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ecular study of one weak D phenotype
1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362-,共1页
关键词 Molecular study of one weak d phenotype
下载PDF
Molecular basis of weak D and DEL in Han population in Anhu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7
2
作者 CHEN Qing LI Ming +4 位作者 LI Min LU Xue-song LU Rong SUN Jun LIU Zh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8期3251-3255,共5页
Background Rh blood group system is the most complex and immunogenetic blood group system. Prevalent RHD alleles varied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molecular basis of weak D... Background Rh blood group system is the most complex and immunogenetic blood group system. Prevalent RHD alleles varied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molecular basis of weak D and DEL phenotype in Anhui Chinese Han population. Methods The D antigen was determined with IgM monoclonal anti-D conformed to the guidelines for donor testing in China. Weak D samples were identified by an 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EL phenotype was determined by adsorption and elution test. All the RHD 10 exons were screened by PCR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ing or sequenced for the first-time donors who typed weak D, DEL or D negative by serologic test. Results Of all the 30 799 blood donors, 155 blood samples were found D negative with IgM anti-D; 34 blood samples were found D positive by 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or absorption elution test. RHD alleles were identified by nucleotide sequencing. Total 4 RHD alleles were found including two new. One hundred and twenty of 155 (77.4%) of the serologically D negative samples lacked the RHD gene. One D negative was RHD(615de12). Thirty-two of 155 (20.6%) carried RHD(K409K) among them one carrying 1227G〉A and 845G〉A. Two of 155 (1.3%) was weak D type 15.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ll DEL phenotype is RHD(K409K); weak D type 15 is the prevalent weak D allele in Anhui Chinese Han population. Additionally, an improved more efficient method was adopted to amplify all the RHD exons in one PCR program. Our study add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D antigen expression in Anhui Han population and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for adopting suitable genotyping strategies in routine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 blood group system dEL phenotypes weak d sequence analysis
原文传递
RhD变异体Type33型受血者同种免疫产生抗-D合并抗-E混合抗体的研究
3
作者 刘建成 邵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59-1864,共6页
目的:探讨1例RhD阳性患者免疫产生抗-D合并抗-E混合抗体的原因。方法:用常规血清学方法鉴定ABO/Rh血型和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检测患者的RHD基因外显子1-10区域并进行杂合性分析,利用一代测序方... 目的:探讨1例RhD阳性患者免疫产生抗-D合并抗-E混合抗体的原因。方法:用常规血清学方法鉴定ABO/Rh血型和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检测患者的RHD基因外显子1-10区域并进行杂合性分析,利用一代测序方法分析全外显子序列。结果:患者Rh血型为弱D Type33型,其RHD等位基因为RHD01W.33,患者表现为RHD+/RHD-杂合型,Rh分型为Ccee,产生了抗-D合并抗-E混合抗体。结论:该患者RHD基因外显子4发生了c.520G>A的突变,这一变异导致了红细胞上RhD抗原的表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Type33型 Rhd变异体 Rh血型 RHd基因 混合抗体 受血者
