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logical Planning fo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被引量:1
1
作者 阴磊 李国庆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12期2876-2880,共5页
Based on overview of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research advances of do- mestic and foreign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this paper made clear rele- vant concept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Urban green space ... Based on overview of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research advances of do- mestic and foreign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this paper made clear rele- vant concept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is a key region for protecting ecological resources. Taking Chongq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survey, it made a systematic study o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ombining current situa- tions of green space and region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ongq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It discussed how to restore and build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 velopment and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rough design of ecological technologies and landscape in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areas green space system Ecological planning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coal-resource based city: a case study in Xuzhou urban area 被引量:9
2
作者 Jiang Chang Tinghao Hu +1 位作者 Xiangxu Liu Xiaogeng 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2018年第1期92-104,共13页
As an important coal-resource based city in eastern China, coal mining activities have greatly promo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Xuzhou while resulted in kinds of block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bsidence areas ca... As an important coal-resource based city in eastern China, coal mining activities have greatly promo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Xuzhou while resulted in kinds of block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bsidence areas caused by coal mining activities and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led to the losing of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decreasing of landscape connectivity in the city. As the important life-support system,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GI as shor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human well-beings. Taking Xuzhou urban area as the study object, this paper proposed a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priority. Firstly, key ecological patches were identified by GIS and RS methods. Secondly, we established corridors by minimum cost path model. Then, we built GI network and evaluated the ecological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patches. Finally, by comparing the status of patches and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s, we proposed a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ng GI network in Xuzhou urba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resource based city green infrastructure green space Xuzhou urban area
下载PDF
The Scale-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ark Green Space at Multiple Grid Scales-A Case Study o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Nanjing,China
3
作者 Jialing QIAN Dawei SHAO Wei JIANG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5期7-19,共13页
Exploring the scale-effect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urban park green space(PGS)at multiple grid scales would inform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efficient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urb... Exploring the scale-effect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urban park green space(PGS)at multiple grid scales would inform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efficient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land at different scales.Selecting 300-m,500-m,1,000-m,and 2,000-m grid scales,the research employed Create Fishnet tool in ArcGIS and Geodetector to construct a scale-effect analysis framework that revealed the scale-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GS at multiple grid scales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Nanjing,China in 2006,2012,and 2017.Main research results are:1)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GS showe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polarization to advanc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while the trend gradually weake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grid scale;2)the scale-effect of other land use types on PGS increasingly enhanced-the larger the grid scale,the more obvious the synergistic or compressive effect;3)the interactive scale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gradually enhanced-the larger the grid scale,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overall factor interaction;and 4)at the 300-m grid scale,the major interaction factors were residential,transportation,industrial/manufacturing,water area,and administration/public services,which gradually changed to residential,water area,and administration/public services up to the 2,000-m grid scale.