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Way of Being Scolded and Self-Esteem in University Students 被引量:1
1
作者 Fumihiro Omasu Yuka Ueno +1 位作者 Yurie Sakazaki Yuu Nishimura 《Ope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6年第2期84-95,共12页
Self-esteem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rise of depression case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order to build self-esteem, it is important for parents to respect their children, acknowledge their value, and alw... Self-esteem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rise of depression case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order to build self-esteem, it is important for parents to respect their children, acknowledge their value, and always encourage them, as well as for teachers to acknowledge their character and ability, in addition to allowing them to experience success. At the same time, voices calling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to rediscover their willingness and responsibility to scold children when necessary have also been growing. Therefore,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esteem and the way of scolding. With 311 university students as the study subjects, self-esteem and the relevant factors thereof were evaluated. As a result, no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way of being scolded and self-esteem. Moreover, the reasons for being scolded were also not associated with self-esteem. However, regar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convinced by the way of being scolded) and self-esteem, it was revealed that student groups with higher self-esteem had a higher degree of acceptance. This suggested that self-esteem is associated with whether or not the people being scolded are convinced, as opposed to the way of being scolded or the reason for being scolded. Therefore, it was suggested that building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ose you scol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way of scol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ESTEEM way of Scolding acceptance University Students
下载PDF
文学与人生的共鸣——以《活着》在豆瓣读书上的大众化接受为样本
2
作者 王俊利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8-92,共5页
大众读者对《活着》的阅读和接受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励志型”读法,认为《活着》中蕴含了乐天知命、踏实、本分、积极、乐观、不畏挫折的精神力量;二是“历史”品读法,聚焦于小说中20世纪40至70年代的历史背景,探讨故事的历史叙述是... 大众读者对《活着》的阅读和接受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励志型”读法,认为《活着》中蕴含了乐天知命、踏实、本分、积极、乐观、不畏挫折的精神力量;二是“历史”品读法,聚焦于小说中20世纪40至70年代的历史背景,探讨故事的历史叙述是否真实。透过大众读者不同的审美视角和接受理由,探析大众读者接受模式背后所映射的认识论差异和文化转轨信息,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大众读者的阅读心态和大众读者对经典的理解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大众读者 大众化接受 “励志型”读法 “历史”品读法
下载PDF
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对当前旅游翻译的一项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14
3
作者 文军 邓春 +1 位作者 辜涛 蒋宇佳 《中国科技翻译》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52,64,共5页
本调查针对当前对外旅游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游客的反应与态度。通过数据分析 ,反映了目前旅游翻译中的种种问题 ,把握了游客的心理取向 。
关键词 翻译 对外 统一 反映 存在 反应 旅游 外国游客 问题 信息
下载PDF
《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 被引量:4
4
作者 江群 蔡玉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03-708,共6页
考察了艾略特《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发现七个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望文生译"、混译和不译的问题,导致"文化传真"的失效和"读者接受"的困难;探究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 考察了艾略特《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发现七个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望文生译"、混译和不译的问题,导致"文化传真"的失效和"读者接受"的困难;探究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态度和方法,讨论了文学作品中宗教典故翻译的一般性原则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宗教典故翻译 文化传真 读者接受
下载PDF
阅读接受与新诗经典化 被引量:5
5
作者 方长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1-146,共6页
经典化是一个动词,新诗经典化意指新诗诞生至今延续不断的新诗阅读接受活动,一种业已发生的将一些新诗化为经典的传播接受过程,它由近一个世纪里的读者在不同的历史语境里完成。新诗读者包括不同年代的大众读者和专业批评者、研究者,而... 经典化是一个动词,新诗经典化意指新诗诞生至今延续不断的新诗阅读接受活动,一种业已发生的将一些新诗化为经典的传播接受过程,它由近一个世纪里的读者在不同的历史语境里完成。新诗读者包括不同年代的大众读者和专业批评者、研究者,而阅读接受语境变动不居,致使新诗经典化活动异样丰富,它将一些诗人、诗作遴选出来,剪除枝蔓,突出、放大其主要特征,使其成为所谓的"经典"。新诗经典化是一个意义生产过程,为20世纪中国阐释、凝练出多重现代精神和诗学新传统。然而,新诗经典化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那些既已遴选出来的新诗"经典"尚需一个更为漫长的阅读接受过程的筛选与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读者 语境 阅读接受 经典化
下载PDF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接受 被引量:6
6
