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ooling Water Flow Path on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a 660 MW Power Plant Condenser 被引量:3
1
作者 ZHONG Dawen MENG Ji'an +4 位作者 QIN Peng QIU Xiaolong JIANG Ping LI Zhixin YUAN Fang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62-270,共9页
The effect of the cooling water flow path on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a double tube-pass condenser for a 660 MW power plant unit was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based on a porous medium model. The results were used ... The effect of the cooling water flow path on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a double tube-pass condenser for a 660 MW power plant unit was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based on a porous medium model. The result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treamline, velocity, air mass fraction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distributions. The sim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cooling water flow path is important in large condensers. For the original tube arrangement, the heat transfer with the lower-upper cooling water flow path is better than that with the upper-lower cooling water flow path. The reason is that the steam cannot flow into the internal of upper tube bundle and the air fractions are higher in the upper tube bundle with the upper-lower cooling water flow path. An improvement tube arrangement was developed for the upper-lower cooling water flow path which reduced the back pressure by 0.47 kPa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scheme. Thu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ube arrangements should differ for different cooling water flow paths and the condenser heat transfer can be improved for the upper-lower cooling water flow path by modifying the tube arran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am surface CONDENSER POROUS media COOLING water flow path CONDENSATIO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原文传递
Modeling of residual chlorine i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被引量:4
2
作者 LIXin M.Ukit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36-144,共9页
Water quality withi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may vary with both location and time. Water quality models are used to predic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water quality throughout water system. A model of res... Water quality withi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may vary with both location and time. Water quality models are used to predic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water quality throughout water system. A model of residual chlorine decay in water pipe has been developed, given the consumption of chlorine in reactions with chemicals in bulk water, bio films on pipe wall, in corrosion process, and the mass transport of chlorine from bulk water to pipe wall. Analytical methods of the flow path from water sources to the observed point and the water age of every observed node were proposed. Model is used to predict the decay of residual chlorine in an actual distribution system. Good agreement between calculated and measured values was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al chlorine bulk water CORROSION bio film water quality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flow path water age
