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2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egional-Scale Method of Forecasting Debris Flow Events Based on Water-Soil Coupling Mechanism 被引量:8
1
作者 ZHANG Shao-jie WEI Fang-qiang +2 位作者 LIU Dun-long YANG Hong-juan JIANG Yu-h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1531-1542,共12页
A debris flow forecast model based on a water-soil coupling mechanism that takes the debrisflow watershed as a basic forecast unit was established here for the prediction of disasters at the watershed scale.This was a... A debris flow forecast model based on a water-soil coupling mechanism that takes the debrisflow watershed as a basic forecast unit was established here for the prediction of disasters at the watershed scale.This was achieved through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To expand the applicable spatial scale of this forecasting model,a method of identifying potential debris flow watersheds was used to locate areas vulnerable to debris flow within a forecast region.Using these watersheds as forecasting units and a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water-soil coupling mechanism,a new forecasting method of debris flow at the regional scale was established.In order to test the prediction ability of this new forecasting method,the Sichuan province,China was selected as a study zone and the large-scale debris flow disasters attributable to heavy rainfall in this region on July 9,2013 were taken as the study case.According to debris flow disaster data on July 9,2013 which were provided by the geo-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there were 252 watersheds in which debris flow events actually occurred.The current model predicted that 265 watersheds were likely to experience a debris flow event.Among these,43 towns including 204 debrisflow watersheds were successfully forecasted and 24 towns including 48 watersheds failed.The false prediction rate and failure prediction rate of thisforecast model were 23% and 19%,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more accurate and more applicable than traditional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Forecasting water-soil coupling mechanism WATERSHED
下载PDF
Pore pressure fluctuations of overlying aquifer during residual coal mining and water-soil stress coupling analysis 被引量:1
2
作者 DONG Qing-hong SUI Wang-hua +1 位作者 ZHANG Xiao-cui MAO Zeng-min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5期648-652,共5页
Three test models and a simulation model wer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revailing conditions of the Taiping coalmine in order to analyze pore pressure fluctuations of an overlying aquifer during residual coal mining. ... Three test models and a simulation model wer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revailing conditions of the Taiping coalmine in order to analyze pore pressure fluctuations of an overlying aquifer during residual coal mining. As well, the relation between pore pressure and soil stress was evaluated. The model tests show the vibrations of pore pressure and soil stress as a result of mining activities. The simulation model tells of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pore pressure after mining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sand aquife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reveals that pore pressure and soil stress vibration are activated by unexpected events occurring in mines, such as collapsing roofs. An increased pore pressure zone always lies above the wall in front or behind the working face of a mine. Both pore pressure and vertical stress result in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processes during movements of the working face of a mine. The vibration of pore pressure always precedes soil stress in the same area and ends with a sharp decline. Changes in pore pressure of sand aquifer are limited to the area of stress changes. Obvious changes are largely located in a very small frame over the mining 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 pressure fluctuations water-soil stress coupling analysis residual coal mining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Water-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 Using Incompressible 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3