作者 徐玉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86-89,共4页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叛逆的程度与可接受性必须以如下标准为依据:符合知识的客观性,符合理解的合理性、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叛逆的程度与可接受性必须以如下标准为依据:符合知识的客观性,符合理解的合理性、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创造性叛逆 读者反应 读者接受 可接受性
下载PDF
读者接受力与忠信原则:华兹生英译《史记》的双重限阈 被引量:5
7
作者 吴涛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2-110,共9页
华兹生是当代美国著名中国典籍翻译家之一,也是较早将《史记》译为朴实典雅的英文介绍到西方英语世界的杰出汉学家。华兹生《史记》英译追求读者审美接受与忠信的统一,在文本表层忠信和读者接受之间难以取舍时,华兹生取文本深层的忠... 华兹生是当代美国著名中国典籍翻译家之一,也是较早将《史记》译为朴实典雅的英文介绍到西方英语世界的杰出汉学家。华兹生《史记》英译追求读者审美接受与忠信的统一,在文本表层忠信和读者接受之间难以取舍时,华兹生取文本深层的忠信以确保《史记》在译文读者接受中的效度。虽然华兹生因可读性而牺牲一定文本表层的忠信,进而造成原文意义信息的缺损,但却在深层审美上忠信于原文和译文读者期待。华兹生努力兼顾读者接受力的和忠信原则,他在《史记》英译中较好地平衡读者接受力和忠信原则的双重限阈,有效推进《史记》西传。华兹生《史记》英译的成功经验能够为中国史学典籍英译如何处理文学性语言差异问题提供启发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生 《史记》英译 读者接受力 忠信
下载PDF
巴金小说的接受研究(1929—1949)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天舒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69,108,共6页
在三十年代,巴金是一位拥有众多青年学生读者的著名作家。不过关于他的接受情况的研究还并不深入。针对这种情况,本论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巴金的小说《灭亡》与《激流》由于在针对不同读者群的报刊上连载而导致的不同命运,... 在三十年代,巴金是一位拥有众多青年学生读者的著名作家。不过关于他的接受情况的研究还并不深入。针对这种情况,本论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巴金的小说《灭亡》与《激流》由于在针对不同读者群的报刊上连载而导致的不同命运,此后逐渐形成的在他周围的青年学生“阅读圈”和开明书店的行之有效的出版模式,以及他的小说《家》在四十年代怎样通过戏剧、电影的改编从青年学生中走进普通市民之中。通过这一接受过程的梳理,比较全面的认识一部作品在发表之后漫长的经典化历程,避免以往对这个问题简单化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接受研究 “阅读圈”
下载PDF
论接受美学与图书馆文献和读者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祁建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90-96,共7页
探讨接受美学在图书馆中与馆藏文献、读者的关系,将接受美学理论用于图书馆文献和读者接受理论的研究指导工作中,升华图书馆新服务模式下文献和读者工作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 接受美学 图书馆 馆藏文献 服务模式 读者工作
下载PDF
称谓语翻译的文化接受视角——《红楼梦》英译本与《京华烟云》中部分称谓语使用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德蓓 胡朋志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88-90,共3页
同样的汉语称谓语,在《红楼梦》英译本与《京华烟云》中却受到了不同的处理,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同样的称谓语在两个文本中含义不同,而在于译者(作者)在个体前置意识的作用下对其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并对词语做出了不同的选取。林语堂先生... 同样的汉语称谓语,在《红楼梦》英译本与《京华烟云》中却受到了不同的处理,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同样的称谓语在两个文本中含义不同,而在于译者(作者)在个体前置意识的作用下对其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并对词语做出了不同的选取。林语堂先生的处理方式,即对一般指称语以解释的方式表达,而对直接称谓语则采取音译的方式,这更利于期待视野转变与文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语翻译 《红楼梦》 英译本 《京华烟云》
下载PDF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及其小说美学思想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功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5,共6页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涉及小说美学的诸多方面,包括创作思想、人物性格论、情节结构论。金圣叹小说情节美学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读者阅读、接受心理学。
关键词 金圣叹 《水浒传》评点 小说美学 读者阅读接受心理
下载PDF
意境空白的创造——从接受美学的视角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建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43,共4页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艺术意境是作者自觉地创造的具有“潜势”的文本。这种“潜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设置“空白”来实现的。“空白”是艺术意境的魅力所在。意境中的空白实际就是被作者结构进作品中的“暗隐的读者”。这一...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艺术意境是作者自觉地创造的具有“潜势”的文本。这种“潜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设置“空白”来实现的。“空白”是艺术意境的魅力所在。意境中的空白实际就是被作者结构进作品中的“暗隐的读者”。这一“暗隐的读者”促进作家采取相应的创作技法,美学追求。从作家为求得“暗隐的读者”最终在现实读者那里获得具体化而采取的一些创作原则来看,主要是求真、求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接受美学 暗隐的读者
下载PDF
读者接受与编辑选择 被引量:5
13
作者 钱荣贵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51-154,共4页
编辑系统研究是整个编辑学建设的系统工程。近年来 ,编辑系统原有的三元序列“作者 -编者 -读者”更新重组为“读者 -编者 -作者”的趋向已日渐明显。对读者的文本接受过程进行深入考察 ,将会对编辑出版工作带来新的启示。读者文本接受... 编辑系统研究是整个编辑学建设的系统工程。近年来 ,编辑系统原有的三元序列“作者 -编者 -读者”更新重组为“读者 -编者 -作者”的趋向已日渐明显。对读者的文本接受过程进行深入考察 ,将会对编辑出版工作带来新的启示。读者文本接受过程 ,实质上是文本蕴含的文化价值的实现过程 ,这种实现首先是在读者“心的层次”上展开的。尽管社会科学文本和自然科学文本 ,其“解读空间”大小有别 ,但由于读者“期待视野”的不同 ,均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解读的差异性。就文学文本而言 ,其意义的生成不是单方面由作者创造的 ,而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考察读者的文本接受过程 ,对编辑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二 :一是编者对文本的选择。编者应根据时代需求、社会需求、读者需求选择先进文本、原创文本和精品文本。二是编者对编辑手段的选择 ,包括对编辑技术、编辑辅文以及编辑组构方式的选择。具体采用何种编辑手段 ,应从引导读者接受的角度出发 ,视文本的思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接受 编辑选择 文本
下载PDF
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续书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春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6-81,共6页
