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中原官话清、次浊入声字的阴平、阳平两读
1
作者 叶祖贵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6-521,共6页
河南中原官话的清、次浊入声字普遍存在阴平、阳平两读现象,可分为固始型和上蔡型两类。固始型的阴平、阳平两读在单念和词语中均有表现,上蔡型的阴平、阳平两读只表现在词语中。上蔡型本质上是一种连读变调,固始型则是一种离散式音变... 河南中原官话的清、次浊入声字普遍存在阴平、阳平两读现象,可分为固始型和上蔡型两类。固始型的阴平、阳平两读在单念和词语中均有表现,上蔡型的阴平、阳平两读只表现在词语中。上蔡型本质上是一种连读变调,固始型则是一种离散式音变。文章的讨论有助于揭示北京话“一”“七”“八”“不”变调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次浊入声字 阴平 阳平 两读
下载PDF
山西晋语入声舒化情况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孙玉卿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5-108,共4页
晋语长期处在强势官话方言的包围之中,受官话方言的影响,晋语一直处在入声舒化的演变过程中,北部尤为明显。本文主要分析山西境内晋语入声舒化的情况,分别选取了6个方言点作代表,从韵摄、声母的清浊和调类三个方面,对这些字的入声舒化... 晋语长期处在强势官话方言的包围之中,受官话方言的影响,晋语一直处在入声舒化的演变过程中,北部尤为明显。本文主要分析山西境内晋语入声舒化的情况,分别选取了6个方言点作代表,从韵摄、声母的清浊和调类三个方面,对这些字的入声舒化现象作了较全面的分析,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山西晋语入声舒化是整个语音系统的一种渐变过程。渐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大同式;一种是左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晋语 入声舒化 声母清浊 调类
下载PDF
汉语方言入声归派的类型及方式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莉宁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100,共11页
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汉语方言地图集数据库”930个汉语方言点的材料,对汉语方言入声归派的类型、地理分布和演变方式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证明,“入声归平”是最显著的归派类型;“清入归阴调、浊入归阳调”是入声归派的主... 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汉语方言地图集数据库”930个汉语方言点的材料,对汉语方言入声归派的类型、地理分布和演变方式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证明,“入声归平”是最显著的归派类型;“清入归阴调、浊入归阳调”是入声归派的主要方式,说明了古声母的清浊是影响入声归派的重要因素;此外,“低调”也是影响入声韵舒化速度的因素之一,表现为古浊声母、特别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率先舒化并归入平、上、去等各调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入声 入归平声 清浊合调 低调
下载PDF
通化方言现代阴平字体现的历时演变层次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晶 《昆明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80-88,共9页
通化方言古代清声母入声,现代阴平字存在四个演变层次,可以用"一""七""鸭""黑",几个字做代表。因为这种演变对通化方言变调模式的顺应程度,它们表现出入声演变进度的参差不齐。另外,通化方言... 通化方言古代清声母入声,现代阴平字存在四个演变层次,可以用"一""七""鸭""黑",几个字做代表。因为这种演变对通化方言变调模式的顺应程度,它们表现出入声演变进度的参差不齐。另外,通化方言的变调及入声字声调异化根源于OCP制约,及缺失性赋值语言机制;方言中标记性最弱的声调是35阳平调,它也是缺失性赋值音调;古入声作为一个声类,内部有调域、调型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化方言 清声母入声 演变层次 缺失性赋值
下载PDF
清抄本《五音通韵》的调类系统
5
作者 秦曰龙 李晔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日藏清初抄本《五音通韵》,韵图与韵书密切配合,韵书是体,韵图为用,互为表里。该书齐开合撮四呼已经定型,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全浊上声变读去声,就韵图韵书来看,还保留有入声,但是[-p]、[-t]、[-k]只配阴声韵,与中古时期已不相同。它反... 日藏清初抄本《五音通韵》,韵图与韵书密切配合,韵书是体,韵图为用,互为表里。该书齐开合撮四呼已经定型,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全浊上声变读去声,就韵图韵书来看,还保留有入声,但是[-p]、[-t]、[-k]只配阴声韵,与中古时期已不相同。它反映了当时汉语官话的语音面貌,具有一定的语音史、音韵学史价值,是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演变历史的重要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音史 《五音通韵》 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 入声虚列
