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8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ETHODOLOGY OF IRRIGATION WATER RETURN COEFFICIENT IN WELL IRRIGATION AREA
1
作者 Lu Zhiyuan Chaolunbagen Zhang Sheng Water Conservancy Department of Innermogolian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3年第Z1期214-216,共3页
As water resources become more and more limited at presen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evaluate under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well irrigation area. This paper will takeYaobatan well irrigation area that is located in Ala... As water resources become more and more limited at presen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evaluate under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well irrigation area. This paper will takeYaobatan well irrigation area that is located in Alashan League, west of Innermongolia asan example. In this area the accuracy of evaluating underground-water resources largerlydepends on irrigation return coe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RIGATION water return COEFFICIENT WELL IRRIGATION
下载PDF
Tree Productivity and Water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n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 in Datong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2
作者 YinJing LiuChenfeng +1 位作者 ZhaoWanqi HeKangning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4年第3期36-42,共7页
From 2002 to 2003,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ample plots and stem analysis of remained plantation communities in the area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the 1980s in Datong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this pap... From 2002 to 2003,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ample plots and stem analysis of remained plantation communities in the area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the 1980s in Datong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this paper studies tree productivity and moistur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six types of plantations on the land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such as green poplar (Populus cathayana Rehd.) and shrub mixed forest, Asia white birch (Betula platyphylla) and China spruce (Picea asperata) mixed forest, Dahurian larch (Larix gmelinii) pure forest, China spruce pure forest and Asia white birch pure forest and so 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sub-humid region of Loess Plateau, 3 000 trees per hm2 is a proper standard of planting density. Under current condition, the productivity index of green poplar and shrub mixed forest, Asia white birch pure forest, China spruce pure forest, and Asia white birch and China spruce mixed forest with the density of 2 1003 333 trees per hm2 can serve as potential productivity standard of actual biomass of arbor established forest. In sub-humid area, Thornthwaite Model is adopted to estimate plant climat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which is about 8 462 kghm2穉1. The actual potential water productive efficiency of Purplecone spruce (Picea purpurea) and Asia white birch pure established forest are 17.22 and 22.14 kgmm1hm2穉1 respectively, and that of green poplar and shrub mixed established forest, and Asia white birch and China spruce mixed established forest are 21.14 and 19.09 kgmm1hm2穉1 respectively.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green poplar and shrub mixed forest, Asia white birch and China spruce mixed forest, China spruce pure forest and Asia white birch pure forest which have grown into forest with the density of 3 000 trees per hm2 have attained or been close to that of local climax community, which is local maximum tree productivity at present. These types of forestation models are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tree productivity water potential productivity