下载PDF
WEAK STOCHASTIC INTEGRALS WITH RESPECT TO THE WIENER D'-PROCESSES
4
作者 吴奖伦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SCIE CSCD 1993年第1期89-98,共10页
Assume that D is a nuclear space and D' its strong topological dual space. Let {B_t}t∈(0,∞) be a Wiener D'-process. In this paper, the real-valued and D'-valued weak stochastic integral with respect to {... Assume that D is a nuclear space and D' its strong topological dual space. Let {B_t}t∈(0,∞) be a Wiener D'-process. In this paper, the real-valued and D'-valued weak stochastic integral with respect to {B_t} are established.AMS Subject Classification. 60H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CESSES weak STOCHASTIC INTEGRALS WITH RESPECT TO THE WIENER d ONB
下载PDF
1例RHD-CE(3-7)-D基因重组与RHCE变异型患者的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
5
作者 唐炳娣 蔡仲仁 +1 位作者 邓泳诗 伍昌林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6期1183-1186,1190,共5页
目的 研究分析1例Rh血型弱D、弱cE患者的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为该类患者的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卡法对患者红细胞进行ABO、RhDCcEe抗原的鉴定,同时采用试管法进行血型复核,抗人球蛋白卡法筛查不规则抗体;采... 目的 研究分析1例Rh血型弱D、弱cE患者的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为该类患者的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卡法对患者红细胞进行ABO、RhDCcEe抗原的鉴定,同时采用试管法进行血型复核,抗人球蛋白卡法筛查不规则抗体;采用PCR-SSP法对RhDCcEe(RhD、RhC、Rhc、RhE、Rhe)基因型进行检测;三代全长测序技术对RHD/RHCE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微柱凝胶卡法鉴定ABO、RhD、RhCcEe血型抗原的结果为:A抗原(-)、B抗原(-)、RhD(1+)、RhC(4+)、Rhc(1+)、RhE(1+)、Rhe(4+)、对照孔(-);试管法ABO、RhD、RhCcEe抗原鉴定该患者表型为:A抗原(-)、B抗原(-)、RhD(w+)、RhC(4+)、Rhc(w+)、RhE(w+)、Rhe(4+),对照管(-);抗人球蛋白卡法筛查患者不规则抗体阴性;PCR-SSP法血型基因分型RhDCcEe结果:RhD(+)、RhC(+)、Rhc(+)、RhE(+)、Rhe(+);RHD/RHCE基因结果:RHD单倍体1为外显子1-10全缺失,而单倍体2为外显子RHD-CE基因重组融合,且确认其重组类型为RHD-CE(3-7)-D,起点在外显子2(g.20238-20312之间),终点在外显子8(g49184-50480之间),同时RHCE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新碱基点突变RHCE*cE(827C>A)。结论RHD-CE(3-7)-D基因重组融合与RHCE*cE(827C>A)新等位基因突变可能引起D、cE血型抗原弱表达,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cE弱抗原 RHd-CE(3-7)-d重组 RHCE*cE(827C>A) 三代全长测序
下载PDF
面向室内弱纹理场景多特征融合RGB-D SLAM方法
6
作者 王西旗 毕京学 杨尚帅 《导航定位与授时》 CSCD 2024年第5期53-65,F0002,共14页
针对室内弱纹理场景下特征点数量不足导致即时定位与建图(SLAM)系统跟踪丢失和重建精度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顾及约束退化的多特征融合RGB-D SLAM算法。为了充分利用线和平面特征对位姿估计的约束,分别建立了线和平面误差方程,并通过对... 针对室内弱纹理场景下特征点数量不足导致即时定位与建图(SLAM)系统跟踪丢失和重建精度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顾及约束退化的多特征融合RGB-D SLAM算法。为了充分利用线和平面特征对位姿估计的约束,分别建立了线和平面误差方程,并通过对海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定量分析了线和平面特征位姿约束的退化情况,建立了顾及约束退化的多特征融合目标优化函数。此外,基于曼哈顿世界假设,建立了曼哈顿坐标系,充分利用曼哈顿世界假设的优势,对旋转矩阵的“零漂移”进行估计,以提供准确的初始值支持平面匹配和位姿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引入线和面特征建立光束法方程后,所提出的方法在弱纹理数据集ICL-NUIM上的轨迹精度相较于基准的ORB-SLAM2平均提升了37.5%,有效改善了SLAM系统在弱纹理场景中的轨迹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时定位与建图 多特征融合 室内弱纹理场景 曼哈顿世界假设 RGB-d相机 约束退化
