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0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of Water-wet Cores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学军 杨胜来 +1 位作者 陆小虎 王小强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2-46,共5页
The conventional measurement of a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RPC) is usually conducted at room temperature, which is much lower than the reservoir temperature. Previous research work on high temperature relative... The conventional measurement of a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RPC) is usually conducted at room temperature, which is much lower than the reservoir temperature. Previous research work on high temperature relative permeability mainly take oil-wetted cores as objective. In this paper, laboratory test and measurement are conducted using water-wet cores from the Lunnan Oilfield. Since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Swi) is a critical factor that affects and controls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special tests are conducted to measure Swi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water-wet cores in the course of the experiment of relative permeabilit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r the water-wet cores Swi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from ambient to 105℃,and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shifted in a low water saturation direction, i.e. moved toward the left, while it moved toward the right for oil wetness reservoirs. Seen from both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view, the reasons and mechanisms of relative permeability change with temperature are discussed, and factors including core wetness, viscosity force, capillary forces, contact angle, interfacial tension change are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tive permeability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water-wet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mechanism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Wild Water-wet Herb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Parks in Hefei
2
作者 Cuizhen WU Yueting ZHAI Hao JI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8年第5期242-245,共4页
The plant resources of Chaohu Lake coast, Binhu Wetland Park, Xiaoyaojin Park and other places along Dongpu Reservoir surrounding Hefei Botanical Garden were investigated, from which 70 species of wild water-wet herbs... The plant resources of Chaohu Lake coast, Binhu Wetland Park, Xiaoyaojin Park and other places along Dongpu Reservoir surrounding Hefei Botanical Garden were investigated, from which 70 species of wild water-wet herbs with promising application prospects were selected. These wild wet-water herbs are a dominant group that adapts to local growth through long-term natural selection. They have strong resistance, low maintenance cost and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However, at present, these plants are basically in the natural growth state, and have not been developed artificially.