下载PDF
Field performance of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furrow irrigation on tomato crop growth, yield, water use efficiency, quality and profitability 被引量:8
3
作者 Khokan Kumer Sarker M.A.R.Akanda +3 位作者 S.K.Biswas D.K.Roy A.Khatun M.A.Goffar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2380-2392,共13页
Sustainable irrigation method is now essential for adaptation and adoption in the areas where water resources are limited. Therefore,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test the performance of alternate wetting and d... Sustainable irrigation method is now essential for adaptation and adoption in the areas where water resources are limited. Therefore,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test the performance of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furrow irrigation(AWDFI) on crop growth, yield, water use efficiency(WUE), fruit quality and profitability analysis of tomato. The experiment was laid out in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six treatments replicated thrice during the dry seasons of 2013-2014 and 2014-2015. Irrigation water was applied through three ways of furrow: AWDFI, fixed wetting and drying furrow irrigation(FWDFI) and traditional(every) furrow irrigation(TFI). Each irrigation method was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irrigation up to 100 and 80% field capacity(FC).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 biomass(dry matter) and marketable fruit yield of tomato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reatments of AWDFI and TFI,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AWDFI and in TFI compared to FWDFI at same irrigation level. AWDFI saved irrigation water by 35 to 38% for the irrigation levels up to 80 and 100% FC, compared to the TFI, respectively. AWDFI improved WUE by around 37 to 40% compared to TFI when irrigated with 100 and 80% FC, respectively. Fruit quality(total soluble solids and pulp) was found greater in AWDFI than in TFI. Net return from AWDFI technique was found nearly similar compared to TFI and more than FWDFI. The benefit cost ratio was viewed higher in AWDFI than in TFI and FWDFI by 2.8, 8.7 and 11, 10.4% when irrigation water was applied up to 100 and 80% FC, respectively. Unit production cost was obtained lower in AWDFI compared to TFI and FWDFI. However, AWDFI is a useful water-saving furrow irrigation technique which may resolve as an alternative choice compared with TFI in the areas where available water and supply methods are limited to irr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ernate furrow irrigation alternate drying process tomato yield quality water use efficiency net return
下载PDF
洪水期小浪底水库排沙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婷 王振凡 +2 位作者 李珍 马怀宝 贾梦豪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49,共4页
小浪底水库排沙主要集中在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2000—2022年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分别为4.840亿t和21.546亿t,分别占水库运用以来排沙总量的18.3%、81.5%。研究表明,入库水量与回水长度是影响汛前调... 小浪底水库排沙主要集中在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2000—2022年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分别为4.840亿t和21.546亿t,分别占水库运用以来排沙总量的18.3%、81.5%。研究表明,入库水量与回水长度是影响汛前调水调沙期小浪底水库排沙效果的主要因素;入库水量越大,回水长度越短,排沙效果越好。通过多元回归得到了汛前调水调沙期小浪底水库排沙量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汛期洪水期小浪底水库排沙主要影响因素为壅水指标和进出库流量比,通过研究量化了汛期洪水期排沙比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排沙 回水长度 壅水指标 小浪底水库
下载PDF
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峰 谷文龙 +1 位作者 马国远 晏祥慧 《制冷与空调》 2024年第2期63-71,共9页
