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nutrients on phytoplankton biomass during bloom seasons in Taihu Lake 被引量:3
1
作者 Lin-lin CAI Guang-wei ZHU +2 位作者 Meng-yuan ZHU Hai XU Bo-qiang QIN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2012年第4期361-374,共14页
Long-term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chlorophyll-a (Chl-a), nutrients, and suspended solids (SS) in Taihu Lake, a large shallow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during algal bloom seasons from May to August were analyze... Long-term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chlorophyll-a (Chl-a), nutrients, and suspended solids (SS) in Taihu Lake, a large shallow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during algal bloom seasons from May to August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monthly investigated data from 1999 to 2007. The effective accumulated water temperature (EAWT) in months from March to June was calculated with daily monitoring data from the Taihu Laboratory for Lake Ecosystem Research (TLL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Chl-a and nutri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Meiliang Bay to Central Lake. Annual averages of the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Chl-a concentrations, and EAWT generally increased in the nine years. In Meiliang Bay, the concentration of Chl-a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AWT, ammonia nitrogen (NH4+N), TN, the 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 (SRP), TP, and SS. In Central Lake, however, the concentration of Chl-a was only correlated with EAWT, TP, and SS. Multiple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revealed that EAWT, dissolved total phosphorus (DTP), and TP explained 99.2% of the variation of Chl-a in Meiliang Bay, and that EAWT, NH4+-N, and TP explained 98.7% of the variation of Chl-a in Central Lake. Thus EAW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annual change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Extreme climate change, such as extremely hot springs or cold springs, could cause very different bloom intensities in different years.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both nutrients and EAWT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in Taihu Lake. The climate factors and nutrients dually controlled the risk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in Taihu Lake. Cutting down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loadings from catchments should be a fundamental strategy to reduce the risk of blooms in Taihu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hu lake Microcystis bloom water temperature NUTRIENTS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Off-flavor compounds from decaying cyanobacterial blooms of Lake Taihu 被引量:9
