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for severe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osis: effects on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verified by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被引量:3
1
作者 Bo Liu Zhiwei Li Peng Xi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3期2095-2101,共7页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ting may improve blood supply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of the brain to regions such as the cerebellum and brainstem.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recovery of cerebr...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ting may improve blood supply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of the brain to regions such as the cerebellum and brainstem.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recovery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perfusion in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recovery of local brain tissue on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using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 nance imaging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 total of 40 Chinese patients with severe un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osi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Patients were equally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drug treat- ment only.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 identical drug treatment to the control group. At 13 days after treatment, the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scor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s.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using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he improvement in dizziness handicap and cerebellar function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severe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osis may effectively promote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and exert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DIZZINESS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endovasculartreatm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cerebral vessels atheromatous plaque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PCI患者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其优势椎动脉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勃 雷春 +2 位作者 胡胜伟 左丽娟 严玉梅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26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其优势椎动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其优势椎动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142例,均给予MR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组(n=80)、非VAD组(n=62);根据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n=64)、后循环组(n=78),其中伴VAD的前循环患者25例,伴VAD的后循环患者55例。分析影响VAD患者合并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因素及基底动脉迂曲与VAD的关系,并就相关典型病例进行说明。结果VAD合并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比例低于VAD合并后循环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弯曲为影响VAD患者合并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OR=2.273,P<0.05);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VAD与基底动脉迂曲相关(r=0.854,P<0.001),且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VAD呈相反方向。结论基底动脉弯曲为影响VAD患者合并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VAD与基底动脉迂曲相关,且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VAD呈相反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序列检查 后循环脑缺血 基底动脉迂曲 优势椎动脉
下载PDF
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金赢政 井睿智 李金江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22期53-58,共6页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PCIV肝阳上亢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及针灸治疗组各49例。针灸治疗组给予针灸治疗,联合组给予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2组均治...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PCIV肝阳上亢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及针灸治疗组各49例。针灸治疗组给予针灸治疗,联合组给予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频率、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脑卒中风险程度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3.88%,高于针灸治疗组77.55%(P<0.05)。治疗后,2组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上述5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针灸治疗组(P<0.05)。2组眩晕频率及D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眩晕频率及DHI评分均低于针灸治疗组(P<0.05)。联合组脑卒中低危率61.22%,高于针灸治疗组34.69%(P<0.05)。2组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BA、RVA、LVA血流速度均高于针灸治疗组(P<0.05)。结论:在针灸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饮治疗有利于提高PCIV肝阳上亢证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轻其临床症状,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肝阳上亢证 天麻钩藤饮 针灸 脑卒中 椎动脉 基底动脉 血流速度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48
4
作者 刘兰 刘筠 许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6,99,共6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较的阳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将后循环缺血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后循环缺血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9.0%(72例)、55.7%(68例)、64.8%(79例)、41.0%(50例)、28.7%(35例)及30.3%(37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0例)、31.7%(19例)、35.0%(21例)、15.0%(9例)、10.0%(6例)及15.0%(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OR=3.891,95%CI:1.721-8.800,P〈0.01)、椎动脉变异(OR=3.231,95%CI:1.238-8.432,P=0.017)及基底动脉迂曲(OR=2.664,95%CI:1.189-5.972,P=0.017)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优势在基底动脉弯曲程度≥2级与〈2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是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眩晕 椎-基底动脉疾病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冰 王亚仙 +2 位作者 茹立新 郑少俊 诸金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夹层(VAD)患者15例,均经DSA或CTA检查确诊。