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芳樟醇诱导肠炎沙门氏菌进入活的不可培养状态的研究
1
作者 卢梓荧 陈梓涵 +3 位作者 何欣忆 符蓉 周晓蓝 张宏梅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87,共9页
芳樟醇可有效降低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受致病菌污染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概率。鲜有关注由芳樟醇诱导活的不可培养状态(VBNC)细菌的抗性以及其复苏研究。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芳樟醇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4%(V/V),通过PMAxx-q... 芳樟醇可有效降低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受致病菌污染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概率。鲜有关注由芳樟醇诱导活的不可培养状态(VBNC)细菌的抗性以及其复苏研究。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芳樟醇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4%(V/V),通过PMAxx-qPCR方法对比可培养菌体细胞与VBNC状态的肠炎沙门氏菌对热、柠檬酸、乙酸、乳酸、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以及过氧化氢的耐受能力差异。采用丙酮酸钠、过氧化氢酶及对数期沙门氏菌无菌上清对VBNC细菌进行复苏。结果表明,芳樟醇诱导的VBNC状态的肠炎沙门氏菌对热、酸、抗生素的耐受能力均弱于可培养状态细胞,而对过氧化氢的耐受能力显著高于可培养沙门氏菌。经过72 h处理,只有过氧化氢酶成功复苏约(5.51±0.08)lg(CFU/mL)的肠炎沙门氏菌。通过测定可培养、VBNC以及复苏菌株内活性氧差异,表明活性氧的积累在菌体VBNC状态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为监控天然抑菌物质使用过程中VBNC细菌的形成及其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樟醇 肠炎沙门氏菌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 抗性 复苏
下载PDF
干酪乳酪杆菌Zhang VBNC态在不同复苏基质中的代谢物组学研究
2
作者 包秋华 王会莹 张雨虹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9,共6页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 MS)检测分析了干酪乳酪杆菌Zhang(Lacticaseibacillus casei Zhang,L.casei Zhang)VBNC态在液体MRS培养基、脱脂乳二种复苏基质中的代谢物差异。结果显示: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 MS)检测分析了干酪乳酪杆菌Zhang(Lacticaseibacillus casei Zhang,L.casei Zhang)VBNC态在液体MRS培养基、脱脂乳二种复苏基质中的代谢物差异。结果显示: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检测到2735种和1717种代谢物质。采用Metaboanalyst 5.0及SIMCA 14.1软件对代谢物进行分析,结合P<0.05、差异倍数>2和VIP≥1相结合的条件,共筛选出差异代谢物22种,归属于氨基酸、糖类、维生素、脂类和嘌呤类5大类,其中,甘氨酸、L-谷氨酰胺、低聚木糖和烟酰胺等18种代谢物在液体MRS培养基中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脱脂乳,其余4种(S-核糖基-L-高半胱氨酸、乳糖、核黄素和(R)-3-羟基丁酸酯)代谢物在脱脂乳中相对高些,并从成分角度研究分析了这些代谢物在L.casei Zhang VBNC态复苏中的可能作用,为初步探讨L.casei Zhang VBNC态的复苏机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乳酪杆菌Zhang 活的非可培养态 复苏 代谢组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下载PDF
弧菌VBNC状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常亮 陈智斌 李铁晶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1-415,共5页
细菌的活的非可培养(VBNC,VNC)状态是在不良环境下细菌具有生物活性和毒性,用常规培养法无法检出,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复苏并保存致病性的一种特殊生理状态。本文综述了三种常见致病性弧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下的生物学特性、形成机制及... 细菌的活的非可培养(VBNC,VNC)状态是在不良环境下细菌具有生物活性和毒性,用常规培养法无法检出,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复苏并保存致病性的一种特殊生理状态。本文综述了三种常见致病性弧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下的生物学特性、形成机制及其复苏的研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深入地研究细菌的VBNC状态,对食品卫生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检测方法 弧菌
下载PDF
不同寡营养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的异质性比较
4
作者 史俊 胡钰梅 +4 位作者 杜明 檀利军 潘迎捷 赵勇 刘海泉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3年第3期334-345,共12页
采用稀释培养基的方法模拟了不同寡营养环境,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稀释度培养基中的生长和被膜形成异质性以及在人工海水培养条件下进入活得不可培养状态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寡营养条件下具有较大的生长变异性;... 采用稀释培养基的方法模拟了不同寡营养环境,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稀释度培养基中的生长和被膜形成异质性以及在人工海水培养条件下进入活得不可培养状态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寡营养条件下具有较大的生长变异性;环境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比临床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且在不同寡营养条件下的被膜形成具有较大变异性;在低温人工海水培养50 d后,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并未全部进入活得不可培养状态,且细菌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比较了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寡营养条件下的异质性,以期为开展精准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寡营养条件 生长异质性 被膜形成异质性 活得不可培养状态异质性 风险评估