下载PDF
中国人群中发现的主要弱D型——弱D15个体的分子背景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孙国栋 段现民 +5 位作者 张彦平 尹志柱 牛小利 李艳凤 赵有良 牛海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1024-1028,共5页
为了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弱D15型个体的Rh血型系统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RhD抗原弱阳性个体Rh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标本测序分析... 为了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弱D15型个体的Rh血型系统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RhD抗原弱阳性个体Rh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标本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RHD合子型或RHD基因数目。结果表明,血型血清学试验证实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的人群中,有18例为弱D15型(占D抗原弱阳性表型56%),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其第6外显子有一处碱基突变:845G>A,编码区序列其它部分与正常RHD序列相同;检测Rh小因子有3种表型CcEe(2例)、CcEe(2例)、ccEe(14例),分别占弱D15型的11%、11%、78%,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一致。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仅表型为CcEe的2例标本为纯合型RHD+/RHD+,提示基因型为DCe/DcE;其余为杂合型RHD+/RHD-,提示基因型分别是DCe/dce和DcE/dce。结论:弱D15型是中国人群中最主要的弱D型,其中大部分为杂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d15 RHd基因 RHCE基因 基因突变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四川地区汉族人群Rh(D)变异体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宏 宋宁 +7 位作者 邓永福 王胜蓝 生丽雅 易永忠 蔡兰 郑忠伟 陈强 陈静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8-372,共5页
目的了解四川汉族人群中Rh血型系统中D变异体的分布特点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102份四川汉族献血者,61份本实验室临床标本做C、c、E、e表型鉴定,并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从非亲缘随机献血者中筛选弱表达的D变异体(包括弱D... 目的了解四川汉族人群中Rh血型系统中D变异体的分布特点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102份四川汉族献血者,61份本实验室临床标本做C、c、E、e表型鉴定,并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从非亲缘随机献血者中筛选弱表达的D变异体(包括弱D和部分D),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Del型。同时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RHD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对Rh(D)变异体标本进行杂合性鉴定,并采用测序法对疑难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血清学试验检出D抗原变异型52例,经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分析,弱D15RHD(G282D)型4例,弱D12RHD(G277E)型1例,弱DRHD(L320L)1例(型别未定),弱DRHD(G263R)1例(型别未定),部分DDVItypeⅢ型2例,DELRHD(K409K)型41例,DELRHD(M1I)型1例,此外发现新等位基因RHD(A237D)1例(基因序列号:GU998825)。RHD杂合性检测结果显示1例弱D15和9例DELRHD(K409K)型标本为RHD+/RHD+纯合子,其他均为RHD+/RHD-杂合型。结论四川地区汉族人群Rh(D)变异体有丰富的类型和不同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变异体 d表型 部分d表型 dEL表型 等位基因
下载PDF
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1例Rh血型弱D12型 被引量:16
9
