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oretical Studies on Critical Properties of Binary System with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1
作者 ZHANG Jing chang, LIU Kang and CAO Wei liang Faculty of Scien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P. R. China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0-84,共5页
A new expression of mixing rule is suggested according to the Mayson′s mixing rule in this paper, which adopts the Redlich Kwong cubic equation of state and the modified Chueh Prausnitz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expe... A new expression of mixing rule is suggested according to the Mayson′s mixing rule in this paper, which adopts the Redlich Kwong cubic equation of state and the modified Chueh Prausnitz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experiment critical points of six binary mixtures CO 2+toluene, CO 2+cyclohexane, CO 2+ n butanal, CO 2+ i butanal , CO 2+methanol, CO 2+ethanol. The coefficients of interaction parameter in the expression of mixing rule were optimized from experimental data.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critical temperature and critical pressure meet the experiment data well. The maximum relative errors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between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experiment data are 1 493% and 5 2236%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proposed expression of mixing rule is reasonable. This may provide a fundamental method for studying and predicting the properties of supercritical flu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ritical fluid Critical properties binary system Carbon dioxide
下载PDF
Screening of MgO- and CeO_2-Based Catalysts for Carbon Dioxide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to C_(2+) Hydrocarbons 被引量:5
2
作者 Istadi Nor Aishah Saidina Amin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3-35,共13页
The catalyst screening tests for carbon dioxide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CO2-OCM) have been investigated over ternary and binary metal oxide catalysts. The catalysts are prepared by doping MgO- and CeO2-based so... The catalyst screening tests for carbon dioxide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CO2-OCM) have been investigated over ternary and binary metal oxide catalysts. The catalysts are prepared by doping MgO- and CeO2-based solids with oxides from alkali (Li2O), alkaline earth (CaO), and transition metal groups (WO3 or MnO). The presence of the peroxide (O2-2) active sites on the Li2O2, revealed by Raman spectroscopy, may be the key factor in the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some of the Li2O/MgO catalysts. The high reducibility of the CeO2 catalys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CO2-OCM catalyst activity, may be enhanced by the presence of manganese oxide species. The manganese oxide species increases oxygen mobility and oxygen vacancies in the CeO2 catalyst. Raman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 