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冲击波配合髋部肌群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李志鹏 麦光怀 程万春 《中外医学研究》 2025年第2期13-16,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T)配合髋部肌群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8月—2023年8月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20例CNL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40例。所有患者...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T)配合髋部肌群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8月—2023年8月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20例CNL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训练姿势指导及物理理疗等常规治疗,A组给予ESWT治疗,B组给予髋部肌群训练,C组给予ESWT联合髋部肌群训练,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功能障碍程度[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腰椎关节活动度(ROM)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三组VAS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C组低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腰椎关节各角度ROM、躯体健康(PCS)评分、心理健康(MCS)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且C组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WT配合髋部肌群训练治疗CNLBP患者较单一使用上述两种方法效果更好,可更好地减轻疼痛程度,恢复关节ROM,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髋部肌群训练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功能障碍 关节活动度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巴基斯坦东部海域中生代地层发现与油气意义
2
作者 梁杰 李森 +5 位作者 陈建文 廖晶 龚建明 陆凯 刘鸿 张银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4,共10页
巴基斯坦海域历经60余年油气勘探,长期以新生界为主要目标,对中生代地层展布、构造演化特征等认识不清。巴基斯坦东部海域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新生代受喜马拉雅隆升影响而沉积了巨量陆缘碎屑物质,因此是研究... 巴基斯坦海域历经60余年油气勘探,长期以新生界为主要目标,对中生代地层展布、构造演化特征等认识不清。巴基斯坦东部海域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新生代受喜马拉雅隆升影响而沉积了巨量陆缘碎屑物质,因此是研究诸多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极佳场所。受白垩纪晚期区域火成岩影响,对该区中生代地层是否存在、如何展布等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这极大限制了区域油气勘探活动的开展。本研究基于新采集的高品质二维地震剖面,突破了火成岩层的屏蔽作用,通过地震反射界面刻画、地震波组特征分析和层速度分析等手段,揭示了中生代地层在巴基斯坦东部海域广泛分布,中生代地层受控于同期活动的强烈伸展断陷作用,被隆坳相间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分割在多个规模不等的次级凹陷内部。整体厚度800~10000 m,表现为东南厚、西北薄,向北和向西超覆,最大沉积厚度位于研究区东南和西北两个区域,该套地层在陆域下印度河盆地已证实为重要烃源岩层,因此海域中生代地层的发现有效拓展了该区未来油气勘探方向和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波组 烃源岩 油气勘探 中生代 巴基斯坦东部海域
下载PDF
一般各向异性介质中qS1和qS2波波前分离
3
作者 李兴旺 王迪 白超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73-2784,共12页
地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存在横波分裂现象,可用于研究岩石中地震波传播特征和了解地下介质各向异性参数.一般各向异性介质中计算三种地震波(qP,qS1,qS2)相速度和群速度的研究日趋成熟,但分离qS1和qS2波的波前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 地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存在横波分裂现象,可用于研究岩石中地震波传播特征和了解地下介质各向异性参数.一般各向异性介质中计算三种地震波(qP,qS1,qS2)相速度和群速度的研究日趋成熟,但分离qS1和qS2波的波前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为此,本文基于新近给出的一般各向异性介质中三种波(qP,qS1,qS2)群速度的解析计算公式,依据相速度光滑连续的条件给出相邻方向上qS1和qS2波识别方法;为避免数值计算误差造成识别错误,构建了置信度函数,并借鉴快速行进法的思想逐点进行判别以分离qS1和qS2波的波前,最终得到三种波(qP,qS1,qS2)各自独立且完整的波前面.多个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各向异性介质,且不受波前复杂程度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为一般各向异性介质中多次波射线追踪、多震相走时反演以及横波分裂研究等提供算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各向异性介质 群速度 横波分裂 波前分离