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wetland parks and to show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fei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wild water-wet herbs in Hefei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d water-wet herbs Hefei Wetland parks
下载PDF
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入渗过程模拟研究
3
作者 范严伟 梁金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1,共10页
[目的]探究土壤质地类型和砂沟结构参数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为砂沟集雨工程设计、运行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HYDRUS-2D/3D软件,建立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利用室内试验验证模拟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入渗过程的... [目的]探究土壤质地类型和砂沟结构参数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为砂沟集雨工程设计、运行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HYDRUS-2D/3D软件,建立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利用室内试验验证模拟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入渗过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变化过程。[结果]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无显著性差异且一致性良好,表明所建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能够有效获取带状砂沟模式下不同时刻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数值;均质土壤填充带状砂沟存在明显的增渗效应。原土质地、砂沟距、砂沟宽和砂沟深均对增渗率有较大影响,增渗率随原土饱和导水率和砂沟距的增大而减小,随砂沟宽和砂沟深的增大而增大;土壤湿润锋轮廓呈下低上高的U形,随时间的延长,U形侧边湿润锋逐渐靠近砂沟交汇面,顶部平台逐渐消失;原土质地对湿润锋运移距离影响较大,湿润体随原土饱和导水率的增大而增大;砂沟深对湿润锋的形态和分布影响较大,随砂沟深度的增大,U字体型垂向拉伸,左侧湿润深度显著增大,右侧湿润深度变化微弱;砂土质地、砂沟距和砂沟宽对湿润锋运移距离影响较小。[结论]带状砂沟土体构型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土壤质地类型和砂沟结构参数对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均有不同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砂沟 增渗 湿润锋 累积入渗量 HYDRUS-2D/3D
下载PDF
水-气耦合下的土质边坡稳定系数场分析
4
作者 姚晓琴 张豪杰 +3 位作者 阙云 丁辉 许泽钦 何燕清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7-344,共8页
传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仅对潜在滑动面进行整体稳定性评估,无法获取各点的安全系数.基于稳定系数场理论,综合考虑水-气耦合作用,对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稳定系数场法能够直观地体现水-气耦合作用下边坡的具体破坏... 传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仅对潜在滑动面进行整体稳定性评估,无法获取各点的安全系数.基于稳定系数场理论,综合考虑水-气耦合作用,对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稳定系数场法能够直观地体现水-气耦合作用下边坡的具体破坏区域,得到各点的安全系数;2)孔隙气压力对边坡降雨入渗有一定阻碍作用,并且随着降雨时间的推移阻渗效果愈明显,相同条件下降雨40 h时,两相流湿润锋深度较单向流减小了28.6%;3)相同条件下,考虑水-气耦合作用将降低边坡稳定性,以降雨40 h为例,两相流边坡失稳面积约为单向流的1.7倍.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对边坡稳定性分析时考虑水-气耦合作用,工程偏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系数场 湿润锋 水-气耦合 土质边坡 稳定性 灾害防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低渗储层解水锁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5
作者 孙妩娟 杨欢 +3 位作者 杨志成 李星蓉 柯从玉 张群正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8-883,共6页