Red (FT-IR) spectroscopie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lattice vibrations of metal-oxygen bondings and active sites in which the peaks corresponding to the bulk crystalline structures of Li2O, CaO, WO3 and MnO are detected. The performance of 5%MnO/15%CaO/CeO2 catalyst is the most potential among the CeO2-based catalysts, although lower than the 2%Li2O/MgO catalyst. The 2%Li2O/MgO catalyst showed the most promising C2+ hydrocarbons selectivity and yield at 98.0% and 5.7%,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lyst screening carbon dioxide oxidative coupling METHANE ternary metal oxide binary metal oxide MGO CEO2 C2+ hydrocarbons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Critical Parameters of Carbon Dioxide+Butyraldehyde System with Different Compositions
3
作者 ZHANG Jing-chang GAO Xi-xin CAO Wei-lia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687-691,共5页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CO2 ) is considered in green chemistry as a substitute for conventional solvents in chemical reactions due to its environmentally benign character. Recently we have reported the homog...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CO2 ) is considered in green chemistry as a substitute for conventional solvents in chemical reactions due to its environmentally benign character. Recently we have reported the homogeneous hydroformylation of propylene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C-CO2 ) , which is an example of this kind of application of carbon dioxide. The determination for the critical parameters of carbon dioxide + butyraldehyde mixtures is necessary for this reaction design which is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paper. The critical parameters of the binary systems were determined via the static visual method at a constant volume with the molar fraction of butyraldehyde ranging from 1.0% to 2. 2% and the pressure ranging from 5 to 10 MPa.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itical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molar fraction of butyraldehyde. The bubble(dew) temperatures and the bubble (dew) pressures for the binary systems were also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The p-T Figures at different compositions of the binary systems were described. In addition, the critical compressibility factors Zc of the binary systems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butyraldehyde were calcul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critical compressibility factor values of the binary system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molar fraction of n-butyraldehyde in the experimental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butyraldehyde binary system Critical temperature Critical pressure p-T Figure Critical compressibility factor
下载PDF
二氧化碳混合工质临界参数计算模型对比研究
4
作者 孙瑞 田华 +2 位作者 吴子睿 孙孝存 舒歌群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9-449,共11页