下载PDF
阿尔山火山群面波层析成像
4
作者 侯颉 吴庆举 +1 位作者 余大新 叶庆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3-915,共23页
文中利用阿尔山火山群附近的29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其周边8个固定台站2019年5月—2021年12月期间的远震垂直向地震波形,通过频-时分析获取了11010条高质量的Rayleigh波基阶相速度频散,基于面波成像方法构建研究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S... 文中利用阿尔山火山群附近的29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其周边8个固定台站2019年5月—2021年12月期间的远震垂直向地震波形,通过频-时分析获取了11010条高质量的Rayleigh波基阶相速度频散,基于面波成像方法构建研究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结构。结果表明:在中、下地壳范围内,阿尔山火山群地区的S波速度表现出明显的低速异常,结合该地区高波速比的特征,推测阿尔山火山群可能存在地壳岩浆囊;在阿尔山火山群地区的40~150km深度内存在多处上低下高的S波速度异常结构,表明阿尔山火山群可能发生过岩石圈拆沉;阿尔山火山群东南侧上地幔的低速异常连通了软流圈和阿尔山火山群在地表出露的位置,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推测,此低速异常可能是松辽盆地岩石圈拆沉造成的软流圈物质上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山火山群 岩石圈拆沉 火山活动 面波层析成像 S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QRS波群离散度关系的研究
5
作者 陈进乾 邓荣花 +10 位作者 闫贤良 程宇彤 樊楚 李学鹏 李壮壮 李丹 孙伟 李亮 齐皓杰 陈亮 孙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与QRS波群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我们回顾分析2021年至2022年间,北京安贞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SCF患者18例,对照组由23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者组成,测量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数据中Tpe(T波峰值至...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与QRS波群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我们回顾分析2021年至2022年间,北京安贞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SCF患者18例,对照组由23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者组成,测量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数据中Tpe(T波峰值至终点的间隔时间)、Tpe/QT、QTd(QT离散度)、QTcd(校正QT离散度)数值,分析SCF患者中QRS波离散度同血流帧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CF组的平均Tpe、Tpe/QT、QTd、QTcd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SCF组的TIMI帧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SCF患者心电图中Tpe、Tpe/QT、QTd、QTcd的延长,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血流 QRS波群离散度 室性心律失常 预测
下载PDF
基于修正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三维聚焦波组波谱演化
6
作者 吴良夫 卢文月 +2 位作者 张建宏 李欣 郭孝先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167,共8页
为了研究深水三维聚焦波的定向演化,对4阶修正非线性薛定谔方程(MNLSE)、3阶非线性项薛定谔方程(NLSE)以及线性方程等3种演化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对生成的波谱特征以及其演化过程中的能量转移、波陡变化、平均波数变化以及带宽变化等特... 为了研究深水三维聚焦波的定向演化,对4阶修正非线性薛定谔方程(MNLSE)、3阶非线性项薛定谔方程(NLSE)以及线性方程等3种演化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对生成的波谱特征以及其演化过程中的能量转移、波陡变化、平均波数变化以及带宽变化等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种非线性演化模型的演化过程中均存在能量向高波数和低波数的转移,导致波浪波形发生变化,且非线性还会影响聚焦波陡、聚焦波组达到聚焦所需时间以及带宽等参数的变化;上述特征在2种非线性演化模型中存在着显著差异,4阶MNLSE演化下的三维聚焦波组特征优于3阶NLSE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 三维聚焦波组 波谱演化 能量转移
下载PDF
基于S_(0)波的正交铺层复合材料板拉伸弹性模量的测量方法