下载PDF
非可培养状态霍乱弧菌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孝权 王鸣 +9 位作者 易鸿 刘于飞 莫自耀 黄冰 蒋力云 刘远 范健文 李钏华 邓志爱 柴巧学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37-1438,共2页
目的建立检测水中活的非可培养状态霍乱弧菌(O1群、O139群)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方法用本实验室人工转化的非可培养状态霍乱弧菌的菌液制成抗原片,用混合诊断血清(抗O1群、O139群)作为一抗,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猪抗兔IgG作为二抗,进... 目的建立检测水中活的非可培养状态霍乱弧菌(O1群、O139群)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方法用本实验室人工转化的非可培养状态霍乱弧菌的菌液制成抗原片,用混合诊断血清(抗O1群、O139群)作为一抗,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猪抗兔IgG作为二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该方法可以成功检测出水中非可培养状态霍乱弧菌,其检测下限约为104cells/400 ml。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作为自然水体中非可培养状态霍乱弧菌的检测方法,用于霍乱弧菌的生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间接免疫荧光法 非可培养状态
下载PDF
环境微生物可培养性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晓丹 屈建航 +1 位作者 张璐洁 李海峰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前,已知并能利用的微生物只是自然界微生物很小的缩影,过低的可培养效率使人类在认识和利用微生物上处于瓶颈阶段。现综述了微生物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及其检测方法,阐述了微生物可培养性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效率的培养策... 目前,已知并能利用的微生物只是自然界微生物很小的缩影,过低的可培养效率使人类在认识和利用微生物上处于瓶颈阶段。现综述了微生物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及其检测方法,阐述了微生物可培养性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效率的培养策略和方法进展,以期为提高微生物的可培养性和菌种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可培养性 活的非可培养(vbnc)状态 分离培养技术 菌种资源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嗜水气单胞菌在越冬水体的饥饿存活及复苏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庆华 陆承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5-471,共7页
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嗜水气单胞菌 (Ah4332 GFP)置模拟越冬水体 ( 8— 1 0℃ )内 ,进行饥饿存活试验 ,用三种计数方法检查水体中的细菌数量变化。在 41d后平板计数法 (PC)降至0 ,而细菌总数法 (DC)和活菌直接计数法 (DVC)结果相似 ,只... 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嗜水气单胞菌 (Ah4332 GFP)置模拟越冬水体 ( 8— 1 0℃ )内 ,进行饥饿存活试验 ,用三种计数方法检查水体中的细菌数量变化。在 41d后平板计数法 (PC)降至0 ,而细菌总数法 (DC)和活菌直接计数法 (DVC)结果相似 ,只是DVC计数结果低于细菌总数1— 2个数量级。显示细菌已经变成活的非可培养 (Viablebutnonculturable ,VBNC)状态。复苏试验表明 ,升高温度、添加鱼血清或新鲜培养的Ah4332 GFP细菌上清及通过兔肠管结扎 ,均使VBNC状态的Ah4332 GFP得到复苏。荧光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处于可培养和VBNC状态的Ah4332 GFP,后者的细菌细胞比前者体积明显缩小 ,形态由杆状变成了球形 ,但细胞膜和细胞壁是完整的 ,不是细菌L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 越冬水体 嗜水气单胞菌 饥饿存活 复苏
下载PDF
大肠杆菌O157:H7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被引量:2
8
作者 姚斐 陈刚 +2 位作者 寇运同 纪伟尚 徐怀恕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637-641,共5页
将大肠杆菌 O157:H7培养于低温贫养条件下 ,以涂布平板法 (PC)和最大近似值法(MPN)检测可培养细菌数 ,95~ 115d后表明可培养菌数下降为零。吖啶橙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AODC)检测细菌总数 ,表明细菌总数始终变化不大 ,而活菌直接镜检计... 将大肠杆菌 O157:H7培养于低温贫养条件下 ,以涂布平板法 (PC)和最大近似值法(MPN)检测可培养细菌数 ,95~ 115d后表明可培养菌数下降为零。吖啶橙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AODC)检测细菌总数 ,表明细菌总数始终变化不大 ,而活菌直接镜检计数 (DVC)检测到的活菌数保持在 10 6个 / m L。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 O157:H7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活菌直接镜检计数法 涂布平板法
下载PDF
空肠弯曲菌在环境压力条件下的生存机制和可培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王为 王蓓蕾 +1 位作者 胡桂学 王伟利 《肉类研究》 2011年第5期37-39,共3页
