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between iterative wavefront control algorithm and direct gradient wavefront control algorithm for adaptive optics system 被引量:1
1
作者 程生毅 刘文劲 +3 位作者 陈善球 董理治 杨平 许冰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391-397,共7页
Among all kinds of wavefront control algorithms in adaptive optics systems, the direct gradient wavefront control algorithm is the most widespread and common method. This control algorithm obtains the actuator voltage... Among all kinds of wavefront control algorithms in adaptive optics systems, the direct gradient wavefront control algorithm is the most widespread and common method. This control algorithm obtains the actuator voltages directly from wavefront slopes through pre-measuring the relational matrix between deformable mirror actuators and Hartmann wavefront sensor with perfect real-time characteristic and stability. However, with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sub-apertures in wavefront sensor and deformable mirror actuators of adaptive optics systems, the matrix operation in direct gradient algorithm takes too much time, which becomes a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control effect of adaptive optics systems. In this paper we apply an iterative wavefront control algorithm to high-resolution adaptive optics systems, in which the voltages of each actuator are obtained through iteration arithmetic, which gains great advantage in calculation and storage. For AO system with thousands of actuators,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estimate is about O(n2) ~ O(n3) in direct gradient wavefront control algorithm, while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estimate in iterative wavefront control algorithm is about O(n) ~(O(n)3/2), in which n is the number of actuators of AO system. And the more the numbers of sub-apertures and deformable mirror actuators, the more significant advantage the iterative wavefront control algorithm exhib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ive optics iterative wavefront control algorithm direct gradient wavefront control algorithm
下载PDF
Corneal Wavefront Aberrations in Patients Wearing Multifocal Soft Contact Lenses for Myopia Control
2
作者 Frank Spors Donald J. Egan +3 位作者 Jie Shen Lance E. McNaughton Stuart Mann Neil M. Patel 《Ope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2年第3期45-53,共9页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hange in corneal wavefront aberrations in young adults who have been fit with multifocal soft contact lenses for myopia progression control. Findings have been a...