7
作者 王云林 刘瑶璐 胡宁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4,共11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兰姆波的正交铺层复合材料板弹性模量测量方法。正交铺设层合板相当于具有9个独立弹性常数的单层正交各向异性板。研究了正交各向异性板中S_(0)模态兰姆波(S_(0)波)群速度对9个工程弹性常数的敏感性。研究发现,在低频率... 提出了一种基于兰姆波的正交铺层复合材料板弹性模量测量方法。正交铺设层合板相当于具有9个独立弹性常数的单层正交各向异性板。研究了正交各向异性板中S_(0)模态兰姆波(S_(0)波)群速度对9个工程弹性常数的敏感性。研究发现,在低频率厚度积下,S_(0)波的群速度仅与正交各向异性板的拉伸弹性模量和面内泊松比有关。通过分析正交铺设层合板等效工程弹性常数的变化范围,发现正交铺设层合板的面内泊松比变化很小,足以忽略其对S_(0)波群速度的影响。因此,可以用S_(0)波的群速度来估计正交铺层复合材料板的拉伸弹性模量,并建立了S_(0)波群速度与拉伸弹性模量的映射关系。该方法已在碳纤维增强正交铺设层合板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数值模拟和传统的静态拉伸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复合材料板拉伸弹性模量与实际值的误差小于10%,为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相关结构参数的测量提供了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铺层复合材料板 兰姆波 群速度 拉伸弹性模量
下载PDF
冲击波和破片联合作用下U型夹层板毁伤特性研究
8
作者 王加夏 杨俊杰 +1 位作者 刘昆 王自力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42-1755,共14页
为提升舰船抗爆防护性能,探究船用夹层结构在冲击载荷下的毁伤机理,本文设计并开展船用U型折叠式夹层板近距空爆试验,分析夹层板在冲击波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及破坏模式,并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炸药底部预制破片群,研究... 为提升舰船抗爆防护性能,探究船用夹层结构在冲击载荷下的毁伤机理,本文设计并开展船用U型折叠式夹层板近距空爆试验,分析夹层板在冲击波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及破坏模式,并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炸药底部预制破片群,研究冲击波与破片联合作用下夹层板的毁伤特性,从面板破口大小、竖向位移和能量吸收三个方面,讨论面板厚度和爆距对夹层板抗爆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冲击波与破片联合作用下,夹层板上面板的破坏形式为挠曲大变形、边界撕裂、冲塞破口和分散穿孔;下面板以挠曲大变形和凹坑为主;上面板破口形状随上面板厚度增加由“蝶形”向“类圆形”转变,此时上面板和芯层为主要吸能构件;夹层板中心区域的变形对爆距减小较为敏感,而边缘区域变形量无显著变化。夹层板的总吸能、下面板和芯层的吸能量和占比均随上面板厚度减小而增大,下面板和芯层厚度的改变对夹层板整体吸能及各部分占比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型夹层板 冲击波 破片群 爆炸试验 数值仿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中元古界地震波组及构造—地层层序特征
9
作者 成昌宇 何登发 许艳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0-672,共13页
本文利用最新的测井及地震资料,制作并分析对比了20口井的合成记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的地震波组特征展开研究,识别出7个反射界面。其中,T0、T1和T3界面反射波振幅强、连续性好,有着稳定的波形特征,为中元古界主要的区域性不整合面... 本文利用最新的测井及地震资料,制作并分析对比了20口井的合成记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的地震波组特征展开研究,识别出7个反射界面。其中,T0、T1和T3界面反射波振幅强、连续性好,有着稳定的波形特征,为中元古界主要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可作为标志层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本区中元古界7套地震地层的波组特征,并结合野外露头资料,将研究区中元古界划分为7套构造层,即底部古元古界或太古界片麻岩之上的陆源碎屑沉积岩层Pt2-1(大古石组)、中基性火山岩层Pt2-2(许山组)、酸性火山岩层Pt2-3(鸡蛋坪组)、安山岩夹火山碎屑岩层Pt2-4(马家河组)、碎屑岩层Pt2-5(汝阳群)、泥岩—粉砂岩层Pt2-6(洛峪群)、碳酸盐岩层Pt2-7(蓟县系)。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古元古代末期到新元古代发生了多期裂谷活动,影响了中元古代地层及不整合面的发育。熊耳群为华北克拉通裂谷发育初期,在结晶基底之上沉积的第一套盖层,底部大古石组接受陆源碎屑沉积,此后至熊耳群晚期之间发生的火山活动形成安山岩。裂谷作用晚期,汝阳群粗碎屑岩角度不整合于其上,而后海侵最大,洛峪群泥岩平行不整合于其上。至中元古代末期,海水循环良好,蓟县系碳酸盐岩形成,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长城系地层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组特征 构造—地层层序 鄂尔多斯盆地 中元古界 熊耳群
下载PDF
高频地波雷达编队目标分辨方法
10
作者 杨磊 张晖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7,共8页