下载PDF
Study on hydro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quality of water i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3
作者 李欣 顾大明 +1 位作者 赵洪宾 袁一星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2年第1期29-31,共3页
The quality of water i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may vary with both location and time. Water quality models were used to predict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water quality throughout the water system. Before ana... The quality of water i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may vary with both location and time. Water quality models were used to predict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water quality throughout the water system. Before analyzing the variations of water qu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hydrodynamics i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Analytical methods for the flow path from water sources to the observed point and water age of every observed node are proposed. This paper makes a further study on water supply route of multi-sources water supply network system. These studies have been applied to an actual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QUALITY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flow path water age
下载PDF
有效不透水面分布对城市雨水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郑自琪 庞博 +2 位作者 李钰 陈浩铭 周斯聪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6,共12页
城市区域不透水面分布错综复杂,汇流路径多样,不透水面有效性及其产流机制成为城市水文学的热点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主城区为对象,构建了基于汇水路径的有效不透水面的识别方法,拟合出总不透水面与有效不透水面的经验公式,定量识别了不... 城市区域不透水面分布错综复杂,汇流路径多样,不透水面有效性及其产流机制成为城市水文学的热点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主城区为对象,构建了基于汇水路径的有效不透水面的识别方法,拟合出总不透水面与有效不透水面的经验公式,定量识别了不透水面有效性对北京市主城区雨水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不透水面有效性能显著提升模型模拟精度,针对不同城市化阶段,在各种重现期降雨情景下设置不同有效不透水面比例并进行模拟,发现有效不透水面对低重现期降雨产流过程的影响远大于高重现期降雨产流过程,且城市化前期有效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较大洪峰增长率,而城市化后期影响减小。研究可为优化城市地面格局,减缓城市洪涝灾害损失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不透水面 汇流路径 暴雨洪水管理模型 城市洪涝 洪峰流量
下载PDF
Hydro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Evidence for Flow Paths of Karst Waters Collected in the Heshang Cave,Central China 被引量:20
5
作者 Xiang Long Ziyong Sun +1 位作者 Aiguo Zhou Deliang Li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Understanding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caves is important to help us interpret paleoclimate records from speleothems. In this study, we integrated hydrogeological and hydrogeochemical properties to characterize th... Understanding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caves is important to help us interpret paleoclimate records from speleothems. In this study, we integrated hydrogeological and hydrogeochemical properties to characterize the hydraulic behavior of karst waters in the Heshang Cave, Central China. Using ge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analyses, we identified regional watershed boundaries and hydrogeological connections that were controlled by anticlinal geometry and faults.