二氧化碳(CO_(2))混合工质是具有应用潜力的动力循环工质,临界参数作为CO_(2)混合工质的关键基础热物性,对其进行准确地计算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4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模型,分别针对CO_(2)+HFC、CO_(2)+HFO和CO_(2)+HC三类二元混合工... 二氧化碳(CO_(2))混合工质是具有应用潜力的动力循环工质,临界参数作为CO_(2)混合工质的关键基础热物性,对其进行准确地计算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4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模型,分别针对CO_(2)+HFC、CO_(2)+HFO和CO_(2)+HC三类二元混合工质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进行了推算,并与公开发表的实验数据和REFPROP数据库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各种计算方法对各类CO_(2)混合工质的适用性。结果表明,Li方法形式简单,混合物临界温度的计算式仅与纯质组分的临界温度及临界体积有关,可用于CO_(2)+HFC和CO_(2)+HFO混合工质临界温度的快速推算。对于CO_(2)+HC混合工质,RK方法计算偏差最小,该类混合物临界参数实验数据点数和套数较多,因此可直接通过RK方法回归得到关联式进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参数 二元混合物 超临界流体 二氧化碳 模型
下载PDF
注二氧化碳驱替稠油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胡海光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6期52-56,共5页
稠油具有黏度大、流动性差等特点,导致开采难度增大、采收率降低等问题出现。目前,注二氧化碳驱替稠油技术已在各大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际应用与未来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驱油机理方面,二氧化碳可用于稠油开采,主要通... 稠油具有黏度大、流动性差等特点,导致开采难度增大、采收率降低等问题出现。目前,注二氧化碳驱替稠油技术已在各大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际应用与未来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驱油机理方面,二氧化碳可用于稠油开采,主要通过降黏、溶解等作用增强稠油的流动性。驱替技术方面,二氧化碳驱替稠油开采技术按介质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驱替、二元复合驱替、三元协同驱替。二氧化碳吞吐技术是驱替普通稠油的主要方式;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稠油、超稠油,需加入蒸汽、化学试剂等物质综合作用;“CO_(2)+”多元介质复合驱替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实践效果方面,二氧化碳辅助三元协同驱替稠油技术采收率最高。二氧化碳辅助驱替稠油技术主要应用于普通稠油油藏,未来应在深层超稠油开采的适应性、二氧化碳埋存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和先导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二氧化碳驱替 二氧化碳吞吐 二元复合驱替 三元协同驱替 采收率
下载PDF
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研制 被引量:3
6
作者 陶响娥 胡斌 +7 位作者 刘珠 冼文琪 刘国聪 卢明 强娜 罗青宏 刘晓非 林立忠 《有机硅材料》 CAS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以二氧化碳基二元醇(PPC)、聚丙二醇、聚酯二醇、甲苯二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N-2-氨乙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 792)、三乙胺为主要原料,制得有机硅改性聚氨酯(Si-WPU)乳液。研究了异氰酸酯基与羟基物质的量之比(R值)、软段种类... 以二氧化碳基二元醇(PPC)、聚丙二醇、聚酯二醇、甲苯二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N-2-氨乙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 792)、三乙胺为主要原料,制得有机硅改性聚氨酯(Si-WPU)乳液。研究了异氰酸酯基与羟基物质的量之比(R值)、软段种类与含量、KH 792用量对Si-WPU外观、粒径、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其对Si-WPU固化后胶膜的力学强度、附着力、吸水率、水接触角和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值为1.67、PPC为软段且含量为75%、KH 792用量为3.5%时,制得的Si-WPU乳液外观为泛蓝乳液状且稳定性较佳,黏度为313 mPa·s,粒径为213 nm;该条件下Si-WPU固化膜的综合性能较佳,硬度为2H、拉伸强度为53.83 MPa、断裂伸长率为1465%、附着力等级为4B、水接触角为93.5°、吸水率为2.65%。可为高性能环保水性聚氨酯涂层提供一条新的制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改性 水性聚氨酯 乳液 二氧化碳基二元醇 N-2-氨乙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下载PDF
纳米TiO_2-ZnO二元负载木材的制备及性质 被引量:14
7
作者 高鹤 梁大鑫 +2 位作者 李坚 庞广生 方振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75-1081,共7页
