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盆腔血管数字化三维模型指导血管内介入插管方式选择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陈春林 陈兰 +5 位作者 唐雷 刘萍 李鉴轶 陈斌 段慧 王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目的利用腹盆腔血管及腰骶椎数字化三维模型,探讨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及分叉开口位置与髂总动脉长度的关系,从而指导血管内介入插管方式的选择。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接受腹盆腔CTA检查患者439例,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 目的利用腹盆腔血管及腰骶椎数字化三维模型,探讨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及分叉开口位置与髂总动脉长度的关系,从而指导血管内介入插管方式的选择。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接受腹盆腔CTA检查患者439例,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构建患者腹盆腔血管及腰骶椎数字化三维模型,Mimics软件联合Geomagic软件对左右髂总动脉间分叉角度和左右髂总动脉长度进行测量,观察并记录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所对应椎体。通过统计学软件对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与其对应椎体位置及左右髂总动脉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439例患者腹盆腔血管和腰骶椎三维模型,均清楚显示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及分叉开口位置。439例患者中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为平均(49.1±12.4)°,分叉开口位于L3-4有38例,L4上1/3有63例,L4中1/3有89例,L4下1/3有135例,L4-5有114例。左右髂总动脉平均长度分别为(45.6±15.6)mm和(43.3±15.4)mm。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与其分叉开口位置高度存在负相关关系(r=-0.172,P〈0.05),该分叉角度与左右髂总动脉长度也存在负相关关系(左侧:r=-0.171,P〈0.05;右侧:r=-0.164,P〈0.05)。结论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开口位置越低,其角度越大,相应髂总动脉长度越短,经股动脉行对侧髂内动脉直接插管距离短、易操作,成功率高;反之,插管路径就延长,直接插管难度增加,需用成襻插管技术,或进一步结合髂内外动脉分叉角度,评估是选择对侧还是同侧髂内动脉插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盆腔血管 数字化 三维模型 测量 介入插管
下载PDF
经皮血管穿刺插管单人操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秀军 王麟川 《上海医学影像》 2002年第4期243-246,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穿刺置管单人操作技术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单人操作、局麻下经皮穿刺股血管和置管的方法,进行血管内诊疗操作569例次,其中经股动脉穿刺置管561例次、股静脉8例次。结果 单人法经皮股血管穿刺、置管需要应用导管鞘,技术... 目的 探讨血管穿刺置管单人操作技术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单人操作、局麻下经皮穿刺股血管和置管的方法,进行血管内诊疗操作569例次,其中经股动脉穿刺置管561例次、股静脉8例次。结果 单人法经皮股血管穿刺、置管需要应用导管鞘,技术成功率达100%,其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07%,因该侧髂动脉极度扭曲或狭窄等而改插对创者占1.93%。主要血管穿刺置管并发症包括髂动脉夹层2例(0.35%)穿刺部位局部皮下少量渗血12例(2.11%)。结论 单人操作法股血管穿刺置管术安全、有效,极具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血管穿刺 导管技术 介入放射学 并发症
下载PDF
妊娠绵羊宫内胎儿血管插管手术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华修国 候加法 +2 位作者 李宏全 邹敦铎 张柳良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宫内胎儿插管术是一种难度大、无菌条件要求严格、手术操作精细的外科手术。本研究共进行了8头妊娠绵羊中8例胎儿插管手术,其中脐动脉插管两例,胫前动脉插管6例。结果表明:胫前动脉插管较脐动脉插管容易,且子宫切口小,胎儿暴露... 宫内胎儿插管术是一种难度大、无菌条件要求严格、手术操作精细的外科手术。本研究共进行了8头妊娠绵羊中8例胎儿插管手术,其中脐动脉插管两例,胫前动脉插管6例。结果表明:胫前动脉插管较脐动脉插管容易,且子宫切口小,胎儿暴露少,羊水损耗少,插管固定可靠。本文对导管的制作,绵羊的麻醉和剖腹术,胎儿血管插管及术后观察,术后胎儿成活率等均作了一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病 胎儿动脉插管术 脐动脉 胎儿 剖腹术 绵羊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朝红 《智慧健康》 2019年第23期120-122,共3页