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are expected to deepen the theory of the coupling between PGS and other land use types,as well as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and a basis for efficient allocation,spatial layout optimization,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Development Land Park green space Distribution Pattern Scale-Effect Main urban area of Nanjing Geodetector
原文传递
Temperature Comfort, Recreation and Historical Features in Open Spaces;the Path of Remembrance and Comradeship (PATH) in Ljubljana, Slovenia
4
作者 Alenka Fikfak Miha Konjar +2 位作者 Janez Peter Grom Saja Kosanovic Martina Zbašnik-Senegačnik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2019年第3期7-14,共8页
The built environment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urban climate,a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overheating,and detection of changes in Urban Heat Islands(UHI).Despite the effects that raised outdoor tempera... The built environment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urban climate,a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overheating,and detection of changes in Urban Heat Islands(UHI).Despite the effects that raised outdoor temperatures have on human well-being and health,being in open outdoor spaces is strongly encouraged.This article deals with open green urban areas.The study was focused on searching fo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arious elements,such us outdoor thermal comfort,the urban heat island,green areas,and active leisure time.The well-being in open spaces has be studied on the case of The Path of Remembrance and Comradeship(PATH)in the city of Ljubljana,Slovenia.PATH is a circular recreation ground(almost 33 km long)and passes from the urban to the natural landscape area.PATH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urban space and confirms the identity and image of Ljubljana.It is most popular for walking and jogging.Overheating at the PATH was studied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which were broken down into detail at five sites with different urban morphology,green areas,water,and pave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I Recreational area Open spaces urban morphology green areas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包红光 闫晓云 +3 位作者 王波 侯秀娟 贾雨龙 秦嘉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88,共7页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公园为对象,于2020—2021年,每个季节选取晴天、晴间多云为主的天气各10 d,同步监测07:00—19:00时段,5种不同结构绿地(乔草型、乔灌型、乔木...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公园为对象,于2020—2021年,每个季节选取晴天、晴间多云为主的天气各10 d,同步监测07:00—19:00时段,5种不同结构绿地(乔草型、乔灌型、乔木型、灌草型、乔灌草型)及对照区(CK)空气负离子浓度及PM10、PM2.5、温度、湿度、风速、大气压强、噪声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季节日变化有所差异;同一季节,复杂结构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较高,不同结构绿地之间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差异不显著;同一结构绿地,夏、秋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显著高于春、冬季;不同结构绿地空气清洁度夏、秋季较高,空气清洁度评价指数均值分别为0.58~0.78、0.52~0.80。绿地结构、季节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为主效应,绿地结构×季节对空气负离子浓度交互作用不显著;除此之外,相对湿度、PM10、PM2.5是影响空气负离子浓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城市公园绿地 空气负离子浓度 空气清洁度评价指数
下载PDF
基于混合用地模式识别的济南市老城区典型片区绿色空间降温效应分析
6
作者 肖华斌 何心雨 +2 位作者 杨謦铭 盛硕 史磊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0-56,共7页
城市绿色空间可以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调节功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高温健康胁迫风险。城市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建成环境具有高度异质性,复杂建成环境中绿色空间的降温效应,特别是混合用地模式中绿色空间的降温强度、阈值、形状等... 城市绿色空间可以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调节功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高温健康胁迫风险。城市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建成环境具有高度异质性,复杂建成环境中绿色空间的降温效应,特别是混合用地模式中绿色空间的降温强度、阈值、形状等还需进一步明晰。在厘清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和绿色空间降温机制基础上,构建了“冷热岛分析提取-混合用地模式聚类识别-混合用地模式热效应分析-典型绿色空间降温效应分析”的研究框架。针对当前城市绿地指标失实、结构失衡、功能失调等现实问题,选择济南市老城区典型片区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了中层建筑混合用地模式中绿色空间的降温强度、降温面积阈值、形状及植被覆盖度等,总结了具有高降温效能的绿色空间模式,为促进城市健康人居环境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复杂建成环境 混合用地模式 绿色空间 降温效应 济南市老城区
下载PDF
基于街区小气候环境冬夏协同优化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精准修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敏 潘文钰 《园林》 2024年第1期28-37,共10页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宜居性下降问题,目前基于气候适应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关注促进自然通风以缓解夏季热岛效应,尚忽视了其冬季可能带来的负效应。从气候调节视角切入,探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在协同冬夏季小气候环境中的低效空间识别与精准修复技术方法。以江苏省昆山市密集城区的189个街区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反演的方法对其冬、夏季小气候环境进行分析,聚类获得7类小气候特征街区。之后,叠加现状绿地生态网络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风环境结果,提取现状适于通风的生态廊道,从宽度、方向、类型等方面分析其潜在通风效能,耦合街区冬夏小气候环境特征,识别研判现状绿地生态网络在冬夏温湿环境调节上存在的低效问题,并提出冬夏协同的精准修复策略,为优化人居环境宜居性、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 气候调节 温湿环境 生态修复 遥感反演 数值模拟 夏热冬冷地区