2
作者 Zhimei Ma Yuan Niu +3 位作者 Ping Xie Jun Chen Min Tao Xuwei De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95-501,共7页
The effect of cyanobacterial bloom decay on water quality and the complete degradation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a short period were examined by an enclosure experiment in Gonghu Bay of Lake Taihu,China.Water qualit... The effect of cyanobacterial bloom decay on water quality and the complete degradation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a short period were examined by an enclosure experiment in Gonghu Bay of Lake Taihu,China.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as well as taste and odor compounds during the breakdown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were measur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cay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caused anoxic water conditions,decreased pH,and increased nutrient loading to the lake water.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of dimethyl sulfide (DMS),dimethyl trisulfide (DMTS),and β-cyclocitral were observed in the anoxic water,at 62331.8,12413.3,and 1374.9 ng/L,respectively.2-Methylisoborneol was dominant during the live growth phase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whereas DMS and DMTS were dominant during the decomposition phase.Dissolved oxygen,pH,and chlorophyll a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MS,DMTS,and β-cyclocitral,whereas total phosphorus,total nitrogen,and ammonium (NH4+-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MS,DMTS,β-cyclocitral,and β-ionon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reventing the anaerobic decomposition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against the recurrence of a malodor crisis in Lake Taih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anobacterial blooms decay taste and odor compounds lake taihu water crisis
原文传递
基于GOCI数据的太湖蓝藻垂向迁移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
3
作者 蒙凌凌 林育青 +4 位作者 冯韬 张建云 严晗璐 何术锋 陈求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3-363,共11页
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是太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蓝藻聚集上浮是表层水华形成的前提。为探究蓝藻垂向迁移与水华日变化之间的关系,阐明蓝藻垂向迁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20152020年地球静止海洋彩色成像仪(GOCI)数据,分析了太湖不同湖区... 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是太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蓝藻聚集上浮是表层水华形成的前提。为探究蓝藻垂向迁移与水华日变化之间的关系,阐明蓝藻垂向迁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20152020年地球静止海洋彩色成像仪(GOCI)数据,分析了太湖不同湖区蓝藻水华日变化过程,发现太湖蓝藻水华垂向迁移的日变化主要呈现上升、下降、先上升后下降三种类型,且不同湖区存在差异。