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rrection Algorithm for Atmospheric Visibility Based on Fog Droplet Size Data Obtained on a Moving Ship During 2016 Arctic Cruise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Yilin ZHAO Jinp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96-604,共9页
In this study, we measured the droplet size distribution(DSD) and visibility of sea fog using a fog droplet spectrometer and visibility meter,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July 23-August 3 and August 22-September 13 perio... In this study, we measured the droplet size distribution(DSD) and visibility of sea fog using a fog droplet spectrometer and visibility meter,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July 23-August 3 and August 22-September 13 periods of the 2016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We calculated the visibility using the Mie theory and the DSD data and then compared the calculated with the observed visibility. 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deviations in the calculated visibility caused by DSD data sampling errors cannot be ignored. During navigation, wind and ship speeds tended to push or pull the sampled air and cause turbulence pulsation, which influenced the sampling of the fog droplet spectrometer. This influence is weak when the liquid water content(LWC) is high but becomes stronger as the LWC decreases. Taking the sailing speed and head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wind speed component parallel 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air inlet of the fog droplet spectrometer exhibit different laws in the deviation. By performing a fitting analysis of the calculated and observed visibilities under different wind speeds and wind directions, here, we present two sets of correct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two wind-speed components and a method for correcting the calculated visibility. This correction method shows excellent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sea FOG FOG droplet size distribution liquid water content VISIBILITY MIE theory
下载PDF
一种新型组合式喷雾降尘装置流场及雾化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荣华 朱必勇 +2 位作者 莫世途 王鹏飞 陈世强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49-1757,共9页
喷雾降尘是工业粉尘治理的常规技术手段,传统喷雾降尘技术存在降尘效率低、耗水量大及无法实现远距离降尘等缺陷。通过提出一种新型组合式喷雾降尘装置,并基于自行设计的气水喷雾试验平台,对该新型装置气流场分布规律、雾化粒度的空间... 喷雾降尘是工业粉尘治理的常规技术手段,传统喷雾降尘技术存在降尘效率低、耗水量大及无法实现远距离降尘等缺陷。通过提出一种新型组合式喷雾降尘装置,并基于自行设计的气水喷雾试验平台,对该新型装置气流场分布规律、雾化粒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开展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组合式喷雾降尘装置能够将喷雾吹送至较远的降尘区域,实现远距离降尘,且装置尾部可抽吸周围含尘气体,与雾滴一并喷出,达到二次降尘效果;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加,组合式喷雾降尘装置的喷雾速度呈幂函数形式增大,随着与喷口处距离的增加,装置喷雾速度自出口沿下游呈指数函数形式衰减;负压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装置尾部产生的吸气量随供气压力的增加而不断增大;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加,装置的射程不断增大,增大供水压力对装置射程的提升较小;雾滴粒径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沿轴线方向上的不同位置的雾滴粒径呈相同的变化规律;当供气压力一定时,装置的雾滴粒径随供水压力的增加而减小。综合考虑,组合式喷雾降尘装置在现场应用时,供气压力和供水压力分别为0.4 MPa和2.0 MPa时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喷雾降尘 工业防尘 雾滴粒径 供气压力 供水压力