为加速实现数据中心节能降耗的目标,在合理、高效、最大化地利用自然冷源的同时,更不能忽视机械制冷系统本身能效的提升。加强自然冷却与机械制冷的协同,降低数据中心PUE,充分发挥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自身能效至关重... 为加速实现数据中心节能降耗的目标,在合理、高效、最大化地利用自然冷源的同时,更不能忽视机械制冷系统本身能效的提升。加强自然冷却与机械制冷的协同,降低数据中心PUE,充分发挥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自身能效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气流组织、供/回水温度和冷却系统部件及形式3个方面的研究梳理,总结分析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节能提效有关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从而为绿色、高效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冷却系统 气流组织 供回水温度 部件及形式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水分特征及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郑洪兵 罗洋 +8 位作者 隋鹏祥 李瑞平 王浩 任英 袁野 周思琪 田圣陶 刘武仁 郑金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6-236,共11页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水分特征及物理性质的影响,设置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和秸秆不还田翻耕(FD)3个处理,测定土壤含水量、水分特征曲线、容重、硬度、土壤三相比及结构稳定性等参数。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还田可显...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水分特征及物理性质的影响,设置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和秸秆不还田翻耕(FD)3个处理,测定土壤含水量、水分特征曲线、容重、硬度、土壤三相比及结构稳定性等参数。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还田可显著提高春季耕层(0~30 cm)土壤含水量,较秸秆不还田翻耕处理增幅为11.17%~150.84%;不同处理耕层土壤在水吸力中吸力段土壤含水量变化曲线平滑,秸秆覆盖还田处理具有较高的土壤持水性。(2)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与秸秆不还田翻耕处理相比,秸秆覆盖还田处理0~10 cm土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提高4.85%~11.03%,土壤凋萎系数提高10.85%~18.00%;秸秆翻埋还田处理0~10 cm土层土壤重力水增加9.65%~80.73%。秸秆翻埋还田提升了土壤供水能力,土壤比水容量较秸秆不还田翻耕处理增加4.8%~10.0%。(3)与秸秆不还田翻耕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降低了收获后土壤紧实度,降低幅度为0.18~0.31 MPa;秸秆覆盖还田增加表层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促进三相结构趋于合理,显著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4)皮尔森相关分析表明,三相比R值与结构距离(r=0.73*)、土壤容重(r=0.70*)相关性显著,在一定范围内三相比R值的增加有利于改善并促进土壤结构稳定。综上可知,东北黑土农田实施秸秆还田是提高春季土壤含水量、增强土壤持水性、提升土壤供水能力、调节土壤紧实性、调控土壤三相比、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宜耕性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黑土 水分特征 土壤结构 三相比R值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集中供热二次网回水温度预测控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春蕾 史涵杰 +2 位作者 甄文爽 陈朝阳 丁一博 《仪表技术》 2024年第2期83-86,共4页
针对集中供热系统二次管网存在的水力失调问题,设计了二次网水力平衡调节及回水温度预测模型,并实施智能控制策略,以实现二次网回水温度的精准控制。首先,构建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此模型的输出视为二次网回水温度给定值;其次,在整个... 针对集中供热系统二次管网存在的水力失调问题,设计了二次网水力平衡调节及回水温度预测模型,并实施智能控制策略,以实现二次网回水温度的精准控制。首先,构建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此模型的输出视为二次网回水温度给定值;其次,在整个系统控制中,实施BP神经网络与PID控制器相结合的策略,进行二次网回水温度的控制。以高邑县某小区换热站数据为基础,通过阶跃响应曲线法建立二次网回水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BP-PID控制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PID控制器相比,BP-PID控制器具有调节时间短、超调量小的优点,能够快速达到平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BP-PID控制器 二次网回水温度 水力平衡
下载PDF
基于内模串级的供热系统二次网水力平衡调节控制策略研究
8
作者 刘春蕾 武文捷 +5 位作者 甄文爽 张盈盈 付张济 史涵杰 丁一博 陈朝阳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65-170,共6页
集中供热二次网系统常伴有近端用户热量过剩、远端用户热量不足的水力平衡问题,基于回水温度法的策略,针对二次管网平衡调节,设计内模串级控制系统,以单元热力入口回水温度作为主回路参数、供回水管压力差作为副回路参数,结合内模控制算... 集中供热二次网系统常伴有近端用户热量过剩、远端用户热量不足的水力平衡问题,基于回水温度法的策略,针对二次管网平衡调节,设计内模串级控制系统,以单元热力入口回水温度作为主回路参数、供回水管压力差作为副回路参数,结合内模控制算法,使各单元之间的回水温度达成一致。依据二次网水力平衡调节实际工程,采用PLC控制器对二次网平衡调节控制系统进行自动调节,热用户之间采用均匀调节,进而减小户间温差大的问题,以实现水力平衡。该系统在可保证供热质量的基础上,对城镇二次网智能平衡调节系统的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或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水温度法 水力平衡 串级控制 内模控制
下载PDF
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9