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hange in corneal wavefront aberrations in young adults who have been fit with multifocal soft contact lenses for myopia progression control. Findings have been analyzed fo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nd clinical relevance and compared to reportedly successful Orthokeratology outcomes. Methods: The dominant eye of 40 participants (27 women, 13 men;mean age 27.3 ± 3.2 years;range 23 to 39 years) was fit with Proclear Multifocal center distance lenses (Coopervision, Pleasanton, USA) having a variety of distance powers and reading additions. Refractive errors were limited to a range of –6.00 D up to +1.00 D of sphere, and no greater than –1.00 D of cylinder. Corneal wavefront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over 6 mm diameters with a Zeiss Atlas 9000 corneal topographer (Zeiss Meditec, Dublin, USA) prior to, and following lens fitting. Data were converted into rectangular Fourier optics terms M, J0, J45 and RMS values for each reading addition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Following evaluation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nd clinical relevance,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published data from successful Orthokeratology treatments. Result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higher order aberrations were detected for lenses of all reading additions. Lens groups with higher Add-powers demonstrated stronger changes with increased significance. Final RMS values relating to 2nd, 3rd and 4th Zernike Orders reached clinical significance with a wavefront error of 0.10 μm, the equivalent of 0.25D. Moreover, as Add-powers increased, 3rd and 4th order aberrations likewise showed an increase. Pre-fitting astigmatism values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recorded aberrations and remained predominantly unchanged. Conclusion: Proclear Multifocal center-distance contact lenses were found to increase higher order wavefront aberrations in a manner dependent on their Add-power. In comparison to successful Orthokeratology outcomes, the amounts of resulting aberrations are notably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FOCAL Soft Contact Lenses wavefront Aberrations MYOPIA MYOPIA Progression control ORTHOKERATOLOGY ZERNIKE Polynomials
下载PDF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sensing with Shack–Hartmann wavefront sensor based on auto gain control of electron multiplying CCD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召义 李大禹 +4 位作者 胡立发 穆全全 杨程亮 曹召良 宣丽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63-68,共6页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can be achieved with the electron multiplying charge-coupled-device(EMCCD) applied in the Shack–Hartmann wavefront sensor(S–H WFS) in adaptive optics(AO).However,when the brightness ...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can be achieved with the electron multiplying charge-coupled-device(EMCCD) applied in the Shack–Hartmann wavefront sensor(S–H WFS) in adaptive optics(AO).However,when the brightness of the target changes in a large scale,the fixed electron multiplying(EM) gain will not be suited to the sensing limitation.Therefore an auto-gain-control method based on the brightness of light-spots array in S–H WFS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The control value is the average of the maximum signals of every light spot in an array,which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kept stable eve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me noise and turbulence,and sensitive enough to the change of target brightness.A goal value is needed in the control process and it is predetermin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s of EMCCD.