由于方位分辨性能受限和多普勒模糊问题,高频地波雷达(HFSWR)难以分辨编队内的子目标。该文将逆合成孔径原理应用于HFSWR,提出横向距离成像方法。该方法首先在运动补偿处理中消除径向运动分量、保留旋转运动,实现聚焦的多普勒谱,并分辨... 由于方位分辨性能受限和多普勒模糊问题,高频地波雷达(HFSWR)难以分辨编队内的子目标。该文将逆合成孔径原理应用于HFSWR,提出横向距离成像方法。该方法首先在运动补偿处理中消除径向运动分量、保留旋转运动,实现聚焦的多普勒谱,并分辨多个子目标。然后,横向距离定标处理将频率坐标转化为横向距离,进而估计子目标间的间距。其中,由最小熵准则来估计径向速度和径向加速度,由分段数字波束形成来估计旋转角度。为了在有限积累时间条件下提升分辨效果,采用基于数据复用方式的重叠相干积累来增加扫频周期数。仿真实验表明,所提方法的理论分辨率在几百米至几千米范围内,运动补偿和横向距离定标实现了单纵队的分辨及其间距估计,重叠积累具有缩窄主峰和降低旁瓣水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地波雷达 编队目标 逆合成孔径 相干积累
下载PDF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刘敬羽 景立平 齐文浩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0-221,共12页
为了研究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振动台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上部结构质量、不同输入波频率和加速度峰值输入下的桩-土-结构体系的水平动力反应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试验地基土体模型为中硬... 为了研究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振动台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上部结构质量、不同输入波频率和加速度峰值输入下的桩-土-结构体系的水平动力反应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试验地基土体模型为中硬土,剪切波速约为213 m/s;群桩基础由5根长1.35 m、直径0.1 m的基桩“十”字型布置;上部结构模型采用质量块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桩身的弯矩与剪力在桩-承台连接处最大,并且随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上部结构质量的增加,土体与桩基的加速度反应增大,桩身的弯矩与剪力也增大;随着输入正弦波幅值和频率的增大,桩-土运动相互作用变大,桩身弯矩与剪力变大;最后比较各种影响因素引起的反应发现,上部结构质量的变化对桩-土-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最大,幅值的影响次之,频率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试验 数值模拟 正弦波荷载 群桩基础 桩-土运动相互作用
下载PDF
狭长型港池低频波浪分布数值研究
12
作者 薛智博 吕靖 +1 位作者 刘远超 唐硕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8,共7页
本文依托港池物理模型试验结果,采用MIKE21-BW数值模型进行港池长周期波浪产生机制研究。对比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BW数值模型,二者吻合度较高。将192 s的长周期波浪作为入射波,港域发生长周期波浪振荡,最大波高可达到入射波的3.7倍。在... 本文依托港池物理模型试验结果,采用MIKE21-BW数值模型进行港池长周期波浪产生机制研究。对比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BW数值模型,二者吻合度较高。将192 s的长周期波浪作为入射波,港域发生长周期波浪振荡,最大波高可达到入射波的3.7倍。在入射波频率分别为f_(1)和f_(2)的双色波作用下,由于波浪间的非线性作用,产生了频率为Δf、2f_(1)-f_(2)、2f_(2)-f_(1)、3f_(2)-2f_(1)、f_(1)+f_(2)等波浪成分,当低频波浪趋于港池固有频率时,在港池内发生长波振荡。在谱峰周期为10.2 s的波群作用下,波浪之间非线性作用产生长周期波浪,长波波高与入射波陡H0/L成正比,与波浪方向分布范围大小成反比,且单向不规则波产生的长波振荡最为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波浪 数值模型 双色波 非线性作用 波群 波浪方向分布
下载PDF
毫米波非正交多址接入的节能资源分配
13
作者 李贵勇 高馨雨 于晓娜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4-199,共6页
用户干扰会降低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非正交多址接入(mMIMO-NOMA)系统的能量效率,解决该问题需要采用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基于已知的信道状态信息建立从基站到用户的系统模型,在考虑基站的发射功率和服务质量情况下,提出具有多个... 用户干扰会降低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非正交多址接入(mMIMO-NOMA)系统的能量效率,解决该问题需要采用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基于已知的信道状态信息建立从基站到用户的系统模型,在考虑基站的发射功率和服务质量情况下,提出具有多个约束条件的能效优化问题。该问题受用户分组、预编码、功率分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非凸问题。首先在假设功率固定的情况下,提出一种用户分组算法对需要提供服务的用户进行匹配分组,在此基础上,最大化全连接架构增益设计模拟预编码,采用迫零法设计数字预编码。其次将能效最大化问题转化为一系列子问题,并采用惩罚函数进行处理。最后设计基于Dinkelbach的迭代算法用于功率分配,根据能效公式计算出能量效率。MATLAB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保证用户间公平性,且在能量效率方面优于现有方案。当信噪比为15 dB时,全连接架构的能量效率提升约25.5%,子链接架构的能量效率提升约2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效率 毫米波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用户分组 混合预编码 功率分配