作者 高盼 申慧波 +5 位作者 王宇先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王晨 张巩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5,共9页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无秸秆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其结构特征进行...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无秸秆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CK相比,FM处理0~40 cm土层SOC含量提高7.87%~29.54%,FG处理0~30 cm土层SOC含量增加1.91%~18.61%,30~40 cm土层SOC含量降低7.67%;FM和FG处理0~40 cm土层土壤WSOC含量分别提升13.42%~39.42%和0.28%~26.34%。(2)通过WSOC三维荧光光谱发现,各土层CK(Ex/Em=300/34、Ex/Em=300/340、Ex/Em=240/340、Ex/Em=300/340)处理WSOC荧光特征峰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荧光峰;FM(Ex/Em=340/430、Ex/Em=340/430、Ex/Em=340/435、Ex/Em=340/435)和FG(Ex/Em=270/440、Ex/Em=270/435、Ex/Em=340/435、Ex/Em=340/430)处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荧光特征峰,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和FG处理类腐殖酸类物质(Ⅴ)和富里酸类物质(Ⅲ)的积分百分比分别较CK增加12.18%~27.39%、11.98%~30.72%和3.96%~5.73%、2.99%~5.40%。(3)土壤WSOC包含两个组分,C1(Ex/Em=340/435,270/435)组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C2(Ex/Em=290/345,240/345)组分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F max值结果表明,0~40 cm土层的C1组分相对含量表现为FM>FG>CK,表明秸秆翻埋还田更有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和形成更高分子量的有机物。综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提升SOC和土壤WSOC含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翻埋还田处理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荧光结构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极地深层热水钻回水软管及注热软管热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来兴文 李亚洲 +4 位作者 李冰 汪月 张在兴 李小冰 王超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637-649,共13页
深层热水钻是开展极地冰下湖洁净钻探取样的重要工具。井下回水系统是深层热水钻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回水软管、注热软管、潜水泵和回水腔等。回水软管用于抽取回水腔中的融水至地表以实现循环利用,而注热软管则用于将地表热水注入... 深层热水钻是开展极地冰下湖洁净钻探取样的重要工具。井下回水系统是深层热水钻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回水软管、注热软管、潜水泵和回水腔等。回水软管用于抽取回水腔中的融水至地表以实现循环利用,而注热软管则用于将地表热水注入回水腔以防止其冻结。回水软管和注热软管的热流特性对井下回水系统设计十分重要,但目前还未开展系统研究,其压力损失和温度损失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首先基于达西-魏斯巴赫公式和苏霍夫温降公式提出了回水软管和注热软管热流特性的理论计算方法;然后,在COMSOL Multiphysics 5.6软件建立了两种软管热流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系统分析了流量、内径、长度、进口水温、导热系数、内壁粗糙度、冰层温度、壁厚等因素对回水软管与注热软管压力损失和温度损失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指出了影响回水软管与注热软管热流特性的主导因素,得到压力损失和温度损失的大小,从而为设计安全高效的井下回水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下湖 深层热水钻 回水软管 注热软管 压力损失 温度损失
下载PDF
基于工业余热与可再生能源耦合的赤峰市低碳供热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方豪 黄伟 +1 位作者 江亿 朱旭 《暖通空调》 2024年第3期144-149,共6页
以赤峰市大温差供热工程实践为例,介绍了赤峰市低碳供热方案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步骤。从赤峰市供热热源紧缺,城区周边电厂乏汽余热、工业余热和弃风电力转化热量潜力估算,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必要性,大温差供热推进和分阶段实施过程,各阶... 以赤峰市大温差供热工程实践为例,介绍了赤峰市低碳供热方案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步骤。从赤峰市供热热源紧缺,城区周边电厂乏汽余热、工业余热和弃风电力转化热量潜力估算,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必要性,大温差供热推进和分阶段实施过程,各阶段热平衡等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根据规划,至2035年赤峰市中心城区供热热量来源于非供暖季储存弃风电力转化热量和工业余热,以及供暖季工业余热和燃煤调峰电厂热量,单位供热面积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现状的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供热 零碳热源 工业余热 弃风电力 大温差供热 跨季节储热 回水温度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高盼 王宇先 +3 位作者 徐莹莹 杨慧莹 王晨 张巩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49-151,共3页
为了探索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秸秆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对CK(常规种植)、FM(秸秆翻埋还田)和FG(秸秆覆盖还田)3种处理下土壤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 为了探索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秸秆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对CK(常规种植)、FM(秸秆翻埋还田)和FG(秸秆覆盖还田)3种处理下土壤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各土层均是黏粒(<0.053μm)有机碳含量最高。FM处理4个土层砂粒(>0.250μm)和黏粒(<0.053μm)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提高了21.78%和20.51%,FG处理分别提高了25.87%和13.52%。FM处理在各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顺序为FM>FG>CK,其中FM处理分别较CK增加22.73%和38.25%,FG处理分别较CK提高2.48%和26.32%。在>20~30和>30~40 cm土层中,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依次为FM>CK>FG,其中FG降低幅度分别为14.55%和9.41%,而FM处理增加幅度分别为10.68%和17.85%。不同处理之间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差异不明显。穗粒数顺序为FM>FG>CK,籽粒含水量顺序为FG>CK>FM;产量顺序为FM>FG>CK,FM和FG处理分别较CK增产5.20%和3.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秸秆还田 颗粒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产量