采用两步法将TiO_2/ZnO纳米材料与杨木试样复合,制备了纳米二元负载木材.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不同处理条件下得到的纳米氧化物负载木材及非纳米... 采用两步法将TiO_2/ZnO纳米材料与杨木试样复合,制备了纳米二元负载木材.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不同处理条件下得到的纳米氧化物负载木材及非纳米氧化物负载木材的抗菌性和耐候性.结果表明,氧化锌和二氧化钛二元协同负载木材的抗菌性和耐候性均优于单一纳米晶处理的木材;在溶剂热反应中以正己烷作为溶剂所制备样品的性能优于以水和无水乙醇为溶剂制备的样品;并且纳米结构负载木材的抗菌性和耐候性优于非纳米结构负载的木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协同 氧化锌 二氧化钛 纳米氧化物
下载PDF
CH_4/CO_2不同浓度混合气体的吸附-解吸实验 被引量:31
8
作者 张子戌 刘高峰 +1 位作者 张小东 杨晓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1-555,共5页
选择山东菜园矿的气煤和山西古交矿的焦煤的平衡水煤样对不同浓度的CH4和CO2混合气体进行了吸附-解吸实验,分析了CH4和CO2在吸附-解吸过程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分析了实验过程中出现高压阶段吸附量小于低压时的原因.结果表明,... 选择山东菜园矿的气煤和山西古交矿的焦煤的平衡水煤样对不同浓度的CH4和CO2混合气体进行了吸附-解吸实验,分析了CH4和CO2在吸附-解吸过程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分析了实验过程中出现高压阶段吸附量小于低压时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H4和CO2混合气体的解吸曲线都滞后于吸附曲线;相同条件下,焦煤的吸附量大于气煤的吸附量;CO2与CH4浓度之比越大,气体的吸附量越大;吸附过程中,CO2组分的吸附速率是先快后慢,而CH4组分的吸附速率先慢后快,解吸时则相反.吸附和解吸平衡时,游离相中的CO2浓度低于原始混合气体中的CO2浓度,CH4浓度高于原始气体中CH4浓度.实验结果证实了CO2在与CH4的竞争吸附中占据优势,注入CO2可以有效地置换或驱替煤层CH4,注入CO2气体的数量越大、相对浓度越高,单位压差CH4解吸率和CO2吸附率就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二元混合气体 吸附-解吸 CO2置换 采收率
下载PDF
煤层处置CO_2的二元气-固耦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20
9
作者 冯启言 周来 +1 位作者 陈中伟 刘继山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8,共6页
利用不可开采煤层处置二氧化碳可以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可驱动和增加煤层气资源的开采量。二氧化碳注入煤层处置后引入一个复杂的CH4-CO2二元气体与煤体的气固耦合问题,耦合了二元气体竞争吸附、竞争扩散,气体渗流以及煤体变形... 利用不可开采煤层处置二氧化碳可以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可驱动和增加煤层气资源的开采量。二氧化碳注入煤层处置后引入一个复杂的CH4-CO2二元气体与煤体的气固耦合问题,耦合了二元气体竞争吸附、竞争扩散,气体渗流以及煤体变形过程。基于COMSOLMultiphysics建立了二元气固耦合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并应用数值模拟实验对二元气固耦合进行了机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CO2注入煤层后不断驱替CH4,CH4组分明显减少;气体吸附引起的煤层膨胀量可以抵消部分有效应力引起的压缩变形,由于CH4-CO2二元气体较单一CH4引起的煤层吸附膨胀量大,二氧化碳注入煤层后可以缓解煤层的压缩变形;不同孔隙压力条件下,吸附膨胀与孔隙压力两者竞争作用引起的煤层净变形不同,而净变形也控制着煤层孔隙压力和渗流率的变化,煤层渗透整体呈现先降后升,模拟进行到4.66×107s时煤层渗透率发生反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甲烷 二元气固耦合 地质处置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共溶剂二元体系溶质的偏摩尔体积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曹维良 李璇 张敬畅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614-1620,共7页
在 313 5~ 32 3 5K、 7~ 14MPa范围内测定了CO2 及CO2 甲醇、CO2 乙醇、CO2 正丁醛、CO2 异丁醛二元混合流体的表观密度 ,讨论了压力、第 2组分的种类和加入量对CO2 表观密度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溶质的偏摩尔体积 ,讨论了温... 在 313 5~ 32 3 5K、 7~ 14MPa范围内测定了CO2 及CO2 甲醇、CO2 乙醇、CO2 正丁醛、CO2 异丁醛二元混合流体的表观密度 ,讨论了压力、第 2组分的种类和加入量对CO2 表观密度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溶质的偏摩尔体积 ,讨论了温度、压力和第 2组分的性质对溶质偏摩尔体积的影响规律 .实验发现 :CO2 共溶剂二元体系在临界点附近溶质的偏摩尔体积出现较大的负值 ,反映了CO2 与共溶剂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使CO2 分子发生聚集现象 ;CO2 分子聚集程度与共溶剂分子大小及空间结构有关 ,分子越大或越规则 ,CO2 分子聚集程度越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偏摩尔体积 分子间相互作用
下载PDF
Fe Mn二元氧化物强化活性铝硅酸盐矿物对Tl(Ⅰ)的去除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邹友琴 李群 +3 位作者 李卓悦 刘耀驰 李勇丽 章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2-1003,共12页