下载PDF
新型单相超材料的低频带隙和振动特性研究
14
作者 杨红云 张昭展 +5 位作者 王硕 延浩 丁千 董兴建 孙永涛 燕群 《航空科学技术》 2024年第8期36-55,共20页
低频振动和噪声的抑制一直是工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单相超材料结构,有望应用于噪声控制。基于布洛赫(Bloch)定理和有限元方法(FEM),数值分析了这种新型结构的带隙特性和带隙形成机制,参数化分析了带隙与几何尺寸的依... 低频振动和噪声的抑制一直是工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单相超材料结构,有望应用于噪声控制。基于布洛赫(Bloch)定理和有限元方法(FEM),数值分析了这种新型结构的带隙特性和带隙形成机制,参数化分析了带隙与几何尺寸的依赖关系,用三维色散曲面、频率等值线、相速度和群速度等探究了波在结构中的传播特性,而且分析了有限尺寸晶格中的弹性波衰减,验证了带隙的存在对弹性波的有效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新型结构具备优异的带隙特性,带隙对几何尺寸较敏感,可由此实现带隙的可调性,该新型结构能对1000Hz频率以内的弹性波起到很好的抑制。为低频超材料结构的设计开辟了一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带隙 波传播 振动抑制 群速度 相速度
下载PDF
二维地震勘探在朱楼井田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王纬 嵇星华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82-86,119,共6页
为了优化并合理利用砀山县矿产资源,促进砀山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朱楼井田的开发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此次勘探需详细查明勘查区内新生界厚度及底界面起伏形态,查明7、10煤层中落差大于50 m的断层的性质及延伸情况,查明7、10煤层起伏形... 为了优化并合理利用砀山县矿产资源,促进砀山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朱楼井田的开发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此次勘探需详细查明勘查区内新生界厚度及底界面起伏形态,查明7、10煤层中落差大于50 m的断层的性质及延伸情况,查明7、10煤层起伏形态并初步了解7、10煤层厚度变化趋势。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区地质资料并结合以往物探资料,认为二维地震勘查可满足此次勘探任务并部署14条测线总长100.84 km的地震测线。结果表明,二维地震勘探是查明构造情况、控制煤层赋存形态、以及断裂构造状况的借鉴手段之一,本文即阐述二维地震方法在井田勘探起到的作用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地震 数据采集 波组特征 新生界厚度 断层
下载PDF
零群速度特征导波在焊缝损伤评估中的应用
16
作者 任猛 孟祥迪 邓明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2,共8页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零群速度特征导波(zero-group-velocity feature guided waves,ZGV-FGWs)在焊缝损伤检测中的应用。建立了焊缝结构的二维频域有限元模型,损伤程度用不同的杨氏模量表征,验证了焊缝结构中的共振现象并确定了能量...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零群速度特征导波(zero-group-velocity feature guided waves,ZGV-FGWs)在焊缝损伤检测中的应用。建立了焊缝结构的二维频域有限元模型,损伤程度用不同的杨氏模量表征,验证了焊缝结构中的共振现象并确定了能量集中在焊缝特征区附近时的共振频率。利用三维时域有限元方法确定了ZGV-FGWs共振模式的存在,并分析了不同杨氏模量焊缝的ZGV-FGWs传播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材料杨氏模量的减小,ZGV-FGWs频谱信号幅值显著单调减小,且ZGV-FGWs频谱信号幅值的变化趋势与激励信号的频谱曲线吻合。基于此特性可以设置合适的激励信号,获得幅值变化更强的ZGV-FGWs频谱信号,进而准确评价焊缝的损伤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群速度 特征导波 焊缝结构 共振 材料损伤
下载PDF
Where Is Phase Velocity in Minkowski Space?
17
作者 Antony J. Bourdillon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24年第10期1555-1566,共12页