下载PDF
NDM/Cu(OH)2油水分离膜的制备及分离效果分析
3
作者 李广青 阎保雄 王垚 《合成纤维》 CAS 2024年第3期29-31,37,共4页
为提高Cu(OH)2泡沫铜的油水分离能力,将泡沫铜浸入正十二烷基硫醇(NDM)制得NDM/Cu(OH)2油水分离膜,经过NDM修饰后的泡沫铜实现了连续高效捕获微米级油滴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油水分离膜具有大约150μm孔径的Cu(OH)2孔状结构;相比未修... 为提高Cu(OH)2泡沫铜的油水分离能力,将泡沫铜浸入正十二烷基硫醇(NDM)制得NDM/Cu(OH)2油水分离膜,经过NDM修饰后的泡沫铜实现了连续高效捕获微米级油滴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油水分离膜具有大约150μm孔径的Cu(OH)2孔状结构;相比未修饰油水分离膜,NDM修饰的油水分离膜的分离效果明显增加,均达95%以上。该研究有助于提高油水分离效果,为后续的应用测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膜 油滴粒径 分离效率
下载PDF
新型Bell型拉瓦尔管雾化喷头及其性能研究
4
作者 王治峰 陈博 李健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为解决煤矿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浓度粉尘污染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Bell型拉瓦尔管雾化降尘技术,并设计了相应喷头。建立喷雾除尘实验平台,利用拉瓦尔管气流加速原理和液滴破碎原理,测定喷雾压力和喷雾距离对喷雾质量的影响,确定其最佳... 为解决煤矿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浓度粉尘污染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Bell型拉瓦尔管雾化降尘技术,并设计了相应喷头。建立喷雾除尘实验平台,利用拉瓦尔管气流加速原理和液滴破碎原理,测定喷雾压力和喷雾距离对喷雾质量的影响,确定其最佳气压和最佳距离,得到了液滴在不同气压、喷雾距离的变化规律,最后研究了不同种类喷头的雾化效果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压的逐步增加,喷雾D_(10)、D_(50)、D_(90)、D_(SMD)、D_(VAD)逐步减小,雾化效果与之呈正比,最佳气压为0.5 MPa;随着喷雾距离逐步增加,喷雾D_(10)、D_(50)、D_(90)、D_(SMD)、D_(VAD)逐步增加,雾化效果整体呈下降趋势,最佳范围在15~100 cm;新型Bell型拉瓦尔管雾化喷头雾化效果均优于高压喷头和超声波雾化喷头,选新型Bell型拉瓦尔管雾化喷头作为最佳喷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虹吸式喷嘴 雾化机理 汲水虹吸 雾化特性 雾滴粒径
下载PDF
Experiment Study of Reverse Demulsifier on Simulated Water Sample Treatment at Different Oscillation Time and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Drugging
5
作者 Baojun Liu Wanting Sun +3 位作者 Liping Guo Chengting Liu Mathias Vanflieberge Chamber Jan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5年第12期764-770,共7页
In recent years, the water content of oilfield production fluid is high and there is a large amount of oily sewa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sewage treatment, usually using demulsifier for oily sewage pro... In recent years, the water content of oilfield production fluid is high and there is a large amount of oily sewa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sewage treatment, usually using demulsifier for oily sewage processing. This article uses simulated water sample to test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optimized reverse demulsifier at different oscillation time. As the increase of action time and oscillation, the average size of droplets increases and the amount of the droplets under 1 μm de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verse DEMULSIFIER SIMULATED water Sample Oil droplet size
下载PDF
浅层沉降技术强化立式气浮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潘亿勇 张健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5-193,共9页