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Heshang Cave and potential recharge sites. Geochemical data of c(Sr^2+)/c(Ca^2+) and c(Mg^2+)/c(Ca^2+) ratios suggest that the drainage system in Heshang Cave consists of two flow paths. For vadose waters, including drip water and rimstone pool water, c(Sr^2+)/c(Ca^2+) ratio ranges from 0.000 6 to 0.001 1, and c(Mg^2+)/c(Ca^2+) ratio ranges from 0.97 to 1.1, indicating that recharge was mainly from rainfall infiltration through the overlying Cambrian dolomite stratum. In contrast, slope current and underground river waters have higher c(Sr^2+)/c(Ca^2+) ratios (values from 0.002 2 to 0.002 8), and lower c(Mg2+)/c(Ca^2+) ratios (values from 0.50 to 0.64). These waters show homogeneous isotopic composition (δ^18O: -7.15‰- -6.95‰; δD: -52.73‰- -51.31‰), implying recharge of allogeneic water from the Xiaocr River via karst conduits that pass through Ordovician limestone and Cambrian dolomite str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water HYDROGEOCHEMISTRY stable isotope flow path Heshang Cave.
原文传递
电极孔径及温度对闭式氢氧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
6
作者 叶清泉 吴旭光 +1 位作者 陈丽园 王万焕 《蓄电池》 CAS 2024年第1期17-24,39,共9页
针对燃料电池内部复杂的水传输机制和水管理策略的影响因素,研究多孔电极的孔径对水传输和水分布情况的影响。建立燃料电池等温模型,通过改变多孔电极的孔径,模拟燃料电池催化层在不同孔径下的水浓度和水分布规律。同时,考虑温度可能带... 针对燃料电池内部复杂的水传输机制和水管理策略的影响因素,研究多孔电极的孔径对水传输和水分布情况的影响。建立燃料电池等温模型,通过改变多孔电极的孔径,模拟燃料电池催化层在不同孔径下的水浓度和水分布规律。同时,考虑温度可能带来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燃料电池常见的运行温度,在每个温度值下都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下,孔径对水浓度和水分布情况的影响规律是相似的。孔径较大时,电极内的水浓度较低。随着孔径减小,电极内的水浓度不断增大。同时,孔径越小,水浓度增大的速度越快。气体浓度的分布与变化情况正好与水浓度相反。水浓度越高的区域气体浓度越低。随着孔径减小,气体浓度不断上升。从模拟结果来看,当气体扩散层具有微米级孔隙结构时,电极内多余的水分可以较好地排出,同时在较高的温度下水管理更容易较好地实现。阴极流道出口和中部比较容易发生水淹,所以应该对这些区域加设除水装置或设计自除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式氢氧燃料电池 多孔电极 孔径 质子交换膜 水传输机制 水浓度 水平衡 温度 气体流道 催化层 气体扩散层 氧气 氢气
下载PDF
利用油藏工程原理描述优势渗流通道的新方法 被引量:12
7
作者 汪庐山 关悦 +2 位作者 刘承杰 靳彦欣 史树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55-1159,共5页
针对水驱砂岩油藏高含水期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用油藏工程原理来识别优势渗流通道并计算其体积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水驱特征曲线对优势渗流通道进行识别,并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对优势通道窜流程度进行分类;然后利用剩余... 针对水驱砂岩油藏高含水期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用油藏工程原理来识别优势渗流通道并计算其体积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水驱特征曲线对优势渗流通道进行识别,并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对优势通道窜流程度进行分类;然后利用剩余可采储量计算出优势渗流通道体积,进而计算出优势通道的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利用VB语言编制了相应的软件,并用该软件对胜坨油田T143区块的优势渗流通道进行了识别和计算,通过其中三口井的示踪剂监测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渗流通道 水驱特征曲线 优势渗流通道体积 渗透率 孔喉半径
下载PDF
基于STAR-CCM+的冷却水套三维仿真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徐英英 文怀兴 +1 位作者 谭礼斌 袁越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1期13561-13566,共6页