铊(Tl)对哺乳动物具有高毒性,Tl(Ⅰ)是其在水中常见稳定易迁移形态,难于处理.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将Fe、Mn氧化物负载于活性铝硅酸盐矿物(AAM)制得Fe Mn二元氧化物复合活性铝硅酸盐(FMAAM),并将其应用于水中Tl(Ⅰ)的去除.通过批量试验,... 铊(Tl)对哺乳动物具有高毒性,Tl(Ⅰ)是其在水中常见稳定易迁移形态,难于处理.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将Fe、Mn氧化物负载于活性铝硅酸盐矿物(AAM)制得Fe Mn二元氧化物复合活性铝硅酸盐(FMAAM),并将其应用于水中Tl(Ⅰ)的去除.通过批量试验,研究了FMAAM吸附剂用量、初始pH、离子浓度等因素对Tl(Ⅰ)去除的影响,并阐述了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在120min时,FMAAM对Tl(Ⅰ)的吸附达到平衡,且在pH为3~9的条件下,FMAAM对Tl(Ⅰ)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去除率都高于89.0%;FMAAM对Tl(Ⅰ)的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模型,其在293K(pH=7,1.00g/L)条件下,对Tl(Ⅰ)的最大吸附量为61.50mg/g.同时测定了FMAAM的比表面积(S_(BET))、平均孔径和总孔体积,其中,FMAAM的S_(BET)(36.830m^(2)/g)高于AAM的S_(BET)(0.165m^(2)/g),且相差200倍以上.根据X射线能谱(EDX)、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FMAAM对Tl(Ⅰ)的吸附机理为离子交换、络合反应和氧化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Mn二元氧化物 铝硅酸盐矿物 复合物
下载PDF
二氧化碳和碳酸二甲酯二元体系的气液相平衡数据(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丽 朱荣娇 +3 位作者 方远 原平方 曹利千 田宜灵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6,共6页
实验测定了二氧化碳和碳酸二甲酯(DMC)二元体系的高压气液相平衡数据.实验温度为333.0到393.0K,实验压力为3.98到13.75MPa.应用Peng-Robison(PR)立方形状态方程和vander Waals-1混合规则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计算,同时得到了二元相互作... 实验测定了二氧化碳和碳酸二甲酯(DMC)二元体系的高压气液相平衡数据.实验温度为333.0到393.0K,实验压力为3.98到13.75MPa.应用Peng-Robison(PR)立方形状态方程和vander Waals-1混合规则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计算,同时得到了二元相互作用参数.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平衡 高压 二元体系 二氧化碳 碳酸二甲酯
下载PDF
R1234yf+CO_2和R1234ze (E)+CO_2二元混合物的比容平移Soave-Redlich-Kwong方程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富方 段远源 杨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14-19,共6页
采用温度相关比容平移项的比容平移Soave-Redlich-Kwong(VTSRK)方程计算新工质R1234yf和R1234ze(E)的热力学性质以及两种物质与CO_2的二元混合物性质,混合物计算采用van der Waals混合规则,二元交互作用系数由密度数据拟合得到。对纯净... 采用温度相关比容平移项的比容平移Soave-Redlich-Kwong(VTSRK)方程计算新工质R1234yf和R1234ze(E)的热力学性质以及两种物质与CO_2的二元混合物性质,混合物计算采用van der Waals混合规则,二元交互作用系数由密度数据拟合得到。对纯净物计算与专用状态方程进行对比,VTSRK方程比SRK方程显著改善了液相密度表征效果。对混合物的密度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对于R1234yf+CO_2二元混合体系方程与实验数据相对均方根偏差为1.17%,对于R1234ze(E)+CO_2二元混合体系相对均方根偏差为0.82%。结果显示,采用温度相关比容平移项的VTSRK方程应用于R1234yf和R1234ze(E)纯流体以及R1234yf+CO_2和R1234ze(E)+CO_2密度性质计算,可获得较高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性质 二元混合物 二氧化碳 状态方程 相平衡
下载PDF
[NH_2-emim]Br/[Bmim]BF_4离子液体中二氧化碳的电化学还原 被引量:1
14
作者 毛信表 刘莹 +2 位作者 陈达 陈赵扬 马淳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027-2034,共8页
以2-溴乙胺氢溴酸和N-甲基咪唑盐为原料合成了氨基功能化离子液体1-(2-胺乙基)-3-甲基咪唑溴盐([NH_2-emim]Br),用~1H NMR和IR对所制备的离子液体进行了表征,测得25℃下[NH_2-emim]Br的黏度26.691 Pa·s、电导率0.1130 m S·cm^... 以2-溴乙胺氢溴酸和N-甲基咪唑盐为原料合成了氨基功能化离子液体1-(2-胺乙基)-3-甲基咪唑溴盐([NH_2-emim]Br),用~1H NMR和IR对所制备的离子液体进行了表征,测得25℃下[NH_2-emim]Br的黏度26.691 Pa·s、电导率0.1130 m S·cm^(-1),CO_2的溶解饱和度82%(摩尔分数),将不同含量的[NH_2-emim]Br与[Emim]BF_4、[Bmim]BF_4、[Bmim]PF6组成二元复合离子液体,并用于CO_2电化学还原研究,循环伏安研究表明,CO_2在[NH_2-emim]Br(0.5%)-[Bmim]BF_4复合离子液体中的还原峰电位较[Bmim]BF_4正移0.4 V,还原峰电流增大9倍,黏度降低为0.08227 Pa·s,电导率增大至1.317 mS·cm^(-1),是一种较好的CO_2电化学还原离子液体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离子液体 二元混合物 电化学 循环伏安
下载PDF