单纯颈枕部头痛4例,后循环缺血(PCI)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对4例头痛及5例SAH患...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夹层(VAD)患者15例,均经DSA或CTA检查确诊。单纯颈枕部头痛4例,后循环缺血(PCI)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对4例头痛及5例SAH患者行血管内治疗;6例PCI患者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结果经DSA或CTA检查共发现17支椎动脉和1支基底动脉存在VAD。影像学表现为"梭形动脉瘤"7支、"珠线征"8支、"线样征"3支。6例PCI患者中,经药物治疗后临床预后均良好,经DSA复查,4例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轻,2例无变化。9例经血管内治疗,1例复发,再次栓塞,过程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根据VAD的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和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夹层 后循环缺血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莉 罗天友 +4 位作者 吕发金 许仕全 邓世山 蔡昌平 姚开情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与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行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与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行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PCI组)和108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正常人。在VR图像上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是否有迂曲,并分别测量每个迂曲的角度。根据迂曲数量和迂曲角度对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行迂曲评级。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PC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PCI组的左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66.860,P=0.000;χ2=43.457,P=0.000;χ2=19.203,P=0.000)。(2)PCI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Ⅲ级者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1.115,P=0.000;χ2=86.620,P=0.000;χ2=43.371,P=0.000)。(3)椎动脉颅内段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49,P=0.000);椎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中等强度相关(r=0.65,P=0.000)。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25,P=0.000);基底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相关(r=0.37,P=0.000)。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可能引起PCI,尤其是当椎动脉迂曲程度达到Ⅲ级以上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椎动脉迂曲 基底动脉迂曲 基底动脉延长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峥 程琼 +3 位作者 李永坤 刘君鹏 陈莹 汪银洲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AD)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选择经DSA或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VAD患者28例。25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PCI),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25例PCI中的21例患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mg/d...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AD)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选择经DSA或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VAD患者28例。25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PCI),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25例PCI中的21例患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mg/d)治疗,3例给予血管内治疗;3例SAH患者中,2例实施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及椎动脉闭塞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并对疗效进行随访。结果①28例患者中,24例有明确的病因或诱因,分别为头颈部异常运动(15/24,53.6%)、动脉粥样硬化(4/24,16.7%)、上呼吸道感染(12.5%,3/24)、血小板增多症和酗酒(各4.2%,1/24),原因不明4例。②28例患者中,25例(89.3%)有PCI症状,其中21例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4例为反复短暂性眩晕发作。3例(10.7%)为SAH。③DSA或CTA确诊30支椎动脉和1支基底动脉有VAD。16支(51.6%)表现为"线样征",9支(29.0%)为梭形或囊形动脉瘤,6支(19.4%)为"珠线征",2支(6.5%)为双腔征。夹层最多位于V4段(71.0%,22/31),其次为V2段(19.4%,6/31)。④25例PCI患者中,药物治疗的21例中19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9例复查CTA或DSA,4例血管狭窄程度减轻,4例狭窄程度无明显变化,1例椎动脉自行闭塞。血管内治疗的3例,预后均良好,复查CTA未发现血管再狭窄或动脉瘤复发。3例SAH患者中,2例行血管内治疗者的预后良好,复查CTA未发现动脉瘤复发;1例因家属拒绝手术而仅采用药物治疗,再发SAH后死亡。结论根据VAD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夹层 后循环缺血 疾病特征 治疗
下载PDF
PWI评价侧支循环在椎基底动脉狭窄致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梁新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8期21-24,28,共5页
目的探讨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评价侧支循环在椎基底动脉狭窄致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狭窄致PCI患者76例作为... 目的探讨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评价侧支循环在椎基底动脉狭窄致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狭窄致PCI患者76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无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健康体检者75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PWI检查。结果病例组PWI检查呈低灌注改变,对照组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与颈内动脉血管显示良好,血管腔畅通,血管壁光滑完整。病例组微小动脉团显示、软脑膜动脉显示与后交通动脉开放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rMTT明显延长,rCBV、rCBF值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与DS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检查符合率94.74%。结论 PWI可准确评价侧支循环在椎基底动脉狭窄致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代偿作用,了解缺血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为治疗方案制定与预后评定中提供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加权成像 侧支循环 椎基底动脉狭窄 后循环缺血
下载PDF
TCD与低剂量双源性CTA对海南地区原居住居民后循环缺血及椎基底动脉易损斑块分布规律的研究
9
作者 栾岚 陈建强 +2 位作者 徐世亮 岳超 战跃福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7期1071-1075,共5页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原住居民后循环血管缺血情况及椎基底易损斑块分布规律。方法 2015年1月—2015年8月期间对海南地区原住居民及内地迁居人群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及低剂量双源CT血管造影(CTA)头颈血管筛查,共800例海南地区原住居民及500...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原住居民后循环血管缺血情况及椎基底易损斑块分布规律。方法 2015年1月—2015年8月期间对海南地区原住居民及内地迁居人群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及低剂量双源CT血管造影(CTA)头颈血管筛查,共800例海南地区原住居民及500例内地迁居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结果海南地区原住居民与内地迁居居民血管的狭窄部位多在椎基底动脉,经统计学检验发现二者血管狭窄部位构成有统计学差异(χ2=13.203,P=0.001)。海南地区原住居民L-VA、BA的Vs值,R-PCA、BA的Vm值,R-PCA、R-VA、BA的PI值均比内地迁居居民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Z=3.134,2.040,3.582,2.501,3.764,10.033,9.353,均P<0.05),R-VA的Vm值,R-PCA的Vd值比内地迁居居民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Z=4.092,3.126,P<0.05),未发现其它统计量具有统计学差异。海南地区原住居民椎基底动脉易损斑块检出率为47.38%,低于内地迁居居民椎基底动脉易损斑块检出率50.80%,未发现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χ2=0.776,P>0.05)。海南地区原住居民R-VA存在易损斑块者比例低于内地迁居居民,且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057,P=0.044),海南地区原住居民BA存在易损斑块者比例高于内地迁居居民,且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0.149,P=0.001)。结论海南地区原住居民与内地迁居人群后循环血管缺血情况及椎基底易损斑块分布规律方面均有差异,本研究可以为人群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D CTA 后循环缺血 椎基底动脉 易损斑块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月梅 《医疗装备》 2022年第5期193-196,共4页