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is auto-gain-control method is valid and robust,the sensing SNR reaches the maximum for the corresponding signal level,and especially is greatly improved for those dim targets from 6 to 4 magnitude in the visual b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ive optics Shack–Hartmann wavefront sensor electron multiplying charge-coupled-device(EMCCD) auto-gain-control method
下载PDF
大尺寸优质Cr^(3+)∶BeAl_(2)O_(4)晶体生长与性能研究
4
作者 王鸿雁 王世武 +5 位作者 聂奕 张行愚 张芳 许辉 李瑞茂 匡永飞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7-952,共6页
本文采用感应加热提拉法结合上称重自动控径技术,成功生长出大尺寸、高质量的翠绿宝石(Cr^(3+)∶BeAl_(2)O_(4))晶体。晶坯等径圆柱体尺寸达到ϕ70 mm×140 mm,晶坯质量超过2800 g。通过冷光源照射晶坯,发现晶坯中心区域ϕ10~15 mm存... 本文采用感应加热提拉法结合上称重自动控径技术,成功生长出大尺寸、高质量的翠绿宝石(Cr^(3+)∶BeAl_(2)O_(4))晶体。晶坯等径圆柱体尺寸达到ϕ70 mm×140 mm,晶坯质量超过2800 g。通过冷光源照射晶坯,发现晶坯中心区域ϕ10~15 mm存在气泡。采用5 mW绿光激光照射ϕ8 mm×130 mm的翠绿宝石晶体棒,晶体内部无散射颗粒。利用Zygo激光平面干涉仪对晶体棒进行测试,波前畸变为0.3λ@632.8 nm。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翠绿宝石晶体的铬离子掺杂浓度,并计算出轴向浓度梯度为0.5×10^(-4)~1.9×10^(-4)cm^(-1)(摩尔分数)。用Perkin Elmer Lambda-95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试了不同掺杂浓度的翠绿宝石晶体在室温下的吸收光谱,并计算了吸收系数。这些研究结果为翠绿宝石晶体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翠绿宝石(Cr^(3+)∶BeAl_(2)O_(4))晶体 提拉法 自动控径技术 波前畸变 浓度梯度 吸收系数
下载PDF
偏振可调谐式剪切干涉的大畸变波前实时重构
5
作者 卞点 骆雅婷 +1 位作者 侯登峰 罗哉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325-2333,共9页
为了实现对大畸变波前的实时测量,基于紧凑稳定的剪切干涉结构,提出一种偏振式单帧波前重构方法,有效克服传统横向剪切需要两幅或以上的图像梯度整合缺陷,实时重构大畸变待测样本波前的形貌。以无限共轭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仿真分析,对... 为了实现对大畸变波前的实时测量,基于紧凑稳定的剪切干涉结构,提出一种偏振式单帧波前重构方法,有效克服传统横向剪切需要两幅或以上的图像梯度整合缺陷,实时重构大畸变待测样本波前的形貌。以无限共轭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仿真分析,对生成的大畸变波前样本进行计算重构,验证该优化算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搭建双平面镜可调谐剪切干涉共轭结构,结合偏振器件,以分辨率目标靶作为待测对象,对所提算法进行实验验证,实现入射光场波前的实时条纹分离和波前重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单帧波前法重构样本波面的均方根误差为60 nm,算法运行时间有效提升至0.11 s。所提偏振剪切式光学设计以及单帧波前重构算法,作为一种自干涉剪切方法,无需多幅图像的重建程序,简化横向剪切干涉的实验结构,提高宏微观样本三维形貌的检测效率,在光学定量相干干涉测量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干涉 波前检测 大畸变 实时重构 偏振调控
下载PDF
61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 被引量:35
6
作者 姜文汉 王春红 +8 位作者 凌宁 吴旭斌 鲜浩 李新阳 官春林 李梅 龚知本 吴毅 王英俭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93-199,共7页
本文报道了我们首次利用61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与精密跟瞄系统的综合装置,进行了对目标的斜程大气条件下的跟踪及自适应光学校正实验。本文着重从自适应光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自适应光学系统框图,主要的技术进展及实验结果。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系统 波前测量 波前校正 大气光学
下载PDF
剪切干涉仪与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波前复原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许晓军 陆启生 刘泽金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9-272,共4页