20世纪 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 ,将人们的研究视点集中在读者身上。中国古代小说多续书 ,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续书作者身兼读者、评论者、创作者三种身份。以接受美学的观点观照续书 ,更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续书与读者... 20世纪 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 ,将人们的研究视点集中在读者身上。中国古代小说多续书 ,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续书作者身兼读者、评论者、创作者三种身份。以接受美学的观点观照续书 ,更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续书与读者期待视野、续书作者的创作动机及续书的“范式”等方面研究续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书 接受美学 读者
下载PDF
寄情于象,境生象外——论霍克思的《楚辞》意象英译 被引量:2
15
作者 严晓江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3-86,共4页
《楚辞》意象体系纷繁复杂,涉及植物动物、法度规矩、自我形象等范畴,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多重象征意义。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思寄情于象,采用保留意象、转换意象、舍弃意象等方法,力图揭示原文意象所负载的思想内涵和深邃意境,传达屈原... 《楚辞》意象体系纷繁复杂,涉及植物动物、法度规矩、自我形象等范畴,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多重象征意义。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思寄情于象,采用保留意象、转换意象、舍弃意象等方法,力图揭示原文意象所负载的思想内涵和深邃意境,传达屈原的美政理想、求索精神、爱国情怀、高尚人格。译者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兼顾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限度,体现了以异化为主的翻译倾向以及兼蓄包容的文化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克思 《楚辞》意象英译 文化传播 读者接受
下载PDF
作家的自我认同与读者接受——解读“路遥现象”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立群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4-100,共7页
"路遥现象"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界普遍注意到的文学史书写、路遥批评现状以及读者阅读等。结合现实主义创作的当代变迁,由对路遥的作家责任的认识及其创作心理探析,逐步进入到对路遥作品的传播、接受层... "路遥现象"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界普遍注意到的文学史书写、路遥批评现状以及读者阅读等。结合现实主义创作的当代变迁,由对路遥的作家责任的认识及其创作心理探析,逐步进入到对路遥作品的传播、接受层次的研究,恰恰成为解读"路遥现象"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遥现象 现实主义 读者接受
下载PDF
古代赋论与赋的经典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新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2-78,共7页
中国古代有大量的辞赋论著,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赋论在赋的经典化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联着作者、作品,帮助实现辞赋作者的创作期待和作品的价值,又关联着读者,对读者起引导作用;既关联着赋的创作实践,指导作家的辞... 中国古代有大量的辞赋论著,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赋论在赋的经典化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联着作者、作品,帮助实现辞赋作者的创作期待和作品的价值,又关联着读者,对读者起引导作用;既关联着赋的创作实践,指导作家的辞赋创作,又关联着赋的理论发展。而且赋论者本身的才学与识见也对赋的经典化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论 经典化 读者接受 古代文学理论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作者、文本、读者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云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5期18-19,共2页
作为文学理论的一支,接受美学对于文学的作者、文本、读者运作之链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本文拟对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三者关系做出尝试性的分析。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文本和读者 作者的读者身份
下载PDF
“以意逆志”辨——兼谈孟子诗学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理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军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35-38,共4页
"以意逆志"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一,"意"是指读者主体的观念,意识;二,"志"是指诗人主体的思想,情感;三,"逆"是指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孟子诗学兼及了"知人论世"和"... "以意逆志"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一,"意"是指读者主体的观念,意识;二,"志"是指诗人主体的思想,情感;三,"逆"是指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孟子诗学兼及了"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对话行为的阅读接受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以意逆志 阅读接受 社会交往
下载PDF
从接受美学看“哈利·波特现象” 被引量:2
20
作者 邹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40,共4页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读者中心论范式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一方面要照顾到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引导读者阅读和鉴赏;另一方面还要超越读者,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运用独特的叙事模式,恰恰迎...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读者中心论范式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一方面要照顾到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引导读者阅读和鉴赏;另一方面还要超越读者,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运用独特的叙事模式,恰恰迎合了读者的这样一种审美心理。在当下这样一个视听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哈利.波特》市场化、现代化的运作手法,不仅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接受欲望,而且小说在达到读者的既定期待之时又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对我国当今的文学创作与接受不无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欲望 期待视野 视野融合 哈利·波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