统计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结果表明,水环境因子对蓝藻垂向迁移过程影响较小,累积光辐射是驱动蓝藻垂向迁移的主要气象因子。气温升高有利于蓝藻持续维持上浮能力,前一天风速较大且当天风速较小会加速蓝藻上浮。相较于沿岸湖区,湖心区受累积光辐射、风速的影响更大,蓝藻水华日变化过程更剧烈。本研究水环境因子数据为逐月数据,为深入探究水环境因子对蓝藻垂向迁移的影响后续还需进行高频监测研究。本文结果有助于探明浅水湖泊蓝藻水华形成机制,为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预测预警及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GOCI 蓝藻水华 垂向迁移 气象因子 水环境因子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多方法评估氮元素对太湖水华影响
4
作者 吴梓隽 孙亚辉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24年第1期72-79,92,共9页
氮元素与太湖水华暴发有强相关性,是太湖水华暴发的重要因子.论文基于多源数据深入探讨了氮元素对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氮元素通过营养盐释放和循环利用推动水华暴发,与蓝藻生长之间构成正反馈.高水温下,蓝藻生长与反... 氮元素与太湖水华暴发有强相关性,是太湖水华暴发的重要因子.论文基于多源数据深入探讨了氮元素对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氮元素通过营养盐释放和循环利用推动水华暴发,与蓝藻生长之间构成正反馈.高水温下,蓝藻生长与反硝化过程对硝态氮的竞争,削弱了反硝化微生物的脱氮效果,导致太湖水华持续化.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形态氮与叶绿素a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论文从多层次、多角度解析氮元素与太湖水华暴发的关联机制,研究结果可为水体生态修复和水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太湖 藻蓝素 遥感影像 机器学习模型 水环境治理
下载PDF
太湖蓝藻爆发与水温的关系的MODIS遥感 被引量:63
5
作者 王得玉 冯学智 +2 位作者 周立国 郝景燕 徐晓雄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3-178,共6页
利用MODIS高光谱遥感数据动态监测太湖地区蓝藻水华发展过程,并结合水温环境因子,探讨蓝藻爆发的环境条件.首先,通过简单的比值植被指数,实现蓝藻生物量的遥感估算;根据六期遥感估算结果,监测太湖蓝藻动态发展过程.然后,利用MODIS热红... 利用MODIS高光谱遥感数据动态监测太湖地区蓝藻水华发展过程,并结合水温环境因子,探讨蓝藻爆发的环境条件.首先,通过简单的比值植被指数,实现蓝藻生物量的遥感估算;根据六期遥感估算结果,监测太湖蓝藻动态发展过程.然后,利用MODIS热红外波段(31和32),采用分裂窗算法,同步反演出的太湖表面水体温度,探讨蓝藻爆发的水温条件,及蓝藻生长与水体温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水体富营养化前提下,水体温度是影响蓝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合适的水体温度(24-30℃)是蓝藻爆发的必要条件;大于30℃的高温,对蓝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MODIS 蓝藻爆发 水温 太湖
下载PDF
太湖蓝藻水华的年度情势预测方法探讨 被引量:30
6
作者 朱广伟 施坤 +7 位作者 李未 李娜 邹伟 国超旋 朱梦圆 许海 张运林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1-1431,共11页
在太湖、巢湖、滇池、洱海、三峡水库等我国重要湖泊和水库,蓝藻水华时常发生但年际之间藻情往往有较大差异,给蓝藻水华的防控物资及人员投入、湖库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带来较大的挑战,亟待探索周年尺度的蓝藻水华强度预测方法.本文收集... 在太湖、巢湖、滇池、洱海、三峡水库等我国重要湖泊和水库,蓝藻水华时常发生但年际之间藻情往往有较大差异,给蓝藻水华的防控物资及人员投入、湖库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带来较大的挑战,亟待探索周年尺度的蓝藻水华强度预测方法.本文收集了太湖连续15年的蓝藻水华情势观测数据和同步的气象、水文数据用于构建蓝藻水华预测模型,提出了利用遥感反演的蓝藻水华面积(ABL)及人工观测的水体浮游植物叶绿素α浓度([Chl.a]LB)共同表征的蓝藻水华强度指标(BI).分析了太湖年尺度的BI值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了基于年初能够掌握的气象、水文、营养盐等综合环境指标进行年度BI预测的统计模型.结果表明,太湖年度BI值与冬季及初春(12-3月)日均水温(WT12-3)、冬春季有效积温(AT12-3)、前一年降雨总量(RFYB)等环境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冬季及初春的水体总氮(TN12-3)、溶解性总氮(DTN12-3)、总磷(TP12-3)及溶解性总磷(DTP12-3)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相关关系.此外,本研究开展了基于上述因子(BI为因变量,其余环境因子为自变量)的多元(或一元)回归分析,并遴选出最优模型.总体而言,最优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浓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本研究得出的模型对太湖蓝藻水华年际强度预测具有较高精度.本研究对太湖等富营养化湖库蓝藻水华的中长期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季度预测 水温 降雨量 营养盐 太湖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库型水源地硅藻水华发生特征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56