针对苏里格气田低渗储层岩石表面特性及水锁成因,通过对润湿反转剂、酸液及缓蚀剂等药剂进行筛选优化,确定出最优的解水锁剂配方;并在此最优解水锁剂配方下,进行了解水锁剂性能评价、岩心自吸实验及苏里格气田5口低产井解水锁实验。实... 针对苏里格气田低渗储层岩石表面特性及水锁成因,通过对润湿反转剂、酸液及缓蚀剂等药剂进行筛选优化,确定出最优的解水锁剂配方;并在此最优解水锁剂配方下,进行了解水锁剂性能评价、岩心自吸实验及苏里格气田5口低产井解水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最优的解水锁配方为0.5%(w)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0.01%(w)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0%(w)CH_(3)CH_(2)OH+1.5%(w)缓蚀剂+0.5%(w)HCl+1.0%(w)CH_(3)COOH+3.0%(w)HF;解水锁剂可将亲水性岩石表面反转为强气润湿性,接触角从58.73°增加到130.81°;解水锁剂处理后的岩心自吸水量降低74.8%,岩心气测渗透率回复率达到80.6%~88.7%;施工后的气井产能显著提高,日增气量达到(0.54~3.09)×10^(4)m^(3),起到了很好的解水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低渗储层 润湿反转剂 解水锁剂
下载PDF
干湿循环与加载先后顺序对砂泥岩混合料压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辉 王俊杰 +1 位作者 向蓉 宋少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2,共5页
为研究干湿循环与加载先后顺序对砂泥岩混合料压缩特性的影响,针对不同干湿循环次数、浸水时间和水温处置下的砂泥岩混合料,开展先干湿循环后加载、先加载后干湿循环的单向压缩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试验方法所得砂泥岩混合料压缩量均随... 为研究干湿循环与加载先后顺序对砂泥岩混合料压缩特性的影响,针对不同干湿循环次数、浸水时间和水温处置下的砂泥岩混合料,开展先干湿循环后加载、先加载后干湿循环的单向压缩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试验方法所得砂泥岩混合料压缩量均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浸水时间增长、水温增高而增大;压缩量与干湿循环次数呈对数关系、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与水温呈线性关系,并推导出相应的压缩量计算公式;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均得出先干湿循环后加载的压缩量大于先加载后干湿循环的压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混合料 压缩特性 试验方法 干湿循环 浸水时间 水温
下载PDF
水位升降过程中细粒流失促进堆石料湿化变形的试验研究
7
作者 王刚 任恒萱 +2 位作者 金伟 乐建华 黄辉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8-436,共9页
堆石料在周期性水位循环升降作用下会产生细粒流失现象,从而加剧堆石料的湿化变形。以某发生显著后期变形的心墙堆石坝的上游堆石料为研究对象,采用侧限压缩潜蚀试验装置,针对连续和间断两种颗粒级配的试样,对比开展了恒定水位和升降水... 堆石料在周期性水位循环升降作用下会产生细粒流失现象,从而加剧堆石料的湿化变形。以某发生显著后期变形的心墙堆石坝的上游堆石料为研究对象,采用侧限压缩潜蚀试验装置,针对连续和间断两种颗粒级配的试样,对比开展了恒定水位和升降水位条件下的单轴固结湿化变形试验,得到了轴向应变和细粒流失量的发展过程。试验结果证实,周期性水位升降引起的细粒流失会促进湿化变形的发展,其影响程度与颗粒级配、竖向压力、水位升降速率及初始含水率有关。连续级配试样的内部稳定性优于间断级配试样,细粒流失量更少,因此提高堆石料级配的连续性会降低细粒流失对湿化变形的促进作用。增大竖向压力会提高堆石料内部颗粒间约束力,降低细粒流失量,从而降低细粒流失对湿化变形的促进作用。水位升降速率的提高会增大水对颗粒的渗透力,从而增大细粒流失量,加大湿化变形。增大初始含水率会提高堆石料的压实性,颗粒排列更紧密,细粒流失困难,降低了细粒流失对湿化变形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力学 堆石料 湿化变形 细粒流失 周期性水位升降
下载PDF
干密度和增减湿对压实黄土水力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胡梦玲 张小龙 +2 位作者 许文昊 王治文 陈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8-134,共7页
研究非饱和土的水力特性对分析工程建设活动中黄土的渗流和变形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南郊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法和饱和盐溶液法测得3种干密度下的黄土增减湿土-水特征曲线,并通过Childs&Collis-George模型预测试验黄土的... 研究非饱和土的水力特性对分析工程建设活动中黄土的渗流和变形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南郊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法和饱和盐溶液法测得3种干密度下的黄土增减湿土-水特征曲线,并通过Childs&Collis-George模型预测试验黄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探究干密度和增减湿对非饱和渗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历增减湿的土样的非饱和渗透系数曲线应结合土样的含水状态和对应的土-水特征曲线来预测;土体非饱和渗透系数随体积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基质吸力的增大而减小,在0~5 MPa范围快速衰减4~5个数量级;受瓶颈效应和减湿收缩的影响,土体增湿阶段渗透系数变化幅度小于减湿阶段的变化幅度;渗透系数随干密度增大而减小,干密度从1.719 g/cm^(3)增大到1.834 g/cm^(3),渗透系数减小2个数量级;压实黄土在增减湿阶段的非饱和渗透系数最大可相差3~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实黄土 土-水特征曲线 干密度 增减湿 非饱和渗透系数