作者 Abdelraheem M.Aly Mitsuteru Asai Ehab Mahmoud Mohamed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0年第10期205-224,共20页
In the present work,an incompressible 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PH)method is introduced to simulate water-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In the current calculation,the water is modelled as a Newtonian fluid.The soi... In the present work,an incompressible 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PH)method is introduced to simulate water-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In the current calculation,the water is modelled as a Newtonian fluid.The soil is modelled in two different cases.In the first case,the granular material is considered as a fluid where a Bingham type constitutive model is proposed based on Mohr-Coulomb yield-stress criterion,and the viscosity is derived from the cohesion and friction angle.In addition,the fictitious suspension layers between water and soil depending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soil are introduced.In the second case,Hooke’s law introduces elastic soil.In ISPH,the pressure is evaluated by solving the pressure Poisson equation using a semi-implicit algorithm based on the projection method and an eddy viscosity for water is modelled by a large eddy simulation with the Smagorinsky model.In the proposed ISPH method,the pressure is stabilized to simulate the multiphase flow between soil and water.Numerical experiments for water-soil suspension flow of Louvain erosional dam break with flat soil foundation,is simulated and validated using 3D-ISPH method.Coupling between water-soil interactions with different solid structures are simulated.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the suspension layers with the Bingham model of soil gives more accurate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 as compared to the case of the Bingham model without suspension layers.In addition,the elastic soil model by the Hooke’s law can simulate soil hump accurately as compared to the Bingham model.From the simulations,avoiding erosion behind the structure for preventing the structure break during flood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n extended structure or a wedge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gham model ISPH method rigid body water-soil interactions
下载PDF
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标准体系建设框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小勇 王晶 +3 位作者 张帆 杜亚娟 李远航 李普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19,共6页
为了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满足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黄河保护法》有关规定,结合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目标和特点,在全面分析水土保持标准体系建立的... 为了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满足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黄河保护法》有关规定,结合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目标和特点,在全面分析水土保持标准体系建立的背景、意义及必要性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的水土保持国家标准体系,广泛征集有关省(区)业务人员和专家的意见、建议,组织专家开展专题研究,提出了包括基础类、规划设计类、治理类、淤地坝类、监测类、监管类、信息化类、试验示范类等8类73项标准(其中沿用原有标准48项、建议新增标准25项)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标准体系建设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标准体系 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铁路工程建设环水保风险演化研究
5