7
作者 朱广伟 金颖薇 +5 位作者 任杰 夏明芳 许海 朱梦圆 费国松 陈伟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21,共13页
基于溧阳市天目湖沙河水库2009—2014年的硅藻群落结构及水质调查,以及宜兴横山水库等硅藻水华期藻类和水质调查数据,分析了太湖流域水库中硅藻水华群落结构特征及受气温、水位、营养盐等环境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流域硅藻水华的主... 基于溧阳市天目湖沙河水库2009—2014年的硅藻群落结构及水质调查,以及宜兴横山水库等硅藻水华期藻类和水质调查数据,分析了太湖流域水库中硅藻水华群落结构特征及受气温、水位、营养盐等环境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流域硅藻水华的主要发生期为5—7月,快速生长期发生在气温为16-26℃期间,当气温超过26℃时,硅藻的生物量开始下降.硅藻的优势属包括针杆藻、曲壳藻、小环藻和颗粒直链藻.其中沙河水库和横山水库中针杆藻是主要危害,其生物量主导了硅藻总生物量.大溪水库有时以针杆藻为主,有时以颗粒直链藻为主.当总氮浓度低于1.0 mg/L的Ⅲ类水上限时,水体氮浓度能大大限制硅藻生物量,当总磷浓度低于0.025 mg/L的Ⅱ类水上限时,也可能对硅藻生物量产生限制.高于此营养水平,硅藻水华的严重程度主要受气温、降雨等因素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处于中营养水平的太湖流域水库而言,硅藻生物量既受气温、降雨、水位等气象水文条件的控制,又受氮、磷、硅等营养盐供给的影响.硅藻水华的防控既要关注气候和气象条件,也要尽量削减氮、磷营养盐入湖通量,维持较低营养盐水平是确保硅藻水华不形成危害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水华 水源地 富营养化 气候波动 天目湖 沙河水库 横山水库 太湖流域
下载PDF
蓝藻水华暴发期间太湖贡湖湾某水厂水源水及出厂水中微囊藻毒素污染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1
8
作者 范亚民 姜伟立 +2 位作者 刘宝贵 常闻捷 吴召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33,共9页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有害蓝藻水华仍是目前全世界普遍面临的水环境问题,而有害蓝藻水华所引起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亦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太湖水源地水源水及自来水厂出厂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MCs)的污染现状,于2014年8月期间对贡湖湾...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有害蓝藻水华仍是目前全世界普遍面临的水环境问题,而有害蓝藻水华所引起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亦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太湖水源地水源水及自来水厂出厂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MCs)的污染现状,于2014年8月期间对贡湖湾某水厂水源水及出厂水中浮游植物胞内及胞外MCs浓度进行了调查,并同时检测了相关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水源水中胞内MCs总浓度平均值为7165.5 ng/L,以MC-LR和MC-RR为主,平均浓度分别为3408.7和3398.8 ng/L,其中MC-RR占总MCs比例的平均值为56.1%;而胞外溶解性MCs浓度相对较低,平均浓度为142.6 ng/L,最高浓度仅为512.8 ng/L.水厂出厂水中胞内MCs的检出浓度(平均值为0.77 ng/L)和检出频率都很低,去除率达99.8%以上;而胞外溶解性MCs的检出浓度(平均值为21.71 ng/L)和检出频率相对较高,但浓度仍远低于国家标准1.0μg/L,其去除率相对较低,仅为62.9%~81.8%.数据分析发现,水源水中胞内与胞外MCs浓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胞内MCs浓度与总氮(TN)浓度、铵态氮(NH+4-N)浓度、总磷(TP)浓度、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浊度呈显著相关,而胞外MCs浓度与TN浓度、TP浓度、CODMn、浊度和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结果显示,TP对胞内MCs浓度变化的解释率最高,而胞外MCs浓度变化主要与胞内MCs浓度相关.最终,通过对出厂饮用水中MCs浓度非致癌风险指数的计算发现,出厂饮用水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较小,但致癌风险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贡湖湾 蓝藻水华 藻毒素 潜在风险 饮用水安全 水源地
下载PDF
太湖月亮湾湖泛发生过程模拟及水土物化性质的响应 被引量:25