下载PDF
铺设方式对新型土工织物排水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郭一鹏 张雄 +3 位作者 聂如松 林闯 陈洁金 张永杰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0-1481,共12页
新型土工织物是一种排水效率较高的土工材料,相比传统土工织物,能将路基内的水分更高效率、更大程度地排出。目前关于这种新型土工织物的排水机理已有一定研究,但关于其铺设方式对排水效率的影响还缺乏系统研究。鉴于此,基于新型土工织... 新型土工织物是一种排水效率较高的土工材料,相比传统土工织物,能将路基内的水分更高效率、更大程度地排出。目前关于这种新型土工织物的排水机理已有一定研究,但关于其铺设方式对排水效率的影响还缺乏系统研究。鉴于此,基于新型土工织物的编织结构、排水方式和墨水消散试验,通过在砂土中铺设一层土工织物,开展不同铺设方式下的排水对比试验,研究新型土工织物不同铺设方式对排水量、砂土湿润锋,砂土含水率(体积、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土工织物水平+垂直向上铺设、新型土工织物水平+垂直向下铺设、传统土工织物水平+垂直向下铺设收集到的水量分别较砂土自由排水多12.23%、10.41%和5.97%;新型土工织物排水效率受铺设方式的影响,新型土工织物水平+垂直向上铺设排水效率最大;新型土工织物水平+垂直向上铺设时,不仅增加了排水路径,还扩大了排水影响范围,使砂土形成一定的湿度差,产生的吸力差能驱使水分迁移,加之新型土工织物的毛细作用,更多的水分被导出;砂土自由排水时,自由水沿孔隙排出,砂土中铺设传统土工织物,虽增加了排水路径,加速了排水效率,但其是憎水材料,在非饱和环境下排水效率低。研究成果可为新型土工织物处治路基病害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土工织物 铺设方式 排水效率 排水量 湿润锋 含水率
下载PDF
无机盐协同表面活性剂对煤尘保湿性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彪 郭依科 +2 位作者 王凯 徐敏 杨孟娇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6,共8页
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工人健康,煤矿井下主要采取的防尘手段是湿式除尘和化学抑尘。通过保水性实验探究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溶液各自及协同作用下的抑尘保湿性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四种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不同,形成分子层的... 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工人健康,煤矿井下主要采取的防尘手段是湿式除尘和化学抑尘。通过保水性实验探究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溶液各自及协同作用下的抑尘保湿性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四种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不同,形成分子层的稳定性和厚度不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SDBS)的保湿性最强,聚乙二醇对异辛基苯基醚溶液(Triton X-100)的保湿性最弱。当表面活性剂SDS与SDBS溶液质量分数分别为0.24%、0.04%,无机盐K_(2)SO_(4)的浓度0.9mol/L,且SDS与SDBS比例为5∶5,SDS+SDBS的混合溶液与K_(2)SO_(4)比例同样为5∶5时,煤尘水分散失最少,复合溶液润湿保湿性能最佳。硫酸钾溶液对复合溶液的疏水端产生析出作用,导致煤尘疏水端的疏水作用增强,更多表面活性剂分子逃逸水相后向液-气界面聚集,从而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盐 润湿 保湿性 煤尘 抑尘
下载PDF
裂隙影响下的微润灌水分运移和分布规律
11
作者 齐伟 和玉璞 +3 位作者 纪仁婧 麦紫君 王策 江晓星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9,共9页
为研究裂隙发育对微润灌水分运移和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室内土箱水分入渗试验.通过人造裂隙方式,设置不同裂隙间距(6,8 cm)和裂隙深度(5,10,15 cm)处理,同时以无裂隙处理(CK)为对照,测定了入渗过程中入渗量变化、湿润体形态演变... 为研究裂隙发育对微润灌水分运移和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室内土箱水分入渗试验.通过人造裂隙方式,设置不同裂隙间距(6,8 cm)和裂隙深度(5,10,15 cm)处理,同时以无裂隙处理(CK)为对照,测定了入渗过程中入渗量变化、湿润体形态演变和入渗结束时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裂隙对微润灌水分入渗速率基本无影响,各处理之间累积入渗量随入渗时间变化趋势接近,最终累积入渗量差异不显著.裂隙改变湿润体形态演变和水分分布特征,湿润锋到达裂隙区域后,在裂隙毛管阻隔效应影响下,水分水平运动受到抑制,向上运动得到加强,最终导致湿润体上部呈近似矩形、下部呈近似椭圆,剖面水分分布呈指状特征.裂隙深度对湿润体规则度、湿润锋向上运移距离和灌后水分分布均匀度影响显著,而裂隙间距对其影响不显著.相比CK,裂隙深度15 cm时湿润体分散度约增加了34.5%,湿润锋最终向上运移距离约增加了12.9%,水分分布均匀度约降低27.5%.综合考虑,在微润灌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控制田间裂隙深度发育,以降低其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润灌 土壤裂隙 水分入渗 湿润体 水分分布
