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L_(p)拟范数稀疏约束的纵横波速比直接反演
1
作者 张天悦 林凯 +3 位作者 文晓涛 赵炼 张雨强 雷扬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7,共8页
纵横波速比(vP/vS)是识别气藏、描述储层特征和判别岩性的重要解释工具。目前主要是通过反射系数近似方程反演得到纵、横波速度,再进一步计算纵横波速比,但是这种间接计算方法会产生累积误差。为了直接从叠前地震数据反演纵横波速比,文... 纵横波速比(vP/vS)是识别气藏、描述储层特征和判别岩性的重要解释工具。目前主要是通过反射系数近似方程反演得到纵、横波速度,再进一步计算纵横波速比,但是这种间接计算方法会产生累积误差。为了直接从叠前地震数据反演纵横波速比,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广义弹性阻抗方程,再进一步推导出一个与纵横波速比、纵波速度、密度相关的纵波反射系数近似方程。为了得到精度较高的反演结果,基于推导出的反射系数近似方程,提出一种基于Lp拟范数稀疏约束的叠前地震反演方法,并通过交替方向乘子算法求解。将提出的直接反演方法应用于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并与间接反演方法相对比,结果表明该直接反演方法的反演结果精度较高,对含气储层的边界刻画更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演 纵横波速比 广义弹性阻抗 Lp拟范数 交替方向乘子算法
下载PDF
含气饱和度对碳酸盐岩声波速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朱洪林 刘向君 刘洪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784-2789,共6页
用试验方法探讨碳酸盐岩的纵横波速度、纵横波波速比随不同含气饱和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含气饱和度的增加,纵波速度、纵横波波速比总体呈减小趋势,而横波速度几乎不受影响。(2)声波频率对纵横波速度、纵横波波速比都有一定影... 用试验方法探讨碳酸盐岩的纵横波速度、纵横波波速比随不同含气饱和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含气饱和度的增加,纵波速度、纵横波波速比总体呈减小趋势,而横波速度几乎不受影响。(2)声波频率对纵横波速度、纵横波波速比都有一定影响,不同频率下的纵横波波速比主要分布范围不一样,Sg=0%时的纵横波波速比大于Sg=100%时的纵横波波速比。(3)将完全饱和的岩石模拟为水层,随着水层中含气量的增加,纵横波波速比从背景值开始递减,递减幅度越大说明水层逐渐向气层过渡,同时结合纵波速度递减的特点为利用声波测井资料指示气层奠定理论基础。(4)所探讨的纵横波波速比可为碳酸盐岩气层识别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其他相关参数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碳酸盐岩 含气饱和度 纵横波速度 纵横波波速比 气层
下载PDF
基于井下摆天然地震数据测量首都圈近地表波速结构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渊源 崇加军 倪四道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2-350,406,共9页
收集了首都圈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58个井下摆2003—2008年记录的102次M≥3.0地震的数据.通过鉴别直达波及对应地表反射波的波形,发现两者到时差与震中矩和方位角无关.基于斯涅尔定律,分析获得了这些台站上方厚约300m浅地表土层P波和S波... 收集了首都圈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58个井下摆2003—2008年记录的102次M≥3.0地震的数据.通过鉴别直达波及对应地表反射波的波形,发现两者到时差与震中矩和方位角无关.基于斯涅尔定律,分析获得了这些台站上方厚约300m浅地表土层P波和S波平均速度结构以及波速比.结果表明,首都圈区域近地表P波和S波平均速度分别约为1.6—2.0km/s和0.34—0.48km/s,波速比约为4.0—5.3.进一步对比井下深度同为247m的11个台站的数据,显示该区域P波速度和波速比均无显著横向变化.清晰的震相图也表明,土壤层没有明显的速度断层.该结果对模拟强地面运动和计算精细的地壳速度结构,以及地震工程的一些领域均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井下摆 到时差 平均波速 波速比
下载PDF
华南地壳及壳幔过渡带泊松比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安国 吕庆田 +1 位作者 杜建国 严加永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0-758,共9页
地震波泊松比蕴涵着丰富的地质信息,根据泊松比可以识别地壳岩石的基性程度,进而分析地球动力学与成矿背景。本文搜集整理了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等数据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至2017年底的天然地震震相资料,经过数据筛选,得到华南研究... 地震波泊松比蕴涵着丰富的地质信息,根据泊松比可以识别地壳岩石的基性程度,进而分析地球动力学与成矿背景。本文搜集整理了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等数据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至2017年底的天然地震震相资料,经过数据筛选,得到华南研究区内M≥2.0级地震事件11410个。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数据的走时-震中距关系直线方程,得到Pg波平均波速6.11 km/s, Sg波平均波速3.60 km/s,首波Pn波平均波速8.06 km/s, Sn波平均波速4.59 km/s。在此基础上,求得华南地壳平均波速比Vp/Vs为1.697,由公式计算得到华南地壳的平均泊松比为0.234,壳幔界面附近的平均波速比Vp/Vs为1.756,计算得到壳幔界面附近的平均泊松比为0.260。走时反演给出的泊松比结果显示扬子地块、华夏地块以及东南沿海地壳的物性差异。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存在大面积的低泊松比异常区,与江南造山带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而东南沿海、钦杭成矿带泊松比明显较高,解释为幔源物质注入地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天然地震 地震波速 波速比 泊松比 深部资源工程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前单台波速异常变化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隗永刚 陈学忠 +2 位作者 郭祥云 蔡一川 王恒信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利用芦山7.0级地震震中周边台站(CD2、MEK、GZA、MDS、HSH、JJS、XJI、DFU、EMS、JYA、YGD)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20日记录到的近震资料,采用单台波速比以及单台P波视速度、S波视速度计算方法进行了波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2010年... 利用芦山7.0级地震震中周边台站(CD2、MEK、GZA、MDS、HSH、JJS、XJI、DFU、EMS、JYA、YGD)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20日记录到的近震资料,采用单台波速比以及单台P波视速度、S波视速度计算方法进行了波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2010年底左右开始,震中附近区域的CD2、MEK、GZA、MDS、HSH、JJS台站同步出现了长达两年明显的P波视速度和S波视速度低值异常现象,且异常现象都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单台波速比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故多个台站同步出现长时间、明显的单台视速度低值异常现象,并且集中在某一断裂带附近时,则有可能是大震孕育的先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台波速比 P波视速度 S波视速度 芦山7 0级地震