采用高效紧凑型气浮技术对现有采出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已经成为海上油田解决水处理设施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的重要手段。以提高单体设备处理效率和稳定性为目标,开展了浅层沉降技术强化立式气浮设备的初步结构设计,采用计算流体... 采用高效紧凑型气浮技术对现有采出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已经成为海上油田解决水处理设施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的重要手段。以提高单体设备处理效率和稳定性为目标,开展了浅层沉降技术强化立式气浮设备的初步结构设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耦合群体平衡模型和实验测试等手段,研究探讨了浅层沉降强化立式气浮设备内浅层沉降流场分布特性和油水分离特性,并利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等方法分析了含油污水流量、污水水压、注气比、分流比等因素对浅层沉降强化立式气浮装置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较常规立式气旋浮设备等气浮设备,浅层沉降强化立式气浮设备的油水分离效率有明显提升,但锥台间水流分布不均性对油水分离效率影响较大。室内测试显示,在正交实验所得最优的工况参数组合条件下,即当污水水压为0.15 MPa,流量为1.0 m^(3)/h,分流比为5%,注气比为6%时,该设备对应的油水分离效率为8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浮 浅层沉降 油水分离效率 油滴粒径 群体平衡模型
下载PDF
运行参数对曲臂式汽水分离器性能的影响机理
7
作者 杨雪龙 朱陈兵 +1 位作者 邹道杭 牟介刚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15-1021,1046,共8页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计算分析了蒸汽负荷、循环倍率和水位等运行参数对CANDU6堆蒸汽发生器用曲臂式汽水分离器性能的影响。选取水滴粒径x为100μm、200μm和300μm,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模拟分离器内汽水两相流动。结果表明:运行参数...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计算分析了蒸汽负荷、循环倍率和水位等运行参数对CANDU6堆蒸汽发生器用曲臂式汽水分离器性能的影响。选取水滴粒径x为100μm、200μm和300μm,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模拟分离器内汽水两相流动。结果表明:运行参数对分离器性能的影响趋势在不同粒径下基本一致,满足粒径无关性;当x=300μm时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分离效率和压损值;随着蒸汽负荷增加,分离效率升高,出口湿度降低,而循环倍率和水位对分离效率和出口湿度的影响则与之相反;随着蒸汽负荷或循环倍率的增加,压损升高,压损系数却降低,而水位对压损和压损系数的影响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DU6堆 蒸汽发生器 汽水分离器 运行参数 水滴粒径 CFD
下载PDF
水净化用油水分离NDM/Cu(OH)2纤维膜制备及效果实验
8
作者 韩存长 《山西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26-28,共3页
为了对水质中的油性物质进一步过滤净化,研制了一种多孔超亲油型正十二烷基硫醇纤维膜[NDM/Cu(OH)2纤维膜],以采集微小的油珠,从而达到水包油乳剂中连续、有效地捕捉到的微小油珠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无表面活性剂水包甲苯乳油的颗粒... 为了对水质中的油性物质进一步过滤净化,研制了一种多孔超亲油型正十二烷基硫醇纤维膜[NDM/Cu(OH)2纤维膜],以采集微小的油珠,从而达到水包油乳剂中连续、有效地捕捉到的微小油珠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无表面活性剂水包甲苯乳油的颗粒尺寸分布很均匀,0~65μm时以大颗粒为主;具有稳定的表面活性剂型的水包甲基苯乳液具有更好的微粒尺寸,为31μm和50μm。在油-水分离中,其分离效果大于99%。当油滴直径为16~28μm时,在0.1 mm的捕集槽间隔下,油-水分离机的分离效果大于99%,实现了对水性乳剂的处理。该研究有助于提高水净化效率,为后续的水质提纯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装置设计 油滴粒径 分离效率
下载PDF
输电导线的覆冰模拟系统 被引量:9
9
作者 汪佛池 杜岳凡 +2 位作者 李成榕 吕玉珍 赵宇倩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313-2316,共4页
为了更好地开展输电导线覆冰及防冰研究工作,需研制输电导线覆冰模拟系统,故在分析了输电导线常见雨淞覆冰气候条件基础上优化设计了导线成冰小室、喷水装置及导线旋转系统等。利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分析成冰小室中气流分布的情况表明... 为了更好地开展输电导线覆冰及防冰研究工作,需研制输电导线覆冰模拟系统,故在分析了输电导线常见雨淞覆冰气候条件基础上优化设计了导线成冰小室、喷水装置及导线旋转系统等。利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分析成冰小室中气流分布的情况表明,该成冰小室内部气流分布基本均匀,可有效模拟导线覆冰过程中周围气流场分布。实测成冰小室内部风速与仿真结果相符且喷水装置产生的水滴直径达到了自然界中毛毛雨的雨滴直径。对钢芯铝绞线覆冰实验显示,导线表面短时内即可形成均匀致密的雨淞层,说明该覆冰模拟系统可以有效模拟自然界中导线表面雨淞覆冰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导线 覆冰 模拟系统 气流 水滴直径 雨淞