下载PDF
三聚氰胺海绵疏水改性及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兰 高助威 +3 位作者 亓欣雨 李成欣 王世豪 刘钟馨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4-1000,共17页
海上溢油和工业油污泄漏频发,导致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破坏。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使受油污染的水体得到高效的清洁保护,各种油水分离材料和方法应运而生。其中,三聚氰胺海绵具有独特的三维柔性结构以及其他优异的特性,使用不... 海上溢油和工业油污泄漏频发,导致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破坏。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使受油污染的水体得到高效的清洁保护,各种油水分离材料和方法应运而生。其中,三聚氰胺海绵具有独特的三维柔性结构以及其他优异的特性,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疏水改性后被广泛应用于油水分离领域。本文概述了超润湿性表面油水分离的机理,讨论了三聚氰胺海绵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几年三聚氰胺海绵疏水改性的材料与方法以及改性后的一些特殊性质,如磁性、耐腐蚀性等。同时对各种材料与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疏水改性三聚氰胺海绵在油水分离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推动低成本、高性能三聚氰胺海绵疏水改性技术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海绵 油水分离 超润湿性 疏水改性 三维多孔材料
下载PDF
聚乳酸油水分离材料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晨斌 封严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3-1728,共6页
介绍了用于油水分离的特殊润湿表面结构,其中包括超疏水-超亲油表面、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和超亲水超疏油表面。综述了聚乳酸油水分离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发展现状,如浸渍、喷涂、静电纺丝、相分离、接枝、超临界CO_(2)发泡和3D打印,展... 介绍了用于油水分离的特殊润湿表面结构,其中包括超疏水-超亲油表面、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和超亲水超疏油表面。综述了聚乳酸油水分离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发展现状,如浸渍、喷涂、静电纺丝、相分离、接枝、超临界CO_(2)发泡和3D打印,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可生物降解 油水分离 润湿
下载PDF
炭质页岩路基填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14
作者 张孟金 黄亚飞 +4 位作者 吴谦 毛雪松 张建勋 陈欣怡 王悦月 《中外公路》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炭质页岩用于路基填筑不仅能缓解炭质页岩分布区路基填料的供应难题,也符合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集约、节约”和“绿色化”的战略要求。然而,此类岩石性质软弱、易风化崩解、遇水强度衰减显著,充分利用须建立在深入认知其性质的基础... 炭质页岩用于路基填筑不仅能缓解炭质页岩分布区路基填料的供应难题,也符合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集约、节约”和“绿色化”的战略要求。然而,此类岩石性质软弱、易风化崩解、遇水强度衰减显著,充分利用须建立在深入认知其性质的基础上。该文研究炭质页岩原岩的基本性质;设计填料级配;进行填料的击实特性及击实后颗粒破碎特征研究、干湿循环条件下的RCBR(加州承载比)变化特征研究、干燥及浸水状态下填料的压缩性能及压缩后颗粒破碎特征研究以及浸水过程中路基回弹模量的现场测试。研究发现:随风化程度增加,原岩趋于黏土化,微观结构变得疏松。填料颗粒越粗,击实过程中越难调整自身位置来寻求稳定密实状态,颗粒破碎越显著。遇水后填料表现出较强的软化、崩解特性:初始RCBR为54%,随干湿循环呈现先快后慢的减小趋势,最终稳定在26%左右;压缩试验中,填料浸水后的湿化附加变形极为显著,颗粒破碎率大幅增加,最佳含水率状态下未发生破碎的粒组在浸水饱和后也发生了破碎;未浸水路基的回弹模量为140.4 MPa,浸水6 h后衰减至82.1 MPa,之后随浸水时间延长回弹模量衰减不再明显。实际应用时建议优化填料级配、控制最大粒径,采用能有效防水、控湿的路基结构,并避免将炭质页岩填料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发育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质页岩 路基填料 路用性能 浸水 干湿循环 颗粒破碎
下载PDF