9
作者 申秋实 邵世光 +1 位作者 王兆德 范成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0-719,共10页
太湖湖泛具有在非确定区域非特定时间突发的特性,在野外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利用Y-型沉积物再悬浮发生模拟装置,进行了风浪作用下太湖月亮湾藻源性湖泛发生过程的室内模拟,研究了湖泛发生过程中上覆水体及沉积物基本指标的变化特... 太湖湖泛具有在非确定区域非特定时间突发的特性,在野外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利用Y-型沉积物再悬浮发生模拟装置,进行了风浪作用下太湖月亮湾藻源性湖泛发生过程的室内模拟,研究了湖泛发生过程中上覆水体及沉积物基本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泛发生过程中,上覆水体经历了显著的好氧-缺氧-厌氧阶段,溶解氧(DO)水平从起始阶段的大于6 mg/L下降到湖泛发生前后的小于0.5 mg/L;水体色度呈现出显著的升高趋势,但水体变成明显的黑色并发生湖泛却具有突发性;上覆水体NH4+-N及PO43--P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并形成明显的氮磷负荷污染;受湖泛区域氧化还原环境的影响,表层沉积物Fe(Ⅲ)开始向Fe(Ⅱ)转化,形成Fe(Ⅲ)/Fe(Ⅱ)<1的还原环境,同时表层沉积物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显著升高,并呈现垂向递减分布,表层最高值达到135.80μ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湖泛 沉积物 溶解氧
下载PDF
太湖水质时空特性及其与蓝藻水华的关系 被引量:42
10
作者 张晓晴 陈求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9-347,共9页
以太湖2005-2007年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聚类分析和自相关分析方法,针对总无机磷、总无机氮、水温等环境理化因素与叶绿素a进行时空序列分析,初步归纳了当前太湖水质指标变化的空间特点、时间周期性及其与蓝藻水华暴发的关系.结果... 以太湖2005-2007年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聚类分析和自相关分析方法,针对总无机磷、总无机氮、水温等环境理化因素与叶绿素a进行时空序列分析,初步归纳了当前太湖水质指标变化的空间特点、时间周期性及其与蓝藻水华暴发的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水质的空间分布大致分为三个入湖河口、四个湖湾、湖心区、西部湖区、东部湖区等十个区,其中入湖河口和北部湾区富营养化明显高于其他区,入湖河口的氮磷含量高于北部湾区,外源污染是造成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叶绿素a与总无机氮、铵态氮、水温呈显著相关关系,月平均指标显示水华暴发期集中在4-10月份,其中梅梁湾、贡湖和竺山湾为水华暴发的高发区,呈多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富营养化 水华 水质 叶绿素A
下载PDF
应用遥感数据评价蓝藻水华对太湖取水口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杜聪 王世新 +1 位作者 周艺 阎福礼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41-1046,共6页
为量化蓝藻水华对太湖饮用水取水口的影响,将太湖矢量图进行栅格化,根据权重函数计算像元的权重因子;再将权重因子图与由遥感影像得到的水华分布图进行叠加,对对应像元进行影响因子计算;最后根据像元的影响因子求出归一化影响指数(NII... 为量化蓝藻水华对太湖饮用水取水口的影响,将太湖矢量图进行栅格化,根据权重函数计算像元的权重因子;再将权重因子图与由遥感影像得到的水华分布图进行叠加,对对应像元进行影响因子计算;最后根据像元的影响因子求出归一化影响指数(NII),并以此进行影响评价.通过对2007年5月1-16日太湖MODISEVI影像进行的实例分析和验证,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太湖水华对取水口的影响程度,与实际情况符合;在提出的3种权重函数模型中,负指数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蓝藻水华对饮用水取水口的影响程度,可以作为影响评价的权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饮用水取水口 影响评价 遥感 太湖
下载PDF
过去40年太湖剧烈的湖泊物理环境变化及其潜在生态环境意义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朱广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48-1359,共12页