作者 孙国栋 景海珍 +8 位作者 熊文 张彦平 尹志柱 牛小利 邵超鹏 李艳凤 段现民 赵有良 牛海江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分析鉴定1名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Rh 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并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 目的分析鉴定1名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Rh 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并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RHD合子型或RHD基因数目。结果血型血清学试验证实该标本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与相应Rh抗血清反应为C-c+E+e+;SSP-PCR检测显示RhCcEe基因定型结果与血型血清学完全一致,且有完整的RHD基因;但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该标本的RHD第6外显子存在1处碱基突变:830G>A,编码区序列其它部分与正常RHD序列相同;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为RHD+/RHD-杂合型,推测该个体基因型可能为DcE/dce。结论对照国内外文献报道和GenBank记录的基因序列,该个例为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的弱D12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d RHd基因 RHCE基因 基因突变 序列分析 SSP-PCR
下载PDF
华北地区汉族人群Rh(D)抗原弱表现型个体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孙国栋 段现民 +8 位作者 尹志柱 张彦平 牛小利 赵有良 牛海江 刘冀华 刘芳兰 赵凤萍 王晓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08-113,共6页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非血缘关系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清学表型及分子遗传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技术从非血缘关系随机献血者中筛检Rh(D)抗原弱阳性个体(包括弱D型、部分D型),对其进行Rh D、C、c、E、e抗原表型的检测;采用序列特异性...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非血缘关系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清学表型及分子遗传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技术从非血缘关系随机献血者中筛检Rh(D)抗原弱阳性个体(包括弱D型、部分D型),对其进行Rh D、C、c、E、e抗原表型的检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同时检测其RHD基因和RHCE基因;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其RHD合子型。结果血清学试验证实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的有32例个体,占无关供者人群比率为0.015%,其中18例个体为弱D15型(845G>A),1例为弱D12型(830G>A),1例为携带DEL等位基因(1227G>A)的弱D型,8例为部分D表型中的DⅥⅢ型(RHD-CE(3-6)-D),1例为部分D表型中的DⅤa(Hus)(RHD-CE(5)-D),3例标本10个外显子检测均未见异常。Rh小因子检测有3种表型CcEe(4例)、Ccee(10例)、ccEe(18例),其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一致。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仅4例标本为纯合型RHD+/RHD+,其余为杂合型RHD+/RHD-。结论汉族人群D抗原弱阳性比率明显少于高加索人,汉族人群D弱表现型中,弱D15型频率最高;部分D的弱表现型中,DⅥⅢ型占主要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部分d RHd基因 RHCE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1例新的弱D型的鉴定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筱莹 庄乃保 +2 位作者 徐红先 何颖军 邵超鹏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2年第2期103-106,109,共5页
目的分析1例新的Rh血型弱D型个体的RHD等位基因及其红细胞D抗原表位。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Rh血型D、C、c、E和e抗原表型,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确认D抗原,并分析D抗原表位;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测定RHD基因,... 目的分析1例新的Rh血型弱D型个体的RHD等位基因及其红细胞D抗原表位。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Rh血型D、C、c、E和e抗原表型,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确认D抗原,并分析D抗原表位;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测定RHD基因,然后分析RHD编码区全长序列,并检测RHD杂合型。结果血清学显示该个例为D抗原弱表现型,Rh因子为D+C+c+E-e+,PCR-SSP检测RHD基因显示与正常Rh(D)阳性对照相同。RHD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第9外显子存在1 212C>A碱基突变,其余外显子序列则与正常RHD基因一致(GenBank EF103573),RHD合子型鉴定为RHD+/RHD-杂合型,提示该个体基因型为CDe/cde。红细胞D抗原表位分析显示其具有基本完整D抗原表位。结论该个例为RHD1 212C>A碱基突变形成弱D72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d抗原 RHd基因 碱基突变 基因型 d