CO_2二元体系临界性质计算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敬畅 刘慷 曹维良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6期71-74,共4页
建立了计算二元混合物临界温度Tcm的公式和温度的二元相互作用参数kTij的表达式 ,用这两个表达式计算了超临界CO2 分别与甲苯、环己烷、乙醇、甲醇、正丁醛、异丁醛等组分六对二元复合体系的临界温度 ,并与其他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 建立了计算二元混合物临界温度Tcm的公式和温度的二元相互作用参数kTij的表达式 ,用这两个表达式计算了超临界CO2 分别与甲苯、环己烷、乙醇、甲醇、正丁醛、异丁醛等组分六对二元复合体系的临界温度 ,并与其他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文中所建立的表达式能够较好地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 ,证明了公式的可靠性 ;同时还根据混合规则am 中kaij的表达式 ,确定了表达式系数并结合RK EOS对六组超临界CO2 的二元复合体系的临界压力数据进行了拟合 ,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性质 超临界流体 CO2 二元体系 计算方法 有机物 二氧化碳 临界点 相图 临界温度
下载PDF
双中心多孔聚合物作为多相催化剂实现CO_(2)在温和条件下高效转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戴志锋 唐永铨 +7 位作者 张飞 熊玉兵 王赛 孙琦 王亮 孟祥举 赵雷洪 肖丰收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618-626,共9页
由于对化石燃料的高度依赖和二氧化碳(CO_(2))的过度排放,大气中CO_(2)浓度从280 ppm上升到400 ppm左右,导致全球变暖和其他气候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降低空气中的CO_(2)浓度成为近年来最迫切的研究领域之一.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无... 由于对化石燃料的高度依赖和二氧化碳(CO_(2))的过度排放,大气中CO_(2)浓度从280 ppm上升到400 ppm左右,导致全球变暖和其他气候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降低空气中的CO_(2)浓度成为近年来最迫切的研究领域之一.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无毒、廉价且丰富的C1资源,CO_(2)也可以转化为各种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如甲酸、一氧化碳、甲烷、甲醇以及碳酸酯等.其中CO_(2)与环氧化物转化生成环碳酸酯的环加成反应具有良好原子经济性,在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已有多种多相和均相催化剂应用于该反应,但已有的催化剂特别是多相催化剂往往具有反应条件苛刻、催化剂易损失以及需要可溶性的共催化剂等缺点,从而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实际应用.因此,发展多相催化剂实现在温和和无共催化剂条件下的CO_(2)环加成转化仍是一个挑战.本文通过自由基共聚的方法,以乙烯基功能化的金属卟啉和季膦盐作为单体制备了一种新型多孔有机聚合物(POP-PBnCl-TPPMg-x).考虑到金属卟啉和季膦盐常作为CO_(2)环加成反应中的Lewis酸和Lewis碱活性中心,我们通过自由基共聚实现了这两种活性中心在分子水平上的结合与协同.所得的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通过固体核磁、X射线光电子能谱、氮气吸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值得指出的是,所得多相催化剂具有良好的CO_(2)吸附与富集效应,十分有利于CO_(2)的催化转化.我们以温和(40℃和1 atm CO_(2))并没有任何无可溶性共催化剂存在条件下,进行CO_(2)与环氧化物的环加成作为探针反应,测试了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以催化剂POP-PBnCl-TPPMg-12为例,其催化活性远超过单组分的POP-PBnCl和POP-TPPMg多相催化剂,也超过了二者机械混合的POP-PBnCl+POP-TPPMg-12催化剂,接近均相催化剂PBnCl+TPPMg-12的水平.这表明通过共聚合方法所得到的催化剂可以实现Lewis酸和Lewis碱两种活性中心的分子水平的结合.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多相催化剂POP-PBnCl-TPPMg-12和均相催化剂PBnCl+TPPMg-12在低浓度CO_(2)(15%N2 v/v,工业废气中CO_(2)的浓度)条件下的催化活性,发现在该条件下多相催化剂表现出比均相催化剂更为优异的催化转化性能,且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能,在循环使用5次后仍无明显的活性损失.该催化剂所具有的多相特点和优良的催化性能,因而有望成为实现工业CO_(2)脱除并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在高效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 多孔有机聚合物 双活性中心 CO_(2)固定 多相催化
下载PDF
取代基对糖类衍生物亲二氧化碳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金美 王英雄 +2 位作者 秦张峰 乔岩 侯相林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9-131,共3页