作者 郭峰 吴彦林 古江林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99,117,共7页
研究目的: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对铁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利完成工程建设环水保目标,识别铁路工程建设环水保风险因素,建立环水保风险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H铁路工程项目为例进行仿真分析,了解... 研究目的: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对铁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利完成工程建设环水保目标,识别铁路工程建设环水保风险因素,建立环水保风险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H铁路工程项目为例进行仿真分析,了解风险演化过程,明确风险防控的重点任务。研究结论:(1)在建设过程中环水保风险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总体趋势,其中开工建设前期为环水保风险的集中涌现阶段;(2)风险因素取值的变化将对环水保风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环水保专项资金不足改变对环水保风险系统影响最大,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和环境本底调查不全面次之,施工机械污染大变动对系统影响较小;(3)工程项目引入风险预警机制有利于控制环水保风险,预警值的大小将影响风险防控效果;(4)本研究结果可为工程项目防控环水保风险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建设 环水保风险 风险演化 系统动力学
下载PDF
植物根系吸水模型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乐 龙兰 +3 位作者 艾施荣 施俊林 王龙飞 李紫怡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6-1337,共12页
根系是植物获取水分的主要器官,它直接影响整个植株的输水量以及生命活动。在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下,了解根系生长过程中的需水特性并提高农业中水资源的利用率,一直是节水灌溉技术中研究创新的热点。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植物根系的吸... 根系是植物获取水分的主要器官,它直接影响整个植株的输水量以及生命活动。在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下,了解根系生长过程中的需水特性并提高农业中水资源的利用率,一直是节水灌溉技术中研究创新的热点。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植物根系的吸水量进行精确估算,建立根系吸水模型是定量化研究植物根系吸水特性的重要方法。概述根系吸水的原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不同研究方法下的根系吸水模型进行分类研究,并阐述其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同时介绍了水盐共同胁迫下的根系吸水模型。最后对目前的根系吸水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为构建水稻根系三维动态吸水模型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系 吸水模型 宏观模型 微观模型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体系
下载PDF
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全氮含量方法的优化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少青 夏祥 +2 位作者 向治宇 刘涛 廖炫哲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47-49,共3页
本文通过改变硫酸钾(K_(2)SO_(4))和五水硫酸铜(CuSO4·5H2O)两个联合消化催化剂比例,以及消化催化剂加入量、辛醇滴入量和浓硫酸加入量等条件,探究KII60型全自动凯氏定氮仪在测定水系沉积物与土壤中全氮含量方法的优化以及对比。... 本文通过改变硫酸钾(K_(2)SO_(4))和五水硫酸铜(CuSO4·5H2O)两个联合消化催化剂比例,以及消化催化剂加入量、辛醇滴入量和浓硫酸加入量等条件,探究KII60型全自动凯氏定氮仪在测定水系沉积物与土壤中全氮含量方法的优化以及对比。该方法得出在加入硫酸钾(K_(2)SO_(4))与五水硫酸铜(CuSO4·5H2O)质量比为9:1,加入浓硫酸量为6mL,辛醇最佳滴入量2滴为最佳条件。方法检出限低至25μg/g,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2%,相对误差小于0.65%,测定结果与传统方法无显著性差异。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环境友好型,适用于水系沉积物、土壤和岩石中全氮含量的批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凯氏定氮仪 水系沉积物 土壤 岩石 全氮
下载PDF
广州市珠江水系未开发江心岛土壤镉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8
作者 李鑫宇 黄祥威 +2 位作者 彭金波 龙新宪 种云霄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6期31-39,137,共10页
广州珠江水系中未开发的江心岛是广州市非常重要的城市湿地系统和自然景观资源,其土壤重金属镉污染不仅影响岛屿自身生态系统的发育与稳定,也是珠江水生生态系统安全与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调查与分析了广州市珠江水系5个流域的2... 广州珠江水系中未开发的江心岛是广州市非常重要的城市湿地系统和自然景观资源,其土壤重金属镉污染不仅影响岛屿自身生态系统的发育与稳定,也是珠江水生生态系统安全与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调查与分析了广州市珠江水系5个流域的22个未开发江心岛的土壤镉含量及污染状态,并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SSD)评价了大洲岛和龙门沙这2座岛屿土壤镉对附近水域的水生生态风险。结果发现:22座江心岛共计67份土壤样品全镉含量范围为0.01~5.95 mg/kg,平均值为0.62 mg/kg,镉含量最高的为东江流域的大洲围,岛屿镉含量平均值达到2.35 mg/kg,其次是前后航道龙门沙、流溪河流域的大洲岛和南航道的屎船沙;根据《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共有34份土壤样品镉含量超出风险筛选值。基于岛屿土壤样点镉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22座江心岛中,仅有3座岛屿土壤镉处于无污染状态,其他19个存在不同程度的镉污染。土壤镉潜在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低风险岛屿9座,7座岛屿为中风险,6座岛屿为高风险,广州市珠江水系5个流域均有土壤镉呈现中、重度污染且存在中、高生态风险的江心岛。SSD曲线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发现,大洲岛以及龙门沙2座岛屿的4份样品中仅大洲岛16号样品为中度生态风险,其余3份样品均为高风险,2座岛屿的土壤可能在丰水期淹没后成为镉释放源,对附近水生生态系统具有危害。因此,广州珠江水系江心岛土壤镉污染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应该加以监控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心岛湿地 广州珠江水系 土壤镉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种植制度的坡地水土流失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顾朝军 黄立文 +1 位作者 冉玲玲 龙翼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4年第2期112-116,共5页