In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massive particles can travel at neither the speed of light c nor faster. Meanwhile, since the photon was quantized, many have thought of it as a point particle. How pointed? The id... In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massive particles can travel at neither the speed of light c nor faster. Meanwhile, since the photon was quantized, many have thought of it as a point particle. How pointed? The idea could be a mathematical device or physical simplification. By contrast, the preceding notion of wave-group duality has two velocities: a group velocity vg and a phase velocity vp. In light vp = vg = c;but it follows from special relativity that, in massive particles, vp > c. The phase velocity is the product of the two best measured variables, and so their product constitutes internal motion that travels, verifiably, faster than light. How does vp then appear in Minkowski space? For light, the spatio-temporal Lorentz invariant metric is s2=c2t2−x2−y2−z2, the same in whatever frame it is viewed. The space is divided into 3 parts: firstly a cone, symmetric about the vertical axis ct > 0 that represents the world line of a stationary particle while the conical surface at s = 0 represents the locus for light rays that travel at the speed of light c. Since no real thing travels 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light c, the surface is also a horizon for what can be seen by an observer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at time t = 0. Secondly, an inverted cone represents, equivalently, time past. Thirdly, outside the cones, inaccessible space. The phase velocity vp, group velocity vg and speed of light are all equal in free space, vp = vg = c, constant. By contrast, for particles, where causality is due to particle interactions having rest mass mo > 0, we have to employ the Klein-Gordon equation with s2=c2t2−x2−y2−z2+mo2c2. Now special relativity requires a complication: vp.vg = c2 where vg c and therefore vp > c. In the volume outside the cones, causality due to light interactions cannot extend beyond the cones. However, since vp > c and even vp >> c when wavelength λ is long, extreme phase velocities are then limited in their causal effects by the particle uncertainty σ, i.e. to vgt ± σ/ω, where ω is the particle angular frequency.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e phase range has been described for a massive parti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ent Horizon Scattering Range Wave Packet Phase Velocity Group Velocity Dispersion Dynamics Quantum Physics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其邻域的瑞利波群速度分布图象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31
18
作者 何正勤 丁志峰 +2 位作者 叶太兰 孙为国 张乃铃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2-259,共8页
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 (CDSN) 1 1个台站和周边地区的 1 1个 IRIS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的长周期面波资料 ,用多重滤波方法测定了在 6 4 7条不同路径上周期从 1 0~ 92 s的基阶瑞利波群速度频散曲线 .采用 Dimtar- Yanovskaya方法 ,反演... 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 (CDSN) 1 1个台站和周边地区的 1 1个 IRIS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的长周期面波资料 ,用多重滤波方法测定了在 6 4 7条不同路径上周期从 1 0~ 92 s的基阶瑞利波群速度频散曲线 .采用 Dimtar- Yanovskaya方法 ,反演得到北纬 1 8°~ 5 4°、东经 70°~1 40°范围内 ,2 5个中心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图象 .