过去40年,全球气候变暖、辐射变暗和变亮、风速减弱、气候异常波动等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筑坝建闸、岸堤硬质化和调水引流等强烈人类活动势必会深刻改变太湖湖泊物理环境和过程,驱动湖泊生态系统演化.基于历史文献、档案数据以及气象水文... 过去40年,全球气候变暖、辐射变暗和变亮、风速减弱、气候异常波动等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筑坝建闸、岸堤硬质化和调水引流等强烈人类活动势必会深刻改变太湖湖泊物理环境和过程,驱动湖泊生态系统演化.基于历史文献、档案数据以及气象水文和透明度等长期观测数据,本文系统梳理了太湖气温、水温、风速、水位和透明度等物理环境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特征,探讨了气温和风速、水位和透明度相互协同作用机制及其潜在生态环境意义.受全球变化和城市化等影响,过去40年太湖气温和水温呈现显著升高趋势,而近地面风速则表现为持续下降,湖泊增温和风速下降有利于藻类生长和蓝藻水华漂浮聚集,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蓝藻水华出现频次和集聚的面积.为防洪和满足流域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闸坝管控和调水引流使太湖水位呈现缓慢增加趋势,而入湖污染物增加和富营养化则造成水体透明度逐渐下降,致使透明度与水位(水深)的比值明显降低,减少了湖底可利用光强,恶化水下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太湖水生植被和草型生态系统退化.湖泊物理环境长期变化逐渐拓展了太湖藻型生境空间而压缩了草型生境空间,加剧了草型生态系统向藻型生态系统转化和增强了藻型生态系统的自我长期维持.太湖湖泊物理环境的显著变化也会部分抵消流域营养盐削减和湖体营养盐下降对藻类生物量和蓝藻水华的控制,增加了太湖蓝藻水华防控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难度.这意味着未来流域控源截污需要更加严格的标准,而湖泊水位等物理环境的有效管控是应对藻华加剧和恢复草型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观测 物理环境 藻类水华 水生植被 湖泊增温 水位 透明度 太湖
下载PDF
利用陆基高光谱遥感捕捉太湖蓝藻水华日内快速变化过程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运林 张毅博 +4 位作者 李娜 孙晓 王玮佳 秦伯强 朱广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51-1960,共10页
受蓝藻自身垂直迁移和频繁风浪扰动影响,太湖蓝藻水华漂浮混合和迁移堆积等变化迅速,在传统的湖面定位和断面监测中总感觉蓝藻水华有些“来无影、去无踪”,限制了对其形成过程、驱动机制和防控治理的深入认识.卫星遥感可以实现蓝藻水华... 受蓝藻自身垂直迁移和频繁风浪扰动影响,太湖蓝藻水华漂浮混合和迁移堆积等变化迅速,在传统的湖面定位和断面监测中总感觉蓝藻水华有些“来无影、去无踪”,限制了对其形成过程、驱动机制和防控治理的深入认识.卫星遥感可以实现蓝藻水华空间分布同步观测,但由于观测频次的限制很难捕捉蓝藻水华快速动态变化过程.本文利用与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自主研发的陆基(地基、岸基或者平台、船舶、桩基等能固定安装的均可)高光谱多参数水质遥感监测仪,架设于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简称太湖站)水上观测场,通过对叶绿素a浓度及其他关键水质参数秒分钟级的连续观测,有效捕捉了一天内蓝藻水华短期突然和快速变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在微风和小风条件下蓝藻容易在表层水体漂浮,盛行西北风驱动湖面开敞水域蓝藻水华快速漂浮集聚到太湖站岸边,短短半小时内表层水体叶绿素a浓度可以由10μg/L快速攀升到100μg/L以上,一天内会出现多个叶绿素a峰值,清晰展示了蓝藻快速日内动态变化过程.受蓝藻快速日内变化影响,透明度、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水质参数也呈现出快速日内变化,叶绿素a浓度与透明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能解释总氮、总磷80%以上的变化,说明蓝藻短期内的漂浮和集聚深刻影响到湖泊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基高光谱遥感 蓝藻水华 叶绿素A 湖泊水质 太湖
下载PDF
1980年以来太湖总磷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26
14
作者 吴浩云 贾更华 +2 位作者 徐彬 邵嫣婷 赵晓晴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4-991,共18页
磷是湖泊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泊富营养化防治的重要控制性指标.为分析太湖富营养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掌握总磷(T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本文收集整理了19802020年太湖TP浓度数据并分析了TP的时序、时空和年... 磷是湖泊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泊富营养化防治的重要控制性指标.为分析太湖富营养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掌握总磷(T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本文收集整理了19802020年太湖TP浓度数据并分析了TP的时序、时空和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s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初,伴随着工业和三产用水量激增,废污水排放量和入湖负荷大增,19851995年太湖TP浓度急剧升高.随着治理与保护措施的实施,到1995年达到峰值后逐步走低,2009年后进入了窄幅波动期.从空间上看,不同时段TP浓度分布格局较好地反映了入湖污染物的输入分布.