剖析农业种植制度对库区水土流失的季节性影响,有助于深刻认识库区农业区域水土流失发生规律。基于2018—2021年共4年期间中国科学院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站自有粮油作物、蔬菜作物、柑橘果园、灌草撂荒4种种植制度小区的水土流... 剖析农业种植制度对库区水土流失的季节性影响,有助于深刻认识库区农业区域水土流失发生规律。基于2018—2021年共4年期间中国科学院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站自有粮油作物、蔬菜作物、柑橘果园、灌草撂荒4种种植制度小区的水土流失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库区4—8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4%~75.8%,年内中雨发生频率最高,占73.63%,大雨次之,占19.78%,暴雨频率最低,占6.59%。4种种植制度小区中,柑橘果园的平均径流深、土壤侵蚀强度都最大,表明柑橘果园是该区域重要的水土流失源地。蔬菜作物和粮油作物是库区坡耕地的主要农作物,地块耕作频繁,易于发生水土流失,但不同种植制度下的作物生长周期、田间管理措施存在明显差异,对植被覆盖度、土壤紧实度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地表径流发生和土壤侵蚀过程。因此,对于三峡库区侵蚀性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和不同种植制度田间耕作管理、植被覆盖的季节性差异,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以有效保护农业土壤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种植制度 坡耕地 水土流失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10
作者 胡春宏 张晓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1-447,共7页
[目的]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已由“全面治理,重点治理”迈向“系统治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内涵、准则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旨在丰富新时代水土保持理论体系,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法]在长期理论探索... [目的]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已由“全面治理,重点治理”迈向“系统治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内涵、准则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旨在丰富新时代水土保持理论体系,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法]在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梳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的发展过程,阐明其内涵、目标与实践准则。[结果]水土流失长期治理实践总结提升形成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技术路线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最朴素的实践体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系统性主要体现为治理对象的系统协调,总体布局的系统统筹,治理措施的系统考量,治理成效的多效益兼顾,实施和管理的多部门协同和多主体参与的共治共享6个方面。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实践需要遵循的基于系统治理理念的具体举措包括:利用系统思维理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精准诊断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短板及其控制性要素,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防控体系,构筑完备的水土保持管理与技术保障体系。[结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完整准确理解并全面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念,探索整体提升水土保持学术研究水平和治理效能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同时应结合区域或流域实际,对农田、水利、牧业、林业及生产建设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规划和治理,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治理 生命共同体 水土保持 理论体系 小流域综合治理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避暑山庄内外水系变迁成因探究
11
作者 曹盼 汤佳 +1 位作者 周晨 胡希军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7,共7页
【目的】避暑山庄作为当今存世的最大皇家园林,因经典的自然山水营构而享有盛誉。自1703年始建至1911年清朝覆灭,避暑山庄内外水系面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然而水系变迁成因尚缺乏全面而深入的探究。【方法】梳理避暑山庄肇建后200余年间... 【目的】避暑山庄作为当今存世的最大皇家园林,因经典的自然山水营构而享有盛誉。自1703年始建至1911年清朝覆灭,避暑山庄内外水系面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然而水系变迁成因尚缺乏全面而深入的探究。【方法】梳理避暑山庄肇建后200余年间的水系面貌变迁历程,利用史料梳理论证与量化计算佐证相结合的方法,聚焦避暑山庄内外水系营建的历史过程,分析山庄引水工程、扩湖工程及河工制度存废对于水系带来的反向制约影响;以历史图档、文档记载为基础,以20世纪80年代最早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监测数据及同时期的承德地区土壤流失情况为依据,从流域层面探讨了武烈河河道泥沙的来源问题。【结果】避暑山庄肇建之初设定的引水点为河流交汇口区域,频繁的河相变化增加了山庄引水困难;康熙朝施行的扩湖工程,使得山庄东侧的武烈河行洪断面缩减超过50%;围绕避暑山庄展开的“旱河岁修”“河湖清挖”“大河岁修”等制度的订立、完善与废弃历程耦合着山庄内外水系急剧变迁的过程;清晚期以来,武烈河流域内土地滥垦日益严重,1980年流域内的坡耕地产生的土壤流失总量(1025422.30 t)与同时期武烈河流域年平均输沙量(1070000.00 t)接近。【结论】避暑山庄的水系营建工程虽然造就了经典的水景观,但也助推了山庄水系的消退,而晚清以来武烈河流域内坡耕地过垦所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则是造成避暑山庄内外水系变迁的最关键性因素。避暑山庄内外水系变迁成因的历时性考察,是景观遗产多元价值识别的前提,也是挖掘、培育生态智慧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家园林 水系营建 水土流失 避暑山庄 武烈河流域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典型植被根系对优先流的影响