椎-基底脉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国外研究者大多以“后循环缺血(PCI)”来称呼VBI,但在我国仍以“VBI”广泛应用在临床和学术交流中。VBI的多发人群为50岁以上人群,近年来逐渐年轻化。椎-基底动... 椎-基底脉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国外研究者大多以“后循环缺血(PCI)”来称呼VBI,但在我国仍以“VBI”广泛应用在临床和学术交流中。VBI的多发人群为50岁以上人群,近年来逐渐年轻化。椎-基底动脉由于走向曲折、变异复杂,病症辨识难度增加,漏诊情况时有发生。目前,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术(DSA)、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多种诊断方法已应用于临床,其中TCD检查具有无创、灵敏度及可重复性高的特点,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实际情况,已成为临床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总结VBI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综述VBI常用的诊断方法,并重点分析TCD在VBI诊断中的作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椎-基底脉动脉供血不足 后循环缺血 应用进展
下载PDF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金鑫(综述) 刘晶瑶 张仁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054-1056,共3页
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指两侧椎动脉直径一侧直径较大或直径相当时一侧与基底动脉呈直线连接。人群中35.5%~58%的人为左侧椎动脉优势,右侧椎动脉优势为19%~35.7%。[1~3]。VAD既往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管变异现... 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指两侧椎动脉直径一侧直径较大或直径相当时一侧与基底动脉呈直线连接。人群中35.5%~58%的人为左侧椎动脉优势,右侧椎动脉优势为19%~35.7%。[1~3]。VAD既往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管变异现象,无具体病变意义。后以2009年Hong[4]的研究为代表,多项研究发现VAD是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一项纳入387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与前循环缺血相比,后循环缺血患者发现椎动脉管径不对称的发生率明显更高,并与基底动脉弯曲相关[5]。与大多数具有树状分支的动脉不同,基底动脉是人身体唯一一个由两条动脉合并成的动脉。少有研究报道椎基底动脉交界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椎动脉优势的形成,分析椎动脉优势参与基底动脉弯曲和后循环缺血的过程,对后循环缺血等疾病的临床指导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围绕椎动脉优势的概念、形成,及VAD参与基底动脉弯曲和后循环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优势 基底动脉弯曲 后循环缺血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MRA与DSA对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峰 彭文宏 +2 位作者 邓彦 熊伟坚 杜德坤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3年第25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MRA与DSA在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MRA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两者影像学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56例患者中MRA提示椎动脉异常中Ⅱ型异常与DSA符合率为80.6%,Ⅲ型... 目的:探讨MRA与DSA在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MRA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两者影像学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56例患者中MRA提示椎动脉异常中Ⅱ型异常与DSA符合率为80.6%,Ⅲ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21.4%,Ⅳ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75.0%,Ⅴ型、Ⅵ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0,基底动脉异常中Ⅱ型异常与DSA符合率为83.3%。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MRA检查发现符合Ⅱ型、Ⅳ型异常及基底动脉MRA检查发现符合Ⅱ型异常严重者应考虑DSA检查,必要时行介入治疗,其他类型异常一般可不行DSA进一步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椎基底动脉狭窄 头颅MRA与DSA
下载PDF
舒血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30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启明 马彪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年第7期53-54,共2页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中药辨证加西比灵胶囊5mg每晚睡前服1次。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静滴。观察1疗程14天。疗程结束后分析结...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中药辨证加西比灵胶囊5mg每晚睡前服1次。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静滴。观察1疗程14天。疗程结束后分析结果并对病人作治疗前后TCD检查。[结果]治疗组30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显效率70%,总有效率96%;对照组30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显效率43%,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可取得明显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后循环缺血 舒血宁注射液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鑫璞 刘建民 +4 位作者 黄清海 洪波 许奕 赵文元 赵瑞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安全性及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采用药物洗脱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例资料、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47例患者椎动脉单侧狭窄41例,双侧狭窄6例;同侧椎动脉串...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安全性及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采用药物洗脱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例资料、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47例患者椎动脉单侧狭窄41例,双侧狭窄6例;同侧椎动脉串联狭窄2例,BX支架术后再狭窄1例,并存其他部位动脉狭窄17例。先后共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49处。椎动脉起始段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72%和9%。无手术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消失11例,症状改善30例,症状无变化6例。所有病例术后临床随访2—48个月,平均28.3个月,2例患者再发后循环缺血性事件。28例(59%)血管造影随访3—34个月,平均12.2个月,2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为症状性;4例无症状性支架断裂。结论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低于裸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后循环缺血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原文传递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与缺血性卒中 被引量:10
15
作者 曹树刚 徐文安 夏明武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期44-49,共6页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少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性疾病。研究显示,VBD对缺血性卒中的转归存在影响。文章就VBD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基底动脉 椎动脉 脑血管循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