胶州湾大气降水水溶性离子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
15
作者 冯辰龙 邢建伟 +1 位作者 袁华茂 宋金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5-1233,共9页
基于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胶州湾沿岸的大气降水样品,分析降水主要水溶性离子(Na^(+)、K^(+)、Ca^(2+)、Mg^(2+)、NH^(4+)、F-、Cl^(-)、SO_(4)^(2-)、NO_(3)^(-)、MAS-(甲基磺酸根))的组成特征和湿沉降通量,评估其对近海营养成分输入... 基于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胶州湾沿岸的大气降水样品,分析降水主要水溶性离子(Na^(+)、K^(+)、Ca^(2+)、Mg^(2+)、NH^(4+)、F-、Cl^(-)、SO_(4)^(2-)、NO_(3)^(-)、MAS-(甲基磺酸根))的组成特征和湿沉降通量,评估其对近海营养成分输入的贡献和潜在生态效应,并利用气团后向轨迹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解析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胶州湾大气降水雨量加权平均(Volume-weighted Mean,VWM)pH为6.41,电导率的VWM值为19.3μS/cm,降水中水溶性离子以Na^(+)、NH^(4+)、NO_(3)^(-)、Cl^(-)和SO_(4)^(2-)为主,在季节上呈现出冬春季浓度明显高于夏秋季的特征,而湿沉降通量则因受降水量的控制而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55%).胶州湾区域大气降水共清除7274.6t水溶性离子,营养盐(主要为NH^(4+)和NO_(3)^(-),以氮计)沉降入海量达951.9t/a,表明降水在清洁大气的同时也加剧了海洋环境的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气团后向轨迹分析得到了观测期间控制胶州湾降水的4类主要气团,在不同季节,降水过程受到不同气团的影响,其中以来自华东地区和东北方向的气团的影响较大.基于PMF的源解析结果显示,胶州湾大气降水水溶性离子受到农业源、海洋源、扬尘源、生物质和垃圾燃烧源、工业和交通源5种来源的共同控制,其中以农业源排放的贡献最为突出(26.7%),而其他4种源的贡献大致相当.研究证实胶州湾大气环境受到复杂人为源排放、矿物沙尘以及海洋源排放的综合制约,而人为排放的贡献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湿沉降通量 大气降水 气团后向轨迹 正定矩阵因子模型 胶州湾
下载PDF
湿法氧化提取水中碳的方法优化
16
作者 李磊 刘卫 +4 位作者 马玉华 李志强 邓珂 曾林林 徐勇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4,共8页
水中碳的提取是液闪谱仪测量环境水中14C的重要预处理步骤。本研究采用过硫酸钠与Fenton试剂相结合的湿法氧化体系以及磷酸酸化、氮气鼓泡的方法,对体积10 L已知碳组分(去离子水+蔗糖)和未知碳组分的两种水样进行湿法氧化碳提取的实验,... 水中碳的提取是液闪谱仪测量环境水中14C的重要预处理步骤。本研究采用过硫酸钠与Fenton试剂相结合的湿法氧化体系以及磷酸酸化、氮气鼓泡的方法,对体积10 L已知碳组分(去离子水+蔗糖)和未知碳组分的两种水样进行湿法氧化碳提取的实验,同时对未知碳组分水样进行湿法氧化与185 nm紫外氧化相结合的碳提取实验。通过实验确定试剂最佳投放时间与顺序,优化试剂投放量及配比。在优化条件下,90℃水温反应3 h后,已知碳组分(去离子水+蔗糖)的有机碳提取率高于96%;未知碳组分的水中总碳提取率为(96.8±0.3)%,其中无机碳的提取率>98.5%、有机碳提取率为(93.4±0.2)%,其中单宁酸类有机物氧化率仅有(88±0.2)%。湿法氧化+185 nm紫外氧化联用后,未知碳组分的总碳提取率提升至(98.3±0.5)%,其中无机碳提取率≥99%、有机碳提取率达到(95.6±1.4)%。由此表明,湿法氧化法不能用典型有机物的碳回收率来代表实际水样中的碳回收率,湿法氧化与185 nm紫外氧化联用是水中碳提取的更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14C 湿法氧化 紫外 有机碳 无机碳
下载PDF
南四湖消落带底泥中磷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17
作者 张彦浩 杨月彪 +2 位作者 赵强 周冉 张志斌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28-134,共7页
研究不同频率干湿交替条件下,南四湖消落带底泥磷形态变化及其与生物群落结构的关联性,可为维持南四湖消落带水生态系统健康及保障南四湖水质提供技术支持。文章模拟了南四湖消落带底泥不同频率干湿交替过程,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 研究不同频率干湿交替条件下,南四湖消落带底泥磷形态变化及其与生物群落结构的关联性,可为维持南四湖消落带水生态系统健康及保障南四湖水质提供技术支持。文章模拟了南四湖消落带底泥不同频率干湿交替过程,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底泥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干湿交替过程中,底泥总磷、无机磷呈降低趋势,而有机磷基本保持不变;不同干湿交替过程中消落带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但群落丰度变化显著;频繁干湿交替不利于消落带底泥保持微生物多样性;消落带底泥中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与底泥中NaOH-P呈显著负相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总磷则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南四湖 微生物群落结构 干湿交替