下载PDF
种植模式协同秸秆管理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婷 翟壮 +1 位作者 高镜清 蔡文倩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4-1512,共9页
在浙江省嘉善县选取1.3 hm^(2)稻田,设置节水旱管+秸秆还田/不还田与普通淹灌+秸秆还田/不还田2种种植模式4个处理组(以下简称节水还田、节水不还田、普通还田、普通不还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获取28批次336个稻田甲烷(CH_(4))和氧... 在浙江省嘉善县选取1.3 hm^(2)稻田,设置节水旱管+秸秆还田/不还田与普通淹灌+秸秆还田/不还田2种种植模式4个处理组(以下简称节水还田、节水不还田、普通还田、普通不还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获取28批次336个稻田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数据,同时结合土壤颗粒有机碳(POC)等6个环境因子12个样品分析结果,探究种植模式协同秸秆管理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CH_(4)累计排放量依次为普通还田>普通不还田>节水还田>节水不还田,N_(2)O累计排放量为普通还田>节水不还田>节水还田>普通不还田。全球增温潜势(GWP)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普通还田最高,分别为7696.03 kg/hm^(2)(以CO_(2)计,全文同)、0.97 kg/kg;节水不还田最低,分别为2110.12 kg/hm^(2)、0.21 kg/kg。2)最小显著差异法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之间CH_(4)累计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CH_(4)累计排放量与P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微生物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N_(2)O累计排放量则与硝态氮(NO_(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GWP、GHGI与P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种植模式与秸秆管理均对CH_(4)累计排放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二者交互作用对CH_(4)累计排放量、N_(2)O累计排放量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水稻节水旱管种植协同秸秆还田措施是一种气候友好型的高产经济种植模式,既可保证粮食安全,降低秸秆离田成本,对于减缓全球温室效应也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旱管 秸秆还田 稻田温室气体 全球增温潜势(GWP)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
下载PDF
长江口徐六泾水文站极值水位研究
14
作者 徐昕 殷成团 +4 位作者 章卫胜 熊梦婕 张金善 张帆 刘传杰 《水运工程》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和水位事件频发。为了分析长江口极端潮位的长周期特征,研究基于极值理论相关方法,采用近33 a实测资料对长江口极值潮位趋势性和重现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徐六泾站年极值水位呈轻微下降趋势,直接原因是...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和水位事件频发。为了分析长江口极端潮位的长周期特征,研究基于极值理论相关方法,采用近33 a实测资料对长江口极值潮位趋势性和重现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徐六泾站年极值水位呈轻微下降趋势,直接原因是大通流量减少导致当地年均海面的下降;区分组模型结果显示,台风“温妮”期间长江口造成的风暴潮位为100 a一遇,而POT模型计算结果仅为60 a一遇,100 a一遇重现期潮位约7.0 m;潮位重现期的计算本质是一种用频率代替概率、从样本推求整体的过程,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其意义在于以可获取的数据为基础,计算事件发生的风险率,旨在为工程设计或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极值水位 趋势性 重现期
下载PDF
银北灌区稻田回归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分布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施超 王洪德 +4 位作者 丁继辉 李博 孙枭沁 彭大育 佘冬立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40,共9页
银北灌区面临引黄水量锐减挑战的同时,也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灌溉用水不科学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寻求适宜的灌溉模式是减少黄河水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采用大田试验种植水稻,设置6种不同的灌... 银北灌区面临引黄水量锐减挑战的同时,也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灌溉用水不科学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寻求适宜的灌溉模式是减少黄河水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采用大田试验种植水稻,设置6种不同的灌溉模式,分别为回归水漫灌(T1)、黄河水灌溉(T2)、适量回归水灌溉(T3)、黄河水回归水交替灌溉(T4)、退水再灌(T5)、常规灌溉(T6),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土壤盐分分布和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盐分分布影响显著。全生育期不同灌溉模式都存在表层土壤脱盐,底层土壤积盐的现象,T1处理脱盐深度最大,使盐分累积在土壤60 cm以下,其余处理累积在土壤40 cm以下。土壤脱盐率最大在T1处理,较初始土壤含盐量降低9.58%;根区脱盐率最大出现在T2处理,为27.36%;根区盐分变化量最大为T1处理,水稻生育期内,盐分向下迁移量为4.82 t/hm^(2)。回归水漫灌处理下水稻产量最大,为10029.42 kg/hm^(2)。T3处理生产单位重量的水稻可节省黄河水0.56 m3/kg,生产一季水稻单位面积可节省黄河水5003.41 m3/hm^(2)。综上所述,针对宁夏银北灌区,采用适量的回归水进行灌溉,可以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对于引用黄河水灌溉的需求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水灌溉 土壤盐分分布 氢氧同位素 土壤盐分通量 水稻产量 灌溉模式