下载PDF
基于生境及其植被特征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途径 被引量:1
8
作者 许博文 刘晖 +1 位作者 王晶懋 曹朔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8,共7页
【目的】在地域自然资源的约束及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的现实诉求下,探索能够指导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实践的方法策略,为该地区建立人工干预下的新城市生态过程提供支持。【方法】分别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生境的异质性特征进... 【目的】在地域自然资源的约束及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的现实诉求下,探索能够指导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实践的方法策略,为该地区建立人工干预下的新城市生态过程提供支持。【方法】分别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生境的异质性特征进行认知,并对其与城市绿地设计层级、内容的匹配性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构建出中小尺度城市绿地生态设计框架,并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建设,划分出4种典型城市绿地生态设计类型及其生态设计分区,提出相应的场地生境多样性优化设计、植物群落多样性设计和科普展示系统设计策略。【结论】将中、小尺度城市生境及其植被特征的形成与维持机制转化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途径,可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生物多样性 生态设计 生境营造 植物景观设计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城区面积−绿地面积异速增长关系及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尹上岗 孙恬 +1 位作者 朱奕衡 杨山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0-680,共11页
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发展关系是影响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异速增长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2000―2020年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的发展关系,分析城区面积−绿地面积异速增长与耦合协调的交互规律及... 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发展关系是影响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异速增长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2000―2020年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的发展关系,分析城区面积−绿地面积异速增长与耦合协调的交互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区面积和绿地面积呈现出“一极多核”的空间结构,其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时间上,异速增长关系类型沿着绿地扩张弱型−城区绿地基本协调型−绿地扩张弱型演进;空间上,以绿地扩张弱型城市为主,即正异速增长型城市数量占据主导地位。②长三角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的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协调度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协调度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③长三角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协调度类型的数量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正异速增长型城市协调度趋于上升且空间差异较大,负异速增长型城市协调度趋于下降且空间差异较大。④城镇化率、人均GDP和人口密度对耦合协调度影响较强,第三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率、财政自给率耦合协调度和异速增长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各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均超过异速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区面积 绿地面积 异速增长 协调性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基于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价——以北京市核心区为例
10
作者 刘璇 王思元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1-136,共6页
【目的】目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已逐渐转变为注重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精神的新模式。北京市核心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评价其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有助于促进城市绿地文化功能建... 【目的】目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已逐渐转变为注重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精神的新模式。北京市核心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评价其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有助于促进城市绿地文化功能建设及体系完善,提升居民福祉。【方法】引入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articipator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GIS),对被调查者感知到的文化功能、服务价值进行参与式互动制图,实现北京市核心区生态空间中CES感知点的空间落位,并进行空间分析。【结果】揭示了不同人群对CES的差异化感知、CES感知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类CES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结论】为北京市核心区及其他区域城市绿地的更新优化提供参考意见,探索以文化为根基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地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 北京市核心区
下载PDF
蜂窝尺度下济南市主城区多等级公园绿地可达性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佘丽敏 张艳艳 +1 位作者 李晓建 肖华斌 《园林》 2024年第5期120-129,共10页
以济南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以边长300 m的六边形聚合居住区为研究单元,采用多级半径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2010年和2021年不同级别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和综合可达性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寻公园绿地可达性空间分异的影响因... 以济南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以边长300 m的六边形聚合居住区为研究单元,采用多级半径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2010年和2021年不同级别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和综合可达性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寻公园绿地可达性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1年济南市主城区三个等级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均值都得到了提升,且可达性均值和提升幅度Ⅰ级>Ⅱ级>Ⅲ级,Ⅰ级公园绿地可达性空间格局在原来“核心—组团”的基础上增加了“带状”布局,Ⅱ级和Ⅲ级公园绿地可达性分别表现为“组团状”和“散点状”布局;(2)济南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综合可达性平均值提高,济南市主城区步行15 min以内能到达公园绿地的居民比重由2010年的42.94%提高到了59.53%,综合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呈现出与Ⅰ级公园绿地相似的特征,并在主城区东部出现与城市建设方向相一致的“组团扩散”现象;(3)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受“供给—连接—需求—社会经济”4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等级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影响因素趋同,但各因素的影响强度存在明显分异,影响强度的差异随着公园绿地等级的下降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绿地 可达性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 地理探测器 济南市主城区
