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切开骨折复位钉棒内固定术在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1
作者 黄忠福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第8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切开骨折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2例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保守治疗组)和观察组(手术治疗组),...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切开骨折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2例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保守治疗组)和观察组(手术治疗组),每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即要求患者卧床休息2-3个月,在其背部放置软枕,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等。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后路切开骨折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入院时、伤后3个月和伤后12个月时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入院时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大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伤后3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伤后3个月和12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本组入院时高度,Cobb角小于本组入院时的大小(P<0.05),但对照组不同阶段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大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入院时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伤后3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2组伤后3个月和12个月的疼痛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本组入院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本组入院时评分(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4%,高于对照组的68.29%(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后路切开骨折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可以在促进椎体高度恢复的同时重建脊椎的稳定性,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患者脊椎功能恢复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优势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胸腰椎段骨折 后路切开骨折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椎体前缘高度 COBB角 疼痛评分
下载PDF
采用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吴建明 刘向阳 +1 位作者 胡伟 袁建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43-846,共4页
目的伤椎置钉固定技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文中对比研究胸腰椎骨折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胸腰段椎体骨折行手术治疗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 目的伤椎置钉固定技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文中对比研究胸腰椎骨折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胸腰段椎体骨折行手术治疗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入路分为2组:经伤椎组(经伤椎椎弓根置钉4钉单节段固定手术治疗)39例和跨伤椎组(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手术治疗)36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与末次随访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经伤椎组、跨伤椎组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6.32±12.53)%和(57.67±13.81)%,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0.41±5.73)°和(19.87±5.76)°;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分别为(85.76±11.48)%和(83.51±12.54)%,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8.72±5.34)°和(9.18±5.42)°,同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跨伤椎组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76.82±11.06)%,(15.42±6.14)°,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组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81.74±10.38)%,(10.93±6.32)°,与跨伤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丢失(6.69±2.52)%、Cobb角矫正丢失(6.31±2.18)°,明显高于经伤椎组[(3.78±1.24)%、(2.2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够很好的改善椎体的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但经伤椎椎弓根置钉4钉单节段固定方法能够更好地降低术后矫正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体前缘高度比 COBB角 经伤椎单节段固定 跨伤椎固定
下载PDF
通孔对金属连线温度分布的影响
3
作者 裴颂伟 黄河 +1 位作者 何旭曙 鲍苏苏 《微电子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5-388,共4页
详细讨论了考虑通孔自热的金属连线温度分布模型,并通过该模型,计算了不同通孔直径和高度情况下,单一及并行金属连线的温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通孔直径和通孔高度及并行金属连线间的热耦合对金属连线温度分布有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 集成电路 通孔 金属连线 温度分布模型 通孔自热 通孔直径 通孔高度
下载PDF
ULSI中金属互连系统上的热点分析
4
作者 裴颂伟 黄河 +1 位作者 何旭曙 鲍苏苏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4-147,共4页
针对金属互连系统上的热点将对集成电路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产生重大的影响,详细讨论了ULSI金属互连系统上的热点位置和温度分布模型,并通过该模型比较了不同通孔直径和高度情况下,金属互连系统上的热点位置和温度的差别。结果表明,通孔... 针对金属互连系统上的热点将对集成电路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产生重大的影响,详细讨论了ULSI金属互连系统上的热点位置和温度分布模型,并通过该模型比较了不同通孔直径和高度情况下,金属互连系统上的热点位置和温度的差别。结果表明,通孔直径和高度对金属互连系统上的热点有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点 通孔直径 通孔高度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疑难上颌窦底提升术病例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佳 孙晓琳 +1 位作者 刘珍珍 周延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0-153,共4页
患者,女,47岁,16缺失,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高度4 mm。应用内窥镜辅助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进行"两阶段上颌窦底提升术",以富血小板纤维蛋白隔离提升器械与窦底黏膜,防止了窦底黏膜穿孔。术后3月实现了16种植体上部修复。
关键词 剩余骨高度 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 内窥镜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下载PDF
摩擦Mura机理和设计改善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高荣荣 刘俊豪 +4 位作者 周保全 汪剑成 张周生 左爱翠 陈维诚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0-575,共6页
摩擦Mura是ADS型TFT-LCD中一种常见不良,本文主要对摩擦过程中固定位置的Mura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测试。摩擦Mura产生原因是TFT基板上的源极线附近的摩擦弱区漏光。从产品设计方面找出影响这种固定位置的摩擦Mura的主要因子为ITO材质、... 摩擦Mura是ADS型TFT-LCD中一种常见不良,本文主要对摩擦过程中固定位置的Mura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测试。摩擦Mura产生原因是TFT基板上的源极线附近的摩擦弱区漏光。从产品设计方面找出影响这种固定位置的摩擦Mura的主要因子为ITO材质、段差、过孔密度。ITO材质为金属材质,摩擦时对摩擦布损伤较大,摩擦方向上ITO越长对摩擦布损伤越大,摩擦Mura越明显。设计时需要尽力保证摩擦方向上ITO长度一致。段差会导致摩擦布经过高低不同区域时产生损伤,设计时需要尽力保证摩擦方向上段差一致。过孔是密度影响,孔径直径(5μm)<摩擦布毛直径(11μm),密度越小则摩擦Mura越轻。以15.0FHD产品为例,对周边电路设计位置ITO材质/源极线/过孔密度等膜层进行设计优化,摩擦Mura发生率从5%降至0%,改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Mura 设计因素 ITO 段差(漏极线) 过孔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