通过分时段对比分析可能影响太湖TP浓度变化的驱动因子,分别讨论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废污水排放量,入湖水量、入湖河流TP浓度、入湖TP负荷,蓝藻水华、水温,高等水生植物,底泥释放,太湖换水周期变化等.结果表明,近10年来入湖TP负荷增加,蓝藻水华强度加大,水温升高,高等水生植物面积减少,这些因素会导致太湖TP浓度上升.20082019年净入湖TP负荷比19982007年增加了33.9%,而近10年太湖换水周期缩短了17.7%,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影响太湖TP浓度升高的驱动因子的不利影响,太湖TP浓度不升反降.为此建议在新一轮太湖治理中积极开展控源截污、节水减排、水资源调控、高等水生植被恢复、重点污染湖区清淤疏浚等针对性措施以期获得更好的太湖TP浓度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富营养化 总磷 蓝藻 水生态
下载PDF
湖泛水体沉积物-水界面Fe^2+/ΣS^2-迁移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申秋实 范成新 +2 位作者 王兆德 张雷 刘成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75-1184,共10页
湖泊水底Fe^(2+)和ΣS^(2-)浓度的快速增加是湖泛暴发最早发生于沉积物-水界面的主要前提,缺氧环境下水底扩散层附近Fe^(2+)和ΣS^(2-)的迁移是其在沉积物-水界面处稳定积累的重要原因.以蓝藻聚积水体沉积物-水界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 湖泊水底Fe^(2+)和ΣS^(2-)浓度的快速增加是湖泛暴发最早发生于沉积物-水界面的主要前提,缺氧环境下水底扩散层附近Fe^(2+)和ΣS^(2-)的迁移是其在沉积物-水界面处稳定积累的重要原因.以蓝藻聚积水体沉积物-水界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过程模拟装置及间隙水被动采样等技术,重点研究了间隙水和底层上覆水中Fe^(2+)和ΣS^(2-)的垂向分布特征,并定量估算了二者的扩散通量及迁移方向.结果表明:湖泛样品水体沉积物-水界面处于典型的还原性环境,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Fe^(2+)和ΣS^(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样品,二者在表层沉积物中积累趋势明显.湖泛水体沉积物-水界面处Fe^(2+)释放通量较高,表现出较强烈的自沉积物向上覆水方向的释放能力;而湖泛样品ΣS^(2-)在沉积物-水界面处释放通量为负,迁移方向为自上覆水向沉积物扩散.Fe^(2+)和ΣS^(2-)在湖泛水体沉积物-水界面处不同的迁移特征证明:缺氧/厌氧条件下,湖泊水体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高浓度Fe^(2+)向上覆水的扩散为湖泛致黑物质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底层上覆水及界面水中SO^(2-)4在表层沉积物中被还原,为终端还原产物ΣS^(2-)为湖泛致黑物质的形成提供了另一重要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泛 沉积物-水界面 沉积物 湖泊 太湖
下载PDF
太湖水华蓝藻中元素的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苏彦平 杨健 +1 位作者 陈修报 刘洪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8-563,共6页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对2008年7、9和10月采自太湖南泉水域的水华蓝藻样本中19种元素(Na、Mg、K、Ca、Zn、Mn、Fe、Al、Cu、Cr、Co、Ni、As、Se、Mo、Ag、Tl、Cd和Pb)的质量含量(w)及组成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藻华中w较高...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对2008年7、9和10月采自太湖南泉水域的水华蓝藻样本中19种元素(Na、Mg、K、Ca、Zn、Mn、Fe、Al、Cu、Cr、Co、Ni、As、Se、Mo、Ag、Tl、Cd和Pb)的质量含量(w)及组成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藻华中w较高(〉1 000μg.g^-1,以干质量计)的常量元素或有益元素为Ca、K、Na、Mg、Al、Fe。其中,w(Ca)和w(K)较高(〉4 000μg.g^-1),w(Ca)随月份变化不大,而w(K)、w(Mg)、w(Na)则逐月升高。w(Al)、w(Fe)变化较大,7月最高(〉1 000μg.g^-1),之后迅速降低(〈400μg.g^-1);藻华中w在10-100μg.g^-1之间变化的元素为Mn、Zn、Ni、Cu,其中,7月这4种元素w均最高,9-10月则降低。藻华中还检出痕量元素Co、Mo和Se,Tl未检出。藻华中积累的有毒元素中w(As)较高(5-15μg.g^-1),而w(Cr)、w(Cd)、w(Pb)、w(Ag)均较低(〈5μg.g^-1)。有毒元素w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基于上述结果,推算出2007—2009年采取物理方法除藻从太湖中移除的元素量约为:K595.89 t、Ca 544.03 t、Mg 181.18 t、Al 83.06 t、Na 63.97 t、Fe 55.45 t、Mn 2.99t、Zn 2.26 t、Ni 1.67 t、Cu 1.11 t、As 0.76 t、Cr 94.5 kg、Cd 82.70 kg、Se 45.01 kg、Pb 37.64 kg、Co 32.27 kg、Mo5.41 kg和Ag 2.46 kg。该研究不仅可为进一步寻找关键元素在蓝藻水华爆发过程中的限制作用及其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可为评价利用物理除藻方法去除太湖中有毒元素和降低有可能促进藻华发展的营养元素的负荷量的有效性,从而保护和修复渔业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华蓝藻 生物积累 元素