冷却水套是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散热部件之一,水套结构的合理设计对发动机工作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冷却水套主要由缸头水套、缸垫、缸体水套组成,其中,缸头水套的鼻梁区为高温区域,产生的热量需要高效的冷却才能保证其散热性能。为评... 冷却水套是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散热部件之一,水套结构的合理设计对发动机工作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冷却水套主要由缸头水套、缸垫、缸体水套组成,其中,缸头水套的鼻梁区为高温区域,产生的热量需要高效的冷却才能保证其散热性能。为评估水套结构设计合理性及系统分析水套内冷却液的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分析软件STAR-CCM+对某发动机冷却水套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动路径的冷却水套结构改进方法,通过对冷却液流动路径及速度分布均匀性的数值模拟相关研究,可以有效对现冷却水套冷却液流动不足进行优化改善,明显提升鼻梁区、排气侧区域的冷却,整体改善冷却水套的散热性能。基于流动路径的冷却水套CFD仿真及结构改进方法可为发动机冷却水套的设计及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水套 流动路径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结构改进
下载PDF
多参数水质监测仪流路系统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7
9
作者 周小峰 温志渝 +2 位作者 谢瑛珂 韩孝贞 于志强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CAS 2014年第1期22-26,共5页
针对重庆大学微系统研究中心研制的第一代多参数水质监测仪流路系统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ARM处理器、精密注射泵、微电子多位阀和直流电机的集成化顺序注射流路系统。介绍了优化后的流路系统的结构及其控制模块。经过实验测试... 针对重庆大学微系统研究中心研制的第一代多参数水质监测仪流路系统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ARM处理器、精密注射泵、微电子多位阀和直流电机的集成化顺序注射流路系统。介绍了优化后的流路系统的结构及其控制模块。经过实验测试验证:该优化设计增强了系统控制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提高了进样的准确度与重复性,减少了进样时间与流路清洗时间,实现了快速、高效清洗的功能,有效地降低了仪器后续实验的交叉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监测 流路系统 多位阀 注射泵 优化
下载PDF
昆仑山隧道渗(漏)水水力联系及水动力参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苍松 何发亮 陈成宗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0期544-550,共7页
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隧道涌(漏)水现象,对施工或运营安全可能造成较大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治理隧道渗漏水害,首先必须详细准确了解水害的根源,即渗漏水点与地表水源之间的水力联系。对于岩溶管道水比较有效的研究方法是开展连通试验,... 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隧道涌(漏)水现象,对施工或运营安全可能造成较大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治理隧道渗漏水害,首先必须详细准确了解水害的根源,即渗漏水点与地表水源之间的水力联系。对于岩溶管道水比较有效的研究方法是开展连通试验,而对于渗透性能差、水力联系复杂的基岩裂隙水地区开展连通试验是不多的, 尤其是在高纬度、高海拔、以及多年冻土地区开展隧道渗漏水水力联系试验研究尚属首次,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本文针对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渗漏水情况,在详细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连通试验,对昆仑山隧道渗漏水的径流条件和围岩渗透性能进行分析,并进行渗漏水的主要水动力参数计算,为该隧道渗漏水害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涌(漏)水 迳流途径 水动力参数
下载PDF
采出液含砂对井下油水分离器壁面磨损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蒋明虎 邢雷 张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69,共7页
目前针对轴入式结构旋流器磨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基于Fluent中的离散相模型(DPM),针对采出液含砂对同井注采工艺中轴入式井下油水分离器壁面磨损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井下油水分离器的螺旋流道内最大磨损... 目前针对轴入式结构旋流器磨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基于Fluent中的离散相模型(DPM),针对采出液含砂对同井注采工艺中轴入式井下油水分离器壁面磨损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井下油水分离器的螺旋流道内最大磨损位置发生在方位角108°~144°范围内,且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加,壁面磨损率逐渐增大;当砂相粒径小于0.30 mm时,旋流器壁面磨损率受粒径影响较大,砂相粒径大于0.30 mm时,壁面磨损率受粒径影响较小;同时砂相质量分数在0.1%~3.0%范围内,随着采出液含砂量的增加,旋流器壁面磨损率逐渐增大。研究结果可为轴入式井下油水分离器的现场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井注采 井下油水分离器 螺旋流道 磨损
下载PDF
河31断块优势渗流通道识别及治理方法 被引量:13
12
作者 谭光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7-90,93,共5页