空肠弯曲菌是一种重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可以产生几种肠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黏膜引起急性肠炎,据统计其导致肠炎比例是沙门氏菌的3倍。该菌污染肉类食品后,经冷冻等环境的变化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 空肠弯曲菌是一种重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可以产生几种肠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黏膜引起急性肠炎,据统计其导致肠炎比例是沙门氏菌的3倍。该菌污染肉类食品后,经冷冻等环境的变化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到。空肠弯曲菌在pH值、湿度、温度、营养成分等条件发生极端改变的情况下可以进入VBNC状态。本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空肠弯曲菌是如何抵御外力影响的,防范食品安全的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 环境压力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及其复苏菌株特性的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郝小斌 宁喜斌 张继伦 《辽宁农业科学》 2010年第5期10-16,共7页
将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BJ1.1997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BJ1.1616分别于低温(4℃)寡营养(人工海水、陈海水)条件和低温(4℃)富营养条件(TSB-3%NaCl)下进行诱导实验。结果显示,两菌株皆可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 将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BJ1.1997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BJ1.1616分别于低温(4℃)寡营养(人工海水、陈海水)条件和低温(4℃)富营养条件(TSB-3%NaCl)下进行诱导实验。结果显示,两菌株皆可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state,VBNC),且进入VBNC状态的菌株对小白鼠无致病性。运用升温复苏等多种方法对已经进入VBNC状态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复苏,并对复苏菌株的生长曲线、生理生化指标和毒力基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部分菌株复苏成功,复苏后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和毒力基因与标准菌株基本相同,但V.pA7F(Vibrio parahaemolyticus BJ1.1997复苏菌株)的生长活性有所下降,并且其trh毒力基因和脲酶反应均为阴性。以上结论皆为研究副溶血性弧菌VBNC和食品安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复苏 毒力基因
下载PDF
细菌在逆境条件下膜脂肪酸变化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梅迩蓝 包秋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05-112,共8页
细胞膜是控制细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屏障。在逆境条件下,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以调整适当的膜流动性和适应性,保护细胞膜免受不利和多变逆境条件的影响。有些细菌在逆境胁迫的条件下会进入活的但不可培养的(Viable bu... 细胞膜是控制细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屏障。在逆境条件下,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以调整适当的膜流动性和适应性,保护细胞膜免受不利和多变逆境条件的影响。有些细菌在逆境胁迫的条件下会进入活的但不可培养的(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状态。总结了细菌几种逆境胁迫及其诱导因子,并论述了细菌和部分具有VBNC态细菌在逆境胁迫下膜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的变化、以及脂肪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解析细菌逆境胁迫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逆境条件 vbnc 细胞膜 脂肪酸
下载PDF
广西蚕沙细菌组成多样性解析和VBNC菌群的发掘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艳军 陈宝婷 +6 位作者 张玉梅 张逸飞 朱宝琳 苏盼 丁林贤 谢乃钧 张萍华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36-1046,共11页
【目的】解析广西蚕沙中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为蚕沙中菌种资源发掘和蚕沙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细菌群落组成特征,同时利用常规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基于复苏促进因子(Rpf)的MPN培养系统解析并筛选蚕沙... 【目的】解析广西蚕沙中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为蚕沙中菌种资源发掘和蚕沙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细菌群落组成特征,同时利用常规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基于复苏促进因子(Rpf)的MPN培养系统解析并筛选蚕沙中可培养和活的非可培养(VBNC)状态的优势菌群,并经16SrRNA基因测序对筛选得到的菌株作初步分类鉴定。【结果】高通量测序表明,广西蚕沙样品中细菌归属于10个门、18个纲、27个目、57个科、96个属,其中4个属的丰度达1%以上,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共获得14个属的33株可培养细菌,其中4个属(Citrobacter、Weissella、Chitinophaga、Pseudoclavibacter)在高通量测序中未被检测到;而在MPN培养系统中,基于复苏促进因子的处理组细菌总数最大检出丰度提高了100倍,并从中共检出21株对Rpf敏感的VBNC菌株,其中6个属(Paenibacillus、Caulobacter、Roseomonas、Pantoea、Erwinia、Acinetobacter)为传统分离法中未能获得的菌属,2个属(Paenibacillus和Caulobacter)在高通量测序中未被检测到。【结论】蚕沙细菌多样性丰富,不同方法解析蚕沙细菌组成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而且通过添加Rpf首次发现了蚕沙中存在大量过去未被认知的VBNC状态细菌,其中从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推测有3个VBNC菌株为潜在新种。此研究结果为深入挖掘蚕沙中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新的视角与途径,为蚕沙的综合处理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苏促进因子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高通量测序 蚕沙 细菌多样性