对横向剪切干涉仪和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波前探测和复原进行了类比推导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 ,在相同输入波前、相同探测面元、相同拟合函数及阶数的情况下 ,横向剪切干涉仪的波前复原能力比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强。主要原因是前者对波前的... 对横向剪切干涉仪和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波前探测和复原进行了类比推导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 ,在相同输入波前、相同探测面元、相同拟合函数及阶数的情况下 ,横向剪切干涉仪的波前复原能力比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强。主要原因是前者对波前的间接采样所包含的波前信息大于后者 ,并且前者比较容易增大对波前的采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干涉仪 哈特曼波前传感器 波前复原算法
下载PDF
微加工薄膜变形镜本征模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恩德 戴云 +1 位作者 王海英 张雨东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65-1270,共6页
介绍了变形镜本征模的构造过程及其特点,分析了从荷兰OKO公司购买的37单元微加工薄膜变形镜的本征模,并用前65阶Zernike多项式分析微加工薄膜变形镜的37阶本征模的特性。搭建了以微加工薄膜变形镜作为波前校正器、变形镜本征模为波前复... 介绍了变形镜本征模的构造过程及其特点,分析了从荷兰OKO公司购买的37单元微加工薄膜变形镜的本征模,并用前65阶Zernike多项式分析微加工薄膜变形镜的37阶本征模的特性。搭建了以微加工薄膜变形镜作为波前校正器、变形镜本征模为波前复原控制算法以及高分辨率Shack-Hartmann波前传感器为波前探测器的自适应光学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变形镜本征模可以实现模式筛选,也可作为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复原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 微加工薄膜变形镜 变形镜本征模 波前复原
下载PDF
自适应光学波前处理器的软件测试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亮 陈涛 +3 位作者 贾建禄 林旭东 曹景太 刘欣悦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3-199,共7页
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由于中间计算结果不易监测,对基于FPGA的波前处理器进行硬件调试比较困难。为了方便硬件调试,也避免硬件调试中的不当输出对精密的波前校正器带来损害,提出了波前处理器的主控计算机软件测试方法。首先,对波前处理器... 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由于中间计算结果不易监测,对基于FPGA的波前处理器进行硬件调试比较困难。为了方便硬件调试,也避免硬件调试中的不当输出对精密的波前校正器带来损害,提出了波前处理器的主控计算机软件测试方法。首先,对波前处理器的功能、组成和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波前处理器的软件测试步骤。然后,采用判断波前处理器回复数据的方法设计了波前处理器的工作模式测试和系统参数测试;采用比较软件模拟计算值和波前处理器上传值的方法分别设计了波前处理器波前斜率计算测试、波前重构测试和波前控制测试。最后,将本文提出的方法用于97单元自适应光学波前处理器的测试,结果表明,波前处理器的硬件调试效率得到较大提高。经过软件测试后的波前处理器在自适应光学实验系统中正常工作,连续校正后系统的残余波前像差的RMS和PV分别为0.034波长和0.392波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 波前校正 波前控制 波前处理器 软件测试
下载PDF
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前面的偏微分方程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中杰 滕吉文 +1 位作者 王爱武 魏计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20-227,共8页
从含21个弹性参数的各向异性介质中关于位移分量ux、uy与uz的偏微分波动方程组出发,通过假定平面波位移函数解,导出准P波、准SV波与准SH波的波前面偏微分控制方程,进而对各类特殊各向异性介质(横向各向同性介质、椭圆... 从含21个弹性参数的各向异性介质中关于位移分量ux、uy与uz的偏微分波动方程组出发,通过假定平面波位移函数解,导出准P波、准SV波与准SH波的波前面偏微分控制方程,进而对各类特殊各向异性介质(横向各向同性介质、椭圆及立方体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前面偏微分方程进行了讨论.以上结果为研究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规律以及进行正、反演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偏微分方程 各向异性介质
下载PDF
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倾斜镜的建模与控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玉坤 胡立发 +1 位作者 王冲冲 宣丽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1-779,共9页