目的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上肢肘上区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性... 目的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上肢肘上区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及置管的成功率,记录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统计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结果彩超引导下一次性穿刺(100.00%)及置管成功率(97.5%)均高于传统盲穿置管(77.50%、65.0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误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方法简便易行,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外周血管 PICC置管
下载PDF
妊娠山羊宫内胎儿脐动脉插管手术方法的研究
5
作者 谭聪 杨淑华 何剑斌 《现代畜牧兽医》 2014年第3期38-40,共3页
为了优化山羊胎儿脐动脉插管模型,本试验采用医用硬膜外导管对单胎妊娠120日龄的山羊进行胎儿脐动脉插管手术,对其手术途径、导管类型、插管方法、麻醉和术后护理进行研究。术后可顺利采集胎儿血液样本,1周后母山羊正常分娩。本试验建... 为了优化山羊胎儿脐动脉插管模型,本试验采用医用硬膜外导管对单胎妊娠120日龄的山羊进行胎儿脐动脉插管手术,对其手术途径、导管类型、插管方法、麻醉和术后护理进行研究。术后可顺利采集胎儿血液样本,1周后母山羊正常分娩。本试验建立的山羊胎儿脐动脉插管模型的手术方案,可为胎儿疾病的诊断及临床用药等提供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山羊 胎儿 脐动脉 胎儿动脉插管术
下载PDF
硬膜外麻醉穿刺置管导管误入血管的先兆指征和规避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滑炜 高怀新 《华夏医学》 CAS 2011年第2期160-162,共3页
目的:通过大样本观察硬膜外麻醉穿刺置管导管误入血管的先兆指征和规避方法。方法:1 698例需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在施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时根据置管过程中是否遇到阻力分组。置管过程顺畅未遇明显阻力者归入A组;置管过程不顺畅遇到明显阻... 目的:通过大样本观察硬膜外麻醉穿刺置管导管误入血管的先兆指征和规避方法。方法:1 698例需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在施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时根据置管过程中是否遇到阻力分组。置管过程顺畅未遇明显阻力者归入A组;置管过程不顺畅遇到明显阻力者,暂停置管,依据该患者住院号末位数的奇偶性分别归组(设定0为偶数),奇数者归入B组,偶数者归入C组。B组采用加压平推法置管,C组采用旋入法置管。置管完成后,观察各组患者的例数及导管误入血管的阳性率。结果:A组患者1 574例,B组患者54例,C组患者70例。B组导管误入血管的阳性率非常明显地高于A、C两组(P<0.01),A、C两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结论:置管过程不顺畅遇到阻力可作为导管误入血管的先兆指征,在置管过程中遇到阻力后采用旋入法置管可有效避免导管误入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入血管 平推法 旋入法
下载PDF
经心导管法封堵冠状动脉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朱鲜阳 韩秀敏 +3 位作者 张玉威 全薇 王琦光 王淑范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4-426,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心导管法封堵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技术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进行了经心导管法封堵治疗 ,其中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5~ 39岁 (平均14 4岁 )。选择性主动脉和冠状动脉造影见右冠状动脉右室... 目的 探讨经心导管法封堵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技术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进行了经心导管法封堵治疗 ,其中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5~ 39岁 (平均14 4岁 )。选择性主动脉和冠状动脉造影见右冠状动脉右室瘘 3例 ,右冠状动脉右房瘘 1例 ,左冠状动脉右房瘘 2例。结果 采用 pfm弹簧圈和COOK弹簧栓子堵塞 3例 ,Amplatzer蘑菇伞封堵 3例 ,均获成功。 3例直接将封堵器封堵瘘口 ;另外 3例用 2 6 0cm交换导丝经导管通过瘘口至右心房 ,用网套导管套住交换导丝并拉出股静脉 ,送入传送器至瘘口上方 ,选择不同的封堵器封堵 ,观察心电图正常 ,重复主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造影无分流后释放。结论 冠状动脉瘘已往均采用外科手术修复 ,我们选用可控弹簧圈和Amplatzer蘑菇伞封堵获得成功 ,提示介入疗法具有较高的治愈性 ,操作安全 ,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畸形 先天性心脏缺损 冠状动脉瘘 经心导管法封堵 临床分析 心脏导管插入术
原文传递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血管征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刘振生 孙勇 +4 位作者 周龙江 匡雄伟 王家祥 王苇 李澄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15-619,共5页