下载PDF
微酸性电解水雾滴沉积量及粒径对畜牧环境杀菌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臧一天 李保明 +3 位作者 郑炜超 盛孝维 吴红翔 舒邓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24-229,共6页
微酸性电解水为畜牧业初步应用的环保消毒剂,为精确喷雾以减少残留,先利用称重法测量它在不同孔径及压力下的雾滴沉积量,研究该沉积量对杀菌效果影响,确定对衣物表面消毒最佳单位沉积量。随后对比不同雾滴粒径对衣物表面细菌的杀灭效果... 微酸性电解水为畜牧业初步应用的环保消毒剂,为精确喷雾以减少残留,先利用称重法测量它在不同孔径及压力下的雾滴沉积量,研究该沉积量对杀菌效果影响,确定对衣物表面消毒最佳单位沉积量。随后对比不同雾滴粒径对衣物表面细菌的杀灭效果,以确定喷雾消毒方式。结果表明,不同压强及喷头下,雾滴沉积量具显著性差异(P<0.05)。且呈中间密集、两端稀疏特征;随压强及孔径增大,两端呈先升后降趋势。微酸性电解水(pH值6.15~6.35,有效氯浓度135 mg/L)对衣物表面消毒最佳沉积量为1.49×10^(-2)g/cm^2。大雾滴(80~90μm)杀菌率在同时间下显著高于小雾滴(P<0.05),但其空间分布均匀性显著(P<0.05)低于小雾滴(≤30μm)。雾滴粒径及沉积量对微酸性电解水杀菌效果具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 消毒 沉积量 微酸性电解水 雾滴粒径
下载PDF
煤矿井下气水喷雾雾化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王鹏飞 刘荣华 +3 位作者 王海桥 陈世强 谭煊昊 苟尚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3-1220,共8页
为了分析煤矿井下气水喷雾雾化特性,基于自行设计的气水喷雾实验平台,采用电磁流量计、空气质量流量计及马尔文实时高速喷雾粒度分析仪对空气雾化喷嘴流量特性、雾化粒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供水压... 为了分析煤矿井下气水喷雾雾化特性,基于自行设计的气水喷雾实验平台,采用电磁流量计、空气质量流量计及马尔文实时高速喷雾粒度分析仪对空气雾化喷嘴流量特性、雾化粒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供水压力的增加,喷嘴耗气量以指数形式不断递减,而耗水量以指数形式递增;喷嘴耗气量随供气压力以指数形式递增,而喷嘴耗水量基本呈现线性递减趋势。雾滴粒径沿喷嘴轴线方向不断增大;距离喷嘴较近的纵断面上,雾滴粒径沿径向不断增大,并呈现不对称分布;位于雾流中部的纵断面上,轴线附近区域雾滴粒径沿径向不断增大,而雾流外部区域雾滴粒径呈现沿重力方向增大的趋势;在靠近雾流末端衰减区内,雾滴粒径沿重力方向不断增大。供气压力一定时,雾滴粒径随着供水压力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且供气压力越大所对应的拐点水压越高;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加,雾滴粒径不断减小,且减小幅度随供气压力增加而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喷雾 喷嘴流量 雾滴粒径 供气压力 供水压力
下载PDF
吉7井区稠油自乳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建勇 石彦 +3 位作者 褚艳杰 李旭 刘娟丽 韩晓程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3-458,共6页
吉7井区深层稠油油藏采用水驱开发,生产过程中乳化现象普遍,为了了解乳化作用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对吉7井口产出液的乳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滤纸润湿法判断产出液类型,采用水中氯离子含量的变化判断乳化发生的时机,并通过显微镜镜下观察... 吉7井区深层稠油油藏采用水驱开发,生产过程中乳化现象普遍,为了了解乳化作用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对吉7井口产出液的乳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滤纸润湿法判断产出液类型,采用水中氯离子含量的变化判断乳化发生的时机,并通过显微镜镜下观察乳状液液滴粒径分布评价其稳定性。实验表明,吉7原油具有特殊的乳化性能,在没有添加外来乳化剂的情况下,油水之间能够实现快速自发乳化,乳化发生的时机早,乳化液含水率高,液滴分散均匀,接近微乳液尺寸,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黏度较乳化前提高2.23倍,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水驱前缘,可大幅度提高水驱采收率,与生产实际相吻合。吉7井区初期方案预测采收率只有15%,目前油田采出程度已接近20%,综合含水稳定在40%,乳化作用使实际开发效果远远好于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出液 乳化时机 乳液黏度 含水率 液滴粒径 自乳化 水驱效果
下载PDF
基于数字粒子图像测速的水雾粒径测量算法及实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杜永成 杨立 刘天 《中国光学》 EI CAS 2013年第3期408-414,共7页
针对利用传统数字粒子图像测速(DPIV)法测量水雾粒径时粒子影像拉长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基于DPIV建立的改进图像法(IIM)。设计了水雾粒径测量试验系统,对细水雾进行实时测试,并对比了采用本文算法与直接等效法测试水雾粒径子半径的... 针对利用传统数字粒子图像测速(DPIV)法测量水雾粒径时粒子影像拉长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基于DPIV建立的改进图像法(IIM)。设计了水雾粒径测量试验系统,对细水雾进行实时测试,并对比了采用本文算法与直接等效法测试水雾粒径子半径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的IIM得到的测试结果更为准确。通过最小二乘法对粒径分布进行拟合,发现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和威布尔函数都可以较好地描述粒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水雾 粒径测量 数字粒子图像测速 粒径分布