下载PDF
2493例RhD阴性献血者的基因分析及4个新RHD等位基因的鉴定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大洲 王满妮 +4 位作者 叶世辉 左琴琴 张印则 周华友 徐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64-967,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RHD等位基因多态性和分子机制。方法2008年1月-2011年9月,对2493例初筛为RH阴性的无偿献血者,采用单克隆抗体鉴定RhD/C/c/E/'e抗原,D抗原鉴定同时采用间接抗球蛋白法;采用PCR·SSP方法测出d/d、D/d...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RHD等位基因多态性和分子机制。方法2008年1月-2011年9月,对2493例初筛为RH阴性的无偿献血者,采用单克隆抗体鉴定RhD/C/c/E/'e抗原,D抗原鉴定同时采用间接抗球蛋白法;采用PCR·SSP方法测出d/d、D/d、DEL/d型,再用商用RHD基因检测试剂盒鉴定D/d型的样本中的弱D—15、RHD.CE(2-9)-D、DVI-Ⅲ和Dva型;对于排除前述基因型的样本,对其RHD基因10个外显子序列进行测序比对分析。结果2493例中,有1686名为R//D基因完全缺失(0/O),占67.6%,其它808名检出有RHD基因:其中20.7%(516/2493)为DEL型(RHD1227G〉A/a),RHD—CE(2-9)-D/d为最常见的融合基因型,占6.5%(163/2493),其次为DⅥ·nl(RHD—CE(3-6)-D/d),占1.2%(31/2493),弱D15型为常见的弱D型,共检出62例(2.5%);发现的4个新等位基因,分别是RHO78delC/d、RHD520G〉A+1080dellO/dRHD、438G〉C/d和RHD101A〉G/d。结论汉族人群RHD等位基因多态性与高加索人群存在差异,有丰富的类型和不同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d RHd基因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弱D25变异型血型抗原表位分析及输血策略探讨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贞 贾双双 +3 位作者 陈景旺 张润青 罗广平 姬艳丽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对1例输注阳性血液的D变异型患者进行Rh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探讨该D变异型的输血策略。方法采集患者标本,用2种不同的单克隆抗-D试剂鉴定D抗原,并用试剂盒检测D变异体抗原表位,Rh CE抗原分型,红... 目的对1例输注阳性血液的D变异型患者进行Rh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探讨该D变异型的输血策略。方法采集患者标本,用2种不同的单克隆抗-D试剂鉴定D抗原,并用试剂盒检测D变异体抗原表位,Rh CE抗原分型,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采用多重链接酶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检测RHD及RHCE基因型,对于MLPA检测不到的RHD突变型等位基因,对RHD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及产物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该患者初步D抗原鉴定结果显示为D抗原弱表达,且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D抗原表位检测结果显示其红细胞与D抗原ep D5.4、ep D2.1和ep D3.1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产生弱凝集反应,与其余表位抗体均无凝集反应,大量输注D阳性血液后的168 d及232 d抗体筛查结果均为阴性;Rh CE抗原分型为cc Ee,MLPA结果显示其基因型为RHD/d,RHCE基因MLPA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表型一致;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3外显子携带纯合的c.341G〉A(p.Arg114Gln)错义突变。结论患者为弱D25变异型,对弱D25型的D抗原进行表位分析的显示其部分抗原表位缺失。该患者大量输注阳性血液后未产生抗-D,为制定该血型患者的临床输血策略提供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d变异型 d25型 抗原表位
下载PDF
中国人中发现2种新的弱D型 被引量:4
14
作者 叶璐夷 谢莉 +1 位作者 郭忠慧 朱自严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1-514,共4页