结果表明 :在 1 0~ 1 5 .9s周期范围内 ,群速度分布存在着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其分区分块特征与大地构造单元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两个明显的低速区域分别位于塔里木盆地和东海及北部邻域 ;从 2 1~ 3 3 s逐渐显示出深部构造块体的格局 ;在 3 6 .6~ 40 s周期附近的群速度分布图象中 ,十分清晰地显示出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的分区特征 ,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华北、华南块体及东北地块的边界非常明显 .本文给出了沿 3 0°N、 3 8°N纬线和沿 90°E、 1 2 0°E经线剖面的群速度随周期分布图象 .在这些剖面上 ,较明显地展示出中国大陆及其邻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基本特征 .各构造块体的深部速度结构差异较大 ,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地壳中部存在局部低速区域 ;塔里木盆地、扬子地台的上地幔速度较高 ,显示出稳定地台特征 ;华北平原上地幔低速层的埋深浅、厚度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瑞利面波 群速度分布 地壳 上地幔 速度结构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噪声层析成像 被引量:33
19
作者 潘佳铁 吴庆举 +1 位作者 李永华 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2-821,共10页
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唯一的深震孕育区,获取该区的壳幔结构,对于研究板块俯冲、深震以及火山活动等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该区159个固定台站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和27个流动台站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的垂向波形连续记录,计算了... 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唯一的深震孕育区,获取该区的壳幔结构,对于研究板块俯冲、深震以及火山活动等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该区159个固定台站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和27个流动台站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的垂向波形连续记录,计算了台站间的预估格林函数,并采用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时频分析方法,测量了双台路径上瑞雷波的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质量控制和筛选,最终得到了2204条路径上周期5~40 s的群/相速度频散曲线.检测板测试表明,反演结果可以达到2°×2°的分辨.利用Ditmar & Yanovskaya反演方法,我们得到了研究区(105°E—135°E,39°N—52°N)周期8~30 s的瑞雷波的群速度和相速度分布图.不同周期的群/相速度分布图,反映了不同深度S波速度的横向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存在横向非均匀性.短周期(如8 s)的群/相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构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具体来说,山区显示为高速,沉积盆地显示为低速;随着周期的增大(如15 s,22 s),地形的控制作用相对减弱;较长周期(如30 s)的群/相速度分布与地壳厚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噪声成像 瑞雷波 群速度 相速度
下载PDF
槽波层析成像方法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义马矿区为例 被引量:123
20
作者 王伟 高星 +3 位作者 李松营 乐勇 胡国泽 历玉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54-1062,共9页
在地下煤田的开发中,工作面内的小构造、异常体、煤层厚度变化等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槽波探测则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物探方法.本文对河南义马矿区11061工作面进行槽波透射法测量,在巷道显示的煤层厚度变化为1.5~8m,从理... 在地下煤田的开发中,工作面内的小构造、异常体、煤层厚度变化等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槽波探测则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物探方法.本文对河南义马矿区11061工作面进行槽波透射法测量,在巷道显示的煤层厚度变化为1.5~8m,从理论频散曲线分析速度与厚度关系,确定125Hz频率槽波主要用于观测厚度约为2~5m的煤层厚度变化;有效提取了684个频散曲线,并分别拾取了125Hz时槽波群速度与走时,采用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工作面内煤层速度、厚度以及高应力区分布特征,回采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波 频散 群速度 层析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