12
作者 师雪淇 程金花 +2 位作者 管凝 侯芳 沈子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83,共11页
[目的]揭示西南喀斯特地区优先流特征及根系对其影响,明确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对优先流程度的影响,为当地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喀斯特地区3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优先流... [目的]揭示西南喀斯特地区优先流特征及根系对其影响,明确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对优先流程度的影响,为当地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喀斯特地区3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优先流形态特征与染色面积比,结合植物根长密度等4个根系特征参数,运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不同林分类型下的优先流程度。[结果](1) 3种典型林分根系特征总体呈现天然次生林>天然混交林>人工纯林。(2)不同林分最大染色深度为20—30 cm,随深度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垂直剖面和水平剖面均反映出土壤水分发生侧渗。(3) 0—2 cm土层出现基质流,随着土层加深其余染色剖面呈指状或漏斗状流动,并显示出明显的根系路径。混交林中优先流主要的运移方式是垂直下渗,而纯林横向流发育程度较高,天然次生林的优先流比最大且长度指数最小,表明复杂的根系结构能有效加强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深度。[结论]3种典型林分根系特征参数与优先流发育密切相关且均有促进作用,但不同林分类型根系指标与优先流发育程度相关性不同。天然次生林的根系指标均呈现负相关关系;人工纯林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根体积密度和根生物量密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天然混交林的根系指标均呈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根系 林地 优先流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大涌水系整治工程水土流失分析及防治措施探究
13
作者 刘悦 《云南水力发电》 2024年第7期139-142,152,共5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整治工程日益增多。在水系整治过程中,往往会导致河道两侧土地开挖、水体岸线变化等情况,从而引发水土流失问题。以伦教大涌水系整治工程为背景,结合工程背景分析了项目所在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整治工程日益增多。在水系整治过程中,往往会导致河道两侧土地开挖、水体岸线变化等情况,从而引发水土流失问题。以伦教大涌水系整治工程为背景,结合工程背景分析了项目所在区域的水土流失现状,结合工程背景分析水土流失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通过对水系整治工程水土流失的分析与防治,项目在施工期间和后期采取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现状良好,无明显水土流失现象,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和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整治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体系 效益评价
下载PDF
基于侵蚀模数法的道路水土流失预测与防治
14
作者 焦瑞 《云南水力发电》 2024年第4期9-13,共5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为因素已经成为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东莞市大岭山镇矮岭冚村地块配套道路工程建设期间降低了植被覆盖率,破坏原有生态防护体系,开工后将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亟需防护治理。在分析该工程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为因素已经成为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东莞市大岭山镇矮岭冚村地块配套道路工程建设期间降低了植被覆盖率,破坏原有生态防护体系,开工后将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亟需防护治理。在分析该工程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水土流失预测,并划分两个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采取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使因工程建设而引起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程度,并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布置和效益评价分析,结果显示防治指标均达到目标值,效益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预测 水土保持体系 效益评价
下载PDF
城市平原区水土保持监测内容与指标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方莹 李璐 +1 位作者 陆大明 钟莉 《海河水利》 2024年第3期35-38,共4页
以北京市为例,通过研究北京市城市平原区水土保持功能定位和水土流失特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试探性地提出了以城市水土保持、河岸带水土保持、农村水土保持、施工临时水土保持4类措施为主要监测内容,径流量、泥沙含量、植被覆盖率、... 以北京市为例,通过研究北京市城市平原区水土保持功能定位和水土流失特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试探性地提出了以城市水土保持、河岸带水土保持、农村水土保持、施工临时水土保持4类措施为主要监测内容,径流量、泥沙含量、植被覆盖率、COD、SS、氨氮共6项监测指标的城市平原区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该体系还属于探索阶段,需不断优化完善,以期为全国城市平原区水土保持监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平原区 水土保持 监测内容 指标体系
下载PDF
日照市东港区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启示
16
作者 安娜 郭宇 徐红 《山东水利》 2024年第8期93-95,共3页