目的探讨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血管征(HV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间经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患者纳入标准:(1)发病8h... 目的探讨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血管征(HV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间经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患者纳入标准:(1)发病8h内;(2)MR检查资料完整,包括常规平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DWI、MRA,DWI阿尔伯特早期CT评分(DWI-ASPECTS)评分≥7分;(3)血管内治疗术中脑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术后充分再通(2b和3级);(4)术后1周内接受与术前相同序列的MR检查。根据HVS信号强弱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HVS评分〈5分)和B组(HVS评分≥5分)。比较两组间临床和影像特征及预后。结果A组15例,B组33例,两组间发病至MR检查时间分别为(4.8±0.7)、(4.6±0.6)h,MR检查至血管再通时间分别为(2.1±0.5)、(2.2±0.5)h,术前DWI-ASPECTS评分分别为(7.8±0.9)、(8.2±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组较A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10.1±2.2)、(14.6±2.6)分;侧支循环分级评分更高(2.4±0.4)、(1.6±0.3)分;术后DWI-ASPECTS评分更高,分别为(7.3±0.9)、(5.6±O.8)分,DWI—ASPECTS评分进展更轻[分别为(0.9±0.2)、(2.2±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此外,术后B组脑出血转化发生率(12.1%)及3个月mRs评分(2.3±0.4)分均低于A组的26.7%和(3.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HVS评分与脑侧支代偿级别密切相关,HVS评分高者预示血管内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中动脉 磁共振成像 介入性 导管插入术 高信号血管征
原文传递
危重症患者建立骨髓腔内通路和中心静脉通路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艳艳 汪宇鹏 +5 位作者 祖凌云 郑康 李楠 赵一鸣 郑亚安 高炜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01-904,共4页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在危重症患者中建立骨髓腔内通路和中心静脉通路的时间、满意度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将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入骨髓腔内通路组或中心静脉通路组,分别建立骨髓腔内通路和中心静脉通路,并经上述通路...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在危重症患者中建立骨髓腔内通路和中心静脉通路的时间、满意度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将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入骨髓腔内通路组或中心静脉通路组,分别建立骨髓腔内通路和中心静脉通路,并经上述通路给予药物或液体治疗,记录第一次穿刺是否成功、穿刺时间、满意度、并发症等数据。结果本试验共人组24例患者,骨髓腔内通路组和中心静脉通路组各12例,年龄、性别、BM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髓腔内通路组和中心静脉通路组中诊断为休克和心脏骤停者分别占83.3%、58.3%。骨髓腔内通路组和中心静脉通路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1.7%、66.7%(P=0.158),建立骨髓腔内通路和中心静脉通路的时间分别为(74.9±43.7)s、(944.0±491.5)s(P〈0.01),骨髓腔内通路组操作者和中心静脉通路组操作者对使用器械的满意度分别为(8.0±1.1)分、(7.2±0.8)分(P=0.053),对总体操作的满意度分别为(3.7±0.7)分、(3.9±0.3)分(P=0.377),两个组的患者均未观察到穿刺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骨髓腔内通路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中心静脉通路,平均穿刺时间远小于中心静脉置管,且操作简单,实用性更强,在危重症患者急救过程中,在外周血管通路难以建立时,骨髓腔内通路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桥接方法,快速建立血管通路,赢得抢救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腔内通路 中心静脉通路 危重症 血管通路 第一次穿刺成功率 穿刺时间 满意度 并发症
原文传递
1例上腔静脉置换患者经上肢PICC置管的护理 被引量:13
10
作者 徐红霞 封凤 +2 位作者 胥喆 金爱云 王铃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30,共4页
总结1例上腔静脉及双侧无名静脉人工血管置换的患者成功放置PICC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术前多学科合作,团队成员讨论PICC置管可行性,评估置管风险,提出应对措施;术中采用部分导丝外撤法送管,降低人工血管吻合口破裂的风险,使用超声联合... 总结1例上腔静脉及双侧无名静脉人工血管置换的患者成功放置PICC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术前多学科合作,团队成员讨论PICC置管可行性,评估置管风险,提出应对措施;术中采用部分导丝外撤法送管,降低人工血管吻合口破裂的风险,使用超声联合心电图定位技术实时监测导管尖端位置,减少导管异位风险;术后通过局部加压包扎预防局部出血,通过定时定量饮水及握拳运动预防人工血管血栓发生;带管期间定期评估确保导管功能正常。导管成功留置127 d,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完成治疗后拔除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综合征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人工血管 上腔静脉置换 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