河31断块是胜利油区现河庄油田的主力开发单元,经过近30a的注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平面和层间矛盾极为突出,水驱油效率低。为了改善断块的水驱开发效果,结合精细油藏研究成果及动态监测资料,在充分识别断块大孔道分布状况及剩余... 河31断块是胜利油区现河庄油田的主力开发单元,经过近30a的注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平面和层间矛盾极为突出,水驱油效率低。为了改善断块的水驱开发效果,结合精细油藏研究成果及动态监测资料,在充分识别断块大孔道分布状况及剩余油潜力的基础上,利用储层优势渗流通道预测技术和堵水调剖技术挖掘油层潜力,充分动用剩余油富集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水驱油效率 优势渗流通道 堵水调剖 河31断块
下载PDF
高温改性萘酚凝胶流道调整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龙 武俊文 +3 位作者 刘广燕 李亮 张汝生 侯宝峰 《当代化工》 CAS 2020年第5期777-781,785,共6页
基于一步法构建了一种新型AM/AMPS类耐高温抗高盐萘酚凝胶流道调整体系,交联剂为双羟基萘,有别于传统的苯酚类交联剂。该体系于140℃下处理1 d,以目测代码法表征成胶强度达到H;高温高盐(140℃,22×10~4mg/L)处理150d之后,体系出现... 基于一步法构建了一种新型AM/AMPS类耐高温抗高盐萘酚凝胶流道调整体系,交联剂为双羟基萘,有别于传统的苯酚类交联剂。该体系于140℃下处理1 d,以目测代码法表征成胶强度达到H;高温高盐(140℃,22×10~4mg/L)处理150d之后,体系出现一定的脱水现象,但脱水率仅为4.6%。相比普通苯酚类交联体系,该体系具有超优良的耐温抗盐性。基于岩心流动实验对体系封堵性能进行了评价,堵水率为99.82%,堵油率为4.55%,可见体系具有优良的油水选择性。采用微观可视化模型进行封堵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体系会优先封堵优势通道,达到液流转向的目的,同时液流在优势通道中遇到流道调整体系的阻碍作用,会对堵剂条带形成一定的挤压,使得堵剂条带缓慢前移,从而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酚凝胶 耐温抗盐 油水选择性 流道调整 微观可视化
下载PDF
人工湿地床体中水质指标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春蕾 蒋晓辉 +1 位作者 蔡大应 黄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2189-2190,2235,共3页
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 d的条件下,研究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以及污水中水质指标COD、氨氮、总氮和总磷在湿地床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污水中COD降解主要在湿地前端上部完成;氨氮浓度呈现随湿地流程延长而降低,... 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 d的条件下,研究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以及污水中水质指标COD、氨氮、总氮和总磷在湿地床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污水中COD降解主要在湿地前端上部完成;氨氮浓度呈现随湿地流程延长而降低,随水位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总氮浓度在湿地前端较高,而在湿地后端较低;磷浓度沿程不断降低,趋势性较为显著,该研究为湿地的设计及长期有效的运行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水质指标 沿程 迁移转化规律
下载PDF
两相流分离鳃泥沙运动轨迹及加速滑移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严跃成 邱秀云 +1 位作者 张翔 龚守远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7-29,42,共4页
利用高速摄像技术捕捉分离鳃中泥沙运动的图像,对两相流分离鳃内部水沙运动进行测试,描绘了分离鳃流场概化图像,证明分离鳃内有异重流现象发生。通过对分离鳃鳃片上的泥沙进行力学分析,推导出泥沙在鳃片上的运动轨迹,研究了泥沙的沉降特... 利用高速摄像技术捕捉分离鳃中泥沙运动的图像,对两相流分离鳃内部水沙运动进行测试,描绘了分离鳃流场概化图像,证明分离鳃内有异重流现象发生。通过对分离鳃鳃片上的泥沙进行力学分析,推导出泥沙在鳃片上的运动轨迹,研究了泥沙的沉降特性,并给出泥沙沉降条件与结构设计参数β之间的关系,从力学分析的角度论证了前期物理试验中得出的结构优化参数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运动轨迹 水沙分离 分离鳃 鳃片 泥沙沉降
下载PDF
降雨强度对优先流特征的影响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27
16
作者 吴庆华 朱国胜 +2 位作者 崔皓东 张家发 张发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18-127,共10页
为了研究优先通道发育程度对不同降雨强度下优先流特征的影响,该文选取不同深度的田间原状土样,在不同降雨强度下进行土壤优先流的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并采用双渗透介质模型Hydrus-1D对优先流发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优先通... 为了研究优先通道发育程度对不同降雨强度下优先流特征的影响,该文选取不同深度的田间原状土样,在不同降雨强度下进行土壤优先流的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并采用双渗透介质模型Hydrus-1D对优先流发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优先通道越发育,其优先流程度越高。降雨强度对优先流速率及其增加幅度的影响随土壤优先通道发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优先通道发育的土柱,降雨强度越大时,其土柱下端初始出流时间越短,而优先通道一般发育的土柱,其土柱下端初始出流时间均随降雨强度增加呈先减小而后增加的规律。当降雨强度小于土柱最大导水能力(原状土柱表面出现积水时的导水能力)时,优先流速率随降雨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当降雨强度接近或大于其最大优先导水能力时,优先流速率增加缓慢或趋于稳定。土壤优先通道对降雨入渗的导水能力(即优先流速率与降雨强度之比)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变小。双渗透介质模型能较理想地模拟优先流发育过程,对土壤基质向大孔隙排水过程的模拟较差,但模型不适用于裂隙发育的土壤。各土柱的优先流程度为93.6%~99.9%。在研究降雨强度对优先流的影响规律时,该研究考虑了优先通道发育程度对此规律的影响,丰富了优先流理论,同时对农业节水、土壤污染迁移、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以及滑坡机理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孔隙结构 优先通道 优先流 降雨强度 双渗透模型