目的鉴定并确认在中国人中发现的2种新的弱D型。方法对2份从上海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样中筛查出的RhD抗原减弱的标本,采用常规Rh分型试剂对其作血清学分型,使用D-screen试剂盒分析其RhD抗原表位;对RHD基因全部外显子测序并分析杂合性... 目的鉴定并确认在中国人中发现的2种新的弱D型。方法对2份从上海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样中筛查出的RhD抗原减弱的标本,采用常规Rh分型试剂对其作血清学分型,使用D-screen试剂盒分析其RhD抗原表位;对RHD基因全部外显子测序并分析杂合性,使用PCR-SSP方法对新的弱D型作基因分型。结果在2名弱D型献血者中分别发现2种新RHD等位基因:RHD(R10P)和RHD(A414V);D抗原表位分析结果与弱D表型相一致。建立了测定新等位基因的PCR-SSP检测方法。结论在中国人群中发现了2种新的弱D型,初步阐明了这2种弱D表型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d RHd等位基因 表位 中国人
下载PDF
弱D72血型的血清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姬艳丽 梁倩妮 +6 位作者 骆宏 王贞 温机智 张润青 魏玲 贾双双 罗广平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人群中弱D72血型的血清学特征及分子遗传背景。方法从广州血液中心献血者人群中收集了62人份D变异型标本,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做RHD及RHCE基因分型;对于MLPA检测不到的RHD突变型等位基因,对其10个外...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人群中弱D72血型的血清学特征及分子遗传背景。方法从广州血液中心献血者人群中收集了62人份D变异型标本,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做RHD及RHCE基因分型;对于MLPA检测不到的RHD突变型等位基因,对其10个外显子做直接测序分析,并采用D抗原表位分析试剂盒(DScreen)及其他7种单克隆抗-D做D抗原表位血清学检测。结果在62例D变异型标本中,共发现26例弱D表型,其中弱D72突变型等位基因5例[占8.1%(5/62)],4例为RHD*weak D type 72/RHD*01N.01(RHD基因缺失)和Ccee,1例为RHD*weak D type 72/RHD*DVI.3和CCeee。取1例RHD*weak D type 72/RHD*01N.01的红细胞标本做D抗原表位血清学检测:其与D-Screen试剂盒的9种单克隆抗-D均呈阳性反应,反应强度为1+~2+,与其余7种单克隆抗-D也均呈阳性反应,反应强度为w+~1+。结论血型血清学分析初步提示弱D72血型D抗原表位完整,但该血型个体在免疫刺激下是否不会产生抗-D仍需进一步临床证据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72血型 d变异型 MLPA技术 d抗原表位 单克隆抗-d
下载PDF
RHD1227A型弱D的D抗原表位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筱莹 何颖军 +1 位作者 徐红先 邵超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977-2980,共4页
目的分析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的Rh血型弱D型个体的红细胞D抗原表位。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Rh血型D、C、c、E和e抗原表型,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确认D抗原,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测定RHD基因,并检测RHD杂合型。... 目的分析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的Rh血型弱D型个体的红细胞D抗原表位。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Rh血型D、C、c、E和e抗原表型,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确认D抗原,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测定RHD基因,并检测RHD杂合型。对确认的弱D型,使用12种抗-D抗原不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分析红细胞D抗原表位。结果血清学筛选和PCR-SSP检测鉴定出3例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的弱D型样本,Rh小因子均为C+c+E-e+,RHD合子型鉴定均为RHD+/RHD-杂合型,提示3例个体基因型为CDe/cde。3例个体红细胞D抗原表位分析显示均具有基本完整D抗原表位,与Rh(D)阳性对照样本相同。结论发现3例RHD1227A型弱D型;不管RHD1227A等位基因表达DEL型或弱D型,其D抗原表位近似,均表达基本完整D抗原,提示该等位基因不同量的表达可能与其它调节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d抗原 RHd基因 dEL d
下载PDF
Rh血型弱D和DEL表型的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金辉 张一兵 +1 位作者 佟青 罗喜钢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7-450,共4页
目的研究Rh血型弱D和DEL表型的基因突变基础。方法用间接抗人球蛋白方法(IAT)和吸收放散的血清学方法鉴定弱D表型和DEL表型,然后用RHD基因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PCR-SSP)和序列分析方法鉴定Rh血型弱D和DEL表型RHD基因的外显子... 目的研究Rh血型弱D和DEL表型的基因突变基础。方法用间接抗人球蛋白方法(IAT)和吸收放散的血清学方法鉴定弱D表型和DEL表型,然后用RHD基因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PCR-SSP)和序列分析方法鉴定Rh血型弱D和DEL表型RHD基因的外显子中可能存在的变异。结果 Rh血型弱D表型个体的第6外显子有845G>A突变,Rh DEL表型个体的第9外显子有1227G>A突变。结论所应用的RHD基因测序方法可以用于弱D和DEL表型分子基础的研究,并为发现新的D变异表型和新的RHD等位基因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基因 d表型 dEL表型 测序