下载PDF
吉林地区波速比分布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洪艳 张广伟 +2 位作者 王晓山 张晨侠 康建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29-839,共11页
利用吉林地区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模拟和数字化资料(共254次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每个事件的平均波速比,重点分析吉林地区波速比的空间变化特征。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可信度,对收集到的震相数据和计算结... 利用吉林地区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模拟和数字化资料(共254次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每个事件的平均波速比,重点分析吉林地区波速比的空间变化特征。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可信度,对收集到的震相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严格筛选和限定。结果表明,吉林地区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显著,南北部差异较大。伊通-舒兰断裂带北侧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突出,高低值异常区方向与NE向扶余-肇东断裂带一致;伊通-舒兰断裂带南侧波速比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火山区,其中长白山火山区北侧波速比低而西南侧较高,可能表明长白山下方低速异常体位于火山口的西南侧。通过分析波速比分布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认为在波速比高值区和高、低值过渡区为地震易发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震多台和达法 波速比 高、低值过渡带 吉林地区
下载PDF
岩石物理建模技术在玛湖西斜坡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于宝利 赵小辉 +3 位作者 瞿建华 曹小璐 邓勇 王晓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0-725,共6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沉积,常规的叠后波阻抗反演不能区分有效储集层和致密储集层,制约了井位部署和储量计算。通过已有测井资料弹性参数交会发现,纵横波速度比是区分致密储集层和有效储...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沉积,常规的叠后波阻抗反演不能区分有效储集层和致密储集层,制约了井位部署和储量计算。通过已有测井资料弹性参数交会发现,纵横波速度比是区分致密储集层和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弹性敏感参数。通过准确计算泥质含量、有效孔隙度及含水饱和度等参数,选择了合理的岩石物理模型,有效提高了横波速度估算精度,为研究区叠前弹性敏感参数反演提供了基础资料保障。在此基础上,优选纵横波速度比参数有效落实了有效储集层的分布,钻井成功率达到80%,为研究区井位部署及储量落实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百口泉组 岩石物理建模 横波速度预测 纵横波速度比 储集层预测
下载PDF
孕震过程中波速比及S波分裂时空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永仙 张国民 石耀霖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6-33,共8页
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强震发生前孕震区的波速比及S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孕震过程中,随着应力的局部集中,岩体发生扩容,引起裂隙的增生及定向排列,从而使孕震区产生各向异性,引起波速比的变化及S波分裂现象。在不同阶段,... 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强震发生前孕震区的波速比及S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孕震过程中,随着应力的局部集中,岩体发生扩容,引起裂隙的增生及定向排列,从而使孕震区产生各向异性,引起波速比的变化及S波分裂现象。在不同阶段,穿过同一路径的地震射线其波速比和S波分裂特征不同;在同一时刻,沿不同路径传播的地震射线其波速比及S波分裂也不同。总体看来,平行于孕震断层传播的地震波速比变化比垂直于孕震断层传播的地震波速比变化大;靠近断层的射线及穿过断层端部附近的射线及其波速比变化更明显一些。而S波时间延迟则表现为:孕震过程初期,穿过震源区的射线其S波延迟大于周围射线S波延迟,而孕震过程后期,穿过震源区的射线其S波延迟小于周围射线的S波延迟。计算结果还表明,S波延迟在震前有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过程 波速比 S波分裂 时空变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张渤地震带及邻区近震体波成像及孕震环境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歧焱 吴庆举 +3 位作者 盛艳蕊 高家乙 宋键 邸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251-3262,共12页
针对张渤地震带深部孕震构造环境和地幔岩浆对地壳底侵作用的问题,本文充分收集了华北地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176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观测数据,应用近震体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地区地壳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和VP/VS波速比.依据VP/VS波速... 针对张渤地震带深部孕震构造环境和地幔岩浆对地壳底侵作用的问题,本文充分收集了华北地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176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观测数据,应用近震体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地区地壳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和VP/VS波速比.依据VP/VS波速比能反映岩石物理性质和流变学特征的特性,并结合人工地震测深剖面、大地电磁测深、地球化学等成果,讨论了张渤地震带的孕震环境和动力学机制等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张渤地震带强震位于高低速异常分界线附近或偏向高速体一侧,震源体下方均存在广泛的低速异常分布,据此推测这些低速异常的存在可能与流体有关,同时也揭示出张渤地震带地震主要分布在上地壳,从震源深度分布及地壳物性结构分析上地壳具有发震的构造背景,也有发震的物性基础,是一个易震层和多震层.张渤地震带地壳内部在20km下方存在偏高的波速比特征,这些可能反映了在该区域内中、上地壳幔源物质的侵入和热状态的岩体在横向上的变化,可能是地幔岩浆长期底侵作用的结果.由于深部幔源物质的侵入,使得地壳深部流体的供给量增加,在地壳发震层下长期存在的流体会影响断裂带的结构,降低断裂带的强度,使区域应力场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断裂带上应力的集中,进而引发地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走时 层析成像 波速比 张渤地震带