下载PDF
基于网络模型的油藏优势通道形成微观机制 被引量:8
17
作者 肖康 穆龙新 姜汉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4-69,共6页
基于实际疏松砂岩油藏优势通道发育特征,建立了考虑微粒运移及附加压力损耗的动态孔隙网络模型,对控制优势通道形成的微观因素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不同孔喉结构及工作制度下优势通道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网络模型基础上,针对孔... 基于实际疏松砂岩油藏优势通道发育特征,建立了考虑微粒运移及附加压力损耗的动态孔隙网络模型,对控制优势通道形成的微观因素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不同孔喉结构及工作制度下优势通道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网络模型基础上,针对孔喉中微粒脱落、运移、堵塞等行为建立数学模型,并考虑由优势通道引起的附加压力损耗,最终建立可模拟优势通道微观发育的网络模型;通过对比所建网络模型与实际优势通道发育特征,验证了网络模型的正确性,初步明确了孔喉半径动态变化与优势通道规模的关系;具有孔喉半径较大、配位数较多、形状因子较大等初始孔喉特征的储层,更易形成优势通道,驱替压差对其也有较大影响,总之,微粒在孔喉中堵塞与疏通所形成的平衡关系对优势通道发育有重要控制作用。该研究可为此类油藏储层伤害研究及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油藏 注水开发 优势通道 网络模型 孔喉结构
下载PDF
相对轨迹在冲击式水轮机非定常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韩凤琴 郑爱玲 +1 位作者 肖业祥 久保田乔 《水电能源科学》 2006年第2期5-7,共3页
从设计角度描述了射流相对轨迹的基本概念,并应用于冲击式水轮机计算流体动力学,特别将相对轨迹的概念与动画解析法相结合预测射流与水斗的各种干涉,以及在不同水斗数、不同比转速和不同射流膨胀率下所对应的损失。结果表明,相对轨迹与... 从设计角度描述了射流相对轨迹的基本概念,并应用于冲击式水轮机计算流体动力学,特别将相对轨迹的概念与动画解析法相结合预测射流与水斗的各种干涉,以及在不同水斗数、不同比转速和不同射流膨胀率下所对应的损失。结果表明,相对轨迹与计算流体力学的结合是冲击式水轮机优化设计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式水轮机 相对轨迹线 射流 非定常流 射流膨胀率
下载PDF
稻田-田埂过渡区土壤优先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胜龙 易军 +3 位作者 刘目兴 张君 杨燕 张海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31-1142,共12页
为揭示田埂对稻田—田埂过渡区土壤水分渗漏的影响,对比不同位点(田内、过渡带和田埂)优先流特征差异,采用室外亮蓝染色示踪方法,对江汉平原典型稻田—田埂过渡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渡区土壤染色面积比(SAR)随深度的增加呈波动下降,... 为揭示田埂对稻田—田埂过渡区土壤水分渗漏的影响,对比不同位点(田内、过渡带和田埂)优先流特征差异,采用室外亮蓝染色示踪方法,对江汉平原典型稻田—田埂过渡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渡区土壤染色面积比(SAR)随深度的增加呈波动下降,其中0~20cm土层SAR较高,占剖面总SAR的53.85%~88.55%。不同位点土壤SAR差异明显,0~20 cm土层平均SAR由大到小依次为田内、过渡带、田埂,20 cm以下各位点SAR均较低,但田埂平均SAR高于田内。各位点水平剖面染色结果与垂直染色结果能较好对应,且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染色区域急剧减少。各位点染色路径数(SPN)与SAR显著相关,田埂中、下层土壤SPN均高于田内。染色路径宽度(SPW)结果显示,0~20 cm田内以10~80 mm和大于80 mm SPW为主,过渡带和田埂大于80 mm SPW较少,均以小于10 mm和10~80 mm为主。各位点SPW的差异反映在水流类型上,田内为非均质指流—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过渡区和田埂以混合作用大孔隙流—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为主。水分渗漏路径结果显示,田内水分由过渡带和田埂的垂直和侧向渗漏较强,且田沟田埂侧向流较田间田埂明显。田埂是稻田水分快速流失的主要区域,加剧了稻田水肥流失和水环境污染风险。本研究可为稻田水分保持和制定合理施肥、灌溉等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先流 染色示踪 染色面积比 染色路径宽度 侧向流 稻田—田埂过渡区
下载PDF
黄河口河道的大型变迁(一) 被引量:4
20
作者 尹学良 陈金荣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8期15-18,共4页
本文在分析了50年代以来黄河口各次大型变迁的性质、条件以及对河口形势和河道的影响后认为:考虑河道冲淤性质必须分清是水流变化引起的还是河口变化引起的;1953年并汊引起强烈冲刷是河道长期分汊形成三角堆积体的结果;来水条件、河道... 本文在分析了50年代以来黄河口各次大型变迁的性质、条件以及对河口形势和河道的影响后认为:考虑河道冲淤性质必须分清是水流变化引起的还是河口变化引起的;1953年并汊引起强烈冲刷是河道长期分汊形成三角堆积体的结果;来水条件、河道条件和海域条件共同塑造河口形势;河道散乱分汊,不适当改道对河口形势危害很大;清水沟改道不能以河口淤坏为理由等。同时还提出了分汊段平均河长、汊道河相、时段水流造床能量、断面形态指标等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演变 黄河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