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20周人胚胎肾小体的组织发生
1
作者 张际绯 刘瑞丰 +3 位作者 李月珍 齐淑宏 张丹 袁欣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79-82,共4页
作者对5—20周18例胎儿肾脏肾小体的发生进行了光镜观察。观察所见,5周胚肾已有肾小体发生,肾内的间充质首先分化成造血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的诱导下形成毛细血管及肾小囊。7周后胚肾小体由皮质深层向浅层逐渐发生,其肾小体是由双厚壁... 作者对5—20周18例胎儿肾脏肾小体的发生进行了光镜观察。观察所见,5周胚肾已有肾小体发生,肾内的间充质首先分化成造血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的诱导下形成毛细血管及肾小囊。7周后胚肾小体由皮质深层向浅层逐渐发生,其肾小体是由双厚壁小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 肾小体 间充质细胞 厚壁小管
下载PDF
基于光学仿真与图像处理的塑料细管壁厚测量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麦国铭 文生平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1-34,共4页
在塑料管挤出过程中,如果能准确实时地测量管的壁厚,并反馈调节机头,能减少塑料浪费,同时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对可见光测量管壁厚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光学仿真定量地分析测量原理与可行性,并建立可靠、精确的图像采集系统,最后通过图像处... 在塑料管挤出过程中,如果能准确实时地测量管的壁厚,并反馈调节机头,能减少塑料浪费,同时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对可见光测量管壁厚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光学仿真定量地分析测量原理与可行性,并建立可靠、精确的图像采集系统,最后通过图像处理方法测量并校正细管的外径与壁厚。实验证明,此方法具有实时、非接触的优点,对透明或者半透明塑料细管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细管 壁厚测量 光学仿真 图像处理
下载PDF
充分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左心室肥厚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向茜 郭燕 +5 位作者 张弦 张永新 杨才 李勇军 白云霞 李万碧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8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充分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106例CKD 5期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1)106例CKD 5期患者中,共... 目的探讨充分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106例CKD 5期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1)106例CKD 5期患者中,共有94例发生LVH,总发生率为88.68%。50例(100.00%)糖尿病肾病组(DKD)患者均发生LVH,而56例非糖尿病肾病组(NDKD)患者中也有44例(78.57%)发生LVH。(2)与NLVH组患者相比,LVH组年龄较大(P=0.003)、60岁以上患者较多(P=0.046)、糖尿病患者较多(P=0.013)。(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C反应蛋白(CRP)(P<0.001)、BMI(P=0.001)及年龄(P=0.030)是IVST的危险因素,CRP(P<0.001)、BMI(P=0.016)、年龄(P=0.006)、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BP)(P=0.033)是LVPET的危险因素。结论充分透析的CKD 5期患者中存在较高的LVH发生率。DKD组患者较NDKD组更易发生LVH。增龄、BMI较高、微炎症状态及舒张压升高是本组CKD 5期患者发生LVH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肾透析 肥大 左心室 慢性肾脏病 室间隔厚度 心室后壁厚度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的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研究
4
作者 冯健 董兴刚 +1 位作者 俞志满 过源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5-247,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修复作用。方法 18只5周龄裸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模型组和ATN+BMSC治疗组,每组6只。采用HE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肾小管内径和肾小管壁厚。结果 ATN模型组...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修复作用。方法 18只5周龄裸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模型组和ATN+BMSC治疗组,每组6只。采用HE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肾小管内径和肾小管壁厚。结果 ATN模型组肾小管均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混浊肿胀、坏死脱落,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于管腔内,肾间质充血、水肿。BMSC治疗组坏死肾小管修复比模型组明显好转,肾小管壁厚比模型组明显变薄(均P<0.05);BMSC组肾小管内径比模型组明显增大,肾脏间质浸润炎症细胞的计数比模型组明显变少(均P<0.01)。结论 BMSC治疗能明显促进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内径 肾小管壁厚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肾小管坏死 裸鼠
原文传递
输尿管壁厚度预测肾绞痛后输尿管结石自行排出的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玉峰 张会杰 +2 位作者 陈海平 白智维 李清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172-174,179,共4页
目的:评估输尿管壁厚度(UWT)在预测肾绞痛后输尿管结石自行排出的可能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20年8月-2021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通过CT检查诊断的182例输尿管结石引起肾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结石大小、结石位置、肾盂积... 目的:评估输尿管壁厚度(UWT)在预测肾绞痛后输尿管结石自行排出的可能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20年8月-2021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通过CT检查诊断的182例输尿管结石引起肾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结石大小、结石位置、肾盂积水程度、输尿管结石停留处UWT。1个月后复诊,复查CT观察输尿管结石的排出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UWT预测肾绞痛后输尿管结石自行排出的潜力。结果:18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中,首次就诊后1个月复查CT结果显示107例排出结石(排出结石组),75例未排出结石(未排出结石组)。其中输尿管上段、中段和下段结石排出率分别为45.7%、59.1%和77.2%。排出结石组患者的UWT为1.33~4.46 mm,平均(2.42±0.72) mm;未排出结石组患者的UWT为1.62~6.12 mm,平均(3.88±0.93) mm。采用ROC曲线分析UWT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值为0.89,UWT的最佳预测值为2.80 mm,敏感性为76.6%,特异性为88.0%。结论:UWT可作为肾绞痛首次发作后输尿管结石自行排出的有效预测指标,对于肾绞痛发作后输尿管结石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肾绞痛 预测 输尿管壁厚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