下载PDF
极地深层热水钻回水软管伴热功率数值模拟研究
16
作者 李小冰 李冰 +2 位作者 李亚洲 刘艺倬 张在兴 《钻探工程》 2024年第S01期51-60,共10页
极地深层热水钻通过高温高压热水融冰钻进,主要用于快速钻穿冰盖后向其中下放科学监测仪器或获取冰下环境样品。回水腔是深层热水钻重要的组成部分。钻进后的融水上返到回水腔后,通过潜水泵抽吸,经回水软管返回地表。由于极地冰层温度很... 极地深层热水钻通过高温高压热水融冰钻进,主要用于快速钻穿冰盖后向其中下放科学监测仪器或获取冰下环境样品。回水腔是深层热水钻重要的组成部分。钻进后的融水上返到回水腔后,通过潜水泵抽吸,经回水软管返回地表。由于极地冰层温度很低,加之深层热水钻回水软管较长,这导致回水软管内的融水在上返过程中存在被冻结的风险。因此,在回水软管内铺设具备电加热功能的伴热电缆,对避免回水软管内融水的冻结以及深层热水钻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没有对回水软管所需伴热功率的研究。为此,本文首先对回水软管可能面临的正常工况、停钻工况、干烧工况和解冻工况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 6.0软件建立了4种工况下伴热功率的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对回水软管伴热功能的运行功率、运行时间和安全功率上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给出了回水软管伴热功能在4种工况下的运行策略,为回水软管伴热电缆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下湖 热水钻 回水腔 回水软管 伴热功率 极地钻探
下载PDF
土壤源热泵地埋管侧水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17
作者 陈鹏旭 许波 +1 位作者 陈振乾 陈翔燕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7,共8页
本文基于江苏无锡某典型厂房土壤源热泵空调项目的实测数据,以地源侧系统总能耗最低为目标,构建设备模型对地源水泵运行工况进行优化,并与两种传统控制策略的运行效果进行对比,据此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基于负荷的优化控制策... 本文基于江苏无锡某典型厂房土壤源热泵空调项目的实测数据,以地源侧系统总能耗最低为目标,构建设备模型对地源水泵运行工况进行优化,并与两种传统控制策略的运行效果进行对比,据此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基于负荷的优化控制策略,其节能效果要明显优于定频控制策略,冬夏季典型测试日平均节能率分别为28.33%和13.27%,相比于5℃温差变频策略节能了3.61%和2.21%。适当增大地埋管的埋管深度或管径,可以进一步提升该优化控制策略的节能效果。传统的定温差控制策略在负荷率大于60%时,可在5℃基础上将温差增加1~5℃以提升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源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变流量 供回水温差 节能率
下载PDF
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不同土层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8
作者 于洪久 王根林 +7 位作者 段衍 刘峥宇 时妍 刘沣漫 王伟 邱广伟 孙磊 李玉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 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2000μm粒径大团聚体影响较大,连续5年翻耕显著降低了表层(0~20 cm)土壤>2000μ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占比,增加了53~250μm微团聚体和<53μm黏粉粒的比例。浅翻(ST)和秸秆浅翻还田(STS)与深翻(DT)和秸秆深翻还田(DTS)分别对10~20和20~30 cm土层黏粉粒的增加影响较大,其中,10~20 cm土层ST较免耕(NT)和DT处理分别增加86.21%和14.65%,20~30 cm土层DT较NT和ST处理分别增加113.82%和59.68%,差异显著(P<0.05);连续翻耕由于对亚耕层(20~40 cm)的频繁扰动,导致250~2000μm粒径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DT较NT和ST与DTS处理较覆盖免耕(NTS)和STS处理分别平均降低19.43%与20.57%,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相同耕作方式或秸秆还田方式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建议今后生产中采用轮耕轮还等保护性耕作方式调整秸秆还田深度,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培肥土壤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 水稳性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深度
下载PDF
管道特性曲线法在注射水储存分配系统的应用
19
作者 马宁 江进 马鸿志 《山西建筑》 2024年第4期116-118,130,共4页
应用管道特性曲线法对制药企业注射水储存分配系统的流量与压力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简化计算的方法,并结合具体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比较。针对系统实际运行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及措施。
关键词 制药厂房 注射水 储存分配系统 回水流量 管道特性曲线
下载PDF
市政排水系统应对暴雨积水的优化措施研究
20
作者 姜晗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31期157-160,共4页
对市政排水系统采取科学合理的优化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耐用性及排水效率。该文以暴雨积水的实际案例为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基于不同的优化措施的对比得出,在单方案对比中,调蓄池对径流总量和溢流总... 对市政排水系统采取科学合理的优化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耐用性及排水效率。该文以暴雨积水的实际案例为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基于不同的优化措施的对比得出,在单方案对比中,调蓄池对径流总量和溢流总量的的控制效果最佳,且当重现期p≥2时,4种措施对溢流总量的控制效果随重现期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组合方案对比中,4种组合方案对径流总量的控制效果随着重现期的增加而减小,且方案二和方案四的效果优于方案一和方案三;对溢流总量的控制效果上,结合消减率的变化特点,方案四对溢流总量控制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系统 暴雨积水 溢流总量 重现期 径流总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