在高压可视釜中用等温合成法研究了298.1和303.1K时二氧化碳(CO2)中7种糖类衍生物的相行为。样品质量分数区间为0~0.09。以恒温时样品在CO2中开始溶化的压力值作为判断亲CO2性高低的标准。葡萄糖衍生物中α-甲基-2,3,4,6-四-O-乙酰-D... 在高压可视釜中用等温合成法研究了298.1和303.1K时二氧化碳(CO2)中7种糖类衍生物的相行为。样品质量分数区间为0~0.09。以恒温时样品在CO2中开始溶化的压力值作为判断亲CO2性高低的标准。葡萄糖衍生物中α-甲基-2,3,4,6-四-O-乙酰-D-吡喃葡萄糖苷和β-甲基-2,3,4,6-四-O-丙酰-D-吡喃葡萄糖苷的潮解点最低,为3.4~3.6MPa。二糖衍生物中,蔗糖八乙酸酯很好地溶解于高压CO2。除D-纤维二糖八乙酸酯外,其余6种样品都可以在较温和的压力(2.5~6.5MPa)下溶化在CO2中。α-甲基-2,3,4,6-四-O-乙酰-D-吡喃葡萄糖苷、β-甲基-2,3,4,6-四-O-丙酰-D-吡喃葡萄糖苷和蔗糖八乙酸酯有望发展为高效的CO2相变物理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附剂 糖类衍生物 相平衡 二元体系
下载PDF
基于有机工质及CO_(2)的跨临界动力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崇辉 欧少端 +3 位作者 苏文 李晓雅 蔺新星 周乃君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5-142,共18页
跨临界动力循环是一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热力系统,因其在中低温热能转换中循环效率高、经济性好等优势受众多学者关注。现有文献多针对跨临界动力循环的特定应用展开综述,鲜有关于循环结构、仿真模型及循环工质的一般性论述。以跨临... 跨临界动力循环是一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热力系统,因其在中低温热能转换中循环效率高、经济性好等优势受众多学者关注。现有文献多针对跨临界动力循环的特定应用展开综述,鲜有关于循环结构、仿真模型及循环工质的一般性论述。以跨临界动力循环为主线,首先回顾已有的跨临界动力循环结构,介绍循环的热力学模型(稳态模型、动态模型)及经济性模型(系统成本模型、㶲经济模型),然后根据不同的循环工质(有机工质、CO_(2)和CO_(2)混合工质)重点阐述国内外跨临界动力循环的理论研究进展,最后简述近年来跨临界动力循环的试验研究现状。循环形式的构建将朝着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方向发展,CO_(2)混合工质或将成为研究热点,同时亟需加大循环部件的研发及系统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动力循环 有机工质 二氧化碳 混合工质
下载PDF
月桂酸-十四酸/纳米二氧化硅/活性炭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曾媛 杨雪 陈杨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62-266,269,共6页
以月桂酸-十四酸(LA-MA)二元共晶混合物为相变材料,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为支撑材料,活性炭(AC)为导热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具有高导热系数的LA-MA/nano-SiO_(2)/AC复合相变材料。泄漏性测试表明吸附在nano-SiO_(2)中的LA-MA... 以月桂酸-十四酸(LA-MA)二元共晶混合物为相变材料,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为支撑材料,活性炭(AC)为导热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具有高导热系数的LA-MA/nano-SiO_(2)/AC复合相变材料。泄漏性测试表明吸附在nano-SiO_(2)中的LA-MA最佳质量分数为60%。热常数分析仪测量结果表明,当AC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247W/(m·K),比未添加AC的复合相变材料提高了41.95%。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AC质量分数为5%的复合相变材料熔融温度为30.3℃,相变潜热为71.7kJ/kg。此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对复合相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和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LAMA/nano-SiO_(2)/AC复合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能储存特性,在建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桂酸-十四酸二元共晶混合物 复合相变材料 纳米二氧化硅 活性炭
下载PDF
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研究进展
20
作者 山小芬 母佳利 +3 位作者 陕绍云 伍水生 苏红莹 贾庆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85-190,共6页
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环氧环己烷进行二元共聚制备聚碳酸丙烯酯(PPC)及聚碳酸环己烯酯(PCHC)是目前二氧化碳共聚领域研究重点。但所制得的二元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热稳定性、力学性能较差,从而限制其进一步工业化应用。引入第... 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环氧环己烷进行二元共聚制备聚碳酸丙烯酯(PPC)及聚碳酸环己烯酯(PCHC)是目前二氧化碳共聚领域研究重点。但所制得的二元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热稳定性、力学性能较差,从而限制其进一步工业化应用。引入第三单体进行三元共聚是改善二氧化碳共聚物性能的有效方法,文中系统地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的第三单体(分为环氧化合物与非环氧化合物)对二氧化碳共聚产物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预期为二氧化碳共聚物工业化应用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二元共聚 三元共聚 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