原文传递
食源性微生物VBNC状态检测与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聂新颖 张蕊蕊 +3 位作者 蒋丽芬 李群英 夏必帮 廖红梅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3-292,共10页
在环境胁迫下,部分食源性微生物(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菌和酵母等)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得以存活。进入VBNC状态的微生物在细胞形态、代谢活性以及致病性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并且... 在环境胁迫下,部分食源性微生物(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菌和酵母等)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得以存活。进入VBNC状态的微生物在细胞形态、代谢活性以及致病性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并且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将其检出,因此给食品质量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总结了食源性微生物VBNC状态的发展趋势;简单介绍了食源性微生物VBNC状态的各种环境诱导因素、生理生化特性和复苏条件;着重论述了应用于食源性微生物VBNC状态的分子检测技术和噬菌体检测法,并讨论了方法的优缺点及优化方案。此外,本文还总结了分离和纯化VBNC状态微生物的方法并分析了方法的可行性,以期为进一步探究食源性微生物VBNC状态的生理特性,研发更加快速、简便和高效的检测分离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 复苏条件 检测方法 分离方法
原文传递
Intensified inactivation of model and environmental bacteria by an atmospheric-pressure air-liquid discharge plasma compared with chlorination 被引量:1
14
作者 Mingli Shao Chengsong Ye +3 位作者 Ting Li Jiaming Gan Xin Yu Lei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80-90,共11页
Water-borne pathogenic bacteria are always the top priority to be removed through disinfection process in water treatment due to their threat to human health. It was necessary to develop novel disinfection methods sin... Water-borne pathogenic bacteria are always the top priority to be removed through disinfection process in water treatment due to their threat to human health. It was necessary to develop novel disinfection methods since the conventional chlorine disinfection was inefficient in inactivating chlorine-resistant bacteria, inducing the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 bacteria and forming 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 In this study, the inactivation of four model strains including Gram-negative(G), Gram-positive(G) and environmental samples by atmospheric-pressure air-liquid discharge plasma(ALDP) was assess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DP was superior in inactivating all of the samples compared with chlorination. During 10 min ALDP treatment, the Gbacteria were completely inactivated, and the Gone was inactivated by more than 4.61 logs. The inactivation of bacteria from a campus lake and a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effluent exceeded 99.82% and 97.78%, respectively. For G-bacteria, ALDP resulted in a much lower(10~2~10~3 times) levels of VBNC cells than chlorination. ALDP could effectively remove the chlorine-resistant bacteria. More than 96.41% of the intracellular DNA and 99.99% of the extracellular DNA were removed, whereas it was only 56.35% and 12.82% for chlorination. ALDP had a stronger ability to destroy cell structure than chlorination, presumably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ROS( ·OH, ~1Oand O). GC-MS analysis showed that ALDP produced less DBPs than chlorination. These findings provided new insight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discharge plasma in water disinfection, which could be complemental or altern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disinfection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liquid discharge plasma Pathogenic bacteria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 Intracellular-and extracellular genes Disinfection mechan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