下载PDF
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杨飞 李传宪 +1 位作者 林名桢 郭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51-54,59,共5页
通过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控制应力流变仪,考察了油水体积比、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搅拌机转速等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W稠油乳液的粒径和粘度随油水体积比(1:9~7:3)的增大均逐渐增大;但是,... 通过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控制应力流变仪,考察了油水体积比、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搅拌机转速等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W稠油乳液的粒径和粘度随油水体积比(1:9~7:3)的增大均逐渐增大;但是,当油水体积比足够大时(8:2),乳液转相为W/O型,粘度急剧增大。随着乳化剂质量分数的提高(0.5%~5%),乳液粒径减小而粘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质量分数≤4%时,乳液为简单的牛顿流体;增大乳化剂质量分数到5%导致乳液转变为具有一定结构特性的非牛顿流体。随着乳化温度的提高(40~70℃),乳液粘度和粒径均减小;当乳化温度高于70℃时,乳化剂失效导致乳液转相为W/O型,乳液粘度急剧增大。随着乳化时间的增长和搅拌机转速的提高,乳液粒径减小、粘度增大,乳液的非牛顿流体特性也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状液 乳化条件 粒径 流变性
下载PDF
茂名地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 被引量:24
15
作者 黄辉军 黄健 +5 位作者 刘春霞 袁金南 吕卫华 杨永泉 毛伟康 廖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3,共7页
2007年3月16日至4月29日期间,在广东茂名海洋气象科学实验基地对海雾进行了连续观测,共取得51个雾滴谱样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茂名地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观测分析表明:茂名地区海雾的雾滴谱分布符合Junge分布,平均数密度为57.1个/c... 2007年3月16日至4月29日期间,在广东茂名海洋气象科学实验基地对海雾进行了连续观测,共取得51个雾滴谱样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茂名地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观测分析表明:茂名地区海雾的雾滴谱分布符合Junge分布,平均数密度为57.1个/cm3,平均含水量为0.018 3 g/m3,算术平均直径为4.7μm,算术峰值直径为2.9μm。文中还比较了雾和轻雾情况下雾滴谱分布的不同特征,分析了能见度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微物理结构 雾滴谱分布 含水量
下载PDF
乳状液稳定性表征方法及其在农药水乳剂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冯建国 项盛 +3 位作者 钱坤 朱峰 郁倩瑶 吴学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6,共12页
乳状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石油、化妆品和农用化学品等领域,稳定性是影响其使用寿命和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快速、准确地表征乳状液的稳定性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农药水乳剂是以乳状液为基础的农药剂型之一,具有高效、低毒和环保等... 乳状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石油、化妆品和农用化学品等领域,稳定性是影响其使用寿命和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快速、准确地表征乳状液的稳定性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农药水乳剂是以乳状液为基础的农药剂型之一,具有高效、低毒和环保等优点。文章简要介绍了乳状液在食品和石油等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液滴粒径及其分布测定、电导率测定、微观结构研究、拟三元相图研究和液滴表面电动性能研究等表征乳状液制备与使用过程中稳定性的主要手段,并总结了这些表征手段在农药水乳剂研究开发中的应用情况,旨在为缩短水乳剂配方研制周期和提高其稳定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农药水乳剂 物理稳定性 表征方法 液滴粒径 ZETA电位
下载PDF
细水雾熄灭煤油池火的最佳雾滴尺寸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建委 柴玉才 余明高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4-416,共3页
