSSll.5Spearman相关系数的方法计算,得出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即本组研究中选取的132例患者的身高变化与患者腰椎1-4的BMD之间无相关联性。结论天津地区132例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身高变化与腰椎BMD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人体身高变化的影响因素较多,同时存在测量的误差,在观察身高与BMD相关性分析时应分别测量躯干或肢体的长度,以提高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身高变化 腰椎 骨密度
下载PDF
弯角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老年患者治疗效果及骨水泥填充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佟向阳 马立武 +1 位作者 杨效宁 赵雪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探讨弯角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ner vertebroplasty,PCV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老年患者治疗效果及骨水泥填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OVCF老年患者86例,分为观察组(n=... 目的探讨弯角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ner vertebroplasty,PCV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老年患者治疗效果及骨水泥填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OVCF老年患者86例,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观察组采取PCVP。统计两组术前及术后临床疗效。结果(1)术后6个月两组ODI及VAS分值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术后6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增高、伤椎Cobb角较术前缩小(P<0.05),且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伤椎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骨水泥填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5.35%vs.81.40%)(P<0.05);(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30%vs.25.58%,P<0.05)。结论采取PCVP治疗OVCF老年患者,可有效减轻其疼痛程度,增大伤椎前缘高度、缩小伤椎Cobb角,促使腰椎功能恢复,且骨水泥填充优良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VP OVCF 骨水泥填充率 DOI VAS 伤椎前缘高度 伤椎Cobb角
下载PDF
颈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月舟 徐耀增 +1 位作者 独行业 耿德春 《海南医学》 CAS 2008年第4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颈椎外伤伴有急... 目的探讨颈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8例,外伤性颈椎不稳10例,43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22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了32.5%,经过术前和术后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颈椎的前弯角度较术前变化率为125.9%,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显著差异性(P<0.01);未见颈椎间不融合病例。结论PCB系统在临床应用中不仅有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并且有助于长期维持,提高了椎间融合率和颈椎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高度 颈椎曲度 颈椎融合术
下载PDF
三种颈前路融合术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比较 被引量:16
20
作者 谭俊铭 叶晓健 +5 位作者 袁文 史建刚 何海龙 严望军 李家顺 贾连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7-371,共5页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植入物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的情况。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月,随机选择行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其中...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植入物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的情况。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月,随机选择行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6~68岁,平均57岁。病程1~36个月,平均6.2个月。按植入物类型分为自体骨(A组)、自体骨+交锁钢板内固定(B组)及Syncage~C(C组)各20例。术前,术后7d、3个月及最后1次随访(2年以上)摄X线片,评估3组患者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Cobb角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2~7年。未保留终板的A、B组,较保留终板的C组,其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丢失更明显。术后12例植骨块塌陷、3例植骨块移位和10例颈椎姿势异常,主要发生在A、B组。A、B及C组骨性融合分别为17、19及20例,功能评估示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5%、85%及90%。结论为更好维持颈椎前柱高度和生理曲度,须强调保留椎体终板、重视植骨技术、术前仔细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和必要时选用颈前路交锁钢板固定和/或Syncage-C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前柱高度 COBB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