为了提高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探测精度,研究了该系统中倾斜镜的校正方法。分析了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各环节的物理特性,利用拉格朗日方程给出了倾斜镜系统模型的基本结构;采用子空间辨识方法确定了模型参数,同时利用非线性最小二... 为了提高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探测精度,研究了该系统中倾斜镜的校正方法。分析了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各环节的物理特性,利用拉格朗日方程给出了倾斜镜系统模型的基本结构;采用子空间辨识方法确定了模型参数,同时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算法对子空间模型的频域特性进行了修正。修正后模型幅频特性均方根误差为0.024 5dB,相频特性均方根误差为1.9008°。引入Smith控制策略来解决倾斜镜校正波前整体倾斜过程中的时滞问题;利用子空间辨识出的模型分别进行Smith和PID的仿真和实验验证,得到的结果与仿真计算相吻合,即在相同稳定裕度的情况下,采用Smith补偿PID算法的误差抑制带宽比传统PID算法提高了23.97%。最后,用提出的方法对一组湍流整体倾斜信号进行了校正。结果显示:采用Smith补偿PID算法的控制精度比传统PID算法提高了21.03%,证实提出的方法优化了倾斜镜的校正精度,保证了开环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探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 波前探测 倾斜镜控制 湍流倾斜校正 子空间辨识
下载PDF
自适应光学技术 被引量:80
12
作者 姜文汉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3,共7页
动态光学波前误差是困扰光学界几百年的老问题,自适应光学技术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自适应光学通过对动态波前误差的实时探测—控制—校正,使光学系统能够自动克服外界扰动,保持系统良好性能。本文在说明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基本原理... 动态光学波前误差是困扰光学界几百年的老问题,自适应光学技术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自适应光学通过对动态波前误差的实时探测—控制—校正,使光学系统能够自动克服外界扰动,保持系统良好性能。本文在说明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后,介绍由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三套自适应光学系统及其使用结果:1.2m望远镜天体目标自适应光学系统,“神光I”激光核聚变波前校正系统和人眼视网膜高分辨力成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 波前探测 波前控制 波前校正 高分辨力成像 激光核聚变 人眼视网膜
下载PDF
环形激光光束的波前复原算法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强 许冰 姜文汉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13-517,共5页
针对环形激光光束净化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波前传感器子孔径与变形反射镜驱动器布局,仿真比较了直接斜率法、区域法的Fried模式和Southwel模式三种波前复原算法,其中,直接斜率法的波前校正能力及稳定性均为最好。
关键词 环形 激光光束 自适应光学 波前复原算法
下载PDF
自适应光学波前控制算法的脉动阵列结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文佳 王春鸿 +2 位作者 姜文汉 李梅 唐端午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4-448,共5页
提出了一种用于自适应光学波前控制算法的脉动阵列结构。该结构将波前控制算法分为递归运算和卷积运算两部分后,采用规范映射方法将其分别映射到脉动阵列,再将两个阵列链接以实现单路的波前控制运算。同时将处理单元共享引入阵列,并设... 提出了一种用于自适应光学波前控制算法的脉动阵列结构。该结构将波前控制算法分为递归运算和卷积运算两部分后,采用规范映射方法将其分别映射到脉动阵列,再将两个阵列链接以实现单路的波前控制运算。同时将处理单元共享引入阵列,并设计了以队列方式进行数据传递的脉动通信模式,将n路控制电压以分时复用的方式在一个阵列中串行计算以提高处理单元的利用率,减少硬件资源占用。实验表明,该结构具有控制流、数据流简单,硬件资源少等优点,且实时性强、模块化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 脉动阵列 波前控制算法 规范映射 脉动通信模式
下载PDF
用液晶电视控制激光束小尺度波前畸变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大海 隋展 +1 位作者 李小舜 陈怀新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85-988,共4页
 将两块液晶电视(LCTV)通过中继成像方式级联,一块用于模拟小尺度畸变波前,另一块用于控制和衰减前面的小尺度畸变,通过环路径向剪切干涉(CRSI)装置对畸变波前的控制结果进行检测,从实验上实现了LCTV对激光光束小尺度波前畸变的控制。...  将两块液晶电视(LCTV)通过中继成像方式级联,一块用于模拟小尺度畸变波前,另一块用于控制和衰减前面的小尺度畸变,通过环路径向剪切干涉(CRSI)装置对畸变波前的控制结果进行检测,从实验上实现了LCTV对激光光束小尺度波前畸变的控制。从理论上对实验原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补偿后波前存在剩余波前起伏的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电视 小尺度波前畸变控制 环路径向剪切干涉
下载PDF
基于PI迟滞模型的单压电变形镜开环控制 被引量:15
16
作者 田雷 陈俊杰 +1 位作者 崔玉国 马剑强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6-142,共7页