下载PDF
Rh部分D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路军 乔芳 +5 位作者 石翠英 王振雷 赵志弘 刘敬闪 张虹 田亚娟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的研究7例Rh部分D样本的基因分型。方法采用PCR-SSP技术检测常规血清学试验为D变异型的样本中的Rh部分D进行D基因分型。结果在30例常规血清学试验中,23例具有完整的RHD基因外显子(Rh弱D型),7例部分外显子缺失,为Rh部分D,23例为弱D型,... 目的研究7例Rh部分D样本的基因分型。方法采用PCR-SSP技术检测常规血清学试验为D变异型的样本中的Rh部分D进行D基因分型。结果在30例常规血清学试验中,23例具有完整的RHD基因外显子(Rh弱D型),7例部分外显子缺失,为Rh部分D,23例为弱D型,并对部分D样本进行了基因分型,4例检测为D Cat.ⅥⅢ,1例为D Cat.Ⅵtype2,1例为D Cat.Ⅵtype 1,1例为基因2.9外显子融合,表示为RHD-CE(2-9)-D。结论 Rh部分D型与弱D型在血清学试验中无法区分,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才能够更准确的分型,更能确保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阴性 Rh部分d d 基因型
下载PDF
血清学检测柳州地区RhD初筛阴性献血者D变异体结果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雄英 李聚林 +4 位作者 许建荣 孔庆芳 谭庆芬 杨珊 徐阳曦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8-401,共4页
目的研究柳州地区RhD初筛阴性献血者D变异体分布。方法 425例经盐水法初筛为RhD阴性献血者标本采用IAT试验确认弱D,对IAT阴性的血样进一步采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Del型和真实D阴性。采用单克隆Ig M抗-C,c,E和e血清以盐水法检测Rh表型。参... 目的研究柳州地区RhD初筛阴性献血者D变异体分布。方法 425例经盐水法初筛为RhD阴性献血者标本采用IAT试验确认弱D,对IAT阴性的血样进一步采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Del型和真实D阴性。采用单克隆Ig M抗-C,c,E和e血清以盐水法检测Rh表型。参照文献方法计算RhD阴性献血者Rh基因频率、单体型频率和Rh表型期望值,并进行Hardy-Weinberg吻合度检验。结果 425例RhD初筛阴性献血者中共检出D变异体99例(23.29%),其中弱D18例(4.24%),Del型81例(19.05%);确认真实D阴性326例(76.71%)。18例弱D表型分布:Ccee 9例(50.00%)>CCee 4例(22.22%)>cc Ee 3例(16.67%)>CCEe 1例(5.56%)=ccee 1例(5.56%)。81例Del型表型分布:Ccee 47例(58.03%)>CCee 17例(20.99%)>ccee 11例(13.58%)>cc Ee 5例(6.17%)>cc EE 1例(1.23%)。326例真实D阴性表型分布:ccee 199例(61.04%)>Ccee 83例(25.46%)>CCee 22例(6.75%)>cc Ee 16例(4.91%)>cc EE 3例(0.92%)>Cc Ee 2例(0.61%)>CCEe 1例(0.31%)。本文Rh表型的观察值与期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dy-Weinberg吻合度检验良好。单体型频率特点:cde(0.696 7)>Cde(0.261 6)>cd E(0.0417)>Cd E(0.000 0)。基因频率特点:c(0.739 5)>C(0.260 5),e(0.960 7)>E(0.039 3)。结论柳州地区RhD初筛阴性献血者D变异体检出率较高,将弱D和Del型献血者认定为RhD阳性,可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阴性 献血者 d del型 Rh表型
下载PDF
初筛Rh(D)阴性无缘献血者弱D和Del表型调查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松 常利 宋任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4028-4030,共3页
目的:了解Rh(D)阴性献血者中弱D和Del表型的分布情况。方法:对初筛Rh(D)阴性无亲缘关系献血者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检测弱D型,采用吸收放散法检测Del型。结果:在409例盐水法初筛为Rh(D)阴性无亲缘关系献血者中,检出弱D表型27例,占6.61%,... 目的:了解Rh(D)阴性献血者中弱D和Del表型的分布情况。方法:对初筛Rh(D)阴性无亲缘关系献血者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检测弱D型,采用吸收放散法检测Del型。结果:在409例盐水法初筛为Rh(D)阴性无亲缘关系献血者中,检出弱D表型27例,占6.61%,Del表型61例,占14.91%,确证Rh(D)阴性321例,占78.48%。在确证Rh(D)阴性献血者中ccee占49.14%,其次是Ccee,占23.47%;弱D表型中cc Ee占4.16%,其次是Ccee,占1.71%;Del表型中Ccee占10.02%,CCee占1.71%。结论:对初筛Rh(D)阴性的献血者应采用更为敏感的试验确证是否为弱D表型或Del表型。为保障输血安全,弱D表型和Del表型献血者应作Rh D阳性看待,而作为受血者则应视为Rh D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筛 RH(d)阴性 d表型 dEL表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