下载PDF
Google Earth和ArcGIS9.2软件在太湖水污染及蓝藻监测数据展现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旭文 黎刚 缪蓓蓓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8年第1期97-99,共3页
利用Google Earth和ArcGIS 9.2软件对太湖水污染及蓝藻监测数据进行了集成和发布,为形象直观展示太湖生态环境,分析太湖水环境质量及蓝藻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Google EARTH ARCGIS 水污染 蓝藻水华监测 太湖 数据展现
下载PDF
引江济太对不同水域氮磷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贾锁宝 尤迎华 王嵘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56,共4页
在国内外调水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现状监测资料,具体分析流经望虞河、望亭立交水利枢纽调入太湖的长江水质和太湖不同湖区的水质,研究在调水初期及其后的过程中,氮磷浓度影响水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水源中总磷、总氮浓度总体上低... 在国内外调水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现状监测资料,具体分析流经望虞河、望亭立交水利枢纽调入太湖的长江水质和太湖不同湖区的水质,研究在调水初期及其后的过程中,氮磷浓度影响水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水源中总磷、总氮浓度总体上低于贡湖、梅梁湖;长江水在流经望虞河进入太湖的过程中,太湖地区水质随着进水时间的延长而好转,水质浓度与进水流量的大小成反比;"引江济太"调水对迅速抑制太湖蓝藻暴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引江济太工程 总磷 总氮 太湖
下载PDF
由太湖蓝藻危机引发的对环境监测领域中生物生态监测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5
19
作者 洪维民 王亚超 +2 位作者 徐恒省 翁建中 李继影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9年第11期129-132,140,共5页
生物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反映环境问题、敏感性强等优点。本文从应对太湖蓝藻危机出发,分析了当前环境监测领域中生物生态监测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发展的新理念,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环境监测领域生... 生物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反映环境问题、敏感性强等优点。本文从应对太湖蓝藻危机出发,分析了当前环境监测领域中生物生态监测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发展的新理念,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环境监测领域生物生态监测发展的具体思路,以此来推动生物生态监测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蓝藻危机 环境监测 生物生态监测 发展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太湖蓝藻变化与水温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姜晟 张咏 +1 位作者 蒋建军 金焰 《环境科技》 2009年第6期28-31,共4页
以太湖为研究区,基于2008年4~12月的60景EOS-MODIS1B遥感影像数据,利用NDVI算法结合目视判读解译了水华分布变化的基本信息,通过劈窗算法反演太湖湖面水温,发现在2008年太湖蓝藻生长、暴发、衰退周期中,水华面积的大小与湖面均温值之... 以太湖为研究区,基于2008年4~12月的60景EOS-MODIS1B遥感影像数据,利用NDVI算法结合目视判读解译了水华分布变化的基本信息,通过劈窗算法反演太湖湖面水温,发现在2008年太湖蓝藻生长、暴发、衰退周期中,水华面积的大小与湖面均温值之间关系密切:在20℃以下时表层水温与太湖蓝藻生长暴发或沉寂消亡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0℃~30℃时水华的面积大小受到湖面温度和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容易发生大规模蓝藻暴发;30℃以上时过高的表层水温会对蓝藻的上浮聚集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太湖蓝藻全年消亡的临界温度与其初始生长的临界温度相比更低。研究同时发现太湖湖面温度的空间差异是影响蓝藻水华分布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太湖 蓝藻水华 水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