下载PDF
膜下滴灌滴水流量对棉花根系分布的影响
18
作者 王立志 何帅 李东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61,共9页
为探明膜下滴灌条件下滴水流量对棉花根系分布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3组滴水流量,分别为1.69 L·h^(-1)(W169)、3.46 L·h^(-1)(W346)和6.33 L·h^(-1)(W633),分析膜下滴灌土壤水吸力对棉花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为探明膜下滴灌条件下滴水流量对棉花根系分布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3组滴水流量,分别为1.69 L·h^(-1)(W169)、3.46 L·h^(-1)(W346)和6.33 L·h^(-1)(W633),分析膜下滴灌土壤水吸力对棉花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滴水流量越大,膜外裸地和膜内土壤的基质吸力越小,边行棉花根系吸水受到的胁迫程度也越小,W633处理膜下根区土壤水吸力分布均匀且适合棉花生长,棉花根长密度水平分布不论是初期还是后期均呈双峰抛物线分布;棉花根重密度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内、边行棉花根重密度在花期、铃期、吐絮期的差值分别为42.26、-0.22、97.40 g·m^(-3)。当滴水流量越小时,膜外裸地的基质吸力大于膜内土壤的基质吸力,致使边行棉花的根系吸水受到较大胁迫,W169处理棉花根长密度水平分布由生育初期的双峰抛物线分布变为后期的单峰抛物线分布;内、边行棉花根重密度在花期、铃期、吐絮期的差值分别为299.70、304.86、369.84 g·m^(-3)。表明随着滴水流量的增加,膜下滴灌行间棉花根系生长更加均匀,研究结果可为棉花膜下滴灌系统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水流量 土壤湿润区 土壤水吸力 根系分布函数 棉花
下载PDF
考虑干湿循环累积损伤的膨胀土土水特征研究
19
作者 朱翔 赵迎澳 +1 位作者 张景伟 刘云龙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8-418,425,共12页
为探明干湿循环中膨胀土裂隙发育对其土水特征的影响,制备经历不同次数干湿循环的柱状土样,并对其土水特征曲线进行测定。结合CT扫描结果,基于裂隙的分形特征构建土柱截面和整体损伤变量,通过其变化规律阐明裂隙发育对土水特征的影响。... 为探明干湿循环中膨胀土裂隙发育对其土水特征的影响,制备经历不同次数干湿循环的柱状土样,并对其土水特征曲线进行测定。结合CT扫描结果,基于裂隙的分形特征构建土柱截面和整体损伤变量,通过其变化规律阐明裂隙发育对土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裂隙的分形维数沿深度方向逐渐减小,大体呈线性变化规律,不同循环次数下裂隙的开展过程具有相似性;基于裂隙分形维数构造的损伤变量能够较好描述干湿循环对膨胀土的累积损伤效应,土柱的整体损伤变量随干湿循环次数逐渐增加,且增速逐步提高;提出的基于土柱整体损伤变量进行修正的Fredlund-Xing模型能够较好拟合裂隙膨胀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研究成果能够为后续裂隙膨胀土的渗流和工程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干湿循环 裂隙 土水特征曲线
下载PDF
PAW及其与LTP的联合作用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0
作者 齐先科 李淼 +1 位作者 李彩虹 渠琛玲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9,共10页
以济麦22、百农307为材料,研究等离子体活化水(PAW,制备时间分别为5.0、7.5、10.0 min,分别命名为PAW-5、PAW-7.5、PAW-10)及其与低温等离子体(LTP)联合处理(LTP+W-5、LTP+W-7.5、LTP+W-10)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PAW、... 以济麦22、百农307为材料,研究等离子体活化水(PAW,制备时间分别为5.0、7.5、10.0 min,分别命名为PAW-5、PAW-7.5、PAW-10)及其与低温等离子体(LTP)联合处理(LTP+W-5、LTP+W-7.5、LTP+W-10)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PAW、LTP在小麦种子活力提高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种子均于LTP处理9 s时的发芽率及发芽指数达到最佳,因此选用LTP处理时间9 s进行PAW与LTP联合作用效果研究。PAW、PAW与LTP联合处理均能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株高、幼苗鲜质量和干质量,并显著提高种子的活力指数,总体以LTP+W-7.5处理效果最好;未经LTP处理的种子与蒸馏水之间的接触角最大,表明其润湿性能最弱,相较之下,未经LTP处理的种子与PAW之间的接触角有所下降,而经LTP处理后的种子与蒸馏水或PAW之间的接触角极显著下降;与蒸馏水处理相比,PAW及其与LTP联合处理的小麦幼苗中的活性氧氮(RONS)含量总体上显著增加,而仅LTP处理的小麦幼苗中RONS含量无显著变化。综上,PAW及其与LTP联合处理均有效地促进了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其中LTP+W-7.5处理的促进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低温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活化水 活力指数 润湿性能 活性氧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