下载PDF
上海临港主城区口袋公园空间营造与植物配置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文博 《园林》 2024年第5期130-137,共8页
上海作为全球性大都市,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有限,存量土地优化和资源不均衡成为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而相应的,口袋公园作为城市中的微型绿地,在平衡城市绿地公共资源需求和提升生态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上海临港主城区多个... 上海作为全球性大都市,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有限,存量土地优化和资源不均衡成为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而相应的,口袋公园作为城市中的微型绿地,在平衡城市绿地公共资源需求和提升生态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上海临港主城区多个口袋公园为研究对象,分析空间布局不合理、人群适配度低和种植质量低等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探讨临港主城区口袋公园空间营造与植物配置之间的互为作用及链式效应。具体对策包括系统化分析主要人群、提升种植景观空间的多维感官体验和可持续性两个方面,从而提升临港主城区口袋公园景观空间品质,为居民提供便捷且舒适的休闲空间,提升城市片区形象和生态效益。以期为不断发展中的临港主城区口袋公园建设提供有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港主城区口袋公园 微型绿地 空间营造 植物配置 空间品质 生态效益
下载PDF
滇中与滇东北城市绿地植物资源比较分析——以昆明和盐津城区为例
13
作者 吴甜 程文磊 +3 位作者 殷根深 曹振亮 王艳红 夏体渊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03-110,共8页
城市绿地在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植物资源的评估也至关重要。为探究滇中和滇东北地区典型城市(昆明和盐津城区)的植物区系,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获得这2个地区城市绿地植物的物种信息,探究地理位置相近,但处于不同植物区的... 城市绿地在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植物资源的评估也至关重要。为探究滇中和滇东北地区典型城市(昆明和盐津城区)的植物区系,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获得这2个地区城市绿地植物的物种信息,探究地理位置相近,但处于不同植物区的2个城市的植物区系差异,并解析其中的原因,掌握其区系组成、性质和特点等。结果表明:(1)昆明城区城市绿地植物共113科283属375种,盐津城区城市绿地植物共88科226属286种;两地2~5种属占据绝对优势,植物物种差别较大,被子植物在两地植物组成中占据主导优势。(2)在植物区系组成上,无论在科、属还是种水平,除世界分布外两地均以热带分布为主。(3)两地入侵植物种数远高于本土植物种数。(4)两地本土植物科、属、种的数量都较少,外来植物在科、属、种水平上组成相似,存在明显的“生物同质化”效应,可能是由于外来植物的大量引入挤占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导致。滇中与滇东北城市绿地植物资源丰富,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两地在科水平上存在明显的“生物同质化”效应,城市入侵种的引入威胁了本土种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城区 盐津城区 植物区系 城市绿地 相似性系数
下载PDF
30分钟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的武汉市主城区绿色空间公平性评价
14
作者 任亚鹏 刘启明 +1 位作者 刘馨 李欣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4-102,共9页
【目的】全球城市化的加速不断带来各种城市病,城市自然环境被认为是改善居民福祉的重要因素,而多数城市中存在城市绿色空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将城市绿色空间分布与其他建成环境因素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全面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 【目的】全球城市化的加速不断带来各种城市病,城市自然环境被认为是改善居民福祉的重要因素,而多数城市中存在城市绿色空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将城市绿色空间分布与其他建成环境因素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全面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有助于城市规划师和风景园林师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方法】使用基于高斯方程和网络生活圈阈值改进后的两步移动搜索(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2SFCA)法,对武汉市城市绿色空间资源配比情况进行评价,并结合社区建筑建成年限数据使用K-means聚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武汉市城市绿色空间资源分布存在显著失衡并呈现明显的空间效应,绿地与水景可达性分别呈现全局由中心向周边递增、局部团状聚集的特征。2)由聚类分析得到“供需匮乏—建筑老化”“供需匮乏—建筑较新”“供需充足—建筑老化”“供需充足—建筑较新”4种分类结果,发现社区建筑建成年限与城市绿色空间可达性整体呈现空间相关性,在局部地区呈现空间错位。3)政府主导的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增强居民交通能力的政策可以缓解城市绿色空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结论】验证了构建全面系统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对于提升城市绿地空间公平性方面的重要性,并在老旧社区更新改造和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规划方面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 城市绿色空间 两步移动搜索 供需关系 可达性 环境正义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多元治理机制与优化路径——以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为例
15
作者 李玏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4年第2期47-56,共10页
构建和保护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控制性规划建设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政策性生态空间发展现实需要,多元协同治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政府、市场、集体和社会组织在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治... 构建和保护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控制性规划建设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政策性生态空间发展现实需要,多元协同治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政府、市场、集体和社会组织在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治理体系中分别发挥着核心性、主体性、协同性和制衡性作用,维持着空间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针对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治理面临的生态、经济、社会各维度治理实效差异大,多元主体职能尚未完全发挥,各主体空间权利不平等的现实困境,应建立多维度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治理绩效评价体系,以科学分工为准则厘清多元治理主体职能定位,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机制,以实现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绿色空间 空间治理 多元治理
下载PDF