下载PDF
单台多震和达法研究山西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翁钊强 梁向军 +2 位作者 吴昊昱 刘林飞 李丽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100,共12页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4年10月ML≥2.0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山西地区波速比,并结合2010年3次MS≥4.5地震探讨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次地震前远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较早,为震前6个月至...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4年10月ML≥2.0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山西地区波速比,并结合2010年3次MS≥4.5地震探讨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次地震前远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较早,为震前6个月至1年;而近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为震前10天至2个月不等,因此可通过远台、近台所围限的范围来缩小地震预测地点。东山台计算结果表明,发震时刻残差大小会影响波速比变化细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首先确定每个台站发震时刻的残差阈值,以确保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台多震和达法 波速比 山西地区
下载PDF
接收函数、面波与重力联合约束地壳厚度与波速比
11
作者 任志远 李永华 +1 位作者 强正阳 石磊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35-948,共14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接收函数、面波频散和重力数据联合约束地壳厚度、vP/vS和平均P波速度的改进方法,并基于两种地壳模型对改进后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的估计精度,还能更准确地估计地壳平均... 提出了一种利用接收函数、面波频散和重力数据联合约束地壳厚度、vP/vS和平均P波速度的改进方法,并基于两种地壳模型对改进后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的估计精度,还能更准确地估计地壳平均P波速度。在此基础上,将该方法应用于华南地区两个固定台站的地壳结构分析,相关结果也证实了该方法在确定地壳结构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面波频散 重力 联合约束 地壳厚度 波速比 地壳平均P 波速度
下载PDF
V_p and V_p/V_s structures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of the Taiwan region, China 被引量:6
12
作者 LI ZhiWei XU Yi +1 位作者 HAO TianYao XU Y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7期975-983,共9页
A tomographic study of the Vp and Vp/Vs structures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the Taiwan region of China is conducted by 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P and S arrival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tomograph... A tomographic study of the Vp and Vp/Vs structures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the Taiwan region of China is conducted by 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P and S arrival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tomographic results, the spherical finite difference technique is suitable for the strong heterogeneous velocity structure, and may improve the accuracy in the travel time and three-dimensional ray tracing calculations. The Vp and Vp/Vs structures derived from joint inversion and the relocated earthquakes can provide better constraints for analyzing the lateral heterogeneity and deep tectonic characters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Our tomographic results reveal signi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ismic wavespeed structure and the tectonic characters. In the shallow depth, sedimentary basins and orogen show distinct wavespeed anomalies, with low Vp, high Vp/Vs in basins and high Vp, low Vp/Vs in orogen. As the suture zone of Eurasian Plate and Philippine Sea Plate, Longitudinal Valley is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 high Vp/Vs anomaly extending to the middle-lower crust and upper mantle, which reflects the impact of rock cracking, partial melting, and the presence of fluids. In the northeast Taiwan, the Vp, Vp/Vs anomalies and relocated earthquakes depict the subducting Philippine Sea Plate under the Eurasian Plate. The high Vp of oceanic plate and the low Vp, high Vp/Vs atop the subducted oceanic plate extend to 80 km depth. Along the east-west profiles, the thickness of crust reaches 60 km at the east of Central Range with eastward dipping trend, which reveals the ea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thickened and deformed crust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al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WAN REGION P wave velocity vp/vs ratio LITHOSPHERE structure tomograph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