压电非线性迟滞导致压电变形镜的开环控制精度及闭环工作带宽降低,限制了其在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应用。为克服迟滞影响,提出采用PI迟滞模型描述单压电变形镜的迟滞非线性特性,实现单压电变形镜的高精度开环控制。首先建立PI迟滞数学模型... 压电非线性迟滞导致压电变形镜的开环控制精度及闭环工作带宽降低,限制了其在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应用。为克服迟滞影响,提出采用PI迟滞模型描述单压电变形镜的迟滞非线性特性,实现单压电变形镜的高精度开环控制。首先建立PI迟滞数学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辨识PI迟滞模型的权值,计算出PI逆模型的权值和阈值,从而获得消除迟滞后的变形镜控制电压;接着搭建了基于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自适应光学测试平台,采用单压电变形镜的环形致动器进行离焦面形的开环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迟滞消除后变形镜的电压-变形迟滞由9.3%降低到1.2%,离焦面形的开环重构精度提高70%以上,证明该迟滞模型可有效应用于单压电变形镜的开环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压电变形镜 PI迟滞模型 开环控制 波前校正 离焦像差
下载PDF
基于混合H_2/H_∞控制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欣 马彩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8-74,共7页
为了使自适应光学系统校正后的残余波前整体倾斜小并且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好,提出采用混合H2/H∞控制方法来设计自适应光学系统控制器.为了验证控制效果,通过自适应光学波前整体倾斜校正试验平台仿真了大气湍流波前整体倾斜,对比了采用混... 为了使自适应光学系统校正后的残余波前整体倾斜小并且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好,提出采用混合H2/H∞控制方法来设计自适应光学系统控制器.为了验证控制效果,通过自适应光学波前整体倾斜校正试验平台仿真了大气湍流波前整体倾斜,对比了采用混合H2/H∞控制器和采用经典积分控制器的自适应光学波前整体倾斜校正试验平台的残余波前整体倾斜以及系统的鲁棒稳定性.结果表明,相对于采用积分控制器的试验平台,采用混合H2/H∞控制器的试验平台同时获得了更小的残余波前整体倾斜和更好的鲁棒稳定性,证明了自适应光学系统混合H2/H∞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 鲁棒控制 模拟 波前 大气湍流 控制系统-设计 最优控制
下载PDF
BICGSTAB算法在波前重构和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谋法 陈曾平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4,共4页
自适应光学波前重构和控制对精度和实时性的要求很高。BICGSTAB算法可用于非正定对称的线性系统方程的求解,并且速度快、精度高,稳定性好。基于Fried网格,提出将BICGSTAB算法引入自适应光学波前重构和控制系统方程的求解,并与SVD以及几... 自适应光学波前重构和控制对精度和实时性的要求很高。BICGSTAB算法可用于非正定对称的线性系统方程的求解,并且速度快、精度高,稳定性好。基于Fried网格,提出将BICGSTAB算法引入自适应光学波前重构和控制系统方程的求解,并与SVD以及几种常见的迭代算法(Jacobi,Seidel,SOR以及SSOR)作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对于121阶系统,BICGSTAB法达到0.01%精度仅仅需要不到70次的迭代;SVD法达到0.01%需要近300次;四种常见迭代方法即使104次也没有收敛。这说明BICGSTAB具有更高的速度和精度,能够更好地满足自适应光学系统实时性和精度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 波前重构 波前控制 Fried网格 BICGSTAB法
下载PDF
波前控制技术在激光照射皮肤组织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莉莉 刘磊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1-714,共4页
简述了激光光束波前校正计算过程,并介绍了激光光束波前控制技术在血管性皮肤损伤中应用的前景,建立了利用改变激光波前来提高透过皮肤组织光强的实验装置,详细报道了波前控制技术用于激光照射皮肤组织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照射... 简述了激光光束波前校正计算过程,并介绍了激光光束波前控制技术在血管性皮肤损伤中应用的前景,建立了利用改变激光波前来提高透过皮肤组织光强的实验装置,详细报道了波前控制技术用于激光照射皮肤组织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照射激光剂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波前控制可以大幅度提高穿透皮肤的激光局部能量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前控制 激光光束波面 皮肤
下载PDF
基于光纤自适应操控的激光相控阵技术研究进展(特邀) 被引量:9
20
作者 耿超 李枫 +3 位作者 黄冠 杨燕 刘家盈 李新阳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43,共10页
当前,基于多光束相干合成的激光相控阵技术面临着实际湍流环境下远距离传输的应用需求和挑战,需同时校正系统内部光源噪声和外部动态湍流像差,并解决远距离传输光延迟和系统规模增大导致的有效带宽急剧下降的问题。现有的技术手段如目... 当前,基于多光束相干合成的激光相控阵技术面临着实际湍流环境下远距离传输的应用需求和挑战,需同时校正系统内部光源噪声和外部动态湍流像差,并解决远距离传输光延迟和系统规模增大导致的有效带宽急剧下降的问题。现有的技术手段如目标在回路技术和延迟SPGD算法无法应对湍流带来的动态倾斜像差,而这一点对在远场目标处获得高质量相干合成光束至关重要。文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在多孔径激光传输控制技术上的最新研究进展,新技术实现了对光纤阵列激光出射光束倾斜像差的并行和高效校正,并提出了基于主动波前测量的光纤激光阵列外部像差预补偿校正的方法,为光纤激光相控阵技术的实际大气传输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相控阵 收发一体控制 多孔径波前测量 湍流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