日照市东港区通过创新水土保持“碳汇”治理路径,重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体系;实施造林绿化和小流域治理工程,有效增加蓄水保水能力;加强水土保持监管;构建政府与部门协同的立体监管格局等举措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日照市东港区通过创新水土保持“碳汇”治理路径,重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体系;实施造林绿化和小流域治理工程,有效增加蓄水保水能力;加强水土保持监管;构建政府与部门协同的立体监管格局等举措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体现了水土保持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市 水土保持 监管体系
下载PDF
干旱条件下淮北平原夏玉米根系水分来源研究
17
作者 董国强 胡勇 +3 位作者 陈小凤 司巧灵 王敏杰 阮宏威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19,共6页
为探究干旱胁迫条件下淮北平原夏玉米生长期水分利用特征,分析农田降水-土壤水-作物水之间的转化规律。通过野外实验和室内分析,测定分析不同生长期内降水、土壤水、植物水、地下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值。采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各... 为探究干旱胁迫条件下淮北平原夏玉米生长期水分利用特征,分析农田降水-土壤水-作物水之间的转化规律。通过野外实验和室内分析,测定分析不同生长期内降水、土壤水、植物水、地下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值。采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各水体的同位素分布特征,利用直接对比法和多元线性混合模型法分析夏玉米对土壤水分的主要吸水深度及贡献率,进而研究其水分来源。结果表明,五道沟实验站夏季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26×δ^(18)O+3.11(R^(2)=0.98),其斜率和截距均小于全球大气降水线方程,表明降水在降落过程存在蒸发富集过程。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在垂直方向剖面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干旱胁迫条件下,夏玉米拔节-抽雄期主要吸收0~20、20~40、40~60 cm处的土壤水,贡献率分别为21.8±13.6%、25.5±20%和25.1±18.2%;抽雄-灌浆期主要吸收0~20 cm处的土壤水,贡献率为68.6±3.6%;灌浆-成熟期主要吸收0~20 cm处的土壤水,贡献率为72.0±0.9%。夏玉米根系优先利用浅层土壤水,土壤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埋深较浅地区,干旱条件下夏玉米在整个生长期内根系吸水深度较浅,由此考虑生长期改变灌溉方式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干旱胁迫 土壤水 氢氧同位素 根系水分来源
下载PDF
胡敏素对土壤-水稻系统砷镉迁移转化的影响效应与机制
18
作者 张娴 肖唐付 《环保科技》 2024年第4期34-42,64,共10页
砷(As)和镉(Cd)在稻米中积累导致人体健康风险的问题已经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同的水分管理和有机质的添加对水稻吸收砷和镉有重要的影响,但其中的机制还未被系统阐述。因此,本文主要探究了不同水管理条件下添加腐... 砷(As)和镉(Cd)在稻米中积累导致人体健康风险的问题已经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同的水分管理和有机质的添加对水稻吸收砷和镉有重要的影响,但其中的机制还未被系统阐述。因此,本文主要探究了不同水管理条件下添加腐殖质对水-土-铁膜界面砷和镉含量及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淹水还原条件下胡敏素的添加能进一步促进砷的还原,增加水稻各部分对砷的积累。然而,加入胡敏素后能促进镉的固定,进一步减少水稻各部分对镉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敏素 土壤-水稻系统 水分管理
下载PDF
光伏发电项目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19
作者 霍诗媛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4年第3期15-18,共4页
光伏发电具有清洁、环保等优势,“光伏+农业”等综合发展模式对地方经济绿色发展与能源转型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该模式已在多数农村地区推广应用。但是,光伏电场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损毁原生植被,光伏组件的布设会改变... 光伏发电具有清洁、环保等优势,“光伏+农业”等综合发展模式对地方经济绿色发展与能源转型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该模式已在多数农村地区推广应用。但是,光伏电场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损毁原生植被,光伏组件的布设会改变地表植被的原始生态环境,同时改变区域原有地貌及水土保持设施,进而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在开发建设光伏电场项目过程中,做好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非常重要。以霍州市国盛能源有限公司100 MW光伏+农业+林业发电项目为例,针对项目水土流失特点,结合主体工程设计与项目组成,对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进行分析,通过综合布设水土保持防护措施,有效控制了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以期为光伏发电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借鉴,实现光伏电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水土保持 措施体系 霍州市
下载PDF
新乡市“四县一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与落实
20
作者 赵龙飞 武运动 《长江技术经济》 2024年第3期32-36,43,共6页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南多北少,供需矛盾突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解决南北水资源空间失衡的有效途径。新时代水土保持对调水工程的绿色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在设计理念、技术体系、措施布局等方面极具典型代表性的新乡市“四...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南多北少,供需矛盾突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解决南北水资源空间失衡的有效途径。新时代水土保持对调水工程的绿色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在设计理念、技术体系、措施布局等方面极具典型代表性的新乡市“四县一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东线项目为例,阐释其水土保持设计理念、措施布局,辨析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及存在的不足,以期为调水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 水土保持设计 措施布局 措施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