基于景观感知评价的上海市非正式绿地空间优化及管理策略
16
作者 姜佳怡 汪慧心 +1 位作者 陈实 夏正伟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57,共10页
【目的】挖掘非正式绿地(informal green space,IGS)的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ES)价值,对缓解城市绿地供应不足、提升城市绿色空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位于上海市的6个典型非正式绿地为例,采用统计分析、重要性-绩效... 【目的】挖掘非正式绿地(informal green space,IGS)的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ES)价值,对缓解城市绿地供应不足、提升城市绿色空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位于上海市的6个典型非正式绿地为例,采用统计分析、重要性-绩效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等多种分析方法,从整体评价和受访者群组分析2个层面揭示受访者感知的ES指标的丰度、多样性、一致性等指数的差异,以及其差异与不同IGS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受访者对4个ES类别中12个指标的感知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受访者在所有样地中感知的支持服务发挥了高重要性-高绩效水平,支持服务可被认为是IGS提供的最重要、最高性能和最高优先级的ES类型。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被认为是非正式绿地中重要性最高但绩效较差的服务类型。【结论】提出了考虑样地关键要素差异化、介入用地管理和结合文化服务的优化及管理策略,结果对提供居民感知的ES视角下IGS空间的优化及管理策略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 非正式绿地 景观感知 景观体验 高密度城区
下载PDF
高密度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对PM_(2.5)/O_(3)的多尺度影响
17
作者 马西娜 李金铭 +1 位作者 王梦媱 安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为探究高密度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对于PM_(2.5)浓度与O_(3)浓度的尺度效应,分析西安市高密度城区范围,选取边界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面积加权形状指数(SHAPE_AM)和平均形状指数(SHAPE_MN)共4个景观格局指数衡量绿地景观格局,爬取2... 为探究高密度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对于PM_(2.5)浓度与O_(3)浓度的尺度效应,分析西安市高密度城区范围,选取边界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面积加权形状指数(SHAPE_AM)和平均形状指数(SHAPE_MN)共4个景观格局指数衡量绿地景观格局,爬取2020—2021年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大气监测数据,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多尺度下高密度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对PM_(2.5)和O_(3)的时空分布特征、绿地景观格局特征和PM_(2.5)浓度、O_(3)浓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多尺度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景观格局在夏季对于PM_(2.5)浓度、在春季对于O_(3)浓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在高密度城区内较小尺度的绿地上优化景观格局对PM_(2.5)与O_(3)浓度影响更有效.由此提出的绿地优化策略可为城市高密度城区多尺度绿地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高密度城区 多尺度效应 绿地景观格局 PM_(2.5) O_(3)
下载PDF
基于地理空间分析的城镇绿地空间供需评价和布局优化
18
作者 赵娜 任倩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89-193,共5页
基于地理空间模型,采用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城镇绿地空间进行供需评价。在此基础上,借助K-均值聚类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构建空间选址优化模型,优化了该镇的绿地空间布局。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有39... 基于地理空间模型,采用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城镇绿地空间进行供需评价。在此基础上,借助K-均值聚类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构建空间选址优化模型,优化了该镇的绿地空间布局。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有39个小区绿地评价值低于规划标准,通过空间选址优化模型对研究区19个可行性地块进行搜寻,最终确定6个地块建设公园绿地,使得31个小区的绿地供给得到改善。研究提出的地理空间分析模型,可以为绿地资源选址与布局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促进绿地空间资源均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空间 两步移动搜索法 K-均值聚类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
下载PDF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历史城区街道空间优化研究——以西安古城为例
19
作者 李梁 朱凯 李冰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6期65-67,共3页
在“双碳”背景下,有机衔接古城居民的通勤、生活出行与游客游览是把握绿色交通和历史文化创新发展的契机。以西安古城为例,采用交通模型预测技术探索绿色出行的目标制定,以街道空间优化为抓手,起到优化古城交通结构、改善出行品质、促... 在“双碳”背景下,有机衔接古城居民的通勤、生活出行与游客游览是把握绿色交通和历史文化创新发展的契机。以西安古城为例,采用交通模型预测技术探索绿色出行的目标制定,以街道空间优化为抓手,起到优化古城交通结构、改善出行品质、促进古城商贸文化核心区建设和提升城市影响力等作用,以期为其他历史城区街道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交通 历史城区 街道空间
下载PDF
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蓝绿空间景观格局及降温效应评估
20
作者 宋加颖 孟丹 +3 位作者 冯鹏 刘勇洪 胡非凡 李小娟 《园林》 2024年第4期86-94,共9页
科学评估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建设不同阶段景观格局和热环境,对其今后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规划为基准稍作调整作为研究区,选取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共4期资源三号遥感影像数据,... 科学评估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建设不同阶段景观格局和热环境,对其今后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规划为基准稍作调整作为研究区,选取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共4期资源三号遥感影像数据,以及Google Earth Engine(GEE)中4年6月1日-9月30日的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面向对象分类、地表温度反演、相关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不同时期的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以及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结果表明:(1)2016-2022年,研究区蓝空间的面积占比在保持稳定的同时逐渐增加,绿空间的面积占比先减少后增加;(2)2016-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中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的分布越来越均衡;(3)2016-2022年间,地表温度均值呈“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变化,蓝空间的地表温度最低,其次是绿空间,蓝空间和绿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温的作用;(4)提高聚集度、减少人类活动的割裂程度、减小空间破碎度均可提升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总体而言,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建设使得蓝绿空间面积增加,景观格局分布更加均衡,蓝绿空间的降温效果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蓝绿空间 景观格局 热环境 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 降温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