下载PDF
从今声调看近体诗的平仄
6
作者 于志培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79-81,共3页
近体诗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声调系统来调平仄的 ,从普通话声调分析近体诗平仄的关键在于辨认古入声字。这里以古今声调的对应关系为依据 ,归纳了排除法 ,声母辨认法 ,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应法等 3种方法 ,使古代诗歌爱好者... 近体诗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声调系统来调平仄的 ,从普通话声调分析近体诗平仄的关键在于辨认古入声字。这里以古今声调的对应关系为依据 ,归纳了排除法 ,声母辨认法 ,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应法等 3种方法 ,使古代诗歌爱好者能以他们所熟练掌握的今声调准确分析近体诗的平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仄 拗救 入声字 鼻韵母 不送气 清声母入声
下载PDF
阴阳对转例证
7
作者 罗培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85-86,共2页
本文列举大量古书中的文例,进一步证实了清代学者提出的“阴阳对转”现象,即在古书中韵腹相同而韵尾不同的阴、阳、入之声可以相互转化。
关键词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对转
下载PDF
《中州全韵》声调探析
8
作者 孔永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5-89,共5页
《中州全韵》是范善溱所作一部北曲性质的韵书,是关于近代汉语语音的重要著作。其中去分阴阳为本书最大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状况。
关键词 《中州全韵》 声调 去分阴阳 入声
下载PDF
内蒙古张呼片晋语的入声调 被引量:1
9
作者 沈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4-595,639,640,共14页
内蒙古张呼片晋语分布在内蒙古中部13个市县旗,单字调4个: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从来源看,源于深臻曾梗三四等通的,保留入声调;源于咸山、宕江、梗二等的,清入字、文词儿或借入的词(折合成晋语的读音)里用到的浊入字,也保留入声调,... 内蒙古张呼片晋语分布在内蒙古中部13个市县旗,单字调4个: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从来源看,源于深臻曾梗三四等通的,保留入声调;源于咸山、宕江、梗二等的,清入字、文词儿或借入的词(折合成晋语的读音)里用到的浊入字,也保留入声调,土词儿用到的浊入字已经舒化,浊入少数归上声,全浊入多数归平声、次浊入归去声。说明该片晋语的入声调曾经分阴入(清入)、阳入(浊入),之后阳入往两个方向变:土词儿多舒化,文词儿或借入的词多归阴入(清入)。浊入按调值舒化归上声、浊入归清入是晋语的方式;全浊入归平声、次浊入归去声,是用了官话方言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张呼片晋语 浊入归上声 浊入归清入 全浊入归平声 次浊入归去声
原文传递
元杂剧四大家现存散曲所见“清入作上”
10
作者 黎新第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52,96,共5页
借助元曲句末二字回避上上、去去的特点,可以方便地观察到,在元杂剧四大家、即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四人的现存散曲中,正如《中原音韵》所归纳的那样,清入声字读作上声字。
关键词 散曲 入声字 上声字
原文传递
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和冀鲁官话保唐片方言古清入字归调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树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5-164,223,共11页
古清入字散归四声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和冀鲁官话保唐片的共同特点。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音,缺乏对清入散归四声地区的综合比较,没有揭示出这些地区清入字归调的内部差异。从这些地区中清入归调一致的字入手,可以... 古清入字散归四声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和冀鲁官话保唐片的共同特点。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音,缺乏对清入散归四声地区的综合比较,没有揭示出这些地区清入字归调的内部差异。从这些地区中清入归调一致的字入手,可以发现一些规律:读阴平和上声的主要是口语常用字,而读阳平和去声的基本是书面语词用字;口语常用字中,读阴平的字数多,以动词为主也有部分名词,读上声的字数不及阴平一半,主要是名词。由此可以推定,清入散归四声地区中清入派入阴平是更古老的层次,上声次之;书面语音则以读阳平为更古老层次,读去声是明代之后的变化。这一新结论与《中原音韵》清入归上的矛盾可以用周德清对清入归派根据"中原之音"作了统一化的处理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官话 东北官话 冀鲁官话保唐片 清入归调 清入归上 《中原音韵》 入派三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