针对现有的细水雾系统设计规范中对雾滴大小要求不明确的问题,研究了细水雾抑制煤油池火的最佳雾滴大小。通过对细水雾熄灭油池火的主导机理研究,得到细水雾熄灭煤油池火的必要条件是水雾能够在雾滴损失的特征时间内到达燃料表面,进而... 针对现有的细水雾系统设计规范中对雾滴大小要求不明确的问题,研究了细水雾抑制煤油池火的最佳雾滴大小。通过对细水雾熄灭油池火的主导机理研究,得到细水雾熄灭煤油池火的必要条件是水雾能够在雾滴损失的特征时间内到达燃料表面,进而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细水雾熄灭煤油池火的临界雾滴大小。通过10组不同粒径大小的细水雾喷头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最佳雾滴大小范围内的细水雾比最佳雾滴大小范围外的细水雾熄灭煤油池火的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水雾 池火 最佳雾滴尺寸
下载PDF
水平均质表面上非等直径水滴聚合的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廖强 邢淑敏 +1 位作者 朱恂 王宏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11-215,共5页
对水平均质表面上非等直径水滴的聚合过程及特性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获得了其聚合过程中水滴液桥半径、接触角和接触线的变化特性和规律,并与等直径水滴聚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等直径水滴聚合后的液桥半径的振幅小,接触角小,接触... 对水平均质表面上非等直径水滴的聚合过程及特性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获得了其聚合过程中水滴液桥半径、接触角和接触线的变化特性和规律,并与等直径水滴聚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等直径水滴聚合后的液桥半径的振幅小,接触角小,接触线的收缩与扩张幅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滴聚合 非等径 液桥半径 接触角 接触线
下载PDF
含水合物的油包水体系流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陈伟 李明忠 +2 位作者 梁晨 韦青 张国栋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4-580,649,共7页
在充分考虑油包水体系水合物生成特点的基础上,基于传热学、多相流、水合物动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描述含水合物油包水体系流动规律的理论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定解条件和求解方法。数值计算表明:产液量、含水率、液滴粒径均会影响水合物... 在充分考虑油包水体系水合物生成特点的基础上,基于传热学、多相流、水合物动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描述含水合物油包水体系流动规律的理论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定解条件和求解方法。数值计算表明:产液量、含水率、液滴粒径均会影响水合物的生成,进而影响体系流动;当水合物的生成速率受体系提供的游离气量控制时,其值基本不变;进入水合物生成域,液滴转化为水合物颗粒并发生聚并,其量纲为一的聚并粒径在整个生成域保持恒定,且产液量越少、含水率越低、液滴粒径越小,量纲为一的聚并粒径越大;进入水合物分解区,水合物颗粒簇解体后又重新聚并,量纲为一的聚并粒径较生成域的小;水合物生成会导致体系的黏度增加,黏度增幅随水合物颗粒体积分数和量纲为一的聚并粒径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水乳状液 水合物动力学 液滴粒径 颗粒聚并 量纲为一的聚并粒径
下载PDF
茂名地区海雾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水平能见度的关系 被引量:24
20
作者 黄辉军 黄健 +4 位作者 毛伟康 廖菲 李晓娜 吕卫华 杨永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53,共14页
2008年3月16—19日,在广东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海雾的雾滴谱、数浓度等微物理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雾液态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并结合同期的气象观测与分析数据,进行了海雾... 2008年3月16—19日,在广东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海雾的雾滴谱、数浓度等微物理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雾液态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并结合同期的气象观测与分析数据,进行了海雾中低能见度成因的天气学分析。研究表明,海雾发展过程中含水量有着上下起伏变化的特点;直径10μm以上雾滴的增多是含水量增大的主要原因;随着含水量的增大,雾滴谱分布有向大雾滴方向增宽的趋势,其峰值高度也不断增大。在相同的含水量区间,不同的大气能见度样本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谱分布特征;在相同高数浓度区间的情况下,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含水量的增大。而海雾过程中低能见度的出现,是众多天气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地面天气图上的均压场范围更大,大气低空及地面风速小,大气低层处于弱不稳定状态,以及高湿度层主要在近地层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微物理结构 雾滴谱 含水量 能见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